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对食物 跟病痛说掰掰

吃对食物 跟病痛说掰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健康饮食
  • 营养学
  • 疾病预防
  • 食疗
  • 养生
  • 健康生活
  • 慢性病管理
  • 饮食与健康
  • 食谱
  • 健康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感觉自己是个行动药罐,老是生病得吃药吗?
别担心,医生教你小撇步,
免吃药、免打针,吃美食就能快快好!

  感冒了,吃药总觉得昏沉沉,有没有其他方法能退烧、止咳、提振精神?每个月都生理痛,不想依赖止痛药,怎么做能改变这种状况?春天一到,花粉症又发作了,鼻水流不停,到底要怎么改善?这些常见烦恼的解决之道,本书都有解答。

  从「药食同源」的观念出发,本书融合医学与民俗疗法的概念,告诉读者日常生活常见常吃的天然食材,无论是葱姜蒜,还是花椰菜、马铃薯、萝卜、苹果、葡萄柚,或是牡蛎、虾子、沙丁鱼,都有疗效。

  本书介绍这些食材的疗效,并提供各种食谱,从超简单的生姜红茶到香喷喷的蒜香虾子义大利面,每一样都有治疗身体的作用,满足想健康的心与喜欢美食的嘴,无论是健康的人或是身体不适的人,只要照着吃,不找医生就能摆脱病痛、找回健康。

  工作打拚再忙,身体也是要顾的!
  石原结实教你养生食疗保健,
  让你用当季蔬果吃出健康与活力。
  从此可以不再去医院诊所看病。

本书特色

  石原结实又一食疗力作!

  ●石原医师养生原则大公开 — 六大养生祕诀,让你掌握食疗大原则,顾好身体根本,吃出健康,从此不再需要常常上医院。只要观念稍微修正一下,在日常生活做点变动,养生靠智慧,食疗功效吃得出来。

  ●大小病痛靠吃的,改善舒缓症状统统行 — 针对各种病痛、困扰,详细解析因应对策,并有随附丰富精采的症状对治养生食谱,材料、步骤全公开,并都有食疗养生功效解析与指引,简单跟着做,从此实际体会食疗妙用,好处多多!

  ●各类食材想要多加了解一点 — 各类食材分门别列,功效介绍详尽清楚,并贴心提供台湾本地产期,让你跟着本书吃遍所有当令优质食材,健康养生也要用最新鲜喔!
 
《餐桌上的智慧:古今中外饮食文化与健康密码》 作者:[此处留空,让读者自行想象] 出版社:[此处留空,让读者自行想象] ISBN:[此处留空,让读者自行想象] --- 内容提要 《餐桌上的智慧:古今中外饮食文化与健康密码》并非一本针对特定疾病的食疗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饮食行为演变、不同文化中食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构建可持续、平衡膳食哲学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史前人类的狩猎采集到现代工业化食品的盛行,审视“吃”这一基本生存行为如何演变成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健康议题。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以严谨的学术考据和生动的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饮食科学的广阔图景。 --- 第一部:人类餐桌的漫长演化 本部分聚焦于食物获取方式对人类生理与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追溯了从火的发现到农业革命,再到全球贸易网络建立的历程中,人类食物构成的根本性变化。 第一章:火的驯化与营养革命 探讨烹饪如何提高了食物的能量可获得性,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分析了不同烹饪技术(如烘烤、发酵、腌制)在保障食物安全和丰富口感上的历史作用。重点研究了“熟食假说”及其对人类进化的意义。 第二章:从原野到垄亩:农业的馈赠与代价 详细剖析了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兴起,特别是谷物种植(如小麦、稻米、玉米)对人类定居生活和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审视了单一作物种植带来的营养单一化、特定营养素缺乏的风险,以及与早期定居点卫生条件恶化相关的饮食结构变化。 第三章:香料之路与口味的全球化初探 考察古代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如何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烹饪技术、食材和饮食习俗的跨文化传播。分析了胡椒、肉桂、丁香等香料,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营养保存、药物应用及社会地位象征的多重角色。 第四章:工业时代的快节奏:加工食品的崛起 深入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罐装、冷冻、氢化)的发展,食物的形态、营养密度和保存期限发生的剧变。讨论了“营养强化运动”的初衷及其在解决特定地区营养缺乏问题上的贡献,同时也警示了过度加工带来的结构性营养损失。 --- 第二部:世界厨房的文化密码 饮食习惯深深植根于地域、宗教和哲学思想之中。本部分带领读者领略全球主要饮食文化体系的独特之处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第五章:地中海的阳光与节制 系统梳理了以橄榄油、全谷物、豆类、鱼类和适量葡萄酒为核心的地中海饮食模式的传统构成。探讨其不仅仅是一种营养学上的成功,更是一种社交、生活节奏和食材来源的文化实践。 第六章:东方哲学的平衡术:阴阳五行与食养 详细解析了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传统膳食哲学。重点阐述“药食同源”的思想框架,不同食物属性(寒、热、温、凉)的分类逻辑,以及在特定季节或生命周期中如何通过饮食调节身体的内在平衡。分析了发酵食品(如酱油、味噌)在东亚饮食中的核心地位。 第七章:新世界的本土智慧与融合 关注美洲原住民的传统食物系统,如“三姐妹”(玉米、豆类、南瓜)的互补种植与食用模式。探讨欧洲殖民、奴隶贸易及移民潮如何共同塑造了拉美、加勒比和美国南部地区复杂多元的“融合菜系”,及其对健康影响的长期研究。 第八章:宗教禁忌与仪式:食物的边界 考察主要世界宗教(如犹太教的洁食/Kashrut、伊斯兰教的清真/Halal、佛教的素食传统)如何通过饮食规定,构建社群认同感和道德界限。分析这些规定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选择和全球食品供应链的持续影响。 --- 第三部:营养学的基石与误区 本部分回归到基础的营养科学,但视角着眼于历史性理解和科学的不断修正,而非最新的饮食潮流。 第九章:宏量元素的历史定位 追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营养学概念是如何确立的。讨论了20世纪对脂肪和糖类“非黑即白”的划分如何随着研究深入而变得更加细致和情境化,强调了脂肪酸种类的区别重于总量。 第十章:微量元素的寻觅与生物利用率 介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发现史,从坏血病到维生素C,从脚气病到维生素B1。重点讨论“生物利用率”的概念,即食物中的营养素被身体吸收和利用的效率,说明了食物的加工状态如何影响这一效率。 第十一章:膳食纤维:被低估的结构性营养素 详细阐述膳食纤维(可溶性与不可溶性)对肠道健康、血糖稳定和胆固醇代谢的物理和生化作用。分析了现代精制食物如何系统性地剥夺了人们摄入足够纤维的机会。 第十二章:水合作用与食物中的水分 探讨水在生命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并分析了不同食物(蔬菜、水果、汤品)对整体水合状态的贡献,以及传统饮食中对液体摄入的整体性考量。 --- 第四部:现代食品环境与健康挑战 本部分审视了当代社会中,我们所面临的食物选择悖论:信息爆炸与选择瘫痪。 第十三章:口味的“超常刺激”与进食行为 分析现代食品工业如何通过精确调配盐、糖、脂肪的组合,创造出大脑奖励系统难以抗拒的“超常刺激物”。探讨这种刺激如何影响饱腹感信号、进食频率和食物偏好的长期塑造。 第十四章:环境毒素与食物链的传递 讨论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的风险评估体系。聚焦于环境因素如何通过食物链累积,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长期的低剂量暴露风险。 第十五章:食物浪费与全球公平性 从宏观角度探讨全球食物生产系统中的效率与不平等问题。分析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巨大损耗,以及这一浪费如何与世界范围内的营养不良和肥胖问题并存的悖论。 --- 第五部:构建可持续的个人饮食哲学 本书的收尾部分旨在提供一种整合性的思维框架,帮助读者超越具体的“饮食法”,建立适应自身环境和需求的长期饮食观。 第十六章:回归“食物本真性” 倡导关注食物的原始形态、产地和加工层级,而非仅仅关注卡路里计数或单一营养素指标。强调购买本地、当季食物的价值,不仅关乎营养,更关乎与食物来源的重新连接。 第十七章:倾听身体的信号:内感性饮食的恢复 介绍如何重新学习识别和尊重身体的饥饿信号和饱足信号。探讨正念饮食(Mindful Eating)的实践,鼓励读者将进食视为一种沉思和感恩的时刻,而非匆忙的任务。 第十八章:平衡的艺术:适应性与灵活性 强调任何单一的、严格的饮食模式都难以适应人一生的所有阶段和环境变化。本书主张一种具有弹性的、基于证据的个人化营养策略,允许适度的享受和社交性进食,以维持饮食的长期可行性和心理健康。 结语:餐桌上的未来 展望未来,食物科技(如细胞农业、精准营养学)将如何重塑我们的餐桌,并呼吁读者在科技进步中,不忘守护人类饮食文化中那些最古老、最本质的智慧。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人类学、历史学、营养科学和食品工程学的研究成果。 深度而非广度: 不提供速效食谱或排毒方案,而是深入剖析“为什么我们吃我们所吃的”。 文化敏感性: 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介绍全球饮食习俗,避免西方中心主义的评判。 批判性思维培养: 引导读者在海量信息中辨别可靠的营养知识,抵御市场营销的喧嚣。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社会科学研究者、对营养学有深入探究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所有希望理解饮食与人类文明复杂关系的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石原结实


  1948年出生于日本长崎市。毕业于长崎大学医学部,在同一大学的医学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取得医学博士的学位。在瑞士的B.Benner医院、以长寿地区而闻名的高加索地区(乔治亚民主共和国)研究自然疗法。目前担任Ishihara Clinic的院长,实践汉方医学和饮食疗法的教学指导,同时担任伊豆市内,以促进健康为目的之保养所的所长。着有《「温热身体」病一定会好》(三笠书房)、《「不用看医生」的食物事典》(PHP研究所)、《「空腹」疗法》(Long Sellers)等200册以上的着作。
 

图书目录

Part1
让你不再去医院的饮食养生原则

过量饮食绝对「不健康」!每餐只要吃到八分饱。 10
肚子空空,好处多多喔!

食疗养生基本功 —— 一天三餐吃了什么,很重要喔! 12

健康养生基本款。两种饮料敎你这样喝出健康! 14
胡萝卜苹果汁/姜汁红茶、姜汁热饮

面对各类身体不适,这样喝就对了! 16
青葱热饮/藕汁番茶饮/酸梅酱油番茶饮/白萝卜酱油热饮

足量的水补充身体代谢 18
适时适量补充水分,活力养生零负担

食物寒凉、温热要注意,阴阳调和才可确保身体健康 20
各类食材阴阳概览 —— 寒凉、温热食物大集合

注意事项
本书中有提到的所有「建议处理及疗癒方法」、「民俗偏方」,会因为个人体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效果出现,有可能会造成不适。尤其是直接在皮肤上做的疗癒方式,只要肌肤出现不适的症状,便应立刻停止。

Part2
吃这些食物可以消除病痛

蔬菜
大头菜(芜菁) 28
南瓜 29
包心菜 30
小黄瓜 31
牛蒡 32
紫苏 33
生姜 34
芹菜 35
萝卜 36
洋葱 37
辣椒 38
番茄 39
茄子 40
韭菜 41
胡萝卜 42
大蒜 43
青葱 44
大白菜 45
香芹(巴西利) 46
青椒 47
菠菜 48
莴苣 49
莲藕 50
蕃薯 51
芋头 52
马铃薯 53
山药 54
海藻类 55

谷物
米/小麦、面粉 56
荞麦/红豆 57
大豆/银杏 58
胡桃/芝麻 59

水果
酪梨 60
草莓 61
无花果 62
柿子 63
奇异果 64
葡萄柚 65
西瓜 66
李子 67
梨子 68
凤梨/香蕉 69
木瓜/枇杷 70
葡萄 71
蓝苺 72
橘子 73
甜瓜/桃子 74
苹果/柠檬 75

鱼贝海鲜
鰺鱼/糯鳗 76
香鱼/鮟鱇鱼 77
沙丁鱼 78
鳗鱼 79
鲣鱼 80
鲽鱼 81
鲑鱼(秋鲑) 82
鲭鱼 83
秋刀鱼 84
银鱼/花鲈(七星鲈) 85
鲷鱼 86
鳕鱼/鲱鱼 87
海鳗(虎鳗)/比目鱼 88
河鲀/鰤鱼 89
花蛤(蛤仔)/鲍鱼 90
牡蛎/蚬(蜊仔) 91
虾/螃蟹 92
鱿鱼/章鱼 93

其他
牛肉、猪肉、鸡肉/鸡蛋 94
牛奶、乳酪/优酪乳 95
植物油/醋 96
盐、味噌、酱油/黑砂糖、蜂蜜 97
酸梅/薤(小蒜) 98
豆腐/纳豆 99
绿茶、红茶/可可、巧克力 100
红葡萄酒/日本酒 101

Part3
跟大小病痛说掰掰!

一般常见症状

发烧 106
小黄瓜沙拉/芋头汤/生姜蛋花汤

感冒 108
花椰菜马铃薯浓汤/果蜜热饮/汤豆腐

食慾不振 110
综合水果调凤梨酱/煮大头菜/梅子紫苏白萝卜泥

腹泻 112
烤苹果凤梨/荞麦葛粉团/煎厚切白萝卜

便祕 114
铝箔纸包烤菠菜与鲽鱼/和布芜沙拉/葡萄拌优酪乳

痔疮 116
醋伴章鱼佐蘘荷/菠菜炒凤梨/葡萄果冻

失眠 118
蒸牡蛎莴苣卷/中式炒牡蛎/青葱味噌

精神不济 120
炸莲藕裹紫苏/蒸鲽鱼佐生姜紫苏酱/蜂蜜姜汁蕃薯

肥胖 122
蟹肉热沙拉/炖鳕鱼/山药荞麦面

溼疹(异位性皮肤炎) 124
中式牛蒡炒冬菜/蒜烧白肉鱼/小松菜汤

花粉热、过敏 126
清蒸比目鱼/韭菜煎蛋淋中式番茄酱/洋葱沙拉

宿醉 128
蚬汤/梅酱鳕鱼/白萝卜拌明日叶

疲累、倦怠 130
芹菜炒牛肉/葱烧鳗鱼/姜烧猪肉

神经痛 132
中式沙丁鱼义大利面/中式煮鲭鱼/姜末味噌拌沙丁鱼

肩膀僵硬 134
味噌炖鲭鱼/奶油烤干贝/铝箔纸包烤洋葱及秋鲑

头痛 136
沙丁鱼汉堡排/洋葱拌酸梅/凉拌洋葱干贝

胃痛 138
秋葵泥荞麦面/马铃薯炒鸡肉/鸡肉菜汤

腰痛 140
山药甘蓝沙拉/根菜什锦炸

蛀牙、牙周病 141
豆腐披萨/奶油花蛤

头晕、耳鸣 142
和风生姜炒鲜蔬/肉桂吐司

胃灼热 143
黑糖姜片/蜂蜜白萝卜泥

水肿 144
小黄瓜玉米沙拉/南瓜红豆汤

肝炎 145
章鱼沙拉/鸡尾酱汁虾

女性常见症状

经痛、月经不顺 146
烤黑豆味噌茄子/西式蒸鱿鱼/白萝卜叶拌生鱿鱼丝

贫血 148
羊栖菜炖饭/肝炒菠菜/香草烤鲣鱼

身体虚寒 150
和风生姜鲜蔬炒饭/藕蒡萝卜拌芝麻/蒟蒻牛蒡萝卜猪肉汤

低血压 152
和风牛蒡蔬菜沙拉/根菜沙拉棒/凉拌醋鳗鱼

胆结石 154
蒜味香芹鲜虾义大利面/菠菜鲜虾卷/梅子味噌拌章鱼

保养肌肤(黑斑) 156
鸡肉八幡卷/糖醋鲽鱼/芦笋海胆卷

焦躁 158
魩仔鱼炒饭/蛋花魩仔鱼/炖煮小松菜

皱纹 160
南瓜沙拉/花椰菜煮马铃薯

皮肤干燥、粗糙 161
精华保溼三宝沙拉/山药沙拉

更年期障碍 162
白萝卜鱿鱼/味噌菜汤

头发的老化、白发 163
羊栖菜拌核桃/海带芽纳豆

骨质疏松症 164
章鱼、韩式泡菜拌纳豆/起司烤豆腐

膀胱炎 165
小黄瓜白萝卜沙拉/奶油玉米

男性常见症状

代谢症候群 166
姜汁洋菜冻/白萝卜红豆汤/豆腐沙拉

高血压 168
香蔬蒟蒻卷/花生味噌拌茼蒿/鱿鱼海藻沙拉

糖尿病 170
生姜牡蛎锅/牛蒡蒟蒻沙拉/凉拌鱿鱼与秋葵

痛风 172
糖醋金眼鲷/梅醋茶/鲽鱼蒸菠菜

精力衰退 174
炸牡蛎/辣椒虾

前列腺肥大 175
生姜味噌纳豆/味噌豆腐

健康保健专区
舒舒服服泡个澡,达到身心放松 22
泡澡的好处「一举多得」/泡下半身/泡脚/泡手/活用食材能量,让泡澡也能有不同的「疗癒效果」

许多小孩有体温偏低的问题,容易生病是因为「身体虚寒」 102
小孩「身体虚寒」可能产生的病痛与困扰/吃对食物让小孩不再「身体虚寒」!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中国传统医学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等说法存在,意思是「食物可以养生御病」、「药材与食材的选用来源其实是相同的」。

  近年来,一般人的饮食习惯日渐西化,明显可看出的是,肉类、鸡蛋、牛奶、奶油、美乃滋等脂肪及蛋白质含量高的代表性食品在日常饮食中所占的比例有愈来愈高的趋势,而同时也意谓着一般人身体健康上出现的毛病有「欧美化」的趋势。依据脑中风的病例统计看来,曾经占大多数的脑溢血病例有减少的趋势,而在欧美地区常见的脑血管阻塞反而增加。另一方面,在罹患的癌症种类上也出现一样的情况,罹患胃癌、子宫颈癌的病例减少,曾经只有在欧美地区常见的癌症,如肺癌、大肠癌、乳癌、卵巢癌、子宫癌、前列腺癌、食道癌、白血病等,则病例急遽增加。六十年前的社会人们鲜少出现的糖尿病与痛风,然而目前罹病人口也是有持续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我们每天吃到嘴里的食物,与身体健康的好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饮食种类型态」会对日后可能罹患的「疾病种类型态」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药」这个字的写法,是「草字头」下加「乐」字,意思也就是说,以前的人在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会服用特定种类的「植物」来治病纾解身体病痛。而我们食用的蔬菜原本也是由自然界中的野生植物改良的,因此也同样可以对身体有疗癒的效果。在本书内容中,有针对蔬菜、水果、海鲜等各种食物对身体有什么样的疗癒功效,均有完整详尽的说明。此外,对于该如何选用食材、选了食材该如何处理的方式及方法步骤等也都有详细的说明,让您能在没有生病时知道该如何吃能有效预防,并在生病时知道如何吃可以让自己快快好起来!

  最后由衷希望本书所有内容的建议可以让您不管是在平日养生保健维护,或是生病时抵抗力提升,以及自我疗癒上都能更为得心应手。
 
医学博士 石原结实

图书试读

肚子空空,好处多多喔!
 
思路变清晰
 
空腹时,胃部会分泌一种会刺激食慾的激素,叫做「饥饿素(Ghrelin)」。饥饿素会刺激并增进大脑内部海马回的机能,使记忆力提升、头脑思路变得清晰。不妨试着在一天里头找个时间刻意让自己饿一下,你会发现脑筋混沌昏沉的时间减少了甚至不再出现,如此处理事情也就条理分明容易多了。
 
睡眠缩短、仍有活力
 
睡觉是一定要有的休息,因为惟有透过这样的机制身体才能将整天劳动产生的代谢废物妥善处理,达到排毒效果。若用餐不知节制,尤其是晚餐,过多的食物在胃肠当中造成睡眠时额外的负担,同时也对其他像心、肺、肝、肾等器官造成负担,于是身体便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先把食物消化掉,然后才能真正获得休息。反之,若能在每次用餐时试着把量减少,这样便可减轻胃肠工作量,你也将脱离睡太久还愈睡愈累的困扰。
 
减少疲劳、打击瞌睡虫
 
每次用完餐之后,血液会集中到胃肠来进行消化、吸收,而肌肉、大脑及心脏血流量便相对降低,这是为何经过一个早上劳动工作后,一吃完中饭总会让人困意沉重。而吃东西习惯吃到胃撑的人便容易精神不济,这样的人大脑常缺氧,出现嗜睡、忧郁的风险便大大提高。因此,应安排时间让胃肠清空,使血液能有效通达全身,对健康养身助益良多。
 
促进血液循环、身子不虚寒
 
吃太多会造成胃肠负担繁重,也就是说血液集中到胃肠的时间得拉长,于是身体其他部位在血液流量长时间较低的情况下,体温自然也跟着偏低。如果饮食有节制,减轻胃肠负担,全身上下血液循环便可增强,体温也就跟着上升。要知道体温每降低1度,人体新陈代谢率便降低约12%,导致排毒及抵抗能力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用户评价

评分

《吃对食物 跟病痛说掰掰》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最有价值的一本书。作为一名经常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上班族,颈椎不适、腰酸背痛、眼睛干涩这些“职业病”是家常便饭,再加上偶尔的失眠和焦虑,总感觉身体像个上了年纪的机器。我尝试过各种按摩、运动,但总觉得治标不治本。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身体的不适,其实都源于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它不是那种教你节食或者只吃水煮菜的书,而是更注重食物的“质”和“量”,以及食物之间的搭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食物疗愈”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简单的食谱,更是从根本上解释了食物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能量水平,甚至是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书里关于“抗压力食物”的章节,对我启发很大,原来有些食物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的,比如富含镁的坚果和绿叶蔬菜,还有有助于改善睡眠的食物。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晚餐的构成,减少了晚上摄入咖啡因的量,增加了助眠的食物,结果真的感觉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白天也更不容易感到疲惫和烦躁了。这本书教会我,与其花大价钱去做各种身体的“修补”,不如从源头上,从每天的“吃”开始,给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健康生活方式很感兴趣的人,但总是觉得各种信息碎片化,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指导。《吃对食物 跟病痛说掰掰》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身体“说明书”的解读。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一点都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作者仿佛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在跟我娓娓道来食物和身体的奥秘。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于“个性化饮食”的强调。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饮食方案”,而是鼓励读者去了解自己的身体,去探索什么食物适合自己,什么食物会让自己感觉不适。这一点对我非常重要,因为我曾经尝试过很多流行的“健康饮食法”,但效果却因人而异,甚至有些还让我很不舒服。这本书教会我如何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密码”。我开始关注食物的“天然性”和“完整性”,尽量选择未经加工的天然食材,并学会了如何通过食物来调整我之前一些不太健康的身体状况,比如皮肤容易过敏的问题,现在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本书让我觉得,健康饮食不应该是束缚,而是一种赋能,一种了解自己、爱护自己的方式。

评分

读完《吃对食物 跟病痛说掰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食物的能量真的可以这么神奇。我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一个困扰,就是免疫力比较差,经常感冒,稍微受点凉就容易嗓子不舒服,有时候还会莫名的感到疲惫。试过各种保健品,效果都不太明显,后来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读了。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对“健康饮食”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食物的分子构成、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饮食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碱性饮食”和“酸性饮食”的章节,以前一直以为这是个伪概念,但书里用了很多案例和科学研究来佐证,让我信服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实操的建议,比如如何调整日常三餐,增加哪些富含特定营养素的食物,以及一些简单的烹饪方法,这些都非常适合我这样下班后只想快速解决晚餐的人。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食谱,特别是关于增强免疫力的食谱,像富含维生素C和锌的食物,还有一些有助于抗氧化的蔬菜。坚持了一段时间,我惊喜地发现,感冒的次数真的减少了,而且即使感冒,恢复速度也比以前快很多。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营养师,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会了我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

评分

《吃对食物 跟病痛说掰掰》这本书,我真的是一口气读完的,然后反复看了好几遍。作为一名中年女性,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细微的变化,比如容易水肿、皮肤暗沉、新陈代谢变慢,这些都让我有点焦虑。我尝试过节食减肥,结果身体反而更差,精力也不足。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我对“吃”的看法。它不是那种让你立刻瘦身几斤的书,而是更注重从长远和根本上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肠道健康”和“内分泌平衡”的章节,这些都是以前我不太关注的方面。作者用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肠道菌群对整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来调节内分泌。书里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选择食物、如何烹饪才能最大程度保留营养的建议,这些都非常实用。我开始有意识地在饮食中增加富含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食物,并且减少了加工食品的摄入。让我惊喜的是,不仅水肿的情况有所缓解,皮肤也变得更透亮了,而且每天都感觉精力充沛,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疲惫。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是内外兼修,而饮食,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评分

《吃对食物 跟病痛说掰掰》这本书,我真的要好好推荐给各位!平时总觉得身体有些小毛病,虽然不至于严重到看医生,但确实影响心情和生活质量,比如容易疲倦、偶尔消化不良、皮肤也时好时坏的。我一直知道“病从口入”,但具体怎么“吃”才能“对”,才能“跟病痛说掰掰”,就摸不着头脑了。市面上关于健康的养生书也看了不少,但总觉得讲得太泛泛,要么就是过于理论化,很难落地。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进了我的迷茫期。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不是那种教你只吃某几种“神奇食物”的书,而是非常系统地讲解了食物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些食物会导致炎症,为什么有些食物能帮助身体修复,甚至还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肠道菌群、免疫系统和代谢过程的科普知识,但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点都不枯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抗炎饮食”的部分,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见的食物,比如加工食品、过多的糖分,都在悄悄地给身体“添堵”。书里列举了很多实际的食谱和搭配建议,我尝试着改变了一些饮食习惯,真的感觉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以前那种下午容易犯困的情况也明显改善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日常的点滴饮食积累起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