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两年前的中秋,吾友Christopher送来了一盒「红枣五仁月」,包装实而不华,但见心思,盛载着四个手工月饼。自家制的红枣蓉配合了五种不同的果仁,红枣味郁香,果仁香浓,恰到好处,非一般的五仁月。随后友人相约了两位姊妹,来到中环老地方一起饮早茶。两姊妹一见面,如见偶像般,称唿区区为「前辈」。原来这两位「小粉丝」就是那「红枣月饼」的出品人。
闲谈中,家姐Linda表示:「在廿多年前,已和前辈有过一面之缘。事缘当年为一间百年老号开发XO酱……」区区依稀记得,当时被邀请,作新产品品尝大会嘉宾。
这对邹氏姊妹,连她们妈妈也是区区的读者,同是顺德人。一直有看报张、杂志的专栏和着作。她俩从小受父母的薰陶,爱煮能煮,更开创自己的食品梦工场。
年轻好新奇、老来爱怀旧乃人之常情,饮食口味尤其如是。可是,这两位后辈,受的是西方教育,却不是开店,整蛋糕、焗曲奇,而是向难度挑战,不怕辛苦,开间食品厂,以传统方法制造节日糕饼,钻研养生食品。
她们实践理想,把「中国节日传统食品」和「中国炖汤养生文化」推向国际,希望在推广中国饮食文化之余,让丰厚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她们果真不负所望,其产品月饼、年糕、炖汤屡获国际优质奖项,得世界认同。
今年书展,两姊妹更拍挡,撰写了《原食材@始健康》,把家中食事、家常菜式,配合多年饮食心得、营养养生、食物知识辑录成书,是学术与烹调的结合,融于生活中,非一般的食谱。书中,字里行间,更流露了两姊妹对家庭之爱、兄妹之情。母女情深、父女交流,都离不开「食」,充满着浓浓的顺德饮食文化,更有客家饮食品味的传承。
唯灵
唯灵
资深饮食评论家,国际美酒佳餚鑑评家,顺德区厨师协会名誉会长,香港信报财经新闻专栏作家,前香港旅游协会、公共关系及饮食顾问(1964至1989年),前太古集团、文华酒店及食街集团顾问,前星岛日报集团财经专栏作家及增刊总编辑(1972至1988年)
序二
两颗燃烧的心 读大学时,上哲学堂,教授问同学:「谁人想成功?」个个举手。他接着问:「你们可有一个燃烧慾念(A Burning Desire)去追寻自己理想的目标呢?」全场你眼望我眼。
成功,不是口讲可以得来的,必须经历千辛万苦,能人所不能。所以,没有一个燃烧慾念及一颗炽热的心,绝难排众而出。
出社会工作后,加入广播界,我有机会访问各行各业顶尖人物,发觉他们正有一个共同特征,拥有一个燃烧慾念,不停提升自己;同时,为追寻目标,不怕捱苦,不会计较,废寝忘餐视作等闲。
近日大家见到的香港拳坛新星曹星如,与及马圈光芒四射见习骑师蒋嘉琦,正有上述特质。正当其他年青人沉迷打机及夜蒲,对假期、福利及回报斤斤计较时,他们则日日夜夜咬紧牙关苦练,披星戴月提升自己水平,有着「洛奇」(Rocky)一般的超人意志。
早几年,认识了邹洁瑜、邹洁慧姊妹,亦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一股热流,来自两颗燃烧的心。两姊妹追寻的理想目标,非常逆大潮流──将手造不添加化学物质的食物发扬光大。
今时今日,手造?无添加?得吗?成本如此庞大,怎生存?一双手,可以做出多少食物,符合经济效益吗?
以上问题,一一被Linda及Nico的Burning Desire盖过。多年来,只咬咬牙,向自己坚持的目标进发。2014年,终于有回报了,他们开始得到国际级认可,自家制作的曲奇「皇后的点心」,获取被誉为「食物诺贝尔奖」的国际优质食品评鉴组织Monde Selection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Quality Selection颁发银奖。
2015年,更进一步,以红枣月饼参赛,夺得最高荣誉大金奖。
今年呢,再冧庄,其中式年糕再获颁最高荣誉大金奖。
两姊妹将食物科学、营养学及安全学,配以中医养生精髓,融入制作的每项食品中。她们的心得,全部收录在这本书中。我毫无保留向大家作出忠诚的推荐。
曾智华
2016.6
资深传媒人
序三 认识邹氏姊妹要从认识她们哥哥说起。
大哥邹易衡,太太两次怀孕也选择我为接生医生。经历多次产检,最后顺利诞下两个健康宝宝,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邹先生年青时在加拿大读书,有一个神奇的经历……得高人指点迷津,之后高人说他有慧根收他为徒,倾囊传授风水术数给他,加上他在设计和美术上的天份,成为了成功的室内设计师。我的诊所和家居都是他设计装修的,多得他的风水佈局,过去十多年都顺风顺水,家宅平安。
邹氏一家都是爱吃之人,为我这个馋嘴的医生添不少口福。果仁朱古力、少糖少油香脆曲奇饼「皇后的点心」、足料惹味XO酱、养生补身老火炖汤等美味食物,久不久会送来诊所给我。过时过节更少不了应节食品: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过年的年糕、萝卜糕、红枣糕,都是她们的精心出品,用最好的天然材料,健康的烹调方法,做出「吃得有营、食得健康」的过节佳品。
家姐Linda修读食物科学专业,受过正统的营养学训练,又在饮食界打滚了多年,对制造美味又有营养的食物有扎实的根基。妹妹Nico在瑞士主修餐饮管理,遗传了邹氏的烹饪基因,做得一手好菜。姊妹同心其利断金,她们创办的「Passion for Real Food」专门制造有特色、营养又美味的食物。她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优质食品奖项,实在是香港之光荣。
医食同源。「我们就是我们所吃的」。「We are what we eat」。现今很多研究都指出食物对人体健康至为重要,很多疾病都因为饮食不当而起。多盐多糖多油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食物纤维不够增加患大肠癌风险等。邹氏姊妹将食物营养的知识和烹调美食的技巧写成这本书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饮食得好、健康更好。
尹镇伟医生
序四
饮食健康文化的爱与诚 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我们以「我的志愿」为题写一篇文章。我回家问妈妈,我应该以甚么职业作为我的志愿呢?妈妈笑着回答,只要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工作,付出自己毕生最大的诚意来做好,你一定会成功的。到长大的时候,幸运地当上了医生,也常常训诲医科学生和年青的医生,不要看轻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手术,应以最大的诚意来做好,因为每一个手术的成败,也关乎病人本身,以至他一家上下老幼的快乐和幸福。
说到对工作和事业而付出最大的热爱和诚意,我一定想起邹洁瑜、邹洁慧两姊妹。还记得当年巧遇已故邹老先生,及后认识邹氏姊妹,就深深被她们对饮食的热爱和对健康食材的执着而深深地「吓惊」。她们往往为着完美的食材,以及寻找最上佳的调味料,用尽心机走遍整个香港,以至远及欧美。怪不得每次有幸地品尝她们的杰作时,每一口都能令人满心惊喜。
今日邹氏姊妹集合她们以往多年的饮食经验和心得,写成《原食材@始健康》一书,我们得以从这书分享她们对饮食文化,以至对健康生活的热爱和挚诚,实在是我们一众读者的福气。
廖子良
序五 中医历来重视饮食疗法,如有「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等说法。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着的《千金要方》中写道:「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金代名医认为:「养生当论食补」,这里强调的是饮食调养在防病、治病、养生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更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但很多健康饮食,却不是美食,甚至索然寡味;因此,纵使很多人知道须健康饮食,却难以持之以恆,美食的诱惑又难以抗拒,可是很多美食,又不是健康饮食。如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原食材@始健康》则完美地把健康饮食与美食相结合起来。
我认识本书作者Linda和Nico已经有10多年了。当时,初次来港得缘认识了邹亚姨一家。邹亚姨乐观好客,更是厨艺高手,女儿Linda和Nico秉承了母亲的手艺,对烹饪的热衷和喜爱,发自内心。除了修读食品专业本科,研究生课程也不离食品工业。此外,对中医药理、食疗养生亦甚感兴趣,加以钻研。Nico对中医学有浓厚兴趣并赋天份,更建议她深造中医课程。随后Linda也考获「国家食疗养生师」专业资格。
邹家两姊妹对制造食物的理念和工作范畴,令我联想到周代的「食医」。根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下设了四种不同职责的医官: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书中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这里,疾医指的是内科医生;疡医指的是外科医生;食医则是周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类似现代的营养师。
邹家两姊妹素喜中华传统文化,对「食医」这任务情有独钟,更融滙了现代食品科技,运用食物卫生与安全、食品工程、烹调工艺、食物营养、食疗养生等专业食品知识,倾力编写了这本非常实用的着作。
本书深入浅出,颇具生活化,且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对如何挑选食材、处理食物、食物的配搭、食物知识和烹调食谱等都有涉及。除了分享邹家生活饮食点滴,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食物与健康息息相关,并了解怎样才食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得美味,调理出健康身体。
徐大基博士
徐大基博士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雷生春堂中心主管,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部主任中医师,原广东省中医院肾病专科医生、主任医师,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序六 晨光第一线的环节「平凡人的不平凡事」,十年间访问了差不多五百人,其中每逢佳节必想起的就是邹氏姊妹、邹妈妈萝卜糕、年糕、红枣月饼、咸肉粽……
在那次访问中,斋倾已流出口水来,Linda属于知识型,在加拿大读食物科学,回港后曾于大型食品生产商研发食品:XO酱、蒜蓉酱、脆皮芝士肠等,是大家熟悉的。Nico是感知型,三岁已入厨,在这饮食世家耳濡目染,承传顺德母亲的厨艺,曾于小学时代跟父亲在街外吃过糖醋排骨后回家把它煮出来,烹饪天才在瑞士学艺回港后如虎添翼。后来Linda、Nico双剑合壁,成立「Passion for Real Food」,合作生产糕饼、汤包、应节食品,结合理论、技术、厨艺、热情与天份制作美食。
第一次尝过她们制作的皇后的点心──「黑松露多士」,只吃了两块,就忍不住拿其他的跟同事分享,每次也会说说两姊妹的故事,记得有一次跟她们谈过家母在我年少时常煮的顺德菜「煎酿鲮鱼」(用几条鲮鱼的肉加入配料剁碎,酿入一条鲮鱼的鱼身再煎香),结果就是在某次聚会中,从邹氏姐妹的厨功下再次回味得到。
常常听到坊间一个说法:「好吃的东西不健康,健康的东西不好吃」,邹氏姐妹必能推翻这个谬论。由认识食物的营养成份,了解对健康的好处,食物安全、食材与食谱等资讯外,还有一段跟随父母饮食的足迹……美味的回忆,是现今由外佣凑大的年青人难以经历的。
比拥有这书更大的幸福可能是:拥有Linda和Nico这两个朋友。
罗启新
序七 记得第一次接触Linda同Nico的机会,是来自电台同事的访问。直播室一般是「严禁进食」的密室,听闻有高手到临分享秘技,心里忐忐忑忑的,嘉宾说得普通还好,要是说得精彩就弊咯!斋听靠幻想,自己无福品尝,口水流到成地都系,失礼不已!
听完她们的访问,未几,终于有机会同两位甜姐儿见面,可能大家都喜欢食好嘢吧,投契得很!我这个厨房傻瓜,每次都把握时间向两位请教心得,纵然明知我「明D唔明D」,但她们仍是毫无保留地教我。而每次聚会,看到她俩热情地大谈儿时煮食经验、新想到的菜式、朋友食后感言……总被她们那份真,深深的打动。
最深刻是,有一次,客户订了她们的得奖食品,怎知送货当日落黑雨!搬运车师傅已经话无问题,准备好照送。Linda这个完美主义者,竟然话要自己送货!黑雨呢!一个女仔,一手担雨伞,一手抱着重重的箱子,横风横雨走出来,原因是,她怕雨会弄湿「皇后的点心」……
还记得第一次试食「皇后的点心」,一见那个充满法国风情的盒子,已经被它吸引得心动;一开盒盖,扑鼻的松露味,加上透过独立包装看到靓靓金黄色的饼干,好似闪闪发亮的──有点像卡通片中,打开载满黄金的宝箱般!最难得的是,吃的每一口,都感受到邹氏姐妹对食的要求、坚持,那种甜,像她们的笑容一样,是发自内心。
从生意角度,她们明明是「蚀住做」,成本、制作、包装,每项都落足心机落足本,但乐见她们屡次出国拿奖,得到国际肯定,就明白,用心做的,是不同的。有她们的努力坚持,不断鞭策自己,不断挑战自己,能够冲出香港,是我们的骄傲!常听说,「You are what you eat」,希望读者们也能看出Linda同Nico的可爱、可敬。加油喔!
侯嘉明
电台节目主持
序八
我是她们的哥哥,她们是我的妹妹 我们一家六口,都住在屋邨生活与长大。爸爸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只身从国内来到香港生活。当我真正认识爸爸的时候,他已凭着其自身的努力,拥有自己的冷气工程公司(中央系统冷气工程)。由于工程报价涉及许多计算图则,更加要应付当时贪心的工程师,对一个不懂英文,事无大小都要靠一双手亲力亲为的爸爸而言,真的辛苦了!亦在那小时候开始,爸爸已教懂我怎样计算那些复杂无比的冷气图则,借此我也希望能够减轻爸爸工作上的压力。
知道爸爸工作辛苦,妈妈每晚都会为爸爸花心思做简单家常便饭。爸爸亦爱买一两支啤酒回来,陪爸爸一同饮啤酒,一家人齐齐整整食饭,亦是最令我回味的儿时。正正有妈妈为爸爸花心思做每一顿的简单家常便饭,所以多得爸爸带给我们几兄妹的福利,因此而有口福。几兄妹亦因此,自小便接触食物,家庭小菜、糕点、糖水甜品,都陪着我们长大。
其实我有三个妹妹,对下的大妹妹虽她不懂得烹饪,但她有一张懂得食的嘴,经常被两个妹妹宠坏,给她做了不少美味和高质素的食物。以上当然是说笑话!
本人Chris Chow邹易衡,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就读Environmental and
Interior Design。以当时的生活条件,爸爸要负担三个子女在外国读书真不是容易的事。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我在空闲时间在中西餐馆工作。并且学识一些中西式厨师的技巧。还记得在一间出名的西餐馆做工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煮一些中国餐给大厨食用。因此而加深了厨艺。在香港一次偶然机会之下,认识了我朋友的爸爸,原来他是四任港督御厨。(Siu Kit Wah B.E.M. I 萧杰华,He went on to serve 4 governors, from Sir David Trench to Lord David Wilson. He prepared everything from finger food to dinner parties for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many foreign dignitaries in a time span of more than 30 years.)萧伯伯教了我很多西式厨艺,萧伯伯成为我师父。
回港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出版部,做了十年设计总监。现在很开心拥有自己的公司,有一位很好的太太和两名很孝顺的儿子,可惜父母已不在,想孝顺他们也机会不再,内心感到百般无奈!
两个细妹经常和我一同创作和设计一些好的食品,她俩很尊重我,当有新的食品,都希望我给她们一点有用的意见。听到意见后,如果真的有帮助,她们会想尽办法和心思作出调整,希望做到最好,这是她们一贯的态度!
我的设计意念也教晓她们如何融入于美食的理想与实践之中。「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一定要赢到别人,能有最新资讯作保持知识,要发觉到自己退步才会有进步的触觉!」这是给两个妹妹创作的心得。她们已做得到了,相信在天上的父母知道一定很安慰!
最后补充,我是她们一个有「读写障碍」的哥哥,今次为了她们出版的书而写出一些不像样的文章,请大家见谅。
多谢!
邹易衡
自序
跟随父母饮食的足迹……美味的回忆 我们四兄妹都喜欢食,皆因父母亲都是爱吃之人。妈妈是顺德人,顺德人出名识饮识食。她小时候,一放学就出舖头,跟着外公及世叔伯讲饮讲食,宠了嘴刁的舌头。妈妈不单止识食,更能煮得一手好菜,对食材的要求,不论是时令、配搭、刀工、调味、烹调次序、方法及火候都非常细致。
每朝早,晨光初露,妈妈已到街巿买最新鲜的餸菜。买胜瓜,坚持不让菜贩掘断!回到家,把蒂子斜切一小刀,让瓜蒂插着水,这样才保持胜瓜新鲜,不会收水!而白萝卜就要即刻把茎子、叶子摘去,否则会抽干萝卜水份和糖份。她说:「如果在乡下,活鱼买回来先养几天,让鱼儿瘦身,即劏即蒸才好食。」怪不得,在她顺德的祖屋,天井除了有口水井外,还有个小水池,就是专为暂养鱼而建造的。
讲到返顺德,更勾起我们很多美味回忆……外公一朝早就会买一筛「伦教糕」回来给我们做早点,「伦教糕」即「白糖糕」,以白糖、米浆发酵,再以竹筛蒸熟。起源于妈妈出生地──顺德.伦教,因而得名。真正的「伦教糕」以传统方法天然发酵,糕身薄薄,气孔细密,色略带微黄,米香带点点酸味,却不重。还有吃过的「野鸡卷」是原创「良记酒家」的配方和工艺,「良记酒家」虽已结业,但可追溯其老板兼大厨,当年用猪背油和瘦肉,将肥肉、瘦肉分别片薄至半透明,肥肉片上放上瘦肉,中间放入金华火腿幼条,像做寿司般,卷成圆条状,蒸熟后切成棋子状再炸。「野鸡卷」却没有鸡,「野鸡」即是「A货」,但可媲美「鸡」的美味!与「赛螃蟹」的典故,无蟹却赛赢蟹的鲜味,有着异曲同声之妙。「野鸡卷」的故事,就是「姑头」忆述给我们知,她是妈妈对面屋的邻居,她是发明「野鸡卷」大厨的妻子,很庆幸能品尝过一次「姑头」亲手做的「野鸡卷」!还有,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用新鲜榨出来的水牛奶(还有点暖)炒的「大良炒鲜奶」……香滑炒牛奶,藏着香软的鸡肝丁,再洒上香脆的榄仁,美味无穷!
而爸爸也是识饮识食之人,对食物质素、味道和衞生的标准更高。妈妈时常取笑他:「你应该做『卫生帮』呀!」还记得,小时候,是爸爸教我洗菜的,当时我大概五、六岁左右,他很严谨的说:「把菜心先用大水沖一下,然后浸一阵,换水……拿把刀仔切去菜的切割位置,摘去唔靓的叶,每棵菜要在水喉下沖洗,打开每块菜叶和茎的位置沖洗,这处最容易藏沙泥、农药。每棵洗完后,全部在筲箕再沖一次,沥干。」这方法,我一直沿用到现在,也是这样教我的侄儿、学生。
此外,爸爸还对食物的新鲜程度,要求更甚。以前未有禽流感年代,过时过节前,会叫妈妈买只活鸡回家(或间中大伯父会从家乡捉只「客家走地鸡」来)养几天先劏,还吩咐妈妈临煮前找人帮忙劏,还说:「新鲜鸡劏后,要马上清洗,然后立即蒸熟、抹盐,才有鸡的鲜味。」、「放过入雪柜五分钟都算是雪鸡,一阵雪味。」啊!难怪客家咸鸡咁有名啦!妈妈也不厌其烦,为我们每一餐饭做到最好味!
爸爸喜欢食,和妈妈性格也一样非常豪爽好客,没有太多嗜好,独好讲饮讲食和旅行。买水果会到生果栏,买至靓的吕宋芒、蜜瓜、番鬼荔枝(妈妈至爱),一箱箱买下,并与邻居分享,喜欢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饭聚。爸爸做生意,每年都会找个借口「摆翻几围」吃团年饭及春茗,大家伙记及亲朋戚友,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吃餐饭。小时候吃的东西,品质真的好好,还记得……那吕宋芒,大大个又香又甜;那蜜瓜,一箱六大个,甜美多汁不下夕张蜜瓜!
以前的酒席真材实料,实而不华。「炖花胶汤」炖好的花胶成吋厚;「红烧大山瑞」那裙边又厚又爽滑;「百花炸蟹钳」是原只真蟹钳去壳再酿上虾胶,蘸上红姜醋,吃完虾胶还可以吃到整只蟹钳的肉……那些记忆的味道,现在只能在记忆中回味!
还有,每每爸爸与行家、朋友在外吃过甚么好东西,週末便会带我们去品尝。有一次他放工回家向我们讲:「今日我同班工程师在湾仔吃咖喱,任你选择大辣、中辣、小辣,星期六带你们去试试。」印象中,我自以为自己食得辣,点了大辣咖喱鸡,当然辣到搏命饮水。到龙华酒店每人一只原只烧乳鸽;去雍雅山房吃山水豆腐;驾车入元朗买老婆饼……这些都是小学时爸爸带我们去试新食店的回忆。几十年后,大家觉得无甚么特别,可是当年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
跟随父母饮食的足迹……养成了我们试新嘢的兴趣或习惯,我和Nico,看到坊间有甚么新嘢都会买来试试,妈妈还说:「电视未卖广告,妳们已经食厌了!」现在不管去旅行或在香港也如是。
四兄妹中,除了家姐,我们三兄妹都能煮番几味!大哥Chris,最喜欢试新的食肆,哪一间好食?哪一样东西好食?哪儿奶茶好饮?哪里抵食?他就是我们的活动饮食搜寻器。自妈妈离开后,每年新年初一斋宴、初二开年饭,哥哥就当了邹家的总厨,十几款宴客菜式,一手包办。家姐Kit虽然对煮餸不巧手,但是就最刁嘴的一个,不好吃的东西,绝不迁就!宁愿捱饿也嚥不下。至于Nico,拥有烹饪的天赋和才华,三岁就担櫈仔入厨房煎蛋,最得妈妈真传,自细厨房就是她的小天地、实验室。而我,遗传了爸爸的味道触觉及食物卫生的「高」要求因子。
我们的「饮食旅途」,是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爸爸常言道:「宁愿吃少些,都要食好的。」就是这样,在父母亲的薰陶下……吃东西,重质不重量;好的食物贵精不贵多,就是这样宠着我们四兄妹成长!
原来味觉真的有遗传!侄儿旻熹Curtis和旻谚Mancini,他们的食物触觉,尽得「邹家」的美食因子遗传,Curtis自小已分得出布甸是用了云喱拿籽(Vanilla pod),还是加了云喱拿香精(Vanilla flavouring)做的。在酒楼吃到加了云喱拿香精的西米布甸时,他会问:「这个布甸的味道好怪、好假……」最钟意细姑姐做甜品的Vanilla sauce和意式奶冻(Panna Cotta),因为云喱拿好香,还问:「细姑姐,黑色细细粒系唔系云喱拿种子?」细佬Mancini的口味最似爷爷,同样对烹调食物的鲜嫩程度、质感尤其有要求,也很喜欢入厨房睇姑姐煮餸、跟妈咪整蛋糕,有疑问会发问,他们对烹调概念也很有逻辑。最近,大嫂Eunice买了部面包机,那牌子和型号纷纷在网上受用家追捧,但她整了两次后便搁于一角,还是以人手搓面包团,奇怪追问她:「妳两个侄仔唔钟意食!话面包机造的面包无筋度,口感唔好,散的!」两兄弟,年纪虽小,却是我们新产品的试味兵团,每每试食后会评分及作出分析得分原因,扣分扣在哪里……他们的建议功不可没!
爸爸妈妈,除了钟意食,对家庭观念也很重。小时候,在家中,爸爸购买的大圆枱……妈妈足足「哦」了爸爸大半天,买了那么大的圆餐桌,可见父亲很重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1995当年,有机会被猎头到一间国际知名的瑞士食品公司工作,但要长驻北京、天津工作,每三个月才回港一次,于是问爸爸意见,他这一句话:「入到你梦寐以求的公司,又有好的发展机会当然好,不过……将来大家一家人吃餐饭的机会就比较困难些。」心里顿时感到酸熘熘……使我却步了。回想起当时在深圳工作,爸爸已经时常牵肠挂肚,不应再走更远了!记得他那次来深圳探望我,参观工厂后,他对我说:「这里的工作环境不是很好,为何大学选科,不像家姐那样,选文、商科,可以做些白领工作!现在在工厂做,多辛苦!不过是你自己挑的,只要你钟意。」爸爸就是这样戥子女辛苦,其实我的工作真的微不足道。辛苦?爸爸,我的工作那里辛苦!比不上您百份之一的辛劳呀!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爸爸妈妈除了给我们无私的栽培和教育,我们更传承了他们的饮食习惯、烹调工艺、口味爱好、味道……祖祖辈辈传下来,一代传一代。
借着这本书,送给我们至爱的父亲、母亲、兄长、长嫂、家姐和两侄儿。其实,我们家人的风格──「一切在心中」,但今次不得不写出来,衷心感谢您们不辞劳苦,一直默默作我们的幕后军师,守护着、支持着我们,使我们无忧无虑地在「饮食旅途」上,坚持着我们对食物的执着和理念,达成梦想……
此外,Nico和我很想趁这机会,跟您、妳和你……我们的师父、启蒙老师、长辈、前辈、契妈、契爷、好朋友、旧同学、慈善同学会、支持者、客户、同业及各界朋友、学生……衷心说声:「多谢!」。我们两姊妺真的很幸运,不管是人生路上或是在饮食里程上,身边一直有您们一班守护天使,不管是相识很久的、新相识的,或是从未曾认识的朋友(包括传媒朋友;哥哥、嫂嫂、家姐的朋友;甚至交友网络上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同样关爱我们,一直支持、鼓励和帮助我们,欣赏我们的食品和饮食理念。
更要多谢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帮我们写「序言」的前辈和朋友们。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投放了很多对家庭、家人和朋友的情感,在食品工业路上所遇见的人与事、所经历的事与物,也堆积了我们写作的灵感,所以每一位为我们写序的朋友:唯灵前辈、曾智华先生、尹镇伟医生、廖子良医生、徐大基博士、罗启新先生、侯嘉明小姐及我们的哥哥邹易衡先生,为我们新书《原食材@始健康》写序,并亲笔签名,是上天所安排的缘份,在我们人生旅途道上,不同时间所出现,见证了我们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了您们的序言,令我们这本书更添意义,才算完美。感谢!
还要多谢圆方出版社,乐意以「邹家食事」为主体,为我们出书。谢谢您们专业的编辑、设计、拍摄、出版团队,促使我们这本《原食材@始健康》能顺利出版。谢谢!
用心制作一本书真的不容易,写食谱、写稿说说食物知识、制作菜式拍摄不难;都是把我们的食品专业投放于书中。难⋯⋯是很多意料不到的事情、我们能力范围内掌握不了的事情、以及时间不足的情况下……要一一协商办妥,与时间竞赛。
爸爸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细个时,成日听到他要求「Good Fit!」还记得,他亲手做的木柜子,他双眼凝望着那对铜制门锁,跟我说:「你睇,这对门锁位置,刚刚对好门的木纹,而且对水平的,好Good Fit!」当时爸爸那满足的眼神,至今我还历历在目。可能我们遗传了爸爸做事认真的性格,加上哥哥常教诲我们:「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一定要赢到别人,能有最新资讯作保持知识,要发觉到自己退步才会有进步的触觉!」所以我们特别紧张,对自己要求甚高,只希望把书做到最好,但距离书展的日子一天天在倒数,每天在「偷」用睡眠的时间也做不完呢!
幸而,我们家人有紧密的Family bond连系着,设计专业的哥哥,马上帮手重新拍摄封面相片、定书名《原食材@始健康》、集设计意念与玄学设计封面。家姐养病中,也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我们撰写英文封底语,因为她最了解和见证两个细妹与Passion for Real Food成长。最感动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守护天使,担心我开夜捱坏身体,仗义出手帮助我们,多谢契妈、Luke Sir、Luke嫂、毛Sir、Ritta及B哥,在那么短时间限制……帮忙校对、翻译、新书推广、发布及张罗制作拍摄道具……给了我们很大的正能量和动力,完成这本书!感激!在心中……
最后,我们想多谢每一位读者,我们姊妹俩已尽力把《原食材@始健康》做到最好,也很期待我们的心血结晶品,能带给大家健康的饮食。书中不足之处,恳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