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一共分为十五章,不仅从年龄、行为、认知、教学法、语用、沟通、课室言谈、阅读、中介语、石化、社会文化、语言规划、教育科技、汉学及教材等内容讨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本体论,也透过这些内容延伸出跨领域结合的当代应用与未来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钟镇城

  美国亚历桑纳大学哲学博士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专任副教授兼所长

合着者:

王萸芳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语言学博士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专任教授

胡依嘉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双语教学博士
  铭传大学华语文教学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曾金金

  美国夏威夷大学语言学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暨研究所专任教授兼系主任

齐婉先

  美国宾州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所汉学研究博士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郑琇仁

  美国俄亥俄大学资讯博士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钟镇城

  美国亚历桑纳大学哲学博士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专任副教授兼所长

图书目录

谢序/I
陈序/III
主编序/V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议题探讨/钟镇城
介绍当代主流议题,同时说明作为一位华语老师,该如何观察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现象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当代主流议题 002
第二节 华语课堂里的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观察 011

第二章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钟镇城
解释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差别,同时说明这两项概念在教学现场的应用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之间的差别 016
第二节 华语课堂里的习得与学习 021

第三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因素/钟镇城
介绍语言关键期理论,以及说明关键期理论在华语课堂里的应用
第一节 语言关键期理论的介绍 028
第二节 语言关键期理论在华语课堂里的应用 031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理论的基本议题/钟镇城
分析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的主张与内涵,同时,示范此两种学派主张在教学现场里的真实应用
第一节 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里的语言观 041
第二节 华语课堂里的行为与认知 048

第五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法的发展/胡依嘉
介绍历来语言教学法可被赋予的新意以及几类新兴教学观
第一节 常听到的语言教学法057
第二节 资讯化教学环境中窜升的教学观 064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语用学/王萸芳
介绍语用策略,以及示范课堂里的华语教学与学习策略运用形式
第一节 语用学理论背景与语用原则 07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与语用能力 083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口语沟通与课室语言/钟镇城
分析言谈行为中,口语与非口语沟通策略的差别,并示范师生课室言谈的互动技巧
第一节 沟通行为与言谈策略 095
第二节 华语课堂里的师生言谈和教学模式 098

第八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华语阅读教学/曾金金
研究华语阅读之认知过程,并探讨其与华语阅读教学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 华语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109
第二节 结合听说读写之华语阅读教学设计 118

第九章 中介语与第二语言习得/钟镇城
介绍中介语理论的内涵,同时示范如何处理华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现象
第一节 中介语理论介绍 130
第二节 华语学生的中介语现象处理 135

第十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石化与稳定化概念之争/钟镇城
说明石化与稳定化概念的意涵,同时示范华语课室言谈里的学生错误处理技巧与策略
第一节 语言石化与稳定化概念介绍 144
第二节 华语学习者的偏误与错误处理 149

第十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因素/钟镇城、郑琇仁
介绍社会文化理论,以及说明华语教师多元文化意识与态度对于教学形式影响的重要性
第一节 社会文化理论介绍 159
第二节 当代华语老师的语言与文化意识 165

第十二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教育科技/胡依嘉
介绍如何透过大众化教育科技的运用以提升教学管理与学习动机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科技」? 179
第二节 教育科技在语言教学上的运用 184

第十三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汉学/齐婉先
介绍国际汉学发展,同时说明欧美汉学界的华语文专业训练与转向,以及汉学家跨文化沟通的特征与意义
第一节 何谓「汉学」? 203
第二节 国际汉学专业人士的华语文学习 209

第十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习得规划/钟镇城
连结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习得规划之间的关系,同时以移民华语为例,说明华语习得规划在台湾的真实实践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习得规划 224
第二节 移民华语习得规划 228

第十五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教材/钟镇城、郑琇仁
解释华语教材里的第二语言习得概念,同时示范教材使用时所含蕴的习得观点
第一节 华语教材里的第二语言习得概念 244
第二节 华语教材的使用因素分析 250

索 引/256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谢序

  钟镇城博士是我相识多年的学术界朋友,我们与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一起在亚洲推广汉字学习。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曾多次合办研讨会和学术活动。两所大学从研究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中文作为第二语文与外语的教与学问题。

  近日拜读钟博士主编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一书,获益良多。

  首先,着作所提及的理论、议题和课堂实践,不单能够应用于中文作为第二语文与外语的教学,对于台湾的中文第一语言教学,也有启发作用。例如:钟博士提及有关「习得与学习的差别」概念,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亦会面对相同的难题。对于零至六岁的儿童,在家庭的环境,不同家庭成员教导他们说话和中文,儿童在语境中习得中文;在幼稚园的课堂,幼儿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教材、教学法教导他们中文,儿童在课堂中学习中文。如何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巧妙地连接,让儿童最有效地学习,这是值得重视的课题。所以,本人亦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和幼儿教师多读这一本着作,定会得到很多启示。

  其次,着作所提供的新概念,亦值得语文教育专家参考。例如:钟博士在第一章提及的议题一: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母语。诚如钟博士所言,「语言会因人的移动迁徙、使用习惯、能力消长及动机兴趣等因素而有着动态性的改变,也因此会让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及母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理论,我们亦有同样的经验。根据我们研究香港非华语学生的学习,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不一定侷限于第二语言的概念。他们的口语能力可以是中文的母语程度,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属于第二语程度,而写作则只有外语的水平。与此同时,一些非华语学生在小学初期是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但如果能够进行有效教学,他们的语言很快便可以达到中文第一语言的程度,可以转移参与本地中文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因此,传统的第二语言观念需要改变。

  另外,一些中文教师在教导外国人学习中文,十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要求外国学生背诵《三字经》、《论语》、《孟子》等,这些观念不单不能帮助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会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钟博士等学者在第十一章提出的理念—「双语与双文化意识」,正可矫正这错误的观念。

  《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扩阔了我们语文教学的视野,把语文教学带到更高的境界。着作的亮点很多,不能一一详述。本人诚意推荐,希望语文工作者细心阅读。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总监
谢钖金 教授


陈序

  钟镇城教授主编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这一本书,对于从事华语文教学的学者和前线老师,是非常宝贵的专业典籍。书中梳理了和当前华文作为二语或外语教学相关的重要议题,涵盖一语、母语和二语的概念,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理论,语用和二语学习策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等。这些议题皆非语言教学中的新议题,对它们的讨论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本书的贡献就在于对二语教学当中学术界经常讨论甚至不断争论,且对于非应用语言学背景的二语教师不易理解的重要议题,从教学实践出发,深入浅出地加以梳理,并清楚呈现。例如本书从九大因素阐述了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关系,协助读者了解不能一刀切地对这些习以为常的语言教学概念作简单划分;又如本书作者简明扼要地界定了「学习」和「习得」的概念,让读者较清楚地分清二者的差别;再如本书也为华语文教学同仁整理了语言习得领域的两个主要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即: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的语言观,并结合教学事例对这两个学派的观点进行阐述,协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观的课堂实践方式。本书的另一个可贵的贡献还表现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语言教学思维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献议要重视不同场域的文化差异现象,而不是以相同标准来要求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这是一个大胆而不落窠臼的理论论述,值得国际华语文教学同仁认真思考、深入关注。

  二十一世纪的语言教学重视「学以致用」,要求在真实的语境中採用真实材料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学习。主体性学习是当前二语教学中必须重视的教学理念。本书的好多章节都为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作了注脚。各章作者均基于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从重视多元性、培养在地性的语用能力出发,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语言学习策略与教学模式,涵盖了口语能力、沟通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资讯科技的使用以及教材的编写等课题,给读者呈现了缤纷多彩的教学画面,对从事华语文教学的同道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除此以外,本书也特辟章节,重点介绍欧美的汉学发展历史以及多位汉学家习得汉语的过程与策略,除扩大读者对西方汉学研究的见闻外,也从西方汉学家的学习经历中,提供可资华语文教学与研究同道借鉴的华语文学习经验,作为当代华文第二语言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教材内容的参照基础。

  热烈祝贺钟镇城教授所主编的专着顺利出版。我深信这一本书的出版,一定能够充实当前华文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文献,为世界各地华语文教学同道提供弥足珍贵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样例,为国际华语文教学做出极富价值的学术贡献。


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
陈之权 教授
2015.9 写于洞天阁


主编序

  我于2007年开始任教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至今,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研究课程在研究所开设了八回,在华语教学学程则开设了三回。初期我以Brown (2007)的中译本为指定阅读,这是一本协助新手初窥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门径的入行书。而除了此书外,我会先透过阅读Clark (2003)的文章,帮助研究生补充国内大学课程系统中一直缺乏的第一语言习得知识,继而带领他们阅读Selinker (1972)的中介语概念、Krashen (1985)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及伴随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所衍生的i+1理论、Scovel (2000)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论点、Long (2007)的稳定化(stabilization)而非石化(fossilization)主张以及Ellis (1985)与其他学者的第二语言习得专书。

  然而,近几年来屡次感受到华语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之间,似乎缺乏妥适的衔接。我认为,这是因为大部分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均产自英语研究,华语教学领域本身的研究,纵使与语言习得概念相关,亦多散见于语音、语法、语用及文化等范畴。于是我从2011年便寻思,撰写一本能帮助研究所学生更容易掌握华语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学术专书。正好,2012年时,中正大学所承办的中华函授学校委託我对海外华语教师开授第二语言习得一课,于是,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撰写了十章讲次。本书关于我个人负责的章节,大部分即是修改自上述十讲次。

  随着全球语言及移动频次的增加,习得第二语言已变成是生活与跨国移动的基本知能,也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处于狂飙时期。为了丰富这本专书的内容,在新学林出版社毛基正总经理的支持下,我邀请了我的同事王萸芳教授、郑琇仁教授,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暨研究所的曾金金教授、铭传大学华语文教学学系的胡依嘉教授、暨南国际大学华语文教学硕士学位学程的齐婉先教授,一同撰写本书。同时,为使理论与实务能密切结合,在组织结构方面,每一章均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是理论的概说,第二小节则是理论及教学实务事例的结合与验证。

  本书一共分为十五章,不仅从年龄、行为、认知、教学法、语用、沟通、课室言谈、阅读、中介语、石化、社会文化、教育科技、汉学、语言规划及教材等内容讨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本体论,也透过这些内容延伸出跨领域结合的当代应用与未来可能性。然而,有诸多近期研究发现原想纳入章节,如:语料库、大脑功能、语言演化、写作历程、测验与评量、研究方法等,但考虑到篇幅及其他现实因素,只好暂予割舍。

  感谢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谢钖金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文教研中心的陈之权院长,愿意在日理万机的繁杂节奏中,特为本书撰篇佳序。另外,范琇茹编辑在成书过程中居功厥伟,因妳的编纂校订专业,以及突出的日程掌控能力与耐心提醒,让我屡次因琐务行政工作偏离轨道时,总能顺利再重拾写作步调。还有,远在法国里昂的许雅雯老师,以及正在高雄大树乡家中照看孩子的林雅绮老师,若没有你们两位的协助,这本书中的许多叙写将无法更细致。

  最后,我想将此书献给我挚爱的家人JJ和卷卷,因为你们的爱与支持,让我在写作纪律与家庭两者之间总能找到平衡。


钟镇城 谨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