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茶经(新版)

图解茶经(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叶
  • 茶道
  • 图解
  • 生活
  • 饮品
  • 传统文化
  • 养生
  • 书籍
  • 新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茶文化最经典代表作

  《茶经》是唐代陆羽撰写的一本有关茶叶百科的经典。它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产物,是古代茶人关于茶经验的总结。陆羽苦心搜集了历代茶叶史料,将自身调查、实践的经验记录下来,总结唐代及唐代之前各代有关茶的典故、产地、功效、培植、採摘、煎煮、饮用等知识,是中国古代最完备、最有系统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依据,对茶叶生产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饮茶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称为「茶」?
  ‧该如何挑选茶叶?怎么泡茶才不苦涩?
  ‧泡茶的工具有哪些?该如何使用?
  ‧红茶、绿茶、青茶、乌龙茶、普洱茶有什么不同?
  ‧常听到的龙井、铁观音、白毫银针、祁门、武夷等,

  是依据什么命名,又是哪一种茶?

本书特色

  世界上第一本最完备、最有系统的茶学专着
  品茗-生活中的小确幸
  一本读懂以现代手法诠释茶道的经典着作

  专业实用
  茶典、茶史、茶艺、茶饮、茶具、茶事完全应用百科。

  多元广泛
  除了介绍茶之外,也增加了与茶有关系的故事,让读者有些「茶余饭后」谈天说地的趣味。

  图文并进
  五百幅精美手绘插图,一百张情境示意图,搭配文字,让读者一看就懂;并收录了七十多则彩色的名茶简介,阅读更详尽。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图解茶经(新版)》以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深入的阅读体验,避免提及原书内容: --- 《东方神韵:中华茶文化的千年流变与器韵之美》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索中国茶文化发展脉络的著作。它超越了单纯的茶叶品鉴指南,聚焦于茶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渗透进中国社会、哲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追溯了从神农尝百草到唐宋鼎盛、明清变革的千年演进,细致剖析了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角色、礼仪规范以及精神内涵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器”与“道”的结合上,系统梳理了历代茶器(包括瓷器、陶器、漆器等)的风格流变、制作工艺及其所承载的审美情趣,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立体的中华茶文化长卷。 第一部分:历史的茶踪:从饮品到哲思 本部分详尽勾勒了中国饮茶史的宏大图景。我们探讨了茶树的起源与早期利用,重点解析了唐代“茶圣”陆羽之前,民间和宫廷的饮茶习俗的差异与融合。 唐代:煎茶法的兴起与禅意的融合。 详细考察了唐代边疆贸易对茶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茶道精神在佛教禅宗思想影响下,如何从单纯的解渴饮品升华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本章特别收录了对唐代“茶寮”制度的考证,揭示了当时茶馆在社会交往中的核心地位。 宋代:斗茶风尚与文人审美。 宋代的茶文化是精致、内敛而又极具竞技性的。本章重点解析了“点茶法”的技艺要求,以及文人雅士如何通过斗茶活动,展现其学识与品味。我们深入分析了宋代美学如何影响茶事活动,使得茶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明清转型:泡饮的普及与地域特色的形成。 明太祖“罢造团茶,兴散茶”的决定,彻底改变了饮茶方式。本章细致对比了明清时期,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主要茶类的制作工艺革新,以及不同地域(如徽州、福建、云南)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茶俗和茶季活动。 第二部分:器韵之美:茶具的流变与工艺 茶器不仅是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特定时代工艺水平与审美趣味的物化体现。本部分着重于对中国茶具发展史的梳理与鉴赏。 陶瓷的对话:建盏、定窑与紫砂的千年博弈。 深入剖析了宋代建窑“兔毫”、“油滴”等窑变的神奇工艺及其在点茶中的视觉效果。随后,本书聚焦于明清时期紫砂壶艺术的崛起,分析了宜兴紫砂在泥料选择、塑形设计和铭刻艺术上的独特贡献,探讨了“一壶侍一茶”的理念如何深入人心。 竹木漆器的温润:茶席间的辅助艺术。 除了主流的瓷器和陶器,本书还细致考察了竹编茶则、木制茶荷、漆器茶盘等辅助茶具。通过对这些器物材质的考察,读者可以了解到古代工匠如何利用自然材料,营造出茶席的整体氛围感。 近代工业化对茶具设计的影响。 考察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玻璃器皿、金属茶具等新材料、新工艺如何挑战传统茶具的地位,并分析了传统茶具在现代设计中的回归与创新。 第三部分:茶与人文:礼仪、诗词与哲学空间 茶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载体。本部分探讨了茶在社会交往、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辨中的角色。 礼仪的规范:待客之道与身份象征。 从古代的“茶礼”、“茶仪”中,我们探寻了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功能性,例如在婚丧嫁娶、官场交际中的特定含义。 诗词中的茶意境。 辑录并精析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茶的经典篇章,从白居易的“闲坐烹泉买竹炉”到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展示了茶如何成为寄托情感、表达高洁志趣的媒介。 养生与哲学:身心合一的东方智慧。 探讨了中医理论中对茶性的理解,以及茶在道家、儒家思想中被赋予的“清静”、“中和”等哲学意义,揭示了饮茶活动背后所蕴含的东方生活哲学。 本书特色: 本书的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并配有大量珍贵历史图像、茶器线描图及相关文物拓片,力求在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性之间达到完美平衡。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泡茶”手册,而是带领读者深入中国历史文化的肌理,理解一杯清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明。阅读本书,即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茶之奇趣:斗茶
序言:一场怡然风雅的茶学盛宴
本书内容导航
关于历代《茶经》版本探究

第1章 绝品人难识,茶经忆古人:你需要了解的
 1. 世界最早的茶学「圣经」:《茶经》
 2. 茶之为饮的渊源:神农氏
 3. 这部经的缔造者:陆羽
 4. 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中国茶文化百科
 5. 茶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6. 古代茶政治:茶政与茶法
 7. 神祕的茶叶商道:茶马古道
 8. 一壶茗香遍天下:茶在世界的传播
 9. 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精行俭德
10.《茶经》的儒家思想:中庸和谐
11. 《茶经》的道家宇宙观:清静无为
12. 《茶经》的佛家本心:静心自悟
13. 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14. 万病之药:二十四功效
15. 道由心悟:茶道
16. 昇华了的艺术:茶艺
17.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茶俗
18. 各具千秋的中国茶:七大茶类
19. 西湖龙井、碧螺春的族群:历史悠久的绿茶
20. 工夫红茶的天下:风靡世界的红茶
21. 铁观音、冻顶乌龙的世界:天赐其福的乌龙茶
22. 珍贵的银针:色白银装的白茶
23. 蒙顶山上茶:疏而得之的黄茶
24. 普洱茶的群落:独具陈香的黑茶
25. 茉莉花茶与玫瑰花茶的群落:茶溢花香的花茶
26. 能喝的骨董:普洱茶
27. 美如观音重似铁:安溪铁观音
28.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碧螺春6
29. 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白毫银针
30. 中国十大名茶:君山银针、武夷大红袍
31. 中国十大名茶:冻顶乌龙、祁门红茶
32. 茶作为主角(1):诗词、书画
33. 茶作为主角(2):歌舞、戏曲
34. 茶作为主角(3):婚礼、祭祀

第2章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起源
 1. 寻找最初的本源:根在中国
 2. 绵长而有序的传承:「茶」的字源
 3. 另一个名字:历史上的几种解读
 4. 五大初相:根、茎、叶、花、果
 5. 生长的关键:土壤、水分、日照、地形
 6. 准备好播种了吗?:艺、植
 7. 无敌鑑别密技:三种鑑别法
 8. 符合人体脏腑的需要:药用成分
 9. 防病效能的前提:精行俭德之人
10.警告!「茶为累,亦犹人参」:选材不当的后果,「六疾不治」

第3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造
 1. 採摘双翼:凌露、颖拔
 2. 从採摘到制造茶叶的工序:七经目
 3. 七经目之一:「採」
 4. 七经目之二:「蒸」
 5. 七经目之三:「捣」
 6. 七经目之四:「拍」
 7. 七经目之五:「焙」
 8. 七经目之六:「穿」、「封」
 9. 唐代的饼茶审评:八个等级
10. 鑑别之上:言嘉及言不嘉
11. 经历各代的转变:制茶工艺的发展

第4章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煮器
 1. 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陆羽设计的煎茶器皿
 2. 设计展现五行和谐:风炉,「体均五行去百疾」
 3. 自命不凡的见证:「伊公羹」与「陆氏茶」
 4. 独特的设计理念:鍑—正令、守中
 5. 唐代饼茶的特殊用器:碾、罗、合、则
 6. 煮茶用具影响茶汤品质:漉水囊、绿油囊
 7. 陆羽的最爱:越窑青瓷杯
 8. 历代茶具:茶具大观

第5章 甘苦调太和,迟速量适中:烤、煮
 1. 煮的三把利器:色、香、味
 2. 讲究的技术:烤、碾
 3. 严格的选择:「活火」
 4. 决定性的因素,「选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5. 烧水的艺术:三沸
 6. 水温的形象化比喻:老与嫩
 7. 煮茶的艺术:煮、酌
 8. 茶汤的精华:沫、饽、花
 9. 斟茶的讲究:茶性俭,不宜广

第6章 饮罢方知深,此乃草中英:饮用
 1. 饮茶的特殊意义:荡昏寐
 2. 饮茶最高境界:「品」
 3. 处处的精益求精:九难
 4. 最重香与味:珍鲜馥烈
 5. 饮茶风尚的传播:滂时浸俗,盛于国朝
 6. 风尚的传播者:佛教僧徒

第7章 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清泉:产出
 1. 唐代茶叶产区:八道
 2. 八道之:山南道
 3. 八道之:淮南道
 4. 八道之:浙西道
 5. 八道之:浙东道
 6. 八道之:剑南道
 7. 八道之:黔中道
 8. 八道之:江南道
 9. 八道之:岭南道
10. 从唐代到现代:茶产区的分布
11. 从产区看茶品:四个等次

第8章 故雅去虚华,宁静隐沉毅:总结
 1. 特定情况下的省略:制具略
 2. 高雅之士的饮茶风尚:煮具略
 3. 《茶经》的终极要求:分布写之、目击而存
 4. 总结(1):从「品」到「心悟」的三重超脱境界
 5. 总结(2):最终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附录1
《茶经》原文

附录2
名茶图鑑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万病之药
 
二十四功效
 
中国古代,茶常常被当作药物使用。古代医学典籍中,茶作为单方或复方入药的,颇为常见。其药用功效之广泛被古人称为「万病之药」。

「万病之药」缘由
 
茶的传统用法,一般指中医与民间流传的关于茶叶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茶叶具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唐代就有「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在古代,茶就是药,并被药书所载录。但当代医学习惯将「茶药」一词仅仅限于药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
 
鑑于茶叶诸多药用功效,并可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唐代的陈藏器将其称为「万病之药」。明代于慎行的《谷山笔尘》也称茶能「疗百病皆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述茶的药理:「味虽苦而气则薄,乃明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这是从茶的气味厚薄、天人合一、升降、归经等理论加以记述的。

二十四功效
 
茶的功能或效能是指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如《新修本草》「利小便」、「祛痰」等。而中医所说的主治是指治疗的主要病症,如「瘘疮」、「热渴」等。茶的二十四功效在中药古书中常为两种表述:一是偏于「药」;二是偏于「病」,往往以「主治」二字引出。这些功效单用茶叶一味就有效,如若加强疗效,可以复方使用。
 
安神:安定精神。         少睡: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少睡。
明目:明亮双眼,治疗眼病。    清头目:治疗头痛。
清热:清除内热。         止渴生津:消除口渴,增加唾液。
解毒:对抗药物麻醉和毒害。    消暑:消夏、祛暑。
消食:帮助消化。         醒酒:解除酒醉,抵抗酒精。
去肥腻:去除油腻。        下气:促进肠胃蠕动而排泄气体。
通便:利排泄大便。        利水:能利尿,增强肾脏的排泄功能。
治痢:治疗痢疾。         祛痰:帮助排痰或祛除生痰病因。
祛风解表:疏散风邪、疏表。    治心痛:调节心搏,抑制动脉粥状硬化,防止冠心病。
坚齿:防龋健齿。         疗疮治瘘:辅助治疗瘘疮。
疗饥:缓解饥饿感。        益气力:增强体力。
延年益寿。            其他。
 
道由心悟
 
茶道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其内容包括:备茶品饮之道和思想内涵(即透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将精神昇华到具有哲理的境界),陆羽的《茶经》第一次提出茶道的概念,并将茶道的两个基本点充分展现出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圖解茶經(新版)》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幾年來讀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本關於茶的書籍了!身為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對茶葉有著濃厚情感的消費者,我一直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茶的本質,而不僅僅停留在品嚐的層面。這本書恰恰滿足了我的這個願望。它沒有用過於艱澀的學術語言,也沒有過於商業化的推銷,而是以一種非常誠懇、充滿溫情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茶的世界。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的每一項內容。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飲茶習慣的描寫,這讓我意識到,原來喝茶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情感。書中的插畫,更是精緻到了極點,每一筆都帶著匠心,彷彿能聞到茶香,聽到泉水叮咚的聲音。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觸動心靈、引人反思的藝術品。

评分

哇,拿到這本《圖解茶經(新版)》真是太驚喜了!我一直對茶文化很有興趣,但看傳統的茶經常常覺得有些晦澀難懂,很多古老的詞彙和概念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理解。這本新版圖解本真的像一股清流,完全解決了我的痛點!首先,它的排版就非常吸引人,不像一般書那樣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穿插了許多精美的插圖,將陸羽老先生當年描繪的種種茶事、茶器、茶區,甚至是茶葉的生長形態都生動地呈現在眼前。我以前光是看文字,腦袋裡總是有個模糊的畫面,現在有了這些圖,彷彿能親身走進唐朝的茶園,看到採茶姑娘們辛勤的身影,或是坐在古樸的茶館裡,品嚐著那一碗碗令人懷念的茶湯。更不用說那些對茶葉品種、採摘時節、製作工藝的詳細圖解,讓我這個茶新手也能快速入門,不再對各種專業術語感到困惑。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一種視覺的饗宴,讓我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對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連結。

评分

這本《圖解茶經(新版)》的出現,簡直是為像我這樣想深入了解茶道、卻又擔心門檻太高的台灣讀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茶道不只是品飲,更是一種生活美學和文化底蘊的展現。以往接觸到的許多茶葉書籍,內容有時過於學術,或者偏向實操技巧,比較難將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當代連結起來。但這本書巧妙地將《茶經》的原文精神,透過現代的圖解和生動的說明,變得觸手可及。它並沒有省略原著的精髓,而是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我特別喜歡它對於茶葉的各種介紹,從茶樹的栽種、採摘,到烘焙、研磨、沖泡的每一個細節,都有非常細膩的圖示輔助,讓我在自家泡茶時,也能參考書中的步驟,試著還原古人的風味。而且,書中還補充了一些關於不同時期茶文化演變的介紹,讓我瞭解到茶在不同朝代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這對於建立一個更全面的茶文化觀非常有幫助。

评分

這本《圖解茶經(新版)》的出版,對我來說就像是尋獲一本失落已久的寶藏。我一直覺得,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但許多經典著作,像是《茶經》這樣影響深遠的,往往只在學術界或專業茶人之間流傳,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門檻實在太高了。這次的新版圖解本,以非常親民、卻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方式,將陸羽先生的智慧重新詮釋。它的內容編排非常有條理,從茶的起源、茶的器具、茶的製作、茶的沖泡,到茶的品飲,每一個環節都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我特別欣賞書中對各種製茶工藝的圖示化說明,比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的發酵程度不同,葉片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哪些變化,透過圖解,我對這些複雜的過程有了更直觀的理解。而且,書中的文字表述也十分考究,既保留了原文的韻味,又加入了現代的語彙,讓我在閱讀時不會感到生澀,反而能沉浸其中,體驗古人飲茶的意境。

评分

說實話,我對《圖解茶經(新版)》的期待一開始是帶著點小小的懷疑的,畢竟「圖解」這個詞有時候會讓人聯想到過度簡化。但讀了之後,我的疑慮完全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驚喜與肯定。這本書做到了真正的「圖解」,而不是簡單地把文字配上圖片。每一張插圖都經過精心設計,與文字內容緊密結合,甚至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例如,當書中提到如何分辨不同等級的茶葉時,書上的圖示就清晰地展示了茶葉的形狀、色澤、嫩芽的比例,讓我一眼就能看出差別。還有關於茶具的介紹,從水盂、茶碗到茶匙,每一種工具的樣式、材質、用途,都配有細緻的手繪圖,讓我彷彿置身於一個古董茶器展覽。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還融入了一些與台灣茶文化相關的對比和思考,雖然不是主體,但這種連結讓我覺得親切,也讓我重新審視了台灣茶的發展歷程。《圖解茶經(新版)》不只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本能引發我思考、讓我對茶產生更多熱情的啟發之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