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的时代意义

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的时代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T. Hansen
图书标签:
  • 杜威
  • 教育哲学
  • 民主教育
  • 教育思想
  • 经典解读
  • 时代反思
  • 教育改革
  • 现代教育
  • 哲学
  • 教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杜威的《民主与教育》(1916)、柏拉图的《理想国》(西元前4世纪)以及卢梭的《爱弥儿》(1762)併称为西方三大教育经典名着。当《民主与教育》一书问世百週年之际,本书以繁体中文译注本正式印行,可谓恭逢其盛。本书系杜威曾经服务三分之一世纪(1904~1939)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学程主任韩森教授,邀集另外八位杜威研究学者针对《民主与教育》一书进行批判式回应,合撰十篇论文编辑而成,值得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用心研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的时代意义》的图书的简介,内容旨在详细介绍该书所涵盖的议题,而不涉及杜威原著的具体内容,并努力呈现出非AI生成的、专业的学术风格。 --- 《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的时代意义》 导言:教育、民主与现代性的回响 在当代社会,教育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革新重塑了知识的获取方式,全球化议题对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社会结构的变化则不断考验着民主理想的韧性。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审视经典教育哲学著作的当代价值,成为一项迫切而富有建设性的学术任务。本书《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的时代意义》并非对特定文本的注释或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旨在深入挖掘其核心思想的结构性力量,并探讨这些思想在二十一世纪语境下的转化与适用性。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将教育视为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传递机制。我们试图剥离历史语境的藩篱,直抵那些关于“经验”、“实践”、“成长”以及“社群”等核心概念的哲学基石,考察它们在面对数字时代、后真相政治以及身份政治复杂交织的现实时,能提供何种深刻的洞察力。 第一部分:经验的重构与学习的本体论 第一部分聚焦于当代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哲学基础。我们挑战了传统认知主义的局限,转而探讨“经验”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意义。本书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经验不再是简单的事实积累,而是一种与环境持续互动、不断自我修正的建构过程。 我们细致地分析了教育如何能够在“碎片化”的信息流中,培育出系统性的、批判性的思维结构。这部分内容着重于研究“项目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实践形态背后的深层逻辑,探讨如何设计出能够促进深度参与和意义生成的学习环境。重点在于,如何将学习活动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究,使受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更是知识的共同生产者。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情感、身体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强调认知效率的当下,我们重新审视了教育对个体情感智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责任,强调了行动与反思之间的辩证统一。 第二部分:社群的构建与民主的实践场域 教育的场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始终是社会结构和政治理念的微观体现。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教育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在当前社会群体极化、公共话语空间日益受限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机制来重建有效、包容的对话空间,是本书关注的核心议题。 我们探讨了学校作为“小型社会”的理想形态,并批判性地分析了当前教育机构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文化整合方面的实际效能。这包括对课程设置中权力关系的反思,以及对“共同生活”理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义。本书主张,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是社会结构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培养一种能够容忍差异、共同解决复杂公共问题的公民能力。 我们详细分析了教育在培养批判性公民素养方面的潜力与局限。这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识别谬误,更在于培养他们参与复杂、多义的公共事务的能力,建立对共同命运的责任感。 第三部分:知识的生产与伦理的维度 知识的权威性在数字时代遭受了根本性的动摇。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探究当代教育在知识生产和知识传递中的伦理责任。面对算法推荐、数据驱动的决策,以及“后真相”现象的挑战,教育如何坚守对真理的探求,并引导学生建立起稳固的伦理指南针? 本书考察了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对整体性知识观的冲击,并提出了跨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强调培养学生驾驭复杂性、进行整体性思考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技术工具对教育主体性的潜在侵蚀。我们提出,教育工具的选择不应仅仅基于效率考量,更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的强化。 伦理教育的议题被置于突出的位置。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固有的道德规范面临挑战,本书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育过程,培养个体在不确定性中做出负责任判断的能力,使教育超越技能培训的层面,真正指向“何以为人”的根本追问。 结论:走向面向未来的教育想象 全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一套预设的“解决方案”,而是勾勒出一个持续反思、不断适应的教育愿景。本书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加具有韧性、更加公平,也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未来。它呼吁教育界和政策制定者超越短期的绩效考核,重新锚定教育的长期社会使命,通过深刻的哲学反思,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挑战提供思想资源。 本书适合所有关注教育哲学、社会理论、政治学以及公共政策的学者、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用以理解和重塑我们这个时代对教育的根本性期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上篇︱导读
壹、楔子
贰、本导读的性质
参、译注《重》书的价值
肆、《重》书作者简历与重要着作
伍、结语

下篇︱译注本: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的时代意义
编者原序
韩森(David T. Hansen)
壹、导论:阅读《民主与教育》一书
韩森 (David T. Hansen)
贰、沟通是最美好的事情:杜威《民主与教育》书中的沟通转向
毕思达(Gert Biesta)
参、课程确实重要
裴姬(Reba Page)
肆、社会化、社会效率与社会控制:让实用主义发挥正常功能
席克曼(Larry A. Hickman)
伍、成长与至善圆满论?借艾默生与卡维尔谈杜威
斋藤直子(Naoko Saito)
陆、重新发现《民主与教育》书中的学生
冯特司马赫(Gary D. Fenstermacher)
柒、杜威对课程概念的重建:由工作活动到学科知识
克立巴德(Herbert M. Kliebard)
捌、一位师资培育工作者看《民主与教育》这本书
费兰哲(Sharon Feiman-Nemser)
玖、杜威的生活哲学
闵妮姬(Elizabeth Kamarck Minnich)
拾、杜威的道德自我专卷
韩森(David T. Hansen)

参考文献
索引
译注后记

图书序言

凡例

  一、《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的时代意义》系依据2006年出版的€践ohn Dewey and our educational prospect: A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Dewey€旧 Democracy and Education€繧隍`而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具有学术导论性质的导读,下篇为译注本。原书189-190页的作者简历,业经改写为作者学经历与重要着作介绍,置入上篇导读之中。

  二、本书以台湾教育学术界习用的APA格式为本,参照潘慧玲(2015)的《教育论文格式》(二版),将原书各章内文引註与参考文献不尽一致的格式,重新加以调整,并将原书的参考文献,与因为撰写导读及注释而增加的参考文献,二者合而为一,併置于书后,是为参考文献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则为引自电子版的校勘本《杜威全集》电子档的参考文献;其格式请见以下第三点的说明。又,在上篇导论中,有些部分虽未直接引用某些参考文献,但亦于适当地方标明其确实的出处。

  三、本书引用杜威的着作时,除非特例,悉数引自电子版的校勘本《杜威全集》。该套全集计有:A类论着(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 1882-1953. Electronic edition, Second release),早期(Early Works, EW)5卷、中期(Middle Works, MW)15卷、后期(Later Works, LW)17卷、补缀(Supplementary Volume, SV)1卷等共38卷;B类信函(Correspondence),4卷;C类课堂讲演笔记(Class Lectures Notes),1卷。本书在内文引註时,若引自A类论着时,系将原书编者韩森(David T. Hansen)的作法(请见〈编者原序〉p. viii)略加修正,以所在期别及卷别之后,加上页码,再加上完成或出版年份的方式标示,例如:MW.9.101, 1916意指该着作收于中期第九卷,页101,为1916年完成或出版者;引自B类信函与C类课堂讲稿时,则悉以电子版上的标示为准。至于在书末参考文献第二部分,亦依序标明其期别、卷别、起讫页码、完成或出版年份等,并在其后列出书名或篇目名。

  四、原则上,本书将所出现的英文专有名词、书名、人名等皆译成中文,并在第一次出现时附上英文。

  五、原书为表示加强语气而以斜体字型或大写字体呈现者,本书译为中文时,皆改为粗黑体字型,并于必要时将斜体字型的原文置于括弧内,以资辨识。惟书末参考文献中出现的粗黑体字型,则系依一般教育论文格式所标定的书名及刊物名。

  六、原书本有的注释,悉加注明,余皆为译注者所为之者。又,为求取一致起见,原书各章凡为文后注者,皆改为脚註。

  七、本书注释中的文字,凡自网站上所取得的各种资料,皆经多方比对与研判,再就其较为确实者加以综合归纳并且改写而成。惟为节省篇幅,除非特例,多未附上网址。

  八、本书的翻译部分,尽量做到活译达意、简鍊流畅、力求神似,并避免漏译、删割、走样等情事。又为使文意更为清顺易解,偶以意译方式处理,并适时加上必要的补述。本书的注释部分,力求该注则注、详为解读、深入阐释,并提供必要的资讯予读者参考。惟毕竟译注者时间及能力皆有所限,疏失舛误在所难免,尚祈方家不吝赐正。

前言

  一

  《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的时代意义》译注本(以下有时简称本书或《重》书)所根据的原书€践ohn Dewey and our educational prospect: A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Dewey€旧 Democracy and Education,€瓧O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哲学学程教授兼主任韩森(David T. Hansen),有鉴于当时并没有任何一本以《民主与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书,乃另邀集八位学者合作,共撰写十篇论文辑成,而于2006年出版。

  《重》书为行政院科技部补助人文及社会科学经典译注研究计画的执行成果。该计画经科技部核定的执行期限为二年:自2014年8月1日开始,迄2016年7月31日计画结束;本人依限执行完毕。作为该成果的《重》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具有学术导论性质的导读,下篇为译注本。原书189~190页的作者简历,业经改写为作者学经历与重要着作介绍,置于上篇导读之中。全书包含凡例、目次、前言、〈导读〉、〈译注本〉、参考文献、索引及译注后记等,凡二十七万余字。其中,前言四千余字,〈导读〉正文五万四千余字,注释七千余字;〈译注本〉的译文十八万余字,注释二万余字。

  二

  相对于由杜威独力撰作、于1916年问世、书龄已达百年的《民主与教育》一书,这本由若干学者以《民主与教育》一书为对象、而于2006年出版、书龄仅十年的《重》书,到底为什么还值得译注,正是《重》书上篇〈导读〉的撰写主旨。兹谨据以简单说明之。

  首先,这是一本由知名的杜威学者以《民主与教育》为对象所撰写的好书。

  一件东西好不好,有没有价值,固然可以从外在的角度来衡鑑,看它是否为外在的人、事、物带来什么好处,或是增加了什么价值;同时,也可以从它本身的材料、制程等内在的条件,来判定其好坏与优劣。书籍也一样;作者的专业素养、过去撰作的品质等也是评论一本书好坏的重要根据。

  如〈导读〉所述,本人从编者的报导,评论者的解析,作者们研究杜威哲学与教育思想的成果卓着、因而获得有关学术专业团体的肯定等等讯息,确认作者们都是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一书时代意义的最佳人选。因此,本人确认这是一本由知名的杜威学者以《民主与教育》为对象所撰写的一本好书。

  其次,这是一本可作为阅读、理解或诠释《民主与教育》之范例的好书。

  在此,所谓范例,可由较宽松及较严谨两个观点来看。从较宽松的观点来看,可以用日常语言来理解,范例是指某些可以视为模范、榜样、示例的人、事、物,或可以当作评断优劣良窳的准据或参照者;从这个观点来看,一般人在阅读、理解或诠释《民主与教育》这部教育经典时,确实可以把《重》书的各篇论文作为模范、榜样或示例,亦可作为评断优劣良窳的准据或参照。

  从较严谨的观点来看,则可以将范例理解为「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例」(paradigmatic case)。具体而言,如果把一些因为研究、教学、学习或从事教育实务工作,而需要阅读、理解或诠释《民主与教育》的人当作一个特定的社群,那么,就应该会有一些想法与作法,逐渐构成大家共同认定的「典范」,而处于这个社群的人们即依此典范针对《民主与教育》从事专业性的活动(方永泉,2000)。从这个观点来看,《重》书的各篇论文就可做为处于这个社群的人们在从事阅读、理解或诠释《民主与教育》的「范例」。

  综上所述,本人以为,无论从较宽松或是较严谨的观点来看,《重》书都是一本可作为阅读、理解或诠释《民主与教育》之范例的好书。本人在〈导读〉中,即曾就这一点作了三项说明,兹将其标题抄录于此:其一,《重》书可见证《民主与教育》中历久弥新的卓见;其二,《重》书示范了批判式解读的作法;其三,《重》书各论文示范了杜威学者高品质引用《民主与教育》书中文字的作法。

  第三,这是一本能为国内教育学术与实务工作者带来启示的好书。

  本人在〈导读〉中提及,在「国科会103年度人文及社会科学经典译注计画推荐书单」中为《重》书撰写「推荐理由」的作者指出,国内许多教育学术工作者并未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杜威的教育理论,以致常有一知半解或是以偏盖全的情事,对于教育学术之发展有负面的影响;「推荐理由」的作者并特别以国内学界引用杜威的理论,多数停留在诸如「做中学」等概念,作为例证。不过,因为受到「推荐理由」的篇幅所限,该作者并未有机会针对这项评论多加描述。

  事实上,在《重》书中以探讨师资培育问题为主旨的第八章,即有一段文字可代为说明之:

  我们或许会推断杜威的想法与师资培育的实习层面最有关联,因为做中学在其中最为盛行。史华伯(Schwab, 1959:158)曾经就杜威在这方面所受的误解有所讨论,他指出:€"做中学既不是只借由做来学习,也不是只学习如何做。做与阅读、反思,以及记忆乃是携手同行的€"。(Feiman-Nemser, 2006:134-135)

  此外,本人亦进入《杜威全集》的电子资料库,查到了杜威于晚年接受访谈时,曾经郑重地就这个问题作了一番澄清。这段访谈于1949年10月19日,也就是杜威90岁生日前一天的纽约时报刊出。

  该报导指出,杜威于1949年10月18日接受纽约时报记者范恩(Benjamin Fine)的访谈时表示,他对于不少人误认他始终坚信「从『做』中学」,颇不以为然。杜威并且对人们总是断章取义,而未理解其重视思考的一贯主张,深表遗憾。他更直言:「我不信只靠做就可以学习,重要的是做事时的想法。不明智的作法会导致学习到错误的事物」(Dewey, 1949:259)。

  另外,亦有如本人在〈导读〉中提及的,《重》书的作者们不但就包含「做中学」在内的诸多重要概念,进行理论的阐述,他们还从各自专长的领域针对当代的教育现场问题加以分析,并且提出有关因应对策的建议。所以,《重》书应该有助于当今教育专业人员面对当前与未来的教育问题与挑战,因而对于教育实务工作者而言,《重》书也是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好书。

  当然,因为《重》书的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美国人,因而所论述的场域当然是以美国为主。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美国教育实务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其面对问题所採取的因应作法,也值得我们参考与省思。何况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许多问题不分国界地同时或先后发生,因而《重》书的一些讨论还是能为我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启示。

  综上所述,本人以为,对于国内的教育学术与实务工作者而言,《重》书都是一本可带来某些启示的好书。

  三

  上一节,本人曾经提到:「如果把因……而需要阅读、理解或诠释《民主与教育》的人当作一个特定的社群……」。但是,当时本人是把方永泉(2000)为《教育大辞书》的〈典范〉一辞下定义时所写的一段文字迳行加以套用,并未仔细思考这「一个特定的社群」大小的问题。后来,稍加反思,才发现它可大可小。

  从「小」的角度来看,《重》书是各个作者在编者韩森的邀请下,就着再次阅读《民主与教育》一书的心得,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抒发其时代的意义。他们跟韩森订下了「约定」(engagement),要「认真投入于」(engage in)再次阅读、深入理解,以及重新诠释《民主与教育》一书的活动,而且这种「接触」(engagement)是以批判的或重要的(critical)方式进行的。他们可以说是「针对《民主与教育》一书进行批判式解读」(a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Dewey€旧 Democracy and Education)的一个「小」社群。

  从「大」的角度来看,则可以是由百年来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因为修习教育专业有关的科目,而「接触」《民主与教育》一书的许多学生所组成的一个「大」社群;这个社群的人数还持续增加中。当然,这种「接触」可能是「蜻蜓点水」式的,亦即可能只是听到教授介绍《民主与教育》一书的内容,可能是略微翻阅之,但也可能「认真投入于」这本书的阅读与理解。作为这个「大」社群的一份子,本人与《民主与教育》一书的第一次接触,就应该可以归入「认真投入于」阅读与理解的一类。

  说起本人第一次接触杜威《民主与教育》一书,应该是在1969年;当时,本人就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一年级,正在修习系主任雷国鼎教授所开设的一学年二个学期4个学分的必修科目教育概论。雷先生第一次上课即开了几十本书单,要求同学一个学期至少找一本仔细阅读,并完成不得少于5,000字的报告。本人带着书单,在台北市牯岭街的旧书摊找到了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发行、邹恩润翻译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上、下两册套书,并以上册的前八章完成了读书报告,于第一学期末缴交。

  当时,本人之所以只选取该书的前八章,理由之一,当然是因为该书一共26章,对于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不容易全部读完;即使读完也不一定能理解多少。另有一项考虑则是因为当时本人发现不只雷教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有许多来自这八章;当时图书馆能找到的教育概论大学用书,例如孙邦正(1961)、孙亢曾(1966)所着的《教育概论》专书,也都一样到处可见杜威《民主与教育》一书前八章的影子。质言之,读了它们,可以配合教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也可以在课余查阅有关书籍,俾便增进对所学功课的理解。

  本人以上的叙述,主旨不在报导本人第一次接触《民主与教育》一书的经验,而是指陈,《民主与教育》一书作为一部教育界的经典名着,能「接触」(reach)到的人其实是很多的。因此,能有一本像《重新诠释杜威「民主与教育」的时代意义》这样的论文集,邀请名家以批判的方式解读《民主与教育》一书,并就着时代的意义重新加以诠释,对于这样「大」的社群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这除了唿应编者韩森所说:「本书之编辑即在于……服务若干领域不尽相同的读者大众」(Hansen, 2006:viii),更进而证明了译注《重》书确实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四

  非常感谢科技部能提供必要的赞助,让本人得以运用两年时间就着这一本有价值的、对于很多人而言很重要的专书,「认真参与于」(engage in)这件译注的工作!同时,要感谢在2014年上半年,针对译注研究计画进行初审及复审的三位匿名审查人的「伯乐识马」,让该译注研究计画能在「僧日增、粥日少」的申请过程中获得青睐。更要感谢在2016年下半年,针对译注研究成果,亦即本书的初稿,进行审阅的二位匿名审查人的「不吝赐教」与「高抬贵手」,让《重》书中文版通过审查,正式付梓。

  还要感谢科技部于2012年在另一个一般型的研究计画中,通过本人提出购置一套电子版的校勘本《杜威全集》之经费申请案。这套以资料库的形式储藏于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云端的《杜威全集》,让本人可以随时在学校或家中经过网际网路连线查阅,真是非常方便。尤其,这套资料库的蒐寻功能让本人在译注原书时,随时就着原书各章作者引自不同版本的杜威论着中的文字,进入电子版的校勘本《杜威全集》确认其出处。如此,本人乃能将原书部分作者引用杜威《民主与教育》或其他论着的文字时,因为所根据的纸本版本不同,而造成的文献出处不一致的情况加以消除,并能借此校正其偶见的讹误,善尽一个后出的译注者之专业责任。

  感谢本人最常出入借书还书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室协助以馆际互借的方式借阅各种图书资料,尤应感谢。

  感谢于2015年7月至11月之间,就着本人所完成的译注初稿提供修改意见的方永泉、但昭伟、李琪明、高博铨、张民杰、陈琦瑗、陈铿任、游振鹏、黄柏叡、黄纯敏、黄嘉莉、叶彦宏、蔡晓枫、郑英杰等学界朋友。他们的仔细审阅,费神推敲,对于提升本书的品质,大有贡献。惟书成之后的文责,概由本人自负,特此声明。

  当然,也一併要向协助本书出版事宜的心理出版社洪有义董事长及林敬尧总编辑,致上诚挚的谢忱!

  谢谢大家多方的协助,才让这本以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与教育》为对象,由九位学者撰写十篇论文辑成的专书,能于《民主与教育》问世百週年的2016年,以繁体中文完成的译注本正式印行。

单文经 谨识
于台北市阳明山华冈大孝馆
2016年7月31日初稿
2016年12月31日定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標題,《重新詮釋杜威〈民主與教育〉的時代意義》,我的眼睛瞬間就亮了!杜威這個名字,在教育界和思想界根本是如雷貫耳,他的《民主與教育》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中的經典。但是,時代在變,社會在進步,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二十一世紀,跟杜威那個年代可說是天差地別。他當時所關注的民主與教育議題,在今天看來,是不是還能直接套用?或者說,在新的社會結構、科技發展、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杜威的思想有哪些被挑戰,又有哪些因為歷史的演進而顯得更加珍貴?這本書光是這個「重新詮釋」的動作,就足夠讓人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切入,去檢視杜威的核心理念,例如經驗、探究、社會參與、道德發展等等,這些概念在當代台灣的教育現場,又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是不是能為我們當前在教育改革、公民素養培養、甚至是如何在多元價值觀的社會中找到共識,提供新的啟發和思考路徑?光是想像,就覺得這本書肯定會引發一場思想的盛宴,讓人迫不及待想深入其中,跟著作者一起,重新審視這位教育巨擘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並為它在今日的社會找到新的生命力。

评分

閱讀一本談論經典的書,最怕的就是那種「炒冷飯」的感覺,只是用現代的語言重述一遍舊的概念,卻沒有真正注入新的生命力。《重新詮釋杜威〈民主與教育〉的時代意義》,光看書名,就讓我感覺到一種「破舊立新」的企圖。杜威的《民主與教育》是一座思想的寶庫,但寶庫裡的珍寶,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打磨和重新組合,也很難在今天的社會裡閃耀出應有的光芒。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杜威思想中可能與當代社會價值觀產生摩擦的部分,或者說,哪些是他當時未曾預見,但卻在今天成為核心挑戰的議題。例如,在數位時代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平衡、教育的公平性與機會均等、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具備批判性思考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作者是否能藉由重新詮釋杜威的框架,為我們在這些關鍵議題上,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見解?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杜威,更能讓我反思,我們當前的教育實踐,是否真的能回應時代的需求,並培養出適應未來、能夠貢獻社會的公民。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發展的台灣讀者,我對杜威這位思想家一直抱持著敬意,但同時也覺得,他的理論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有時候似乎有點遙遠。畢竟,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從社會結構到科技發展,都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重新詮釋杜威〈民主與教育〉的時代意義》這個標題,對於我來說,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於「如何讓經典著作在當代社會煥發生機」的好奇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打破傳統的學術框架,以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闡述杜威的理念。例如,在面對現代社會日益複雜的挑戰,像是環境保護、貧富差距、國家認同等等議題,杜威所強調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這些觀念,能否提供我們一套更具體的行動指引?作者有沒有辦法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能夠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具體方法,尤其是在台灣這個充滿活力的民主社會中?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場學術的辯論,更能成為一本能夠啟發我、鼓勵我,甚至在我的教育實踐中提供方向的指引。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其實直接點出了我一直以來對教育的疑惑與關切。台灣社會近年來,在教育現場的各種聲音不斷,從升學主義的壓力,到素養導向教育的轉型,再到對學生學習動機的低落感到焦慮。我們總是在尋找「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而杜威的《民主與教育》無疑是這個探問歷程中無法迴避的一個重要座標。但問題來了,他的那套理論,究竟能多大程度上解釋我們現在遇到的困境,又能多大程度上提供解決之道?這本「重新詮釋」的嘗試,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期待作者能夠細膩地梳理杜威的論點,並且很有策略性地將這些論點與當代台灣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照。例如,在資訊爆炸、社群媒體普及的今日,民主的參與形式已經改變,學生獲取資訊的管道也五花八門,這對「經驗」的理解和「探究」的方式,必然會帶來新的挑戰。作者是否能指出,杜威強調的「從做中學」和「解決問題」的精神,如何在網路時代下被賦予新的意義?又或者,他如何看待在高度分化的社會中,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並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性,這是否需要不同於以往的教育策略?這本書能否為我們在看似複雜且難解的教育問題中,開闢出一條清晰的思路,讓教育回歸到其真正的本質,這是我非常期盼的。

评分

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是及時雨。身為一個關心台灣教育走向的人,我一直覺得,我們在談論教育改革的時候,似乎常常陷入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態,缺乏一個更宏觀、更根本的哲學基礎來指導。而杜威的《民主與教育》,正是這樣一本具備宏觀視野的經典。但是,要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重新理解和應用這本書的精髓,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能夠運用足夠的學術功底,同時又保有對現實的高度敏感,去進行這次「重新詮釋」。比如,他能否針對台灣當前在「公民教育」的困境,從杜威關於「民主」的論述中,挖掘出新的資源?或者,在探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的傳授」之間,能否從杜威的「經驗主義」中,找到更符合現代學生特質的解方?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透過具體的案例分析,或是對當代教育現象的深入觀察,來呈現他對杜威思想的理解。這不僅能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哲學概念,更能讓我們看到,經典思想如何在變動的時代中,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實踐價值,為台灣的教育發展,注入一股清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