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母婴关系
  • 产后心理
  • 亲密关系
  • 生育准备
  • 温柔生产
  • 产后恢复
  • 夫妻关系
  • 孕期心理
  • 分娩
  • 育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产,不只是女人的事
还需要身边的伴侣以及腹中胎儿一起努力
加上助产师与医师的共同照护
一个家才得以建立

  我愈是疼痛,愈是感觉得到腹中宝宝的努力,
  撑开产道让我生不如死,挤过产道,对宝宝来说也不轻松!
  我想要温柔对待这个努力的孩子,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其他人只能辅助我们,
  要完成生产必须靠我们自己,
  这是我们第一次合作闯关。

  ◎所有温柔之前,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
  
  生产不是生病,产妇不是病患,女人的身体能怀孕,也能生产,这是最正常自然、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温柔生产不代表居家生产,也非拒绝所有医疗科技,或是昂贵的服务或高级设备,而是一种对于生产的态度与做法,可以发生在医院、家里、助产所,也可能是自然产、剖腹产。重点在于透过各种方式,促使女性为生产的主体,充分发挥其能力,让孕产成为一场充满力量的生命旅程。

  ◎台湾妇女的生产现状:高度医疗化

  台湾产妇目前遇到的状况是「生产医疗化」,以母婴安全为理由,绑上胎儿监视器,不准随意变换姿势纾解疼痛,一旦破水就必须赶快催生,生不出来就人工破水,产程太长时打催生,太痛时打减痛分娩,再加上禁食、灌肠、剃毛、剪会阴、真空吸引,最后关头又宣布:「生不出来,必须剖腹。」,也就是产妇最无奈的「吃全餐」。

  ◎生产犹如攀登高山,需要孕产妇与专业人员彼此尊重与信任

  生产或许可以攀登高山来比喻。我们不会因为可能发生风险,而期待直接搭乘直升机登顶,或是干脆炸山开路,但我们可以做足体能训练、备好完善装备、熟悉路线、查明天候变化,最后找名好向导与挑夫,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一起努力完成任务,而非让已经咬牙苦撑的医护人员更感到心惊胆战,或者萌生退意。

  ◎温柔生产:生产不是只有一种方式

  生产不是零风险,但这与产妇主体性与生产人性化并不抵触。无论在家里或在医院生产,不去理解生产本质,才是最危险的一件事。所谓的温柔生产不该是拘泥生产地点或方式,而是有没有以产妇为主,尊重当事人意愿、想法,所以在医院生、剖腹生也可以是温柔生产,不限居家生产。温柔生产、友善生产着重的不是地点,也不是接生者的身分,更不是完全抗拒医疗介入,而是女性身体自主权的觉醒。

  ◎迎向温柔生产之路:

  .产前教育成为探索身体的资源,而不是促销商品的卖场。产家以活泼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着模型与道具娃娃,模拟胎儿生产的过程。
  .生产计画书不是选项的勾选,而是充分的釐清与沟通,包括认可实况来临,产家仍然保有的弹性。
  .伴侣学会了按摩会阴,以协助产妇减少会阴撕裂伤的发生。
  .医护产认真参考实证医学,产家发现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间,也是产妇通常最想度过阵痛的姿势。 
  .面对子宫收缩,最好的唿吸法不是憋气用力,而是唿气加上自然的低吟。 
  .产前的安排还可以想想分娩歌单。

本书特色

  1.全面、深入介绍何谓温柔生产
  2.作者以亲身经验佐证
  3.详尽剖析台湾生产现况,包括孕产教育不足、医疗资源滥用与医病关系紧张的根源
  4.介绍其它国家孕产照护与执行的现况

学者专家专文推荐

  「女性要相信自己的身体,相信自然的本能,选择期待的生产环境与接生者,让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充满力量。把生产的主权留给自己,把何时来到这个世界的决定留给宝宝,温柔顺势地等待。」──邱明秀助产师(台湾第一位领有执业执照、助产字第000001号的助产师)

  「《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既是作者个人的洞见与实践,也代表台湾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许。这本书既有作者、她的伴侣及年轻世代的生产故事,也有经过检验而证实好用的孕产实用知识,书里满满都是思考生命是怎么一回事的丰富工具。」──吴嘉苓(国立台湾大社会学系教授、生产改革行动联盟成员)

  「作者在这次怀孕、生产经验中,了解所有过程的变化与可能性后做抉择,也享受到为自己身体负责的被赋权感及被尊重感,并在这正向的生产经验中,增进自信心的养成。这个过程也唿应许多的研究发现,妇女在生产过程中有正向经验,那么对自己的新角色──为人母,会较具信心,较易适应新角色的挑战。」──高千惠(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助产及妇女健康照护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提出很重要的论点,妇女是一个人,有身、心及社会需求,她不是一个机器,也不是一个制造婴儿的容器,她必须被了解、被关心,是具有重要性、有价值的人,需求要获得满足。透过多元、友善的生产方式,妇女可以重拾对自己身体和本能的信心。」──郭素珍(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兼任教授、中华民国助产师助产士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

  「科技与医学一直发展,接生工作从以往街坊邻居有经验的女性长者,到产婆,再到妇产科医师,在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空间中移转,对于成为母亲过程的探究,我觉得再花上一辈子,也还无法穷尽。邀请大家来读这本书,从书中去了解如何计画属于自己的温柔生产。」──陈钰萍(妇产科主治医师、好孕工作室负责人、生产改革行动联盟成员)
好的,这是一本探讨在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建立更具支持性、更富同理心的人际关系的图书简介。 --- 书名:《重塑连接:在喧嚣中寻觅静默的共识》 导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的时代,信息的洪流冲刷着我们的感官,效率和即时满足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似乎变得既普遍又脆弱。我们通过屏幕进行交流,却常常感到疏离;我们追求亲密,却在面对冲突时手足无措。我们渴望深度,却总被浅层的互动所裹挟。 本书并非提供快速解决人际困境的灵丹妙药,而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在旅程,重新审视“连接”的本质,学习如何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建立起更稳定、更具韧性的关系基础。我们相信,真正的连接并非建立在完美的理解或永恒的和谐之上,而是根植于双方愿意投入时间和耐心,去聆听、去看见、去共同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 第一部分:内在的静默——理解自我构建的基石 关系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自我认知在人际互动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章:破碎的镜子与真实的倒影 我们常常戴着由社会期待、童年经历和未竟渴望构筑的“面具”来面对世界。这层保护性的外壳,虽然在特定时刻提供了安全感,却也阻碍了他人对我们真实自我的触及。本章剖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张力,并引导读者通过系统的自我反思,辨识那些无意识的行为模式和防御机制。我们将探讨,只有当我们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脆弱和矛盾时,我们才真正具备向外伸出触角的能力。 第二章:情绪的地理学:绘制内心的风暴图 情绪是连接的语言,但我们常常是情绪的受害者而非驾驭者。本书提供了一套“情绪地图绘制”的方法论,帮助读者识别自身情绪的来源、触发点以及它所携带的信息。我们不会强求消除负面情绪,而是倡导一种“与情绪共舞”的态度。理解“愤怒”背后可能隐藏的“被侵犯感”,或“焦虑”深处对“掌控”的渴望,是迈向有效沟通的第一步。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一个“情绪缓冲区”,在强烈的感受涌来时,不立即做出反应,而是选择停顿与观察。 第三章:边界的艺术:划定与融合的平衡 健康的连接需要清晰的边界,而非坚硬的墙壁。本书区分了“僵硬的边界”(导致孤立)与“灵活的边界”(促进健康亲密)。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维护个人空间和需求的同时,保持对他人世界的开放性。这涉及到学习如何说“不”而不感到愧疚,以及如何清晰地表达“我需要”而不带有指责。边界的设立,实际上是为双方关系的持久性提供了一个可预见的框架。 第二部分:外在的共振——深度沟通的实践场域 认识自我后,我们将焦点转向如何将这种内在的清晰度投射到外部关系中,特别是那些充满复杂性的亲密关系(包括伴侣、家庭成员及核心友谊)。 第四章:倾听的重力:超越耳朵的理解 真正的倾听,远超于语言的捕捉。它是一种主动的、全身心的参与过程,涉及到对非语言信号、沉默背后的意义,以及说话者未说出口的情感的接纳。本章详细阐述了“反射性倾听”和“同理心性聆听”的技术,强调在回应之前,先进行“解码与确认”的步骤。我们探讨了在对话中如何避免“预设议程”和“准备反驳”,从而让对话回归到信息交换和情感理解的纯粹状态。 第五章:冲突的炼金术:将摩擦转化为契机 冲突在任何深度关系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它并非关系的终结,而是关系成长的催化剂。本书主张将冲突视为一次高风险的“真相揭示时刻”。我们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冲突处理模型,它侧重于:分离问题与人、聚焦于当下而非历史、共同探索“非我方”的责任点。我们不会教导如何“赢”得争吵,而是如何通过冲突,更清晰地了解彼此的核心需求和痛点,从而达成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 第六章:语言的重建:从指责到叙事 “你总是……”的句式,是关系中的高频毒素。本章致力于语言习惯的转化,核心在于从“判断性语言”转向“描述性叙事”。通过学习构建“我信息”(I-Statements)的精确框架,读者将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事件的观察,而不将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对方的意图之上。例如,将“你从来不关心我”转化为“当我看到你专注于手机而没有回应我的问候时,我感到被忽视了”。 第三部分:持续的滋养——关系韧性的培养 关系不是一个静态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维护和灌溉的生态系统。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连接的温度和活力。 第七章:慢下来:重获时间的维度 在追求效率的文化中,“慢”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本书强调了“有目的的停顿”(Intentional Pauses)在关系维护中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安排约会,而是创造“无目标导向的相处时间”——那些只是为了“存在于一起”的时刻。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共同的仪式(如每日的“卸载时间”或每周的“关系体检”)来监测关系的健康状况,确保双方的需求都能被及时看见和处理。 第八章:给予与接受的流动性 健康的连接是双向奔赴,但往往会因为一方付出过多或一方接受困难而失衡。本章讨论了“爱的语言”之外的“付出能量”的分配问题。我们分析了“过度付出者”背后的恐惧(害怕被抛弃)和“难以接受者”的防御(害怕亏欠或暴露需求)。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信任:相信你所付出的一切是被需要的,也相信你索取帮助时,对方是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的。 结语:共同前行,而非并肩而立 《重塑连接》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超越传统关系模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我们并非寻求两个独立个体完美“并肩而立”,而是鼓励双方成为彼此旅途中的“共同舞者”——既有各自的步伐和方向,又能随时调整节奏,以适应对方的起伏。这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你勇敢地放下武装,用温柔的力量,去迎接那些最真实、最深刻的人际体验。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文字/谌淑婷


  曾任报社记者,现为「半妈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尔在从小长大的社区卖菜。育有一儿一狗三猫,关心儿童与动物的权益与未来生活环境。个人网站「喵的打字房」:cclitier.blogspot.com/

摄影/黄世泽

  曾任报社、杂志摄影记者,曾获第二十五届吴舜文新闻奖专题新闻摄影奖、第十六届两岸新闻奖平面新闻摄影报导奖,入围第三十六届金鼎奖杂志类个人奖最佳摄影奖,以报导摄影为其职业与志业。

审定/高美玲

  美国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Baltimore 哲学博士,专长产科护理、母乳哺育、护理研究及灵性照护等,现为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护理助产研究所教授。

图书目录

前言:认识温柔生产

Part I:发现怀孕了

第一章:要不要生个孩子?
第二章:确定怀孕
第三章:如何关心孕妇?

Part II:产检
第四章:孕妇健康手册,还是产检时间表?
第五章:各国产检项目大调查
第六章:要不要做羊膜穿刺?
第七章:产检如何影响孕妇情绪?

Part III:生产经验
第八章:迎接生命的那一刻
第九章:生产怎么会成为难忘的阴影?
第十章:关心坐月子之前,请先关心怎么生孩子
第十一章:把产妇当人看
第十二章:追求温柔不是作战而是合作
第十三章:生产没必要逞一时之快
第十四章:欧美日的产妇怎么生?
第十五章:妇产科里的女性隐私
第十六章:「大家都这么做」的迷思

Part IV:温柔生产
第十七章:她们为什么居家生产?
第十八章:居家生产妈妈的共同点
第十九章:认识台湾助产师
第二十章:台湾助产师如何从主流变成几近消失?
第二十一章:我们是如何出生的?
第二十二章:生产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十三章:世界上最迷人的助产师来接生

Part V:陪产与待产
第二十四章:谁来陪产?
第二十五章:妳想要什么样的人来陪产?
第二十六章:待产时,妳该想、该问的几个问题
第二十七章:为自己拟定一个生产计画书

Part VI :我要生了
第二十八章:迎接宝宝倒数计时
第二十九章:我这样用力对不对?
第三十章:生产的时候,听哪一首歌?
第三十一章:什么才是真正的母婴亲善?
第三十二章:月子怎么坐?
第三十三章:产后探访请等等
第三十四章:母乳最累?
第三十五章:生产的过程比产后瘦身更重要

Part VII:生产之后
第三十六章:跟下午茶一样美好的生产
第三十七章:选择生产方式的思考
第三十八章:生产方式的第三条路──医师与助产师的共同照护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发声型出走的进化版:在地妈妈的生产改革能量
(吴嘉苓.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生动盟成员)


  第一次遇见淑婷,是在她知名的部落格「喵的打字房」。二○一三年那篇图文并茂的〈居家生产成功!〉看得我又笑又泪。女人跪抱着产球、躺坐在吹气而成的小泳池以度过阵痛;助产师温柔地按摩、引导产妇探索婴儿在产道口的头;米克斯傻气地守候;男人俐落地处理家务、陪伴拥抱、打气说着「快了快了,妳真的好厉害」。

  真的好厉害!台湾产妇居然已经开展到这种境地,当时我由衷赞叹着。这位新手妈妈有着好充足的准备,真如本书第十二章所比喻的,面对新生命的孕育与到来,有如攀登一座丰美的大山。产妇兴致勃勃而慎重,备妥知识、练好身体,招募队友与向导,採购适当装备,也设想好备案。一路还写了这么动人而资讯丰富的部落格,作为社群共享的公共财。「发声型出走」已经进化到二.○版了吧。

  一.○版的起源在一九九五年。话说那时医师主导的医院生产,在台湾比例已高达九九.八%,全球罕见。在这样独占的局面,有一批妇女採取计画性居家分娩的新作法,主动邀请助产士到家接生,让已然边缘化的助产士大感吃惊,也大受鼓舞。我与黄于玲在二○○○年前后从事相关研究时,将这批妇女的行动,称为「发声型出走」。我们借用Albert Hirschman经典之作《出走、发声与忠诚》,探讨人们在面对不满的处境时,有何作为。那时我们访谈的居家分娩妇女,并不认同台湾主流医院的生产模式,然而她们抵抗的策略不是换医院或换医生的出走形式,而是根本走出原有体系,另创一个她们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在家生产。如何能在独占的局面创出新局?如何面对权威性的知识而理直气壮?这批人的故事让人眼睛一亮,对于了解台湾健康照护体系的缺失与改革方向,也特别有启发。

  这些先驱者,在我们进行调查的时候,约有五十多人,其中有一半是国际母乳会的成员。我与黄于玲提出,这些妇女面对主流的权威知识,是以另一套知识体系来坚定信念。她们有些是基于特定的宗教信念,有些受过女性主义洗礼,也有少数经历国外的助产模式,大家从不同管道得到理念与知识的养分。早期几位高学历、从事专业工作的产妇,促使这个模式迅速建立其可信度。更重要的是,这些女人以身体理解主流体系的问题,也以身体确认居家分娩的美妙。那时的国际母乳会组织,以互助的特质,一个帮一个,让居家分娩并非仅是特立独行的个人选择,而逐渐铺陈成为不同生产方式的资源。

  很可惜,随着国际母乳会的改组,这群居家分娩的网络,似乎逐渐四散。然而,更多居家分娩的故事,继续从各处冒出,每每让我啧啧称奇。有回我去花莲进行有关多胞胎的新研究,朋友特别推荐了民宿老板採用居家分娩的名单,随便列举就有三四家;后来我就真的睡在那张生过小孩的大床上。金曲奖得主以莉.高露也在家生小孩,我赶不及参加她讨论居家分娩的座谈会,日后改去听她的演唱会。我熟悉的助产师有了脸书之后,经常转载年轻世代精采的生产记事,我就是从那里看到淑婷的部落格。台湾老牌的妇运团体——妇女新知,甚至在二○一三年就以生产过度医疗化作为倡议主题,并组织了议题剧场「生不由己」。各路奇女子的能量重新汇集,「发声型出走」似乎已脱胎为二.○版,新浪潮更加澎湃。

  在地妈妈的改革行动

  台湾生产制度发展极端,堪称世界少有。助产师的接生比例为全球最低;由助产师组成的生产中心,或是进驻医院的助产模式等多元模式,严重欠缺;剖腹产率二十年来都超过三分之一,名列世界前茅;以按摩减痛,以蹲跪坐姿分娩,一对一的连续性陪产等孕产照护,即使实证医学肯定,在台湾几乎都没有实施。

  面对如此困境,一九九○年代以来的生产改革运动,粗略来分有三批行动者。第一批是助产士社群,提出以工作权为诉求的专业计画,她们抗议助产教育停摆、全民健保排挤,透过政治协商要求政策制定者修改相关法令,过程十分艰辛。我记得助产界办理「人性化生产」国际研讨会,就遭到部分产科医界的反弹,质问是否在骂产科「不人性」。类似的对话还持续发生,「友善生产?你说我不友善?」「温柔生产?你说我粗暴?」即使在新兴助产教育的建制,健保给付的纳入,以及升一级的「助产师」证照设置,都有所进展,但是主流孕产照护体系,至今仍然甚少聘用助产师。

  第二批生产改革的行动者是女性主义社群,主要以过度医疗化为批判重点,直指产科医师主导的缺失。社会人文学界及妇女运动陆续发展论述,提出新的政策纲领,也引发媒体深度报导。其中,二○○三年《康健》杂志记者司晏芳以〈台湾女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探讨剪会阴等诸多在台湾过度使用的医疗介入,有效地引发社会关注,更多女人真的开始生气,但这也激起产科的反弹。这些批判声音,促使政府检讨剖腹产的给付制度,或是发包进行委託研究计画。其中,台湾女人连线提出的生育风险补偿基金,经过多年努力,也已落实。然而,台湾的剖腹产率居高不下,高比例的剪会阴、压肚子持续进行,多元形态的生产模式,至今在台湾无法成为常态。

  第三批是生产妇女发起的改革行动。「发声型出走」堪称是常民由下而上挑战主流权威知识的企图。一.○版的妇女创造另类生产的模式,二.○版的新生代孕产妇,除了继续开创不一样的生产之外,发声的方式更加多样,串联更广,更积极地从个人经验来直指体制的问题。

  这些女人的行动创意十足,让人目不暇给。咖啡店经营者徐书慧,把自己居家生产的影像纪录放到Youtube上,丰富民众看见另类生产的资源。她也以咖啡店为生产教育的基地,开设民间的生产教育分享会。她所创办的社群网站「最温柔的相遇——温柔生产(友善生产)」社团,是台湾目前交流友善多元生产资讯和生产经验的重要平台。陈玫仪担任妇女新知的培力部主任时,组织了议题剧场「生不由己」,透过到社区表演,深化民众对于生育自主议题的理解。以纪录片《公民不服从》而深获肯定的导演陈育青,把不服从的领域延伸到生产。她与苏钰婷拍摄了《祝我好孕》,短版以一对新生代助产师姊妹的故事为主轴,让我们具体看见台湾少见的生产模样。作家谌淑婷、医药记者陈宜君,以及众多的女性媒体工作者,都透过不同的文字形式,介绍另类生产的形式,检讨台湾的生产问题。

  一些研究生产改革运动的文献,都注意到来自民间妇女组织的改革力道。英国着名的生产改革团体AIMS (Association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Maternity Services),就是在一九六○年代由不满自己生产经验的家庭主妇所发起,成为引领英国改良生产措施的关键力量。这群家庭主妇勤读科学文献,与理念相合的助产师、医师合作,透过出版与政策倡议,指陈当代产科的诸多问题,也备受肯定。世界卫生组织于一九八五年在巴西举办「生产的适当科技」研讨会,后来发表着名的剖腹产建言,提出任何一地区的剖腹产若是超过一○%到一五%,即不甚合理。在这个历史性的国际会议上,AIMS受邀成为民间产妇代表,并且担任剖腹产检讨小组的主席,显见其影响力。

  然而,台湾一直没有以产妇为中心的生产改革团体。在二○一四年,一批研究生产的社会人文学者、妇运工作者、资深助产师与推动温柔生产的产科医师,以及这批新生代的妈妈,共同成立「生产改革行动联盟」。其实不怕见笑,我与几位学界和助产界朋友在二○○五年也曾有类似的努力,但很快就无力经营而解散。这次有了这些活力十足的新生代妈妈作为中坚分子,串联起三批行动者,动能备增。这些在地的妈妈是生动盟的主力,她们认真经营粉丝页,举办记者会,并且深入社区座谈。她们能量惊人,带着小小孩,一面关注小农、废核与同志议题,一面持续提出生产改革方向与愿景。

  生产作为丰沛生命的基地

  淑婷在部落格那张充满喜乐的产后大合照,实在让人难忘。笑意盈盈的产妇躺在榻榻米垫上,两侧是书柜。助产师邱明秀慈蔼地坐在身后,先生阿泽拥着爱狗豆豆,阿嬷抱着刚出生的澄澄,还有两位轻装陪产的朋友。往后在国内外有机会参加研讨会、公听会,或是继续教育课程,我总是在投影片里放着这张照片,说明台湾新生代女性的生产改革实践。

  发声型出走的产妇,正是最在乎生产品质的一群人。淑婷的《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既是她个人的洞见与实践,也代表这群台湾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许。这本书既有淑婷、阿泽及年轻世代的生产故事,也有经过检验而证实好用的孕产实用知识,书里满满都是思考生命是怎么一回事的丰富工具。

  像淑婷这样最在乎生产品质的人,往往也是最积极主动、充满创意的发声者,值得整个社会认真看待她们对于生产的见解与看法,并当成改革的依据。台湾社会何不如此设想,让淑婷与阿泽的经历,变成例行性措施。我们来看看书中几个片段:

  ●伴侣学会了按摩会阴,以协助产妇减少会阴撕裂伤的发生。

  ●产前教育成为探索身体的资源,而不是促销商品的卖场。产家以活泼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着模型与道具娃娃,模拟胎儿生产的过程。

  ●生产计画书不是选项的勾选,而是充分的釐清与沟通,包括认可实况来临,产家仍然保有的弹性。

  ●医护产认真参考实证医学,产家发现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间,也是产妇通常最想度过阵痛的姿势。

  ●面对子宫收缩,最好的唿吸法不是憋气用力,而是唿气加上自然的低吟。

  ●产前的安排还可以想想分娩歌单,淑婷作为五月天歌迷就选了〈Happy Birth Day〉。

  这般在乎的生产要能充分落实,当然需要社会体制的彻底调整。我们需要更充沛的助产医事人力,更确实参考实证医学,打造更多样的生产模式,给予产家更多的时间与资源来经历这段特别的时光。为此,必须修改人力配置的规定,落实共照模式,扩大助产教育,调整健保给付,认真讨论孕育生命与男男女女的关系。政府、医界,被生与待生的社会大众,每个人在迎向温柔生产之路,都有施力点。

  有回生动盟举办「画生产」的活动,我们收到一幅九岁女孩的铅笔画作,图中的女人以躺姿生产,面部表情满是痛苦和害怕。另一幅画来自生过小孩的熟龄妇女,把产妇的肚子画成手榴弹,有着随时引爆的恐惧感。到底是什么样的生产体制,让小女孩想像的生产,以及熟女实际经历的生产,画面如此惊悚。全世界没有像台湾如此边缘化助产模式,如此漠视过高比例的医疗介入措施,而来自政策制定者的改革居然还如此缓慢。

  在此困顿中,这些女人还是奋力开出奇异的花,令人充满敬意。淑婷在书中写着:「这场生产让我们家获得的不只是新成员,还有对生命诞生过程的崇高敬意。」其他发声型出走的妈妈,也因为「居家生产经验太美好,几位朋友因此决定再生一胎,再经历一次那美好的生命经验。」孕育与生产的难得经历有其特殊潜能,能让人细细体验,发展成为丰富生命的资源。而这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让这成为可能。

  《迎向温柔生产之路》,需要我们一起来铺路。

图书试读

【第二十八章:迎接宝宝倒数计时】
 
凌晨两点多,我和伴侣还在东摸西摸舍不得睡(不是摸对方)。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丢开手机躺平,你们知道的,就像所有大腹便便的临盆孕妇,无论几点或身处何处,有机会上厕所就不会错过。
 
脱下裤子,坐上马桶,护垫上竟然是睽违九个月的一抹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落红」,但它一点也不鲜红、不暗红,只是淡淡的粉红色,我强装镇定地重新穿好裤子,走回房,爬上床,对着快睡着的伴侣说:「啊,我好像要生了耶。」
 
「什么?」我那傻唿唿的伴侣没太认真。
 
「我『落红』了!」这句话彷彿狼牙棒,一棍打醒这名原本预计在三秒后开始打唿的男人,他突然兴奋起来说:「现在怎么办?」「我也不知道,看看情况吧。」我立刻拿出手机下载记录阵痛的app,认真感受身体内逐渐加大的疼痛浪潮,按下start、stop。
 
「我觉得阵痛满规律,而且满痛的,应该是真的要生了,要不要准备一下?」其实早在我开口前,伴侣已经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条旧浴巾,包裹住一片榻榻米当作临时产床,放在客厅临窗的地板。我慢慢走过去躺下,侧躺着身体,一手握着发亮的手机,一手抚摸靠过来撒娇的狗。阵痛来袭时,让人忍不住闭紧双眼低声呻吟,凌晨三点的暗夜如此沉静,全世界彷彿只剩下我和我的子宫还清醒着,伴侣去哪了,在做些什么,我完全无法注意到。非常疼痛时,我会走到厕所,蹲在马桶上,奇怪的是,阵痛的感觉与排便如此类似,彷彿肛门口有个巨大坚硬的宿便在顽强抵抗,阵痛一来,我就会忍不住绷紧全身用力(以排便的方式没错),稍微舒缓时,就在马桶上左右摇晃身体,披头散发又汗流浃背,彷彿半夜嗑药或中邪的女人。
 
用力的慾望愈来愈难抵抗,但每一次的用力挤压都是徒劳无功,我也无法走回客厅的产床了,只能躺在厕所门口休息,同时感谢自己前一天奋力擦过全家地板,也洗刷了马桶和浴室。躺不住时,我就走进厕所,重复刚刚的动作,然后,再走出来躺下,一直到凌晨六点,app记录阵痛已经是每五分钟一次,每次一分钟。事实上,我的感觉是阵痛根本没有结束!只有非常痛和难以忍受的剧痛之差,让我勉强能继续记录下去。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的上市了!当初在社群看到预告就超级期待,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温柔生产”这个议题。身边有几个朋友都分享了她们的生产经验,我听了之后,真的觉得这不仅仅是身体的生产,更是心灵的蜕变过程。尤其是那些能够获得伴侣支持,并且夫妻双方一起积极参与的经验,听起来就觉得非常温暖且充满力量。 我一直觉得,女性在怀孕和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是支持、理解和尊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画面感,“迎向温柔生产之路”,就好像为我们描绘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而“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我希望自己未来的生产过程,能够是充满爱与和谐的,我希望我的伴侣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真正地参与进来,成为我最坚实的后盾。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不再孤单。我知道在这条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摸索。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让我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分享哪些具体的生产技巧、心理建设的方法,以及伴侣可以如何有效地支持孕妇。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孕期就建立起这种“合力”的默契,让生产的那一天,真正成为我们共同经历的一支“慢舞”,充满信任、爱与平和。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对未来的生产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我一直都觉得,怀孕和生产,是女性一生中最充满力量也最需要智慧的时刻。当我看到《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这本书的名字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平时就比较关注一些关于自然生产、母婴关系的书籍,觉得很多传统的生产观念,似乎过于强调医疗干预,而忽略了女性身体本身的智慧和力量。 这本书的书名“迎向温柔生产之路”,就给我一种积极、主动的感觉,它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拥抱。而“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更是将我一直以来对于理想生产的想象具象化了。我希望我不仅仅是承受者,而是能与我的宝宝有更深的连接,我的伴侣也能成为我最坚实的后盾,我们不是在“对抗”生产,而是在共同“创造”一个生命。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提供哪些实际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让伴侣更好地参与进来,如何在生产过程中保持冷静和积极的情绪,以及如何与医疗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温柔生产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实现的目标。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如何实现这一切的答案,让我的生产过程,也能像书名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爱、和谐与美妙。

评分

最近真的被《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这本书给烧到了!我身边的朋友们,很多都经历了怀孕生子的过程,我听她们分享的时候,真的觉得,现代女性在面对生产的时候,对于“怎么生”、“生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何才能不那么痛苦”这些问题,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 这本书的标题就精准地抓住了我的痛点。“温柔生产”这个词,真的太有吸引力了!它不像我们过去听到的那些关于生产的描述,充满了负面情绪和恐惧。它给我一种希望,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生产的过程,可以是平静的、充满尊重的,甚至是美好的。 更让我心动的是“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这句话。我一直觉得,家人的支持,特别是伴侣的支持,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能和我的伴侣一起,像跳一支慢舞一样,有默契地配合,互相给予力量,那该有多棒啊!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对温柔生产有憧憬的准父母们,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让我知道该往哪里走,该如何去准备。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更多关于如何实践温柔生产的知识和方法。

评分

读完《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真的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以来都在为生产做准备,看了很多书,也参加了一些课程,但总觉得有些零散,缺乏一个整体的视角。这本书的名字就非常吸引我,特别是“母婴合力”和“伴侣陪同”这两点,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 我非常赞同作者所传达的理念,即生产不应该是只有女性独自承受的挑战,而是一个家庭共同经历的美好过程。我希望我的伴侣能够在我身边,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同时也能够理解我身体的变化,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实际的帮助。这本书的书名“一起跳首慢舞”非常有创意,它暗示了生产的过程是可以舒缓、有节奏,并且充满爱的。 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书中,了解更多关于如何实现“母婴合力”的细节,以及伴侣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和我的伴侣能够更好地沟通,共同制定生产计划,并且在生产当天能够有效地协作。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不再迷茫,而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引,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迎向即将到来的新生命。

评分

《迎向温柔生产之路: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太震撼了!我一直认为,生孩子这件事情,真的是女性人生中最重要也最特别的经历之一,但总觉得身边的人,包括很多长辈,都把生产描绘得太可怕了,充满了各种“阵痛”、“撕裂”、“剖腹”这些词汇,听得我压力好大。 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有力量,“温柔生产”,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生产的刻板印象。而且“母婴合力,伴侣陪同,一起跳首慢舞”,这完全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生产状态!我一直跟我先生说,我希望他能在我生产的时候,不只是在产房门口等,而是能真正地陪在我身边,感受我的情绪,分担我的痛苦,一起迎接我们的小宝贝。 这本书让我看到,原来生产是可以如此充满爱与和谐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去准备,去与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宝宝、与我们的伴侣建立更深的连接。书中的内容,我相信一定能给我很多启发,让我知道如何在心理上、身体上都做好准备,让生产的那一天,不是一场苦战,而是一首充满爱与勇气的生命之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