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1
养生不排寒,一切都白忙 我从大坂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成了耳鼻喉科的医生。刚开始,光是诊治病人就佔去了我全部的心力,等我累积了十多年的治疗经验,看到许多病患为了治疗花费大笔金钱、耗时耗力就非常难过,实在很想让他们不必尝到如此痛苦的经历。只要自己没办法简单、快速又便宜地治好病患,就会觉得自己辜负了他们,对于西医这种将人体看作器官零件、只对局部做检查治疗的方式,产生了极大的疑惑。
想要彻底断绝病根,就不能只看生病的部位,必须观察全面的人体。既然如此,有没有比现今医学更全面的治疗方式呢?我努力寻找并研究,最后找到了中医。但我并不满足于知识与理论面,开始拿自己及家人的身体当实验品,尝试了针灸及中药等各种相关治疗,对中医有了更精通的暸解。
我开始採用这种融合中西医优点、全面性的治疗方式,结果不但提高了疗效,更让许多病患慕名而来。最后出现了十分有趣的画面:明明是耳鼻喉科的诊疗室,却挤满了气喘、糖尿病及痛风等应该去内外科诊治的病患。结果,病患一个个痊癒了,却因为我没开药、没注射又没动手术,到最后无法收取健保费,导致医院的收入锐减,加上医院施压无效,最后我被迫离职。
而后,因为太多病患强烈要求我继续看诊,我便在一九八一年四月一日于自家开设诊所。此后,我秉持着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继续为病患们看诊。﹁排寒疗法﹂则是我在一九八三年五月刚满60岁时所发现的,当时我经常感到脚部冰冷且身体不适,在试着让脚部温暖起来之后,竟发现所有不适不但消失了,身体也变好了。注意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进行观察,最后发现只要身体出现不适,便﹁将胸部以下泡在热水里﹂,身体状况就会好转。我将这种疗法称为﹁半身浴﹂,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保健方式了,实在令人心喜。
当我进一步要求病患养成穿多层袜及半身浴等帮下半身﹁保暖﹂的排寒习惯,治疗效果更是大大提升。我自己本身更因此而摆脱了长年的肩膀痠痛及牙痛,同时从此不再感冒。
曾有一位长期为慢性中耳炎所困、严重到必须戴助听器的病患来看诊,30年来他的耳朵不断流脓,甚至被医生警告很可能会引发脑膜炎。我建议他尝试排寒疗法,结果中耳炎竟不药而癒,听力也恢复到不需要助听器的情况。虽然他的鼓膜因中耳炎而破裂,被判断很难重新癒合,但也不是不能修复的。
我们人体隐藏着强大的自癒力︵自然治癒力︶,能够随时将身体修复至健康正常的状况。但是,﹁寒气﹂却会阻碍身体发挥这个能力,造成失常。因此,只要去除这个滞碍,接下来就交给身体与生俱来的自癒力即可。不必刻意﹁治病﹂,只要去除掉﹁寒气﹂这个致病因素,身体自然就会﹁痊癒﹂,完全不需要手术、药物、贴布、健康食品或其他器具。
甚至还有因肾脏坏死而长期洗肾的病患,在採取排寒疗法1年后,肾脏竟然恢复了功能。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奇蹟,连他的主治医生都惊讶到说不出话来,但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人不相信。
像这样因进行排寒疗法后莫明痊癒的例子,实在多不胜数。排寒疗法和一般世间所认知的医学截然不同,它认为﹁百病从寒起﹂,只要从饮食及心理上时时﹁保暖防寒﹂,就能无病一身轻。
虽然方法一点也不难,但还是有很多人做不到,因为他们缺乏﹁打从心底改变致病习惯﹂的决心。我认为是自己的诊疗方式有问题,才导致病患出现如此轻忽的态度,在深深的自责之下,我于10年前关闭了诊所。
但是,近来有越来越多支持排寒疗法的人,从全国各地向我女儿幸惠提出邀约,希望她前往进行谘商或演讲。即使排寒疗法的实行方法十分简单,只要看书就足够了,但还是有很多人感到不安,不断重覆询问相同的问题。我女儿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但也从中学习到许多事情。
排寒疗法是一种﹁自疗医学﹂,主张自己种下的﹁毒果﹂,要靠自己根除。除了方法简单,效果更是迅速。虽然简单,但大部分的人还是因为﹁穿多层袜很麻烦﹂或﹁无法坚持半身浴﹂等问题,最终半途而废。宁可长年花钱看病、吞下一堆处方药,也不愿贯彻这种自己就能做的简单疗法—说到底,他们就是不相信自己身体的能力。另外还有一个难关,就是中途会出现的﹁瞑眩反应﹂1。当身体出现好转,大家通常都会既惊又喜,但接下来就要开始面对身体和1瞑眩反应,一种体质改变或排出毒素后的好转反应,常会出现各种疑似副作用的现象︵如倦怠、呕吐或头痛︶,但是瞑眩反应消失后,身体将变健康、疾病也会好转,中医甚至有﹁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不起暝眩,症状不癒︶的说法。
文/进藤义晴
作者序2
小毛病不再找上门! 我的行医经验来自事事向生活学习,从中感悟养生之道,并借由临床反覆验证。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是天地、阴阳二气运动的产物。只要我们持续生活于这天地间,那么想要了解疾病为什么会产生、要如何治疗疾病?这些问题只要细心观察在自然界的法则,都可以找到相应之道。
个人执业中医师多年,回首过往,从自己学医、从医之路,到回忆曾遇到的疑难杂症,让我不得不时常感叹:「自然界所有的问题,在自然界中均可以找到!」答案会在何处?很简单!只要我们试着做一个有心人,去发掘、去思索,最终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令人感到可悲的莫过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变得不再像孩子般,遇事总爱打破沙锅问到底,问个没完没了,追寻事物的本源!当我们年纪愈大,我们不再对任何事感到神祕,不再事事好奇,剩下的,只有一些平淡和无可奈何的感受。
因此我时常告诫自己,要求自己做到:「心中时时有患者,处处做个有心人!」
对我而言,每天的功课便是细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总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将反覆思索而来的方法,运用到医学临床诊治中。借由反覆地思索验证,提高自身的悟性,从而站在「自然之道」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研究疾病,进而寻求解决方案。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医的「大道至简」精髓,也在这些年的行医生涯中一步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医疗水平。
朋友们,送给各位我的肺腑之语:「向生活学习,智慧的源泉永远不会干枯!」
今天写本书的目的,是想将自己多年来对生活的感悟、对医学的领悟总结出来,透过本书,向各位提供一个师法自然,属于中国老祖先传承千年的中医爽身之法。
如果您长期被一些「百治不得其解」的疾病所困扰,这本书能提供您从了解病机做起,进而寻求适合自己的中医疗法。让我们一同透过生活中的常见小故事,一步一步地认识中医,感受中医师法于自然的养生之道:「三分治,七分养」。简单的调养之法,还你神清气爽的每一天!
文/余浩、郑黎
推荐序
领悟中医奥妙,从源头根治疾病 体内「湿热寒」过盛是慢性疾病的根源,一天不排除病源,疾病永远好不了!
有位病人说,她的大姑经常成箱地购买科学中药,各种药剂都有,觉得不舒服就自行配药,甚至婆婆咳嗽迁延未癒,她也拿药给她吃。她认为自己研究中药,且之前帮她看诊的老中医也无中医执照,所以她也起而效仿,甚至觉得身边的人都有病,需要吃她配的药。她解释,中药很温和,吃多了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某位肝病病人说:「以前我吃中药都无效。」我问他:「请问你找那一位医师?」他说:「没有啊,报纸上不是登陈立夫肝病吃的那帖药方,我就抓来吃,结果肝指数飙到一千多……」
药人人可得,但中医最可贵的是,立基于「致中和」的文化磐石下,所发展出来的一套「天人相应」医理。一般以为中药好用,乃撷药而用之,弃中医医理不论;殊不知没有医理为基,中药岂能发挥大效?没有缜密的医理为恃,用药没有章法,施之于人身,岂不危极?
然而医海如此浩瀚,连专业医者都可能迷航,遑论一般的爱好者。坊间书肆近年虽出了不少中医科普书,尝试用现代语汇,企图揭开中医这个古老文化的神祕面纱。直到看到这本《万病从根治:袪湿、清热、化寒,老毛病不来烦》,才确定这是本不仅可作为医者案头的参考书,同时也是病人卫教的绝佳素材。怎么说呢?
第一,本书的立论基础乃奠基于传统中医的法自然思想,原汁原味,没有掺杂或偷渡其他主流医学的观点。积数十载浸淫中医典籍与基础临床的经验与心得,作者娓娓分享四大主轴:
1.剖析百证成因,不外「湿、寒、热」。
以浅显的例证,说明致病的机理与辨证要点,并提出简要的对应之道。病理不离物性,比如火性炎上,证诸「头为诸阳之会」,火往高处走,上火必先上头;上热下寒,热性清扬、寒性肃降,必须寒热对流,心火下引温肾,充养肾阳,复回转上滋心火。体内的圆运动,就在几个医案的解说间,一目暸然。
2.环绕五行生克之道,同样以案例带出相关的中医概念。
小猫竟能镇慑粮仓的大鼠,仅因相克,一物降一物。如土克水,脾主湿,肾主水,老人痰盛,培土制水,提升脾胃功能,痰湿之源自然受制。
3.涉及表里虚实的辨证,是应用中医里最重要、也是最难充分理解的一块。
牛拉不动车,因为没吃草,同样的道理,肠道气血亏虚,因而便祕;所以这种__类型的患者,绝非喝优酪乳、吃高纤维就能排便!没有从源头理解病理,永远无法对症。
4.提出天人相应的养生哲学,生活细节往往正是健康与否的大关键。
顺着狗毛摸,养生不外一个顺字。肝脾主升、胃胆肺主降,这是自然法则,一旦逆乱,疾病丛生。
第二、本书可观之处,正在它的深入浅出,大道理不容易说明白,作者却有本事观察入微,从微观着眼,由一则生活纪事或故事开始,推衍出一则则相关的中医医理与病理。
比如晾湿毛巾,上头干了,中间还带点溼气,下边却滴着水—作者由此连结到「湿性趋下」的中医基础概念,这些学医者耳熟能详的「金科玉律」,一下子立体鲜活起来,并且富涵生命力—原来腿重、足肿,半夜腰背疼、晨起活动后改善,都是「湿性趋下」的具象表现啊!
另一则湿衣服的故事。夏天浸湿未洗的衣服,过了几日竟然热烘烘地发酵生臭—干衣服不会发热生臭,关键在水,由此证明湿阻气机,治疗重点应在除湿,而非清热。湿性趋下,长夏常见溼热下注,抑遏阳气;阳气能否升腾,实为治疗成败所系。
第三、中医基本的治病法则,与天人地三才相配,人居其中,生活哲理、人情迁流,环环相因,不同于西方文化形塑的西医,中医需要感悟与汇通,甚至还需要某些心领神会的灵感。
许多治病爕理的谿窍,作者娓娓道来,如以秋石治肾结石、威灵仙治龟头感染,这些所谓的金刚钴,令人莞尔间,别有意会。有别于一般中医科普书,本书兼顾深度与广度、学术与通俗,值得珍藏与玩味。
文/建中堂中医诊所 院长 李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