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再简单,运动中随时回到快乐。
快速放松身体的疲惫,随时可以做,带来身心舒畅。
身与心,从来就是一体两面,
结构、生理与心完全合一,才是真健康。
《真原医》修身也修心的运动!
「没有局部的疾病,只有局部的症状。任何疾病,都是全身性的。」
「因为那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找回健康,才会用示范的方式,希望将这一套系统带出来。」
──杨定一博士
低头族滑手机、上班族久坐不动、习惯弯腰驼背、坐姿站姿不良……平日种种重复的动作习性,在日积月累之下,不仅对身体造成种种无声的伤害,更强化了头脑和身心的制约。这时候,温柔回转身体的惯性,是回复身心健康和谐的一条路。
*身体健康,需要结构与功能全面配合 身体除了生理或生物及生化的层面,还有一个机械的层面,也就是我们的结构,如骨骼与肌肉;以及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彼此牵动,如关节与包裹肌肉、骨骼、关节的各种结缔组织,包括所谓的筋膜(fascia)。医学一般比较注意生化和生理的功能层面,很少注意到结构。然而,一个人如果要健康,需要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配合。
*结构局部的异常只是症状,是整体需要修正 从结构的角度来说,其实不存在任何局部的受伤或异常。因为任何部位的异常,会透过其他部位,也就是整体来做补偿。不光结构是如此,身体功能的健康也是整体连动的结果。
几十年前,杨定一在宁静中领悟到最古老的医学系统──「结构调整」的精髓,发现只要透过简单的运动和疗效的姿势,就能全面整顿身体,让人身心全然放松。
不光是对结构异常有帮助,甚至对身体每一个部位和功能都带来相当明显的转变──包括腰痠背痛、嵴椎椎间盘滑脱、嵴椎侧弯、运动或意外伤害、驼背姿势不良,乃至于慢性疲劳、各式各样慢性退化和老化的问题,都可以看到变化。
杨定一亲自使用此技巧近三十年,结合东西方身心医学的关怀,由整体着手,带来随时随地可以解开身心的「结构调整」。
*回转身体细胞的记忆,消除身心的制约 如果我们平常有一些重复的动作习性,这些惯性本身就带来因-果的制约,让我们累积因-果的作用。要彻底的逆转,就需要一个回转的动作,才能解开落在身体和结构上的因-果的结。
身体本身有一个记忆,而每一个细胞本身也会存档、累积因-果,要找回健康,每一个细胞要走一个回转的路。结构上,也是如此。要做个彻底的回转,才能让因-果累积的结消失。唯有如此,才能让身-心合一。
*透过简单的螺旋拉伸运动和疗效姿势,反转+停留+共振,当自己的整复师 杨定一过去在《真原医》和《静坐》透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帮助自己和大家达到副交感神经系统带来的全身放松。比如说,简单的情绪管理练习、身体的拉伸、唿吸的静坐,都可以活化副交感神经系统,让全身放松。
本书特别强调螺旋动力,从反转、停留、共振三个原则出发,透过简单的螺旋拉伸运动和疗效姿势,只要跟着影片的速度慢慢进行,每个人都可以自我调整不求人。
*日常生活站、坐、躺、趴,随时随地可以自我调整 姿势要随时调整,而不是特别拨出某些时间。因为站、坐、躺就是我们平时生活的姿势。透过这些姿势进行结构调整,也就让日常的姿势随时成为我们调整的工具。首先,在各个姿势学会保持稳定,自然会加强身体的支撑力,而在对称的结构调整动作中,自然回复平衡。
◎站姿:我们看电脑萤幕太多,不光是头往前缩,手也往中轴扭转。透过站姿的结构调整运动,可以打开身体的前面、侧面。更能透过四肢的动作,来打开肩膀、骨盆与手臂固定的角度。我们一般站着或走路,都是固定在向前的平面。透过这些动作,除了守住这个平面,更延伸出拉伸和反转,让这个平面可以放松。
◎坐姿:有些朋友因为工作或健康的限制,透过坐姿的结构调整运动达到反转,是最方便的方法。简单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动作都自然往中间缩,久坐后尤其明显。正因如此,透过坐姿的结构调整运动,可以针对我们的习性做最彻底的反转。让我们重新设定身体的姿势,而创出一个新的回路。
◎躺姿:躺着的结构调整运动,等于是将身体重量的分配,由三度空间降到二维的平面,全部的重量集中在一个平面上。所以,任何动作,反而产生更大的扭力,而可以更彻底地打开某些部位,达到结构调整最高的效率。
我们平常的姿势,嵴椎是挺的,而且是直立的。平躺,可以不费力地守住嵴椎主轴的稳定,同时透过其他关节延伸出不同角度的动作,做一个彻底的放松。
◎趴姿:我们平常是用两腿,再加上嵴椎来支持自己身体的重量。如果趴下来,做「蜘蛛走路」动作,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匍匐前进,支撑点自然改变。如果不是贴平地板,就连肩膀和手也要发挥支撑的效果,这本身,对身体是很激烈的挑战,不光是有效率的健身,还让手肘和肩膀的关节得到一个不同的扭转,对于有五十肩困扰的朋友会很有帮助。
*建议受伤的朋友就医治疗,搭配结构调整运动则可以加快恢复速度 建议受伤的朋友要向西医求助,例如骨科、神经外科、复健科。这样子,才能详细了解问题,而可以有充分的选择。本书所谈的结构调整运动,因为安全、简单,反而可以配合任何的复健,包括中医。不光没有冲突,反而可以促进透过西医或中医恢复的速度。
本书规划成站姿、椅坐、地板的结构调整运动,难度从浅到深,是为了日常的运动,倒不是专为受伤的族群所规划的复健疗程。
*影音教学浅显易懂,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自我调整 本书附三片DVD光碟,分别就「结构调整运动」的原则、日常四种姿势(站、坐、地板、躺)的操作,做循序渐进的示范。
结构调整DVD(一):杨博士解说「结构调整」的原理,以及与吴长泰老师一起示范。(共约60分钟)
结构调整DVD(二):吴长泰老师示范结构调整动作-初阶(大约60分钟)
结构调整DVD(三):吴长泰老师的结构调整运动示范 - 进阶(大约60分钟)
【杨定一书房】书系简介 人的健康,身、心、灵从来没有分开过。「杨定一书房」系列,站在全人健康的角度,重新整合从古到今、世界各地的健康法门与哲学系统,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表达,帮助你我活出全部的生命潜能。
身心合一的探索:精微的身体智慧与内在和谐的构建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运动方法或治疗性姿势结构调整,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大且基础的领域:人类身体运作的内在机制、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塑造力,以及如何通过对“存在”的精微感知,达成深层次的身心和谐与生命效能的提升。 这是一部旨在引导读者进入自我探索的深度旅程,而非提供一套固定的、标准化的身体“修补”手册。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身体常常被简化为一台需要定期维护的机器,或者被过度美化为追求特定视觉效果的雕塑。然而,真正的生命力与内在的平静,源于我们对身体这座复杂生态系统的深层理解——那种超越肌肉骨骼图谱,触及到能量流动、神经系统反应以及情绪记忆在组织中留存方式的理解。 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传统运动学和物理治疗的界限,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 第一部分:超越形态——身体作为信息的载体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身体作为一种动态信息系统的角色。我们不再将疼痛或不适视为单纯的机械故障,而是视为身体在特定环境压力下发出的、具有意义的信号。 1. 潜意识的结构映射: 阐述了童年经验、创伤事件以及长期压力是如何在筋膜网络、结缔组织乃至呼吸模式中留下“结构性印记”。这些印记并非病理,而是身体为了保护我们而建立的防御机制,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可能限制了我们的活动范围和情绪表达能力。我们将探索如何“阅读”这些印记,而不是急于“消除”它们。 2. 神经系统的智慧与可塑性: 深入解析自主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如何调控我们的日常状态。本书强调,真正的“健康”不在于肌肉力量的绝对值,而在于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即在面对挑战时快速恢复平衡(回家)的能力。我们将介绍一些古老的呼吸技术和微小动作,它们不依赖于剧烈的体力消耗,而是直接作用于迷走神经,重塑我们对“安全感”的生理定义。 3. 空间感知与自我场域: 探讨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和前庭系统在维持稳定性和自我边界中的作用。我们如何感知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如何界定“我的”身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信心和社交互动质量。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基于慢速、高度觉察的“空间冥想”练习,旨在细化感知分辨率,让身体学会更精妙地自我定位和支撑。 --- 第二部分:生命的韵律——流动、节律与内在共振 健康的身体并非静止不变的雕塑,而是持续流动的生命之河。本部分着重于恢复身体的自然节律,引导读者重新连接生命中最基础的韵律——呼吸、心跳与消化。 1. 呼吸作为生命核心的连接器: 呼吸被视为连接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我们不仅讨论了肺部容积,更侧重于呼吸的“质地”——其深度、节奏的均匀性,以及它与骨盆底、膈肌和颅底之间的动态关系。书中提供了对不同呼吸模式的细致观察方法,帮助读者识别何时自己的呼吸正在“收缩”生命能量,何时它在“扩展”内在空间。 2. 结缔组织的记忆与延展性: 跳出传统拉伸的误区,本书将结缔组织(筋膜)视为一个全身性的、充满水分和信息的网络。我们探讨如何通过温和、持续的“张力”而非暴力“拉扯”,来启发筋膜释放其储存的紧张和受限模式。这要求极大的耐心和对“临界点”的敏感度,即在感觉舒适与即将产生强烈反应之间的微妙区域停留。 3. 身体的“无目的性”运动: 借鉴动物界和早期人类的运动模式,本书提倡一种“去目标化”的运动哲学。即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某个预设的形状(如瑜伽体式),而是为了体验运动本身带来的感觉反馈。这种运动鼓励身体自发地寻找最有效率、最少抵抗的路径,从而激活深层稳定肌群,培养出一种“适应性而非僵化性”的身体素质。 --- 第三部分:内在的炼金术——意识与身体的深度对话 本书的最高境界在于将身体实践提升到哲学和心理层面。身体是我们意识的接收器和发射器,理解它们之间的双向沟通至关重要。 1. 情感的躯体化解读: 探索特定的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倾向于在身体的哪个区域(例如,肩颈的收紧、腹部的僵硬)留下驻留。这不是为了“释放”情感,而是为了“接纳”情感在物质层面发出的邀请。通过温和地安抚这些区域的紧张,我们实际是在向我们的内在系统发送“你被看见了,你是安全的”这一信息。 2. 时间感知的重塑: 许多身体的慢性问题源于对时间的焦虑——要么沉湎于过去,要么急切奔向未来。本书提供的方法鼓励练习者进入一种“此时此刻的身体时间”维度,即动作和感觉以其自身的速度展开。当我们将注意力完全置于当下的微小感觉变化时,大脑的“未来预测机制”得到休息,身体的修复机制得以启动。 3. 建立个体化的“存在基线”: 书中强调,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完美姿势”或“最佳练习”。每一位练习者都需要通过长期的、不带评判的自我观察,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存在基线”——即在最放松、最自然状态下,身体如何微妙地支撑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内在的“中点”,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冲击,并在动态变化中保持优雅的平衡。 --- 结论: 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您放下对“纠正”和“完美”的执念,转而拥抱身体的复杂性、脆弱性与非凡的恢复力。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公式,而是一套精妙的感知工具集,帮助您重新与身体深处的古老智慧建立连接,最终实现一种无需外力干预,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持久的生命和谐与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