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4 年春天,我们和一群小学教师开始这本书的读书会,一边阅读、口译,一边对比、讨论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读着谈着,深感这本书为我们开启了更新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门,让我们受益良多,于是向心理出版社「毛遂自荐」翻译这本书,没想到竟然成真。
更新理解之一,是 Essential Questions(EQ)的意义。基本上,《重理解的课程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是一本颇为厚重、概念密集的书,为了帮助读者吸收和练习其中的 backward design、big ideas和 EQ,作者们陆续撰写实用手册和更详细的说明,本书即是他们最新出版的作品,聚焦在 EQ,它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在读书会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到对等原文意义的中文,我们一直未翻译这个名词,之前译者译为「主要问题」,但新书增加了不少讯息,例如:它是开放性问题,是学科领域里很重要、可迁移应用的想法,能刺激思考和挑战心智,需要高层次思考,要求支持证据和正当理由,会引燃更进一步的探究,并且随着学习发展的时间重复出现⋯⋯这些特质让我们觉得「主要问题」的意思好像缺了点什么。
我们查阅 essential、essence 以及这两个英文单字相似词的中文翻译,谘询各领域专家:哲学家用「本质问题」;科学家用「必要问题」;大陆译者用「基本问题」;资深教师建议用「核心(概念)问题」。我们套用各种译法到译文当中,寻找最合适的语汇,在「本质问题」和「核心问题」之间犹豫着。最后,我们从原书序言的「marrow」(骨髓/精髓)获得灵感:骨髓是血液的工厂,血液从骨骼核心深处生成,流动循环全身,是生命的泉源。从学科精髓发展出来的「核心问题」,带动学习者不断循环探索研究各个领域,成为学习的泉源。寻思这个语词的意义,让我们以全书的脉络更深入去理解《核心问题》这本书。
更新理解之二,是台湾和美国对「课程」之理解差异,以及核心问题对于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特别是第三章说明如何拆解美国课纲标准陈述句的动词和名词,转化为教学应用的核心问题,我们发现从台湾课程的书写架构,较不容易找出核心问题。原来台湾的领域纲要主要目的在告诉老师「教什么内容」,所列项目是领域内容的分类,因此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回答内容。例如:文体是领域内容的分类,所以语文领纲列出老师要教的文体,老师使用 5W1H(六何法)的问题,引出文章摘要来教课文内容和写作。
相对之下,美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老师:语文的目的在帮助人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了解别人的想法,所以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可能是:怎样把话说得更清楚/夸张/幽默?明喻和隐喻的作用哪里不同?作者为什么不用隐喻?这个例子说明美国的领域课程架构,告诉老师该学科的研究者在寻求什么重要知识?用哪些方法来探讨那些知识?所以老师可以直接从课纲标准了解到学科的精髓,让学生和老师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共同追踪、探索核心问题。
这样的理解告诉我们:台湾的老师要发展、设计出核心问题,需要更多的尝试、努力和反思。但奇怪的是,听说有些增能课程,讲师认为教师只要参加半天的研习,就能够直接执行 UbD,而原作者是穷毕生之力在持续研究发展核心问题。落差何以那么大?其中一个解释是前述的领域课程架构理念之不同,教师把 UbD 使用在单一节课或一个教学活动,并未考虑长期的课程铺陈。
另一个解释是:我们被答案框住了。本书第五章暴露了台湾教育的盲点——我们仍然被正确答案、统一内容、统一命题、绩效表现、分数和评比领导教学的文化笼罩着。学生误以为他晓得问题的答案之后,接着只要把答案记下来,就可以停止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了。其实国际评比和标准化测验(如 PISA、TASA)是国家替教育把脉的工具,不是引导学生思考核心问题的考题。核心问题出自领域的本质,答案永远有发展的空间,思考核心问题的方向依资讯的累积和文化的转移持续演变,所以每一个探究的循环会带出新的思考层次和问题来了解核心问题。既然层次的问题不断的循环,课程必然是螺旋性的,学习亦必须以探究为基础。
更新理解之三,是探究教学的真实样貌。有几位读书会成员觉得自己经常採用探究模式的教学,但本书澄清了不少探究教学的毛病,在讨论了第六章后,我们有惊人的领悟:很可能,我们没有人真正在进行探究教学!
也许我们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很会提问、很会探索,但踏进小学的门,老师彷彿对他们说:「请你暂停探索和提问,先熟记教科书所提供的答案。」而这一停,就是十二年,好比要求活蹦乱跳的七岁孩子说:「你暂时不要走路,先坐十二年的轮椅。」高中毕业时,学生无法走路,亦即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了。
在这样的制度中,老师也会失去改变的能力。不少老师有如困在笼中的鸟,日久失去了主动觅食的能力,就算有机会到外面世界试飞,享受自由,却因缺乏安全感,又自动飞回笼子里生活。假如教育制度把教师绑在笼子里,虽然偶尔想放他们出来,用学位、比赛、奖金鼓励他们做行动研究、上进修课程,让他们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成长,产生继续进行探究教学的动机,可是,回到学校,又成为标准答案和考试绩效的笼中之鸟,不容易张开翅膀发挥本能。
McTighe 和 Wiggins 告诉我们改变教学时有许许多多的陷阱,也提供了拯救我们的妙方。他们用轻松且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核心问题,读起来很有道理,可是使用上却是一大挑战。希望本书的中文翻译能够引起台湾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和讨论,让核心问题成为带动下一代课程与教学革新之泉源。
吴敏而 侯秋玲 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