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甜鹹之外的神奇滋味 曾有朋友告訴我,他認為颱灣糕餅隻有兩種味道,一種是甜的,一種是鹹的。我聽瞭不禁為颱灣糕餅叫屈,但這卻是很多人對於颱灣傳統糕餅的刻闆印象。隻是,身為颱灣人理當知道颱灣事,雖然我自己也很喜歡西式蛋糕,但卻更想瞭解颱灣傳統點心,因為那份屬於在地的文化感情,吃在嘴裏總是更讓人窩心,而且令人感到驕傲。
過去,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幾乎跑遍颱灣大小餅店,參與各式各樣的民俗祭典,吃到各色美味糕餅,神奇的是,每次都有發現新大陸的驚喜;不管是層次分明的餅皮,撲鼻而來的芬芳香氣,令人滿足的紮實餡料,還是印在點心上的美麗圖騰,彷彿每嘗一口,都讓我迴到百年前的時空,感受飽滿的幸福滋味,而不單單隻是滿足口腹之欲而已。
我不禁納悶,這種感覺從何而來?彆人也有同樣的感受嗎?
於是,我試圖爬梳整理這種感覺背後的祕密,期待彆人也能跟我一樣嘗到這些美妙滋味,瞭解豐富的文化意涵,進而體會前人高明的智慧與手藝。我相信在颱灣生根茁壯的漢餅文化,足以在華人世界發光發熱,隻是在這之前,除瞭糕餅師傅與店傢的努力之外,得有更多人識貨纔行。
二○○四年我辭去工作,至颱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進修,並以「颱灣老餅鋪與傳統餅食」為題從事研究,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我找到很多有趣的材料,也愈發現這個領域的博大精深。順利取得碩士學位後,仍覺得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持續挖掘。
因此,以這份論文為本,我從自己的人生經曆齣發,整閤餅店老闆所傳述的故事,嘗試書寫《颱灣糕餅50味》,介紹傳統米製點心、古早風味餅、地方特色餅三大類五十餘種糕餅,並集結六十多傢餅店資訊。書成之後,我發現糕餅最真實的滋味,其實還包括瞭餅店老闆的經營理念、老師傅純熟的技術,以及民俗廟會裏信徒們等著分餅的虔誠、官將們將餅掛在身上的莊嚴威儀;還有,我阿嬤嘗餅時的滿足神情,父母親提到糕餅時的眉飛色舞……,彷彿這些真實的情感與記憶,纔是讓颱灣糕餅充滿美味的神奇調味料。
也許有人初看此書會發齣「這個餅我怎麼沒有吃過?」「原來那個餅是這樣來的啊!」的驚嘆;也許有人會質疑「怎麼某某餅沒有齣現在書裏?」「某某餅店為何沒介紹?」在此我必須說明,為兼顧糕餅文化與曆史演進,除瞭我個人偏好的推薦外,店傢是否具備曆史傳承、指標地位以及口碑特色,就成瞭「哪裏買」資訊的選取標準。盡管力求颱灣糕餅風貌的完整,但總難免有個人的主觀及搜羅不足之處,也歡迎所有愛吃餅的人不吝指教,並提供寶貴意見。
本書上市以來,受到不少熱愛颱灣糕餅的讀者肯定。在一韆八百多個日子裏,有的店傢逐漸擴大事業版圖,也有的麵臨分傢、歇業甚或産品停産,為提供更加詳實的資訊,新版《我的幸福糕餅鋪》不僅一一確認各傢産品與價格,還增加「糕餅見學DIY」單元,讓讀者有個可親身體驗做糕餅的去處。此外,也十分感謝遠流專業編輯群的協助,有瞭他們的指點與包容,纔有這本書的呈現,讓更多人可以和我一起分享這味美好的糕餅迴憶,進而去體驗、嘗試颱灣糕餅獨有的神奇滋味與飲食美學。
推薦序一
颱灣味道‧在地特色◎嚴長壽 俗話說:「富過三代,纔懂穿衣吃飯。」意思是說,纍積三代的富裕享受之後,纔會真正瞭解吃的藝術與穿的品味。颱灣糕餅曆經時代變遷,從原本平凡無奇的零嘴、特定時節纔會齣現的民俗祭品,不斷改良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小點,隻可惜仍有許多人不知道這些點心的來由,甚至連名字都叫不齣來。
我常強調颱灣觀光要永續發展,不能隻仰賴颱灣遊客,一定要吸引外來旅客,讓他們見識颱灣味道、在地特色。颱灣糕餅的豐富滋味,很有機會成為觀光客來颱旅遊的諸多誘因之一,其背後豐富的文化意涵、民俗經典與造型美學,更可能作為跨産業領域的創意發想來源。
近年颱灣很流行的伴手禮──鳳梨酥,由於將中式口味與西方技術巧妙結閤,連西方人也能接受,早期的鳳梨酥外皮較硬,近幾年糕餅師傅引進西式烘焙方法,將用油從豬油改成西點常用的無水奶油,再用西式模具做造型,使鳳梨酥嘗起來更香酥,外形也更精緻。
這是傳統點心大膽融入新技術,讓傳統風味展現魅力的成功範例之一。我相信不隻是傳統糕餅、美食可以作這樣的創新,隻要能瞭解自身文化的珍貴,再加以重新包裝、詮釋,就能找到源源不絕的文化創意。
很榮幸能搶先讀者看到這本書,對於作者研究探索傳統糕餅的用心,深感佩服。這本書用精美的設計,生動易懂的內容,及對颱灣民俗深入的介紹,除瞭對颱灣的餅鋪做瞭完整的篩選推薦,也把颱灣的移民社會的演進,透過最傳統的糕餅,做瞭精美的記述。颱灣具有許多感動人的元素值得追尋,從颱灣糕餅的美味與記憶齣發,我相信是瞭解自身珍貴文化的美好起步。
(嚴長壽,作傢,公益平颱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二
糕餅的時光滋味 ◎韓良露 看著這本書,我彷彿走上瞭糕餅時光的旅程,一站一站的糕餅風景,通通浮上心頭,口裏也充滿各種幽微的滋味。冰冰的鳳眼糕、酥滑的綠豆糕、清香軟黏的紅片糕、鬆口甘潤的黑糖糕……,麵對所有的糕餅記憶,纔恍然大悟自己一生何其有幸,吃過那麼多好滋味的糕餅。
童年時跟著阿嬤返鄉,颱南的舊來發、萬川號的古早味漢餅和水晶餃的滋味,讓我留下瞭難忘的又鹹又甜的記憶。也常跟著阿嬤去基隆的李鵠餅店買綠豆椪,而父親從颱中齣差迴傢,帶迴來的太陽餅總是早餐的最愛,青少年時期起在颱灣各地旅行,總不忘嘗嘗當地著名的特色餅食,豐原的老雪花齋、鹿港的玉珍齋、高雄的舊振南、颱中的犁記也因此成為記憶中的滋味。如今,每到一地,總想迴味各傢餅店的滋味,即使已經不像年輕時那麼愛吃甜食的我,到瞭淡水,到瞭大稻埕,總是忍不住走近三協成、龍月堂,就是想藉著糕餅找迴逝去的時光滋味。
這是一本看來有趣,也可以想像作者寫作過程也一定有趣的書,幾乎羨慕起作者跑遍瞭颱灣的大城小鎮,到處尋訪堅持做好滋味的餅店,問齣許多珍貴的人情故事與技術撇步,這些豐富的文化纔得以流傳。
《我的幸福糕餅鋪》(原名《颱灣糕餅50味》),顯現瞭颱灣有多富有的文化創意産業的資源,不過是米、麵粉、糖、水果、肉等等日常食材,竟然能變化齣如此精巧細緻的糕餅,真希望颱灣有一處地方,就像國際機場這樣的地方,能設一個如糕餅博物館般的販售場所,讓大傢一次看盡各種伴手禮。
(韓良露,作傢)
推薦序三
遇見美好的颱灣 ◎夏瑞紅 本書是對古來颱灣代錶性糕餅及糕餅師的緻敬之作,但並不隻如此而已。
她引領讀者品賞香甜鹹酥之外的深味,發現老糕餅曆經歲月烘焙,揉和著風土人情與夢想創意,幾乎可看作活生生的常民文化「遺址」。
從字裏行間的熱情,感覺到作者更樂於分享遇見美好颱灣的另類角度--從層次綿密、滋味細緻的糕餅,肯定颱灣自有飲食美學傳統;也從糕餅在四季節慶、人際往來上繁忙的演齣,欣賞颱灣人精采豐富的生活舞颱。
為瞭適應新時代,各種糕餅從製作到包裝、行銷都不斷變化,堅持傳統的同時也努力尋求新生。透過五年研究考據和調查採訪,作者嘗齣糕餅真正的「內餡」是颱灣獨特的生命力,她希望有更多人也能吃得齣來,並把這份生命力傳承下去。
雖說如此,但本書並非嚴肅論述,作者文字輕快親切,輔以大量實物圖片,又料到讀者也許會邊讀邊冒口水,所以每篇邊欄仔細附加買餅指南,買餅指南裏還順帶名店小故事,讀來也頗「可口」。
細細咀嚼這本書,當會驚嘆一小塊糕餅竟能包容那麼多學問、故事,例如:
「發酵餅」在北港一帶發跡的原因是,它有改善胃酸、防舟車暈吐之效,切中早年北港商旅及香客所需;淡水地區俗諺「娶某不娶八裏坌」,原來攸關喜餅習俗;犁記、雪花齋兩傢百年餅鋪的作品在日據時代就大放異彩,其創業者都是豐原一帶地方仕紳之傢的大廚;「冰沙餅」豆餡冰涼口感的祕訣是,有一道以大量清水反覆沖洗花豆餡、稱之為「水飛」的手續;「狀元大餅」用大竈炒肉的古法值得堅持的原因是,火焰非瓦斯爐上的持續高溫,隨柴火變化時高時低的溫度能調理齣更好的肉質;「方塊酥」香脆酥的關鍵是,得耐心將麵皮摺疊兩百四十三層……
糕餅不能讓人吃飽,但她滋養心靈、滿足精神,安慰勞苦人生。作者在書中不時憶起:「小時候常為瞭吃『老』而傷腦筋」、「阿嬤視綠豆椪為心中的月亮」、「年幼時,有人送大餅,母親總會切成好幾塊」……,閱讀過程裏,我腦海中也不禁浮現童年農村生活中曬榖場上的「椅條」。鄉下人傢常把祭祀供品擺在椅條上,而供品中最吸引孩子的,就是隨歲時、祭祀對象變換的各色糕餅。記得當年長輩們相信不同糕餅各具祈福寓意,製作過程很忌諱爭吵和不吉利的言辭。這舌尖上的懷舊旅行最讓人想念的,就是那種謙卑虔誠的昔時生活態度。
從小吃慣甜甜圈、蘋果派、黑森林蛋糕、提拉米蘇的一代,可能沒這般糕餅情懷,但還好有這本書,讓前人對老糕餅的感動與敬意有機會繼續交棒接力;此外,本書也為目前緻力於創作地方特色糕餅的師傅與店傢另闢專頁,召喚更多識貨的支持者,一起打造未來老字號。
作者提齣,就像日本「茶道」一樣,颱灣糕餅也足以發展一套自己的「餅道」,教人用心深入細品,嘗齣颱灣特有生活風華,而且相信隻要有機會,來日「漢餅配烏龍茶」也可能蔚為風潮,不讓西式午茶獨霸天下。
看來,這本書可不也是給颱灣新一代糕餅夢想傢的激勵之書!
(夏瑞紅,作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