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瘾效应:创造习惯新商机

钩瘾效应:创造习惯新商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ir Eyal, Ryan Hoover
图书标签:
  • 习惯养成
  • 行为心理学
  • 用户增长
  • 产品设计
  • 商业模式
  • 营销策略
  • 创新
  • 消费者行为
  • 科技
  • 创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空降华尔街时报、纽约时报畅销榜
  长达一年高踞Amazon行销、工业&产品设计、
  应用心理学、策略规划分类TOP 10
  全美最大书评网站Goodreads「年度最佳商业书」
  1-800-CEO-READ权威商业书评网「年度最佳行销书籍」
  《哈佛商业评论》全球中文版第113期深入介绍


  面对深不见底的数位浪潮,
  你提供的产品能让人持续上瘾、永不淘汰吗?

  ★本书收录的「钩瘾模式」心智图,全球行销社群正迅速疯传!
  ★完整剖析──网路世代的消费行为,真正深入浅出经典之作!
  ★全硅谷新创人士,此刻都在用力讨论:人手一本的实战手册!

  硅谷大师级人物众声叫好的「科技新创圣经」
  ──只需四个标准步骤,马上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具备实用市场性!

  你觉得传统商管书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数位时代?
  这正是你所需要的一本书!

  如何让你脑中的创新意念,广为众人接受?
  如何整合资源,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杀手级应用」?
  如何检验你是否已掌握,一手打造畅销产品的能力?
  如果《自造者时代》是点亮创业之路的一座灯塔,
  那么《钩瘾效应》就是一条铺好的F1赛道,
  让人一路飞驰而去,将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你知道吗?只因为「积习难改」,
  新进市场者若想有机会成功,
  你所提供的产品,不能只比别人好,
  而必须要好上九倍才行!

  正如本书所言:「习惯」是新型病毒。
  为什么创业者必须成为行为习惯专家?
  市面上的成功案例又是如何「创造」消费者的渴望?
  让人不自觉的,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针对上述令人费解的难题,
  且让充满「新创基因」的尼尔‧艾欧精准的告诉你:
  商业的核心本质就是「上瘾」。只要你的产品能在使用者心中,
  打造出一条独特的「习惯路径」,人们就再也离不开!
  看他教你只用简单四个步骤,有效深入剖析自家产品、
  得到使用者青睐、让客户永不变心!

  新创人士必读!
  本书最后一章的「习惯测试」。
  帮你看清谁是产品爱好者,你的产品具潜力之处在哪里?
  而那些层面,又是怎样改变使用者行为?全部只需三步骤:
  1. 辨识:谁会是惯性使用这个产品的人?
  2. 编整:只需总用户的5%就足以支撑任一产品。仔细梳理他们的使用流程,借此了解什么让人上瘾?
  3. 改良:回头检视产品,找出有效刺激新用户的方法,并重建让人追随原有爱用者脚步的习惯路径。

  科技产业人手一本!
  无论是人生离不开网路的科技宅,
  或是以「用户体验设计」强化用户黏着度,
  甚至拓展新使用者的新创公司。
  本书都能有效告诉你该如何:
  1. 找到正确的产品目标客群。
  2. 由根柢开始分析用户行为。
  3. 打造让人不断上瘾的产品。
  4. 同时避免落入习惯的圈套。

  职场专业人才必备!
  为什么该买本书?因为它确实有用:

  ◆身为老板──
  使用第一章A.T.A.R.I.心智图,初步评估开启新创事业的必要与可能性。

  ◆身为主管──
  套用每章最后的「行动锦囊」,检视部属或面试者有没有「新创基因」。

  ◆身为员工──
  现有工作流程中如何「做对事」,不让「科技成瘾症」浪费你的宝贵时间。

  写给产品经理、设计师、行销人、新创者。
  完整揭露──产品究竟是如何影响到每个人!

  市面上的成功公司如何创造出让人爱不释手的产品?
  为何有些获得广泛注意,有些却迅速殒落?
  又是什么因素,让我们纯粹出自习惯而使用某些产品?
  在科技让人上瘾、无法自拔的表象下,隐藏了可以辨认的模式吗?

  尼尔‧艾欧用「钩瘾模式」回答了上述问题。
  经由市面上数以千计的产品,他最终分析归纳出:只要套用四个步骤,就能取得一组成功方程式;透过技巧性助长消费者行为,以及连续的「钩瘾週期」就能达到最终目标──让顾客一而再、再而三自动上门,无须仰赖昂贵的广告,或是侵略性的病毒行销。

  本书根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顾问、谘询以及实战经验。借着本书的写作,尼尔‧艾欧希望和自己一样投身新创的尖兵,买到的并非一本写满抽象理论的教科书,而是一本能让人打造出更好产品的实用指南。

  在理论层面上,本书很清楚的点出:这是一本写给网路世代的科技创业书。

  仔细想想:Facebook、Google、Amazon、Twitter、Line、Instagram……上述品牌有何相同之处?市面上成千上万品牌中,为何只有它们能跳脱竞争红海、创造出几近垄断的市场?其关键即在于这些品牌,让人们「上了瘾」。尼尔‧艾欧认为聚焦在个人体验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已成过去式;而让众人「习惯成自然」的社交软体、线上游戏等科技新创产业,才是下波 「多才是多」(more is more) 规模经济的主力。而它们是如何吸引人心、让人一用再用、爱不释手,才是值得新创人士投以关注的事,而这也正是本书专注论述的焦点。

  因此,在实作层面上,作者从人性中固有的「习惯」为出发点,希望读者简单扎实的做到书中四个步骤,不论任何品牌,都能成功脱颖而出。这四个步骤可以用八〇年代知名电玩游戏公司ATARI当作缩写来记住:亦即上瘾(addiction)=触发(trigger)+行动(action)+奖赏(reward)+投入(investment)。

  本书提供:
  ●实用见解──如何养成使用者「一用即黏」的习惯性。
  ●可操作的步骤──亲手打造出人见人爱的产品。
  ●超过100个令人上瘾的产品范例──告诉你iPhone、脸书、Instagram、Line……还有用户高达好几亿、全球最多爱用者的app,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

得奖记录

  1.2014年11月4日初登场即登上华尔街日报畅销榜。
  2.尔后空降纽约时报畅销榜。
  3.连续一年高踞Amazon行销/工业&产品设计/应用心理学/策略规划前十名。(至今仍维持畅榜,已成长销经典书)
  4.获得全美最大书评网站Goodreads(好书网)评为年度最佳商业书。
  5.「经理人必看」的1-800-CEO-READ权威商业书评网,也颁予本书「年度最佳行销书籍」。

名人推荐

  硅谷大师级人物众声叫好!
 
  ◆《钩瘾效应》让人勾勒出下个世代产品的蓝图。现在你有两个选择:读完本书,或成为世上即将被淘汰公司的其中之一。──免费网路资源社群WordPress 创办人 马特‧穆伦维格(Matt Mullenweg)
 
  ◆对于想了解「如何让客户主动参与」的人,本书绝对非读不可。──《精实创业》作者 艾瑞克‧莱斯(Eric Ries)
 
  ◆硅谷的每个人,都正在讨论这本书。──权威科技媒体The Next Web创办人 鲍里斯.范赞丹(Boris Veldhuijzen Van Zanten)
 
  ◆你会边读边暗自希望自己的竞争者没看到这本书,因为它真的太棒了!──《怦然心动—情感化交互设计指南》作者 史蒂芬P.安德森(Stephen P. Anderson)
 
  ◆这是我在这个主题上,所见过最广博、最精鍊,同时最具价值的介绍。──全球奥美集团副总裁 罗利.沙瑟兰(Rory Sutherland)
 
  ◆对于任何一间渴望了解使用者心理的新创公司来说,尼尔的作品是不可或缺的入门金砖。──硅谷知名育成中心与天使投资基金500 startups 创办人 戴夫‧麦克卢尔(DAVE McClure)
 
  ◆谈到「主动参与」和「建立习惯」这方面,《钩瘾效应》可说是深深打动使用者内心的最佳指南。──科技作家和发明家 安德鲁‧陈(Andrew Chen)
 
  ◆我从尼尔那里学到非常多。我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本书将会协助你设计出有益贵公司以及使用者的「习惯」。
  ──行销业界经典教本《行为改变科学的实务设计:活用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作者 史蒂芬‧ 温德尔博士(Dr. Stephen Wendel)
 
  ◆(本书是)来自产品研发第一线的具体建议和实例。这是使用者从未知晓,关于如何创造「自己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事物」,与之延伸出来、深思熟虑的讨论。──出版人週刊
 
  ◆第二次还会买,才是一门生意,因此你必须有好产品,还要建立用户的购买习惯。已经有很多书在谈如何做好产品,但《钩瘾效应》,是少数科学化拆解「建立习惯」的好着作。──《创业》作者、AppWorks 之初创投合伙人 林之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尼尔.艾欧 Nir Eyal


  站在心理学、科技与商业的交会处,从事写作、谘询与教学;并同时身兼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多家新创公司、创投企业、育成中心的顾问。2003年至今,他已创办两家科技公司;最近由其所成立的新创公司,已获知名创投──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KPCB)正式投资。

  尼尔在以色列出生,毕业于史丹佛商学院及艾默理大学(Emory University),他曾在史丹佛大学的商学院及哈索.普拉特纳设计所讲学。其作品散见《大西洋》(The Atlantic)、《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富比士》(Forbes)、《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科技关键」新闻网站,以及本人网志:NirAndFar.com。他现与妻子定居在硅谷。

莱恩.胡佛 Ryan Hoover

  是作家也是观察家。其笔下关于产品趋势、成长、行为设计等主题之文章,刊于《富比士》(Forbes)、《高速企业》(Fast Company)、科技网志「未来网路」(The NextWeb)及硅谷新闻网志「庞多日报」(PandoDaily)等处。莱恩曾于手机游戏开发商引擎平台PlayHaven掌管产品部门,现与人合创Product Hunt这个每日科技新品排行榜。他同时也是Tradecraft十二週新创人才训练计画的讲师。

译者简介

穆思婕


  师大翻译研究所毕。以文学为梦,依财金为业,译作品为乐。近年因缘际会译介数本好书,以商管领导与心灵励志两大领域为主。期许将来继续翻译更多好作品,为读者架起语言的桥樑。

图书目录

导言

让人最先想到,你就赢了
我的「钩瘾」经历
钩瘾模式
新的超能力
本书使用指南
精华提要
 
第一章∣ 何谓「习惯区」? 
「习惯」为何形成新商机
增进顾客终身价值
提供定价弹性
大幅促进成长
提升竞争优势 
独占顾客的心
习惯的策略运用
习惯区
维他命 VS. 止痛药
跳进钩瘾模式
精华提要
行动锦囊

第二章∣ 触发
习惯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累积起来的
外在触发
外在触发的类型
内在触发
建立触发的基础
一窥Instagram的触发因子
精华提要
行动锦囊
 
第三章∣ 行动
做与不做
动机
能力
简约要素
提高动机或能力 ── 该先从哪一个着手?
捷思与知觉
框架效应
定锚效应
人为推进效应
精华提要
行动锦囊

第四章∣ 变动奖赏
何谓奖赏
何谓变动性
三大变动奖赏
部落型奖赏
狩猎型奖赏
自我型奖赏
设计奖赏系统时的关键重点
应该提供何种奖赏
精华提要
行动锦囊

第五章∣ 投入
改变态度
小小努力
价值储存
为下次触发作准备
精华提要
行动锦囊

第六章∣ 遇到这种状况你会怎么做?
操纵是否道德
操纵矩阵
促进者
推销者
娱人者
行商者
精华提要
行动锦囊

第七章∣ 个案研究:圣经应用程式
起初
如何培养信仰方面的习惯
圣洁的触发
荣耀归于资料
主所赐予的奖赏
精华提要

第八章∣ 测试习惯及寻找成习商机
习惯测试
发现成习机会
初萌行为
赋能科技
介面变革
精华提要
行动锦囊

谢辞
贡献者名录
附记
注释

图书序言

导言
 
  有智慧型手机的人,79%会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十五分钟内拿起手机来看。或许更吓人的是:整整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说,他们宁愿少了性生活,也不愿丢了手机。
 
  2011年一项大学研究指出,人们每天平均查看手机三十四次。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应该是多达一天一百五十次。
 
  承认吧,我们都上了瘾。
 
  我们使用的科技即使算不上十足的瘾头,也已经是一种强迫症了。那是一种非得查看讯息通知的冲动;一道吸引你去玩几分钟YouTube、脸书或推特,却发现自己一个小时之后仍在点页面或滑卷轴的拉力;一股也许一整天都能感觉到、却近乎浑然不觉的欲望。
 
  认知心理学家对于习惯的定义是「由情境线索(situational cues)触发的自动行为」:亦即人们几乎想都不用想就在做的事。是的,惯常使用的产品与服务会改变日常行为,那正是设计出这些产品与服务者的用意。我们的行为举止都在他们操控之下。
 
  业者不过就是产生程式码放到萤幕上而已,为何却好像连使用者的心智也控制住了?有的产品很容易让人用上了瘾,原因究竟何在?
 
  对许多产品而言,闯出一方生天的必要条件,是让使用者养成习惯。由于有太多东西令人分心,争相吸引顾客目光,业者便学到要善用新奇战术,以巩固其产品在使用者心中的一席之地。
 
  今日,纵有数百万用户加入,成绩也不再令人满意。业者日益发现:自身的经济价值有多高,要看能创造出多强大的习惯。而为了赢取顾客忠诚度、创造出他们会惯常使用的产品,业者不仅要了解是什么吸引使用者想点进去看,也要了解为什么。
 
虽然有些公司才刚开始领悟到这个新事实,但另外一些公司已经开始从中获益。本书中介绍的业者,便是因为深谙设计「上瘾产品」之道,从而打造出无可取代、不可或缺的商品。
 
  让人最先想到,你就赢了
 
  一家公司如果能让使用者养成固着习惯,在获利上就享有不少益处。这种公司将产品与内在触发挂勾。于是,不需外在激励,使用者便会自动靠过来。
 
  能建立使用者惯性的公司,不花大钱做行销。取而代之的,是在其服务与用户的日常作息及情感之间建立连结。今日,小型新创公司团队借由一连串「钩瘾」(hook)经验的引导,就能深深改变使用者行为。使用者愈常被这些因素钩住,便愈可能养成习惯。
 
  我的「钩瘾」经历
 
  让使用者养成习惯的蓝图,该上哪去找呢?我很失望竟没有指南可寻。擅长行为设计的企业把秘诀保护得好好的,虽然我找到一些书籍、白皮书、部落格文章稍微谈到这方面,但找不到一本指导手册,能教人做出养成使用者习惯的产品。
 
  我开始把自己对数百家公司的观察心得记录下来,试着看出在设计与功能性上,使用者经验的既有模式。尽管各家企业各有特色,我还是试着找出这些赢家背后的相同点,也试着了解输家究竟缺少了什么。
 
  此后,我往学术界寻找见解:参考了消费者心理学、人机互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行为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2011年,我开始分享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也开始为多家硅谷公司提供顾问谘询,这些公司从小型新创公司到《财星》(Fortune)的五百大企业都有。每多一个客户,就多一个机会测试我的理论,获得新的洞察,帮助我将想出来的推论修得更为完善。我开始在自己的网站NirAndFar.com上发表贴文,这些文章同时也会发表在其他网站上。很快地,读者开始回应,分享他们自己的心得与例子。
 
  2012年秋天,席夫博士(Dr. Baba Shiv)与我共同规划了一门课,探讨影响人类行为的科学,并于史丹佛商学院开始教授。第二年,我与哈比福博士(Dr. Steph Habif)合作,在史丹佛大学的哈索.普拉特纳设计所(Hasso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开了一门类似的课程。于是,这些年淬炼出来的研究精华,加上来自现实世界的经验,促成了「钩瘾模式」(Hook Model)的诞生─任何公司都可利用这个模式的「四个阶段」来培养使用习惯。
 
  透过一个接一个钩瘾循环,成功的产品便可达成终极目标:无须高额的广告费用或紧迫盯人的讯息轰炸,就能让使用者自动靠过来,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回购使用。
 
  在我运用自己的产业背景,从科技公司吸取众多例证的过程中,总是不断看到「钩瘾」的存在。无论是应用程式(app)、运动比赛、电影、游戏,甚至于职场上,处处可见。几乎每样能够深入我们内心(也常常探进我们荷包)的事物,便是一种「钩瘾」。
 
  新的超能力
 
  让人养成习惯的科技早已存在,也已经被用来形塑人们的生活。透过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视、游乐器、穿戴式科技等种种连结装置,我们上网更方便,这一点亦赋予企业更多影响使用者行为的能力。
 
  企业触及消费者的连结力增强,并且也能以更快速度收集、挖掘、处理顾客资料,当企业把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我们所面临的便是一个凡事都更可能教人成习上瘾的世界。
 
  你肯定已经注意到,过去这几年,殭尸风潮再起。「恶灵古堡」(Resident Evil)之类的电玩游戏,「阴尸路」(The Walking Dead)等电视影集,以及包括「末日之战」(World War Z)在内的电影,都证明了该题材的魅力与日俱增。但是,为何殭尸突然变得这么迷人?或许是因为科技进步势不可挡,更加无所不在、所向披靡。正因如此我们容易陷入恐惧不安的情绪,害怕不由自主的受到控制。
 
  虽然这种恐惧非常真实,但我们就像每一部殭尸片都有的英雄那样─受到威胁但终而愈发坚强。经过漫长追寻的过程,我已经发现,成习产品是利多于弊。知名学者塞勒、桑思坦与包兹三人(Thaler, Sunstein, and Balz)所称的「选择结构」(choice architecture),提供了影响决定与行为结果的技巧。不过,说到底,此一做法应该要「用来协助推动人们做出(在自己判断下的)较佳选择」。据此,本书将教导创新发明家打造出心目中的理想产品,能帮人去做他们本来就想做、却因为没有解决方法而未曾去做的事。
 
  创新者与创业家拥有巨大的新力量,能影响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而本书希望能释放出这股力量。我相信:将途径(access)、数据与速度三者合一,便可带来空前机会,创造出有益的好习惯。
 
  只要正确驾驭,科技可以透过改善人际关系、增进智力表现、提高生产力等健全有益的行为,来增进人类生活。
 
  我们每天使用众多成功的成习产品与服务,其背后的设计道理,可透过钩瘾模式来解释。此一模式虽然不能说是做到了一网打尽(毕竟这方面学术文献多不胜数),但其用意在于提供一种实用工具(而非理论工具),供那些打算运用习惯做好事的创业家与创新者使用。在这本书里,我蒐集了最切中要旨的研究内容,分享实用可行的见解想法,并提供专为增进创新者成功机会
而设计的实务架构。
 
  「钩瘾」让使用者的问题与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两者之间产生频繁的连结,以至于最后形成了习惯。我的目标是让各位更进一步了解:某些产品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进而改变了我们。
 
(本文为部分节录,欲见完整内文请见《钩瘾效应》─习惯创造新商机)

图书试读

为什么我们总是积习难改?
 
跑步的时候,我会放空。不去想自己的身体在做什么,心思通常飘往别的地方。我觉得这样很放松、有提神效果,每週有三天早上都去跑步。最近,我必须利用平日晨间跑步的时段接听一通海外客户的电话。「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心想:「我可以改成晚上跑步。」然而,这次的调整,却让我那个晚上出现一些不寻常的行为。
 
黄昏时分,我出了家门去跑步。有位女士出来倒垃圾,就在我快经过她面前时,两人目光相对,她朝我露出微笑。我客气的致意说「早安!」后,才发现自己说错了。「抱歉,是晚上好!不好意思!」我把问候改了过来,知道自己搞错,差了约十个小时。她皱起眉头,给了我一个不甚自在的笑容。
 
有点尴尬的我,发现自己并没注意到现在究竟是什么时候。我告诉自己不可以再犯,但没几分钟之后,我经过另一名跑者时,又来了!我彷彿被附身一样,脱口就说:「早安!」我到底是怎么啦?
 
回到家,我像往常一样在跑步后沖个澡,也像往常洗澡时一样,心思飘到其他地方。大脑进入自动驾驶模式,我继续按照日常惯例行事,没去留意自己做了什么。
 
直到我感觉刀片切到了脸,才恍然发现自己居然已经把下巴涂满泡沫,准备刮胡子了。虽然这是我每天早上都会做的事,但以晚上而言,刮胡子既麻烦又没必要。然而,我却还是做了,不知不觉就刮了。
 
我的「黄昏版」晨间跑步触发了一套行为脚本,指导身体去执行平常跟跑步有关的活动,而一切都是在心不在焉下进行。这正是所谓的积习难改。所谓「积习」是几乎想都不用想就做的事,有些数据指出,我们的日常活动几乎一半都是在根深蒂固的积习指引下进行。
 
习惯是大脑学习复杂行为的方法之一。神经学家相信,习惯将自动反应储存于基底核(basal ganglia),即大脑中与不自主运动有关的部位,好让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习惯的形成,是在大脑选择走捷径,停止主动思索下一步要做什么之时。大脑很快就学会了,自动自发的把能够因应种种情况的行为,加以汇编起来。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