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限度思考:全世界最单纯的问题解决法则

最低限度思考:全世界最单纯的问题解决法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思考
  • 问题解决
  • 极简主义
  • 思维方式
  • 效率
  • 决策
  • 实用
  • 方法论
  • 自我提升
  • 逻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思考断舍离,清除脑中「废物」最强技巧!
——开始逻辑思考前的第一本书——

  为什么学了这么多逻辑思考的方法,还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因为人类的脑袋充满各式垃圾思考,脑袋垃圾没清,再怎么思考也没用!
  3原则9大法则,思虑断舍离,做出好判断。


  ◆ 凡人和聪明人的思考习惯有什么不同?
  差别在于凡人容易陷入「思考坏习惯」模式。

  ◆ 一个原本和「逻辑」完全扯不上关系的人,如何锻鍊出世界最单纯的问题解决法则?
  作者铃木锐智分析超过15,000人,发现垃圾思考阻碍了正确判断,最后将克服思考坏习惯的过程,归纳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的3原则9大法则。

  MECE原理、逻辑树都是顶尖顾问公司麦肯钖的重要逻辑思考架构,
  当我们学习了外商菁英都在用的思考工具时,碰到问题时真的能顺利地运用出来吗?
  其实,思考的品质,才是避开思考陷阱,顺利解决问题的要点。
  本书是特别写给在逻辑思考上感到挫败的人,也能做到的合理方法。

  ★ 聪明的人拥有的思考习惯,其实不难!
  人们容易以为人分为「逻辑型」和「直觉型」,但铃木锐智告诉我们:其实,只有「既能逻辑思考,也相信直觉,能以最低限度思考的人」和「拘泥于逻辑,只能垃圾思考的人」。

  我们应该要逻辑思考,但在那之前……
  我们更应该最低限度思考,摒除思考的误区。

  ★ 贾伯斯也实践的最低限度思考,怎么做?
  逻辑思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为了能真正解决问题,从以下3原则9大法则磨练解决问题的思考力:

  〔原则1  不要为了没有实际坏处的事而牵动情绪〕
  ◎ 法则1  诉说事实,不要诉说感受
  ◎ 法则2  是否关乎生命或金钱
  ◎ 法则3  改变主语思考
  →思考「如何解决前」,先搞清楚「要解决什么」,提出值得解决的问题。

  ▎实例  
  这个设计很烂→感受
  改成这个设计以后,营业额掉了15%→事实
  § 客观的事实,具有说服力

  〔原则2  不要试图改变不会改变的事物〕
  ◎ 法则1  与其改变内心,不如改变架构
  ◎ 法则2  与其检讨过去,不如着眼于当下
  ◎ 法则3  不要受表面的原因蒙骗
  →如果想解决问题,应找出「能够改变的原因」。

  ▎实例  
  会计侵吞公款:
  归因于缺乏伦理观念→归咎人心
  因为没有其他复查机制→着眼架构
  § 不要依靠内心,应该修改机制

  〔原则3  是否有更轻松的方法?〕
  ◎ 法则1  禁止令、罚则是最后的手段
  ◎ 法则2  是否本末倒置了
  ◎ 法则3  解决方案成效不彰时,就回到原因分析、提出问题的阶段
  → 找出成效更好、效果更确实、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

  ▎实例  
  资讯人员每天处理社员各式问题,解决方案:
  内部定期举办电脑进修课程→耗时、增加成本
  将问题表格化→有效率解决问题
  § 原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透过作者的独门技巧,你将会:
  首先,不再对不成问题的事情提问,
  接着,舍弃无法解决的问题分析,
  最后,舍弃性价比太低的解决方案

  读完本书,你就能跨过无法灵活运用逻辑思考的瓶颈,让逻辑思考成为「只要学了,任何人都学会,并灵活运用」的技术。

本书特色

  1. 这是一本概念简单、却很有力道的一本小书。它告诉我们无法做正确判断不是不思考,而是没有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内容直指凡人与聪明人的思考差异,一针见血指出为什么有些人学再多的思考术也没用。

  2.本书没有艰深的分析方式和论证技巧,不求高深,将重点集中在掌握基本事物的方法上,因此在逻辑思考上感到挫败的人,也能经由本书跨过无法灵活运用的瓶颈。

  3.本书以一页插图一页文的方式,呈现简单又充满反思的概念,带你摆脱思考的误区。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精妙的平衡:跨越复杂性的直觉与方法》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套结构化且深入的思维框架,以应对现代世界日益增长的复杂性,而该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最低限度思考》的任何内容。 --- 精妙的平衡:跨越复杂性的直觉与方法 副标题:构建适应性框架,在信息洪流中实现清晰决策与高效行动 在信息过载、变化加速的当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已不再是缺乏数据,而是如何有效地筛选、整合和应用这些信息。我们常常发现,最前沿的理论往往难以落地,而最有效的实践却深藏于看似琐碎的细节之中。《精妙的平衡》正是为寻求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思考者、管理者、决策者和创新者而作。 本书摒弃了对单一“万能钥匙”的盲目追求,转而聚焦于构建一套动态的、可调适的思维架构。我们深知,任何复杂系统(无论是组织架构、技术栈还是个人习惯)的优化,都依赖于在清晰度与灵活性、深度与广度、控制与自主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 第一部分:诊断与解构——复杂性的内在肌理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复杂性的根源,并提供了一套工具,用于系统性地解构那些看似无序的现象。 第一章:超越线性思维的陷阱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多数决策场景并非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交织的反馈回路。本章剖析了“控制错觉”如何导致过度工程化和反应迟钝。我们将引入多维影响矩阵,帮助读者识别系统中的关键杠杆点——那些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干预区域。我们关注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如何运作”。 第二章:边缘的涌现与核心的稳定性 成功的系统往往依赖于稳定且可靠的核心结构,但真正的创新和适应力却常常在系统的边缘地带涌现。本书详细阐述了“缓冲层设计”的艺术,即如何在保护核心资源的同时,为边缘探索提供足够的自由度。我们将通过多个案例展示,如何利用结构化的“隔离区”来测试激进的新想法,而不会危及现有运营的稳健性。 第三章:模式识别的陷阱与高级洞察 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寻找模式,但这往往会导致我们过早地锁定解决方案。本章指导读者如何识别那些“过于完美”的模式,并引导我们进行“反向假设检验”。重点在于区分“相关性噪音”和“结构性驱动力”,确保我们关注的是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而非表面的波动。 第二部分:构建平衡——框架与工具的交织 核心在于工具的应用和组合。本部分提供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在具体情境中调整其思维的“焦点”和“刻度”。 第四章:刻度调整法:从宏观愿景到微观执行 如何在保持高屋建瓴的战略视野(宏观)时,又不失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微观)?本书提出“缩放视角切换(Scaling View Switching)”技术,利用特定的提问序列,强迫思考者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组织层级之间快速切换。这不仅是项目管理工具,更是一种心智模型,确保战略意图在每一个操作层面得到忠实的体现。 第五章:冗余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效率的极致追求往往会牺牲系统的生存能力。本章重点探讨“建设性冗余(Constructive Redundancy)”的概念。我们不再将备份视为成本,而是视为一种战略投资。通过对供应链、人力资源和技术架构中冗余的精妙设计,本书展示了如何在不显著增加运营负担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系统抵御意外冲击的能力。关键在于识别那些“低成本高价值”的冗余位点。 第六章:非对称性决策的艺术 许多高价值决策的特征是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小小的输入可能导致巨大的输出。本章专注于识别和利用非对称性机会。这要求决策者跳出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转而关注潜在收益的“上限”以及投入的“下限”。我们将引入“风险敞口校准”模型,确保我们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那些具有指数级增长潜力的少数关键领域。 第三部分:持续适应——从结构到心智的进化 最终的平衡并非一个静止的点,而是一个持续调整的过程。本部分关注如何在个人和组织层面内化这些方法,以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挑战。 第七章:心智模型的动态维护 任何既定的思维模型都有其生命周期。本书强调了“预先过时化(Preemptive Obsolescence)”的重要性——主动寻找自己当前最佳模型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将介绍如何建立“异见者回路”,确保组织内部始终存在对主流叙事的有效挑战机制,从而避免认知僵化。 第八章:行动的节奏与停顿的价值 在快速执行文化中,停顿似乎是一种浪费。然而,有效的适应性需要深思熟虑的“间隔”。本章探讨了“认知重置点(Cognitive Reset Points)”的设计。通过系统地安排反思、数据审核和情景模拟的时间块,我们能够将反应性的行动转化为预见性的策略部署。这是一种关于时间分配的精妙艺术,确保“做正确的事”优先于“把事做完”。 结语:精妙的平衡,一种持续的实践 《精妙的平衡》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籍,而是一张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地图。它提供的方法论,旨在培养读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凭借直觉的深度洞察和结构化的思维框架,灵活地调整自身的认知与行动,最终在复杂性中,找到属于自己那片最有效率与韧性并存的交汇点。 --- 目标读者: 战略规划师、高级项目领导者、产品创新团队、系统架构师,以及所有在快速变化环境中寻求清晰度和高适应性的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铃木锐智  Suzuki Eichi


  Career Support Seminar股份有限公司顾问讲师、逻辑沟通顾问。196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东北大学研究所文学研究科硕士课程修毕(主修认知心理学)。

  任职大型预备学校讲师时,将小论文重新定义为「并非表现文笔,而是了解考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验」,使上榜率倍增。并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出「最低限度思考」、「3D法则」等自创的逻辑思考技巧。

  他将这些知识集结成考试用参考书《何を书けばいいかわからない人のための 小论文のオキテ55》(KADOKAWA),长销热卖,在台湾也翻译出版成商管书籍《小论文大师教你写作的技术》(大乐文化)。

  目前在企业课程和商务讲座,讲授「具逻辑性的说话方式、书写方式和议论方式」。

  主要着作包含《仕事に必要なのは、「话し方」より「答え方」》(中文版书名为《回话的艺术》)、《何を书けばいいかわからない人のための 小论文のオキテ55》(中文版书名为《小论文大师教你写作的技术》)《何を准备すればいいかわからない人のための AO入试・推荐入试のオキテ55》,及《何となく解いて微妙な点数で终わってしまう人のための 现代文のオキテ55》(以上日文版由KADOKAWA出版,前两本中文版由大乐文化出版)、《公务员试験 无敌の论文メソッド》(实务教育出版)。

译者简介

林佩蓉


  东海大学日文系毕业。对动物和翻译的热爱已经到达无可救药的地步,目前为专职日文译者及《宠物滔客志》总主编。翻译作品包含文学小说、商业管理、生活风格、动植物及宠物等书籍。有时也配音,满足一下内心的戏剧魂。

  联络方式:minazukiyou@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002
 
Chapter 1 最低限度思考和垃圾思考……011
 
01 从垃圾思考到最低限度思考……012
02 大型公共建设是为了什么而存在?……016
03 与其将误闯逆向车道的人数降为0,不如这么做……020
04 你属于逻辑型?还是直觉型?……024
05 「贾伯斯的矩阵」的真正意义……026
06 我们应该要逻辑思考,但在那之前…………032
07 如果用垃圾思考画逻辑树…………034
08 採用MECE而遇到挫折的真正理由……038
09 最低限度清单和最低限度思考……040
 
Chapter 2 具说服力的提问法则……043
 
10 这是问题吗?……044
11 具说服力的提问法则
原则  不要为了没有实际坏处的事而牵动情绪……046
法则1  诉说事实,不要诉说感受……048
法则2  关乎生命或金钱的事……050
法则3  改变主语思考……052
12 举出「事实」,问题点就会改变……054
13 不要试图帮助不感到困扰的人……056
14 是普罗大众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058
15 嫉妒、说坏话的「跷跷板理论」……060
16 受害者意识的优越感……062
17 这样的「未来」只不过是你的「猜测」……064
18 记忆会让伤害加深……066
19 现实主义者更胜理想主义者……068
20 不要一味认定「变化=坏事」……070
21 不要胡乱猜测别人的话中别有涵义……072
22 如果此路不通,就换个主语试试看……074
 
Chapter 3 得以解决问题的原因分析法则……079
 
23 即使反覆询问「为什么?」还是会陷入困境……080
24 得以解决问题的原因分析法则
原则  不要试图改变不会改变的事物……082
法则1  与其改变内心,不如改变架构……084
法则2  与其检讨过去,不如着眼于当下……086
法则3  不要受表面的原因蒙骗……088
25 有一种「架构」会让人「大意」……090
26 「无心向学的孩子」相同的「影印资料对折方式」……092
27 换个设计,人的行为也会改变……096
28 运用机制,预防人们的「疏忽」……100
29 不要寻找元凶……104
30 让孩子考上东京大学的方法……106
 
Chapter 4 不会白忙一场的解决方案思考法则……109

31 做过头的巨大工程……110
32 不会白忙一场的解决方案思考法则
原则  是否有更轻松的方法?……114
法则1  禁止令、罚则是最后的手段……116
法则2  是否本末倒置了……118
法则3  解决方案成效不彰时,就回到原因分析、提出问题的阶段……122
33 应该禁止进入,或是更改设计?……124
34 只要唿吁,人们就会听进去!?那可未必……128
35 餐厅如何避免打工族用店内的食物或器具拍恶搞照?……132
36 原本的业务内容是什么?……136
37 不要为了企鹅种树……140
38 这些按钮有需要吗?……144
39 应该要避免意外,或是…………148
40 总之先试试看。如果不行就放弃。……152
41 行不通的方法就不要重复採用……154
42 轻易更改方针的组织……156
43 高喊:「打起精神,突破难关!」的上司……158
 
Chapter 5 整理脑中的垃圾思考……161

后记……172
志谢……175
 

图书序言

前言

  坦白说,虽然我现在的工作是教授「具逻辑性的书写方式、说话方式和议论方式」,但我原本是个和「逻辑」完全扯不上关系的人,属于「毫无逻辑且一味空想」的类型。

  我非常害怕地球暖化,所以不开空调,导致感冒加重;求职不顺利时就会心想:「都是因为我小时候没有立下将来的志愿→事到如今想补救也来不及了→下辈子再重来吧。」相当悲观。

  虽说那时年纪还小,即使现在回顾起来,还是觉得那样的空想实在很丢脸。

  当我在大学升学预备学校教小论文时,我人生中的转机出现了。

  其实「小论文」这门科目,比起文章书写能力,更需要「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毫无逻辑的人来教「具逻辑性的问题解决法」,这虽然是个犹如恶作剧般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一件事。

  我看了难以拿到高分的学生,还有无法在时限内写完的学生的答案后发现,大多不是因为他们「不思考」。

  「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去关怀他人,世界就会和平。」从这种幻想到「如果智慧型手机普及,日本就会灭亡。」这种过分简化的想法,这些思虑偏离了正确方向的情况,在答案纸上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说来丢脸,这些内容和我的空想几乎完全相同。正因如此,我不会因为「还不成熟」而放弃他们,而是试着思考「是否有哪些共同的原因」。

  就这样分析超过15,000人(加上我自己)的答案后,我开始发现人类容易陷入的「思考坏习惯」模式。本书会将这些东西称为脑袋里的破烂,也就是「垃圾思考」。

  在教室里发现、修正学生的「垃圾思考」的这些日子,同时也是我克服自己的「垃圾思考」,将思虑最小化的过程。

  直到现在,我转而投入商业座谈、企业讲座的领域,但做的事基本上和当时没什么两样。

  这是因为社会人士即使学了逻辑思考的工具,在此之前若是没办法把脑袋里的「废物」清除,便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我也愈来愈常受邀去演讲,讲授逻辑思考的「第一步」。

  我协助人们屏除脑内的「垃圾思考」,学会「最低限度思考」。这就是我的工作。

  在本书中,为了让你意识到你脑袋里的「垃圾思考」并舍弃它们,我将这个过程统整成3项原则、9项法则。

  说不上是「学习」,只要各位能当成一份读物,轻松享受就足够了。

  读完之后,如果能在你的工作、人生,或是世界上的问题中看见一丝解决的希望,身为作者的我将感到万分喜悦。

  欢迎来到「最低限度思考」这个将思虑断舍离的世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突然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让你得以喘息,并看清前方的路。它没有提供什么“速成秘诀”,也没有承诺让你瞬间变成“问题终结者”,而是循循善诱,让你学会一种更智慧、更可持续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我尤其欣赏书中所强调的“全局观”和“细节把握”之间的平衡。很多时候,我们要么过于纠结于细节而忽略了整体,要么沉浸在宏大的目标中而忽视了执行层面的挑战。这本书就像一个巧妙的指南针,指引你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一个极其微小的、却能撬动全局的“支点”。找到它,并用“最低限度”的力气去触动它,往往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微创手术”,精妙而有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身体更轻松,思路更开阔。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充满哲学意味,一本正经的书名却透着一股子“不正经”的劲儿。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被困住,并非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复杂,而是我们陷入了自己思维的迷宫,绕来绕去,出不来。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把钥匙,一把解锁简单智慧的钥匙。它不像那些堆砌理论、冗长晦涩的成功学书籍,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点狡黠的方式,引导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却可能让你原地踏步的“固定思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问对问题”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提问技巧,更是关于如何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剥离掉那些不必要的枝蔓,直击核心。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很多曾经让你头疼不已的难题,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就像拨开云雾见月明。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友,在你迷茫时,轻声点拨,让你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有吸引力,一开始我还担心它会过于简单,甚至有点“骗小孩”的感觉。但当我翻开它,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它所说的“最低限度思考”,绝非是“懒得思考”或者“不用思考”,而是一种极其高效、极其精准的思考方式。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地阐释了如何去伪存真,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小公约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假设”和“验证”的论述,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自己过往的许多决策有了新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犯错,所以不敢轻易做出决定,或者在做出决定后,又反复纠结。这本书教会我,大胆地提出最简单的假设,然后用最有效的方式去验证它,即使错了,也能迅速调整方向,而不是在一片混沌中原地打转。这种“试错”的勇气和方法论,是很多教育体系中缺失的。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解决问题的书籍很多,但大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理论化。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它没有大声疾呼,也没有夸夸其谈,而是用一种非常内敛、但极具穿透力的方式,直击问题的本质。我最喜欢它的一点是,它并非教你“如何思考”,而是教你“如何不被思考所困”。作者巧妙地将一些看似复杂的概念,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关于“目标设定”的部分,我一直认为目标越宏大越好,但这本书却让我反思,有时候,过高的目标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找到那个“最低限度”的、最容易实现的突破点,才是关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很多沉重的包袱,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轻盈和积极。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最聪明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最出乎意料的简单。

评分

我一直是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对于遇到的问题,总喜欢从最复杂的角度去分析,结果往往是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问题却依然纹丝不动。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的“思想洗礼”。它没有给我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灌输任何虚无缥缈的“秘籍”,而是用一种极其朴实、接地气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化繁为简”。书中的例子都非常生活化,我能够轻易地找到自己过去的影子,然后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解开那些束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停止思考”的价值。这听起来有些反常识,但在理解了其深层含义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解决不了问题,正是因为我们“想太多”了。学会适时地让大脑放空,反而能激发出更清晰、更具创造力的解决方案。这种“反向操作”的智慧,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也确实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