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是人的天性!
工作没动力、产品好无聊、学习没兴趣、网站留不住人?
不好玩、不想做的事,用「游戏化」全搞定!
世界顶尖游戏化专家——周郁凯
以独门八角框架+实战秘诀+全方位案例,
不藏私公开——乐趣满满、动力全开,甚至上瘾沈迷的秘密。
Google、乐高、eBay、史丹佛、三星、思科都抢着学!
跑步怕偷懒→靠Nike+ app激励
教育想瞌睡→老师用桌游上课,学生听得进
超商拚业绩→集点换赠品,还有隐藏版彩蛋
癌病童疼痛记录→抓痛小队app,当警长把痛痛关起来
政府抓逃税→开发票对奖,顾客自动监督
学会「游戏化」,帮你找到乐趣、激发动力,就能解决问题!
●什么是游戏化(gamification)? 游戏化就是把游戏中有趣、令人爱不释手的元素拆解出来,应用在真实世界,以提高行为动机。
●哪些事物可以游戏化? 想得到的任何事,都可以游戏化。除了娱乐(电玩、桌游、竞技),举凡人的生活(慢跑、减重、多喝水等习惯)、企业管理(提升顾客忠诚度、员工训练、招募人才)、商业行为(吸引客户、提升忠诚度)、教育(提升学习动机、增进效果)…… 都有效。
●游戏化为什么有用? 因为爱完是人的天性!游戏化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强调人的感受、动机以及投入程度。
●为什么游戏化愈来愈热门? 人们逐渐理解内在动机比外在功能更为重要,让参与者(无论是工作者、学生、消费者、用户)成为玩家,获得成就感,愈好玩就愈有吸引力。
●游戏化就是把「成绩」改成「点数」?错! 将流程硬塞进点数、勋章、排行榜等游戏元素,不等于有趣;游戏化能最佳化动机、感受以及参与度,创造真正的取悦与着迷。
●游戏化怎么做?游戏化大师周郁凯教你掌握8项核心动力 周郁凯创发八角框架(Octalysis),结合了游戏设计理论、动机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将人类行为动机归类为八种核心动力,设计有趣、吸引人、让人乐此不疲的体验!
【核心动力1:重大使命与唿召】 人天性会因命中注定做超越小我的事而付出,如乐意花时间撰写维基百科,为拓展人类知识尽心尽力。
【核心动力2 :进度与成就】 享受挑战积分、得到勋章、上排行榜带来成就感;如eBay卖家持续达标,将拥有高度评价卖家荣誉。
【核心动力3:赋予创造力与回馈】 《农场乡村》可以农场当画布、用谷物种出涂鸦作品,让玩家为展现自我而流连忘返。
【核心动力4:所有权与占有欲】 如《宝可梦》的全套加隐藏角色,会激发玩家想全部蒐集的渴望。
【核心动力5:社会影响力与同理心】 《魔兽世界》需组队玩,各自协调专长、完成任务,造成玩家固定登入的动机。
【核心动力6 :稀缺性与迫切】 Facebook初期只供哈佛大学生加入,带来稀少、独特感,造成开放后许多人迫不及待加入。
【核心动力7 :不确定性与好奇心】 拉金塔酒店举办吃角子老虎送住宿优惠,使用者对奖品的好奇心让订房率及边际收益大幅提高。
【核心动力8:损失与避免】 跑步app《殭尸大逃亡》使用者为了避免被殭尸感染得尽力奔跑,瘦身不再半途而废!
工作、学习、生活、行销活动、网页呈现,经常令人感到乏味、了无新意,这时「游戏化」能帮你增强使用者动机,改变行为,不必再勉强硬撑。就让游戏化大师带你实际操作,一步步设计出有吸引力的游戏化产品。
◎本书特色 1.世界顶尖游戏化大师,经典必读之作 世界级游戏化先驱周郁凯蝉联2014、2015年「年度最佳游戏化大师」,以八角框架架构(Octalysis,已翻译14国语言)深度分析「游戏化」这门新兴学问,是现今最全方位的游戏化经典,指点实务作法,读者可亲炙大师的经验与智慧。 2.游戏化——最新趋势、各界抢学——你还在等什么? 玩游戏,是人的本性。除了电玩、桌游之外,教育、产品设计、行销、组织、激励……,纷纷导入游戏化元素,游戏化是全新商业模式,也是下个世代的生活方式;不可不学、不可不知! 3.大师教你怎么做,游戏化know-how大公开 书中分析出产品需要的8大核心动力,辅以Facebook、LinkedIn、Twitter、Candy Crush……多种产业案例,深度分析、详尽的实作步骤,帮你贯通游戏化技巧,找出设计的头绪。不藏私的know-how,是在产品、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中落实游戏化的超值大补帖。 4.这本书,就是要边读边玩! 随章节搭配大量加值练习,让阅读过程都充满乐趣。书本身就是游戏化产品示范,快来一起玩吧! ◎专业推荐(依首字笔画序) Esor(电脑玩物站长)
阿岳(莫仔有限公司游戏企划/游弈思.欧洲桌上游戏工作室创办人/《炸鱼薯条佐游戏》部落格作者)
陈威帆(Fourdesire创办人)
冯勃翰(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郑保志(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国际推荐 魏苏西(思科网路体验CTO)
尼尔.艾欧(《钩瘾效应》作者)
安德鲁.兰迪斯(幸运日Lucky Diem创办人)
吴育成(Lithium科技首席科学家)
保罗.布朗(AIG日本区副总裁),
莫塔兹.拉沙德(前索尼移动首席软体架构师)
「如果,你仍伫立在游戏化的起点,看着五花八门的课程、书籍,感到手足无措而逡巡不前。《游戏化实战全书》几乎省去你一切的麻烦,一本足矣。如果,你已经走在游戏化实践的道路上,却仍旧战战兢兢,八角理论提供你更稳健的逻辑系统,让你在漫漫的设计与实践上,更有方向与把握。」
──阿岳,莫仔有限公司游戏企划/
游弈思.欧洲桌上游戏工作室创办人/《炸鱼薯条佐游戏》部落格作者
「本书的论点建于在研究基础之上,提供了我们更完整的架构和更深入的理论背景,让我们了解如何透过『游戏』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本书提供的『八角框架架构』让我们能够更有系统性的把游戏化的主题套用在不同的设计层面中,让我们能够以更深入的角度一探『游戏化』的本质与应用方向。」──陈威帆,Fourdesire创办人
「作者周郁凯是游戏化领域的先锋与指标型人物,在『游戏化』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开始投入相关的研究与应用。如果你对『游戏化设计』有兴趣,这是非常适合的一本入门书,我推荐给所有投入管理、行销、产品设计与教育的读者──以及所有和我一样喜欢玩游戏的读者。」──冯勃翰,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游戏教学模式还是有让我深感挫败的地方——绝大部分的同学在游戏中非常投入,但当绚烂归于平淡、轮到我讲解游戏背后相关概念的时候,会有不少人因为情绪上的强烈落差而昏睡。我不断调整作法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一直找不到良好的药方,直到读了周郁凯的《游戏化实战全书》后才豁然开朗。」──郑保志,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我长期以来密切关注郁凯的研究成果。任何想要让工作、生活变美好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魏苏西(Susie Wee),思科网路体验CTO
「郁凯是行为设计学先驱。」——尼尔.艾欧(Nir Eyal),《钩瘾效应》作者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实战性,任何在游戏化应用领域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阅读。」——杰夫.盖兹(Jeff Gates),前美国参议院委员会顾问
新书抢先看:颠覆你对效率与动力的认知 《心流引擎:解锁人类驱动力的终极密码》 --- 引言:效率的悖论与驱动力的真相 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然而,工具越先进,我们似乎越容易感到疲惫和迷茫。为什么那些原本令人兴奋的目标,在执行层面总是遭遇“拖延症”的顽固抵抗?为什么我们为自己设定了完美的计划,却总在关键时刻被内在的惰性击垮? 传统的方法论常常将焦点放在“时间管理”或“目标分解”上,试图用外部的约束和结构来驯服人类的行动力。然而,人类的驱动力并非一台可以被精确编程的机器。它更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内在的渴望、环境的刺激和心智的反馈机制共同编织而成。 《心流引擎:解锁人类驱动力的终极密码》正视了这一挑战。本书摒弃了生硬的“强制执行”模式,转而深入探索人类大脑深处那些驱动我们自愿投入、持续精进的本源力量。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使用工具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设计环境、重塑认知,从而让行动变得自然而然的指南。 --- 第一部分:驱动力的地质层——从本能到意图的挖掘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结构,揭示我们行动的真正“燃料”是什么。 第一章:内驱力的三重螺旋:自主、胜任与联结 心理学家 Deci 和 Ryan 的自我决定理论(SDT)是理解内在动力的基石。本书将这一理论进行现代化和实操化。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什么“我想做”比“我必须做”具有更强大的持久力。 自主性(Autonomy): 如何在结构化的任务中,设计出选择的“幻觉”和“真实”,让执行者感受到掌控感。案例分析:“沙盒式”决策框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如何让团队成员将“被分配的任务”转化为“自我选择的挑战”。 胜任感(Competence): 挑战与技能的平衡点,即“刚刚好的难度”。我们将量化“心流入口点”,教授如何精确地调整任务的复杂度,避免无聊与焦虑的陷阱。 联结感(Relatedness):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本书探讨了“协作的激励效应”,如何通过设计积极的社会反馈回路,让个体行为产生群体效应,使共同目标成为个人努力的延伸。 第二章:时间感知的扭曲与奖励的陷阱 我们的大脑对奖励的反应是非线性的。即时满足感(Instant Gratification)的诱惑与长期目标(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延迟性,构成了我们日常决策的永恒战场。 奖励时间差管理: 如何利用“预先承诺”和“微小胜利”来缩短奖励的感知时间。探讨“前摄性奖励”的设计——让行动本身就成为一种即时回报。 惩罚的失效机制: 为什么惩罚往往导致反弹,而非持续改进。取而代之,本书提出“损失规避”的正向应用,即通过设定有价值的“沉没成本”来增强执行的意愿。 --- 第二部分:心智的炼金术——认知重塑与叙事构建 行动的启动往往源于心智对情境的解读。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重塑内部对话和外部叙事,将枯燥的任务转化为具有意义的旅程。 第三章:身份认同驱动模型(Identity-Driven Motivation) 人们更倾向于成为“他们认为自己是谁”,而不是“他们想做什么”。本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身份迁移”。 从“完成者”到“实践者”: 如何将“我需要写完这份报告”转化为“我是一个严谨的分析师”。探讨“身份锚点”的植入技术,通过日常的小行动来巩固新的自我认知。 “原型激发”: 识别并内化你在特定领域想要模仿的“榜样心智”,并通过“反向角色扮演”来预演成功时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第四章:叙事的张力:将平庸转化为史诗 人类对故事的偏爱是刻在基因里的。平淡的待办事项列表无法激发潜力,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可以。 “任务的英雄之旅”重构: 学习如何为你的日常工作、学习计划甚至健康目标,设计一个包含“召唤”、“考验”、“盟友”和“回归”的结构。 微型阻力的浪漫化: 如何将遇到的困难(Bug、拒绝、瓶颈)重新定义为“剧情高潮”,而不是“失败信号”。这要求对挫折的语言进行精细化处理。 --- 第三部分:环境的工程学——设计一个难以失败的生态系统 真正的改变往往发生在外部环境的设计中。本部分提供实用的工程学方法,将你想要的行为融入到你的物理和数字空间。 第五章:摩擦力与推力:行动的物理学 驱动力的产生,本质上是对阻力的最小化和助力的最大化。 “零摩擦启动点”设计: 识别任务启动时最大的“第一个动作”障碍,并将其简化至三次点击或一步操作。例如,健身不是“去健身房”,而是“穿上跑鞋”。 习惯堆叠的进阶艺术: 超过简单的“如果 A 则 B”,本书提出“资源预载”机制——确保完成任务所需的所有工具和信息,在需要它们的那一刻,已经唾手可得。 第六章:反馈回路的精敏调校:让数据为你服务 追踪和反馈是维持动力的关键,但错误的反馈会适得其反。 过程指标 vs. 结果指标: 强调对“投入行为”的量化追踪,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的“结果”。例如,追踪“深度工作时长”而非“项目完成度”。 “延迟满足的可见化”: 如何使用工具和可视化手段,让遥远的长期目标,以一种可感知的、渐进的方式,不断地向个体“展示”其正在实现的进程,从而维持远期激励。 --- 结语:持续进化的动态平衡 《心流引擎》不是一套固定不变的公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调试工具箱。它深知,驱动力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需要持续观察、理解和调整的内部状态。掌握了驱动力的底层逻辑,你将不再依赖外部的鞭策或临时的热情,而是能够持续地、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对你最有价值的事务中,实现真正的高效与愉悦并存。 本书适合人群: 寻求从根本上解决拖延症,而非仅仅使用时间管理工具的专业人士。 希望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感的团队激励机制的管理人员。 教育工作者、产品设计师,希望深入理解用户行为和内在动机的构建者。 所有对自我提升充满热情,但渴望获得更持久、更内在驱动力的人。 翻开《心流引擎》,开始设计你自己的,永不枯竭的行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