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日常:让人生活得更自在

最重要的日常:让人生活得更自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活方式
  • 自我提升
  • 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习惯养成
  • 正念
  • 幸福感
  • 自在
  • 日常
  • 减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Amazon.jp读者五颗星推荐
日本年度最疗癒的生活哲学

  「断舍离」畅销作家山下英子,
  「情绪的毒,身体知道」畅销作家自凝心平,
  首次合作,畅谈 ────
  「人生,可以活得更自在」的准则。


  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堆砌了我们最重要的日常。

  或许你不曾察觉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
  甚至连人生逐渐褪色了也没发现,
  觉得日子只是一天过一天,不值得回顾与眷恋……

  若无其事地度过每一天,人生一眨眼就会过去了,
  正因为如此,改变自己才会如此困难。

  108句关于人生的觉醒,两位作者分别以短文对话,
  对日常保持意识,进而找到自我、自由生活。

  日常生活需要断舍离。
  人生舞台永远是日常生活。

  本书以一句金句搭配两则短文的编排方式,
  并由不用的人生态度切入思考,
  有助于拓展「对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思考」。

  生活是一连串的奇迹,
  而日常,其实充满着梦想。

  人生的答案,永远都在你身边。
  是的,请放心相信它,
  当你能够面对问题时,答案一定已经准备好了。

佳评如潮!

  ■读完这本书真的令我太开心了,也让我开始重新留意到生活上很多小细节,真的发现许多令我深思的智慧。(40~50岁,女性)

  ■忙碌的生活,为我带来了紧张与烦闷,渐渐让我忘却了身边的美好。这本书提供了我,不要把「忙」当作籍口,人生只有一次。(30~40岁,女性)

  ■两位作者的人生哲学,让人感到醍醐灌顶,也让我重新审视身边的人事物,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40~50岁,男性)

  ■在失去生活意义的黑暗中,这本书是一道亮光,给了我再次活下去的勇气。语言、行动、健康等都能在书中找到出口。深深吸一口气,我会找到答案的。(30~40岁,女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山下英子 Hideko Yamashita


  杂物管理谘询师。「断舍离」提倡者。一般社团法人断舍离理事长。

  东京人。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毕业。

  由学生时代接触的瑜伽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取得灵感,想出「断舍离」的理论,并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整理」中,打造出人人均可实践的找寻自我法则。断舍离也是促进心灵的新陈代谢、转换想法的方法。

  「断舍离」的实践哲学论,获得所有参加讲座的学员不分国籍、年龄、性别、职业的广泛支持。处女作《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改变30万人的史上最强人生整理术!》(繁中版为平安文化出版)除了日本之外,在台湾、中国也是畅销书,加上《俯瞰力》、《自在力》(以上的繁中版均为平安文化出版)的断舍离三部曲,以及其他着作、审订系列作等相关书籍累计销售超过三百万册。

  「断舍离」是山下英子个人的註册商标。

自凝心平 Shinpei Onokoro

  心理医师。一般社团法人自然治癒力学校理事长。

  热爱足球的少年时期曾经生了一场差点丧命的大病,却因为当时的日本足球国手一番鼓励的话而活了过来。自己当时的「自然治癒力经验」对于现在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国立滋贺大学商学院财政系毕业。在大学毕业前夕遇到改变他命运的一本书,因此,取消进入大型国际贸易公司工作的计画,转而学习连结身体与心灵的「生命场域共鸣理论」。

  二十二年来谘询超过两万三千人,指导谘询者进行连结身心的自我照护疗程,并量身打造适合的医疗方式。精通身体构造与各种心理疗法、综合疗法,许多谘询者表示:「身体改变的同时,生活方式也跟着改变了。」在口耳相传下,日本全国各地的经营者、运动员、家庭主妇、政治家,甚至是医疗相关人员等各行各业民众纷纷来求诊。由于期望有更多人认识心灵与身体真正的力量,因而成立一般社团法人自然治癒力学校,并担任理事长。着作众多,包括:《生病是才能》(KANKI PUBLISHING INC.)、《原谅是最佳疗法》(主妇之友社)等。

译者简介

黄薇嫔


  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的日文译者。
  翻译这本书,正好是穷到快被鬼拖去的时候。
  尽管生活中有许多理所当然的日常,
  但有时就是这些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帮你一把,
  让自己找到在人生中继续前进的力量。
 

图书目录

辑一 整理.生活
001 放弃整理,就是放弃人生。
002 身体是生命的容器,住所是身体的容器。亦即住所是生命的容器。
003 然后,居住空间也生病了。
004 无须「改变」自己,只要「整理」日常生活。
005 把鞋子摆好。
006「住家的污垢」就是「心灵的污垢」。
007 要收起来,杀了它?或是丢弃,找寻新生?
008 收拾是驱魔,打扫是净化。
009 人无法活在无缘社会里。与外界的连结就从整理家里开始。
 
辑二 物品.空间
010 不必拥有全部,也无法拥有全部。
011 生活的库存,就是人生的负债。
012 物品的堵塞,就是思考的堵塞。
013 人总想填满空间。
014 将束缚的空间、封闭的空间,转换为自在的空间。
 
辑三 言语.故事
015 每句话的背后都有「故事」。
016 留意言谈中的不自觉。
017 打招唿的奇蹟。
018「我回来了」与「你回来啦」。
019 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不同,倾听的方式也不同。
020 言谈之中也有过与不及。
021 主导说话就是主导人生。
022 能够说出「对不起」才健康。
023 双脚步行会带来说话的能力。
024 情况一旦被定义,思考就会停止。
025 词汇就是「个」与「场」。
026 「传达」与「知悉」不同。
027 说话要先看自己与对方的关系。
028 麻烦、无聊、不得已。
 
辑四 身心.心
029「烦恼」没有带来快感吗?
030「身心一体」与「身心的交会点」。
031 所谓的「启动幸福功能」。
032 保持乐观。但必须有心理准备与勇气。
033 相信,但不期待。
034 我们在吃的同时,也吃下了不安。
035 聚焦在「生命的愉悦」就是「珍惜自己」。
036「愤怒」=「行动」
037「恐惧」=「勇气」
038「悲伤」=「爱」
039 别忘了「基础」。
 
辑五 连结.关系
040 适度放手,保持适当距离。
041 促使关系发挥作用。
042 边缘效应。
043 偶而要有求救的勇气。
044 邂逅唤醒才能。
045 透过他人,认识自己。
047「人在一生,一定会遇到註定遇见的人。而且是在不早也不晚的时候。」
 
辑六 意识.创造
048 从无意识到美学意识。
049 我的人生「我」创造。
050「你」创造世界。
051 我们住在「意识」里,是意识的「居民」。
052 原因在于缺乏自觉。
053 尽力思考。
054 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
055 欲望是生命的原动力。
056 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
057 身体只能由自己主导。
058「距离」的构造。
059 没时间。没钱。没自信。
060 衰老不只是因为时间「久了」。
061 今天比昨天稍微冒险一点。
062 俯瞰力。
063「客观」与「俯瞰」不同。
 
辑七 身心.身
064 迷惘时,听听身体的回答。
065 没有什么疗法胜过日常生活。
066 身体出现的症状皆有意义。
067 三小时治好感冒。
068 细胞也在筛选抉择。
069 我们只能活在0.1秒后的世界。
070 我们的唿吸创造大气。
071「叹气」使生命枯竭。
072 心跳创造时间,唿吸创造空间。
073「多谢招待」与「我开动了」。
074 文明病,就是生活过剩病。
075 文明病,就是生活不自觉病。
076 文明病,就是沟通错误病。
077 五脏的疲劳导致人性的迟钝。
078 很多人想要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每天都在发生。
079 消化是融合,是理解,是原谅。
 
辑八 相似现象
080 把日常视为自己。
081 倾听生命。
082 忍耐只是偷懒。
083「局部即全体」。
084 身体走在心的前面。
085「排水口法则」。
086「出入口法则」。
087 重要的事情不超过三项。
088 阳的直觉,阴的直觉。
089 因果论与共时论。
090 人类是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导体。
 
辑九 变化
091「厌倦」是生命给你的讯息。
092 接受变化,享受变化。
093「正确」会选择场所,「幸福」却不会。 
094「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今天依然会种下苹果树。」
095 乏味持续的行为才特别。
096 胆小是人生最严重的疾病。
097 阳光永远直射。白天与黑夜事实上不存在。
098 日常生活正是典范转移。
099 日常生活就是冒险。
100 量子跳跃。
101 只要一句话。
102 万物皆在变化之中。
 
辑十 演进
103 演进,总是存在着一丝丝的勇气。
104 对于美丽的敏锐度。
105 未完的完成。
106 削掉才能够彰显。
107 放手更美丽。
108 人生就是自由自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入手很久了,但总觉得没能真正沉浸其中,或许是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各种琐碎的“重要”事物,让人难以分辨出“最”那个。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让自己生活得更自在的呢?是断舍离吗?我尝试过,把家里不用的东西清理掉,当时确实觉得空间变大了,心情也舒畅了一些,但没过多久,新的东西又堆满了,而且很多东西在清理的时候,我又会犹豫,想着“万一以后用得上呢”,结果就是心心念念的“自在”并没有真正实现。我也想过,也许自在是一种心态,一种不被外界干扰,不被他人评价左右的内心状态。可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很难完全屏蔽掉外界的声音,同事的意见、家人的期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都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所以,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在不脱离现实的前提下,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最重要”,让它成为指引我前行的灯塔,而不是成为压在心头的负担。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或者至少能给我一些新的启发,让我不再原地踏步,而是能真正地迈出那一小步,去靠近那个让我心生向往的“自在”境界。

评分

我常常感到自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陀螺,一直在原地打转,却好像离“自在”越来越远。我观察身边很多人,他们好像也都过着一种“忙碌而有序”的生活,但仔细一想,他们的眼中似乎也缺少了某种光彩。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提出的“最重要的日常”,似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求,一种超越了物质和表面的满足。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应该”所裹挟,比如“应该这样工作”、“应该那样生活”、“应该拥有什么”。这些“应该”就像无形的绳索,束缚着我们,让我们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我渴望找到一种方式,能够挣脱这些束缚,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分辨出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重要”,而不是被社会潮流所裹挟。它是否提供了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勇于为之行动?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对“自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并且找到一条通往它的具体路径,让我的日常生活,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充满生命力和选择的精彩。

评分

我总觉得,现代生活就像一个被过度包装的礼盒,里面塞满了各种精心设计的“必需品”,而我们往往被这些包装迷惑,忘记了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本书的标题“最重要的日常:让人生活得更自在”,听起来就很像是在拆解这个包装,寻找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我一直对“日常”这个词很敏感,因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日常中度过,如果日常是充满压力的、是不自在的,那么生活本身也难以称得上愉快。我尝试过一些所谓的“效率手册”,希望通过精细的时间规划来掌控生活,结果发现自己更像一个被日程表奴役的机器人,丝毫感受不到自在。相反,有时完全放空的一天,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和放松。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对“效率”和“掌控”的理解太片面了?是不是真正的自在,恰恰在于对某些事情的“放下”,在于允许一些不确定性的存在?我渴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找到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让自己感到舒适和安宁的“微小确幸”,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些被社会定义为“成功”或“重要”的目标。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追求的“自在”,究竟是什么?是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还是能够掌控一切的自由?我总觉得,这两种极端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的生活,是在有目标、有责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内心的轻松和舒展,不会被压力和焦虑所吞噬。这本书的标题,触动了我对“最重要的日常”的思考。我们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无数个“日常”组成的,如果这些日常是沉重的、不自在的,那么整个人生都会被打上阴影。我尝试过一些“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希望能通过减少物质的拥有来获得心灵的解放,但有时又会陷入另一种“执着”——担心自己做得不够“极简”,或者害怕失去某些“必要的”物品。这让我明白,自在可能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是单一的某种方法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普适性、也更贴近人性的思考。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自在”之道?我渴望从书中获得一种力量,一种能够让我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宁静和喜悦的力量。

评分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经历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好像身体和精神都进入了一种低电量模式。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琐事,还有一些难以言说的情绪,像潮水一样涌来,让我喘不过气。我尝试过各种方式来“充电”,看电影、听音乐、和朋友聊天,但效果都只是暂时的,一旦回到那个熟悉的场景,疲惫感又会立刻侵袭。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出了我当下最迫切的需求——“自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最重要的日常”的?它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高效”、“充实”有什么不同?我个人认为,自在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生存必需,它关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为自己留出喘息的空间?如何识别并摆脱那些消耗我们能量的“内耗”?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的“心灵指南”,帮助我找回那个曾经充满活力的自己,让我的生活不再只是被动地应对,而是能主动地去感受和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