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设计:质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中文二版)

研究设计:质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中文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研究设计
  • 质性研究
  • 量化研究
  • 混合方法研究
  • 研究方法
  • 社会科学研究
  • 教育研究
  • 数据分析
  • 研究技巧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热切期待的全新版本终于问世了!本书创新的标题:研究设计──质性、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对于三种研究取向,John W. Creswell在书中纳入了研究的先前考量,包括哲学的基本假定、文献的回顾、三种研究取向中理论运用的评估,以及反思学术探究中关于写作和伦理的重要性等。本版的内容也包括扩大修正混合研究法的涵盖范围,增加研究中伦理议题的涵盖范围,以及扩展世界观的重点。

对本书的赞美

  「本书提供研究需要的资讯与工具,指引了博士生撰写博士论文(研究)计画。每一章节都提供丰富内容,展示运用内容的范例,写作的建议,以及额外的资源,将这些整合在一本教科书中是非凡的成就。」-R. M. Cooper, Drake University

  「本书较全面性的讨论研究设计。大多数的教科书多以单一议题来撰写研究设计,通常不是质性研究法,就是量化研究法。此外,我的学生相当欣赏其所用的语言,虽然并不简单,但是书中所用的语言和语调都相当合宜且具吸引力。」-Gilberto Arriaza,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East Bay

  「本书的关键优势就是内容平易近人。学生们指出,课程结束后,他们仍将继续使用本书做为研究资源。」-Heather J. Brace, Whittier College
经典方法论的精粹:研究设计与实践的深度解析 本书旨在为广大学者、研究人员以及高阶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操性的研究设计框架。不同于局限于单一范式的传统教材,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整合性的视角,探讨如何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情境,灵活且审慎地选择、构建和实施最恰当的研究路径。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研究哲学的奠基到具体技术实施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坚信,优秀的研究设计是高质量研究的基石,它要求研究者不仅掌握技术工具,更要对知识生产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 第一部分:研究哲学的根基与概念的厘清 在设计研究之前,必须首先建立起坚实的哲学基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影响研究取向的核心哲学立场,包括实证主义(Positivism)、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建构主义/解释主义(Constructivism/Interpretivism)以及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通过对这些范式的细致剖析,读者将能够理解不同哲学立场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实在”、“知识”和“真理”的定义,进而影响研究问题的提出方式、数据收集的选择以及最终的解释论证。 此外,本部分还将详细阐述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与研究取向(Research Approach)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清晰界定什么是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以及如何有效地从概念模型中推导出可操作的研究假设或探索性问题。我们强调,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是避免研究陷入经验碎片化的关键屏障。本章会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哲学信念如何渗透到研究的每一个微小决策中。 第二部分:量化研究设计的严谨构建 量化研究设计侧重于测量、变量关系检验和因果推断的精确性。本部分内容系统地涵盖了构建稳健量化研究的各个维度。 一、实验与准实验设计: 我们对经典实验设计(Classical Experimental Designs)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因子设计等,并重点讨论了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的威胁及其控制策略,如历史、成熟、测试效应等。对于那些无法完全随机化的情境,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如非等效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我们不仅阐述了设计的结构,更强调了在复杂现场环境中实施这些设计的实际挑战和应对措施。 二、调查研究与抽样策略: 调查研究作为量化社会科学的核心工具,要求对抽样具备高超的技巧。本章详尽比较了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方法(简单随机、分层、整群、系统抽样)和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方法(目的性、便利性、滚雪球抽样)的适用性、优缺点及潜在的代表性偏差。对于抽样误差的估计、置信区间的构建,以及如何根据目标总体特征来定制最优抽样方案,都有详尽的论述和计算示例。 三、测量与问卷的构建: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测量的科学性。我们深入探讨了测量的四个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并详细介绍了信度(Reliability)的类型(如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α系数的计算与解释)和效度(Validity)的维度(如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读者将学习如何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来验证和构建复杂的测量工具。 第三部分:质性研究的深度挖掘与诠释 质性研究的设计侧重于对现象的深入理解、情境的细致把握以及意义的共同建构。本部分聚焦于如何构建富有洞察力的质性研究。 一、质性研究取向的辨析: 我们区分并详细解释了几种主流的质性研究范式,包括: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中编码和理论建构的迭代过程;现象学(Phenomenology)中对生活经验本质的还原(Bracketing);民族志(Ethnography)中深度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伦理考量与技术;以及个案研究(Case Study)中如何界定边界和进行多重证据三角互证。 二、质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数据的收集技术是质性研究的生命线。本章详细介绍了深度访谈的技巧(如提问的开放性、追问的艺术),焦点小组的组织与主持,以及文本分析的初步步骤。在分析层面,我们强调了质性编码的系统性流程,从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到选择性编码的递进关系,并讨论了主题的提炼、类别(Category)的形成以及如何通过叙事(Narrative)来呈现研究发现。 三、质性研究的质量标准: 与量化研究的信效度相对,本部分重点阐述了质性研究的可信性(Credibility)、可转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和可确认性(Confirmability)。特别是如何运用参与者核查(Member Checking)、研究者三角互证(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等技术来增强研究的严谨性。 第四部分:混合方法研究的整合之道 混合方法研究并非简单地将质性与量化方法叠加,而是强调两者的融合(Integration)以产生超越单一方法所能达到的洞察力。本部分是全书的亮点之一。 一、混合方法的设计逻辑与序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主要的混合方法设计模型,包括:解释性序列设计(Explanatory Sequential Design),其中量化结果用于指导后续的质性深入探究;探索性序列设计(Exploratory Sequential Design),其中质性发现用于构建或修正量化工具;以及汇合设计(Convergent Parallel Design),即两种数据独立收集和分析,然后在解释阶段进行对比和整合。对于每一种设计,我们都会提供清晰的流程图示和适用情境分析。 二、数据转换与整合策略: 混合方法的关键挑战在于“连接”两种不同性质的数据。我们详细讨论了数据转换(Data Transformation)的技术,例如将质性主题量化(将主题频率或强度编码为变量)或将量化数据转化为叙事元素。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解释的整合点(Integration Points):如何在高层次上综合两种发现,以回答更复杂的研究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一种方法的发现来解释或佐证另一种方法的局限性。 结语:研究伦理、报告与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最后,本书聚焦于研究的社会责任和报告的规范性。研究伦理(Research Ethics)的讨论涵盖了知情同意的深度、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以及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处理。在研究报告撰写方面,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清晰、有说服力地展示研究过程和发现的指南,特别强调了混合方法报告中必须明确指出整合发生的环节。 本书致力于培养读者成为能够审慎地驾驭多种研究工具的“方法论工匠”,使他们能够根据研究现场的复杂性,设计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兼具实践价值的严谨研究方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John W. Creswell


  John W. Creswell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校区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教授混合研究法、质性研究和一般研究设计等课程。在这三个领域中,已出版了无数的学术期刊文章、专书章节和专书。目前正着手第22本书的撰写(包括新的版本),而且他的书在全世界也已经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在内布拉斯加大学,他成立了「Office of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Research」,并且成为Clifton讲座。他协助创立SAGE期刊,即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并且一直以来在美国和国外都是深受欢迎的混合和质性研究的演讲者。身为一位应用研究的方法论学者,也担任密西根大学家庭医学的兼任教授,以及密西根Ann Arbor退役军人健康服务研究单位的顾问。身为一位方法论学者,他为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协助设计研究方法,完成了数个成功的计画。他也是南非(2008)和泰国(2012)的傅尔布莱特资深杰出学者,讲授质性和混合研究法。近来,他在NIH担任国家工作团体的共同领导者,发展混合研究法的「最佳实践」计画。2013春季,他将会担任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客座教授。欲知更多作者相关资讯,请造访网站:johnwcreswell.com。

译者简介

林正昌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

  经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讲师、副教授
  国立中正大学兼任副教授、景文科技大学兼任副教授
  中华民国创意e世代协会理事

  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授

图书目录

研究技巧的分析内容  IX
前言  XIII
译者序  XXI
致谢  XXIII
关于作者  XXV

第一部分  初步考量  1

第一章  研究取向的选择  3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7
第三章  理论的运用 59
第四章  写作策略与伦理考量 91

第二部分  设计研究 119

第五章  绪论 121
第六章  研究目的的陈述 139
第七章  待答问题与假设 159
第八章  量化研究法 177
第九章  质性研究程序 209
第十章  混合研究程序 247

研究技巧的分析内容

第一章  研究取向的选择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三章  理论的运用
第四章  写作策略与伦理考量
第五章  绪论
第六章  研究目的的陈述
第七章  待答问题与假设
第八章  量化研究法
第九章  质性研究程序
第十章  混合研究程序

图书序言

前言

  目的


  本书针对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中,质性、量化和混合研究的计画,提出一个架构、历程和写作方法。质性研究的优势,混合研究法的出现和持续使用传统形式的量化研究,已经创造了此书三种研究取向独特比较的需求。这种比较始于一些研究前的考量,包括三种取向的基本哲学假定,文献回顾,评估理论在研究取向中的运用,以及关于写作和学术探究的伦理等重要性思考。然后提及研究历程中的关键要素:撰写绪论,陈述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待答问题和假设,以及提出资料蒐集和分析的方法与程序,在历程中的每个步骤,读者都可获得质性、量化和混合方法等内容。

  读者

  本书的意图是为了那些准备和撰写学术期刊文章与论文研究计划时寻求援助的研究生和教师。在更广的层面上,这本书可以用于研究生课程研究方法的参考书和教材,为了最好地利用本书设计特点的优势,读者需要对质性和量化研究有基本的认识;然而,专有名词将加以说明和定义,并为那些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介绍援助的人提供建议策略,文中突显的名词和书后的名词解释,提供了理解研究的运作语言。本书也适用于社会和健康科学的广大读者,既然第一版的读者评论表明使用本书的人来自许多学科领域,所以我希望各领域的研究人员,如行销、管理、刑事司法、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K-12教育、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护理、健康科学、城市研究、家庭研究,以及社会和健康科学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将发现第四版是有用的。

  格式

  在每一章中,我分享来自不同学科的范例,这些范例来自书籍、期刊文章、博士论文计画和博士论文。虽然我主要的专业是教育心理学,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与健康科学,但是范例说明企图包含更多领域。它们反映了社会正义的议题,以及社会边缘人的研究,同时也包含借由社会与健康科学研究者所做的传统研究,涵盖范围还扩展到多元方法论,合併另类哲学思想的讨论,探究的不同模式,以及众多的程序。

  本书并不是一个详细介绍研究法的教科书;相反地,强调的是研究设计的基本特征。我已经试图简化研究其必要的核心概念,以便研究者能够规划周延的研究。研究设计的涵盖范围限于常用的形式:例如,量化研究取向的调查和实验;质性研究取向的叙说研究、现象学、扎根理论、民族志和个案研究;混合研究取向的聚敛式、解释型序列和探索型序列设计等。虽然学生在准备论文计画时应该发现这本书很有帮助,但是涉及与政治性呈现,以及和研究生委员会协商一项研究等有关议题,已经在其它教科书中提到。

  为了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公约,我尝试消除任何传达歧视的语词和范例(例如,性别歧视或种族),选用的范例以能提供全方位的性别和文化为方向。整本书内容我并不喜欢被定位为质性或量化研究,事实上,我刻意改变了质性和量化的例子在整本书中的顺序。读者应该也注意到本书中引用的较长范例中,许多参考文献也被引用到的其他文章,但是只有工作需要的文献我才会引用做为范例说明,而不是将整个清单嵌入任何特定的范例。在较早的版本,我维持增强材料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等特性:以圆点强调关键点,以编号强调程序的关键步骤,以及在较长的范例中的完整断落后加入我的註解,以突出作者所传达的关键研究思路。

  在第四版的书中,一些新的特征已经加入,以反应研究的发展和读者的回馈:

  ˙整本书中,从上一版本开始,便引用了一些更新的研究方法书籍。
  ˙为了反映目前世界观的思潮,已经扩大参与的世界观,并在上一个版本加以讨论,纳入更广阔的世界观,即变革的世界观(Mertens, 2008, 2010)。
  ˙在此版本中,纳入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的更新资讯(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APA], 2010)。
  ˙该版本纳入伦理议题的扩充讨论,并以新的表格举例说明现在的伦理议题,以及如何在研究过程中陈述这些议题。该版本中的伦理议题已经被重组为几个类别:进行研究之前,开始研究时,蒐集资料时,分析资料时,以及报告、分享和储存资料等。
  ˙在量化方法的章节中,纳入了更多有关研究结果统计显着性考验的讯息,以及借由效果量和信赖区间来传达实用结果,并且引用了近期有关量化研究法新的参考文献。
  ˙在质性方法的章节中,反映了Creswell(2013)所发现对于该主题的检验。这些改变包括:质性研究特性的更新,研究者可以使用的设计类型,关于研究者角色和反思性的扩充讨论,以及关于质性资料分析和解释步骤的改进。
  ˙最后一章针对混合研究程序进行全面的修订,以反应近几年和Creswell与Plano Clark(2011)等其他作者关于该设计与其进行的研究所产生的变化。与早期版本相比,这一章重点放在如何将混合方法部分写入研究计画中,现在考虑最多的是研究者用来决定採用何种混合设计的准则,书中修改了这些设计模型,并且组织为基本的和进阶的混合设计模型。此外,详加讨论了基本的设计,包括这些设计的特征,资料蒐集和分析程序,写作的格式,以及预期这些设计中出现的挑战。目前也纳入混合设计模型图,以及引用近期混合研究法的文献。
  ˙如同所有的版本,第四版的某些章节,我纳入了过去四十年间帮助我指导学生和教职员在研究方法相关主题的研究技巧和提示。
  ˙这个版本也包括一个配套网站:www.sagepub.com/creswellrd4e,网站上有PowerPoint幻灯片可供课堂上使用,以及活动范例和检核表。

  章节大纲

  本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研究者在发展自己的研究计画或规划计画之前需要考量的步骤。第二部分讨论了用于开发学术研究计画的各个部分。

  第一部分 初步考量

  该部分讨论学术研究设计的准备阶段需要注意的地方,包含第1~4章。

  第一章  研究取向的选择
  在本章中,首先定义量化,质性和混合方法三种取向,然后讨论当使用其中一种取向时,该取向的哲学观,设计和方法是如何交互作用。回顾了不同的哲学立场;提出质性、量化和混合方法的设计类型;讨论每个设计相关的方法,同时也考虑选择某种取向放入研究的相关因素。因此,本章应有助于研究者决定质性、量化或混合方法是否适合他们所要进行的研究。

  第二章  文献回顾
  在设计研究计画之前,广泛地进行文献回顾是重要的一件事。因此,研究者需要先从一个可以研究的主题开始,然后利用本章中提出的步骤来探索文献,需要先设定文献的优先顺序,绘制与研究主题有关的文献地图,撰写好的研究摘要,採用出版格式手册中学到的技巧,以及定义关键词。本章应该有助于研究者通盘考量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并开始编译和撰写研究计画中的文献回顾。 

  第三章  理论的运用
  在三种不同研究取向中,理论提供不同的使用目的。在量化研究中,对于被研究者检验的变项关系,理论提供了一个建议的解释;在质性研究中,理论可能常常被视为探索的透镜,或可能在研究期间产出;在混合研究中,研究者以许多方式来运用理论,包括结合量化与质性研究取向等理论。本章在帮助研究者考虑和规划理论如何纳入研究之中。

  第四章  撰写策略与伦理考量
  在开始撰写计画之前,将主题的整体纲要纳入计画中会有所帮助。因此,此一章节从撰写不同研究计画的大纲开始,大纲可以视为一种模型,其结构依据打算进行的研究是质性、量化或混合方法而定。然后我传达一些关于实际撰写研究计画时的想法,例如,发展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及曾经帮助我改进学术写作的文法概念。最后,转向伦理议题,并且不当作抽象概念来讨论这些议题,而是需要去预期研究历程中伦理议题的多元层面考量。

  第二部分 设计研究

  在第二部分中,转向设计研究计画的组成成分。第五章至第十章将说明这些程序的步骤。

  第五章  绪论
  适当地介绍一个研究相当重要。对于研究计画中学术性绪论的撰写,我提出一个撰写模式。本章从设计研究摘要开始,接着发展出绪论,内容包含界定研究问题或议题、从现有的文献中建构研究议题、指出文献的缺陷或不足、以及为读者确立研究目标。本章针对设计学术性绪论至研究计画,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法。

  第六章  研究目的的陈述
  在研究计画的开端,作者会提及研究的核心目的或意图。这个段落在整个计画中是最重要的陈述,而且整个章节都致力于此一主题。在这个章节中,会学习如何撰写量化、质性和混合研究的目的陈述,而且也提供脚本来帮助设计和撰写目的陈述。 

  第七章  待答问题与假设
  由研究者所提出的待答问题与假设有助于限缩和聚焦研究目的。作为研究计画的主要路标,整组的待答问题与假设需要小心地撰写。读者将在本章学习如何撰写质性和量化的待答问题与假设,以及在撰写混合研究的问题与假设时,如何使用质性和量化的撰写形式,并提出许多例子作为脚本来说明整个过程。

  第八章  量化研究法
  量化研究法包含蒐集、分析、诠释和撰写研究结果的过程。无论是调查法或实验法都必须透过特定的方法实施,包含界定母群和样本,具体化设计类型,蒐集和分析资料,呈现研究结果,进行解释,以及透过与调查法或实验法一致的方式撰写研究论文。读者将在本章学习到在研究计画中设计调查法和实验法的特定程序。本章也提供协助确认所有研究步骤的检核清单。

  第九章  质性研究程序
  质性研究法与传统量化研究法在资料蒐集、分析、解释和撰写报告等方面都有所差异。立意抽样、开放式资料的蒐集、文本与图片的分析、以图表呈现研究结果、个人对研究发现的诠释等都是质性研究法的内容。本章进一步提出如何在研究计画中设计质性程序的步骤,也提供检核表确认是否涵盖所有重要的研究流程。除此之外,也针对叙说研究、现象学、扎根理论、民族志和个案研究提供充足的范例说明。

  第十章  混合研究程序
  混合研究法包含研究中蒐集、混合或整合量化和质性资料。混合研究法的研究越来越普及,近年来,本章突显了该方法的重要发展,并且介绍该设计的使用。本章首先定义何谓混合研究,以及描述其核心特征。然后介绍三种基本的混合研究设计:(1)聚敛式设计;(2)解释型序列设计(3)探索型序列设计,分别详细说明这些设计的特性,资料蒐集和分析方式,解释和效度验证的方式等。除此之外,也提到三个进阶的混合设计:(1)嵌入式设计;(2)变革式设计;(3)多阶段设计。最后,讨论哪种设计将是最适合的混合研究设计之决定因素,并且提供三种基本设计的范例说明,如同前二章一样,也提供检核清单帮助确认研究计画中是否包含混合研究程序的所有必要步骤。

  设计一个研究是困难且耗时的过程,本书不需要让该过程变得容易且快速,但可以提供研究中有用的特殊技能,研究过程中相关步骤的知识,以及组合和撰写学术研究计画的实用指南。在所有步骤展开之前,建议研究者思考整个研究取向,进行研究主题的文献回顾,发展纳入研究计画中研究主题的纲要,开始思考研究中预期会发生的伦理议题。第一部分将以前述这些主题开始。

译者序

  自从十几年前教授行为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研究法以来,John W. Cresell所写的Research Design,一直是课堂参考用书的首选,从第二版使用到目前的第四版。

  虽然授课的研究所学生不同,但是本书的内容却一体适用。问我为何偏好此书,乃是因为该书有几点特色:(1)用字遣词浅显易懂;(2)内容包括量化、质性和混合三种取向,且比较其差异之处;(3)清楚陈述研究计画的发展程序;(4)提供适当且容易理解的范例;(5)每一章所提供的写作练习,能够帮助读者按部就班发展出研究计画。综合以上的特色,对于发展研究计画的研究生来说,本书虽不是最佳的选择,但却是合适的选择。

  由于本书提供范例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研究计画中某一部分的写法(例如,绪论、待答问题等章),为免背离原文的意思,仅对于范例开头原作者的说明进行翻译外,作者所引用的内容就不加以翻译。另外,关于第四章中有关英文时态和语调等写作技巧,因为中文和原文的写作历程不同,故将此小节删除不翻译,在此加以说明,以免读者误解译者偷懒。

  本来基于该书原文的可读性颇高,内容浅显易懂,实不需多费工夫翻译。但在为让初进研究所学生能够尽快了解研究计画的发展历程,在台师大创发所102级修课学生的游说,并答应从事初步的翻译之下,再加上学富文化于雪祥先生极力邀请,答应给予本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才得以让本书的中译本问世。个人内心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此外,本书的翻译,有些部分参考第二版的译本,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当然翻译起来就更加方便,所以在此也要感谢张宇樑、吴樎椒二位教授。

  「翻译」一词的意思是将一种语言、文字传达为另一种语言、文字,使人通晓。受限于个人学识与能力,本译书的内容必然是不完美,其中的谬误不妥亦在所难免,期待学者先进不吝赐教与指正。

末学
林正昌 谨序
2015/07/15
见独斋

致谢

  过去30多年来,如果没有数百名我任教于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博士层级的Proposal Development课程学生的鼓励与想法,这本书可能不会出现。特别是以前的学生和编辑都有助于该书的发展:Dr. Sharon Hudson, Dr. Leon Cantrell,已故的Nelson, Dr. De Tonack, Dr. Ray Ostrander, and Diane Greenlee。自从第一版出版以来,我也非常感谢研究方法导论课程的学生,以及参加我的质性和混合研究法研讨会的人。这些课程已经成为我个人产出想法,结合新的想法,以及分享我的写作与研究经验的实验室。除此之外,我想谢谢那些在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Office of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Research」的工作人员,他们帮助了书中内容的概念化。我也要感谢Dr. Vicki Plano Clark, Dr. Ron Shope, Dr. Kim Galt, Dr. Yun Lu, Dr. Sherry Wang, Amanda Garrett, and Alex Morales等人的学术工作。

  此外,我十分感谢SAGE的审查者对本书提供了非常有见地的建议。如果没有SAGE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不可能会产生这本书,而SAGE一直是一流的出版社。次此,我特别感谢前任编辑和导师,C. Deborah Laughton(现在任职于Guillford Press)和Lisa Cuevas-Shaw。现在的编辑,Vicki Knight,一直最支持我的工作,并在整个过程中鼓励我,谢谢你,Vicki!我要感谢SAGE所有过去25年与我有过快乐工作的伙伴,我们一起成长,并帮助发展出世界杰出的研究方法。在SAGE,我也受益于第四版审查者的贡献:Lois McFadyen Christensen,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Gilberto Arriaza, CSU East Bay; RM Cooper, Drake University; Vanessa P. Denne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Heather J. Brace, Whittier College。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學術研究總是抱持著一種「敬畏」又「卻步」的心態。總覺得要寫出一份像樣的研究,需要太多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尤其是研究設計這個環節,更是讓我感到頭大。這本《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中文二版)》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為了解決我們這些「門外漢」或「初學者」在研究設計上的困境而生。台灣的學術環境,越來越鼓勵跨領域的研究,而混合方法研究正是在這個趨勢下的產物。它聽起來就像是一種「魔術」,能夠將看似不相關的質化和量化研究方法,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創造出更豐富、更深刻的見解。我一直很想知道,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混合方法研究?例如,是在研究初期就規劃好質化和量化的結合,還是可以先進行一種,再用另一種來補充?這本書如果能提供清晰的步驟和實際的案例,特別是如果能有台灣本土的研究者分享他們的經驗,那絕對是無價的。我對它的期待,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知識,更是希望能從中獲得一種「敢於嘗試」的勇氣,相信這本書的內容,應該能夠幫助我們在研究設計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评分

哇,看到這本《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中文二版)》的封面,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大學時期那些為了論文而熬夜苦讀的畫面。當年剛接觸到學術研究方法時,真的是摸不著頭緒,尤其是質化和量化這兩大神功,常常讓人覺得像在鑽研天書。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紮實,而且「中文二版」表示它已經經過時間的考驗,並且有持續的更新,這對於台灣的學生和研究者來說,絕對是一個福音。我記得以前找研究方法的書,常常要嘛就是太理論、太學術,不然就是太過簡化,抓不到重點。這本書光看書名,就有一種「我懂你」的感覺,好像能一次解決我們在研究設計上會遇到的各種困惑。從文獻回顧、研究問題的確立,到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準的研究設計。尤其現在混合方法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巧妙地將質化和量化的優勢結合,創造出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洞見,絕對是學術界的一大挑戰。這本書如果能把這些複雜的概念,用台灣讀者習慣的語言和案例來闡述,那絕對是相見恨晚的寶藏!而且,書本的排版和印刷也很重要,一本好的學術書籍,應該要讓人讀起來舒服,方便做筆記和查找,這本書的光碟封面和文字編排,看起來就很有學術研究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好好研究一番。

评分

對於我這個在學界邊緣徘徊許久的人來說,研究方法一直是我心中的痛。每次看到別人的研究寫得頭頭是道,分析得鞭辟入裡,我就會反省自己當初的設計是不是太過粗糙。這本《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中文二版)》光看它的書名,就讓我覺得它好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我迷失的研究方向。特別是「混合方法」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了智慧,好像能把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在台灣,很多研究都面臨著數據量不足、深度不夠的困境,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完整的混合方法研究設計範例,從如何將質化訪談的深度洞察,與量化問卷的廣泛統計結合,到如何確保兩者數據的一致性和互補性,那絕對是造福無數研究者。我記得以前學研究方法時,常常覺得教材裡的例子都離我們太遠,不太接地氣,如果這本書能多採用台灣的實際研究案例,甚至是一些在台灣學界常見的研究難題,那對我們來說會更加實用。而且,書本的封面設計簡潔大方,沒有過多花俏的裝飾,光是這點就透露出學術的嚴謹性,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值得細讀的好書,非常期待它能為台灣的研究方法領域帶來新的啟發。

评分

老實說,我對研究方法這塊一直有些「既愛又恨」。愛的是它能讓我們的研究更嚴謹、更有說服力,恨的是每次面對各種統計報表或是質性訪談的編碼,都覺得頭痛欲裂。這本《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中文二版)》我之前就聽不少學長姐推薦過,這次看到它的介紹,才真正感受到它的份量。它不只是一本「告訴你怎麼做」的書,更像是「引導你思考」的指南。想想看,在台灣,從大學的畢業論文到碩博士班的嚴謹研究,再到學術期刊的發表,研究設計的品質絕對是決定性的關鍵。這本書如果能涵蓋從研究主題的選擇,到如何精準地界定研究對象,再到如何選擇最適合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確保研究結果的信效度,我想這絕對能為無數正在學術道路上奮鬥的台灣學生和學者提供強大的後盾。尤其「混合方法」這個概念,近幾年越來越成為顯學,如何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兩者的融合,而不是事後硬湊,這本書的編排我想應該會在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每次看到台灣本土學者撰寫或翻譯的學術著作,都會有一種親切感,因為他們更能理解我們在學術環境中的實際需求和挑戰,這本書應該也不例外,光看它的書名,就充滿了學術研究的專業感,讓人期待它能為台灣的學術研究帶來一股清流。

评分

每次在圖書館翻閱學術書籍,看到那些厚重的研究方法論,總會感到一陣暈眩。但這本《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中文二版)》光看它的書名,就有一種「它懂我」的感覺。對於在台灣的我們來說,研究設計絕對是學術論文的靈魂,如果設計不紮實,後續的分析和結論都會變得站不住腳。這本書標榜「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這完全符合了當前學術研究的多元化趨勢。我特別好奇的是,它會不會針對台灣特有的學術研究環境,提供一些更貼近實際的建議?例如,在進行質化研究時,如何處理台灣社會獨特的文化脈絡?在進行量化研究時,台灣的抽樣方法和資料庫運用又有什麼特別之處?更不用說「混合方法」,這聽起來就像是將兩者的優點集大成,但實際操作起來一定充滿挑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指引,並且用台灣讀者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解釋,那絕對是一大福音。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引導我們一步步建構出穩固的研究基礎,讓我們的研究論文能夠經得起考驗,甚至能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發光發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