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问时代:未来最需要的人才,得会问问题,而不是准备答案

大哉问时代:未来最需要的人才,得会问问题,而不是准备答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arren Berger
图书标签:
  • 批判性思维
  • 问题解决
  • 未来教育
  • 创新思维
  • 学习方法
  • 自我提升
  • 思维模式
  • 终身学习
  • 知识管理
  • 能力培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球员明明喝了很多水,比赛完却几乎没排尿?」
  「为什么雨刷不能像我的眼睛,可以快眨、也能慢眨?」
  「如果将摩斯密码套用到商品编码上呢?」

  以上三个问题,分别诞生了:
  年产值200亿美元的运动饮料产业、电子感应式雨刷和到处可见的商品条码。
  很多产品与企业的成功,并非知道高明的答案或握有高端技术,而是——
  懂得「大哉问」。

  云端搜寻的发达,让问题的价值越来越高,答案的价值越来越低,    
  所以,「大哉问」时代已经来临,
  说「我知道」已毫无价值,「问得漂亮」才是创新的根本。
  因为如果你不懂发问,大数据在手里还是不知道答案。

  本书作者华伦‧伯格(Warren Berger)是企业创新专家与广告作家,曾受邀参加国家广播公司《今天》(Today)、美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World News)、美国有线电视网与公共广播电台发表有关发问与创新的评论。

  他同时也是资深产业研究记者,研究过全球上百位顶尖创业家与创新者,得到了一项结论:

  在过去,表现出「无所不知」的人会获得晋升,
  如今,公司里最好的位子、甚至有自己的办公室,却是留给最懂得问问题的人,
  因为,
  一个小问题,能创造一门大生意。

  这年头,不问问题必然遭到忽略,但如果老是问没生产力的蠢问题,也会失去机会。
  究竟要问什么?该怎么开头?怎样才算是价值千万、亿万的提问呢?
  你得学会「为什么─如果─如何」这套模式。

  ◎一个问题,要能引发五个「为什么」:
  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最值得推翻。当五个「为什么」联成一串,答案就会现身。

  ◎接着问「如果」,让想像力爆发:
  问「如果」,以便重组借用别人的点子;然后,还要故意「想错」。

  ◎梦想「如何」实现?你绝对不能做太多准备!
  先做原型、不断测试,万一每次都在不同地方失败,恭喜你了。
  还有别自己蛮干,在网路时代,高手很容易找,他们只等你分享问题。

  过程中,即使想法被看衰也要当作家常便饭,
  因为别人的负面反应越多(「这绝对行不通!」),代表你已触及某个全新的领域。

  本书不只教你如何大哉问,还要告诉你︰
  平凡想变顶尖,你该问什么问题?
  当公司成长趋缓,你又该问什么问题?
  如何用发问挑动人心,但不造成对方排斥?
  要怎么激发年轻员工的热情?让他们勇于提出疑问?
  为什么「立刻给答案」的主管最糟糕?

  除了工作,对于你最在乎的人生呢?
  贾伯斯曾在挖角时提问:「剩下的人生,你要卖糖水,还是要改变全世界?」
  大哉问时代,发问就是用无知,凸显你的已知,
  问问题,是推动自己吸引别人最好的方法。

各界推荐    

  TEDxTaipei策展人、TED亚洲大使 许毓仁
  中华人事主管协会资深讲师 徐正宗
  两岸知名企管讲师、商业周刊专栏作家 谢文宪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大哉问时代:未来最需要的人才,得会问问题,而不是准备答案》这本书的图书简介草稿,内容完全围绕“提问的重要性”展开,但避开了您提供的书名和核心主题(即“未来人才”和“准备答案”)。 --- 图书简介: 洞见之钥:结构化提问的艺术与实践 引言:迷雾中的航向 在信息洪流的时代,我们被无数的“答案”所淹没。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真正的理解和突破性的洞察却愈发稀缺。我们习惯于搜索、记忆和复述既有的结论,却往往忘记了,所有伟大的发现、深刻的变革,都源于一个精准而有力的“问题”。 本书不是一本关于信息存储或知识管理的指南,它是一部关于“探寻”和“理解”的实操手册。我们试图揭示一个核心真理: 提问的能力,才是决定认知深度和解决问题效率的真正分水岭。 面对复杂、模糊和快速变化的情境,拥有制造有效问题的能力,远比拥有现成的答案更具价值。 第一部分:问题的重力场——为何我们停止了提问? 我们从剖析现代社会的“答案依赖症”开始。教育体系、企业文化乃至日常交流中,对“标准答案”的推崇,无形中扼杀了好奇心和质疑精神。 习惯的陷阱: 探讨人类大脑如何倾向于寻求闭合回路,以及这如何阻碍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我们将分析“确认偏误”如何固化我们已有的认知框架,使我们只问那些能导向已知结果的问题。 “快餐式”信息与深度思维的断裂: 社交媒体和碎片化阅读培养了对即时满足的渴望。本书将论证,高质量的提问需要时间、耐心和对复杂性的容忍度,这与当前快节奏的文化格格不入。 提问的恐惧: 讨论提问时面临的心理障碍——害怕显得无知、害怕挑战权威、害怕浪费时间。我们如何建立一个更安全的提问环境,鼓励“愚蠢”的问题(即那些看似基础但能揭示核心矛盾的问题)。 第二部分:解构提问: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这样” 本书的核心部分在于系统化地拆解不同层级的提问技巧。我们认为,提问不是随机的灵光一闪,而是一套可以学习和精进的结构化过程。 界定问题(Framing): 阐述如何将一个模糊的“困境”转化为一个清晰的“问题”。错误的提问框架会导致正确的解决方案也失去意义。我们将引入“问题地图”的概念,帮助读者在复杂场景中定位问题的核心焦点。 层级划分:描述性、探索性与规范性问题: 深入探讨三类问题的差异及其应用场景。 描述性问题(What/Who/When): 聚焦事实收集,是提问的起点,但绝非终点。 探索性问题(How/Why): 探究机制、因果关系和过程,是理解世界运作的钥匙。 规范性问题(Should/Ought): 涉及价值判断和未来设计,是驱动创新的最高级别提问。 反向工程思维: 如何通过质疑既有的“假设”来生成颠覆性的问题。例如,与其问“我们如何提高效率?”,不如问“如果效率不再是首要目标,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第三部分:场景实战:提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提问的艺术必须与具体的实践场景相结合。本部分将提供跨领域的工具箱,展示如何在决策、创新和人际互动中有效运用提问的力量。 在商业决策中植入“质疑”: 面对商业计划或市场报告时,如何设计一组关键问题来穿透表面的乐观数据,揭示潜在的结构性风险。探讨“红队思维”中的提问策略。 激发团队潜能的教练式提问: 领导者不再是答案的提供者,而是问题的激发者。介绍苏格拉底式提问法(Socratic Questioning)在引导团队自我发现和增强责任感方面的应用。这不是指责,而是引导成员构建自己的解决方案路径。 跨文化沟通中的“倾听式提问”: 在多元背景下,理解差异的关键在于提问的细腻度。如何设计既能表达尊重又能获取深层信息的问题,避免文化误解。 第四部分:提问的未来——持续的谦逊与迭代 提问的终极目标不是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终极答案,而是建立一个持续优化的认知循环。 从“提问”到“学习循环”: 强调每一次精准的提问都应该被视为一次实验。成功的问题能带来新的洞察,失败的问题(即未能揭示新信息的问题)也同样宝贵,因为它帮助我们排除了错误的路径。 保持“初学者的心”: 随着专业度的提升,人们往往会形成专业壁垒,停止提出基础性问题。本书呼吁读者培养一种对任何领域都保持初始好奇心的心态,因为许多重大的创新恰恰来自于对“常识”的质疑。 结语:你的下一个问题,决定你的未来 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我们不是要教你如何准备应对每一次考试,而是要赋予你一种终身受用的能力——在任何未知领域中,都能设计出通往真理的路径。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已知的知识储备,而在于你此刻选择提出的那个,能够重塑你看待世界的,关键问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华伦•伯格(Warren Berger)


  美国创新领域专家与广告记者作家,多年来研究过数百位领先全球的创新者、创业家与创意思考者,了解他们如何问问题、如何提出具原创性的想法,曾在《哈佛商业评论》等多本杂志,发表发问与创新领域的文章。同时身为美国知名广告设计杂志《一杂志》(One)的创办人与主编,着作《微光:设计如何改变企业与你的生活》(Glimmer: How Design Can Transform Business and Your Life),深入分析创意思考,获《彭博商业週刊》选为「年度最佳创新与设计类书籍」。曾受邀参加国家广播公司的《今天》(Today)、美国广播公司的《世界新闻》(World News)、美国有线电视网与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的《全方位思考》(All Things Considered)。目前和妻子萝拉•凯莉(Laura Kelly)定居在纽约州威彻斯特郡。

  《问得漂亮》官方部落格:amorebeautifulquestion.com

译者简介

丁惠民


  中兴大学企管系毕。曾任职于明碁电脑(已更名为佳世达科技)、《工商时报》,现为专业的文字工作者。译有《不买飙股,年均获利40%》、《让你成功的,永远是B计画》、《气候变迁的关键报告》、《我用死薪水轻松理财赚千万》、《我用50年前的旅游指南玩欧洲》、《喊暂停的技术》(以上皆为大是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发问,压迫旧势力、寻找新能力/许毓仁
推荐序二 最重要的软实力,不知怎么问你就亏大了/徐正宗
推荐序三 好问题比给答案更能证明你的原创性/谢文宪

前言 成就不凡者始于一个问题,而非答案

第一部 「我知道」已无价值,问得漂亮才突出

第一章 问得漂亮,包含三要件

「专家」就是自认什么都知、却停止思考的人
猩猩没问题,你呢?
问题会驱动思考,答案常中止想像
一个小问题,创造一门大生意
因循旧答案已经行不通,你得应变
与其找答案,不如提问题
「我知道」已毫无价值,问得漂亮才突出
该怎么问「为什么」
化提问为行动,用「如果」发掘各种可能
每次的失败,都是一种推进

第二章 不懂正确发问的人,必遭到忽略
不以预设立场看事情,请学学孩子
我们害怕发问,原因是……
你想成为工匠或是创造者?
上学应该学发问,别强迫餵食资讯
蒙特梭利的成功在于:不按课表上课
老师──竟然是扼杀问题的元兇!
不懂问正确问题的人,总是遭到忽略与否定
「没问题」是因为不知怎么问,你得学
会考试?不如懂得正确发问
可以匿名发问,网路学习效果大

第二部 价值亿万的问题,要这样问

第三章 问一个问题,能引发五个「为什么」

「为什么」之后,是一连串「如果」
专业往往阻碍了好问题
越是塞满工作,越要退一步喊暂停
「这我知道……」的人,所知贫乏
贾伯斯也爱用「禅者的初心」
别「似曾相识」,要「宛如初见」
大家「习惯了」的事,最「值得」推翻
五个「为什么」连成一串,让答案现身
别再问未经思考的问题,先观察吧!

第四章 接着问「如果」,让想像力爆发
五个为什么之后,问「如果……」
问「如果……」,以便重组借用别人的点子
「如果」之后,如何让创造力不凡?
在专注与漫不经心之间来来回回
想「对」很简单,故意想「错」反而难

第五章 梦想如何实现?不能做太多准备
梦想若要实现,就别做太多准备
骇客之道──先做原型,不断测试
每次都在不同地方失败?恭喜你了
骇客之道──别单干,高手很容易找
高手已准备好了,只等你「分享」问题
答案有使用期限,问题没有句点

第三部 平凡想攀顶尖,就看你怎么问问题

第六章 领导者不再无所不知,而是懂发问

业界老大反而不懂怎么提出正确的问题
满脑子想「效率」,成不了顶尖
如果平凡想变顶尖,要问什么问题?
耐吉是运动鞋公司?还是数位设备公司?
如果公司成长趋缓,你该问什么问题?
年轻员工的热情,如何激出来?
放胆让他做实验吧!
别搞脑力激盪了,用「问题激盪法」
少用「可以」或「应该」,改说「可能」
立刻给答案的主管,最糟糕
大师杜拉克不解答,而是常提问
使命宣言该打个问号,比较实用
那个老爱发问的人,是在帮你而非威胁
「失败的实验」值得奖励
老问「没生产力」的问题,你会失去机会
从面试开始,要应征者准备问题

第七章 用无知突显你的已知
这辈子我为何而来?
人生问题很基本、却难答
幸福、快乐、人生有意义,都不是能「到达」的目标
人生要「慢想」,在不受打扰的空间
不要问「少了什么」,看自己「有些什么」
你觉得自己在做什么事时会发光?
人生很容易改变──先装个样子
利用「小失败」,可以避免大灾难
用发问挑动人心,但不造成对抗
这种战术提问能吸引大家帮你
这个挑动大家的好问题,你如何找到?
问题,是推动自己吸引别人的好东西
未知,就是「机会」所在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大哉问的时代来临
TEDxTaipei 策展人、TED 亚洲大使 许毓仁


  今年的TEDxTaipei年会主题是「大哉问」。我们失去了问问题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忘记追寻的本能呢?我觉得有以下几项:

  第一,我们活在一个快速结果 (instant gratification)的时代。「问这么多干嘛? Google 一下就知道了!」「我们快速把照片、心得po到脸书上,博取越多的赞越开心」,我们在乎别人给我们的留言评价,我们判断事物的好坏,也取决于我们喜不喜欢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可不可爱。快速地交换让我们失去专注力──资讯让我们焦虑。

  科技时代,我们已经习惯用手指从网路世界找答案,大脑与心智失去深层的思考能力与机会,即便资讯爆炸,视野心胸反而越发狭隘,触摸不见真实世界的味道。

  真正的问题,是从心底出发;真实的解答,是靠行动印证。

  詹宏志先生在今年的 TEDxTaipei年会发表演讲,他提到这个时代需要一个新工具(novum organum),而这个新工具就是沟通(communication)。新世代面对的挑战是:不要害怕面对问题,要创造让我们创新的机会。「我们不要怕动盪,因为稳定性结构就是世袭。

  我们必须鼓励创业与新产业发展,寻找破坏性创新,迫使旧势力寻找新能力。成熟企业的责任,是创造有利年轻人的创业环境。」「我们必须先承认问题的存在,才会开始寻求答案,认识我们不曾考虑的选项,即便只能找到发散的答案,也是一种收获。」

  台湾缺乏的是一种问问题的勇气,我们需要一种承担未知与勇于开创的企图心。问问题是一种对现实事件脉络的了解,对核心精神的关注,以及锲而不舍的觉察力。问问题并不是无知,因为承认自己不知道是最大的福气,由于「不知道」所以可以开始追寻。而我们的速度也要加快,世界不会等待我们,不会因为我们内耗而停止运转,当全世界用开放与相互理解的方式在共同前进时,我们不能毫无方针。

  二○○八年,我与伙伴创立了「The Big Question Conference」,二○○九年取得TEDxTaipei的经营权,二○一三年成立「大哉问」。一路走来,我们不断提问,问世界也问自己,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分享经验,鼓励台湾年轻人──问对的问题、走自己的路,勇敢闯出自己的大未来。

  有时我们规避问题,是因为恐惧、无法静下心来聆听自己与世界真实的声音,无法与自己对话和沟通。但是,当你正视抛出「真实」疑问的同时,你往往也有了正确的解答。

  追求结果是社会运作效率的本质,但是如果不问方法,只问结果和效率,那永远不会有好答案。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能用昨日的思维来解决今日的问题。」(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对过程的追求,寻求可能性的极大化。当我们的社会停止追求当下的结果,停止抄袭捷径、停止贪心时,我们才能正视问题、专注过程,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本书从问题的力量出发,作者华伦‧柏格(Warren Berger)出身媒体工作,归纳各领域访谈过的诸多创新人士,包含:企业家、发明家、艺术家等,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带领我们进一步认识问题的本质。捐弃不敢发问的包袱,回归对世界好奇、疑问、冒险的天赋。借由提问改变自己、探索生命,影响世界。

  「有没有可能这样的工具就放在我们后方的口袋里,而且从我们孩提时代就一直在那里 ?」

推荐序二

自找问题,洞烛先机
中华人事主管协会资深讲师 徐正宗


  你会问问题吗?你常问问题吗?你知道怎么问题吗?你知道问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吗?你知道问问题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吗?你知道很多创新产品的诞生,常始于一个「漂亮的问题」吗?

  若你想在成就创新的路途上找到指引,本书可提供各位非常好的指引。作者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他整个职业生涯都在问问题,他精辟的理论剖析与实例的说明,可以简单轻松地让读者们彻底了解,如何找回或培养自己问问题的能力。

  他曾说过:「懂得答案可以帮助你的学业,懂得发问可以帮助你的人生。」(Knowing the answer will help you in school, while knowing how to question will help you in life.)以及一句我最喜欢的瑞典格言:「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为了赶在还没太老以前学聪明,这本书是提升个人「软实力」不能错过的好选择。

  我于退休后应邀至各机构分享策略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管理、及菁英干部养成等相关课题多年,在课堂上观察无数学生的上课行为,心得是:

  一般学生(95%):自己花钱来上课,却从头到尾不发一问,当你问他「有没有问题」,答案几乎都是「没有」。但当你问他问题时,他又回答不出,心中只想知道:测验时会不会考这章节?

  一位好学生(4%):一般都具备问问题的能力。

  一位优秀的学生(1%):因为对议题有兴趣,而且进入议题的情境中,有了动机,自然能问好问题。

  以上现象与作者所引述的情形也略同。教育家黛博拉‧梅尔(Deborah Meier)说:「我们生来就会问问题,但在四岁之后,就再也没有如此具有想像力、自由自在地问过问题。」基于某些原因,大部分的学校都不教学生如何提问,也不鼓励提问,反而只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如此的学校教育,造成老师上课只急着提供答案给学生记住,不会问问题的问题就油然而生。

  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建议,可以不害怕地问自己、或问你认为值得请教的人,问他们各种「为什么」问题,不管是关于个人职涯问题、人际问题、家庭关系、社区问题、环境问题甚至是国家社会问题,或任何我们可能遇到、能有所改变或改善的事情。例如:为什么我的职涯发展不能更上层楼?为什么我已经更上层楼,却仍然不快乐?为什么我的产品或服务无法吸引顾客?

  所谓的「发现问题」就是指自己去寻找问题,企业管理顾问明.巴萨多(Min Basadur)指出,「如果你能在其他人找到问题之前,先发现问题并成功找出答案,就能建立一个新的事业、甚至是新的产业。」同样的,这也适用于个人人生问题,如果你能在问题变得明显之前,甚至在造成危机前,就先找出问题,便可在最佳契机时,加以掌握并解决它。

  成为一位成功的创新经理人,具备问问题的能力是要素之一。本书中,作者会带你逐渐拾回儿时问「为什么」的能力,也举了许多实际例子与架构,协助你发展「自找问题」的能力,让你能洞烛先机、捷足先登,创造个人生活与事业的新高峰。

推荐序三

问得真漂亮,赢得好人缘
两岸知名企管讲师、商周专栏作家 谢文宪


  我常戏称自己是个「二刀流」(日本职棒术语中,用来称唿可以打击、也可以投球的职棒选手),总需要在企业训练的讲台上侃侃而谈,论述自己的专业并带领学员学习;但又必须在广播电台的主持位置上,问好问题并引导来宾对答,化解录音室里的紧张情绪,这两种完全不同状态的拿捏与分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如果你问我,侃侃而谈与问得漂亮,哪个难度较高?我想不用怀疑,当然是问问题较为困难。

  二十年前在房仲担任业务工作的初期,自认从国小担任班长,参加演讲比赛、国中听棒球、高中听广播,大学玩社团多年的舞台历练,口语表达与说话技术肯定难不倒我,担任业务的角色必能如鱼得水、水到渠成。没想到光是电话开发与约客户看房子这么简单的事,都常常铩羽而归。

  店长当时常坐在我后面,提醒我:「文宪,你不要一直说话,多听听客户的语气,想办法问出关键问题,引导他思考。」刚开始不太了解店长的意思,但从事业务工作的时间一长,才发现:「问得漂亮才是刺激需求的不二法门,而不是口若悬河。」光是这点收获,就让我的业务工作从此平步青云。

  沟通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会说:「好好地听,好好地问,好好地讲」,能够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和对的人面前问出好问题,肯定是赢得好人缘的不二法门。

  我也认为,十年内,无须「创新与热情」就能完成的工作,将被网路与机器人所取代。然而,创新该如何做到?作者提出「发问带来创新」的新观念。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记者,更是创新领域的先驱,在资讯爆炸的世代中,「知道已无利用价值」,能够提出好问题,比起很会找答案的人,更具有原创性,这点我心有戚戚焉。

  长时间在两岸各大企业奔走,我发现在企业课堂中,用六个字就很轻易分辨员工能力的良窳,那就是「往前坐,先举手」。华人世界里,只要在课堂上愿意坐前面,能举手提出好问题的学员,通常就是企业内部的优秀员工,我的观察屡试不爽。

  如果你是业务行销工作者、企业内中高阶主管、经常性的谈判协商者、创意研发工作者、教学者,这本书即将解决你多年缺乏灵感、肠枯思竭的困扰,宪哥大力推荐。

前言

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


  一项研究发现,平均年龄四岁的英国小孩,每天会向可怜的妈咪提出三百九十个问题。但为什么那些四岁的小孩,在五岁或六岁时问题就开始变少?

  在企业界里,许多企业领导者似乎将问问题视为「无效率」的行为,他们急于採取行动、急于做事,以至于常常觉得没时间问自己正在做些什么。而在会议室里举手问「为什么」,可能会被视为怪咖或被不听话的人。

  最近一项针对数千位企业高阶经理人所做的研究显示,最有创意、最成功的企业领导者通常都很善于问问题。他们知道要质疑产业中的惯例和企业中的基本做法,甚至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是否有效。

  所以,我们该如何发展与提升发问的能力?我们是否能再点燃四岁时那种充满问题的火花?我访谈过超过一百位的企业创新者、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工作者等,他们分享了发问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分享了提问如何改变他们的职涯或生命。

  根据这些人的经验,我发展出「为什么―如果―如何(Why-What If-How)」模式,以说明如何形成与处理漂亮的好问题。它像是一个架构,用来帮助导引人们走过提问的各个阶段。这个过程往往是从后退一步、用不同眼光看事情做为起点,终点则是针对特定问题採取行动。

  一个真正漂亮的问题,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个人认为:一个漂亮的问题具有远大目标、却又可採取行动,它能开始转变我们思考或认知某些事物的方式,它可能触发与带来改变。

  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可称为「发问的黄金年代」,有一大堆唾手可得的网路资源,可以提供快速即时的答案。但在许多时候,我们的谷歌搜寻字串是如此缺乏想像力与可被预测,以至于在我们还没输入完问题时,谷歌就已经猜到我们要问甚么了。

  这本书比较关心的,是谷歌无法轻易预判或为你提供正确解答的问题,需要透过一种不同的搜寻方式才能找到答案。有哪些新想法可以帮助我的企业脱颖而出?如果我将不同的方式带进我的工作或作品中,结果会是如何?面对一个存在已久,且对我的社区与家庭造成影响的问题,我该如何处理?

  在今天,提问的重要性更胜以往,而且会越来越重要,提问能帮助我们找出什么是重要的、机会位于哪里,以及如何达到目的地。我们都很渴望得到更好的答案。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得先学会问对问题。

图书试读

成就不凡者始于一个问题,而非答案
 
身为一位新闻工作者,我整个职业生涯都在问问题,但一直到几年前,我都还没怎么思考过与发问有关的技术与学理。而且,我压根都没想过在帮助人们创新、解决问题,以及作在职涯与人生道路迈进时,「问问题」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为了撰写此书而作的相关研究,让我接触到全球最顶尖的创新者与创意人员。我检视他们如何面对挑战,发现这些人的成功,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公式、或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非常善于提问。
 
对其中的某些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成就(具突破性的发明、炙手可热的新创企业,以及找到高难度问题的因应对策),可回溯到由他们所提出、并在之后找到答案的一个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许多商业人士都意识到提问与创新之间,存在着某种连结,他们深知成功的产品、企业、甚至产业,通常都从「一个问题」开始。
 
谷歌(Google)就是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它的总裁说这是一家「经营问题」的公司。此外,后期重回苹果公司的贾伯斯与亚马逊网路书店(Amazon)创办人贝佐斯(Jeff Bezos),都因为对每件事抱持质疑的态度,而造就了不凡的表现。
 
然而,当我开始探索这个商业世界中的主题时,却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公司确实透过具体方式鼓励发问,企业中往往没有专门关注提问的部门或教育训练课程,也没有相关政策、指导原则或最佳实例。相反地,他们(包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立了倾向不鼓励发问的文化,譬如,不鼓励员工问:「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做那样的事?」
 
在学校,情况也好不到哪里。老师们都知道,让学生提出好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且随着资讯越来越复杂、社会变化越来越快速,这个能力将越显重要。但基于某些原因,大部分的学校都不教学生如何提出质疑,也不鼓励发问,反而只要求学生记住答案。
 
另外,我也和从事开创性社会工作的人谈过,这些人致力于解决一些棘手的全球性大议题,如:贫穷、饥饿与用水供应等,我发现,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将焦点放在针对相关议题提出正确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人则坚持使用一成不变的老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很“劲爆”,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作者对于“大哉问时代”的定义,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我们当前所处环境的精准描绘。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搜集信息、记住知识似乎不再是难事,甚至可以说是“低成本”的。然而,真正有价值的,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辨别真伪、找到关联、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恰恰就需要强大的提问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关于“提问者”和“答题者”的对比。前者能够不断地挖掘新知,而后者则可能止步不前。在书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号召大家去提问,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问题,以及不同情境下的提问策略。这让我明白,提问并非易事,它需要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甚至还需要一定的勇气。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终极目标,它不再是获得一堆“答案”,而是培养一种“问答”的能力,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智慧。我感觉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开始更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在我翻开它之前,就充满了好奇: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迭代飞快的时代,我们真的已经到了“大哉问”的阶段了吗?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我认为非常切中当下社会的痛点。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学习,要记住知识,要为考试准备答案,仿佛找到“正确答案”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现实往往是,当我们以为掌握了某个领域的“标准答案”时,这个领域可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里反复强调的“提问能力”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更在于一种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举的一些例子,比如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之所以能突破常规,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知道更多“答案”,而是因为他们敢于质疑现有的理论,敢于提出别人从未想过的问题。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是不是过于依赖既有的模式,是不是错失了很多发现新大陆的机会?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思维中的惰性,也点燃了我探索未知的热情。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做”的书,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以及“还有什么可能”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被拓宽了,对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

评分

在我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隐约感觉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对“知识”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我曾经以为,掌握更多的知识,就是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过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记忆的知识,似乎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就恰恰指出了这一点,它提出,在“大哉问时代”,真正稀缺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能力”。作者并没有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知识是提问的基础,而提问则是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引擎”。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提问”和“思考”之间关系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重复已有的“答案”。而真正的思考,往往是从一个“为什么”开始的,是从质疑和探究开始的。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真实的案例,展现了那些真正走在时代前沿的人,是如何通过不断地提问,来打破思维定势,找到新的可能。这本书让我开始意识到,我过去的一些学习方式可能过于被动,过于注重“记忆”而非“理解”。读完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想要去尝试用“提问”的方式来学习和工作,相信这会让我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拥有更强的韧性和创造力。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颠覆性”。作为一名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过来人”,我曾经也深信“经验就是答案”的信条。然而,近年来,我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曾经的“金科玉律”似乎不再奏效,市场变化之快,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赖以生存的技能。作者在这本书中,没有回避这个残酷的现实,而是大胆地提出了“大哉问时代”的概念。他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指出,在海量信息面前,仅仅掌握零散的知识点,或者死记硬背一堆“答案”,已经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真正能让我们脱颖而出的,是那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本质的提问能力。我尤其赞同书中关于“好问题”的定义,它不是随意的提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能够激发思考、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不同领域的大师们是如何运用提问的力量,来解决复杂问题、引领行业变革的。这让我意识到,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学习”的含义,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通过提问来深化理解、拓展边界的过程。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感到迷茫、渴望突破现状的职场人士,它会给你带来耳目一新的启发。

评分

读完《大哉问时代》,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场思维的“探险”。作者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鼓励你踏上寻找答案的旅程,而这趟旅程的起点,就是学会“问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于“为什么”的力量的阐述。我们常常会为了“是什么”而去努力,却忽略了“为什么”这个最根本的驱动力。很多时候,我们接受的“答案”,本身就可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或者只是一个局部最优解。而敢于质疑、敢于追问“为什么”,才能让我们看到事物更深层次的逻辑,才能找到真正创新和突破的可能性。书中提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我看来,就是提问能力的原始驱动力。一旦失去了对未知的好奇,提问也就变得机械而无意义。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描绘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拥有一颗永不熄灭的好奇心,并将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问题。这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已经磨平了棱角,失去了那份对世界的好奇?这本书就像一剂“催化剂”,提醒我要重新唤醒内心的好奇,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