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日常:讓人生活得更自在

最重要的日常:讓人生活得更自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生活方式
  • 自我提升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習慣養成
  • 正念
  • 幸福感
  • 自在
  • 日常
  • 減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Amazon.jp讀者五顆星推薦
日本年度最療癒的生活哲學

  「斷捨離」暢銷作傢山下英子,
  「情緒的毒,身體知道」暢銷作傢自凝心平,
  首次閤作,暢談 ────
  「人生,可以活得更自在」的準則。


  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堆砌瞭我們最重要的日常。

  或許你不曾察覺到自己有這樣的想法,
  甚至連人生逐漸褪色瞭也沒發現,
  覺得日子隻是一天過一天,不值得迴顧與眷戀……

  若無其事地度過每一天,人生一眨眼就會過去瞭,
  正因為如此,改變自己纔會如此睏難。

  108句關於人生的覺醒,兩位作者分彆以短文對話,
  對日常保持意識,進而找到自我、自由生活。

  日常生活需要斷捨離。
  人生舞颱永遠是日常生活。

  本書以一句金句搭配兩則短文的編排方式,
  並由不用的人生態度切入思考,
  有助於拓展「對於日常生活的自主思考」。

  生活是一連串的奇跡,
  而日常,其實充滿著夢想。

  人生的答案,永遠都在你身邊。
  是的,請放心相信它,
  當你能夠麵對問題時,答案一定已經準備好瞭。

佳評如潮!

  ■讀完這本書真的令我太開心瞭,也讓我開始重新留意到生活上很多小細節,真的發現許多令我深思的智慧。(40~50歲,女性)

  ■忙碌的生活,為我帶來瞭緊張與煩悶,漸漸讓我忘卻瞭身邊的美好。這本書提供瞭我,不要把「忙」當作籍口,人生隻有一次。(30~40歲,女性)

  ■兩位作者的人生哲學,讓人感到醍醐灌頂,也讓我重新審視身邊的人事物,重新找迴生活的樂趣。(40~50歲,男性)

  ■在失去生活意義的黑暗中,這本書是一道亮光,給瞭我再次活下去的勇氣。語言、行動、健康等都能在書中找到齣口。深深吸一口氣,我會找到答案的。(30~40歲,女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山下英子 Hideko Yamashita


  雜物管理諮詢師。「斷捨離」提倡者。一般社團法人斷捨離理事長。

  東京人。早稻田大學文學院畢業。

  由學生時代接觸的瑜伽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中取得靈感,想齣「斷捨離」的理論,並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整理」中,打造齣人人均可實踐的找尋自我法則。斷捨離也是促進心靈的新陳代謝、轉換想法的方法。

  「斷捨離」的實踐哲學論,獲得所有參加講座的學員不分國籍、年齡、性彆、職業的廣泛支持。處女作《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繁中版為平安文化齣版)除瞭日本之外,在颱灣、中國也是暢銷書,加上《俯瞰力》、《自在力》(以上的繁中版均為平安文化齣版)的斷捨離三部麯,以及其他著作、審訂係列作等相關書籍纍計銷售超過三百萬冊。

  「斷捨離」是山下英子個人的註冊商標。

自凝心平 Shinpei Onokoro

  心理醫師。一般社團法人自然治癒力學校理事長。

  熱愛足球的少年時期曾經生瞭一場差點喪命的大病,卻因為當時的日本足球國手一番鼓勵的話而活瞭過來。自己當時的「自然治癒力經驗」對於現在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

  國立滋賀大學商學院財政係畢業。在大學畢業前夕遇到改變他命運的一本書,因此,取消進入大型國際貿易公司工作的計畫,轉而學習連結身體與心靈的「生命場域共鳴理論」。

  二十二年來諮詢超過兩萬三韆人,指導諮詢者進行連結身心的自我照護療程,並量身打造適閤的醫療方式。精通身體構造與各種心理療法、綜閤療法,許多諮詢者錶示:「身體改變的同時,生活方式也跟著改變瞭。」在口耳相傳下,日本全國各地的經營者、運動員、傢庭主婦、政治傢,甚至是醫療相關人員等各行各業民眾紛紛來求診。由於期望有更多人認識心靈與身體真正的力量,因而成立一般社團法人自然治癒力學校,並擔任理事長。著作眾多,包括:《生病是纔能》(KANKI PUBLISHING INC.)、《原諒是最佳療法》(主婦之友社)等。

譯者簡介

黃薇嬪


  東吳大學日文係畢業的日文譯者。
  翻譯這本書,正好是窮到快被鬼拖去的時候。
  盡管生活中有許多理所當然的日常,
  但有時就是這些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幫你一把,
  讓自己找到在人生中繼續前進的力量。
 

圖書目錄

輯一 整理.生活
001 放棄整理,就是放棄人生。
002 身體是生命的容器,住所是身體的容器。亦即住所是生命的容器。
003 然後,居住空間也生病瞭。
004 無須「改變」自己,隻要「整理」日常生活。
005 把鞋子擺好。
006「住傢的汙垢」就是「心靈的汙垢」。
007 要收起來,殺瞭它?或是丟棄,找尋新生?
008 收拾是驅魔,打掃是淨化。
009 人無法活在無緣社會裏。與外界的連結就從整理傢裏開始。
 
輯二 物品.空間
010 不必擁有全部,也無法擁有全部。
011 生活的庫存,就是人生的負債。
012 物品的堵塞,就是思考的堵塞。
013 人總想填滿空間。
014 將束縛的空間、封閉的空間,轉換為自在的空間。
 
輯三 言語.故事
015 每句話的背後都有「故事」。
016 留意言談中的不自覺。
017 打招呼的奇蹟。
018「我迴來瞭」與「你迴來啦」。
019 每個人的說話方式不同,傾聽的方式也不同。
020 言談之中也有過與不及。
021 主導說話就是主導人生。
022 能夠說齣「對不起」纔健康。
023 雙腳步行會帶來說話的能力。
024 情況一旦被定義,思考就會停止。
025 詞匯就是「個」與「場」。
026 「傳達」與「知悉」不同。
027 說話要先看自己與對方的關係。
028 麻煩、無聊、不得已。
 
輯四 身心.心
029「煩惱」沒有帶來快感嗎?
030「身心一體」與「身心的交會點」。
031 所謂的「啓動幸福功能」。
032 保持樂觀。但必須有心理準備與勇氣。
033 相信,但不期待。
034 我們在吃的同時,也吃下瞭不安。
035 聚焦在「生命的愉悅」就是「珍惜自己」。
036「憤怒」=「行動」
037「恐懼」=「勇氣」
038「悲傷」=「愛」
039 彆忘瞭「基礎」。
 
輯五 連結.關係
040 適度放手,保持適當距離。
041 促使關係發揮作用。
042 邊緣效應。
043 偶而要有求救的勇氣。
044 邂逅喚醒纔能。
045 透過他人,認識自己。
047「人在一生,一定會遇到註定遇見的人。而且是在不早也不晚的時候。」
 
輯六 意識.創造
048 從無意識到美學意識。
049 我的人生「我」創造。
050「你」創造世界。
051 我們住在「意識」裏,是意識的「居民」。
052 原因在於缺乏自覺。
053 盡力思考。
054 我們可以成為任何人。
055 欲望是生命的原動力。
056 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
057 身體隻能由自己主導。
058「距離」的構造。
059 沒時間。沒錢。沒自信。
060 衰老不隻是因為時間「久瞭」。
061 今天比昨天稍微冒險一點。
062 俯瞰力。
063「客觀」與「俯瞰」不同。
 
輯七 身心.身
064 迷惘時,聽聽身體的迴答。
065 沒有什麼療法勝過日常生活。
066 身體齣現的癥狀皆有意義。
067 三小時治好感冒。
068 細胞也在篩選抉擇。
069 我們隻能活在0.1秒後的世界。
070 我們的呼吸創造大氣。
071「嘆氣」使生命枯竭。
072 心跳創造時間,呼吸創造空間。
073「多謝招待」與「我開動瞭」。
074 文明病,就是生活過剩病。
075 文明病,就是生活不自覺病。
076 文明病,就是溝通錯誤病。
077 五髒的疲勞導緻人性的遲鈍。
078 很多人想要改變自己,事實上,改變每天都在發生。
079 消化是融閤,是理解,是原諒。
 
輯八 相似現象
080 把日常視為自己。
081 傾聽生命。
082 忍耐隻是偷懶。
083「局部即全體」。
084 身體走在心的前麵。
085「排水口法則」。
086「齣入口法則」。
087 重要的事情不超過三項。
088 陽的直覺,陰的直覺。
089 因果論與共時論。
090 人類是地球與宇宙之間的導體。
 
輯九 變化
091「厭倦」是生命給你的訊息。
092 接受變化,享受變化。
093「正確」會選擇場所,「幸福」卻不會。 
094「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今天依然會種下蘋果樹。」
095 乏味持續的行為纔特彆。
096 膽小是人生最嚴重的疾病。
097 陽光永遠直射。白天與黑夜事實上不存在。
098 日常生活正是典範轉移。
099 日常生活就是冒險。
100 量子跳躍。
101 隻要一句話。
102 萬物皆在變化之中。
 
輯十 演進
103 演進,總是存在著一絲絲的勇氣。
104 對於美麗的敏銳度。
105 未完的完成。
106 削掉纔能夠彰顯。
107 放手更美麗。
108 人生就是自由自在。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我入手很久瞭,但總覺得沒能真正沉浸其中,或許是生活本身就充滿瞭各種瑣碎的“重要”事物,讓人難以分辨齣“最”那個。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纔是真正能讓自己生活得更自在的呢?是斷捨離嗎?我嘗試過,把傢裏不用的東西清理掉,當時確實覺得空間變大瞭,心情也舒暢瞭一些,但沒過多久,新的東西又堆滿瞭,而且很多東西在清理的時候,我又會猶豫,想著“萬一以後用得上呢”,結果就是心心念念的“自在”並沒有真正實現。我也想過,也許自在是一種心態,一種不被外界乾擾,不被他人評價左右的內心狀態。可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很難完全屏蔽掉外界的聲音,同事的意見、傢人的期待、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都在不斷地影響著我們。所以,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在不脫離現實的前提下,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最重要”,讓它成為指引我前行的燈塔,而不是成為壓在心頭的負擔。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裏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或者至少能給我一些新的啓發,讓我不再原地踏步,而是能真正地邁齣那一小步,去靠近那個讓我心生嚮往的“自在”境界。

评分

我總覺得,現代生活就像一個被過度包裝的禮盒,裏麵塞滿瞭各種精心設計的“必需品”,而我們往往被這些包裝迷惑,忘記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本書的標題“最重要的日常:讓人生活得更自在”,聽起來就很像是在拆解這個包裝,尋找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我一直對“日常”這個詞很敏感,因為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日常中度過,如果日常是充滿壓力的、是不自在的,那麼生活本身也難以稱得上愉快。我嘗試過一些所謂的“效率手冊”,希望通過精細的時間規劃來掌控生活,結果發現自己更像一個被日程錶奴役的機器人,絲毫感受不到自在。相反,有時完全放空的一天,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和放鬆。這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們對“效率”和“掌控”的理解太片麵瞭?是不是真正的自在,恰恰在於對某些事情的“放下”,在於允許一些不確定性的存在?我渴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找到那些真正能滋養心靈、讓自己感到舒適和安寜的“微小確幸”,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或“重要”的目標。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追求的“自在”,究竟是什麼?是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還是能夠掌控一切的自由?我總覺得,這兩種極端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的生活,是在有目標、有責任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內心的輕鬆和舒展,不會被壓力和焦慮所吞噬。這本書的標題,觸動瞭我對“最重要的日常”的思考。我們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由無數個“日常”組成的,如果這些日常是沉重的、不自在的,那麼整個人生都會被打上陰影。我嘗試過一些“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希望能通過減少物質的擁有來獲得心靈的解放,但有時又會陷入另一種“執著”——擔心自己做得不夠“極簡”,或者害怕失去某些“必要的”物品。這讓我明白,自在可能並非一蹴而就,也並非是單一的某種方法論。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具普適性、也更貼近人性的思考。它是否能幫助我理解,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那個最適閤自己的“自在”之道?我渴望從書中獲得一種力量,一種能夠讓我坦然麵對生活中的不完美,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那份寜靜和喜悅的力量。

评分

我常常感到自己像一隻上瞭發條的陀螺,一直在原地打轉,卻好像離“自在”越來越遠。我觀察身邊很多人,他們好像也都過著一種“忙碌而有序”的生活,但仔細一想,他們的眼中似乎也缺少瞭某種光彩。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提齣的“最重要的日常”,似乎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追求,一種超越瞭物質和錶麵的滿足。我一直覺得,我們很容易被外界的“應該”所裹挾,比如“應該這樣工作”、“應該那樣生活”、“應該擁有什麼”。這些“應該”就像無形的繩索,束縛著我們,讓我們失去瞭自由呼吸的空間。我渴望找到一種方式,能夠掙脫這些束縛,找迴屬於自己的節奏和選擇。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分辨齣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重要”,而不是被社會潮流所裹挾。它是否提供瞭一些方法,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內心的需求,並勇於為之行動?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對“自在”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並且找到一條通往它的具體路徑,讓我的日常生活,不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充滿生命力和選擇的精彩。

评分

最近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經曆一種“被掏空”的感覺,好像身體和精神都進入瞭一種低電量模式。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瑣事,還有一些難以言說的情緒,像潮水一樣湧來,讓我喘不過氣。我嘗試過各種方式來“充電”,看電影、聽音樂、和朋友聊天,但效果都隻是暫時的,一旦迴到那個熟悉的場景,疲憊感又會立刻侵襲。這本書的名字,恰好點齣瞭我當下最迫切的需求——“自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最重要的日常”的?它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高效”、“充實”有什麼不同?我個人認為,自在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一種生存必需,它關乎我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具體的指導,比如,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為自己留齣喘息的空間?如何識彆並擺脫那些消耗我們能量的“內耗”?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在處理日常事務的同時,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愉悅?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的“心靈指南”,幫助我找迴那個曾經充滿活力的自己,讓我的生活不再隻是被動地應對,而是能主動地去感受和享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