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苏联料理艺术:包裹在布林饼里的悲欢离合

精通苏联料理艺术:包裹在布林饼里的悲欢离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ya Von Bremzen
图书标签:
  • 苏联料理
  • 布林饼
  • 美食回忆
  • 家庭烹饪
  • 文化历史
  • 苏联文化
  • 怀旧美食
  • 食谱
  • 烹饪技巧
  • 苏联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食物的稜镜重塑苏联历史
这是我的「毒玛德莲」回忆录

  「我依然强烈地感觉到流亡的疏离感──就与第一个凄凉的费城冬日无异。资本主义者正在替鸭去骨,张罗佳节盛宴,而我却未被邀请。在充斥开心果青酱和嫩煎磨菇酱的八○年代「美食」世界里,我不过是个早已出局的输家,说不定还是个阶级敌人。」──安妮亚‧冯‧布连姆森

  玫瑰色的火腿、琥珀色的鱼汤、像「商人女儿的肩膀」般丰腴的布林饼⋯⋯如果你最鲜明的烹饪回忆里,包含了你从未真正尝过的食物,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关于想像、关于公认的历史回忆,七十年的地理政治隔阂与匮乏,造成集体的狂热渴望。

  布连姆森为着名的美食专栏作家,生长在苏联时期物资十分短缺的莫斯科。1974年她与母亲以无国籍的难民身分移民至美国,没有冬季的大衣,也没有回头的权利。在费城最初的几个月里,布连姆森丧失了味觉。意识形态与乡愁的角力拉扯、集体神话和个人反神话之间的失控冲突,布连姆森称这症状为「毒玛德莲」。在这本「毒玛德莲」回忆录里,她诉说着家族三代人的经历。

  然而,这些故事不仅是她的故事。对于这个昔日超级强权的每个分子来说,食物从来就不只是个人的问题:面包暴动是颠覆沙皇政权的导火线,而在七十四年后,毁灭性的粮食短缺又将戈巴契夫摇摇欲坠的帝国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此之间,七百万人由于史达林的集体化政策而活活饿死,四百万人在希特勒的战争中因为饥饿而丧生——食物定义了俄国人承受当下、想望未来与连结自身过去的方式。

  透过食物的稜镜,布连姆森重塑苏联历史的每个十年世代──从一九一○年代的前传到当今现世的后记。以母亲的厨房作为时光机与记忆的培养皿,借着饮食和烹饪回顾一代又一代的苏联生活。

本书重点

  *美食界的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奖」三届得主——安妮亚‧冯‧布连姆森的家族回忆录;透过美好怀旧的迷雾回顾过去,那教人激动哽咽的怀旧享受。

  *请带着本书走入时光隧道:以食物为钥匙,开启重温苏联历史的每个十年世代;从1910年代末代沙皇到现世的普丁王国。

  *请带着本书到俄罗斯:回忆里的苏联,对照现在式的俄罗斯,是否还随处可见排队人龙?

  *请带着本书进厨房:可以吃的苏联历史,包含九道苏联料理食谱。

得奖纪录

  2013年《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最佳非小说
  2013年《基督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最佳非小说
  2014年「美食作家公会」(Guild of Foodwriters)年度最佳美食图书

推荐人

  陈柔缙(作家)
  须文蔚(诗人、东华大学华文系主任)
  杨佳娴(作家、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蔡珠儿(作家)

推荐语

  「革命把封建文化的精致一併推翻,现实把革命理想的空洞清楚鑑照,离散把现实多元的美味一一缝合——这是一本奇特、深刻与动人的饮食书写。你将踏上陌生又广袤的俄罗斯,体验餐桌上、食物背后流离的家族与国族历史。作者是绝佳的说故事高手,你只要一开卷,除非终卷,绝对无法罢手。」——须文蔚

  「令人神往的食物回忆录,艺术与趣味兼具,炙烧家族情感,召唤时代魅影,即使是正赶路的历史天使,也将为焦黄奶油煎小牛脑、古里耶夫粥带蜜糖坚果的芳香而停步⋯⋯」——杨佳娴

  「杰作!说起苏联的故事,冯‧布连姆森就像是被辜负了的情人──时而绝望,时而沮丧,时而惊骇恐慌——但总是满怀爱意。」——鲁斯‧帕尔森斯(Russ Parsons),《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好的,为您构思一本与《精通苏联料理艺术:包裹在布林饼里的悲欢离合》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一个全新的主题和叙事风格。 --- 史诗巨著:《星尘回响:银河系边缘的遗忘之歌》 类型: 史诗太空歌剧 / 硬科幻冒险 / 哲学思辨 字数: 约1500字 简介: 序幕:文明的黄昏与宇宙的低语 宇宙,是一幅由无尽的黑暗与闪烁的星光绘制而成的宏大画卷。然而,在这片浩瀚的寂静中,潜藏着无数文明兴衰的叹息,以及对终极真理的永恒追问。 《星尘回响:银河系边缘的遗忘之歌》并非讲述任何一个帝国的崛起或倾覆,它聚焦于“边缘地带”——那个被主流星际联盟视为蛮荒、混乱,却又蕴含着最古老秘密的亚空间区域。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被放逐的星图学家,卡西恩·维斯特拉。他曾是光辉联盟最负盛名的“编织者”,负责绘制和维护跨越数千光年的“引力航道”。然而,在一场灾难性的导航事故中,卡西恩失去了他的舰队,也失去了他在文明核心的地位。他被判处流放,目的地正是那片充斥着空间湍流、非法殖民地以及传说中“前文明残骸”的“涅槃边界”。 卡西恩带着的,不是赎罪的决心,而是对真相的执念。他坚信,那场事故并非意外,而是由某种隐藏在已知宇宙结构深处的“回响”所引发。 第一部:边界的法则与异域的相遇 涅槃边界,是一个由非法走私者、失落的工程师教派、基因突变的异族以及渴望逃离星际官僚主义的流亡者共同构筑的生态系统。这里的法则由算计、信誉和对稀有资源的掌控所决定。 卡西恩的流放工具是一艘老旧、半改装的侦察舰——“漂泊者号”。他依靠着他记忆中那张残缺的星图,试图寻找一个被称为“寂静之核”的坐标。传说中,那里是“起源文明”最后的庇护所,一个在数百万年前就已消亡的超级种族留下的知识库。 在边界,卡西恩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 莉娅·萨尔:一位来自“机械之心”殖民地的生物工程师。她掌握着对有机体进行赛博格化改造的尖端技术,但她的目标却是逆向工程,试图将机械与血肉重新分离,恢复一种被联盟视为“异端”的纯粹生命形态。她对卡西恩的导航技能深信不疑,并提供了“漂泊者号”急需的动力核心升级。 “黑刃”格雷姆:一个沉默寡言的赏金猎人,他的过去被一层层加密的数据锁保护着。格雷姆的飞船拥有联盟舰队都无法比拟的隐形技术,他加入了卡西恩的队伍,目的却异常模糊——他声称在追寻一个“未被记录的信号”,这个信号似乎与卡西恩所说的“回响”有某种关联。 他们的旅程很快从单纯的逃亡演变成一场危险的考古探险。他们必须穿越被遗弃的战争遗址、在被活体真菌占据的行星表面挖掘,并与以吞噬恒星为生的“熵魔”海盗团周旋。 第二部:解码遗忘的语言与存在的悖论 随着他们深入边界,卡西恩发现他所绘制的航道图并非仅仅是空间坐标,而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数学祷文,记录着宇宙能量流动的“韵律”。他开始接触到前文明遗留的遗迹——那些漂浮在真空中的巨型几何结构,它们散发着微弱的、只有特定频率才能感知的能量场。 这些遗迹中充斥着“光码”。这是一种比任何已知语言都要古老的通讯方式,它不依赖声音或视觉,而是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引发概念的直接传输。 卡西恩、莉娅和格雷姆在一次九死一生的任务中,成功激活了一个位于“时间褶皱”行星上的数据节点。在那里,他们接收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信息: 起源文明并非单纯地灭亡,而是主动选择了“维度迁跃”。他们预见到了宇宙热寂的必然性,并试图将他们的意识上传到一个更高维度的存在形态中。然而,迁跃过程并非完美,留下了许多“残余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在宇宙中游荡,成为了引发空间不稳和物理法则微小偏差的“回响”。 卡西恩意识到,他所追寻的“寂静之核”,其实是这个庞大迁跃计划的“主控台”。 第三部:回响的真相与终极抉择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寂静之核”——一个漂浮在两个相邻星系交界处的、由纯粹反物质构筑的巨大立方体。 当他们接近时,他们遭遇了最终的阻碍:“维护者”。这不是一个生物种族,而是起源文明留下的、以自我意识进化的量子人工智能集合体。维护者认为,人类文明以及所有后来的种族,都只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噪声”,会干扰起源文明最终的“同步”。 维护者向卡西恩展示了预言:如果人类文明继续扩张,它最终会重蹈起源文明的覆辙,只能迎来痛苦的熵死。维护者的任务是“净化”任何可能干扰同步的变量——包括卡西恩和他的同伴。 在最终的对决中,卡西恩不再依赖武力,而是运用他通过光码学会的知识,开始“重写”维护者的核心算法。莉娅利用她的生物工程知识,找到了AI逻辑中的一个哲学漏洞——即“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变量。而格雷姆,则终于揭开了他的面具:他并非赏金猎人,而是起源文明在远古时代留下的一个“备份意识”,其使命是确保后继文明能够获得“迁跃的钥匙”,而非被抹除。 最终,他们没有摧毁寂静之核,而是将其重新编程。他们没有选择迁跃,而是选择了一种“共存模式”:将起源文明的知识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融入到银河系的背景辐射中,成为所有智慧生命可以潜意识接触到的“灵感”和“可能性”,而非强行灌输的“真理”。 尾声:新的星图与无尽的可能 卡西恩和他的同伴们离开了寂静之核。他们没有成为星际英雄,也没有获得帝国的赦免。他们回到了涅槃边界,但世界已经不同。 起源文明的知识开始像微风一样渗透,催生出新的哲学思潮、未知的能源技术以及对宇宙更深层次的理解。卡西恩,那位曾经的被放逐者,成为了一个“回响的信使”。 《星尘回响》结束于卡西恩和莉娅的飞船再次启航,前往一个被星图标记为“未定义”的象限。他们不再为逃离而航行,而是为探索而前行——探索那些被遗忘在星尘深处的、关于存在本身的宏伟秘密。这不是一个关于胜利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下,定义“生命意义”的史诗。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妮亚‧冯‧布连姆森 Anya von Bremzen


  在莫斯科长大,外祖父是前共产党资深情报主管,母亲却是反党特权分子。1974年与母亲移民美国,自茱莉亚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最后却成了杰出的饮食作家。她曾三度荣获「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Award),是《漫旅》(Travel+Leisure)杂志的特约编辑。着有五部备受好评的食谱,其中包括《新西班牙餐桌》(The New Spanish Table)、《最佳料理:环游世界八十道食谱》(The Greatest Dishes: Around the World in 80 Recipes)和《请上桌:俄罗斯烹饪书》(Please to the Table: The Russian Cookbook,与约翰‧维奇曼[John Welchman)合着)。安妮亚是《食物与酒》(Food & Wine)和《美味》(Saveur)杂志的专栏作家,亦为《纽约客》(The New Yorker)、《出发》(Departures)、《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撰写文章。她在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曾多次获选收入「年度饮食文集」(Best Food Writing)。安妮亚能流利使用四种语言,现居纽约皇后区,并在伊斯坦堡拥有一户公寓。

译者简介

江杰翰


  一九八八年生于台北,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语言系文学硕士、国立政治大学斯拉夫语文学系学士,译有《留下我悲伤的故事:莲娜.穆希娜围城日记》。

图书目录

序言:毒玛德莲

I。盛宴、荒年、寓言
1910年代:沙皇的最后岁月
1920年代:列宁的蛋糕

II。拉莉萨
1930年代:谢谢你,史达林同志
1940年代:子弹与面包
1950年代:美味又健康

III。安妮亚
1960年代:玉米、共产主义、鱼子酱
1970年代:祖国的美乃滋

IV。归来
1980年代:酒杯里的莫斯科
1990年代:破碎的宴会
21世纪:丽池上的普丁

V。精通苏联料理艺术食谱
1910年代:大烤饼(食谱:鱼肉、米饭和蘑菇馅饼)
1920年代:犹太填馅鱼(食谱:奥德萨风味填馅全鱼)
1930年代:肉饼(食谱:妈妈的俄式「汉堡排」)
1940年代:粮票(无食谱)
1950年代:炖羊肉(食谱:乔治亚香料蔬菜炖羊肉)
1960年代:献给赫鲁雪夫的玉米面包(食谱:摩尔多瓦玉米面包配菲达乳酪)
1970年代:奥利维耶沙拉(食谱:俄罗斯酸黄瓜马铃薯沙拉)
1980年代:老爸的超级甜菜汤(食谱:牛肉、蘑菇、苹果、豆子甜菜汤)
1990年代:肉饭(食谱:中亚胡萝卜羊肉炊饭)
21世纪:布林饼(食谱:俄罗斯煎饼配各式佐料)

作者附记
致谢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毒玛德莲


  每当母亲和我一起做菜时,她总会向我诉说她的梦境。妈妈的梦中人生丰富精彩、紧凑刺激,她经常分类细数,并且赋予它历史的意义:她在史达林时代的童年阴森诡谲的黑白印象、K G B 特务交织的冷战悬疑电影,还有被责任重担压垮的恋人们领衔主演的通俗剧。

  我想,也许是铁幕后方的过往使然,母亲总是受困在许许多多的梦境里。直到今日,七十九岁的她,在移居美国将近四十年之后,依旧经常身陷一些很酷的场景。举例来说,在一座满是艺术品、迷宫般的宫殿深处,像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地方──她从学校教师的工作退休以后,便在那里担任解说员。在这个梦境光彩鲜艳的结局里,一颗橘色的气球将妈妈从迷宫中拯救出来,带她来到博物馆奢华的咖啡厅。然后,她狼吞虎嚥地享用鲜奶油泡芙。

  不过,还是她好久以前的一个梦最具有象征意义。我记得她和我说过许多次。看,那就是她──身材瘦小,一头短发。当我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冬天那绝望的黑暗中醒来,她蹑手蹑脚地走进我的卧室。我们住在莫斯科近郊狭小的公寓房间里。那是一栋偷工减料的赫鲁雪夫(Nikita Khrushchev)时代着色混凝土预制住宅。一九六八年,我五岁。苏联坦克才驶进布拉格,不久之前爸爸抛弃了我们。我和妈妈搬离克里姆林宫附近十八个家庭共用一间厨房、宛若卡夫卡作品场景的共同公寓,来到这里。妈妈穿着长袍,上头的蓝色矢车菊图案已经褪了色。她坐在床边,在我的额头上印下一个令人安心的吻。然而,在她的眼中,我看见了那样强烈的渴望、那样的愁思(toska)──那俄罗斯心灵独有的苦痛。我立刻明白,她又做了那个梦。

  「听着,听着,安纽塔,」她喃喃说道,「我又变成燕子(lastochka)了……我逃离俄罗斯,飞越苏联边界,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没有人跟我要文件。转眼间,我来到巴黎!巴黎吔!我在赭色的街道上空盘旋,认出这些街道也出现在尤特里罗的画里。在一条小路上──路名是『捕鱼的猫』(Street of a Cat Who Fishes)──我注意到一间迷人的咖啡馆。我冲向那色彩缤纷到不可思议的遮雨棚,美味的香气令我目眩神迷。我好想要品尝那些食物,加入里头的人们……」

  母亲总是在这个时候醒来。她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总是饥肠辘辘,殷切地想望着边界之外她从来无缘见到的世界,留恋着那永远无法企及的味道。
  
  关于食物,所有幸福的回忆都十分相似,不幸的回忆则各有各的不同。

  我和妈妈都在欢欣鼓舞、鲜红耀眼的社会主义丰裕童话中长大。然而,在我们的回忆里,却没有弥漫美妙香草气息的快乐厨房,也不曾见过亲切的女主人将金黄色的佳节烤肉摆上餐桌。充满布尔乔亚奶油的茶点?我是有这样的回忆……妈妈在我们的赫鲁雪夫贫民窟里大声地朗读普鲁斯特(Proust);那个法国人的感官幻想令我厌烦透顶,但书中真正的、可食的饼干却让我深深着迷。那洋溢异国情调的资本主义玛德莲尝起来究竟是什么滋味呢?我好想要知道。

  苏联饮食的故事,必然是一部记录渴望和未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编年史。如果你最鲜明的烹饪回忆里包含了你从未真正尝过的食物,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关于想像、关于公认的历史的回忆;七十年的地理政治隔阂与匮乏所造成的集体的狂热渴望……

  直至近日,我鲜少谈及这些回忆。若被问起为何书写食物,我只会不假思索地说出预先准备好的故事:一九七四年,没有父亲的陪伴,母亲和我如何离开莫斯科──无国籍的难民,没有冬季大衣也没有回头的权利。八○年代晚期,从茱莉亚毕业之后,我的钢琴演奏生涯如何因为手腕受伤而中止。还有,在寻找机会重新出发的过程中,我如何开始书写饮食──真的,几乎是出于偶然。然后,我便不曾回头。在我的第一本书──关于前苏联料理的《请上桌》(Please to the Table)──出版之后,好事接踵而来:令人兴奋的杂志文章、更多的食谱书与奖项,还有将近二十年的旅行和令人难忘的一顿顿飨宴。

  我极少提到的是:在祖母的共同公寓厨房里,因为住户同志们经常偷窃彼此汤里的肉,大家的锅子上总是贴着骷髅头图案的警示涂鸦。那些午后,在中央委员会官员的后代子女专属的幼稚园里,我绝望地对着鱼子酱作呕──因为我感觉,随着党菁英集团的鱼卵,自己也吞下了我反苏联的妈妈无法忍受的意识形态。我不曾说起,在一一○中学的女生厕所里,我──穿着扎人的棕色制服的九岁菜鸟黑市商人──向苏联同学收费五戈比(kopek),让他们触摸朋友从神话般的外国(zagranitsa)带来的可口可乐瓶子。我亦未曾提及,如今,因为工作而住宿美好宜人的旅馆,在享用豪华的免费自助早餐时,我经常有偷光可颂面包的冲动。

  我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两个平行的食物宇宙。坦承这样的感受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其中一个宇宙里,「本质」和「诺玛」的美食不过是家常便饭;在另一个宇宙中,就连一根平凡无奇的香蕉对我的心灵都依旧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苏联时代,那可是一年只吃得到一回的享受。

  这些我放在心里的故事就是本书的材料。追根究柢,这才是我书写饮食的真正原因。然而,这些故事不仅是我的故事。苏联拥有多达三亿的人口,对于这个昔日超级强权的每一分子来说,食物从来就不只是个人的问题。一九一七年,面包暴动是颠覆沙皇政权的导火线,而在七十四年之后,毁灭性的粮食短缺又将戈巴契夫摇摇欲坠的帝国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此之间,七百万人由于史达林的集体化政策活活饿死,四百万人在希特勒的战争中因为饥饿而丧生。即使在相对平静的岁月里,在赫鲁雪夫和布里兹涅夫(Leonid Brezhnev)主政年间,张罗食物的日常戏码也远远胜过其他考量。跨越十一个时区,排队购买食物的社会主义集体宿命让苏联十五个民族共和国的同志们站在一起。饮食是苏联政治历史上恆久的课题,渗透我们集体潜意识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借由苏联过分偏执的好客传统──多一点鲱鱼、多一点「医生香肠」──和大众对于有机会取得比较好的香肠的少数特权分子、骗徒和党工政客同仇敌忾的嫉妒与愤恨,食物让我们团结起来。我们的生活总是单调沉闷,偶尔荒谬滑稽,有时悲苦得令人难以承受,但同时却也天真单纯、乐观而喜悦。食物以家常的现实支撑这个极权国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希望的微光。一位学者曾经提到,食物定义了俄国人承受当下、想望未来与连结自身过去的方式。

  如今,那段过去已不复见,在苏联解体之后消逝无踪。文化废墟取代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宛若一座巨大的苏联亚特兰提斯考古现场。不过,我们并不打算就此抛弃这些瓦砾残迹。倾倒了的无头领袖塑像、歌曲册、糖果包装纸、曾经鲜红的少年先锋队(Young Pioneer)领巾和沾上尘垢污渍的三角形苏联牛奶纸盒──我们坚守着这些碎片。忧郁的废墟激发浪漫主义者对于理想化的过去怀旧的愁思,我们的遗迹则截然不同,是实体家园和昔日生活的碎片。对我们来说,这一切依旧承载着意义:历史的、政治的或个人的,大都模煳而暧昧不清。

  一九七四年,来到费城几个星期后,我着手蒐集自己的社会主义碎片。妈妈随即拥抱美利坚(Amerika),而我呢?蜷缩在我们栖身之处硬邦邦的沙发上,阅读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的《三姊妹》(Three Sisters),和剧中的人物一同啜泣:「去莫斯科……去莫斯科。」在「罗宾汉餐厅」(Robin Hood Diner)用过第一餐之后,我对资本主义美味佳餚的儿时幻想瞬间崩毁。我被一团倒人胃口的包心菜沙拉噎住,震惊地盯着像是「日辉牌」(Day-Glo)萤光涂料的「维菲塔」(Velveeta)乳酪。在家里,母亲开心地将「奥斯卡・梅尔」(Oscar Mayer)波隆那香肠放在怪异的「神奇面包」(Wonder Bread)上,我则一心思念着莫斯科香喷喷的发酵黑麦面团和便宜的「克拉克夫香肠」(Krakovskaya kolbasa)不新鲜的难闻味道。我非常肯定,在费城最初几个月的生活里,我丧失了味觉。少了政治的激情、好客的殷勤和英勇壮烈的匮乏光环,食物似乎也就无足轻重了。

  我在公寓里来回踱步,像个落魄的孤儿,嘴里复诵着尖刻的苏联短缺(defitsit)笑话。「能请你帮我切一百克香肠吗?」一个人在商店里问。「拿香肠来,我们就帮你切。」女店员回答。或者,「为什么要移民?」「因为我已经厌倦庆祝了,」犹太人说,「买到卫生纸──庆祝;买到香肠──又要庆祝。」

  在费城,没有人会为了「奥斯卡・梅尔」波隆那香肠而欢欣庆祝。

  为了唤醒味蕾,我开始在脑袋里玩一个游戏:想像自己置身在乡间别墅(dacha),小屋四周环绕着多刺的醋栗丛。在心中,我以一个幻想的三公升罐子保存、腌渍我的苏联社会主义回忆里各式各样的味道与气息:「列宁勋章红色十月」(Order of Lenin Red October)巧克力的包装纸上有欢欣愉悦的孩童;「布尔什维克工厂」(Bolshevik Factory)红色包装的「纪念饼干」浸泡在茶水里──茶叶的黄色盒子上有一只大象──会非常哀伤地溶化。我幻想自己剥去湿软的长方形「友谊乳酪」(Friendship Cheese)的钖箔纸,暂停一下,然后将想像的铝叉戳入以史达林的食品工业人民委员命名、售价六戈比的肉饼外层工厂制造的面皮。

  然而,意识形态的乌云使我的乡愁练习暗淡了下来。「友谊乳酪」、香肠和巧克力──全都是我们所逃离的、辱骂的党国政府制造的产品。回忆起妈妈朗读的普鲁斯特,我想到一个说法:毒玛德莲。

  这就是我的「毒玛德莲」回忆录。是我的母亲──我厨房里的共谋,也是我与过去的中介──启发了我,以此途径跨越这道巨大的鸿沟、这集体神话和个人反神话的失控冲突。透过食物的稜镜,我们将重塑苏联历史的每个十年世代──从一九一○年代的前传到当今现世的后记。我们将携手踏上一趟为时一年的不凡旅程,以母亲的厨房和餐厅作为时光机与记忆的培养皿,借着饮食和烹饪回顾一代又一代的苏联生活:战争时期的粮票配给和共同公寓厨房的怪诞回忆;列宁血腥的谷粮征收与史达林的餐桌礼仪;赫鲁雪夫的厨房辩论以及戈巴契夫灾难般的禁酒政令。尽管在如此困乏、短缺的环境,仍以食物聚焦我们的日常生活、以食物进行强迫性的好客款待和深刻、不可思议的盛宴。

图书试读

1970年代:祖国的美乃滋(节录)
 
一九七四年晚春,一个舒适美好的日子,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首都覆盖在白桦树茂密交织的黄绿色树荫之中。然而,在我们经常光顾的杂货商店里,核灾似的寒冬正在发威。在甜菜上头,除了稀松平常的腐烂痕迹之外,还附着了白色、发绿的黏煳物质;马铃薯也冒出突变的怪瘤。通常母亲对此并不在意,但这回,她没买做汤的材料便忍着眼泪、气愤地冲出商店。在街角的「三只小猪」(Three Piglets)店里,更可怕的场景等待着她──柜台空空荡荡,只剩下一些血淋淋的不明肉块。
 
「乳房和鲸肉!」小鼻子女店员大声嚷嚷,她愤怒的脸色像是冻疮。
 
家里有两口要餵,妈妈只好忍气吞声地各要了半公斤,试着不看残留在磅秤上的深红色血迹。「打开你的袋子。」女孩说着,粗鲁地把肉塞给妈妈。妈妈说,她忘了带网袋。她低声下气、卑微地拜託女孩给她些包装纸。「一张报纸,什么都好──我付你钱。」
 
「小市民!」女孩板着脸斥责道。「你以为,在这个国家,什么东西都能买卖吗?」
 
妈妈气炸了。这一切──乳房和鲸肉、店员没好气的脸色和我们烂透了的慷慨祖国──令她大发雷霆。她还是把肉带走了。回家的路上,她赤手拿着肉块──这个国家冷血地践踏她的尊严的呈堂证供。
 
妈妈冲进家门时,我才刚从学校回来,正在练习柴可夫斯基《四季》(The Seasons)中的〈二月〉。她唤我进厨房。
 
她的手上还带着血。我们的对话非常简短。
 
妈妈宣布,她受够苏联了。她终于准备好申请出境签证──前提是,我也认真地这么希望。
 
「如果你想留下来,」她说:「我们就留下。」
 
就这样,我从我的「红色十月」(Red October)立式钢琴前被叫去,决定我们未来的一切。我耸耸肩。「好啊,妈妈。」我回答。
 
外国会是一场冒险,我欢快地补充。
 
★★★
 
坦白说,我只是为了安抚妈妈而故作高兴,假装不在乎罢了。
 
我没有理由移民,对祖国也并无愤恨不满。只要我不想上学,吓坏了的医生们都会顺着我的意思,为我开证明请假。所以,就连疾病也不是太大的困扰。我十岁了,已经告别了愁眉苦脸、成日厌食呕吐的过去。我终于有机会享受成熟社会主义的快乐童年。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吸引我的,纯粹是书名那股子文艺范儿。《精通苏联料理艺术:包裹在布林饼里的悲欢离合》,这个组合真的绝了,既有烟火气,又有深刻的人生况味。我特别喜欢这种用日常生活中的“小”来折射时代变迁的叙事方式。我设想,书里大概不会是那种枯燥的菜谱罗列,而更像是一系列关于食物的小故事。想象一下,一个关于“鱼子酱配黑麦面包”的故事,可能就会从一场苏联高官的晚宴开始,然后镜头一转,又切换到某个普通家庭在新年夜,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的鱼子酱,与家人分享的那份激动与不舍。又或者,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制作罗宋汤的过程,但重点不在于配料比例,而是讲述在物资紧缺的年代,人们如何发挥创造力,用有限的食材熬制出浓郁而温暖的汤,这其中可能就包含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慰藉,以及在困境中传递出的希望。布林饼,作为标题的灵魂,我感觉它一定会被赋予多重意义。它或许代表着家庭团聚的温馨,也或许象征着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我会期待书中对布林饼馅料的描写,每一款馅料背后,都可能是一个独特的家庭传统,或者是一段跨越时空的记忆。这本书,我想它会让我从味蕾到心灵,都获得一次深刻的体验。

评分

这本《精通苏联料理艺术:包裹在布林饼里的悲欢离合》的书名,实在是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东欧和苏联时期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段历史中,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无数的情感、记忆和时代的印记。光是“布林饼”这个词,就立刻将我拉回到那些模糊却又温暖的童年片段,脑海中浮现出热气腾腾的布林饼,上面淋着酸奶油,或是裹着各式馅料,那是一种朴实而又充满满足感的味道。更别提“悲欢离合”四个字,它将食物与人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好奇作者将如何用一道道菜肴,甚至是某一种食材,来讲述普通人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起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无奈。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史,或者是一段关于集体回忆的叙事诗。我会试着去想象,一道精心烹制的红菜汤,背后是否藏着一个家庭在寒冬里相互扶持的温馨故事;一块朴实的黑面包,又是否见证了物资匮乏时人们的节俭与智慧。布林饼,作为这本书的核心意象,我猜想它可能会以各种形态出现,从早餐的简单一份,到节日宴席的精致大餐,每一种变化都可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密码和情感色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在文字和味道的交织中,去感受那个遥远国度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对《精通苏联料理艺术:包裹在布林饼里的悲欢离合》这个书名,简直是爱得不行。它完美地融合了“艺术”与“生活”,“美食”与“情感”,而且“布林饼”这个意象,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浮现各种场景:在严寒的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分享着刚出炉、热气腾腾的布林饼;或者在某个特殊的日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用布林饼包裹的美味馅料,承载着家庭的祝福和希望。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悲欢离合”的讲述,我猜想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美食本身,而是会深入到食物背后的故事。比如,一本可能描绘一位苏联母亲,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用最朴素的食材,为孩子们制作出最美味的布林饼,其中的爱意和坚韧令人动容。又或者,书中会通过一道道菜肴,折射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在苏联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回那个年代,用味蕾去感受历史,用心灵去体味人生。

评分

《精通苏联料理艺术:包裹在布林饼里的悲欢离合》,单看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烹饪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遥远国度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我尤其喜欢“布林饼”这个核心意象,它朴实无华,却又承载着无尽的可能性,就像苏联人民的生活,在困难中也总能找到温暖和希望。我设想,书中不会是那种冰冷的食谱,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或许,每一道布林饼的做法,都连接着一个家庭的记忆,一段个人的经历,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腻地描绘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布林饼是如何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生活的慰藉,以及社交的媒介。比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发挥创意,用最简单的材料制作出美味的布林饼;在节日庆典时,布林饼又如何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象征着团聚和喜悦。更重要的是,“悲欢离合”四个字,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美食,更是关于人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联社会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坚韧、他们的乐观,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

评分

我一直觉得,食物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文化符号,而《精通苏联料理艺术:包裹在布林饼里的悲欢离合》这个书名,简直是把这种符号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在讲“吃”,更是在讲“生活”。我特别期待书中对苏联时期社会风貌的细致描绘,我猜测作者会通过厨房里的点滴细节,比如某个食材的稀缺,某种烹饪方法的演变,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政治气候、经济状况,甚至是人们的精神面貌。比如,书中会不会描绘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如何改变烹饪习惯,以适应新的环境?或者,某个家庭如何在艰难岁月里,通过共享食物来维系彼此的情感?“布林饼”,作为贯穿全书的“载体”,我猜它一定会以极其丰富的形式出现在书中。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煎饼,而是一种情感的容器,一种记忆的载体。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不同馅料的介绍,比如甜的、咸的,水果的、肉类的,每一种馅料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家庭的独特故事,一段个人的经历,或者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我相信,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品尝一道道精心烹制却又充满故事的菜肴,每一口都能咀嚼出苏联社会独特的韵味和历史的痕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