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忧郁症营养医学专书
现代人的心灵原罪来自营养不良
百忧解药效有限
应改善饮食、运动、生活与思考方式
缺乏铁,才是情绪病灶!
因为拥有心,才会罹患心理疾病,无心无情之人并不会忧郁──广濑医生 忧郁症难治癒
是因为诊断方式错误、治疗方法不够全面
不能只靠药物
请注意自己是否营养不良!提高心灵能量!
只依照症状诊断,无法找出真正病因?
依靠药物仍会复发!
什么是压力造成的消耗性忧郁症?
提高心灵能量,从生活做起!
不复发!治癒忧郁六妙招:
1.正确诊断
2.查出病因
3.精神疗法
4.营养疗法
5.运动疗法
6.复职活动
日本九成治癒率的精神科名医,
剖析社会环境、生活饮食、儿时创伤,
全方面倾听你的心,
带你找回生活的力量,
给你慢慢康复的时间!
广濑医生九成治癒率的实际案例: 案例1:大脑因压力受损 十七岁高中生;「压力」引发的忧郁症 【发病背景】
此类的患者皆为排斥上学的高中生,只要勉强他们上学,就会高烧超过三十八度。属于慢性忧郁状态,自杀念头十分强烈,服用抗忧郁药也不见成效。但退学后体温便恢复正常,忧郁症状也减轻了。后来患者开始能帮忙做家事,未来并不打算复学或就职,就此结束了治疗。
【医生分析】
一般而言,在高中这个年纪的人还无法成熟地用言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清楚「造成压力的原因为何,自己的精神状态要怎么描述」,因此患者大多没察觉自己罹患了忧郁症(忧郁状态)。因此压力过大会借由其他形式展现出来,出现各种症状,例如头痛、腹痛、慢性倦怠、强迫症(重复无意义的行为或思考)、电动成瘾、暴食、拒食、自以为自己散发异味……等。
其中,未成年者最常发生的状况就是「身心压力反应(身体不适)」,通常会发烧三十七至三十八度,本案例超过三十八度的「高烧」情形实属罕见。另外,成年人也会有「身心压力反应」,这些人主要是童年或青春期时,身于无法表达个人情绪的家庭,或是学校未充分发挥功能(未尽人本教育的职责)。
【病况诊断】
这属于「忧郁症三大类型」的第三类。虽然解除压力来源(学校),发烧症状便会消失,但是慢性压力已造成大脑极大的损害,心灵能量可能会持续减退,必须透过营养疗法、运动疗法、规律生活等方式,来修复大脑的损害。而且需要接受心理谘商,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治疗方式】
考虑到抗忧郁药的副作用,基本上医生不会让未成年患者服用抗忧郁药,而会利用更有效的营养补充品,例如圣约翰草(一种香草,hypericum perforatum)、色胺酸(tryptophan)、5HTP(5羟色胺酸)、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酪胺酸(tyrosine),这些皆是胺基酸,可作为大脑神经传递物的原料,此外还会补充维生素B群等。
案例2:大脑操作方式错误 六十岁女性,退休;易烦恼、经常心神不宁,导致忧郁状态 【发病背景】
儿子只身至外地工作后,患者开始独居,感到十分寂寞,连饭都吃不下。陷入忧郁状态约莫一个月,才来求诊。患者原本的个性就很爱担心,总是担心儿子过得不好,满脑子只想着儿子。这类型的人总以为「只有自己会陷入这种痛苦的深渊」,因此我告诉她:「很多人跟妳一样前来求诊,大家都是服用一些药物,几个星期便痊癒了。」我开立了少量(儿童药量)抗焦虑剂给她。两週后,她精神饱满地来复诊,她说:「我已经完全好了。之前听完医生说的话,踏出这家诊所时,我就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好一大半了。」据说连我开的药物,她也几乎没有服用就康复了。
【医生分析】
类似这样的案例出乎意料地多,初诊时看似相当严重,令人误以为严重的忧郁症可在短时间内戏剧性地痊癒,其实可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忧郁症,原本的症状就属于轻微。
【病况诊断】
这属于「忧郁症三大类型」的第一类。患者的大脑几乎未受损,只是思绪混乱,也就是说大脑功能正常,但操作方式错误。因此医师只要教患者如何正确操作大脑,大脑功能便可正常运作。
【治疗方式】
对这种状况来说,精神疗法尤为重要。首先,要解除焦虑状态,关键在于向患者保证一定会痊癒。有时催眠疗法也能派上用场,而且大部分的患者皆无需服用抗忧郁药。
案例4:受童年创伤影响,精神层面发展迟缓 四十岁男性,上班族;家庭失和导致压力过大所造成的忧郁症 【发病背景】
患者与妻子同住但分房睡,经常向公司请假,上班常迟到,被公司要求「好好休养、接受治疗」。在其他医院接受过抗忧郁药的治疗,但似乎不见成效。自杀念头十分强烈,好几次自杀未遂。在公司主管的劝说下,来到本院求诊。患者很了解自已无法向他人倾诉心事,曾尝试精神疗法(例如自我肯定训练等),企图改善这种现象,但却提不起劲。因此我建议他学习踢拳道,进行运动疗法(参阅第165页)。第一次治疗(踢拳道)时,尽管患者的自杀念头依旧强烈,但由开朗的表情看得出患者「乐在其中」。持续治疗几个月后,患者表示「最近不再想死了」,忧郁症状只剩下「意欲减退」,其他几乎都改善了。抗忧郁药亦慢慢减量直至停用。患者后来顺利康复,回归职场。约两年便结束了治疗。
【医生分析】
这名患者小时候遭受酒精成瘾症的父亲家暴,内心一直充满恐惧,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要求自己不能惹麻烦。他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任职于一流企业后成家立业……看似人生胜利组的他,却天生对人际关系过于小心翼翼,不知不觉便自我要求太高。他总是全力以赴,不曾感到疲惫,总是能异常敏锐地察觉他人的期待与感受,却无法掌握自己的情绪与期望。他生不出孩子,夫妻关系很疏离,每天为工作忙得团团转,而引发了忧郁症。他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言出必行,做事认真,但是发病后却时常迟到、无故缺勤,好几次答应上司会改善,最后仍是食言。因此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价值,试图自杀,每次获救他都会向大家谢罪、道谢,自己却完全不觉得这些话出自真心。
【病况诊断】
这属于「忧郁症三大类型」的第三类。工作与私生活消耗了患者的心灵能量,导致忧郁症发作,童年的问题亦严重影响患者。这名患者的特征就是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与期望,过于顺从他人与社会的期待,自我要求太高,精疲力尽了才会忧郁症发作。
【治疗方式】
本案例靠抗忧郁药与一般精神疗法都无法治癒,运动疗法却效果显着。我可以感觉到这名患者热爱踢拳道,他运动时就连小孩子也能感受到他的快乐。由此可知,因童年创伤而精神层面成长迟缓、心理状态停留在儿童时期的患者,也能借由运动获得快乐。这名患者需要的是感觉自己的情绪、自主思考、自主行动。踢拳道使他用心感受自我,因此能使忧郁症痊癒。
日本精神科名医广濑医生长年接触忧郁症病例,发现一般的忧郁症治疗有许多不足之处,导致忧郁症的治癒率低落、复发率高、复职率低下。他发现许多忧郁症的误诊病例,以及铁质、胺基酸与忧郁情绪的关系。他主张除了药物,更应该爬梳患者的成长历程,了解患者精神层面的发展,找出病根,辅以精神疗法、营养疗法、运动疗法,并协助患者进行复职训练。借由此种方式,广濑医生的诊所在日本已创下九成复职率的佳绩。
深度解析:人类心智的奥秘与潜能 一部跨越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边界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疾病的营养干预方案,而是深入探讨人类心智的复杂结构、情感的涌现机制,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理解心智的深层运作规律,实现心智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潜能的深度发掘。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完整认知框架,旨在为追求心智成熟、情绪自由与生命意义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思维工具与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 本章首先梳理了自笛卡尔的二元论之后,现代神经科学如何逐步揭示心智与大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不再将大脑视为被动的信息处理器,而是视其为一个动态、可塑的自组织系统。 1.1 神经可塑性:重塑自我的物质基础 我们将详细阐述神经元连接的形成、修剪与再编码过程。重点讨论“经验依赖性可塑性”如何驱动学习、记忆乃至性格的长期改变。书中会引用大量关于成人海马体神经发生(Adult Neurogenesis)的研究,解释环境、运动和专注力训练对新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这不是关于“吃什么能让大脑变好”,而是关于“如何通过持续的行为模式,结构性地优化你的神经回路”。 1.2 执行功能:心智的“中央处理器” 执行功能,包括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是衡量高级认知能力的核心指标。我们剖析了前额叶皮层(PFC)在这些功能中的核心作用。书中将区分“自上而下”的控制(如深思熟虑的决策)与“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如习惯和冲动)。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复杂的认知任务和正念训练,系统性地增强PFC的效能,从而提升目标导向行为的成功率。 1.3 情绪的生物学起源与整合 情绪并非心智的对立面,而是进化的智慧结晶。本节深入探讨了杏仁核、脑岛和扣带回在情绪生成、体验和调节中的协同作用。我们引入了“情感标记假说”(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阐释身体感受如何指导我们的直觉判断。理解情绪的生物学基础,不是为了压抑它们,而是为了学会如何“阅读”这些信号,并将其有效地整合到理性决策过程中,实现“智慧的感受”。 第二部分:意识的涌现与界限 意识,这个困扰了哲学家数千年的难题,是人类经验的核心。本书尝试从信息整合理论(IIT)和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等前沿模型出发,探讨意识是如何从非意识的神经活动中“涌现”出来的。 2.1 意识的层次结构 我们区分了清醒度(Arousal)、觉知度(Awareness)和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通过对不同睡眠阶段、麻醉状态以及特定脑损伤案例的分析,勾勒出意识状态的“维度地图”。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我们日常体验到的“连续的自我”,实际上是多种神经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个单一的、静止的实体。 2.2 叙事性自我与核心自我 人类心智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连贯的“生命故事”。本章聚焦于“叙事性自我”的构建过程,它如何通过记忆的筛选和重构来维护一个稳定的人格认同。我们将探讨“核心自我”(Core Self),即最基本的感觉存在感,以及当叙事中断(如经历重大创伤时)对个体体验造成的影响。理解叙事的重要性,可以帮助读者主动地、有意识地“编辑”自己的生命脚本,从而改变对未来的预期。 2.3 深度沉浸:心流与超越性体验 心流(Flow)状态被视为人类效率与愉悦感的巅峰体验。我们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心流产生的条件——即任务难度与技能水平的完美匹配。此外,本书还拓展至“超越性体验”(Transcendental Experiences),探讨在冥想、艺术欣赏或集体活动中,自我边界暂时消融时,个体对“大我”的感知如何拓展心智的边界。 第三部分:心智的社会性与伦理维度 心智并非孤立存在,它是在社会互动中塑造和实现的。这一部分关注人类心智如何导航复杂的社会环境,并构建意义系统。 3.1 镜像神经元与同理心的基础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际理解的看法。我们解释了该系统如何实现“具身模拟”(Embodied Simulation),让我们无需亲身体验,就能在内部重现他人的动作、情感和意图。同理心(Empathy)并非单一能力,而是包含情感共鸣(Affective Empathy)和认知理解(Cognitive Empathy)的复合系统。深入理解这一点,是改善人际沟通和解决冲突的关键。 3.2 决策的非理性本质:启发式与系统偏差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依赖大量心智捷径(启发式)。本章系统回顾了丹尼尔·卡尼曼等人在“双系统理论”中的发现,详细阐述了锚定效应、可得性偏差、确认偏误等常见认知陷阱。我们的目标不是消除这些捷径——因为它们在进化上是高效的——而是教导读者如何在关键决策点上,识别并激活更慢、更审慎的“系统二”思维。 3.3 意义建构与价值体系的哲学探究 心智的终极追问往往指向“为什么”。本章转向存在主义和意义疗法的视角,探讨人类如何应对虚无感。我们分析了不同文化和哲学体系如何提供意义的框架,并强调个体对“选择自由”的责任感。心智的成熟,最终体现为构建一个能够承受痛苦、驱动行动并与他人连接的、稳固的价值罗盘。 结语:面向未来的心智实践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套整合性的视角,帮助读者将神经科学的洞见、心理学的工具与哲学的智慧结合起来。它不是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持续探索自身心智疆域的旅程。通过对大脑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身思维模式的审慎反思,我们得以更清晰、更有力地塑造我们的内在世界,并最终影响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更充分、更智慧的“人类”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