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有智慧型手机的人,79%会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十五分钟内拿起手机来看。或许更吓人的是:整整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说,他们宁愿少了性生活,也不愿丢了手机。
2011年一项大学研究指出,人们每天平均查看手机三十四次。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应该是多达一天一百五十次。
承认吧,我们都上了瘾。
我们使用的科技即使算不上十足的瘾头,也已经是一种强迫症了。那是一种非得查看讯息通知的冲动;一道吸引你去玩几分钟YouTube、脸书或推特,却发现自己一个小时之后仍在点页面或滑卷轴的拉力;一股也许一整天都能感觉到、却近乎浑然不觉的欲望。
认知心理学家对于习惯的定义是「由情境线索(situational cues)触发的自动行为」:亦即人们几乎想都不用想就在做的事。是的,惯常使用的产品与服务会改变日常行为,那正是设计出这些产品与服务者的用意。我们的行为举止都在他们操控之下。
业者不过就是产生程式码放到萤幕上而已,为何却好像连使用者的心智也控制住了?有的产品很容易让人用上了瘾,原因究竟何在?
对许多产品而言,闯出一方生天的必要条件,是让使用者养成习惯。由于有太多东西令人分心,争相吸引顾客目光,业者便学到要善用新奇战术,以巩固其产品在使用者心中的一席之地。
今日,纵有数百万用户加入,成绩也不再令人满意。业者日益发现:自身的经济价值有多高,要看能创造出多强大的习惯。而为了赢取顾客忠诚度、创造出他们会惯常使用的产品,业者不仅要了解是什么吸引使用者想点进去看,也要了解为什么。
虽然有些公司才刚开始领悟到这个新事实,但另外一些公司已经开始从中获益。本书中介绍的业者,便是因为深谙设计「上瘾产品」之道,从而打造出无可取代、不可或缺的商品。
让人最先想到,你就赢了 一家公司如果能让使用者养成固着习惯,在获利上就享有不少益处。这种公司将产品与内在触发挂勾。于是,不需外在激励,使用者便会自动靠过来。
能建立使用者惯性的公司,不花大钱做行销。取而代之的,是在其服务与用户的日常作息及情感之间建立连结。今日,小型新创公司团队借由一连串「钩瘾」(hook)经验的引导,就能深深改变使用者行为。使用者愈常被这些因素钩住,便愈可能养成习惯。
我的「钩瘾」经历 让使用者养成习惯的蓝图,该上哪去找呢?我很失望竟没有指南可寻。擅长行为设计的企业把秘诀保护得好好的,虽然我找到一些书籍、白皮书、部落格文章稍微谈到这方面,但找不到一本指导手册,能教人做出养成使用者习惯的产品。
我开始把自己对数百家公司的观察心得记录下来,试着看出在设计与功能性上,使用者经验的既有模式。尽管各家企业各有特色,我还是试着找出这些赢家背后的相同点,也试着了解输家究竟缺少了什么。
此后,我往学术界寻找见解:参考了消费者心理学、人机互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行为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2011年,我开始分享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也开始为多家硅谷公司提供顾问谘询,这些公司从小型新创公司到《财星》(Fortune)的五百大企业都有。每多一个客户,就多一个机会测试我的理论,获得新的洞察,帮助我将想出来的推论修得更为完善。我开始在自己的网站NirAndFar.com上发表贴文,这些文章同时也会发表在其他网站上。很快地,读者开始回应,分享他们自己的心得与例子。
2012年秋天,席夫博士(Dr. Baba Shiv)与我共同规划了一门课,探讨影响人类行为的科学,并于史丹佛商学院开始教授。第二年,我与哈比福博士(Dr. Steph Habif)合作,在史丹佛大学的哈索.普拉特纳设计所(Hasso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开了一门类似的课程。于是,这些年淬炼出来的研究精华,加上来自现实世界的经验,促成了「钩瘾模式」(Hook Model)的诞生─任何公司都可利用这个模式的「四个阶段」来培养使用习惯。
透过一个接一个钩瘾循环,成功的产品便可达成终极目标:无须高额的广告费用或紧迫盯人的讯息轰炸,就能让使用者自动靠过来,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回购使用。
在我运用自己的产业背景,从科技公司吸取众多例证的过程中,总是不断看到「钩瘾」的存在。无论是应用程式(app)、运动比赛、电影、游戏,甚至于职场上,处处可见。几乎每样能够深入我们内心(也常常探进我们荷包)的事物,便是一种「钩瘾」。
新的超能力 让人养成习惯的科技早已存在,也已经被用来形塑人们的生活。透过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视、游乐器、穿戴式科技等种种连结装置,我们上网更方便,这一点亦赋予企业更多影响使用者行为的能力。
企业触及消费者的连结力增强,并且也能以更快速度收集、挖掘、处理顾客资料,当企业把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我们所面临的便是一个凡事都更可能教人成习上瘾的世界。
你肯定已经注意到,过去这几年,殭尸风潮再起。「恶灵古堡」(Resident Evil)之类的电玩游戏,「阴尸路」(The Walking Dead)等电视影集,以及包括「末日之战」(World War Z)在内的电影,都证明了该题材的魅力与日俱增。但是,为何殭尸突然变得这么迷人?或许是因为科技进步势不可挡,更加无所不在、所向披靡。正因如此我们容易陷入恐惧不安的情绪,害怕不由自主的受到控制。
虽然这种恐惧非常真实,但我们就像每一部殭尸片都有的英雄那样─受到威胁但终而愈发坚强。经过漫长追寻的过程,我已经发现,成习产品是利多于弊。知名学者塞勒、桑思坦与包兹三人(Thaler, Sunstein, and Balz)所称的「选择结构」(choice architecture),提供了影响决定与行为结果的技巧。不过,说到底,此一做法应该要「用来协助推动人们做出(在自己判断下的)较佳选择」。据此,本书将教导创新发明家打造出心目中的理想产品,能帮人去做他们本来就想做、却因为没有解决方法而未曾去做的事。
创新者与创业家拥有巨大的新力量,能影响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而本书希望能释放出这股力量。我相信:将途径(access)、数据与速度三者合一,便可带来空前机会,创造出有益的好习惯。
只要正确驾驭,科技可以透过改善人际关系、增进智力表现、提高生产力等健全有益的行为,来增进人类生活。
我们每天使用众多成功的成习产品与服务,其背后的设计道理,可透过钩瘾模式来解释。此一模式虽然不能说是做到了一网打尽(毕竟这方面学术文献多不胜数),但其用意在于提供一种实用工具(而非理论工具),供那些打算运用习惯做好事的创业家与创新者使用。在这本书里,我蒐集了最切中要旨的研究内容,分享实用可行的见解想法,并提供专为增进创新者成功机会
而设计的实务架构。
「钩瘾」让使用者的问题与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两者之间产生频繁的连结,以至于最后形成了习惯。我的目标是让各位更进一步了解:某些产品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进而改变了我们。
(本文为部分节录,欲见完整内文请见《钩瘾效应》─习惯创造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