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

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ff Potter
图书标签:
  • 烹饪
  • 美食
  • 饮食科学
  • 厨房技巧
  • 食谱
  • 料理
  • 健康饮食
  • 食物
  • 家常菜
  • 厨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华盛顿邮报》赞誉本书:
「哈洛德‧马基《食物与厨艺》的摇滚版!了解厨艺最有用的书之一!」

  当科学进入厨房,美味就此而生!

  ◆亚马逊书店饮食书榜第1名!读者5颗星推荐,盛赞:「了解饮食科学和厨艺的最佳书籍!」
  ◆《纽约客》、《今日美国》、BBC科学节目、Discovery Channel、《科学美国人》等一致推荐!
  ◆作者发挥技客精神研究饮食和厨艺,笔调风趣幽默,不吊书袋,深富启发性和创新风格。
  ◆全书搭配简明图表、精美手绘图、经典和创意食谱、有趣科学实验、详细食材配方比例、丰富延伸知识等,深入浅出,一看就懂,破解食品科学原理,传授烹饪烘焙关键技法,增进厨艺。
  ◆深入探讨众多主题:营养学、校正工具、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基因改造食物、在地饮食、分子厨艺、真空烹调法、现代派料理、食品添加剂等,了解最新最正确饮食知识和趋势流派。
  ◆130道食谱,从主菜到甜点,从饮料到汤品,从开胃菜到酱汁腌料,满足你的味蕾和下厨欲!
  ◆30位各领域专家访谈:食物科学家、厨艺学院教授、制刀专家、料理和糕点主厨、美食作家、葡萄酒指导、餐厅老板、饮食科学节目主持人等,挖掘第一手独到见解。

  你是创新的厨师吗?习惯挥洒创意而不甘于被食谱牵着走?
  是否对烹煮食物背后的科学感到有趣好奇?
  想学习食谱成功的祕诀,增进即兴发挥的功力,创造自己的菜色?

  现在,下厨前你只需要:
  ‧玩得开心!学习在于好奇心,而不是工作。
  ‧知道自己的类型。喜欢烧烤?那就烧烤。喜欢烘焙?那就烘焙。
  ‧请把食谱全部读完再开始动作,确定了解每个步骤。
  ‧找时间试味道,既是替食物调味,也可以学习味道在料理过程中的变化。
  ‧不要怕把晚餐烧了!

  《厨艺好好玩》不只是料理书,更启发你在厨房的创造力,激起你对食物的好奇心。为什么三分熟的牛排这么受欢迎?为什么有些食物的烘烤温度是350℉/175℃,有的则是375℉/190℃?如果你把烤箱高温加热到1000℉/540℃,披萨多快就会熟?作者杰夫‧波特化身料理技客提供解答,对于菜色做法更有独到见解——从甜点(巧克力脆片饼干)到咸食(油封鸭酱义大利面),130道食谱满足你的味蕾。本书充满有趣迷人的资讯和知识,启发你做料理实验,是绝佳的参考指南。

  本书教你如何初始化厨房并校正工具,带你了解烹饪上的重要化学反应,像是蛋白质变性、梅纳反应、焦糖化等是如何影响食物烹煮。想用凝胶和真空烹调法和食物玩游戏?也请参考本书,里头有第一手资讯。此外,作者还採访了30位研究者、食物科学家、制刀专家、主厨、作家及其他重要人物,包括食物学家哈洛德‧马基、探索频道主持人亚当‧萨维奇、「分子厨艺之父」艾维‧提斯、《现代主义烹饪》作者纳森‧米沃德等,甚至还有xkcd.com的漫画,获得第一手深入见解。

  ※本书初版为缪思出版《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

专文推荐


  ◆蔡倩玟,国立高雄餐旅大学台湾饮食文化产业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书作者将其科学背景应用得当,以生动幽默的文笔,简要展现食物与食谱背后科学观点,并补充各领域相关专家访谈、有趣而容易进行的小实验等。作品内容也兼顾各种细节,规画得相当完善,从厨房设计到分子厨艺常用添加物均有触及。食谱部分也相当精采,描述精确却同时保留相当大的想像空间,厨艺原来是一件简单又好玩的事!

  ◆高琹雯Liz,美食作家,《美食家的自学之路》部落格主
  《厨艺好好玩》也具备此等实证精神,但以更轻松幽默的态度启发你对厨艺的求知欲。《华盛顿邮报》称本书为《食物与厨艺》的摇滚版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毕竟上述着作如同教科书般生硬严肃,本书则以诙谐笔调娓娓道来科学知识,如果你像我一样从高中毕业后就未再接触物理化学,别担心看不懂,这本书会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带你认识饮食科学。本书也收录许多饮食名人访谈,注入丰富多元的观点,这是本书吸引我的另一重点。

  ◆Soac,料理职人,曾任4F Cooking Home总监
  如果你是一直想下厨却无灶火经验的朋友,那这本书中的种种叮咛会是你入门的好友,替你建立入厨烹煮的信心(且细心的提供灾难后的信心重建,简直是一起走过风雨的伴侣嘛!)。如果你原先就有基础,那这本书内用各种现代科技透视出的烹饪原理,将让你洞悉炉火上各种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原因,离厨神之路更进一步。

  ◆乔艾尔,《菜市场里的大厨》作者
  我希望这本书可以不要被出版,因为我的口袋厨房祕招在里头都被披露无遗了。

口碑推荐

  ◆王瑞瑶,《中国时报》资深美食记者
  如果觉得做菜很难,直接阅读食谱,做法一目了然,精准无比;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烹调原理,细读此书内文,令你茅塞顿开,触类旁通。
  料理好吃,厨艺更好玩!

  ◆李丝丝,诚品信义店生活风格区组长 
  看到官网首页中Jeff Potter啃面包幽默的表情,我就喜欢上他了!喜欢Jeff的不被制约,因为他不是厨师;喜欢他的科学脑,创新与发掘食物的可能性。当然,要具有实验的精神,与探究烹调技术的背后真相的专业,绝不艰涩枯燥,就像看到Jeff的可爱表情一样,好入门又有趣!所以,专业与兴趣结合,擦撞出不同观点的火花,这样的相辅相成,读了就知道巧妙!

  ◆庄祖宜,饮食作家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倒不是其中很扎实的科学知识,而是作者在厨房里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乐在其中又绝不墨守成规的骇客精神。

国外赞誉

  ◆《纽约每日新闻》(NY Daily News)
  本书有趣迷人,充满知识,告诉我们为何有些东西在厨房奏效,有些就是不行。

  ◆《纽约客》杂志
  本书涵括一系列主题:厨房的「校正设备」、烹饪学、基因改造食物、pH值、温度、味道心理学等,让读者一面也复习简明有趣的化学。

  ◆风尚网站Slashcool
  这本书使料理背后的科学易于了解,即使新手也看得懂,不但送厨师踏上料理之旅,做出顶级餐厅里的美食也属可能。这本书可以让你思索食物烹煮之道,以及食物如何以新的、不同的、精采的方法做出来。对认真想要了解烹饪、增进厨艺的人来说是必备之书。

  ◆亚当‧萨维奇(Adam Savage),Discovery Channel「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节目共同主持人
  我太爱这本书了,深具启发性,鼓舞人心,又超有趣,在料理全貌的内涵中消磨光阴,好饿啊!

  ◆艾拉‧傅莱陶(Ira Flatow),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科学星期五」(Science Friday)节目主持人
  真实科学、伟大骇客、好食物,好书!

  ◆艾克‧德罗伦佐(Ike DeLorenzo),《大西洋报》(The Atlantic)美食记者
  清楚、事实有据、掳获人心……本书以文字战胜了食物需以感官刺激的标准,这是不可能的胜利!

  ◆罗珊‧伟柏(Roxanne Webber),CHOW美食网资深主编
  本书是新型料理书,也许是至今最好的「当科学碰到厨房」的书!

  ◆茱儿‧拉维(Dru Lavigne),FreeBSD作业系统认证协会理事
  请将这本书视为某种查询工具,内含食谱、祕诀、趣闻轶事、访谈、另类科学、实验和种种趣味花絮。堂堂408页的大书内容满载,保证头和肚子都能满足!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秘境寻踪: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与文化重构》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一书的任何信息。 --- 秘境寻踪: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与文化重构 导言:历史的尘埃与未解之谜 人类文明的历史,往往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无数辉煌的国度和智慧的结晶,最终化为地下的遗迹和模糊的传说。《秘境寻踪:失落文明的考古发现与文化重构》一书,并非仅仅是对古代遗址的简单记录,而是一次深入地层、穿越时空的探险。本书聚焦于全球几处关键的、长期以来被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视为“失落”或“过度简化”的古代文明遗址,通过最新的考古技术和跨学科的分析方法,试图重构这些文明在社会结构、技术创新、宇宙观以及日常生存层面的真实面貌。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着“证据的重构”展开。我们不满足于教科书式的定论,而是带领读者亲临挖掘现场,从每一片陶片的碎片、每一块风化的石碑、每一组复杂的灌溉系统设计中,去探寻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声音和细节。 第一部分:尼罗河的沉默低语——古埃及新王国之外的社会生态 传统上,对古埃及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法老、金字塔和来世信仰上。然而,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尼罗河三角洲边缘地带,特别是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年—前1070年)中下层平民的聚落遗址。通过对德尔埃尔麦迪那(Deir el-Medina)周边工匠村落的全新地质雷达扫描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这些“被遗忘的建造者”的真实生活状况。 技术革新与资源管理: 我们详细分析了村落中发现的早期水利设施模型和工具磨损痕迹。这些证据表明,新王国时期的资源管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分散化。例如,对当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首次揭示了特定工匠群体在食物来源上的显著差异,这反映出一种潜在的、基于职业而非血统的社会分层。 法律与信仰的日常交汇: 通过对非皇家墓葬中陪葬品的重新分类和对保存完好的莎草纸诉讼记录的翻译校对,本书深入探讨了平民在面对司法和宗教权威时的互动模式。我们发现,在神庙的阴影之外,存在一套充满实用主义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它与官方律法并行不悖,构成了当时社会稳定的关键。 第二部分:安第斯山脉的云雾——莫切文明的视觉叙事与国家权力 在南美洲的秘鲁海岸,莫切文明(Moche Civilization,约公元100年—800年)以其精湛的陶器艺术闻名于世。然而,这些栩栩如生的“视觉叙事”,究竟是纯粹的艺术表达,还是记录国家权力运作的原始文献? “叙事陶器”的解码: 本书集合了国际顶尖的符号学专家和人类学家,对皮乌拉地区出土的大量“描绘性陶罐”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分析。我们不再将这些陶罐视为孤立的场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连续的、具有明确叙事逻辑的“视觉史诗”。通过追踪特定人物、仪式和动物的重复出现模式,我们重建了一个关于祭祀链条、精英继承权和军事扩张的复杂图谱。 冶金术与区域控制: 通过对莫切贵族墓葬中黄金和铜合金制品的同位素分析,我们确定了贵金属的采集地和冶炼中心。这些地理证据与当时的宗教中心位置形成鲜明对照,强有力地证明了莫切精英阶层通过对稀有金属供应链的绝对控制,维持了其跨区域的政治影响力。本书对莫切文明的解读,彻底颠覆了以往认为其仅是松散城邦联合体的观点。 第三部分:印度河流域的几何之谜——哈拉帕文明的城市规划与信息传递系统 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约公元前3300年—前1300年)的特点是其惊人的城市规划一致性和文字系统的难解性。本书致力于破解这种高度标准化背后的社会动因。 城市布局中的环境适应: 我们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的排水系统进行了重新建模。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内复杂的几何布局并非仅仅是美学选择,而是为了应对季风带来的极端降雨和洪水风险而精心设计的动态防御系统。这种“以水为中心”的城市设计理念,展现了极高的早期环境工程智慧。 从印章到社会组织: 针对至今未被完全破译的印章文字,本书采取了一种全新的信息论方法。通过分析印章的材质、刻痕的深度和流通的地域性,我们推断出这些符号可能代表的不是复杂的语法结构,而是一套用于跨城市贸易和资源调配的“行政代码”或“所有权标记”。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哈拉帕文明可能拥有一个高度集权、但依赖于非语言符号进行管理的“无形官僚体系”。 第四部分:多瑙河文明的遗产——维查文明的社会流动性与青铜时代边缘的创新 在欧洲青铜时代早期,巴尔干半岛的维查(Vinca)文化(约公元前5700年—公元前4500年)被许多学者视为前文字文明的代表。本书的焦点在于其独特的陶器标记和定居点的演变。 “维查符号”的新解读: 针对刻在陶器上的符号,本书引入了比较宗教学的框架,将其与后世(如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经济记账符号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提出,这些符号可能标志着早期的土地使用权或牲畜所有权,是农业社会向更复杂经济结构过渡的关键一步,而非单纯的装饰图案。 冶金术的独立起源: 通过对维查遗址中发现的早期铜渣和原始熔炉的碳十四测定,我们进一步确证了该地区独立于安纳托利亚,发展出了区域性的冶金技术。这种技术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得维查文明能够在相对隔绝的环境下,依然保持与周边新石器晚期社群的互动与技术领先地位。 结语:重构历史的责任 《秘境寻踪》最终引导我们回到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历史?本书展示了,真正的考古学是永无止境的对话,是不断用新工具、新视角挑战既有叙事的勇气。通过对这些失落文明的深入探究,我们不仅发掘了古代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阅读人类文明的完整图景,认识到“失落”往往只是我们自身认知的局限。本书是献给所有对尘封往事抱有无限好奇心读者的深度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杰夫‧波特(Jeff Potter)


  热爱钻研科学和食物。布朗大学电脑科学系和视觉艺术系毕业。目前担任非营利组织Awesome Food基金会管理人和发言人。曾被全美各地电视新闻节目和广播节目报导,常受邀赴美国和海外各科学活动演讲饮食和科学。官网:http://www.jeffpotter.org/

译者简介

潘昱均


  美国俄亥俄大学广电传播系毕,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早年服务于电视传播产业,热爱电影、文学与写作。留学回国后即开始为期近十多年的英语教学职涯,直至今日。现为兼职译者,译有《法国美食末日危机》、《厨房死了一个打杂工》、《完美厨艺全书:一看就懂的1000个料理关键字》、《轻松打造完美厨艺:新手变大厨的20项关键技法&120道经典料理》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厨艺简单又好玩  蔡倩玟,国立高雄餐旅大学台湾饮食文化产业研究所助理教授
推荐序二  以技客精神骇入烹饪核心  高琹雯 Liz,美食作家
推荐序三  透视烹饪原理,建立下厨烹煮的信心  Soac,前4F Cooking Home总监
推荐序四  不太寻常  乔艾尔,《菜市场里的大厨》作者

前言
致谢

Part 1 Hello,厨房!
1-1 如骇客般思考
1-2 功能固着
1-3 营养二三事
1-4 新手须知
1-5 选择食谱
1-6 字里行间读食谱
1-7 一个人吃
1-8 请客

Part 2 厨房初始化
2-1 进入厨房
  ‧校正工具
  ‧准备食材
2-2 厨房设备
  ‧基本配备
  ‧标准配备
2-3 厨房组织
  ‧拿取放回
  ‧以功能分类
  ‧统一的储藏盒
  ‧厨台摆设
  ‧厨房大扫除
  ‧送礼就送厨具?

Part 3 选择输入项目:味道和食材
3-1 嗅觉+味觉=风味
  ‧滋味(味觉)
  ‧气味(嗅觉)
3-2 滋味:苦、咸、酸、甜、酯及其他
  ‧苦
  ‧咸
  ‧酸
  ‧甜
  ‧酯味(鲜味)
 ‧其他
 ‧口味与香味的搭配
3-3 适应和经验法则
3-4 地区性/传统方法
  ‧稻、麦、谷≌粥、麦煳、谷麦粥
3-5 季节性方法
3-6 分析法

Part 4 时间和温度:烹饪的主要变数
4-1 熟度=时间╳温度
  ‧热传递和熟度
  ‧热传递的方式
4-2 食源性疾病与食品安全
  ‧如何预防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如何预防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4-3 烹饪中的关键温度
  ‧104℉/40℃和122℉/50℃:鱼和肉蛋白质开始变性
  ‧144℉/62℃:蛋开始定型的温度
  ‧154℉/68℃:胶原蛋白(第一型)变性温度
  ‧158℉/70℃:蔬菜淀粉分解温度
  ‧310℉/154℃:梅纳反应变明显的温度
  ‧356℉/180℃:焦糖化变明显的温度

Part 5 空气:烘焙的关键变数
5-1 面筋
5-2 生物发酵法
  ‧酵母
5-3 化学膨胀法
  ‧小苏打
  ‧发粉/泡打粉
5-4 机械膨胀法
  ‧蛋白
  ‧蛋黄
  ‧发泡鲜奶油

Part 6 玩玩化学
6-1 传统烹饪用化学物质
  ‧盐
  ‧糖
  ‧酸与硷
  ‧酒
6-2 现代食品业的化学物质
  ‧E Numbers:食品添加剂的杜威十进分类系统
  ‧胶体
  ‧制作凝胶:淀粉胶、鹿角菜胶、洋菜、海藻酸钠
  ‧融化东西的怪方法:甲基纤维素和麦芽煳精
  ‧制作泡沫:卵磷脂
  ‧甜味抑制剂:Lactisole
  ‧肉类黏胶:转麸胺酸醯胺基酶
  ‧烟燻水:蒸馏烟燻蒸气

Part 7 玩玩硬体
7-1 真空烹调法
  ‧食源性疾病与真空烹调
  ‧真空烹调硬体设备
  ‧用真空烹调法做菜
7-2 商业用硬体设备和技术
  ‧过泸
  ‧气压奶油枪(iSi奶油发泡器)
 ‧极低温烹调:液态氮和干冰
 ‧高热烹调
 
附录

8-1 过敏原中做料理
8-2 常见过敏物替代品
   ‧对乳制品过敏
   ‧对鸡蛋过敏
   ‧对鱼虾蟹贝类过敏
   ‧对花生过敏
   ‧对坚果过敏
   ‧对大豆过敏
   ‧对小麦过敏

后记

Info

1-4 你是哪一型厨师?
    一杯有几毫升?
2-1 现在就该替烤箱做的两件事!
2-2 易坏食物储存祕诀
    用刀技巧大公开
   磨刀技巧大公开
    金属、锅具和热点
    重量VS容量:为重量辩护
    最好的厨房工具是?
2-3 厨房设计要点
3-1 滋味(风味)测试
    余味测试:传递和适应
    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DIY乐高冰淇淋制冰机
3-2 味觉和超重味觉的差异
    味觉嫌恶
   三叉神经敏感实验
    神祕果的「滋味暴走」
3-5 对环境无害的输入
    有机VS传统
    基因改造食物
4-1 变性的蛋白质
    烹煮=时间╳温度
4-2 食品安全的最终建议
4-3 胶原蛋白实验
    目睹甜饼干焦糖化
5-1 面粉=淀粉+面筋
    测量上的容误
    自己磨面粉
5-2 酵母在烹饪上的四个阶段
    检查酵母!
5-4 打蛋白该用什么碗?
    搅动与拌打
    为N个人切蛋糕的最佳算法
    多重膨胀法
6-1 盐与渗透作用
    猪肉与旋毛虫病
    酒在烹饪过程中都「烧掉」了吗?
    当分子遇上分子……
6-2 分子厨艺
    购买食品添加剂
    凝胶「面」与鱼子酱
    乳化剂的化学
    制作烟燻水
7-1 在洗碗机中烹调?
    自制真空烹调机
    用真空包装冷冻鱼做真空烹调
    慢炖锅VS真空烹调
    用真空包装机做极速腌渍
7-2 3D快速原型机和制模机
    用「蒸发」过泸
    极低温烹调:液态氮和干冰
    用干冰玩厨艺
    用干冰DIY低温铁板
    高热烤披萨法
8-1 主厨卡

Recipe
早餐
1-5 松饼
4-3 实心白煮蛋
   30分钟炒蛋
    烤蛋
   60分钟慢煮蛋
5-2 格子松饼
5-3 酪乳松饼
    司康
5-4 香爆泡芙

饮料
1-4 热巧克力
    瓦哈卡人巧克力饮品
5-2 柠檬姜汁苏打
6-1 脂溶酒:奶油兰姆酒,培根波本酒
    鼠尾草鸡尾酒
    瑞根式柑橘苦精No. 5
7-2 琴通宁

面包
3-4 莎莉伦面包
5-1 面包:免揉法
5-2 面包:传统做法
    披萨面团:免揉法
5-3 披萨面团:无酵母配方

开胃菜和配菜
1-6 豆泥酱
3-2 蒜香淡菜
3-5 蒜香马铃薯
4-3 义式乌贼普切塔
    快蒸芦笋
    炒青菜
    香烤夏时蔬
    烤地瓜「薯条」
    迷迭香马铃薯泥
    香煎胡萝卜
    煎炸马铃薯
6-1 莳萝腌鲑鱼
    香柠扇贝
6-2 培根扇贝
    虾卷
7-2 泡沫炒蛋

沙拉
3-2 西瓜乳酪沙拉
3-4 莫札瑞拉番茄沙拉
3-5 烤甜菜沙拉佐杏仁塔,配糖渍黑樱桃和羊乳酪

汤品
1-6 花园汤
    山药青蒜汤
    柠檬扁豆汤
    奶油南瓜汤
2-2 简易炖牛肉
3-5 西班牙番茄冷汤
    南瓜汤
    白豆蒜茸汤
4-3 甜玉米和味噌汤
7-2 基本白色高汤
    法式清汤

酱汁和腌料
3-3 白酱
    天鹅绒酱
    香烤鲜鱼佐贝尤酱或芥末酱
    简易义大利饺酱汁
    焗烤通心粉酱
3-4 简易希腊式腌料
    简易日式腌料
4-3 生姜酱油腌料
5-4 简易白酒乳酪酱
6-2 肉汁浓酱

主菜
1-6 油封鸭酱义大利面
2-3 柠檬藜麦饭佐芦笋虾
3-4 粥
4-1 简易香煎牛排
4-2 简易起司堡
4-3 橄榄油水煮鲑鱼
    香煎孜然鲔鱼
    慢炖牛小排
    油封鸭腿
    蝴蝶鸡,上火烘,全火烤
    香煎扇贝
6-1 香辣芝心猪排
    盐烤鱼
6-2 烤箱版碳烤肋排
7-1 炖牛尖
    48小时炖牛胸

甜点
1-6 香料饼干
2-2 1-2-3可丽饼
3-1 梨子冰沙
3-2 简易姜糖浆
4-3 红酒渍水梨
    焦糖酱
    焦糖白巧克力
    褐化奶油冰淇淋
5-1 简易派皮面团
5-3 姜饼娃娃
    巧克力蛋糕
    简易巧克力甘纳许霜饰
    巧克力脆片饼干
    南瓜蛋糕
5-4&6-2 法式蛋白霜
5-4 义式蛋白霜
    蛋白霜饼干
    巧克力波特蛋糕
    沙巴雍
    草莓舒芙蕾或覆盆子舒芙蕾
    提拉米苏
5-4&7-2 巧克力慕斯
6-2 蛋白霜柠檬派
    巧克力奶酪
    棉花糖三明治冰淇淋
7-1 杏仁巧克力棒
7-2 30秒巧克力蛋糕
    可可肉桂冰淇淋
    焦糖布丁

成分和食材
1-8 手打鲜奶油
3-2 优格
4-3 自制果胶
5-1 面筋
    预烤派壳
6-1 盐渍柠檬
    脆糖棒
    简易莱姆果酱
    糖渍橘皮
    莫札瑞拉乳酪
    绿橄榄
    香草精
6-2 凝胶牛奶
    螺丝起子果冻
    莫札瑞拉球
    热棉花糖
    褐色奶油粉
    果汁泡沫

访谈
1-2 布莱恩‧华辛克谈烹饪风格│康乃尔大学人类心理学家,《瞎吃》作者
1-6 莫琳‧伊文斯的推特食谱│业余厨师,《吃在推特》作者
    莉迪亚‧华辛谈学做菜│美食作家,「完美储藏室」部落格主
1-8 亚当‧萨维奇谈科学测试│探索频道「流言终结者」节目主持人
2-2 巴克‧雷柏谈刀具│美国最大最老牌刀具公司Dexter-Russell制造工程部经理
2-3 亚当‧里德谈厨具和食谱│「美国测试厨房」节目主持人与杂志美食专栏作家
3-1 吉姆‧克拉克谈饮料搭配│葡萄酒作家,纽约Megu餐厅葡萄酒指导
    盖儿‧文斯‧奇维尔谈味觉与嗅觉│常用食物科技中心感官指导,Sensory Spectrum, Inc老板
3-2 薇吉尼亚‧乌特莫荷伦谈味觉敏感│康乃尔大学营养学系副教授
3-4 季妮‧贾汀谈在地饮食│时尚网站Boing Boing编辑
3-5 凯特莉娜‧费克的烤马铃薯│照片分享网站Flicker共同创办人暨创用CC董事
    提姆‧维希曼的甜菜沙拉│麻州剑桥T. W. Food餐厅主厨暨老板
3-6 哈洛德‧马基谈解决食物之谜│食物学家,《食物与厨艺》作者
4-2 道格‧包威尔谈食品安全│堪萨斯州立大学诊断医学和病理学院副教授,部落格barfblog专谈食品安全
4-3 鸭泽亚纪和亚历斯‧泰伯特的甜玉米和味噌汤│ideasinfood部落格主,分享食物经验,提供技法和创意谘询
    麦克‧莱斯寇尼斯谈糕点主厨│纽约Le Bernardin餐厅糕点行政主厨
5-1 马丁‧莱希谈厨房中的化学│挪威化学家暨分子厨艺专家
5-2 杰夫‧瓦拉沙诺谈披萨│披萨店老板暨部落格美食作家
5-3 梅格‧贺里翰的平均值巧克力脆片饼干│网路世界第一个部落格平台blogger.com创办人
    提姆‧欧莱礼的司康饼和果酱│欧莱礼媒体集团创办人
5-4 麦可‧邱的提拉米苏│「工程师料理园地」部落格主
    大卫‧莱波维兹谈美国料理│糕点主厨暨美食作家
6-1 凯洛琳.容的盐渍柠檬│饮食作家,foodgal美食部落格主
    艾维.提斯谈分子厨艺│法国国家食品暨农业研究院研究员,「分子与物理厨艺国际工作坊」创办人
    琳达‧安提尔谈灵感│私人主厨,playingwithfireandwater美食部落格主
6-2 安.贝瑞谈食物质地│美军纳泰克士兵研究、开发和工程中心的食品工程师
7-1 道格拉斯‧包德温谈真空烹调法│应用数学家,《在家做真空烹调料理》作者
7-2 戴夫‧阿诺谈工业用硬体设备│纽约法国厨艺学院教授现代厨艺与设备
    奥斯盖和艾德曼的电热狗和苹果派│evilmadscientist饮食部落格主
纳森‧米沃德谈现代派料理│前微软工程师,离开后成为世界烧烤冠军、厨师、火星探测专家,《现代主义烹饪》作者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作者自己说

Hello, World!我是杰夫‧波特。

我喜欢食物,也喜欢科学,有什么方法比用食物来教科学更好?无论我用这本书帮助人们在厨房思绪更灵活,或帮助人们想出如何做出500磅的甜甜圈(这本书可是被《华盛顿邮报》称为「理解料理最有用的书之一」),你会发现我用食物让你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如何运作。

我没有上过厨艺学校,也不认为自己是大厨,事实上,我在布朗大学读的是电脑资讯和视觉艺术。毕业后,我成为电脑软体工程师,制作的东西从博物馆互动展览到科学影像都有,靠着做饭给朋友吃当作逃避工具。我花了数年思考厨房里的东西如何运作,直到某天茅塞顿开:如果我不确定做饼干时应先融化奶油还是先让它冰着,我不是该两者都做吗?做个简单的「A/B测试」,看看会如何,能吃的就能进行科学实验!

那些天我发现自己虽在世界各地游荡却不时说着食物科学之事——从德国到加州,再到澳洲(真是个长途飞行)——还做了不寻常的食物挑战。全心尽力地替Awesome Food做好管理人和代言人的角色,即使它只是个依赖每月小额捐款的非营利组织。如果你有食物相关想法,想要挑战人们思想,结合社团力量,且替可怕的未来发起更多希望,你应该申请我们1,000元的小额赞助。

祝烹饪快乐!

前言

「骇客、制造者、程式写手、工程师、书呆子、技术人员」——举凡上述人等出现在本书(成为讨论主题时),我们一律称为「技客」(geek)——我们是创作一族,不喜欢被人支使该做什么,宁愿给我们一个盒子,里面装满玩具,或随便来几个电子零件,或是棉线,什么都好,就让我们自由发挥。

然而一旦递来的盒子里装着刮刀、打蛋器和糖,技客就变了,变得自闭、害怕,像是对着群众演讲的奇怪感觉,或者更糟,像得了「小丑恐惧症」 。如果你是这种人,这本书就是写给你看的。

还有另一种技客,简直就是「超级怪咖」,他们不怕尝试任何事,也许胆子有点太大,但还没有大到可以勇夺「达尔文奖」 (但指日可待)。这类技客不是「火力全开就是完全熄火」,诉说着完美咖啡的每项要求,然后用卡在义式咖啡机过泸器上的颗粒残渣判别煮沖压力。这类技客总在搜寻下一步知识。如果你属于这一类,这本书将会启发你。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着如何在家做出更美味的菜肴,之前尝试了一些网红食谱,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道不够地道,或者口感不对。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觉得听起来很有意思,而且“探究真正饮食科学”这个点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拿到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菜谱,而是从“为什么”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烹饪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在处理肉类的时候,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腌制方式对肉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酶解来嫩化肉类。我一直以为腌肉就是简单地加点盐和酱油,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还可以加入菠萝、木瓜等水果,它们所含有的蛋白酶能够有效地分解肉类的纤维,让肉质变得更加酥嫩。 书中的“厨房祕技”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是纠结于如何做出酥脆的炸物,每次炸出来的都容易软塌。书中分享了一个关于“油温的秘密”的技巧,解释了不同食材在不同油温下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油温来达到酥脆的效果。我尝试了书中关于炸鸡的建议,结果真的比以前成功太多了,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家人都赞不绝口。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于“风味化学”的解读。它详细讲解了不同食材中存在的各种风味物质,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出丰富多样的味道。比如,书中提到了“鲜味”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搭配不同的食材来提升菜肴的鲜味。我一直觉得海鲜比较鲜,但书中解释了,其实很多蔬菜,比如番茄、蘑菇,也富含谷氨酸,通过合理的搭配,也能让普通的家常菜肴味道升级。 这本书让我对“料理好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健康和营养。书中会提到一些食材的营养成分,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比如,关于蔬菜的烹饪,书中建议尽量采用蒸、煮、快炒等方式,避免长时间高温烹饪,以免维生素流失。 我非常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即使是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作者也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图解来解释,让我这个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它让烹饪不再是一件机械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鼓励读者去“尝试”和“调整”。书中会提供一些基础的原理和方法,但同时也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材的情况进行调整,培养自己的烹饪直觉。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更有信心去尝试新的菜肴,而不是被固定的食谱所束缚。 我也很喜欢书中关于“食材的保存”的章节。之前我总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保存一些食材,导致很多食物都浪费了。书中提供了很多实用的保存技巧,比如如何让绿叶蔬菜保持新鲜,如何让水果成熟得更快或更慢等等,都非常实用。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烹饪导师,它教会我如何理解食物,如何驾驭厨房,如何用科学的知识来烹饪出健康美味的食物。它让我对烹饪的热情更加高涨,也让我对未来的厨房生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觉得,做饭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但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瓶颈”。比如,为什么我做的炖肉总是柴柴的,或者为什么我做的饼干总是不够酥脆?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读了《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问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科学的原因。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竟然能将“分子美食”的概念,用如此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关于“分子结构如何影响口感”的章节,书中通过讲解淀粉的分子结构,解释了为什么米饭煮熟后会变得软糯,而面包中的淀粉经过烘烤后又会产生不同的质地。这种从微观角度去理解烹饪,让我觉得非常新奇。 书中关于“温度与时间”的精确控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之前我做菜,基本上就是“差不多”就行,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温度和时间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对最终的菜肴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制作舒芙蕾时,书中详细讲解了不同温度下蛋清的打发状态,以及烘烤时内部的温度变化,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的舒芙蕾总是会塌陷。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味轮”的介绍。它将各种风味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且讲解了不同风味之间的搭配原理。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我们认为“天生一对”的食材搭配,背后都有着科学的依据。比如,为什么海鲜和柠檬是绝配?书中解释了柠檬中的酸性物质能够中和海鲜的腥味,同时提升其鲜味。 书中提供的“厨房小工具”的妙用,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一个好用的温度计,不仅可以用来测量烤箱的温度,还可以用来测量肉类的内部温度,从而精确控制熟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工具,却能极大地提升烹饪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感官体验”对我们品尝食物的影响。不仅仅是味觉,嗅觉、视觉,甚至触觉,都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整体感受。这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菜肴的摆盘和香气的营造,让烹饪过程变得更加完整。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烹饪并非是天赋使然,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的技能。它鼓励我去“实验”,去“探索”,去“发现”食物的更多可能性。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我对未来的烹饪之路充满了信心。 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它不仅是我厨房里的“百科全书”,更是我烹饪灵感的源泉。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遇到这本书,它让我从一个普通的家庭煮妇,蜕变成一个对烹饪充满自信和热情的“厨房玩家”。

评分

我一直都觉得,做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有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被困在了一个“舒适区”,总是做着那几样拿手的菜,想要尝试新的,又怕失败。这本《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烹饪道路上的迷茫。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能够把看似遥远的“食品科学”讲得如此接地气。比如,我一直对“美拉德反应”这个词感到神秘,但书中通过一张张生动的图片,清晰地展示了糖和氨基酸在高温下如何“手拉手”,产生出诱人的棕褐色和焦香的风味。读完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煎牛排、烤肉会那么香。 书中关于“食材的质地变化”的讲解,也让我对很多烹饪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为什么有些食材需要“拍松”,有些食材需要“划刀”,以及这些看似简单的处理方式,背后都蕴含着科学的原理。书中还讲解了如何利用酶的活性来嫩化肉类,让我对“水果腌肉”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油与水的化学性质”的剖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油和水不能简单地混合,以及如何通过乳化剂来让它们和谐共处。这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之前做的沙拉酱总是油水分离,而现在,我可以通过加入蛋黄或芥末酱,来制作出细腻顺滑的沙拉酱。 书中关于“发酵的奥秘”的章节,更是让我跃跃欲试。我之前对发酵食品总是有种畏惧感,觉得很难掌握。但书中用详细的步骤和图解,解释了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工作原理,让我觉得发酵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领域。 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对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鼓励我去观察,去思考,去尝试,去总结。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我在厨房里充满了自信和乐趣。 我还很喜欢书中关于“食材的季节性”的建议。它强调顺应自然,选择当季最新鲜的食材,这不仅能够保证食物的美味,更能体现对自然的尊重。 这本书就像一本“美食地图”,它不仅指引我如何去烹饪,更让我去探索食物的世界。它让我明白,烹饪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家人朋友分享爱的方式。

评分

我一直以来对烹饪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美味”的追求,但常常觉得自己的厨艺停滞不前,无法更上一层楼。《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并且为我打开了全新的烹饪视角。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能够将看似深奥的“饮食科学”,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对于“淀粉糊化”的解释,作者并没有堆砌复杂的化学公式,而是通过一个制作“勾芡”的生动案例,让我们直观地理解淀粉分子在加热和吸水过程中如何膨胀、变形,从而达到增稠的效果。这种“化繁为简”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很多日常烹饪现象都有了茅塞顿开的顿悟。 书中对于“蛋白质变性”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对烹饪过程中食材的质地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制作煎蛋或烘烤肉类时,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温度下蛋白质分子是如何收缩、凝固,从而影响食材的口感。这让我意识到,精准控制温度,是烹饪出完美口感的关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风味化学”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哪些食材搭配在一起好吃,更是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了不同风味物质是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出我们所感知到的复杂味道。例如,书中提到了“鲜味”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搭配富含谷氨酸的食材,来提升菜肴的整体鲜味。 书中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厨房秘技”,例如如何让肉类更加鲜嫩多汁,如何让蔬菜更加爽脆可口,如何让烘焙的点心更加蓬松细腻等等。这些技巧都基于科学原理,并且经过了大量的实践验证,让我能够轻松地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烹饪中。 我非常欣赏书中鼓励读者“实验”和“创新”的精神。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固定的食谱,更重要的是,它传授了掌握烹饪原理的方法,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创作。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烹饪并非仅仅是“照猫画虎”的模仿,而是需要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探索者”,让我的烹饪之路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每次都会有新的启发。它不仅是一本优秀的烹饪指南,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食物、热爱生活的“生活百科”。

评分

我对烹饪的热情,一直都很高,但总感觉自己做出来的菜肴,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味道,或者口感不对。直到我读了《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我才真正明白,原来我在厨房里摸索的很多经验,背后都有着科学的依据。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将“分子美食”的概念,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比如,关于“美拉德反应”的讲解,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化学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图示,清晰地展示了糖和氨基酸在高温下如何“碰撞”出美妙的棕褐色和诱人的香气。这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煎牛排、烤肉能有如此迷人的风味。 书中对于“食材质地变化”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对很多烹饪技巧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为什么有些食材需要“拍松”或者“划刀”,以及这些简单的处理方式,背后是如何改变食材的分子结构,从而影响其口感。我还学到了如何利用天然酶来嫩化肉类,让原本口感粗糙的肉,变得酥嫩多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油与水的化学性质”的剖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油和水不能轻易地混合,以及如何通过添加乳化剂,让它们和谐共处,形成细腻的酱汁。这让我终于解决了困扰我已久的沙拉酱“油水分离”的问题。 书中关于“发酵的奥秘”的章节,更是让我跃跃欲试。我之前对发酵食品总是有些畏惧,觉得很难掌握。但书中用非常详细的步骤和图解,解释了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工作原理,让我觉得发酵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领域,而是可以尝试的厨房乐趣。 我非常欣赏书中鼓励读者“实验”和“创新”的精神。它提供的不仅仅是食谱,更重要的是,它传授了掌握烹饪原理的方法,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食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创作。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烹饪并非是“经验至上”,而是需要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它鼓励我去“观察”,去“思考”,去“实验”,去总结。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我在厨房里充满了自信和乐趣。 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它不仅是我厨房里的“宝典”,更是我烹饪路上的“指路明灯”,让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厨艺,并且享受烹饪带来的乐趣。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对烹饪怀有极大热情,但同时又有点“手忙脚乱”的厨房新手。看过的食谱书不在少数,但大多都是“跟着步骤做”的模式,一旦遇到点小状况,就瞬间石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直到我偶然翻开这本《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我的整个烹饪认知都被颠覆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让你“为什么这么做”都能明白的书。 我记得第一次尝试书中介绍的“黄金法则:美拉德反应的魔法”,之前我只知道煎牛排要煎出焦黄的壳,但从来不明白为什么。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图解,详细解释了糖和氨基酸在高温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是如何产生那些诱人的棕褐色和丰富的香气的。读完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只是在“模仿”,而现在我开始“理解”了。这种理解让我对烹饪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索。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食材的处理也给出了颠覆性的建议。比如,之前我一直遵循“蔬菜要细切才能熟透”的原则,但书中却讲解了不同切割方式对蔬菜质地和风味的影响,甚至还提到了“粗切”有时更能保留蔬菜的天然风味和营养。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胡萝卜丝沙拉”的做法,用粗切的方式,发现胡萝卜的甜味竟然更加浓郁,口感也更加爽脆,不再是那种软绵绵的口感。 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它并没有把复杂的科学原理变成枯燥的教科书。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厨房实验和案例,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罗列一大堆的化学公式,而是通过鸡蛋从透明到凝固的实验,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温度对蛋白质的影响。这种“玩中学”的方式,让我这个对科学一直有点敬而远之的人,也对烹饪背后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也非常喜欢书中对于“风味搭配”的讲解。之前我做菜,基本就是按照食谱来,很少考虑味道的层次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不同的香料、不同的调味品,在什么时候放、放多少,都会对最终的味道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书中关于“酸味的力量”的章节,让我意识到,适量的酸不仅能提升菜肴的鲜味,还能平衡油腻感。我试着在一些红烧菜肴中加入一点点醋,果然,味道变得更加清爽,层次感也丰富了很多。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烹饪技巧,更是一种对待食物和烹饪的态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厨艺,并非是死记硬背的食谱,而是对食材的了解、对火候的掌控、对风味的感知,以及对科学原理的运用。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厨房里的各种“意外”,而是开始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甚至从中找到乐趣。 这本书的排版也相当用心,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让原本可能有些晦涩的科学知识变得一目了然。而且,书中提供的很多“厨房小秘诀”,比如如何判断牛排的熟度、如何让蒸蛋更嫩滑等等,都非常实用,并且经过了验证,我尝试了几次,效果都非常好。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间与温度”的章节。过去,我总以为只要按照食谱上的时间来做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食材的大小、厨房的温度、炉灶的火力等等,都会影响烹饪的时间。书中提供的“经验法则”,比如如何根据食材的颜色和弹性来判断熟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我的烹饪成功率。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竟然还提到了“发酵”的奥秘!对于我这种之前只敢尝试简单的酸奶和面包的人来说,发酵一直是个神秘而又有点吓人的领域。但书中用非常详细的步骤和图解,解释了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工作原理,让我觉得不再那么难以接近。我甚至跃跃欲试,想尝试书中介绍的自制酸菜。 总而言之,《厨艺好好玩》这本书,对我而言,绝对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宝藏。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烹饪美味的食物,更让我理解了食物背后的科学,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科学知识来提升我的厨艺。它让我在厨房里不再感到孤单和迷茫,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自信。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我厨房里的常备参考书,并且强烈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热爱美食,但又想在烹饪上更进一步的朋友们。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烹饪有着极大的热情,但总感觉自己的厨艺,像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无法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这本书,恰好解决了我的痛点,并且为我打开了全新的烹饪视野。 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是它能够将那些听起来高深的“饮食科学”,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对于“淀粉糊化”的解释,作者并没有堆砌复杂的化学公式,而是通过一个制作“勾芡”的生动案例,让我们直观地理解淀粉分子在加热和吸水过程中如何膨胀、变形,从而达到增稠的效果。这种“化繁为简”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很多日常烹饪现象都有了茅塞顿开的顿悟。 书中对于“蛋白质变性”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对烹饪过程中食材的质地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制作煎蛋或烘烤肉类时,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温度下蛋白质分子是如何收缩、凝固,从而影响食材的口感。这让我意识到,精准控制温度,是烹饪出完美口感的关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风味化学”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哪些食材搭配在一起好吃,更是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了不同风味物质是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出我们所感知到的复杂味道。例如,书中提到了“鲜味”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搭配富含谷氨酸的食材,来提升菜肴的整体鲜味。 书中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厨房秘技”,例如如何让肉类更加鲜嫩多汁,如何让蔬菜更加爽脆可口,如何让烘焙的点心更加蓬松细腻等等。这些技巧都基于科学原理,并且经过了大量的实践验证,让我能够轻松地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烹饪中。 我非常欣赏书中鼓励读者“实验”和“创新”的精神。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固定的食谱,更重要的是,它传授了掌握烹饪原理的方法,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创作。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烹饪并非仅仅是“照猫画虎”的模仿,而是需要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它鼓励我去“观察”,去“思考”,去“实验”,去总结。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我在厨房里充满了自信和乐趣。 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每次都会有新的启发。它不仅是一本优秀的烹饪指南,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食物、热爱生活的“生活百科”。

评分

我一直对烹饪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的厨艺像是“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看过不少食谱,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无法将菜肴做得更出色。直到我接触了《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我才发现,原来烹饪的奥秘,隐藏在科学的基石之中。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能够将那些听起来枯燥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定律”,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关于“乳化”的原理,书中并没有用晦涩的术语来解释,而是通过制作沙拉酱的例子,让我们直观地看到油和水如何在乳化剂的帮助下,形成稳定而细腻的酱汁。这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之前做的沙拉酱总是油水分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食材的质地与烹饪的关系”的深入剖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食材需要“长时间炖煮”,而有些食材则适合“快速翻炒”,以及这些不同的烹饪方式,是如何改变食材的分子结构,从而影响其口感。例如,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胶原蛋白”在长时间加热过程中分解,使肉类变得软糯入味。 书中关于“香气分子与味蕾感知”的探讨,也让我对“味道”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食材味道好,而是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香料能够带来浓郁的香气,以及这些香气是如何刺激我们的嗅觉和味蕾,从而产生出我们所感知到的复杂味道。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供的“厨房陷阱”的破解方法。例如,如何避免米饭煮得过硬或过软,如何让蒸鱼不腥,如何让蛋糕更加松软等等。这些都是我在日常烹饪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都非常科学和实用。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烹饪并非是“经验至上”,而是需要对食材的特性和烹饪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它鼓励我去“观察”,去“思考”,去“实验”,去总结。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我对烹饪这件事情本身,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它不仅是我厨房里的“宝典”,更是我烹饪路上的“指路明灯”,让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厨艺,并且享受烹饪带来的乐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做菜是一门艺术,但同时也是一门科学。然而,我之前对这门“科学”的了解,实在是少得可怜,基本上就是照着菜谱一步步模仿。直到我读了《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我在厨房里的很多“凭感觉”的操作,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科学原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把那些听起来很高深的“饮食科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关于“乳化”的原理,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定义,而是通过制作沙拉酱的例子,一步步解释了油和水是如何在乳化剂的帮助下,形成稳定而细腻的酱汁。我之前做沙拉酱,总是油水分离,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关键在于“搅拌”和“缓慢加入油”。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热力学在厨房的应用”的讲解。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菜需要“慢炖”,有些菜需要“爆炒”,以及不同加热方式对食材质地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比了“慢炖牛肉”和“快炒牛肉”的口感差异,并解释了这是因为慢炖过程中,胶原蛋白能够充分分解,使肉质软烂入味,而快炒则能更好地保持牛肉的鲜嫩。 书中关于“食材的化学变化”的部分,让我对很多烹饪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为什么切开的苹果会变色?为什么有些蔬菜煮久了会变黄?书中用清晰的图示和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氧化、酶促褐变等化学过程,让我意识到,原来食材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味道的感知”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而是深入到味蕾的感知机制,以及各种风味物质是如何刺激我们的味觉和嗅觉,产生出复杂的味道。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享受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是一种综合的感官体验。 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厨房陷阱”的破解方法。比如,如何避免米饭煮得太硬或太软,如何让蒸鱼不腥,如何做出松软的蛋糕等等。这些都是我之前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科学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厨房里“开了天眼”一样。我不再是那个只会机械地执行食谱的“小白”,而是开始能够理解食材的特性,掌握烹饪的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新。这种由“模仿”到“理解”,再到“创造”的过程,让我对烹饪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讨喜,作者的笔触幽默风趣,即使是在讲解复杂的科学知识时,也充满了趣味性,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而且,书中的很多建议都经过了实践检验,非常可靠。 这本书让我明白,烹饪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表达爱的方式。通过掌握科学的烹饪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关爱自己和家人,让他们享受到更健康、更美味的食物。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烹饪的热爱,更多是源于对美食的向往,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常常是“不得要领”。看过不少烹饪书籍,但总觉得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论指导。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厨艺好好玩:探究真正饮食科学‧破解厨房祕技‧料理好食物》,我的烹饪世界,仿佛被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将“科学”与“烹饪”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一直以为科学是厨房里的“禁区”,没想到,书中竟然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揭示了食物背后隐藏的奥秘。比如,关于“蛋白质是如何变性的”这个问题,书中并没有用枯燥的化学术语来解释,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煮鸡蛋”的实验,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蛋白质分子是如何在热的作用下,改变形态,从液态变成固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水分子的行为”的深入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食物需要“慢炖”,有些食物需要“快速蒸煮”,以及水分在烹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在制作红烧肉时,书中讲解了如何通过控制火候和水分,让肉中的水分缓慢蒸发,同时让肉质吸饱汤汁,从而达到软糯入味的效果。 书中对于“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成分的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是习惯于高温爆炒,但书中指出,高温会破坏蔬菜中很多维生素,而蒸、煮、焯水等方式,更能有效地保留食材的营养。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烹饪习惯,并且尝试着做出更健康的菜肴。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风味叠加”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食材搭配在一起好吃,而是从化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这些食材会产生出独特的风味。比如,书中提到了“芳香族化合物”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香料能够为菜肴带来浓郁的香气。 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防错指南”。比如,如何避免汤汁过咸,如何让肉类腌制更入味,如何让烘焙的糕点更松软等等。这些都是我在烹饪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而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都非常科学和有效。 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鼓励读者去“玩转”厨房,去“享受”烹饪的过程。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指南,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食材的特点,进行各种创新。 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它不仅传授我知识,更教会我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让我从一个“跟风者”,变成了一个“探索者”,让我的烹饪之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