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流浪:从家乡到异地,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

厨房里的流浪:从家乡到异地,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食回忆
  • 异乡生活
  • 家乡味道
  • 味觉记忆
  • 个人成长
  • 饮食文化
  • 游子情怀
  • 温暖治愈
  • 生活感悟
  • 寻味之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家乡到伦敦再到斯德歌尔摩
  因学业因工作,也因爱情
  在不同城市里流浪、生活着
  生活不顺时,大口吞下辣椒调味的菜餚
  生活甜蜜时,细细品味饮品里蜂蜜的香氛
  思念家人时,摊了一张朴实蛋饼,是家里头的味道
  思念情人时,炖煮的番茄牛肉把想念化为味觉
  每一道菜,都说着人生里最值得留下的记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妙生


  ‧前往英国留学后才开启自己的厨艺人生
  ‧在厨房待的时间愈长,愈能体会下厨带来的乐趣和麻烦
  ‧认为菜有很多种做法,没有最佳的食谱
  ‧自言:我爱厨房里的全部情绪。一点天赋,一丝紧张,慌乱,转而镇静,下料的谨慎,漂浮的油烟和一颗想做好事情的心,那仿佛就是我的人生。

  微博:tw.weibo.com/miaoshengli
  下厨房个人专页:www.xiachufang.com/cook/10001762/

图书目录

自序
友序

第一个厨房大象城堡的304B
引言
01 从模仿开始
02 东街的市井之美
03 挡不住一颗想吃酸辣粉的心
04「与你同在」的牛肉面
05 夜市味道
06 治癒心灵的红烧肉
07 才不是黑暗料理
08 谜一样好吃的红油
09 不为难的一人食
10 吃的驱动力
11 我们都怀念
12 少女心最爱

第二个厨房斯德哥尔摩的两人厨房
引言
01 对抗简单粗暴
02 学着接受番茄
03 去揉面团吧
04 下饭的日子
05 普通厨房没有传奇
06 感情里的「温柔时刻」
07 来自「加拿大水」的问候 
08 传统的家庭晚餐之道 
09 其实是蚂蚁埋树 
10 厨房里的神经病

第三个厨房兰州的2401室
引言
01 兰州人的「茨耳子」 
02 取悦的辣 
03 与某些关系的重要连结 
04 关于味道的平衡
05 不寻常的好面 
06「番瓜」的故事 
07 真爱入口
08 深夜炖肉的神秘惯例 
09 凉粉的情谊
10 等同于「随便」的炸酱面 
11 那些家庭手艺菜
12 孤独的下水少女 
13 隐藏味道中的密语 

第四个厨房东伦敦的「间隔年」厨房
引言
01 突然就想吃甜的 
02「古早味」的马铃薯片 
03 吃的仪式感
04 中国月饼 
05 一切的尽头,是自家那个小厨房 
06 业余厨娘的三杯鸡
07 偶尔也想做烧烤摊摊主 
08 暖身暖心的咖哩
09 不解乡愁但解馋意
10 斯德哥尔摩夏天症候群
11 食不伤身的变态辣 

第五个厨房MK的友情厨房
引言
01 与年有关的记忆
02 狂鸣的警报器
03「茄子之神」的庇佑
04 腰花派对
05 一个能餵好自己的人
06 为了普通寻常的生活而吃
07 週末认真吃
08 戒不掉的茶叶蛋
09 Homemade的真谛
10 庶民的一锅老卤汤
11 鸡肉的不同吃法之一 
12 是猎奇吗?
13 厨房里的风雅事 
14关于口水和思乡病 

后记

图书序言

自序

  「像吉本芭娜娜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我爱厨房里的全部情绪。一点天赋,一丝紧张慌乱,转而镇静。下料的谨慎,飘浮的油烟和一颗想做好事情的心,那彷彿就是我的人生。」

  2009 年写下的这几行字纪念我厨房人生的开始。起初,只是想从一些普通扎实的日常之事开始学习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当时并未料到,这件日常之事一下子就坚持了两三年。

  很多事情,从不那么重要,开始变得很重要,必须去做;而有些事情,从很重要,开始慢慢淡化成虚无。例如对于下厨这件事的认知,必定是因为改变了轨迹,才有机会逐渐被那种细碎真实的手作及温暖的烟火气息所吸引。

  正如索忍尼辛所说: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之路。

  厨房是我的治癒之地。每个人,依着自己成长的经历,遇到的人和事,身处的环境,所喜好的东西也会大不相同。就像我的治癒,也未必是他人的治癒。不过只要记得,好好地找到自己的重心,好好地活着就行了。

  于我而言,人生的重心依旧是过上自由的生活,即尽可能地多做自己喜欢的事,而这种自由的实现方式则是透过厨房。在这两三年间,厨房渐渐变成了我的理想国和修练场。下厨本身并不是一件新鲜时髦的事,在端出来的食物背后,需要的是事无巨细的耐心对待,承受必定会发生的烫伤和刀伤,特别还要懂得及时打扫和清洁,以及接受失败。这些都是真实的意义,不浪漫也不潇洒。

  当然,对我来说,最折腾的还是这几年里不断搬家的过程。前前后后辗转于兰州、伦敦、斯德哥尔摩和英国小城MK(Milton Keynes),每个厨房都不一样,但是,在流动的厨房里,透过做饭这件事来取悦自己的心意却从没变过。

  因为开始过上东奔西跑的日子,生活中最常出现的一条朴素的note(提醒)变成了:「离开前吃光冰箱里所有的食物。」每一次因为旅行、搬家、回国而离开自己所在的厨房之前,我都会绞尽脑汁把冰箱里的食物以多种方式排列组合,找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然后吃光它们。有的时候是一个人孤独地吃,有的时候是两个人一起吃,也有的时候是一群人纪念地吃。每一次的离开促成了在不同厨房里的经历和故事。这个简短的提醒乍看有些神经质,是我对于吃和生活的朴素态度。

  我还不确定自己的下一个厨房会在哪里,但希望它是一个可以装载我对厨事奢望的美满存在,且将我认为的美好之事付与心意相通的人。

图书试读

学着接受番茄
 
超的拿手菜兼爱吃菜之一就是番茄炒蛋。自从来到斯德哥尔摩,做这道菜的任务就落到我头上。可惜的是,我并不爱吃番茄。
 
我有很多在外人看来显得相当愚蠢的饮食禁忌。例如不吃香菜、番茄、韭菜、胡萝卜等的食物。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实在不习惯吃这些,我曾经吃下一口韭菜,十秒后就吐光胃里所有的东西;另一部分的原因是,这些食物和某些诡异不堪的记忆捆绑在一起,以至于心理上没法接受。
 
伦敦的一年半,在自己做饭的过程中,这些食物上的禁忌逐渐被一一打破。等到了斯德哥尔摩,尝试又更进了一步。一段时间内,我都在研究如何做出好吃、自己又能接受的番茄菜式。
 
做罗宋汤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并不排斥炒化成浓汁的番茄,而且番茄与牛肉的搭配特别开胃暖身。不过,买牛肉的过程反而不如征服番茄顺利了。深一脚浅一脚踏着厚到脚踝的积雪走到超市,在肉类货柜上傻愣了一会,我发现,即便拿着列印出来的「超市瑞典语」一一对照,我也很难找到能作为番茄炖牛肉的牛腩肉。别说牛腩肉了,任何部位的牛肉都贵得吓人,好一些的牛肉基本都是每公斤200 克朗左右(瑞典克朗与人民币的汇率接近1:1)。但凡有颗过日子的家庭妇女之心,这牛肉都下不去手买。
 
左挑右选,我还是买了一块比较便宜的牛肉。回家后洗干净切块,加料和番茄炖上。半个下午的时光,我开着灯躺在床上看书,锅里的番茄牛肉也慢慢经由小火煮香。虽然没有牛腩松软嫩滑,但也软烂可口。
 
「你不是不吃番茄吗?」超下班回到家坐到餐桌上,看到我把一大匙番茄牛肉浇在米饭上就转过脸问我。
 
「突然又可以吃了。」我回答他。
 
「怪人。」他这样嘟囔我。
 
两个人也没多话,一会就吃光番茄牛肉。
 
「下次你是不是就能吃韭菜了?」洗碗的时候他问我。
 
「这个暂时还不可以。」我一边监督他洗碗一边说。
 
「哎,韭菜多香啊」他又开始不停地对我描述韭菜有多么梦幻好吃。
 
好吧,但愿有一天我也能找到一种做法,让我像能吃番茄一样能吃韭菜。
 
※番茄炖牛肉
 
‧用料:
番 茄 4 个(小个头的,大个的两个即可)
牛 肉 500g
料 酒 两小匙
花椒粒 一匙
姜 片 3~5 片
八 角 一个
食用油 一匙
盐   2~3 匙
黑胡椒 一小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开始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厨房里的流浪:从家乡到异地,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光是读起来,就仿佛能闻到一股混合着烟火气和淡淡乡愁的味道。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情感,太多的身份认同。尤其是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土地,去往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时,味蕾似乎就成了最忠实的信使,它能瞬间将我们拉回曾经的时光,唤醒那些深埋心底的故事。作者用“流浪”来形容这种在异乡的厨房里寻找慰藉的过程,我觉得非常贴切。那些陌生的调料,那些不同的烹饪方式,都像是旅途中遇到的不同风景,既带来了新鲜感,也可能夹杂着一丝不知所措。而“抛不下的行李”这个比喻,更是点睛之笔,它说明了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味道,那些与厨房有关的记忆,都是我们永远无法舍弃的宝贵财富。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作者如何用文字描绘出那些在厨房里发生的,关于迁徙、关于适应、关于思念的点点滴滴。我相信,那些关于食物的故事,一定也能触动很多同样有着相似经历的读者。

评分

《厨房里的流浪:从家乡到异地,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仅仅是读到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我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画面,关于离家时的不舍,关于在异乡寻找熟悉味道的惊喜,也关于那些因为一顿家常饭而瞬间感到的温暖。作者用“流浪”这个词,将一种漂泊的状态,与厨房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联系起来,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它暗示着,即使在陌生的环境里,厨房也成为了一种安抚心灵的港湾。而“从家乡到异地”,则为这个故事设定了清晰的地理坐标,预示着一场关于味蕾和情感的跨越。最令人回味的是“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这一句,它生动地阐释了食物与个体身份、与归属感之间深刻的联系。无论身在何处,味蕾的记忆就像是永不离去的行李,承载着过往,连接着现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文字中,将厨房的烟火气与流浪的漂泊感交织,如何用最朴实的味道,书写出最动人的情感故事,以及在那些异乡的厨房里,究竟藏着多少关于“家”的秘密。

评分

“厨房里的流浪”——这个概念,瞬间就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诗意描绘。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往陌生之地。而在那些陌生的空间里,厨房往往是我们最先安顿下来的地方。它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暂时卸下防备,找回内心平静的角落。作者用“流浪”这个词,非常巧妙地传达了那种既有探索的乐趣,又有身份不确定性的复杂感受。而“从家乡到异地”,更是精准地定位了这种跨越空间的迁徙。最让我触动的是“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这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食物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文化的回响,一种身份的象征。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味道,那些与童年、与家人、与故土息息相关的味觉记忆,都会成为我们随身的“行李”,时刻提醒着我们从何而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充满了许多关于厨房里的故事,关于食物的发现,关于在异乡重建“家”的温暖与不易。

评分

我很少会因为一个书名而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但《厨房里的流浪:从家乡到异地,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做到了。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关于“家”的概念,以及家与“味道”之间那份密不可分的关系。搬离家乡,定居他乡,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而在陌生的城市里,最初的立足点,往往就是那个小小的厨房。在那里,我们试图用熟悉的食材,模仿记忆中的味道,来一点点地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家”。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烹饪,不如说是在重新构建一种归属感。那些从家乡带来的,或者在异乡新发现的食材,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作者的这个书名,用“流浪”二字,恰当地捕捉了那种身处异地,却又努力寻找内心安定感的漂泊状态。而“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则深刻地揭示了食物在身份认同和情感维系中的重要作用。我相信,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那些关于味蕾的冒险,关于厨房的温情,以及在异乡土地上,关于“家”的全新解读,这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当我看到《厨房里的流浪:从家乡到异地,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画面。我想到离家远行的那些日子,每当闻到某种熟悉的香料味,或是吃到某样家乡特色的小吃,那种瞬间被拉回原点的感觉,是多么的奇妙和温暖。书名里的“流浪”二字,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在探索和适应过程中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在厨房这个私人空间里,它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寄托。那些在异乡的厨房里,我们尝试着用有限的条件,去复刻那些只能在梦里出现的味道,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家的深深眷恋。而“味觉是抛不下的行李”,这句话更是直击人心。它说明了,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物质上的财富,我们心中对家乡味道的记忆,是我们永远无法卸下的,最珍贵的行囊。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美食,更是一部关于迁徙、关于记忆、关于身份认同的旅程。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如何在文字中,将厨房的烟火气与流浪的漂泊感巧妙地融合,又如何用味蕾的触动,书写出动人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