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对现代人类生活是相当重要的知识,报章杂志、电视节目,经常可看到关于饮食控制、食品营养与热量的资讯与报导。但是要专业的营养学书籍,可能就不是一般大众可以读懂的,而且就算读懂了,也往往会有:「那我该怎么办?」的迷惘。这本营养学实验,可以做为将营养学观念应用于餐饮调配的实务手册。
大专院校食品、家政、护理、幼保及老人福祉等相关科系也有许多开设营养学课程,在学理课程之外,也都会开设营养学实验的课程,让学生能够练习实际应用。毕竟,对于不是准备在学术领域继续钻研的同学们来说,能够在生活中、职场上应用是最有成就感的。
本书即借由对各种食物特性的认知与探讨,以及分析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结合生活应用,使读者对营养学的认知能有全面性且完整的了解。学习本实验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落实营养学于日常生活中,进而导正国人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及高品质的生活。
本书内容有多种简易又美味的食谱,读者能经由简易的步骤同时享受美味与健康,本次改版全书样式重新编排,并依据行政院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所公布的食品标章、每日饮食指南,更新书中的相关内容,期能给读者最丰富完整的资讯。
作者简介
江意芳
学历:静宜大学食品营养研究所营养组硕士
现任: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护理科老师
谢亚萍
学历:美国南加州大学预防营养学硕士
现任: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护理科老师
拿到这本《营养学实验(第三版)》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那些能够直观感受营养素存在和变化的实验。翻开目录,果不其然,关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的提取和检测,都有详尽的介绍。特别是那个关于淀粉水解的实验,详细列出了不同酶的活性在不同pH和温度下的变化,光是看文字描述,就能想象出试管里浑浊度一点点降低,颜色逐渐变化的奇妙过程。我一直对食物的本质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营养成分,这本书的实验设计,应该能满足我这种“眼见为实”的需求。而且,书中的实验步骤清晰,所需的试剂和仪器也都标注得很详细,感觉即使是初学者,跟着做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食物能量测定的部分,虽然我知道原理,但亲手操作一下,通过燃烧法或者其他更现代的方法来测定食物的热量,感觉会很有成就感,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能量守恒”这个概念。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也讲得不错,用了很多图表和实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营养学概念,让我这个跨专业学习者也能理解得比较透彻。总体来说,这本书在实验设计和理论阐述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待能亲手实践其中的奥秘。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宏观层面对于营养学研究方法的梳理和概括,做得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一堆实验操作,而是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能揭示什么营养学意义,以及实验结果如何解读。比如,在关于膳食调查方法的部分,书中详细比较了24小时膳食回顾法、食物频率问卷法、食物称重法等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存在的偏差,这对于我们理解如何科学地评估人群营养状况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生物化学指标检测时,强调了不同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如何结合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营养状态,而不是简单地看一两个数值。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更高级的实验技术,比如分子营养学相关的技术,虽然我目前还无法深入实践,但了解这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对我拓展视野非常有益。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营养干预效果评估的部分,如何设计对照组、如何进行随机分组,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这些内容对于进行实际的营养研究项目非常有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方法论层面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让我对营养学研究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实践出真知”这个理念的深刻践行。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搬运工,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们动手去探索。书中那些关于“食物的营养价值评定”的章节,就让我跃跃欲试。如何计算食物的蛋白质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评分(PDCAAS),如何理解和应用膳食纤维的分类和测定方法,甚至是如何初步评估食物的生物利用度,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接触到的,但又至关重要的营养学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在讲解每一个实验时,都会附带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理论解释,这样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操作,而是能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在进行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实验时,书中详细解释了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为什么容易被氧化,这使得实验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我甚至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书中的方法,自己在家尝试测量一些常见水果蔬菜的维生素C含量,然后进行比较,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本书的实验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操作的安全性,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点也做得非常人性化。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正将“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它不仅仅是一本给专业人士看的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普通人关注自身健康,学习如何科学饮食的指南。书中那些关于“食物的感官评价”的实验,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让我们从更细微的角度去理解食物的品质。例如,如何通过外观、气味、质地来判断食物的新鲜度和储存条件,这对于我们日常选购食材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食品加工对营养成分的影响”的实验设计,通过对比不同加工方式(如蒸、煮、炸、微波)对某种营养素含量的影响,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食品加工,而不是一味地排斥。书中的一些实验,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比如如何检测食物中的非法添加物,这对于保障我们家人的饮食安全意义重大。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严谨的营养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我感觉营养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触手可及的实用学问。
评分这本书在引导读者理解复杂营养学概念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流程图和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能量代谢”的章节,书中通过代谢室的原理介绍,以及不同食物在体内转化成能量的过程图解,让我对“吃进去”的食物是如何转化为“用出去”的能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对基础代谢率(BMR)和静息代谢率(RMR)的区分,以及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书中都做了非常清晰的阐述。此外,关于“营养素相互作用”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铁的吸收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关系,这些在日常饮食中非常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略。这本书通过实验设计,让我们有机会去验证这些相互作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肠道微生物与营养”的实验部分,虽然这部分可能相对复杂,但如果能亲手接触到相关的检测方法,了解肠道菌群对营养吸收和代谢的影响,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