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将理性的买卖,做成感性差异 综观商业活动流程,除了直接负责销售的业务员外,其他人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与非销售的销售行为(non-sales selling)有关。换言之,我们不一定贩卖产品,但总希望他人愿意接受自己的理念、设计或提案,或许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早已融合销售于工作中,迎接全面销售时代的来临。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贩售某些专业,那么销售能力的良莠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销售过程中隐而未察、甚至无以名状的奥祕却很难清楚勾勒,以至于一般人谈到销售,便常浮现穿着西装、辩才无碍的推销员形象,将销售流程简化为口才或人脉等特质决定论,甚至有生意子难生的说法。
本书正是针对上述假定,进行深入浅出、兼具高度与广度的剖析,协助读者一窥业务工作的美丽境界。
兼顾深度、高度、广度的人,走到哪里都抢手
关于销售的深度,在于洞悉人性需求。在销售过程中,不论最终销售的产品或服务为何,让客户买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该行为能满足需求(demand)。需求可以分为硬需求与软需求,前者着重产品服务特性,后者则着重隐藏的感性层面。而销售人员能否洞悉客户的软需求,将产品的卖点(selling point)转换为心动点(touched point),也成为能否跳脱出规格与价格红海泥淖的关键,因为与顾客需求的距离远近,总是比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来的更重要。
销售的广度,在于平衡理性与感性。在日常生活买卖中,有时候我们并不会只考量价格的高低,有可能是因为交易的便利、贴心的服务、甚至是长久建立的顾客关系影响,这是因为销售绝不仅是纯粹理性的判断、只是买卖双方价格谈判的角力,在交易过程中的感性层次,有时候是决战最后一哩的关键。书中建议销售人员,可以透过交出发言权但保留主导权的沟通技巧,听懂客户没有说出口的话,或是扩大产品的价格区间,以评估客户价值核心,甚至主动协助客户聚焦需求等技巧,将看似理性的买卖行为,添加感性的客制差异,这些都是B2B业务跳脱价格战、找出蓝海市场的致胜关键。
而谈到销售的高度,在于创造共享价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简称CSV)。销售人员可以拓展工作的视野高度,将眼光放远,从自利的推销角度,昇华为创造共享价值的合作伙伴。这是因为每个工作者的寻常日子,可能都是客户的关键时刻(moment of truth),而当客户的关键时刻你都在,即代表你有极强的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实力,这些都是纵横于B2B市场的业务,能更上层楼的重要条件。
销售时代的来临,每个人都扮演着销售员的角色,然而销售工作绝非天赋决定,可透过后天的训练与学习养成。本书透过日常观察,深入剖析销售活动的核心与本质,带领读者领略销售的深度、广度与高度,且其笔锋兼具温度与感情,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大同公司董事长/林蔚山
推荐序二
B2B销售完成,才是关系的开始 十几年前与育宏兄在复盛营业部门共事时,历经了东南亚金融风暴、美国九一一恐怖攻击,以及许多令人难忘的重大事件冲击,亲眼目睹育宏兄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第一个动作总是先联系客户,宛如关怀自己家人般,站在公司的立场,尽可能帮助客户共度难关。而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我们也曾一起讨论如何协助澳洲客户,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回应、成功提高客户黏着度,至今这位客户,仍旧是复盛最重要的客户之一。育宏兄追求持续改善业务,与不断学习精进的精神,至今仍让客户与我印象深刻。
拜读育宏兄的这部大作,过去共事的种种如电影般在脑海翻页,依旧历历在目。
例如:从过去到现在,复盛公司国际业务开发与维运,仍旧以价值链端对端(End to End,简称E2E)的模式进行,业务与业务主管在某些国家,虽然透过代理商或经销商掌握当地市场,但仍坚持每一到两个月与经销商或代理商,拜访当地最终端的用户,让我们即时察觉市场变化,并找到更好的方案,让客户、经销商及复盛都能获利。
因为我们知道,没有深入到价值链的最前端与最末端,只做到点对点(Port to Port,简称P2P),那只能算是国际贸易而非国际业务。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能了解,通路合作伙伴需要何种支持与共同行销,直接掌握客户的真正需求。
育宏兄在书中,不但从宏观角度的策略思考规画,也从微观执行的细节脉络,深入浅出的用台湾在地案例与国际文化的角度来阐述,可以看到育宏兄的用心良苦。
当此红潮供应链袭击全球之际,台湾企业除了如施振荣先生所言,如何善用大陆的冲击与资源建立自身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以品牌文化来融入全球,达成产品、服务与系统的差异化。企业想要取舍的核心价值或核心文化是什么?如何透过组织将企业核心价值,或核心文化传递给目标客户?又该用什么方式,与目标客户沟通核心价值?
这些重要行销业务问题,透过育宏兄的大作,也提醒我再次做更具深度的思考。因此,我迫不及待阅读到凌晨两点多,一口气将这部大作看完,并在书中找寻到许多答案及灵感。
如果你正在找一本具有理论作依据,并有实务来验证的工具书,我会极力推荐育宏兄这本新的作品《90%高级主管出身业务,B2B圣经》,它兼具理论与实务的两个轮子,让阅读过的人可以透过本书,更清楚在业务经营的路径上,如何施力并更精准的达标,以取得亮眼成绩。
复盛股份有限公司亚太区总经理/黄金祥
推荐序三
业务力,才是经营的基本 二十多年来我所主导的组织变革专案中,企业的营业部门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现今经营环境变化快、市场规则经常改写的情况下,从第一线的业务人员、业务主管,一直到经营管理阶层,都必须有敏锐的市场嗅觉、顾客导向的思维,并且有能力参与行销及业务决策,一家公司才能在营运上,保有高度的应变能力。
本书作者吴育宏在行销业务领域,不但有务实的操作经验,同时在营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执行上,也具备专业的见解,成功协助数十家知名企业,如TOYOTA、LG、Sony、铼德科技、资生堂等,重新建构营业管理系统,打造永续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本书内容不但有专业经理人需要的高度,也有贴近市场与顾客洞见的深度,非常值得一读。
资诚企管顾问公司资深副总/何曜宏
推荐序四
B2B市场的入门指南 会认识育宏,因为我们一个是记者,一个是行销品牌专家,因一次採访邀约,我们有了第一次交集。
「不好意思,打扰了,我们今天有个题目想要请行销专家来帮忙分析,不知道您方便吗?」
「没问题!」电话另一端,传来他很阿莎力的回应。
「请教您那边的地址是?」
「没关系,我等一会儿直接到你们公司楼下。」
跑了这么多年新闻,第一次听到受访者这样回应,当下我愣住了,心想:「这个人有这么想红吗?居然为了上电视还亲自跑一趟公司?实在夸张了!」当他果真出现在电视台楼下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高高瘦瘦的,穿着合身的西装、满脸客气。令我惊讶的是,互相交换完名片后,他立刻切入正题:「针对您刚才的提问,我整理出三个方向。」并拿出做了满满笔记的文件,上头有着各式各样的案例。
接着,他就开始解说:「有个火红的美国品牌『维多利亚祕密』,为什么品牌名称取为祕密?是它不想让产品资讯给大众知道吗?相反的,不是……。」
他一开场就用简单的例子,一针见血的说明对许多人而言,需要不断解释的策略。
不只如此,他的确是有备而来,针对我在电话中提出的每个提问,总能流利的举出两到三个产业实例,让我不禁为他的专业与认真折服。
育宏的作品就和他的为人一样,他把他的专业、对市场的了解,全部写在这本书中。不只如此,他还把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的B2B市场,用浅显易懂的产业实例清楚说明,并且透过他个人经验的分享,让想进入这个产业的人,能够少走许多冤枉路,了解自己的价值所在。
当我接下这份推荐序邀请时,台湾的电子产业正好面临了红潮来袭,而在企业不断的降低成本,作为组织重整的策略下,这样的公司能维持多久?我相信这困扰很多业务人员,更让许多经营者头痛。然而,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就像育宏在书中提到的,让自己公司能继续在舞台上的唯一方法,就是差异化,能越快求新求变、回应市场需求的人,就是赢家。这就是一本如此实用,又能反映市场现象的书。
认识育宏,让我长了不少知识;读完育宏的书,更让我认清自己的渺小,总以为自己对B2B与B2C相关领域略懂一二,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还差得远呢。
这本书从介绍B2B的业务与B2C有何不同、B2B业务的基本功,一路谈到成为业务团队主管时该如何发挥,并如何与国际接轨。从来没有人能如此专业,并用丰富的案例,把B2B市场分析得如此透彻,这可以说是一本扎扎实实的B2B业务圣经,更是让你快速了解产业脉络、不可错过的入门指南。
TVBS无线卫星电视台主播/华舜嘉
作者序
从害怕困难到对难事上瘾──B2B让我境界不同 自小学到大学毕业,我大部分的专注力总是在「教室以外」的地方。从内湖高中的团康社、纠察队,到中山大学的篮球队、系学会、学生联合会,我感觉自己和「人」互动比和「书本」互动来得擅长。于是在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我选择需要大量与人互动的影印机业务员,作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
初期从事销售工作的压力之大,让我经历一场震撼教育。拿着皮箱在中山北路、南京东路一带商业大楼逐户拜访的日子,永远烙印在我心中。我记得刚开始学习面对一张张陌生的脸孔,有可能是不友善的柜台人员、忙碌的总务人员,或者是带着权威的经理人,他们好像一个又一个的巨人,需要我鼓起勇气、带着智慧去征服。
在B2B市场有一个特性,很少有业务第一次拜访客户,就能拿到订单,而初次接触的对象,也不见得是最终的决策者。换言之,你必须承受得住一再被拒绝、被晾在一边的尴尬,即使成功获得初次接触对象的信任,到了下一个关卡又是另一个挑战,这是我当时,也是许多新鲜人刚入行时会遇到的难题。
那时我不断告诉自己:「其实一张张给人压力的脸孔背后,最需要克服的是我自己。」如果可以战胜内心对自己的怀疑、恐惧,往后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终于,在累积数不清的失败经验后,我成功了!我从还没开口就被拒绝,进步到至少能让对方收下名片和型录,从站在陌生客户面前双脚直发抖,到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都可以稳住阵脚、有条理的回答。这也让我发现,原来压力给人的成长如此明显、如此迅速,自此我逐渐习惯,甚至「沉迷」在难度较高的工作。
从业务员、业务主管,到涉猎范围较广的管理顾问,再回到产业前线负责行销和营运管理工作,每一次我挑战新的领域,都得经历痛苦的学习曲线,但也能得到伴随而来的丰富收获。这几年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往越困难的地方走,一个人的道路就会越宽广。」
B2B业务工作带我走过的道路包括:客户会议室、研发实验室、工厂生产线、品管检验室,为了确实解决客户问题,我必须深入这些实务现场,掌握每一个细节,甚至得挽起袖子来实际操作。
例如,我曾经为了一家澳洲的经销商客户,协助他们排除机器故障的问题,从业务部办公室直奔建筑物另一端的出货码头,让本来需要几天时间才能解决的题,顺利在一个小时内搞定;也曾因为生产线延迟,赶出产品交给客户,而一大早冲去客户面前,当面向对方道歉并讨论解决办法,结果成功预防问题恶化,客户也没有向我们索赔。
这些危机,事后想起来还是会冒出一身冷汗,但也让我练出强大的抗压性与危机处理能力。
另外,因为经营国际市场的缘故,这条道路也曾经延伸到美洲、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特别是不同文化背后,呈现的处事方法与商业智慧,例如:荷兰商人对建立长久合作关系比价格更有兴趣,但想与印度人做生意,即使提出再精良的计画,若缺乏令对方满意的价格也不可能成功,当我置身国际舞台,才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还有无数的商业模式值得学习或引以为鑑,这让我的视角更宽阔了。
如今很高兴能将我所经历过的风景,化为文字与读者分享。希望它有助于读者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并且征服每个人心中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