《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

《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周易
  • 参同契
  • 道家
  • 养生
  • 中医
  • 经络
  • 内丹
  • 修身
  • 哲学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了便于读者弄懂、学好、用好中国道家养生与周易养生,特请对此深有造诣的道家养生和周易养生高师、专家编着而成《与道家养生》。特编入对现代人养生实用的中国宋代易学养生名家张伯端的《悟真篇》,同时选入古代道家养生与周易养生名家彭晓、翁葆光,今之名家吴云青传承《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真诀。道家养生与周易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干,同根生、同源流、同发展、同造福古今世人,其功德无量。

序者简介

唐明邦

  男,号云鹤。重庆忠县人。1925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着名易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周易学会顾问,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会长等职。

  主讲中国哲学史,中国辩证法史,中国哲学文献,易学源流举要,道教文化研究等课程。

  着作有《邵雍评传》附《陈抟评传》、《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易学与长江文化》、《论道崇真集》、《李时珍评传》、《本草纲目导读》。主编《周易评注》、《周易纵横录》、《中国古代哲学名着选读》、《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合编《中国哲学史》、《易学基础教程》、《易学与管理》。多次应邀参加国际易学、道学、儒学、佛学、学术会议。应邀赴香港、台湾讲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观与气机:探析古代道家身心修炼的精微》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道家文化体系中,关于“内观”和“气机”两大核心概念的理论构建、实践方法及其对后世养生学的影响。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道家修行者如何通过对自身生命活动的细致体察与引导,实现身心合一、顺应自然之道的境界。 第一部分:内观之道的兴起与哲学基础 “内观”,在道家语境中,并非简单的静坐或冥想,而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地将感知能力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生命场域的认知活动。本章将追溯“内观”思想的源头,它植根于老庄哲学对“虚静”和“返璞归真”的追求。 1.1 庄子“心斋”与“坐忘”的内观意涵 重点阐述庄子提出的“心斋”和“坐忘”如何成为早期内观实践的理论基石。心斋要求清除外在干扰,使心神归于虚静;坐忘则是在这种虚静中,个体与“道”产生共鸣,实现物我两忘。我们将分析,这种状态如何为后来的炼气导引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准备。 1.2 早期炼丹术中的“内丹”观 在道家思想演化过程中,将外丹(冶炼矿物)的理论框架转移到人体内部,形成了“内丹”学说。内观在此处的角色,是精神力量对精、气、神的有效操控与观照。我们考察早期文献中,如何将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视为一个微观宇宙,而内观则是启动这个宇宙能量循环的第一步。 1.3 认知结构中的“神”与“意” 辨析道家对“神”(心识活动的总称)和“意”(主观能动性)的区分。内观的本质,在于使“意”从纷乱的外求中抽离,回归于“神”的本位,从而达到“神定则气凝”的初级境界。 第二部分:气机运行的动态模型与感知 “气机”是道家养生的核心操作对象,它不仅指呼吸,更是指生命能量在体内的流动、转化与升降。本部分专注于解析道家如何构建和感知这一看不见的力量。 2.1 气的本体论与三层次划分 详细介绍道家对“气”的本体论理解,即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和动力。重点阐述“精、气、神”的递化关系,以及“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区别。后天之气通过呼吸、饮食摄入,而先天之气则是生命本源,内观和导引的目标正是回归和温养先天之气。 2.2 经络系统的功能性认知 不同于纯粹的解剖学描述,道家对经络的认识是基于气机流动的“功能性”认知。本章将分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在道家导引术中的作用——它们是引导气机运行的“轨道”。我们探讨早期修行者如何通过身体的感觉(如麻、热、胀、通)来“验证”和“校准”气机的运行路径。 2.3 导引术:从肢体运动到气机引导 导引(早期的形体锻炼法)的精髓在于“意在形先,气随形动”。本节着重分析导引术中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如何通过特定的肢体姿态(如屈伸、收放)来影响体内气机的升降与聚散。例如,特定姿势如何帮助“收敛”游散之气,使其聚于丹田。 第三部分:周天运行与内观的结合实践 当内观稳定和气机感知建立后,实践便进入到对生命能量进行宏大循环的引导阶段,即“周天运行”。 3.1 小周天与大周天的理论架构 解析“小周天”(任督二脉的循环)作为基础功法的重要性。它是连接人体上下部的能量高速公路。阐述“意守”在打通任督二脉中的作用——意念的专注力是推动气机穿越“夹脊关”和“玉枕关”的关键“推力”。随后,探讨大周天(全身气机循环)的更高要求。 3.2 调息:气的量化与质变 “调息”是内观实践中对气的精细化控制。本章细致区分了“顺息”、“止息”与“调息”的层次。通过拉长呼气、加深吸气,修行者可以减缓生命消耗的速度,并使“后天之气”逐渐转化为更精纯的能量,为内丹的进一步结成做准备。 3.3 功境的层次与心性的转化 内观与气机导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命层次的提升,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本部分将探讨在不同功境下,修行者心性所经历的转变:从关注身体感觉,到超越身形限制,最终达到与“道”相契合的“虚”境。这其中,内观提供了持续的自我审视和修正能力。 结语:道家养生学的实践智慧 本书总结道家内观与气机理论的统一性,强调其并非玄虚的空想,而是建立在对人体生命过程细致观察基础上的、一套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命优化技术。它提醒今人,真正的养生,是向内求索,使生命力顺应自然之道而旺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上卷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第一章 序
 第二章 上 卷
 第三章 中 卷
 第四章 下 卷

中卷 《周易参同契》集注
 第一章 古本《参同契》目录
 第二章 陆长庚参同、悟真总论
 第三章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
 第四章 《周易参同契》上卷
  第一节 魏真人自序
  第二节 干坤坎离章
  第三节 君臣御政章
  第四节 发号施令章
  第五节 坎离戊己章
  第六节 晦朔合符章
  第七节 卦律终始章
  第八节 性命根宗章
  第九节 养已守母章
  第十节 日月含吐章
  第十一节 流珠金华章
  第十二节 三五至精章
  第十三节 四象归土章
  第十四节 阴阳反覆章
  第十五节 以类相况章
  第十六节 父母滋章
  第十七节 女黄芽章
  第十八节 牝牡相须章
  第十九节 后序孔窍章
 第五章 《周易参同契》下卷
  第一节 徐从事传文序
  第二节 牝牡四卦章
  第三节 干坤二用章
  第四节 日月神化章
  第五节 发号顺时章
  第六节 朔受震符章
  第七节 药生象月章
  第八节 八卦列曜章
  第九节 上下有无章
  第十节 二八弦气章
  第十一节 金火含受章
  第十二节 三性会合章
  第十三节 金水铢两章
  第十四节 水火情性章
  第十五节 二气感化章
  第十六节 关键三宝章
  第十七节 同类伏食章
  第十八节 背道迷真章
  第十九节 三圣制作章
  第二十节 三相类序
  第二十一节 大丹赋
  第二十二节 鼎器歌
  第二十三节 《参同契》附录
  第二十四节 《参同契集注》后跋
   附1:周身六关三脉图
   附2:十二雷门测候图
   附3:三相类图说辨疑
   附4:二十八宿玄沟图
 第六章 古文龙虎歌
 第七章 金碧古文龙虎上经
  第一  神室者丹之枢纽章
  第二  出阳入阴章
  第三  制由王者章
  第四  一坎离数一二章
  第五  刚柔有表里章
  第六  变化既未神章
  第七  水火各一方章
  第八  神室设位章
  第九  有无相制章
  第十  诀不辄造章
  第十一 金火者铅也章
  第十二 于是玄润光泽章
  第十三 玄女演其序章
  第十四 故演作丹意章
  第十五 坤初变成震章
  第十六 转相减章
  第十七 干坤括终始章
  第十八 调火六十日章
  第十九 发火初温微章
  第二十 神室先施行章
  第二十一 阳气发坤章
  第二十二 华盖上临章
  第二十三 火炼中宫土章
  第二十四 土镇中宫章
  第二十五 水土独相配章
  第二十六 金德尚白章
  第二十七 有无互相制章
  第二十八 炼银于铅章
  第二十九 银为铅母章
  第三十  壳为金精章
  第三十一 圆中高起章
  第三十二 磁石吸铁章
  第三十三 火记不虚作章

下卷 《悟真篇》
 第一章 序
 第二章 卷 一
 第三章 卷 二
 第四章 卷 三
 第五章 卷 四
 第六章 卷 五
 第七章 卷 六
 第八章 卷 七
 第九章 卷 八
 第十章 《悟真篇》后序
 第十一章 术语解释
  一 画
  二 画
  三 画
  四 画
  五 画
  六 画
  七 画
  八 画
  九 画
  十 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以上
 第十二章 《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
  第一节 道家内丹养生与《易经》预测学纲要
  第二节 中国传统风水与现代环境地理科学浅谈
  第三节 《河图》《洛书》之数在居住环境中应用
中国道家养生廿字要诀
中华丹道.传在吴老
道家养生长寿基地崛起山东沂蒙山

图书序言

唐明邦序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无论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研究都有长足进展。唯人体生命科学研究,相对滞后。人类养生之道和生命科学研究成为当今热门课题,实非偶然。《中国道家养生与现代生命科学系列》丛书,正好为人们提供一套中国先贤留下的宝贵养生经典文献与养生之道,阅后令人高兴颇感实用。其中主要包括:
  
  1. 中国道家养生学说;
  2. 中国道家养生精华内丹养生之道;
  3. 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与现代生命科学结合对当代人类身心健康的启示。
  
  我今真诚向读者推介本丛书,同时简要试论其内容如下:

  一、关于中国道家养生学说
  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道家已提出深刻的养生学说,建立了完整思想体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华圣祖道家始祖黄帝、道家祖师老子,首先阐扬天人统一宇宙观。《黄帝阴符经》精辟指出:「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同自然和谐统一。《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同时阐发「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的生命哲学,肯定人体保持阴阳和谐和维护生命的基本要求。庄子《齐物论》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是息息相通的统一体。这也同《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坚持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哲学思想与养生原理完全一致。

  道家养生学说既指导又吸取中国传统中医学中的脏腑、经络、气血理论,认为人体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全靠阴阳与五行(五脏的代表符号)的相生相克机制,调和阴阳、血气,促使气血流畅,任、督二脉畅通。后来道教继承这一思想传统,实现医道结合,高道多成名医,名医亦多高道。宗教与科学联盟,成为中国道家与道教文化的重大特征。

  中国道家养生学说、博大精深包容宇宙,但其养生之道却至简至易。其养生三原则如下:

  1. 道家养生思想与养生之道首先重心性修养,《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强调「少私寡慾,见素抱朴」淡泊名利,贵柔居下,不慕荣华,超脱尘世纷扰。

  2. 道家养生、养性同时重视性格与生活习惯的修养,其核心机制尤贵守和。心平气和,血气平和,心性和谐。

  3. 在修练完成心性和谐,道家则进一步提出性、命双修,即心性与肌体双修,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心理与肌体都复归于婴儿,长生久视。

  道家养生三原则是道家养生最根本、最伟大之处,实乃人类养生至宝。具有深远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这是历史经验与结论。

  二、关于中国道家养生精华内丹养生之道
  中华民族神圣祖先、中国道家祖师黄帝,中国道家大宗师老子创立的道家养生学说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为后来的中国道教继承并发展,并以之为指导原则,继承、创立了多种养生方术,如服食、导引、胎息、存神、坐忘、房中术等;再经过历代丹家长期实践修练,不断总结提升,形成完整的内丹学体系,成为中国道教养生学说与实践的中心内容。故载于中国《道藏》的《黄帝阴符经》、《老子道德经》《太上老君内丹经》,是有史以来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最早的经典,因此,中国宋代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名家、中国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在《悟真篇》曰:

  阴符宝字逾三百,
  道德灵文止五千,
  今古上仙无限数,
  尽从此处达真诠。

  道家内丹养生之道的操作规程,多由师徒口传心授,不立文字,立为文字者多用金乌、玉兔、赤龙、白虎、婴儿、女、黄婆、黄芽等隐喻,若无得道名师点传,外人实难领悟。
  
  修练内丹,最上乘的修法是九转还丹,其目的是让人类由内练生命本源精、气、神,达到「还精补脑」,再进一步达到天人合一;达到《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讲的:「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其具体修练法如下:首先要安炉立鼎。外丹的鼎,指药物熔化器,炉,指生火加热器。内丹养生之道谓鼎炉均在身内。一般指上丹田为鼎,下丹田为炉。前者在印堂后三寸处,后者在脐下三寸处。还有中丹田在膻中穴,炼丹过程即「药物」在三丹田之间循环。

  炼丹的药物,亦在人身内。指人体的精、气、神,丹家谓之三宝。乃人体内生命的三大要素。精为基础,在下丹田;气为动力,在中丹田;神为主宰,在上丹田,实指人的心神与意念力。炼丹过程就是用自己的心神意念主导人体精水与内气在三丹田线上回还,以心神的功力调协唿吸,吐故纳新,调理、优化人体生理机能。
  
  炼丹过程中「火候」极为重要。心神主导精、气、神三宝在三田中循环往复,必须严格掌控其节奏快慢,深浅层次,是为「火候」。练丹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火候的调控,若无得道、同时修练成功的内丹学名师点传,实难知其诀窍。
  
  内丹修练,分三个阶段,火候不同,成就各异,三个阶段,当循序渐进,前阶段为后阶段打基础,不可超越。

  小成阶段,练精化气。以心神主导精与气合一,即三化为二。此时内气循行路线为河车,旨在打通任、督二脉,促使百脉畅通,有健体祛病功效。河车,喻人体内精气神运行时,恍恍惚惚的轨迹。中成阶段,练气化神。达到神气合一,即二化为一。是为中河车,功可延寿。大成阶段,练神还虚,也称练神合道,天人合一,即自身精气神归于太虚,太虚以零为代表,即一化为零。太虚与《周易》太极相似,指天地未分之先,元气混而为一的状态。此谓大河车或紫河车,乃达到长生久视的最高成就。

  总的来看,练丹过程同宇宙衍化过程正好相反。宇宙衍化是《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所讲的那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简而繁,称为「顺则生人。」丹法演化是由三而二,由二而一,由一而零,由精气神的生命体、返归太虚,称为「逆则成仙。」《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实现此一法则,端赖火候掌控得法。

  丹家指出:内气在丹田中运转,火候的调控,须透过「内观」或「内照」。内观指的是人的意念集中冥想体内某一脏腑或某个神灵,做到排除一切思虑,保持绝对宁静。意念犹如心猿意马,极易逃逸;内观要求拴住心猿意马,使心神完全入静,其功用是自主调控生理系统。入静在养生中的重要性,为儒佛道所共识。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载孔子主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其足以开发智慧。佛教主禅定,亦以静虑为宗旨。《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强调「致虚极,守静笃」,为修道根本。

  凝神静虑以修道,必须首先排除外界的九大阻难,如衣食逼迫,尊长劝阻,恩爱牵缠,名利牵挂等。丹道要求「免此九难,方可奉道。」内观过程,更大的障碍是「十魔」,即种种美妙幻象引诱,或兇恶幻象恫吓,均能破坏修练者的意志,使其以为修练成功而中止修练。

  美妙幻象有:金玉满堂(富魔),封侯拜相(贵魔),笙歌嘹亮(乐魔),金娥玉女(情魔),三清玉皇(圣贤魔)等;兇恶幻象有:路逢凶党(患难魔),儿女疾病(恩爱魔),弓箭齐张(刀兵魔)等,丹家要求见此十魔幻象应「心不退而志不移」,「神不迷而观不散」。必须「免此十魔,方可成道」。

  其详情请参阅《钟吕传道集.论魔难第十七》。

  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也称作内丹学或内丹术,是在道家养生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一套修练程式。理论离开方术,容易流于空谈;方术失去理论指导,将失去方向与依归。中国道家道教的内丹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故能保持其永久魅力,造福人类,享誉古今中外。

  故世界着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高度评价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他写道:中国的内丹,成为世界早期生物化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关于道家内丹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结合对
  人类康寿的启示        
  自然科学的发展,到20世纪下半页,兴起系统科学与复杂科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时深化,迎来了「科学革命」。大力开展天地生人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天地生人网路观,从而将整个自然科学特别是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推向发展新阶段。人们开始发现,人体生命科学研究的目标任务,同中国道家与道教内丹学的目标任务,十分相近,其主要内容有四:

  1. 优化生命。由优生、优育到生命的优化,使免疫力提高,排除疾病困扰;保持血气平和,生理机能旺盛,耳聪目明,精神奋发。

  2. 促进生命延续。做到健康长寿,童颜鹤发,返老还童,黛发重生,长生久视。

  3. 开发智慧。增强认知力、记忆力;超强的随机应变力、独创力;直觉顿悟,捕捉可遇而不可求的奇思妙悟;打开思想新境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或物质结构。

  4. 开发人体潜能,具备超常的能量,抗强力打击,不畏严寒、酷暑,耐饥渴、能深眠与久眠;具有透视功能、预测神通;诱发常人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

  人体潜能的开发,关键在人的大脑,人脑的功能,目前只用到百分之几;许多人体功能的奥秘尚待破解。超越人的生命界线,早已成为道家道教内丹术奋斗的目标。这实际上已为人体生命科学提出新任务和新课题。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一书载:举世闻名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早有科学预见:「中医理论,气功科学,人体特异功能,是打开生命科学新发展之门的一把钥匙。」钱学森同时指出:「结合科学的观点,练功、练内丹。」道家内丹学将为生命科学提供新的课题,新的研究方法,引起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命科学将以其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帮助道家内丹术进行测试、实验、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构建更完备的理论思想体系,制定更加切实可行、利于普及的修练程式。两者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必将对现代人类身心健康长寿、事业成功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道家养生与现代生命科学系列丛书》的出版,正好为二者架上桥樑。道家养生着作甚多,讲服食、导引、胎息、存神、守一、坐忘、房中术均有专着。内丹学着作,由理论与方术结合紧密,成为道家道教养生文化的核心,其由行家编着的尚不多见。现经世界着名丹道老寿星吴云青入室弟子,内丹名师、全书总主编苏华仁道长,约集海内外部分丹道行家择其精要,精心校点,详加注释、评析,或加今译,分辑分期出版,洋洋大观,先贤古仙宏论尽收眼底,内丹养生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经典文献,熔于一炉。生命科学激发内丹学焕发新的活力;内丹学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参照系统,打开新思路,开拓新领域,两大学科携手并进,定能为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打开新局面,绽繁花,结硕果,造福全人类。

  总主编苏华仁道长征序于愚,却之不恭,聊陈浅见以就正于方家。同时附上近作「道家道教内丹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本文为2008年四月在华中师大举行的「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书!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生活节奏太快,身体也开始出现一些亚健康的状态,但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调整。市面上养生书太多了,看得人眼花缭乱,很多都说得神乎其神,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这本书就完全不一样,它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广告语,而是非常实在地从《周易参同契》这部经典出发,去解读道家养生的核心思想。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基础的理论概念,到具体的练习方法,都讲解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关于“采药”、“炼丹”这些概念,在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更贴近身体实际的解读,不再是那种炼金术般的神秘。读着读着,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学问的深刻理解和长期实践,他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原来养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呼吸、意念,就能达到身心的和谐。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周易参同契》这个名字吸引的,觉得它听起来就很有深度,但又担心会太枯燥。结果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将《周易参同契》的精髓,与道家养生的具体方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听起来玄之又玄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精气神”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一种引导,让我们去体会和感受。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道观,跟随一位智慧的长者,学习着延年益寿、身心健康之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让我明白了养生不仅仅是表面的调理,更是内在的修炼。它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意念,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真正的健康与活力。

评分

这本《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一直对易经和道家养生都很感兴趣,但往往感觉那些古籍晦涩难懂,或者养生方法过于玄乎。这本则不同,它将《周易参同契》这样深奥的理论,与实际的养生功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可操作性。作者似乎是一位真正的实践者,他不仅仅是在讲解古籍,更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炼气化神”的解释,它不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境界,而是通过具体的呼吸吐纳、导引动作,让我们体会到内气在体内的运行,感受到身体由内而外的变化。那种从“有”到“无”,再从“无”生“有”的过程,被描绘得既生动又充满智慧。读完之后,我仿佛醍醐灌顶,对如何调理身体、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像一般的养生书那样,只告诉你吃什么、做什么,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引导你去理解身体与宇宙的关联,去体悟生命的真谛。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感觉自己的身心都得到了滋养。

评分

作为一个对身心灵成长一直有追求的人,我寻找了很多关于内在修炼和身体健康的资料,但真正能让我心生欢喜、并愿意去践行的,却是少之又少。《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有价值的一本。它不是那种追求速成的“秘籍”,也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地将《周易参同契》这部经典中的智慧,转化为一套切实可行的养生实践。我非常赞赏作者的严谨态度,他将复杂的概念进行了精炼,并用大量的案例和图示,帮助我们理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养生,更是在学习一种看待生命、理解宇宙的方式。那种“人身小宇宙”的说法,让我对自身的潜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尝试去探索身体内部更深层的奥秘。每次阅读,都像一次静心的旅程,让我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我平时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易经和道家思想很感兴趣,但总觉得这些东西离我们现代生活有点遥远。《周易参同契》更是被誉为“万古丹经王”,听起来就非常高深。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座桥梁,把这些古老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健康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也很有亲和力,他没有用那种艰深的古文去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周易参同契》的精髓,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家养生法,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性命双修”的阐述所打动,它不仅仅关注身体的健康,更关注心灵的修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学会了如何顺应自然的节律,如何去感受身体的细微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任何药物和外力都无法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