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茶味:北埔.东方美人.茶

忘茶味:北埔.东方美人.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方美人
  • 北埔
  • 台湾茶
  • 茶文化
  • 品茗
  • 慢活
  • 生活美学
  • 文学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北埔事茶人古武南老师最新作品
啜饮一口东方美人,唤起唇齿的记忆

  常常把制茶人之前卖给我们的好茶,
  经放一段时日后重新让他们再尝一遍,
  看他是否记得住当时的茶味,
  发现再厉害的制茶人,也有忘记自己茶味的时候,
  因为时间会改变茶,会改变人,也会改变人与茶的价值。

  茶是文化,是艺术,是味蕾的记忆;
  家是眷恋,是传承,是毕生的记忆!

  你是否记得啜饮一口好茶时,那种唇齿留香的余韵?
  你是否记得想起家乡时,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口好茶,一刻记忆。一种生活,一种文化。
  用东方美人茶,忆起北埔的美,和难以忘怀的好味道!
  以及近乡情怯的游子心情。

  膨风茶,就是白毫乌龙茶,也就是习称的东方美人茶。
  借以通过一种茶、一本书,认识一个地方,理解一个行业,
  体会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本书以事茶人、文史工作者古武南为叙事者,以职人之眼,带领读者看见一个台湾客家乡镇,看见一个传统产业,看见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书中加入大量图片,除北埔的茶园风光、制茶过程之外,更有多张烹茶、品茶、玩茶、赏茶、藏茶的照片,借由文字与图片的编织,营造生活禅的阅读氛围。

  本书可以作为供给都市读者的生活提案。

  台湾乌龙名贯天下,在众多乌龙茶中,以白毫乌龙最着名。

  早期台湾北埔盛产的白毫乌龙,行销世界多国,1950年代后期台湾茶叶开始往内销发展。1960年代后,茶商为了行销,特别以美化商品的概念,将白毫乌龙又取了一个新名称,叫作东方美人茶。

  着烟过的白毫乌龙茶,沖泡后散发出独特的鲜花、熟果、高级气蜜香,是北埔特产的白毫乌龙所独有。日本古美术收藏家曾说:这是她这辈子感受过最完美的香味。

关键特色

  ★本书以事茶人、文史工作者古武南为叙事者,以职人之眼,带领读者看见一个台湾客家乡、一个传统产业、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书中以大量图片呈现,除北埔茶园风光、制茶过程外,更有多张烹茶、品茶、玩茶、赏茶、藏茶的照片,借由文字与图片的编织,营造生活禅的阅读氛围。

名人推荐

  李曙韵  北京茶家十职 人澹如菊创办人
  小  虫  华人音乐教父
  张安佐  实践大学企业管理系所兼任副教授 前明基友达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彭温雅  温亚中西医联合诊所院长
  廖荣鑫  汉翔航空公司董事长
  蔡荣光  新竹县文化局局长
 
忘茶味:北埔.东方美人.茶 一盏穿越时光的清香,一场关于土地与人情的深刻对话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茶种的百科全书,亦非描绘台湾北部山城风光的旅游指南。它是一部以“忘茶味”为题,深入挖掘台湾新竹县北埔地区丰富人文底蕴与自然生态的非虚构叙事作品。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一片被茶树温柔覆盖的土地,讲述那些在茶香中沉淀下来的故事、记忆和生活哲学。 第一章:石板路上的人声与风声 本书的开端,将读者带入北埔古老的街区。这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对现存老建筑、传统生活习俗的细致观察,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客家生活画卷。北埔,作为客家人在台湾早期拓垦的重要据点,其文化基因中蕴含着坚韧、内敛与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我们访谈了数位在北埔世代居住的老居民,他们或许不再亲自采茶制茶,但他们的记忆中,茶园的气味与劳作的场景,构成了他们童年最鲜明的底色。老一辈人的口述,如同从旧木柜中翻出的泛黄照片,讲述着早年物资匮乏时,茶树如何成为支撑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 书中细致描摹了北埔特有的“竹堑社”文化对客家聚落的影响,探究不同族群在同一片土地上如何共存、交流,以及这些历史的纹理如何无形地渗透到当地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之中。例如,某些独特的祭祀方式,或者对于邻里关系的重视程度,都与这片土地的早期开发史息息相关。 第二章:泥土深处的低语:关于气候与风土的沉思 “忘茶味”,顾名思义,指向的不仅仅是茶汤入口的瞬间滋味,更是一种超越味觉感官的体验——那些被时间磨平、被环境塑造,最终融入血液的“味道”。 本章将焦点转向北埔独特的地理环境。不同于台湾其他知名的茶区,北埔的地形、土壤酸碱度,以及季节性的季风影响,共同造就了此地特有的“风土条件”。我们邀请了本土的农业专家,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解析这些看似抽象的自然元素,如何转化为茶树生长的微妙密码。 书中记录了数个不同海拔、不同朝向茶园的实地考察过程。我们追踪了一整年的气候变化对茶树生长的细微影响:春日早晨的薄雾如何锁住茶叶的嫩度,午后强烈的阳光如何激发植物体内的化合物,以及夏季骤雨对土壤的冲刷与滋养。这不是枯燥的科学论述,而是将科学观察融入到对自然的敬畏之中。 特别探讨了人类的介入——传统耕作方式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碰撞与融合。那些坚持不使用化学肥料的茶农,他们如何与土地进行一场持续的对话,如何通过修剪、轮作等古老智慧,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三章:制茶人的手与心:工艺的传承与变异 制茶,是人与自然合力完成的一场化学与物理的舞蹈。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到茶厂的内部,聚焦于那些世代相传的制茶工艺。 我们记录了制茶师傅们在关键时刻的决策瞬间:萎凋过程中,火候的掌控,翻动次数的拿捏,揉捻的力度与时间。这些技艺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细致的访谈和现场记录,我们试图捕捉到那种需要时间沉淀才能掌握的“火候哲学”。 书中描绘了茶师们对待不完美茶叶的态度。有时,面对一批因天气原因未能达到最佳状态的茶叶,制茶师傅们会如何根据其特性,选择不同的加工路径,以求达到“不枉此茶”的境界。这其中体现的,是一种对原材料的尊重,以及在有限条件下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 此外,本章也探讨了新一代制茶师的探索。他们如何在新思维的驱动下,对传统工艺进行微调,试图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探索更广阔的市场与风味表达。这种传承中的“变异”,是地方文化保持活力的关键。 第四章:茶席之外的风景:人情的交织与地域的印记 “忘茶味”的最终含义,或许在于茶本身已经融入到生活的骨骼之中,成为一种情感的载体。 本章跳脱出茶园与茶厂,将视野投向北埔的日常生活场景。茶不再仅仅是饮品,它出现在婚丧嫁娶、节庆仪式乃至日常的待客之道中。我们记录了茶农家庭如何利用自家的茶作为社交货币,如何通过分享一壶自制的好茶,来维系和加深邻里之间的信任。 书中穿插了关于北埔地区独特公共生活场景的描写,例如地方戏曲的演出、传统市集的喧嚣。在这些热闹的场景中,茶的角色是宁静而稳定的背景音。 最后,本书试图回答一个更宏大的问题: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像北埔这样的小型地方经济体,如何通过对自身独特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尊重,找到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忘茶味”不是遗忘,而是一种将外在的喧嚣沉淀下来,最终回归到土地本源的平静状态。这片土地的故事,如同陈年的老茶,需要时间去细品,才能领略其深厚的底蕴与回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古武南


  1965年生于新竹北埔,为当地知名文史工作者。
  1994 回家乡北埔投入保护本土文化资产工作,成立北埔工作室。
  2005 茶道美学源习于台北「人澹如菊茶书院」李曙韵事茶师。
  2009 国立故宫博物院—茶室展演空间设计师兼茶艺示范讲师。
  2010 国家音乐厅两厅院《元宵新春》茶会事茶人。
  2011 国际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代表台北当代美术馆事茶人。
  2012 台湾商务印书馆《茶21席》编者,该着作台港澳两岸三地最畅销茶文化专书。

摄影  古皓承(古蜜)

  就读国立关西高中园艺科,喜欢流行音乐与时尚街拍。
 

图书目录

自序
 
Part1 茶是大自然的产物
1.出生:东方美人的身世
2.四季:美人之春夏秋冬
3.香气:美人之天生气质
4.地形:美人之居住地
5.收成:美人之採收
6.制作:美人之加乘
 
Part2 茶是家乡的记忆
1.渊源:与传统、与家人
2.茶搅子:好茶遇伯乐
3.相遇:与白毫美人之缘
4.智慧:北埔老茶与其他
5.传承:老白毫乌龙
6.同好:茶与友情
 
Part3茶是艺术的表征
1.茶博馆:留住香气
2.水井茶堂:圆个茶楼梦
3.茶工厂:生产希望
4.好茶具:好茶是主角
5.冰镇美人:各种形式的美好
6.保存:好茶须体贴收藏
 

图书序言

自序

  坊间论述有关膨风茶、东方美人茶或白毫乌龙茶的书籍很多,这里就不再探讨,本书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跟制茶人习作茶、喝茶见习为主轴;换言之,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在茶树4下完成的心得报告。个人曾经撰述过三本有关茶事的书籍,第一本由新竹县文化局出版《新竹县文化文献》第二十七期,这本书专门介绍新竹好茶;后来又编着另一本《茶二十一席》,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料想不到这本《茶二十一席》竟成为一本畅销的茶文化丛书,后来出版社将《茶二十一席》授权出版简体版,并在中国大陆发行,最近一次到北京,发现《茶二十一席》,已经发行到了精装本的阶段,索性买一本回家当纪念,感到很不可思议。 虽然我们一直深居在北埔的陋巷里,每每遇见看过《茶二十一席》的读者,无论从两岸三地,特地跑到北埔水井茶堂登门指教讨论,常常让人感到激动也很感动。

  我在二○○八年曾经自己撰写过一本书—《北埔民、居》,此书共八万多字,从二○○三年写到二○○八年才完成,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最后这本书让我得到毕生最大的荣誉,第一届国家出版品佳作奖。

  会想要选写以北埔做主题的茶书,最主要的有二个原因:第一在人澹如菊茶书院习茶,从入学开始老师给我的茶作业就是,要我把家乡的茶事弄清楚比较重要,这句话让我整整投入了十年的功夫。其二身为北埔人文茶庄的一分子,自知消耗北埔太多有形无形的文化资源;人当要饮水思源,﹁吃果子拜树头﹂,生为茶家的后代,更应该将所学所知回馈于无怨无悔供给我们养分的茶山、茶树、茶叶、和认真的制茶家。

  二○○五年有幸在好友辗转介绍中,找到台北市永康街的「人澹如菊」茶书院,在因缘聚会中,让我有机缘师事曙韵茶学老师,从此习茶之事,俨然成了每个礼拜来往台北跟北埔之间的一条新茶路。

  习茶期间,我从一个以卖茶图利自己的小茶贩子,一脚踏进茶书院,在茶书院体验到了茶事,和事茶人的大千世界。尤其曙韵老师严谨深仪的教学内容,让人身处在历史建筑中,不难感受到人澹如菊茶席独有特殊的意境,宁静中蕴涵着深厚茶道美学的力量,引人对茶事产生了无穷尽的奇想。索性将多年所学复制到北埔客家山城的老聚落,期许这样的发想,能够让人文茶庄的茶道美学添加些许养分。

  带着感恩、怀念、回忆的心情,开始撰写习茶十年的心得,起笔当下茶事历历尽在眼前,赫然发觉能够来台北茶书院上课,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当然幸福不只是生命中唯一最美好的成就,如果能够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时而拥抱到片刻的幸福感,何尝不是件值得珍爱的事。

  我们常常说﹁福报,福报﹂,具体的说,福应该是我们得到的,报应该是报恩与回馈。最近发现对茶了解越深,越感觉到亏欠的事物越多,亏欠父母的栽培,亏欠老师的教导,亏欠习茶之道一路走来相随相伴的茶旅同学,亏欠更多的应该是跟我买茶、提供给我生活资粮与精神支柱的顾客。虽然目前在下的智慧还无法像六祖惠能,

  已达菩提本无树的境界,也只能仿效神秀,照顾自己的菩提心,利用写作好书的想法,回报大地、茶山、茶友给予在下的恩泽。

  自从老师去了北京之后,以前在茶书院一同上课的学长学姊,大部分都和我一样,回到自己的事业工作各奔前程,当然也有自立门户、开班收徒走教学路线,推广茶文化的。

  有人问老师说: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的茶,它们中间的差异性在哪里?

  我记得老师曾经跟我们分享说,日本人重视的是茶道;韩国人比较强调他们的茶礼,就是喝茶的礼节;中国当然自许保存几千年留传下来的茶技和茶艺;台湾拥有的则是最精采的茶文化。

  文化这名字听来很抽象,其实我们可以把文化更具体化一点。对我个人而言,文化就是生活过程中留下的美好印记。茶在北埔和我的生活画上等号,茶文化也只不过是生活上的一部分。

  受习茶文化薰陶后,往往让自己从傲慢自大,开始慢慢走向谦卑。

  「我不许将自己升级到茶人的境界,我知道自己还未修行到拥有道貌岸然的清高风古;心中还隐藏着很多卧虎藏龙,随时会出现在表面看来平静的生活里。」

  我很庆幸在习茶过程中能够检视自己原来的身分,在还没有接触茶界之前,曾经是一个在北埔默默记录文化的工作人,在友人鼓励下,我从文化界跨越到茶界,兜了一圈好不容易才清醒地又回来北埔,发现自己从事的文化工作,只不过多了一个茶字。

  在北埔平静平淡的环境里,跟自己想要履行的一字学生活,慢慢地好像有了点头绪。住在一个地方,做一件事,理解一种茶,写一本书,开一间店,爱一个人,组织一个家,过一辈子。后来发现欲想执行这种人生的大志向、一字学生活,在北埔好像是一种常态,人人都是这样过生活。

  想想一座茶山,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出多少好茶,又能卖多少好茶。

  有很多人形容在下,是一个孤僻的茶搅子,不是一个标准的茶人,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我,而我始终秉持着对茶的爱恋,事茶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好茶不容易收藏,好茶失去了,想要再拥有是不可能的,能够快乐地过一天,喝一杯好茶,就是赚到一天。这也是我学茶后,愿意选择做一个简单记录茶的生活工作者,最主要的原故了。

  我很羡慕老师在京都高台寺讲的自我简介:我来自台湾是一个「为茶文化工作的工作者」。虽然我目前还做不到,但我已经把这句话,当作往后生活理念和实践的目标。

  老师去北京初期,要我走出北埔、走出自我;老师今天在「茶家十职」当下邀请我们全家,到北京或未来到苏州去发展事业,我默默不语地看着老师,后来回答:「老师,我离开北埔,谁来关怀古蹟,谁来打扫北埔老聚落,同学来北埔谁来接待。」

  老师:「说的好。」

  老师去北京前告诉我,古先生你可以穿回你原来的衣服,那才是能够代表真正的自己,为了茶,为了生活,为了自己我开始往原来的方向出发。

  第一次参加北京茶家十职茶会,我没有穿茶服,我穿黑色衬衫和黑色的休闲裤,在这场茶会里,我回到十年前,重新拾回睽别已久的麦克风,当来宾发表感言。茶席开始前老师引荐我们,认识偏远地区学校的校长,校长是一位密宗的仁波切,为了答谢我们,提供珍贵的老白毫乌龙义卖,所得款项全额捐出,茶会前特别送给我珍贵的西藏唐卡,我们全家人与师父合照时,内心颇有佛光普照法喜充满之感。

  这场髦牛奶酪遇上白毫乌龙的慈善茶会,延续了老师在香格里拉世纪茶会中提到的,茶会不分宗教,甚至一场完美的茶会,应该要有超越宗教的理念,即然茶会不分宗教,行善更不应该分两岸。这是我们头一次参加慈善茶会,因缘殊胜,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机会,参加如同今天这场别具意义的茶会。

  当氂牛奶酪碰上白毫乌龙茶会圆满后,我问古蜜:这趟北京茶家十职之行,有没有特别的感受,古蜜回答我:对于老师我除了敬佩之外还是敬佩。我再问古蜜为什么只有敬佩,他回答我,做一件事做到让人感受到无可言喻,是所有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就会让人感到敬佩。显然古蜜长大了。

  这次我们全家一同来北京,最主要除了旅游之外,让小孩有机会体验,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来看老师。自从古蜜上了国中之后,我们就很少全家一起跟老师见面。每次造访北京,我们都住在华人音乐教父小虫老师家。古蜜出生那年我们跟小虫老师结识,古二这个小名也是小虫老师帮他取的;小虫老师我们称他为董事长,董事长与老师都是我们全家人的恩人和贵人。住在董事长家的十天里,其中八天都受到北京同学热情的招待与款待,心中的温暖和感动,除非是置身其中,不然是很难体会与想像的。我们一大早就被同学接走,回到董事长家通常已经深夜,收到的礼物更不用说,多到有些只能留在北京,没有办法带回北埔。

  珍梅偷偷地把今年最好的金尖白毫红茶保留最后一泡,拿来北京送给老师。老师照旧用最好的器物,用好茶招待我们,今天请出的茶器,是三联生活周刊封面的茶壶和茶盅。老师为了我们口中歌颂的红茶,居然请出自己最爱的收藏品,现场执壶跟同学们共享,这就是十年来跟老师习茶,随时都享受得到的大器与无私。这把名家壶的水容量很大,我们带来的茶叶很少,老师只取出一半茶叶,用高温注水的方式沖茶,也许有了名家茶器的加持,出汤后的茶感,惊动了在场每位同学,快要一年没有喝到老师亲自执壶的好茶,当下的茶汤让我学到喝茶,第三爱茶,第二惜茶,第一茶的心情水知道,茶和水与壶的心情,也只有老师才能理解。

  离开北京前我问老师对茶文化疯狂流行后,未来茶的趋势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和态势,老师回答:「每件事物发生到最极致的状态、它将会回归到原点,也就是最初衷的地方,茶亦然如此,大家最后都会回到自己的小团体,回到家庭的氛围,也就是说回到自己的来时路。」

  啊!我以为已经回到家了,原来还是往前走。

  在北埔的生活我一向都很自我放任,没有规律与固定的工作。留在北京的最后一天,龙龙、姊姊、姊夫、还有小杜,他们是董事长在北京的家人,他们待我们全家如己,今天特别招待我们去承德。从承德回北京的路上,我偷偷听到古二跟妈妈报告:「我以为爸爸只会在北埔写书、解说、卖茶与吃喝玩乐,没想到他在北京也很有办法,其实他也有伟大的地方。」古二还小看不出来,其实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拜董事长与老师所赐。

  住在北埔小山城,生活很规律六点一刻与孩子一同起床,有时开车、有时骑车、有时是用目送孩子上学,然后做一个半钟头暖身瑜珈,漫步秀峦山一小时,再转到水堂开门发想,经过慈天宫礼佛三拜,提醒自己尽量莫忘初衷,走过姜阿新老宅第,来到水井巷,清晨的凉风徐徐吹来,心中的感觉是如此的舒适和清净,水井、天井、小花树、无人的空间,在这个时候常常跟自己相遇,享受着生命最完美的时光。

  有人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我认为写作不只是一种修行,它应该是一种探索自我灵魂的享受,人投生到这个世界,应该常常跟自己相遇,唯有在自我探索中,我们才能够理解自己到底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所以常把写作,当作是在记录生活的创作,创作让我知道自己对茶了解了多少,对茶误解了多少。

  如果觉得这本书不错,是因为结合了众多的善因缘,跟茶与老师有最大的关联,如果读了这本书,觉得不够精彩,这是我自己对茶文化的见地不足,代表的是个人的茶后感不佳。

  今天是教师节,除了带领全家祝福老师教师节愉快之外,顺便要跟老师报告:我发现有同学拷贝在下的专有茶偈,身为人澹茶人「一日茶书院,时时茶书院」。这句话是我最先说的,但是欢迎所有「三北」茶人(北京、北埔、台北)的同学共同拥有。夜深人静之时,感恩的心悠然而生,为表达老师这十年来对北埔茶事的关照和学生的抬爱,愿将追随老师习茶这十年来的心得,写成这本笔记簿,祝全天下所有教师佳节愉快。

  疼惜

  客家人在生活里很落实疼惜的概念,也许跟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关,我们始终客居他乡而以为家,必须在有限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将资源发挥到极致是一种美德,故养成了惜人、惜情、惜物、惜茶的美德。

  感谢大家再度支持,最要感激曙韵老师以及台北人澹如菊茶书院同学,以及茶界曾经与我相遇的诸多茶伴侣、茶客人,还有每个夜晚发微信的北京晚香同学,台湾脸书好友,让我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一边打字一边欣赏,大家留在电话里的文章和图像,在孤单的夜里,从来不会感觉到寂寞。常常想到《我的家庭真可爱》这首歌里面的歌词:

  ﹁我的家庭真可爱,整洁美满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气,父母亲都慈祥,虽然没有后花园,春兰秋桂常飘香,虽然没有大厅堂,冬天温暖夏天凉,可爱的家庭哟,我不能离开你,你的恩惠比天长。﹂平实的幸福最难得、最真实、最可贵,就如同与古氏宝记制茶所的家人,还有母亲喝茶一样快乐。

  最要承蒙感谢的是我自己的家人,妻子珍梅,大儿子古蜜,小儿子古二,如果没有他们的容忍,鼓励,加持,本书是无法完成的。

  答谢

  我自己不是茶商,不是茶农,也不是制茶家,更谈不上是一个标准的茶人,撰写本书纯粹是为了想把生活在北埔的美好茶事,拿来跟大家一同分享。加上自己不是科班从事茶业的专家,书中难免会诸多错误与遗漏不足的地方,期盼看过本书的先进和后辈,未来能够将书中的缺失加以修饰及补足。

  感谢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厌其烦在山上指导我完成本书的多位恩人与制茶家们,把制茶的妙法无私地给予我教导,基于尊重及保护,在这里除了自己家人之外,就不做个人影像的登录解读和介绍、同时也不做特定茶山茶园的标记,不周圆之处,恭请十方读者见谅海涵。

  特别感谢「北埔洋楼姜阿新家族」、姜蒂玉帮本书润稿校对。

图书试读

Part1 茶是大自然的产物
 
见过诸佛菩萨的人都说,菩萨眉间常放白豪光,心想喝多了白毫乌龙,自己的眉宇间,是不是也会出现一道白色的豪光。
 
出生:东方美人的身世
 
白毫乌龙茶,又称福尔摩沙乌龙茶、台湾高级乌龙茶、膨风茶,以及东方美人茶;也有人称它为香槟乌龙茶、五色茶,北埔人统称它为夏茶。
 
膨风茶又名东方美人茶
 
早期台湾北埔盛产的白毫乌龙,曾经被称为台湾高级乌龙茶、福尔摩沙乌茶、番庄乌龙,行销世界多国。白毫乌龙茶在产地我们习惯称它为膨风茶,「膨风」一词是台湾的俚语,有吹牛与夸张之意,据说一九三○年代中期,北埔有一茶农将自家制成的茶叶,拿去参加台北举办的茶业博览会评比,结果成绩斐然,在众人不看好的情况下首创佳绩,茶农立刻以高价售出该茶,茶农回乡后将赛茶的佳绩四处炫耀散播,听过消息的乡亲均以半信半疑的态度,调侃茶农并将高价卖出的茶取名膨风茶,自此白毫乌龙又多一个北埔膨风茶的名号延传至今。有人问东方美人茶跟福寿茶,是不是同一支茶?我在北埔听过很多关于东方美人茶的名称别号等等,就是没有人称北埔白毫乌龙叫福寿茶。
 
一九五○年代后期台湾茶叶开始滞销,各大产茶区开始往内销发展。原名的白毫乌龙茶一九六○后,茶商为了行销当时的膨风茶,特别以美化商品的概念,将白毫乌龙又取了一个新的名称,叫作东方美人茶、香槟乌龙茶,以及五色茶开始供给内需的市场,台湾茶也从量产的产业,逐步走向生活与文化的面向。  
 
北埔是白毫乌龙的原产地
 
台湾北埔客家庄,是生长特级白毫乌龙茶的原产地。这里的茶园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种植,百分之九十都是以青心大没茶树为主,目前还保留少部分,拥有百年历史的茶园与茶树,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觉,北埔好茶园的土质,混杂着比例很高的黄沙岩石,经访谈后得知,老一代的制茶人称砂岩山为「石仔园山」。茶要种得好,茶园的地质跟排水很重要,承袭祖先的智慧种好茶不只是要选择「石仔园山」,还要要求二石一土的土壤,也就是说好茶园的地质必须具备,三分之二的岩石剩下来的三分之一才是泥土。这么说来北埔茶园的地质结构,与大陆福建武夷山的岩茶,在定义上是有几分相同之处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本著作時,我的心靈彷彿被一股溫柔的力量牽引。我雖然不是茶葉專家,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對於「東方美人」這個名字,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與驕傲。它不只是茶,更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一張獨特名片。書名中的「北埔」,更是讓我立刻聯想到苗栗、新竹一帶那片充滿詩意的土地,那裡的風土人情,以及孕育出東方美人茶的獨特條件,彷彿透過書名就已經開始娓娓道來。而「忘茶味」這個詞,更是點睛之筆,它勾起了我對一種深層體驗的想像。我猜想,這本書或許不是單純地介紹茶葉的種類、沖泡方式,而是更深入地探討東方美人茶的「靈魂」。它可能是在描寫茶葉生長過程中,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微妙互動;可能是訴說茶農們歷經數代傳承的製茶智慧;也可能是引導讀者進入一種品茗的哲學,在茶香繚繞中,放下雜念,尋找內心的平靜。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北埔茶園的四季風光,捕捉東方美人茶那獨特的蜜香、熟果香是如何在不同的時節、不同的製作工藝下呈現出來。同時,我也希望能透過作者的文字,更深刻地理解「忘茶味」所蘊含的意義,它是否是一種對茶葉本身味道的昇華,還是一種人與茶、人與自然之間連結的寫照?

评分

初見《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我的心就被這個名字深深吸引。身為一個對台灣茶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知道「東方美人」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茶品之一,而「北埔」則是這款茶的靈魂產地。然而,「忘茶味」這三個字,卻給我帶來了全新的想像。它是否在暗示,這款茶的滋味與香氣,是如此的迷人,以至於能讓你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在美好的品茗時光之中?我迫不及待地想從書中尋找答案。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描寫北埔地區的風土人情,包括那裡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以及這些元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東方美人茶獨特的風韻。我對茶葉的生長過程、採摘的時機、以及最關鍵的製茶工藝,都充滿了好奇。我想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奧秘,才能讓茶葉在經過小綠葉蟬的「親吻」後,轉化出那迷人的蜜香?我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圖片與詳實的文字,帶領我走進茶園,感受茶農們的辛勤付出,體驗那一份對茶葉的熱愛與執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茶,更是關於一種生活的美學,一種對土地的熱愛。

评分

這本《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的書名,光是聽起來就充滿了在地情懷與故事感。作為一個在台灣生活了數十年的普通民眾,我對「東方美人茶」並不陌生,它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與高貴感,而「北埔」更是台灣茶產業中一個重要的地標。我一直覺得,我們台灣的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書名中的「忘茶味」,則讓我覺得非常詩意。它是否在訴說,東方美人茶的味道是如此獨特,以至於品飲者會沉醉其中,忘卻了時間與空間?或者,它指的是在泡茶、品茶的過程中,一種心靈的平靜與昇華?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描寫北埔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特色,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賦予東方美人茶獨特的風味。我也想知道,作者會如何闡述東方美人茶的製作工藝,特別是那些傳承已久的傳統技藝,以及茶農們在其中投入的心血與智慧。這本書,或許不只是一本介紹茶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台灣土地、關於人情味、關於茶文化的故事集。我希望它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東方美人茶如此特別,為什麼它能成為台灣引以為傲的寶藏。

评分

這本《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在我眼中,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封來自台灣土地的情書。我對「東方美人」茶一直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感,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滿了東方的韻味,而它的獨特風味,更是讓我在品嚐時總能感受到一份來自大自然的恩賜。書名中的「北埔」,更是讓我立刻聯想到那片充滿客家情懷、山清水秀的土地,那是孕育出如此絕世好茶的搖籃。而「忘茶味」這三個字,簡直是點睛之筆,它讓我聯想到一種超越味覺的體驗,一種當你沉醉於茶香與茶韻之中時,彷彿可以忘卻一切塵世煩憂的境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的生長環境,比如北埔地區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以及這些自然因素是如何賦予茶葉與眾不同的香氣與滋味。同時,我也想了解,茶農們是如何運用世代相傳的智慧,在茶葉的採摘與製作過程中,達到那樣完美的平衡,讓茶葉展現出最迷人的風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能觸動人心,讓我感受到茶葉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故事,以及這份對土地的敬畏與熱愛。

评分

「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書名一出現,就彷彿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陣漣漪。我記得小時候,大人們泡茶,那茶香就是家裡的味道,那是最樸實、最溫暖的回憶。北埔,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與東方美人茶的連結,對我而言,總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我們從小聽著各種關於茶的傳說,看著長輩們泡茶的樣子,那種儀式感,那種專注,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所以,當我看到「忘茶味」這個詞時,我不是在想說茶葉沒味道,而是在思考,這是不是在講一種更深層次的品飲體驗?或許,當你喝到一杯真正好的東方美人茶,它的味道豐富到讓你沉醉,讓你忘記了其他的事情,只專注於當下的美好。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回到那個時代,讓我重新感受那份純粹的茶香。我期待它能深入描寫北埔地區的茶文化,包括當地的歷史淵源、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這些元素是如何與東方美人茶的種植和製作息息相關的。同時,我也想了解,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北埔的茶農們是如何堅持傳統,又是如何應對市場的挑戰。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最珍貴的寶藏。

评分

這本《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的出現,對我這個常年在茶園間穿梭的茶農來說,簡直是莫大的鼓舞。書名中的「北埔」和「東方美人」這兩個關鍵字,就足以讓我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和這款茶的用心。北埔,那是我熟悉的家鄉,是我父輩祖輩辛勤耕耘的土地,也是東方美人茶最經典的產地之一。我們這裡的茶,不是隨便種植的,而是靠著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靠著那幾隻小綠葉蟬的「貢獻」,才能成就那獨一無二的蜜香。書名裡的「忘茶味」,我認為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不是說茶葉沒味道,而是它的味道太過複雜、太過迷人,讓你一旦品嚐,就會深深沉醉其中,彷彿可以忘卻所有煩惱。我希望書中能夠真實地描寫我們茶農的生活,我們如何日復一日地在茶園裡辛勤工作,如何觀察氣候、土壤的變化,如何細心地採摘每一片茶葉。更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的製作過程,那繁複的萎凋、揉捻、發酵等步驟,每一環節都凝聚著茶農的經驗與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愛茶的人,也應該是寫給所有關心台灣這片土地,關心台灣傳統產業的人。我期待它能喚起更多人對東方美人茶的認識與重視,讓我們下一代也能繼續傳承這份珍貴的產業。

评分

最近在書店偶然瞥見這本《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書名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對於「東方美人」茶 naturalmente 不陌生,它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茶之一,那獨特的蜜香、熟果香,總是讓人回味無窮。然而,書名中的「忘茶味」又似乎帶有一絲詩意,讓人不禁聯想,這是否是在訴說一種關於茶的體驗,一種超越單純品飲的感受?北埔這個地名,更是讓我立刻連結到新竹山區那片孕育出優質東方美人茶的土地。我對書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從中一窺東方美人茶的迷人世界,了解它的生長環境、製作工藝,以及它如何在北埔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綻放出獨特的光芒。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闡述「忘茶味」這個概念,是訴說茶葉本身的味道,還是指涉一種品茶時所沉浸的心境?這本書或許不只是一本關於茶的科普讀物,更可能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引領讀者進入台灣茶文化的深層體驗。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書頁,與作者一同品味這屬於台灣的「忘茶味」。

评分

第一次看到《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本書,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畫面。北埔,這個充滿客家風情的小鎮,蜿蜒的山路,層疊的茶園,還有那空氣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淡淡茶香。而東方美人茶,更是台灣茶中的極品,那琥珀色的茶湯,醇厚回甘的滋味,以及那獨特的「天然蜜香」,總是讓人一試難忘。書名中的「忘茶味」,讓我感到非常好奇。它是否意味著,東方美人茶的味道如此獨特,一旦品嚐,便會讓你沉醉其中,忘記了世俗的煩惱?或者,它指的是一種透過品茶所能達到的心靈境界,一種寧靜致遠的感受?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的種植環境,例如北埔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對茶葉品質的影響。我也想知道,作者會如何描述東方美人茶的製作工藝,尤其是那被譽為「蟲咬的甘露」的特殊發酵過程。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枯燥的知識介紹,更能融入人文關懷,展現茶農們的辛勤付出,以及這份產業背後的歷史文化。作為一個熱愛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我渴望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了解東方美人茶的奧秘,以及它在台灣茶文化中所佔有的獨特地位。

评分

最近翻開了《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充滿了無限遐想。身為一個熱愛台灣在地文化、也對茶葉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東方美人茶」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存在。它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蘊含著台灣獨特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故事。書名中的「北埔」,立刻將我的思緒拉到了新竹山區那片充滿詩意的土地,那裡的丘陵、雲霧、以及茶農們日復一日的辛勤耕耘,共同孕育了這款聞名遐邇的茶葉。而「忘茶味」這個詞,更是讓我感到十分著迷。我猜測,它並非指茶葉本身的味道平淡,而是意指東方美人茶那獨特的、複雜的、讓人沉醉的香氣與滋味,足以讓你沉浸其中,暫時忘卻世俗的煩惱。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的獨特之處,例如,作者是如何描寫它在小綠葉蟬的「親吻」下,所產生的那獨特蜜香?書中對於茶葉的生長環境、品種選擇,以及採摘和製作工藝的描寫,是否能夠引人入勝,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藉由東方美人茶,展現出台灣茶農的堅韌與智慧,以及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

评分

拿到《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於有本真正講到點子上的書了!」身為一個從小喝茶長大、對台灣茶有著深厚感情的在地人,看著市面上充斥著各種翻譯茶書,或是僅止於介紹茶葉種類的淺碟介紹,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而這本《忘茶味》光是看書名,就感覺它觸及了台灣茶最核心的靈魂。「北埔」兩個字,立馬讓我想到那片我曾多次拜訪,被譽為「東方美人茶的故鄉」的迷人山城,那裡的茶園風光、人文氣息,以及空氣中瀰漫的淡淡茶香,至今仍歷歷在目。而「東方美人」作為台灣的驕傲,它的獨特之處,我認為絕非三言兩語能道盡。本書能夠將「北埔」與「東方美人」連結在一起,並以「忘茶味」為名,讓我充滿了探究的慾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獨特的生長條件,例如小綠葉蟬(小茶蟬)對茶葉的影響,以及茶農們如何運用傳統智慧和自然共存的理念,孕育出如此珍貴的茶葉。更重要的是,「忘茶味」這個詞,究竟是作者對茶葉本身味道的一種藝術化描述,還是引導讀者進入一種全然沉浸、忘卻世俗喧囂的品茶境界?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茶的知識,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