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营养疗法:日本精神科名医教你重整大脑与心灵

忧郁症营养疗法:日本精神科名医教你重整大脑与心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忧郁症
  • 营养
  • 精神科
  • 大脑健康
  • 心理健康
  • 日本
  • 疗法
  • 饮食
  • 情绪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忧郁症营养医学专书
现代人的心灵原罪来自营养不良
百忧解药效有限
应改善饮食、运动、生活与思考方式

  缺乏铁,才是情绪病灶!
  因为拥有心,才会罹患心理疾病,无心无情之人并不会忧郁──广濑医生


  忧郁症难治癒
  是因为诊断方式错误、治疗方法不够全面
  不能只靠药物
  请注意自己是否营养不良!提高心灵能量!

  只依照症状诊断,无法找出真正病因?
  依靠药物仍会复发!
  什么是压力造成的消耗性忧郁症?
  提高心灵能量,从生活做起!

  不复发!治癒忧郁六妙招:
  1.正确诊断
  2.查出病因
  3.精神疗法
  4.营养疗法
  5.运动疗法
  6.复职活动

  日本九成治癒率的精神科名医,
  剖析社会环境、生活饮食、儿时创伤,
  全方面倾听你的心,
  带你找回生活的力量,
  给你慢慢康复的时间!

  广濑医生九成治癒率的实际案例:

  案例1:大脑因压力受损
  十七岁高中生;「压力」引发的忧郁症

  【发病背景】
  此类的患者皆为排斥上学的高中生,只要勉强他们上学,就会高烧超过三十八度。属于慢性忧郁状态,自杀念头十分强烈,服用抗忧郁药也不见成效。但退学后体温便恢复正常,忧郁症状也减轻了。后来患者开始能帮忙做家事,未来并不打算复学或就职,就此结束了治疗。

  【医生分析】
  一般而言,在高中这个年纪的人还无法成熟地用言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清楚「造成压力的原因为何,自己的精神状态要怎么描述」,因此患者大多没察觉自己罹患了忧郁症(忧郁状态)。因此压力过大会借由其他形式展现出来,出现各种症状,例如头痛、腹痛、慢性倦怠、强迫症(重复无意义的行为或思考)、电动成瘾、暴食、拒食、自以为自己散发异味……等。
  其中,未成年者最常发生的状况就是「身心压力反应(身体不适)」,通常会发烧三十七至三十八度,本案例超过三十八度的「高烧」情形实属罕见。另外,成年人也会有「身心压力反应」,这些人主要是童年或青春期时,身于无法表达个人情绪的家庭,或是学校未充分发挥功能(未尽人本教育的职责)。

  【病况诊断】
  这属于「忧郁症三大类型」的第三类。虽然解除压力来源(学校),发烧症状便会消失,但是慢性压力已造成大脑极大的损害,心灵能量可能会持续减退,必须透过营养疗法、运动疗法、规律生活等方式,来修复大脑的损害。而且需要接受心理谘商,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治疗方式】
  考虑到抗忧郁药的副作用,基本上医生不会让未成年患者服用抗忧郁药,而会利用更有效的营养补充品,例如圣约翰草(一种香草,hypericum perforatum)、色胺酸(tryptophan)、5HTP(5羟色胺酸)、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酪胺酸(tyrosine),这些皆是胺基酸,可作为大脑神经传递物的原料,此外还会补充维生素B群等。

  案例2:大脑操作方式错误
  六十岁女性,退休;易烦恼、经常心神不宁,导致忧郁状态

  【发病背景】
  儿子只身至外地工作后,患者开始独居,感到十分寂寞,连饭都吃不下。陷入忧郁状态约莫一个月,才来求诊。患者原本的个性就很爱担心,总是担心儿子过得不好,满脑子只想着儿子。这类型的人总以为「只有自己会陷入这种痛苦的深渊」,因此我告诉她:「很多人跟妳一样前来求诊,大家都是服用一些药物,几个星期便痊癒了。」我开立了少量(儿童药量)抗焦虑剂给她。两週后,她精神饱满地来复诊,她说:「我已经完全好了。之前听完医生说的话,踏出这家诊所时,我就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好一大半了。」据说连我开的药物,她也几乎没有服用就康复了。

  【医生分析】
  类似这样的案例出乎意料地多,初诊时看似相当严重,令人误以为严重的忧郁症可在短时间内戏剧性地痊癒,其实可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忧郁症,原本的症状就属于轻微。

  【病况诊断】
  这属于「忧郁症三大类型」的第一类。患者的大脑几乎未受损,只是思绪混乱,也就是说大脑功能正常,但操作方式错误。因此医师只要教患者如何正确操作大脑,大脑功能便可正常运作。

  【治疗方式】
  对这种状况来说,精神疗法尤为重要。首先,要解除焦虑状态,关键在于向患者保证一定会痊癒。有时催眠疗法也能派上用场,而且大部分的患者皆无需服用抗忧郁药。

  案例4:受童年创伤影响,精神层面发展迟缓
  四十岁男性,上班族;家庭失和导致压力过大所造成的忧郁症

  【发病背景】
  患者与妻子同住但分房睡,经常向公司请假,上班常迟到,被公司要求「好好休养、接受治疗」。在其他医院接受过抗忧郁药的治疗,但似乎不见成效。自杀念头十分强烈,好几次自杀未遂。在公司主管的劝说下,来到本院求诊。患者很了解自已无法向他人倾诉心事,曾尝试精神疗法(例如自我肯定训练等),企图改善这种现象,但却提不起劲。因此我建议他学习踢拳道,进行运动疗法(参阅第165页)。第一次治疗(踢拳道)时,尽管患者的自杀念头依旧强烈,但由开朗的表情看得出患者「乐在其中」。持续治疗几个月后,患者表示「最近不再想死了」,忧郁症状只剩下「意欲减退」,其他几乎都改善了。抗忧郁药亦慢慢减量直至停用。患者后来顺利康复,回归职场。约两年便结束了治疗。

  【医生分析】
  这名患者小时候遭受酒精成瘾症的父亲家暴,内心一直充满恐惧,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要求自己不能惹麻烦。他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任职于一流企业后成家立业……看似人生胜利组的他,却天生对人际关系过于小心翼翼,不知不觉便自我要求太高。他总是全力以赴,不曾感到疲惫,总是能异常敏锐地察觉他人的期待与感受,却无法掌握自己的情绪与期望。他生不出孩子,夫妻关系很疏离,每天为工作忙得团团转,而引发了忧郁症。他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言出必行,做事认真,但是发病后却时常迟到、无故缺勤,好几次答应上司会改善,最后仍是食言。因此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价值,试图自杀,每次获救他都会向大家谢罪、道谢,自己却完全不觉得这些话出自真心。

  【病况诊断】
  这属于「忧郁症三大类型」的第三类。工作与私生活消耗了患者的心灵能量,导致忧郁症发作,童年的问题亦严重影响患者。这名患者的特征就是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与期望,过于顺从他人与社会的期待,自我要求太高,精疲力尽了才会忧郁症发作。

  【治疗方式】
  本案例靠抗忧郁药与一般精神疗法都无法治癒,运动疗法却效果显着。我可以感觉到这名患者热爱踢拳道,他运动时就连小孩子也能感受到他的快乐。由此可知,因童年创伤而精神层面成长迟缓、心理状态停留在儿童时期的患者,也能借由运动获得快乐。这名患者需要的是感觉自己的情绪、自主思考、自主行动。踢拳道使他用心感受自我,因此能使忧郁症痊癒。

  日本精神科名医广濑医生长年接触忧郁症病例,发现一般的忧郁症治疗有许多不足之处,导致忧郁症的治癒率低落、复发率高、复职率低下。他发现许多忧郁症的误诊病例,以及铁质、胺基酸与忧郁情绪的关系。他主张除了药物,更应该爬梳患者的成长历程,了解患者精神层面的发展,找出病根,辅以精神疗法、营养疗法、运动疗法,并协助患者进行复职训练。借由此种方式,广濑医生的诊所在日本已创下九成复职率的佳绩。
 
深度解析:人类心智的奥秘与潜能 一部跨越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边界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疾病的营养干预方案,而是深入探讨人类心智的复杂结构、情感的涌现机制,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理解心智的深层运作规律,实现心智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潜能的深度发掘。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完整认知框架,旨在为追求心智成熟、情绪自由与生命意义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思维工具与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 本章首先梳理了自笛卡尔的二元论之后,现代神经科学如何逐步揭示心智与大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不再将大脑视为被动的信息处理器,而是视其为一个动态、可塑的自组织系统。 1.1 神经可塑性:重塑自我的物质基础 我们将详细阐述神经元连接的形成、修剪与再编码过程。重点讨论“经验依赖性可塑性”如何驱动学习、记忆乃至性格的长期改变。书中会引用大量关于成人海马体神经发生(Adult Neurogenesis)的研究,解释环境、运动和专注力训练对新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这不是关于“吃什么能让大脑变好”,而是关于“如何通过持续的行为模式,结构性地优化你的神经回路”。 1.2 执行功能:心智的“中央处理器” 执行功能,包括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是衡量高级认知能力的核心指标。我们剖析了前额叶皮层(PFC)在这些功能中的核心作用。书中将区分“自上而下”的控制(如深思熟虑的决策)与“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如习惯和冲动)。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复杂的认知任务和正念训练,系统性地增强PFC的效能,从而提升目标导向行为的成功率。 1.3 情绪的生物学起源与整合 情绪并非心智的对立面,而是进化的智慧结晶。本节深入探讨了杏仁核、脑岛和扣带回在情绪生成、体验和调节中的协同作用。我们引入了“情感标记假说”(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阐释身体感受如何指导我们的直觉判断。理解情绪的生物学基础,不是为了压抑它们,而是为了学会如何“阅读”这些信号,并将其有效地整合到理性决策过程中,实现“智慧的感受”。 第二部分:意识的涌现与界限 意识,这个困扰了哲学家数千年的难题,是人类经验的核心。本书尝试从信息整合理论(IIT)和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等前沿模型出发,探讨意识是如何从非意识的神经活动中“涌现”出来的。 2.1 意识的层次结构 我们区分了清醒度(Arousal)、觉知度(Awareness)和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通过对不同睡眠阶段、麻醉状态以及特定脑损伤案例的分析,勾勒出意识状态的“维度地图”。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我们日常体验到的“连续的自我”,实际上是多种神经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个单一的、静止的实体。 2.2 叙事性自我与核心自我 人类心智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连贯的“生命故事”。本章聚焦于“叙事性自我”的构建过程,它如何通过记忆的筛选和重构来维护一个稳定的人格认同。我们将探讨“核心自我”(Core Self),即最基本的感觉存在感,以及当叙事中断(如经历重大创伤时)对个体体验造成的影响。理解叙事的重要性,可以帮助读者主动地、有意识地“编辑”自己的生命脚本,从而改变对未来的预期。 2.3 深度沉浸:心流与超越性体验 心流(Flow)状态被视为人类效率与愉悦感的巅峰体验。我们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心流产生的条件——即任务难度与技能水平的完美匹配。此外,本书还拓展至“超越性体验”(Transcendental Experiences),探讨在冥想、艺术欣赏或集体活动中,自我边界暂时消融时,个体对“大我”的感知如何拓展心智的边界。 第三部分:心智的社会性与伦理维度 心智并非孤立存在,它是在社会互动中塑造和实现的。这一部分关注人类心智如何导航复杂的社会环境,并构建意义系统。 3.1 镜像神经元与同理心的基础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际理解的看法。我们解释了该系统如何实现“具身模拟”(Embodied Simulation),让我们无需亲身体验,就能在内部重现他人的动作、情感和意图。同理心(Empathy)并非单一能力,而是包含情感共鸣(Affective Empathy)和认知理解(Cognitive Empathy)的复合系统。深入理解这一点,是改善人际沟通和解决冲突的关键。 3.2 决策的非理性本质:启发式与系统偏差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依赖大量心智捷径(启发式)。本章系统回顾了丹尼尔·卡尼曼等人在“双系统理论”中的发现,详细阐述了锚定效应、可得性偏差、确认偏误等常见认知陷阱。我们的目标不是消除这些捷径——因为它们在进化上是高效的——而是教导读者如何在关键决策点上,识别并激活更慢、更审慎的“系统二”思维。 3.3 意义建构与价值体系的哲学探究 心智的终极追问往往指向“为什么”。本章转向存在主义和意义疗法的视角,探讨人类如何应对虚无感。我们分析了不同文化和哲学体系如何提供意义的框架,并强调个体对“选择自由”的责任感。心智的成熟,最终体现为构建一个能够承受痛苦、驱动行动并与他人连接的、稳固的价值罗盘。 结语:面向未来的心智实践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套整合性的视角,帮助读者将神经科学的洞见、心理学的工具与哲学的智慧结合起来。它不是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持续探索自身心智疆域的旅程。通过对大脑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身思维模式的审慎反思,我们得以更清晰、更有力地塑造我们的内在世界,并最终影响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更充分、更智慧的“人类”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广濑久益


  现任精神科医师,并于水户市与新宿区开设二家诊所。毕业于筑波大学。曾任茨城县立友部医院合併症病栋长、丰后庄医院酒精症病栋长、丰后庄医院老人(失智症)病栋长,尔后于1989年在水户市开设广濑诊所。医院成立初期便展开时势所需的团体治疗(酒精家族聚会、AC会、不健全家庭亲友聚会、排斥上学与离群索居聚会、回归社会推动聚会等等)。对地方上的精神疾病医疗有极大贡献(茨城县国保联合会诊断书委员、茨城县中央儿童谘询所负责医师、茨城县水户市保健所负责医师等)。举办过多场演讲活动。2003年起将运动疗法与分子整合营养医学纳入精神科医疗的一环,已帮助约一万例统合失调症与各类顽疾患者(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排斥上学、自闭症、发展障碍、抽动症、失智症等等)恢复健康。2009年于东京开设新宿OP广濑诊所。近年来针对需求越来越大的忧郁症治疗,透过个人门诊治疗与团体治疗的方式推动复职活动,达到完全复职率九成的惊人成果。数年前开始于YouTube向大众公开风格独特的「Dr讲话」影片,内容皆为精神科诊疗技术之精华,影响了许多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患者,影片浏览人数超过150万次。NHK「ためしてガッテン」节目更在「Dr讲话」的带动下,探讨忧郁症与缺铁的关系。

译者简介

蔡丽蓉


  曾任日系大型化妆品公司商品企划、国内知名企业日文管理师,翻译过上百本漫画以及数十本实用生活类书籍。e-mail: tsai.lijung@msa.hinet.net
 

图书目录

前言
目录

第1章
「忧郁」难医治的原因 VS 九成「忧郁」可治癒的理由

低迷不振的忧郁症治疗现状,仅二成患者得以治癒…14
「忧郁」难医治就是因为只看症状作诊断,只靠药物作治疗…17
只看症状不找原因的诊断陷阱…17
错在「忧郁症就是心理感冒」的宣传标语…21
抗忧郁药只有三成效果…27
「忧郁」难医治的七大要因…30
提高「忧郁症」治癒率的诊断方式与治疗技巧…36
压力造成的消耗性忧郁症佔最多数…36
取代DSM的疾病诊断准则…37
靠「忧郁症三大分类」找出治疗方法…39
从疾病的形成过程进行诊断与治疗…42
忧郁症不可欠缺营养疗法…44
透过案例解析忧郁症各种病况与原因…45
●干扰素治疗期间造成忧郁症发作…45
●「压力上身」引发的忧郁症…46
●爱操烦、经常心神不宁导致忧郁状态…48
●家庭不健全导致压力过大造成的忧郁症…49
●忙于照顾父母引发难治性忧郁症…52
●因体质容易罹患忧郁症而发病…53
●缺蛋白质与缺铁所引发的忧郁症…55
●缺铁造成的忧郁症…56
●缺酪氨酸(某种氨基酸)造成的忧郁症…57
●意欲减退长久无法改善的忧郁症…59
●误诊为忧郁症的双极性情感障碍(情绪循环障碍)…60
●因社团问题导致排斥上学,进而引发忧郁症…62
●无法融入校园生活引发消耗性忧郁症…63

第2章
营养不良会导致「忧郁」! 重整大脑与心灵的饮食习惯

尽早发现「隐性缺铁」以防疲劳、失眠、忧郁状态…66
大家不妨自我检查是否缺铁了…69
关键在于次要的铁蛋白…72
为摄取铁质适合每天食用2公斤的鲔鱼吗?…74
大量补充铁质的饮食习惯小秘诀…77
用氨基酸中的酪氨酸提振精神…81
稳定情绪的氨基酸三兄弟…84
不吃肉会使人「忧郁」吗?…90
错误百出的蛋白质摄取方式…94
菸硷酸可振奋人心…100
恐惧幻觉……本以为罹患统合失调症,结果是营养不良…105
大脑一旦陷入能量不足的危机时…107
爱吃甜食恐罹患不为人知的低血糖症…109
低血糖症正确的饮食摄取方式…113

第3章
提高心灵能量抵销压力消耗的生活习惯

累积过多压力将引发压力消耗性忧郁症…118
对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敏感的人容易罹患消耗性忧郁症…120
个性过于敏感原因出在营养不良!…122
探寻幼年时期压力消耗性忧郁症的病根…127
压力消耗性忧郁症病根来自于不健全家庭…130
心灵成长必需的四种家庭机能…131
不健全家庭1 无法给予孩子一个安心且安全的环境…134
「强大外在天线」以及「贫弱内在天线」…136
不健全家庭2 无法理解孩子的心情…139
不健全家庭3 无法教导孩子生存法则…142
不健全家庭4 无法教育孩子…143
纾解压力!在年幼时期养成掌控情绪的能力…145
掌控情绪的三大原则…147
将不愉快的情绪表达出来纾解压力…150
活动身体可促进忧郁症康复 第一步就是早睡早起…152
起床后先鼓励自己清醒四小时…154
多动自然治癒力就会提升,才能治好「忧郁」…157
有益心灵的运动不同于有益身体的运动…161
踢拳道的六大效果…165
有助忧郁症的运动三原则…170
心理创伤无须正视,度过即可…173
慢性情绪循环障碍所引起的压力消耗性忧郁症…175
快来计算一下心灵能量,帮助恢复活力…180

第4章
遵循心灵复健原则加强「忧郁」复元力

复职──回复健康必备的活力提升复建方法…186
复职──回复健康的六大阶段…190
复职失败的三大原因…196
大举提高复职率的复职活动…199
建议健走2小时以上以及训练文书作业2小时以上…203
回归职场3个月为「试运转」…206
从压力消耗性忧郁症康复的过程…209
●长期工作压力大以致发病…209
●虽然复职了,但2个月后又再次停职…211
●忧心自己成为"心灵弱者"…213
●转院。被诊断出罹患压力消耗性忧郁症…214
●感觉光靠药物与休养无法解决问题…217
●营养方面也有问题…218
●为复职展开复建…219
●复职活动第一天…220
●长期停职会形成心理创伤…220
●第一次练踢拳道感到十分开心…222
●发现问题出在年幼时期的教育方式…223
●复职活动第二天起…224
●可以将自己的心情与想法用言语表达出来了…225
●阶段性复职,无须勉强回归职场…227
●复职后…228
●心灵能量尚不充足前,避免增加太多工作…229

笔者「送给读者的一句话」

 

图书序言

前言

  依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显示,患有忧郁症等情绪障碍的患者数量,于一九九九年已达四十四万人,而目前更超过了一百万人。令人纳闷的是,为什么十五年内患者数量会翻倍成长呢?眼看着一般的忧郁症减少,新型忧郁症却增加的情形,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有太多人过着衣食无缺的生活,不知人间疾苦,精神过于脆弱。」还有人抨击这些患者:「假借忧郁症之名拒绝工作,大多数人都是为了骗取失业津贴。」这种言论对于活在同一个时代却罹患疾病的人而言,无疑是残酷而暴力的偏见,我个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了我们的社会生病了。为什么忧郁症会增加呢?我的结论是「因为社会病了,所以忧郁症才会增加」。那么,社会生病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原因在于整个社会都热衷于争夺与竞争。为了在过度竞争的社会上努力存活下来,父母没有时间平心静气地与孩子相处,孩子进入求学阶段便大考小考不断,甚至在运动与音乐的世界都必须努力争得全国第一。孩子一直被灌输「必须打败他人才能生存」的观念。在学校除了读书,学不到其他知识,所以孩子不知道互助合作才得以生存。而且学校里明明充满霸凌行为,甚至有许多自杀案件,大人却硬说「没有霸凌」。大人与孩子无法紧密相连,于是无法培养出坚强的孩子。孩子出社会后,不愿争夺的人便沦为失败者,而热衷于竞争的社会根本容不下弱者,甚至连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忧郁症,都颇受排斥。治疗忧郁症需要亲友的温暖支持,但在如今的社会,根本不敢奢望这种支持,因此罹患忧郁症的人只能独力奋战。所以我迫切期望站上第一线,成为与忧郁症奋战的精神科医生,至少要感同身受地为忧郁症患者提供治疗。社会与忧郁症的关系,正如下所述:

  ●患者易受社会影响,对于自己与他人的言行举止,天生较敏感。

  ●不健全的社会助长某些观念与生活习惯,容易使人罹患忧郁症。

  ●你争我夺的社会风气促使忧郁症发作,阻碍病情的改善与康复。

  ●现代人饮食习惯不正常,容易引发忧郁症。

  由此可知,将忧郁症视为个人疾病,根本无法根治。我们必须了解社会哪里生病了,又会如何影响忧郁症的形成,将忧郁症视为整个社会的问题,才能摆脱「忧郁症吃药不会好」的困境。想要身体健康,该做哪些运动?应该抱持何种观念?如何正确摄取营养?怎么做才能适度纾解压力……我们必须更深入探讨这些个人的问题,才能正确诊断忧郁症,找出治疗方法。接下来,我将透过许多案例为大家介绍治疗方法。本书汇集了完整的运动疗法、观念、营养摄取方式、压力纾解方法,有助于改善与治癒忧郁症。我要郑重唿吁,即便是长期受忧郁症所苦的人,只要「还没读过本书,就不要放弃治癒的机会」。倘若我的这本心血结晶能帮助大家摆脱忧郁症,我将备感荣幸。
 

图书试读

忧郁症毫无起色,追根究柢就因为一味採用DSM诊断标准与药物疗法。然而,由採行新型诊断法与治疗方式的精神科医生看来,患者接受治疗的态度,以及医生的诊疗方式,全都问题重重。
 
1.延迟就医忧郁症的特殊症状主要是闷闷不乐,例如「总是垂头丧气,快乐不起来」、「早上身体不舒服,直到晚上才恢复正常」、「睡不着」、「没有食慾」。其实没有生病的一般人也会有闷闷不乐的感觉,很难分辨是否是忧郁症引发的。而且近来有越来越多的忧郁症患者并不会出现类似症状,称为新型忧郁症、现代型忧郁症、非典型忧郁症,好发于年轻人身上。患者与亲朋好友全然不知患者已罹患忧郁症,所以延迟就医的案例更是有增无减。尤其是压力造成的忧郁症,越慢开始治疗,等病情恶化,就越难治癒。
 
2.抗忧郁药失效
 
抗忧郁药的药效并不是很显着,唯有个性循规蹈矩的患者(抑郁型忧郁症),抗忧郁药才会发挥十足效果,其他类型的患者通常看不出成效。因此,正确诊断患者属于何种忧郁症的病况类型是很重要的,若缺少这个环节,患者只是一直在服用毫无效果的药物。
 
3.忧郁症与其他併发症
 
罹患忧郁症也可能引发其他併发症,有些人会引发社交恐惧症、PTSD(心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统合失调症等。只依据症状来诊断,很容易忽视这个现象。
 
4.误诊为忧郁症的其他疾病
 
不是忧郁症的疾病,也可能造成「看似忧郁症的症状」。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恐慌症等)的患者常有忧郁症的症状,初期的统合失调症也会出现明显的忧郁状态,所以常被误诊为忧郁症。特别容易被误诊的疾病包括和忧郁症同类型(与忧郁症同属于情绪障碍)的双极性情感障碍I型、II型、II型½(情绪循环障碍),请参考图2。双极性情感障碍是情绪不断起起伏伏的疾病,经常被误诊为忧郁症。情绪循环障碍是情绪起伏极大的疾病,此种情绪波动消耗精力而导致沮丧时(正好处于消耗性忧郁状态),若患者前去就诊,即很容易被诊断为忧郁症。而且除了精神科疾病,其他科的疾病也会导致忧郁症的症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甲状腺机态低下症,这种病可由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液检查)诊断出来,必需特别小心不要将之诊断为忧郁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身雖然沒有憂鬱症的困擾,但身邊有許多朋友都曾受其影響,所以我一直很想了解如何從根本上改善身心狀態。這本《憂鬱症營養療法》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實用性。我最期待的部分是,書中是否能針對不同類型的憂鬱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營養建議。例如,對於容易焦慮、失眠的人,是否有特定的食物組合可以幫助穩定情緒?對於提不起勁、缺乏動力的情況,又該如何透過飲食來提升能量?我認為,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大腦健康飲食」的基礎知識,並且解釋這些知識背後的科學原理,那將會非常有幫助。我不希望只是被動地接受食譜,而是能夠真正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吃。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除了「吃什麼」之外,「怎麼吃」也很重要,例如用餐時間、進食節奏,甚至食物的烹調方式,是否也會對我們的身心產生影響。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本能夠幫助我、也能幫助我身邊親友,更有智慧地照顧自己身心健康的實用指南。

评分

身為一個對健康飲食非常感興趣的上班族,我一直關注著身心靈健康的各種新知。這本《憂鬱症營養療法》的書名,讓我眼睛一亮,因為我認為憂鬱症絕對不只是心理層面的問題,身體的健康狀況絕對是環環相扣的。我非常欣賞書中強調「重整大腦與心靈」,這代表作者看到了問題的本質。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飲食建議,而不是空泛的理論。例如,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超級食物,或是告訴我們如何透過日常飲食來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因為我知道發炎對大腦功能有很大的影響。我也希望書中能解釋,為什麼某些飲食習慣,像是長期外食、缺乏蔬果,可能會加劇憂鬱情緒,並且提供替代方案。我想了解,透過飲食調整,我們是否真的能夠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或是至少讓藥物治療的效果更好。此外,我也對書中提到的「大腦營養」充滿好奇,想知道有哪些食物能夠支持神經傳導物質的製造,或是保護腦細胞免受損傷。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針對不同憂鬱程度的飲食建議,那就更貼心了。

评分

最近我正積極尋找能夠幫助我改善長期失眠和情緒低落的方法,偶然間看到了這本《憂鬱症營養療法》。書名中的「重整大腦與心靈」讓我感到很有希望,因為我深知身心是緊密連結的。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學到,如何透過飲食來調節體內的荷爾蒙,例如皮質醇,因為我知道壓力過大是導致我情緒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作用的食物,因為我知道這些對於維護大腦健康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飲食計畫,讓我可以每天照著做,而不需要自己去摸索。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簡單易懂的食譜,並且強調食材的選擇和烹調方法,以確保我們能夠攝取到最多的營養。我也想了解,書中是否會提到一些常見的食物,像是咖啡因、酒精,它們對憂鬱症的影響,以及如何適當地調整攝取量。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食療書,更是一本能夠引導我找回身心平衡的指南。

评分

我是一位長年與憂鬱症搏鬥的患者,嘗試過各種藥物治療、心理諮商,但總是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聽說飲食對情緒有很大的影響,但坊間相關的書籍大多不是太過艱深,就是內容不夠紮實。這次看到《憂鬱症營養療法》這本書,被「日本精神科名醫」這個身份吸引,覺得應該是有一定專業度的。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淺出地探討憂鬱症與身體內各種營養素之間的關聯,例如,為何攝取足夠的色胺酸有助於血清素的合成,或者不同種類的益生菌對腸道菌叢生態的影響,進而如何間接影響到我們的心情。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飲食計畫」,而不是零散的建議,這樣我才能知道每天該吃什麼,如何搭配,才能達到最佳的療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明白憂鬱症不是單純的「想不開」,而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而營養療法就是一種溫和卻強大的支持。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食物陷阱,或是生活中可能影響情緒的飲食習慣,例如過多的糖分、加工食品等等。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享,那會更有說服力,讓我知道這些飲食調整確實能帶來改變。

评分

看到這本書名,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台灣終於有真正值得期待的憂鬱症飲食療法書籍了!」過去我曾嘗試過各種方法,飲食方面的知識零散且不易實踐,很多都只是著重在單一營養素,或是過於學術難懂。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名醫,光是這個頭銜就讓我覺得安心不少。而且「重整大腦與心靈」這樣的標語,直接點出了憂鬱症的核心問題——身心靈的失衡,而非僅僅是生理上的疾病。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套有系統、有科學根據,同時又兼顧個人化需求的飲食建議。希望它能解釋為什麼某些食物有助於改善情緒,而另一些則可能加劇憂鬱,並且能夠具體地指導我們如何在日常飲食中做出調整。我對書中的「大腦營養學」部分特別感興趣,想知道除了補充維生素B群、Omega-3這些常見的之外,還有沒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大腦食物」能夠幫助我們穩定情緒、提升專注力。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的食譜或菜單建議,讓像我這樣平時就比較忙碌,或是對烹飪不太擅長的人,也能輕鬆上手,將這些健康飲食習慣融入生活。這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像是一本能夠引導我們從根源上改變生活方式、重拾活力的工具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