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手艺满分的味自慢 我与阿芳老师有过几面之缘,因为合作关系也尝过她的手艺,料理技巧我不懂,但东西好不好吃我知道;厨艺精不精湛我不敢评论,但手艺高不高明谁都可以从指尖、从嘴里探个分明。我给了阿芳老师「手艺满分的味自慢」这个标题,来自我嘴里吃到的好味道,以及食物呈现在眼前的赏心悦目,更是来自阅读过她那些与食物有关的记忆与故事,所感受到的热忱与投入。
我出版了一系列「自慢」的职场工作书,把我觉得最有把握、最自信的经验,带给年轻的工作者,也勉励各领域的工作者,发展与培养自己的专业。我所谓的自慢,是指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在于他有一种能力或专长,是最拿手的绝活,少有人能比,这个专业会是他一辈子的承诺,永远的追逐。
把「自慢」这个词套用在阿芳老师身上,再适合不过。花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在磨练与精进一项技艺,甚且直到现在依然每天演练,不停求新求变,有多少人做得到?更进一步,她把专业奠基在强烈的需求上,「吃」是民生一大事,每个人都需要吃,也想要好好吃,而她就是那个能够展现如何吃、如何以你最能负担和操作的方式好好吃的人。
专业常常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情感的缺乏。阿芳老师身为一个妈妈,她的专业很大部分是从情感出发,由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妈妈),把一件她被期望要做(煮饭做菜)且大家都需要的事(吃),发挥到极致,变成一种学问,若以市场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无可取代的作者结合一个需求强度很强的内容,可谓无敌了。
我常说:「业余者,七手八脚;专业者,丝丝入扣。」社会上太多七手八脚,少了像阿芳老师这样对一门专长的坚持。当然,这套书是实用的料理食谱,充满对食物的热情,但我从中更看到「人味」,以及一种努力不懈的精神。
何飞鹏
本文作者为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
推荐序
一部美食料理的字典 以往我只知道阿芳老师是个厨艺高手,也看过她的书,后来进了购物台跟老师一起卖商品,才对老师有进一步的认识。
阿芳老师给我的感觉,就像邻家妈妈一样温馨亲切,而每次只要能够跟老师一起录影,我总是非常开心,因为老师会一直餵我吃东西,把大家都餵得饱饱的。几年合作下来,她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发现做很多的料理其实可以很简单,只要有心,谁都可以做到。
印象最深刻的,是只要跟阿芳老师卖到过年的商品,她常会展现她拿手的炊发粿,而每次她在摄影棚里炊粿,就会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家里阿嬷跟妈妈忙碌蒸年糕的场景。就是这样的体验,让我发现食物其实也是有记忆跟回忆的。
对我而言,阿芳老师就像食物的字典,好比我做馒头怎么做都不好吃,跟老师聊过后,才发现在蒸之前稍微摆一下,再次发酵就行。这种撇步是需要经验的,在三十年前,我们可能有隔壁阿姨或婆婆妈妈可以问,但现今双薪小家庭多,大家都忙,或许有些妈妈想在忙碌之余给家人健康的饮食,但往往没有人可以问与求救。我相信老师这套书,就是最好的解救之道,有家常菜、酱料,连古早味菠萝面包也有;大家怕麻烦的糕点,在老师手上用现代的方式,变得轻松易做,重点是做出来更好吃。
因为认识阿芳老师,我也常自己做料理跟点心,忙碌之余让孩子们的便当菜色更丰富营养。最近老师教我做地瓜汤圆,让我患有糖尿病的爸爸吃汤圆没压力,又可以感受到女儿的孝心。冬天晚上一碗自己酿的紫米酒酿加蛋,让老公感受到老婆的贤慧。
这些都是用钱买不到的幸福回忆,我也相信老师这次的作品,可以让大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受到开心跟满满的幸福,让美好的食物串起家的味道跟幸福的回忆。
林姿佑
本文作者为购物台专家
推荐序
右手拿着锅铲,左手不离食安盾牌的阿芳老师 二十年前我曾经陪着外婆去越南旅游,跟阿芳老师一样,我也是立刻爱上外酥内软、咸香回Q的法国面包,路上遇到小贩时,总要买上一条金黄色的大棒过过瘾。由于老人家总是很早起床,所以旅程快结束的一天早上,大约五点钟,我陪着外婆晨起在饭店附近散步,正好看到一大车的法国面包正在下货,一大堆面包就摆在路边的泥土地上(地上完全没有铺垫任何东西),然后人们开始露天分堆,接着陆续有骑脚踏车或是推车的小贩过来把面包领走。当下我内心五味杂陈,原来我吃的法国面包是经过这样的制作流程。阿芳老师在书中提到她与师丈同游越南时,买了十八条法国面包,沿途吃吃喝喝之后闹肚子的经验,我不禁合理怀疑凶手很有可能就是不严谨的面包制程,因此更显文中阿芳老师提到「不安心美味也无用」之重要!
趁此机会跟所有读者分享,食品安全不仅须要政府、生产厂商或贩卖业者各司其职,我们消费者也要有所行动,除了不买来路不明、价格不合理的食品等等,食材买回家之后的保存(举例:冰箱温度与先进先出)、烹调时的卫生(像是生熟食分开刀具),甚至是品尝食物时的习惯(例如:公筷母匙),在在都会影响到食物的安全。在我看来,全程的食安维护网,应该是从产地到嘴巴都含括在内。
这一次,阿芳老师针对爸爸妈妈们以及想要吃得安心的大众,特别推出一套从早餐、糕点、小吃、甜品、节庆菜餚到酱料高汤的良食全纪录,这些内容与食谱真的是她累积多年且不藏私的分享。在我的经验与印象中,阿芳老师是非常少数既有手艺又注重食材卫生,同时不断吸收食安知识的一位全能美食家。而且她总是利用她丰富的经验,思索种种如何化繁为简的智慧方法,让做菜变得更简单、更省时!
我相信,生活步调忙碌又重视家人健康的读者,只要跟着阿芳老师的方法做,轻轻松松就能让亲朋好友吃得安心又开心。
洪美英
本文作者为台湾优良农产品发展协会副执行长暨行政院食品安全会报委员
推荐序
阿芳出品,人人有信心 网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日,纸本印刷和实体通路早已岌岌可危,从许多消失的报章杂志和式微行业,不难察觉一二,但还是有些书依旧畅销,还是有些人依旧爱买书,原因无他,就在于写书人的那份用心,让买书的人买到了作者的用心,以及摸着实体书时的那份真实感和亲切感!
阿芳绝对是个「老妈子」的命!不管做任何事,她都会事先在心里盘算好久,沙盘推演个半天,务求表现的时候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你以为我讲的只是工作,那你可就太不认识她了!上购物台如此、上我的美食节目如此、上各种不同的活动也是如此,甚至连回到了家,扮演一个太太、妈妈、女儿,乃至于刚刚上任的婆婆和奶奶的角色,她都如此。如果说这样还不算老妈子,那什么才是老妈子?
早就听说阿芳又要出书了,只是楼梯响了好久,一直不见人下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就嚷嚷着要在固定的生活当中硬挤出时间来写书,奇怪了,不就是本书嘛,不就是把平常上我节目的食谱手稿整理整理,不就八十道菜,大不了一百道,够了吧?上述这些揣测都没有错,但必须把它们放大三倍来看,因为这次她要一口气出三本书,而且在食谱之外还要加上故事、心情、叮咛和分解照片,我猜她当年大学联考都没有这么认真过,否则她现在可能也是位台大法律系毕业的女总统了!
据说,之后她就要封笔,至少短时间她不会再做相同的事情,这恐怕就会把事情搞大了!在读者还没有为了抢购、收藏她的大作之前,就已经把这个老妈子给忙惨了。她一定要拿出最好的内容来,一定要鉅细靡遗通通写到,一定不能让读者有任何买到亏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她自己封笔之后,午夜梦回时还有尚未交代清楚的地方。
虽然我有此荣幸被邀请为这套书写序,但说来说去都只是在说阿芳她这个人,因为我相信,认识她的人,不必翻阅书的内容就会自动预购、订购和抢购,至于那些不认识她的人,只要随便翻上个一两页,就自动会买上一套,大家会买都是冲着她这个人,因为大家都和我一样,相信「阿芳出品,人人有信心」!
焦志方
本文作者为东风卫视《料理美食王》节目主持人
作者序
是你们和书中这些美好的食物,丰富了阿芳最美丽的人生
终于,要提起笔,写下在这套食谱书中,最令阿芳悸动的一篇文章。
走入萤光幕,拿起锅铲,口中说、手中作,到今年满二十年了。拿起笔,彷彿走入时光隧道――求学时期的我,因为家中开设餐厅,每每同学假日出游,我总是无法跟上,因为我得留在家里,为忙碌的生意添一把手。后来家中餐厅因都市计画道路拓宽,拆了半个店面,已经接掌店务的长兄和我,毅然决定结束餐厅事业。也许是被套牢在店中多年,于是接下来我选择了可以走远看多的旅游业。年少时的我曾经觉得,同学的假日很美好,为何我不然?但是参与家中餐饮事业,让我学到了同龄的孩子所没有的厨艺,生意忙碌紧迫,也练就我临危不乱的手脚。后来又经历旅游业的磨练,培养了我的表达口条,加上旅游业以客为尊的宗旨,更养成我心细及好脾气的特质。回头看,我很感恩这段青春岁月,它造就了电视上大家认识的阿芳老师,一个爱做菜、乐于分享的热情妈妈。
其实,台上的阿芳老师,就是台下的我,一个很真实的妈妈。我从不认为自己的厨艺有多高竿,我只是依循着作妈妈的感受,加上从小对食物的喜好,尤其是对乡土美食的兴趣,爱吃爱作,以及对饮食文化怀有一份眷恋的文青心态,让我在年过不惑之后,对我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努力让萤光幕上的料理教学更贴近生活、轻松易学;而出版的作品,除了亲近大众,更朝经典看齐,期许可以在实用之外,为许多可能因现代快速便利现成而慢慢消失的关于食物的生活智慧,留下文字及故事。读者可以跟着阿芳的食谱,不只做出好吃的料理,还能够看到并学习到许多即将失传的传统美味。
很多读者及观众们常赞叹,为何阿芳会作这么多食物,在此我想分享一个小祕密:在我三十四岁那年,突然有个念头,不想自己的手指只会舞刀弄铲,于是我开始在工作之余勤练钢琴,我并不是想要学什么世界名曲,更不是要成为什么音乐家,只是希望在工作之余,轻松地弹一曲〈甜蜜的家庭〉、〈河边春梦〉,或者为孩子亲自弹奏生日快乐歌,或为外子弹一首他期待我为他而弹的〈绿岛小夜曲〉……就是这样简单的信念,同样可以转到家庭伙食的烹调,只要是家人想吃的、孩子爱吃的,不管做不做得好,我总是先试试再说,不好吃可以不断修改,不成功再练,没有经历不好吃,怎么感受得出好吃?没有失败的心得,怎么有成功的方法!
这些我视为人生资产的食谱手稿,终于在年近半百、最成熟的条件下,要付梓成书了。收集规画了多年的手稿,花了几个月时间作文字整理;而因为季节农产跨越了早春、盛夏、入秋,食谱制作的拍摄工程也历经了三个季度。阿芳由衷感谢这群最棒的工作伙伴们,过程中的艰辛也让自己深深感受,这有可能是阿芳烹饪写作的封笔之作,因为这样的书,年纪太轻写不出,但年纪再大一些,体力也无法完成。
现在,它完成了,阿芳真的把它完成了。
在阿芳出版食谱的历程中,经历过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一般家庭需求简单快速的做菜方法,因而有了《十分钟上菜》;也有阿芳自己面对孩子在不同年龄的饮食需求而出版的各种料理笔记食谱;还有记录下对小吃的热爱及钻研的小吃食谱《阿芳的小吃》。在景气低迷时,小吃书成了许多读者成就事业第二春的启蒙,我也养成了和读者互动的友善关系,更体会到一本食谱不是只有材料作法,而是作者多一分细心的表达,就能让读者在学习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经验累积。看来每一本书都有它的时代因缘,而这次出版的家庭手做书,正是在回应一连串食安危机。因此,也希望借由这套书,可以陪着大家正视如何找回与食物的正确关系,除了享受手做的乐趣,更能和家人吃得安心又快乐。
对我而言,手艺可以磨练,热情可以激励,但最重要的是,在我电视教学及食谱创作之路,一直与我同在的观众与读者们。常常,在忙碌工作、一身疲惫之余,阿芳会开启电脑,搜寻着网路上大家如何制作阿芳所示范的食物,感受那种因阿芳的分享,而在每个家庭产生的手做幸福,如此,我又能丢掉疲惫,重新找回最大的动力。也因此,阿芳要用这一套在我家酝酿而生的幸福书,回送给大家,谢谢你们,是你们和书中这些美好的食物,丰富了阿芳最美丽的人生。
结语
大家的阿芳老师,我们家的阿芳妈妈
家,以及对家人的爱,是阿芳手做料理的初衷。在这套美食纪录的最后,阿芳要以这些爱做结语,让读者也感受这样的爱,把爱融入一道道食物,温暖自己也温暖家人的心与胃。
妈妈的巧手背后,
是对食物与家人的真心 by先生
常常有人问我,有一个这么会煮饭做菜的太太,是不是很幸福?老实说,我以前对于「吃」这件事没什么概念,总觉得可以吃饱就好了。娶了一个爱吃也懂得吃的太太,结婚二十多年来,吃得多丰富倒是其次,真正影响我的,是对食物多了几分了解与热情。
我跟阿芳两个人是在旅行当中认识的,旅行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精神补给,也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体验。而在旅行当中,最能见识到阿芳对于料理的执着与坚持,当别人忙着吃喝玩乐时,她总是忙着做笔记,想要把在异国吃到的东西给记下来,带回家好好研究;或者,她乐于花时间探问当地人更多关于料理的常识与技艺,希望能再透过自己的双手,捕捉到美食的精髓。所以在这套书里,读者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这些都是阿芳成就她那双巧手背后的经验累积。
我开玩笑说,各位在萤光幕上看到的阿芳老师,就是我们家里的阿芳妈妈,差别只在于上了妆。这样说,一方面是道出了她对于工作的专业坚持,另一方面则是她对于料理这件事的热爱,不论幕前幕后始终如一。各位看到她在电视上示范的菜色,就是会出现在我们家餐桌上的美味,阿芳坚持的,就是以一般家庭可以操作的方式,把各种美味带给更多的人。
今年我跟阿芳升格当了爷爷奶奶,看着她抱孙逗弄、教媳妇做包子和甜点,我不禁回想起当年阿芳与我母亲的相处,同样的两代关系,同样让人感动的传承。二十多年前,阿芳从南部嫁到北部来,没多久就开始掌厨,由于南北饮食口味不同,经历过一番调整适应,但我一直相信,「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改变人的口味」,阿芳对于食材的了解与掌握,潜移默化了我们一家的味蕾,让我们尝到食物的原味原来可以这么鲜美,自己做的东西原来比外面卖的美味,渐渐的我们一家人都习惯了阿芳味!最厉害的是,她把婆婆教给她的传统味,以现代手法加以制作,既保留古早味,也化繁为简让做法更加可行。
我想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吃到太太的好手艺,也感受到她对家庭的好心意。
用妈妈的味道,
记录每一个日子的精彩 by儿子
国中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每天的午餐时间,因为我喜欢打开便当时带给我的无限惊喜。今天吃什么呢?妈妈做的午餐便当,成为我求学生涯的开心来源。
踏入社会后工作时间不稳定,也开始了外食族的坎坷之路,每天烦恼着要吃什么,而最开心的事,就是下班回家吃妈妈准备的晚餐。
结婚后,太太加入了我们这一家,同样喜欢在家吃饭的感觉,许多妈妈手做的点心,都让我太太感觉神奇又不可思议。妈妈信手拈来就是我们孩子爱吃的东西,尤其她怕我们晚上肚子饿,不时做好冷冻葱油饼,配上自家的香浓豆浆,让半夜制作音乐的我,一样有幸福美食可以吃。
现在我当爸爸了,担心自己孩子的未来饮食,所以和老婆也试着自己动手料理,一方面希望孩子未来可以吃得安全安心,一方面也可以与另一半增进感情,但问题来了,怎么做呢?
小时候我爱打电玩,卡关的时候就会到电玩店买攻略祕笈,而此刻,对于不擅料理的我,妈妈的书就是我的攻略祕笈。我太太吃着妈妈点心,也开始学着做,常常看到她和表妹去抽出妈妈的手稿,两个人在家,今天做饼干、明天做蛋糕,玩得很开心,而且她也有了一本珍藏妈妈许多手稿的笔记本。
说个好笑的事,在我老婆坐月子期间,丈母娘来我家帮忙一起照顾小孩,而妈妈每天晚上会做姜汁撞奶给我老婆当点心,不时也会做几条葡萄干核桃面包,这两样东西让丈母娘产生兴趣,回家后也试着自己撞、自己做,前两天我太太手机里传来了两条面包,跟我妈做的还真的有点像,我想我的丈人和我们一样有口福了!
人们会用照片或音乐记录生活点滴,而我们家则是用许多妈妈的味道来记录每一个日子的精采,也是创造幸福回忆的最好标记。
家,
就是有妈妈味道的地方by女儿
对我来说,家的记忆,就浓缩在一道道妈妈的拿手菜里。
小的时候,妈妈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她说:「猪妹,妳觉得妳妈和别人的妈妈有哪里不一样吗?」在别人看来,也许会觉得我的妈妈和别人很不一样。每一天,她在萤光幕前以阿芳老师的身分,带给观众各式各样不同的料理。但当她走出了摄影棚的聚光灯、卸了妆,回到家,她就只是我的妈妈。
在家就能看到她在厨房忙进忙出,一手包办了一家大小一整天的「伙食问题」。从早餐吃的馒头、面包,到消夜那一碗热唿唿的汤面或地瓜粥,还有逢年过节满满一整桌的年菜,或者怕我们饿着肚子,冷藏库里满满的水饺和葱油饼……妈妈做出的每一道料理,蕴藏的就是家的味道。
上了大学、外宿后,我才深刻意识到「回家」是件多幸褔的事。事实上,我的学校离家并不远,短短不到一个小时车程。远的是,回到宿舍,少了半夜饥肠辘辘时妈妈的那碗「胖子面」、少了打开冰箱就能看到的那罐「会变色的奶茶」、少了早上睡醒时摆在桌上一个个包子馒头。这些在家时我认为的理所当然,在离家求学后变得格外可贵。当我提着一袋速食,心上挂念的是家中冰箱里的那一锅肉燥;当我吃着外面卖的卤味,脑海想的是手机群组里Line来的那锅麻辣鸭血。妈妈的味道,存在我二十年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我想,我心中所谓的家,就是有妈妈味道的地方。
味蕾的记忆,
是最棒的家庭笔记 by媳妇
关注婆婆粉丝页的朋友,一定都看过婆婆教媳妇我做包子的那一篇贴文。当我跟娘家妈妈说我在做包子时,她还笑我从未进过灶脚,竟然会做包子!
是婆婆以对食物的热忱及耐心,带领我这个新手做包子,怎么备料拌面皮、炒肉炒内馅,最难的则是手捏褶收口。刚开始包出来的都是东倒西歪的丑包子,公公还很捧场的吃了几个,接下来几天,我决定挑战捏出包子褶,每天晚餐后就在厨房里练习,直到每天吃包子吃到怕的公公跟婆婆说,可以教媳妇做其他东西了!
人家说:要抓住老公的心,先抓住他的胃。我老公特别喜欢吃婆婆的「胖子面」,而胖子面的关键就在于妈妈特制的肉燥。一天晚餐后,婆婆教我做了肉燥,尔后每当老公工作到很晚,就会希望我煮一碗胖子面给他当消夜,也期待我学新料理做给他吃,而来我们家作客的朋友,吃过这胖子面也都直唿好吃,要我教他们做这味肉燥。
婆婆的工作忙碌,却把我们一家要吃的东西打点得很丰富,而且都是婆婆自己做的,让我体会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很大部分来自妈妈的味道。开始学做菜的我,每每想到婆婆做菜的味道都是充满画面,而婆婆用心做出来的,是充满温度的食物,像是我们常吃的水饺、葱油饼,看来如此平常的食物,但出自婆婆的巧手,却是简单但又难以取代的好味道。
如果说记忆是抽象的,那味蕾的记忆会是永远铭记的,也是婆婆留给我最棒的家庭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