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附光碟)(第二版)

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附光碟)(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正向行为支持
  • 身心障碍
  • 特殊教育
  • 行为干预
  • 心理健康
  • 康复
  • 第二版
  • 光碟
  • 辅助工具
  • 发展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正向行为支持提供「用爱理解」和「用对方法」的介入方法,「用爱理解」是其背后的价值观,主张同理地了解个体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功能,以「提升个体的生活品质」作为介入目标,让个体成为有喜乐、价值和希望的人;而「用对方法」是正向行为支持倡议「多元素且功能本位」的介入。本书第2版延续前版书的核心概念,探讨如何运用「正向行为支持」介入身心障碍者的行为问题,并且于光碟中提供参考文献、名词释义、附录、索引,以及拟订正向行为支持计画过程中会用到的工具、应用程式。
挑战与机遇:当代特殊教育的革新之路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特殊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聚焦于个体化支持、跨学科合作以及基于实证的干预策略,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治疗师、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家庭提供一套全面、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特殊教育的哲学基石与时代背景 第一章:范式转移——从医疗模式到生态系统视角 本章首先回顾了特殊教育的历史演变,重点分析了自20世纪末以来,教育理念如何从传统的“缺陷修复”的医疗模式,逐步转向强调环境适应与潜能开发的生态系统视角。我们详细阐述了“全面康复”与“生活质量”作为核心价值的回归,指出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其行为与发展深深植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之中。本章深入剖析了社会模型(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对特殊教育实践的深刻影响,强调消除环境障碍和态度的偏见,而非仅仅“修正”个体差异,是实现真正融合的关键。 第二章:融合教育的深化与实践困境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其实践仍充满张力。本章不回避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现实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教师培训滞后、同伴接纳度差异等。我们通过分析多个国际案例研究,揭示了“物理融合”与“实质融合”之间的鸿沟。重点讨论了如何构建一个真正支持所有学习者的通用学习环境(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确保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都具备灵活性和可及性,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主流环境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第三部分:个体化支持的精细化建构 第三章:功能性评估的深度解读与应用 有效的支持必须建立在精准理解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本章详细介绍了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FBA)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流程,但更侧重于其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延伸应用。我们探讨了如何超越单纯的“ABC数据收集”,深入挖掘特定行为背后的功能性需求(如逃避刺激、获取关注、获得有形物品或自我感官刺激)。本章提供了多维度评估工具的使用指南,强调评估过程必须是持续性的、由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协作过程。 第四章:前瞻性规划与生命周期支持 特殊教育的支持不应止于学龄期。本章聚焦于生命周期规划的重要性,涵盖了从早期干预到成年过渡的各个关键节点。深入讨论了“个人化教育计划”(IEP)或“个体化支持计划”(ISP)的制定原则,强调计划的前瞻性和生活化。特别关注过渡服务(Transition Services)的设计,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独立生活技能培养、以及社区融入的策略,确保学习者能够顺利衔接至成人生活,实现最大程度的自主性。 第四部分:跨学科合作与系统整合 第五章:家庭赋权:成为伙伴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家庭是学习者最主要的学习环境和情感支持系统。本章的核心在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伙伴关系”。我们分析了文化敏感性(Cultural Competence)在家庭合作中的必要性,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共同决策模式,增强家庭的自我效能感。内容包括如何帮助家庭理解和实施支持策略,以及如何为面临巨大压力的家庭提供必要的心理和物质资源链接。 第六章:专业协同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特殊教育的复杂性要求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本章系统梳理了教育心理学家、言语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在支持系统中的角色和责任边界。重点研究了信息共享的伦理规范与高效的会议组织技巧,旨在打破专业壁垒,确保所有干预措施在目标、方法和评估标准上保持一致性,避免策略的冲突或重复劳动。 第五部分:高阶干预策略与创新方法 第七章:环境塑形与预防性干预策略 本部分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环境调整来减少挑战性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内容涵盖了物理环境的结构化(如视觉时间表、空间组织)、任务分解与前馈(Priming)策略的应用。强调预防永远优于反应的原则,分析了如何识别并有效管理可能触发负面反应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可预测性和支持性的学习场所。 第八章:沟通基础的重塑与替代性沟通系统 行为的根本往往在于沟通能力的缺失或不足。本章深入探讨了替代和辅助沟通(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系统的选择、实施和评估。详细比较了基于图片交换的系统(PECS)、语音输出设备(SGDs)以及手语等多种形式,指导专业人员如何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和运动能力,选择最适合的沟通模式,并将其有效地整合到日常教学和社交互动中,用更清晰的“表达”来取代功能性行为。 第六部分:专业伦理、数据驱动决策与持续改进 第九章:专业伦理、权利保障与决策透明度 本章对特殊教育实践中涉及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在干预措施的强度、限制性措施的使用以及知情同意等方面。强调必须始终将学习者的最大利益置于首位,并确保所有干预措施都符合最低限制性环境的原则。此外,本章还详细阐述了数据收集和分析在维护干预有效性和保护受助者权利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十章:基于数据的持续改进与专业成长 现代特殊教育必须是数据驱动的。本章强调,评估结果不仅仅是报告的结尾,而是新一轮干预开始的起点。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有效地收集、可视化和解释干预数据(如趋势线分析),以便及时调整策略。最后,本书以对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持续学习和反思的呼吁作结,鼓励从业者拥抱终身学习,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研究前沿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既扎实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帮助所有投身于特殊教育领域的人士,构建一个更公平、更有效、更能促进所有个体潜能全面发展的支持体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钮文英


  现职: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和国立屏东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兼任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系学士
  美国堪萨斯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硕士、博士

  经历:国中启智班教师、特殊教育组长、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专任教授(2013年8月1日退休)

  着作:启智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2003,心理出版社)
  迈向优质、个别化的特殊教育服务(2013,心理出版社)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第2版修订版)(2015,双叶书廊)
  单一个案研究法  研究设计与后设分析(2015,心理出版社)
  拥抱个别差异的新典范  融合教育(第2版)(2015,心理出版社)
  质性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修订版)(2015,双叶书廊)
  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第2版)(2016,心理出版社)

  校阅:智能障碍定义、分类和支持系统──美国智能及发展障碍协会定义指南(第11版)(2011,财团法人心路社会福利基金会)
  应用行为分析(2012,学富文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正向行为支持的发展与意涵
第一节 行为介入的相关名词
第二节 正向行为支持的缘起
第三节 正向行为支持的特征
第四节 正向行为支持的层次
第五节 正向行为支持的影响
第六节 正向行为支持的法规

第二章 行为介入的理论与发展
第一节 生物模式的行为介入理论
第二节 行为模式的行为介入理论
第三节 心理教育模式的行为介入理论
第四节 人本模式的行为介入理论
第五节 生态模式的行为介入理论
第六节 认知和认知行为模式的行为介入理论
第七节 行为介入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正向行为支持的过程、内容和拟订原则
第一节 正向行为支持的过程
第二节 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内容
第三节 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拟订原则和效度验证

第四章 行为问题的选择与描述
第一节 行为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的行为问题
第三节 标的行为问题之选择
第四节 标的行为问题之界定与描述

第五章 行为的观察与纪录
第一节 行为观察与纪录的方法、原则和资料描述
第二节 行为的观察信度评量

第六章 行为问题的诊断
第一节 行为问题功能评量的意涵和作法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行为问题的功能

第七章 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的拟订:前事控制策略
第一节 前事控制策略的种类
第二节 前事控制策略的实施原则

第八章 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的拟订:生态环境改善策略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生态环境改善策略的种类

第九章 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的拟订:行为教导策略
第一节 行为教导的内容
第二节 行为教导的策略
第三节 行为教导策略的实施原则

第十章 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的拟订:后果处理策略
第一节 后果处理策略的目标和内涵
第二节 危机情况的处理
第三节 选择和使用后果处理策略宜注意的原则

第十一章 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的拟订:其他个体背景因素介入策略
第一节 生物模式的介入策略
第二节 人本模式的介入策略
第三节 心理教育模式的介入策略
第四节 认知模式的介入策略

第十二章 维持与类化介入成效的规画
第一节 行为学习的阶段
第二节 行为介入成效维持与类化的促进

第十三章 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实施
第一节 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实施原则
第二节 专业人员间在行为介入上的合作
第三节 教师与家长间在行为介入上的合作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间在行为介入上的合作

第十五章 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评鑑与成效分享
第一节 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评鑑指标与方法
第二节 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成效分享

第十六章 正向行为支持的研究与愿景
第一节 个别层次正向行为支持研究的分析
第二节 系统层次正向行为支持研究的分析
第三节 教育人员在实施正向行为支持知能和态度的分析
第四节 正向行为支持研究的未来方向

 

图书序言



  树林里有两条岔路,而我选择了足迹较少的那一条,因此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人烟罕至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Frost, 1920)

  Stevenson(1913)的一首童诗──〈小船去何方〉(€" There Go the Boats?")描述:「我已经在这条河流上放上小船,……船在漂流,……它经过溪谷,流下山岗,河水向下流,百余公里长。总有一天,小孩会在某个地方捡拾它,带它到岸上。」我在1996年为了备课所需,放上写作本书的小船,在生完老二坐月子期间,忍受婆婆的叨念———不好好休养,于1999年完成《身心障碍者行为问题处理》(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中心印送)。之后的两年,陆续增修,于2001年正式出版本书的前身——《身心障碍者行为问题处理———正向行为支持取向》,它是我出版的第一本特殊教育书籍,从此我选择了一条足迹较少的写作旅程,也开启了我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1996年撰写此书时,国内行为改变技术的书籍偏向「后果处理策略」;而国外已有多篇文献讨论功能评量、功能性沟通训练等,我还阅读到《前事控制》(Antecedent Control)(1998)和《行为支持》(Behavioral Support)(2000)二书,开启了我对行为介入的视框。介入行为问题不只在行为发生之后被动反应,还可以预防和教导,而我30年前在国中担任特殊教育教师7年期间,即已实践正向行为支持的理念与作法;当别人质疑我的介入方式较不能快速压制学生的行为问题时,我仍坚持我的理念———扩充学生的正向行为,才是长期预防行为问题的有效策略,只是尔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已在履行理论。我发现特殊教育历史中,昨日论定无法实践的理论,甚至今日也认为很难达成的;只要坚持信念持续努力,明日往往成为常规。即使实务上无法一蹴可几理论的真髓,但是正如Hugo所云:「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

  之后,从2001至2009年期间,国外正向行为支持的文献愈来愈丰富,甚至有专门的期刊探讨之,加入了初级、次级和三级预防的概念,从个人扩展至教室和全校正向行为支持,还有发展「家庭中心的正向行为支持」,以及因应融合教育的推展,探讨如何与一般同侪合作,介入特殊需求学生的行为问题,而国内正向行为支持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内心强烈的声音告诉自己:「累积这9年间的阅读和省思所得,该诉诸文字了吧?」我的好友以质疑的语气问我:「写完一本书,也没有升等的压力了,好歹休息一下吧!国内很少书再版,即使有,也只是小修,你干嘛这么辛苦,再版可以让你赚更多的版税吗?」我回应道:「今天不做,我怎么知道明天我在不在?想写之时,把握当下;写完之时,学习放下(销路、毁誉……等)。更何况名利有尽,智慧无穷。」因此,我于2009年完成了改版更名后的《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本书和前版书最大差异处在于,增加正向行为支持的发展与意涵;功能分析方法、功能评量的议题和未来发展;如何促成处理人员间的团队合作,与身心障碍者之家庭、同侪合作实施正向行为支持计画;以及正向行为支持的研究与愿景。

  《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之出版并不表示我写作的旅程已经结束,而是开启另一段「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修到老」的旅程,而此旅程也未因我2013年的退休画上「句号」。有人问我最满意自己写的哪本书,我的回答是:「下一刷!下一本!」是的,身为作家,我一生都在追求成长。我无法逃避「透过写作持续学习」的使命,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催促我:「继续写作的旅程,攀越另一座山峰。」我以「生命书写」看待我的写作生涯,它是由于我对「学习的热情」而存在,它不会因为书的出版而停止。这7年来,我已更新了书的内容,包括加入新的行为介入之相关文献与研究、特殊教育法规、特殊情绪困扰类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以及增加了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的示例、思考问题、光碟的附录和名词释义,以及自费8万元请人设计「拟订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应用程式等。

  本书第2版延续前版书的核心概念,探讨如何运用「正向行为支持」介入身心障碍者的行为问题,共有15章,呈现如每一章开始的架构图。第1章探讨正向行为支持的发展与意涵,第2章讨论行为介入的理论与发展;以这两章为基础,接着于第3章,先从鉅观的角度叙述正向行为支持的过程、内容和拟订原则;而后根据正向行为支持的拟订过程,于第4章呈现行为问题的选择与描述,第5章陈述行为的观察与纪录,第6章探究行为问题的诊断;接下来依循诊断的结果,拟订正向行为支持计画,包含第7章的前事控制策略、第8章的生态环境改善策略、第9章的行为教导策略、第10章的后果处理策略、第11章的其他个体背景因素介入策略,至第12章之维持与类化介入成效的规画;拟订之后便于第13章,阐述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实施;而行为介入是否有效,须评鑑才能得知,评鑑后分享成果,因此在第14章,探讨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评鑑与成效分享;最后于第15章,论述正向行为支持的研究与愿景。

  在编排设计上,于每一章起始,呈现「导读问题」以带进各章目标;本文中除了使用「插画」、「启思故事」阐述正向行为支持的理念和原则外,还借由「示例」传达正向行为支持的实际作法;透过「思考问题」,引导读者深思处理行为问题的迷思和陷阱;并且将一些运作过程中会用到的工具和资源纳入「附录」;最后「总结」,并以「作业练习」结束。在作业练习中,我配合每一章主题,设计作业和自我评量表,让读者练习拟订和实施正向行为支持计画,并针对需注意的原则做自我评量。另外,我在第一次出现的中译专业术语后加註原文,并且提示国内学者的不同译法;用「不同字型」呈现文本的重点,并做前后文的「相互对照」;以及整理「名词释义」和「中英、英中索引」,期待达到工具书的效果,让读者方便使用,并且能快速掌握重点。我真挚期盼本书能密切结合正向行为支持的理论与实务,让它能够有落实的机会。限于篇幅,我将参考文献、附录、名词释义、索引,以及「拟订正向行为支持计画」的应用程式置于光碟中,随书附送。我还制作了教学简报档,大专院校教授相关课程的教师,需要者可以迳向出版社索取。

  这趟旅程终于走到「笑中带泪」的一步———写序,是一种感动,也是一份欣喜;感动于自我毅力的投注,欣喜于本身思考的成长。回首撰写本书的过程,我脑海浮现出浸淫浩瀚文献,每天带着电脑和一堆资料,在学校和家庭两头忙碌的「夹缝」中,「偷」零碎时间在键盘上笔耕的我。我深刻领会「滴水成涓,积沙成塔」的力量,哪怕是学校和家庭两头忙碌,我能写作的时间是那么地少;但凭借着一个信念———改变是一种过程———我坚持每日写作。这趟旅程有雀跃的一面,每当阅读文献提供我新的观点时,我有被醍醐灌顶般的喜悦;亦有辛苦的一面,甚至有时也会身陷泥淖,但我仍然激励自己要仰望星空,一步一步往山顶迈进。

  写完此书,我对「正向行为支持」的最大体会是,我要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方法」,而是一种内化的「生命态度」和「思考方式」。正向行为支持让我学习到「转念」的方法,「用爱理解」个体行为问题的原因可以帮助我转念,念头一转,感觉和作法就开始改变。之后,「用对方法」让介入策略可借由多元管道直指问题核心。「转念」不只用于行为介入,它在我生命的启发是,接纳和处理自己面对挫折、挑战所带来的情绪,将之视为「成长的良机或养分」,它们可以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张纸,受阻或穿越,由我自己决定!之后,採取渐进的步骤处理我能改变的部分,并且欣赏自己所注入的涓滴细流。例如当我决定退休后便遭遇一个挑战——如何整理和搬运满坑满谷的书籍及资料,后来心念一转:「不开始,哪里会有进展呢?希望就在路上。」我每天骑机车下班时搬运一些我能负荷的,历经近2个月终于清空。当我努力教学,而有些学生给我的期末教学回馈不佳时,我告诉自己:「要赏识自己的付出带来某些学生的成长,而付出和回馈不见得成正比,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也许我的教学此刻不能走进他们的生命,可能是下一刻才行,那就随缘吧!」

  「转念」对我生命的另一层体悟是,转换思维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部分,心不随「境」转,境就能够随着「心」转。例如儿时让我失去自信的生命事件———「演讲受讥讽」就像是「盐」,之前我用「杯子」盛装它,我尝到的是奇咸无比的味道;之后我用「湖泊」容纳它,我尝到的已不再是咸味,而是涩中带甜的味道。当我发现我的听力受损,有高频率听觉障碍时,我告诉自己:「这样我就可以不受噪音所干扰,可以更专注。」当我每天带电脑,利用零碎时间,努力撰写教学用书,希望将它写得更完整;而出版社因耗费太多编校资源,必须酌减给我的版税时,我告诉自己:「出版社有它的商业考量,我有自己的专业思维,正面思考是理解别人的想法,但还是坚持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我做的事情即使不能感动别人也没关系,至少感动我自己。」当我校对我的书多次,出版后仍然发现有错误时,接纳挫败情绪之余我告诉自己:「让读者在找错误的过程中有成就感;正如几米(2010)《我不是完美小孩》中的一段话『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达不到它。』虽然我写的书不是最好的,但我却是用最好的我来写。正因为作品永远达不到完美,所以激励自己永续学习和写作。」

  本书从0到1的过程中有很多故事,要感谢的人也很多。首先,我要感谢鲁翠仪和我的女儿———任敬葭鼎力绘制补充的插画,让本书大为增色。尤其是我的女儿热爱绘画,她6岁时便于我2001年初版的书中初试啼声;现在她已大学二年级,在这版书中,她帮我重绘和加入了一些插画,我们都选择了一条「崎岖、孤独但不寂寞」的创作之路,也因此更加惺惺相惜彼此文图交会、共鸣下的最大收获。还要感谢陈秀冠和鲁翠仪小姐,在初版及改版第1版过程中帮忙找资料和打字;杨博文同学在第2版过程中,细心协助编校,让我得以乘着隐形的翅膀完成着作。再者,非常感激心理出版社的专业编辑群,他们要忍受我对品质的执着,即使在校对时,还会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他们始终无怨无悔,让我铭感五内。最后,更要感谢家人;即使他们不太理解我为何要这么辛苦,但仍然支持我,他们都是这本书的幕后功臣。除此,这些年修习我课程的同学,以及研习场合的在职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我智慧成长的养分,多年的教学相长使我有机会累积行为介入的知识和经验,并且从他们提出的疑问,让我频频思考如何深入浅出地呈现理论,以增进他们的理解,于是我增加了策略的实例。

  知识让我感受喜悦,也让我学习谦卑。踏着众多前辈的足迹前进,让我时常感受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恩情;也期待这本书能成为后进者的垫脚石,踏着它,扩展他们对正向行为支持理念和实务的理解。我虽已尽力撰写与细心校对,但疏漏在所难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教,让我有再次学习的机会。希冀由于我的「抛砖」,能引发许多真正的「宝玉」。这趟船旅短暂靠岸,旅程将持续开展,未来我还会继续增修此书,因为我知道仍有许多遗珠,等待我去发现。我也将继续放上我的小船,开启另一趟智慧之旅。

钮文英
2016年10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我是一名行為治療師,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各種複雜的身心障礙行為。閱讀《身心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 (附光碟)(第二版)》這本書,讓我對「正向行為支持」的應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書中對「技能訓練」的詳盡說明,特別是「溝通技能」和「社交技能」的培養,讓我看到了行為改變的另一條可行途徑。過去,我們可能更側重於減少不適當的行為,但這本書讓我更加關注如何主動教授孩子們「應該怎麼做」,並且透過正向增強來鼓勵他們。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個別化」的強調,指出每一個身心障礙者的情況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行為支持計畫也必須是量身訂做的。書中提供的「個案分析」和「實證基礎」的論述,讓我對其科學性和實用性有了高度的信任。光碟中的資源,如「行為發展里程碑」和「替代行為策略」,對於我設計個別化的治療計畫非常有幫助。這本書不僅幫助我鞏固了現有的知識,更拓展了我對於如何更有效地幫助身心障礙者建立積極行為的視野。

评分

**评价五:** 當我拿到《身心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 (附光碟)(第二版)》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實用」與「溫暖」。身為一個身心障礙者的家長,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的方法,讓我的孩子能夠更好地融入生活,也讓我們的家庭氛圍更加和諧。這本書就像一位充滿智慧的朋友,耐心地引導我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簡單地貼上「不好」的標籤。書中關於「賦權」的概念,讓我意識到我們作為家長,也能夠成為孩子行為支持計畫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我尤其喜歡書中強調的「建立正向關係」,這點對於任何親子互動都是基石。書中提供的一些小技巧,例如如何使用視覺提示、如何進行正向鼓勵,都非常容易上手,而且已經在我家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光碟裡的內容,像是「活動安排範例」和「家庭支持策略」,讓我感覺不再孤單,有許多資源可以參考和學習。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希望,也讓我更有信心去陪伴我的孩子成長,並與他們一同探索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

**评价二:** 對於一位剛踏入身心障礙領域的家長來說,這本《身心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 (附光碟)(第二版)》簡直是及時雨!坦白說,在接觸孩子的情況之前,我對「行為問題」的理解非常有限,總是充滿焦慮和無助。然而,這本書以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我進入「正向行為支持」的世界。它沒有使用過於學術的術語,而是用了很多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我能夠感同身受。特別是關於「教導替代行為」的部分,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制止,更重要的是要教導孩子如何用更適當的方式表達需求。書中提供的工具和表格,例如行為記錄表和功能性行為評估的問卷,非常實用,讓我知道如何有系統地觀察和分析孩子的行為。我還特別喜歡書中強調「與孩子建立正向關係」的重要性,這點對於親子溝通真的非常關鍵。光碟裡的內容,我還沒來得及全部看完,但初步瀏覽了一下,感覺非常有幫助,能讓我更清楚地理解書中的一些概念。這本書不只是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看待身心障礙者行為的全新視角,讓我從「困擾」轉變為「理解」和「支持」。

评分

**评价三:** 作為一名在特教學校服務多年的輔導老師,我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行為挑戰有著深刻的體會。這次拜讀《身心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 (附光碟)(第二版)》,著實讓我對「正向行為支持」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實踐上的啟發。書中對於「環境改造」和「結構化支持」的論述,讓我意識到許多行為問題的根源,其實是來自於不適宜的環境和缺乏清晰的指示。我非常欣賞書中強調的「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透過事先規劃和準備,我們能夠有效降低行為挑戰的發生機率。書中提供的「行為支持計畫」撰寫指南,非常具體且有系統,讓我可以依循著步驟,為個別學生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支持策略。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跨專業團隊合作」的重視,強調了學校、家庭、治療師等各方人員需要協同合作,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光碟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為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讓我看到其他專業人士是如何運用正向行為支持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這本書不僅是理論的匯總,更是實踐的指南,對於提升特教老師的專業知能,絕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评分

**评价一:** 身為長年投入身心障礙服務領域的工作者,我一直尋找能夠真正提供實用、深入且與時俱進的資源。這次收到《身心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 (附光碟)(第二版)》,真的讓我耳目一新!我特別欣賞這本書在「正向行為支持」這個概念上的紮實著墨。它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透過大量案例、圖表,甚至是光碟中的輔助素材,將複雜的理論拆解成可操作的步驟。我讀到關於功能性行為評估 (FBA) 的部分,感覺像是上了一堂紮實的實務課程。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地關注如何「處理」問題行為,但這本書帶來的觀念是,我們要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設計出更具預防性和支持性的環境。書中強調的「優勢本位」思考,更是讓我感動。我們往往容易被身心障礙者的「限制」所困,但這本書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潛能,而正向行為支持就是要幫助他們發揮這些優勢,建立更積極的生活。光碟中的影片示範,更是直觀地呈現了許多技巧,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在工作上實際應用了!這本書絕對是所有與身心障礙者工作的人員,甚至是家長,都應該擁有的寶貴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