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100%是食物造成的!
经典中的经典,热销200万册,
史上最重要的预防医学圣经!
★ 坎贝尔博士父子,全新增订逾4万5000字。
★ 全新封面设计,庆祝十週年热销200万册,经典珍藏。
4大健康学术机构跨国联手的大调查,
关心健康者必读,
每个家庭至少都该备有一本!
★蝉联亚马逊网路书店预防医学书籍NO.1长达250週,连续10年营养学畅销书书籍Top20,累计逾3000名读者5星好评
★博客来网书连续5年100大健康畅销书
★美国前总统──柯林顿6个月内战胜病魔、甩肉11公斤的救命祕笈
★版权售出逾18个国家、超过500家电视广播、报章杂志等媒体争相报导
★全球最受敬重的健康权威柯林.坎贝尔博士经典鉅作,历时40余年代表作,参考逾750项书目,影响全世界75亿人
收录颠覆全球、影响每个人,甚至许多企业、医疗体制、学术界、媒体都不愿让你我知道的健康真相,并以一连串广泛全面而精密的调查研究为科学基础的营养学鉅作,告诉你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实──吃对食物,90%的致命重症都是可以预防的!
★身体有致癌物不一定会发作,但若每日摄取15~16%的动物性蛋白质,就可能启动癌症。
★罹患肝癌的孩子,都来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8星期的高纤低脂蔬食疗法,就让21名糖尿病患不用再接受药物治疗……
★300名平均22岁的军人,竟然有77.3%都罹患了心脏病!?
★全国学校午餐计画竟然将炸薯条列为蔬菜!
★我们会接触到环境贺尔蒙,90%至95%是因为我们吃肉。
★没有任何手术和药丸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任何慢性疾病!
坎贝尔博士不仅将许多专业的健康论述以每个人都能了解的方式让我们知道,还揭露了相关企业如何与学术界及医疗体制唿应合作,隐瞒真正健康资讯的黑幕,使整本书读起来更为精彩而震撼人心!
21世纪最震撼、最全方位的健康研究
《救命饮食》已经改变全世界人们的饮食
本书特色 ★ 最完整,2018年全新增订:作者新增内容逾4万5000字。
★ 最突破,挑战营养学历史的伟大鉅作:揭露营养学黑幕,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健康概念都是错的。
★ 最公开,研究资料出处全收录:完整收录读者&专业医师、营养师都在问的医学证据、研究资料,让有需求者可进一步研究。
★ 最专业,历经40年心血的营养学研究:最顶尖的专家团队(康乃尔大学、牛津大学、中国预防医学院),花了40余年的时间研究调查出来的成果,其研究范围甚至横跨美、欧和亚洲。
★ 最良心,不只告诉你做法,更让你知道真相&来龙去脉:本书不是要说服你,而是将事实的真相呈现在你眼前,绝对震撼。
★ 最畅销,不可思议的学术营养学书籍:不枯燥,将专业论述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道来,好看、易读、深入,又发人省思。
★ 最重量,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二十一世纪最震撼的预防医学读物:坊间类似书籍或论点,都是在《救命饮食》的研究实验结果上作发挥。
★ 最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坎贝尔博士并无为单一食材请命,也不牵涉特定产业的商机炒作,难能可贵地以中立的学术立场,进行十分完整且全方位的饮食大型研究计画。
得奖记录 ◎ 2013年AltaMed远见奖(AltaMed Visionary Award)(坎贝尔博士个人)
◎ 2009年国民健康局健康好书
◎ 2004年天然营养食品协会颁发:「伯顿.卡曼科学奖」(坎贝尔博士个人)
◎ 1998年《自我》(Self)杂志:「与食品相关的二十五名重要人物。」(指坎贝尔和其研究团队)
◎ 1998年美国癌症研究中心表扬:「终身致力于饮食、营养与癌症的科学研究,获得重大成就。」
销售佳绩 ◎蝉联亚马逊网路书店预防医学书籍NO.1长达250週,五星推荐超过3000位,版权售出18个国家
◎2012年博客来网路书店,100大最佳畅销书
◎2011年博客来网路书店,100大最佳畅销书
◎2010年博客来网路书店,100大最佳畅销书
◎2009年金石堂网路与实体书店,热门畅销书
◎2009年度博客来网路书店,100大最佳畅销书
◎2009年5月1日《图书馆期刊》:列入20大畅销营养书籍
◎2008年度博客来网路书店,100大最佳畅销书
◎2008年金石堂网路与实体书店,热门畅销书
佳评如潮 尹长生,财团法人康宁医院院长
王志中,奇美医学中心教学副院长
王进崑,中山医学大学副校长、台湾营养学会理事长
王辉明,台中荣民总医院大肠直肠外科主任
王德芳,国军台中总医院院长
王志坚,三军总医院小儿科部主任
吴映蓉,《营养学博士教您吃对植化素》作者、台北医学大学保健营养系兼任助理教授
吕斯宇,敏盛综合医院核子医学科主治医师
李凤山,梅门一气流行创办人
李丰,李丰病理中心负责人
李飞鹏,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院长
李伟文,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李丰裕,台中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林佳仪,卫生署台北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
林俊龙,慈济医疗志业执行长
林铭昭,前卫生署南投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永安中医诊所主治医师
林淑姬,台安医院营养课课长
林鸿池,立法委员
邵蕴萍,三军总医院营养部督导、中山医学大学兼任讲师
邱雪婷,台湾素食营养学会秘书长
邱逸榛,长庚大学护理系所助理教授
姜淑惠,身心灵整体健康专家
胡志强,前台中市市长
胡雅美,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
胡怀玉,三军总医院营养部督导、中国文化大学兼任讲师、康宁医护暨管理专科学校兼任讲师
夏嘉璐,知名主播、主持人
凌云琪,富享生物科技技术总监
许文林,花莲慈济医院副院长
许达夫,《感谢老天,我得了癌症!》作者、许医师自然诊所负责人
许尚文,敏盛综合医院肾脏中心主治医师
陈君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资深研究教授
陈建中,世新大学观光学系餐饮管理组助理教授、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营养师
陈庆余,台湾老年学暨老年医学理事长
陈兴汉,桃园敏盛综合医院(经国院区)伤口照护暨高压氧治疗中心主任
梅襄阳,全球华人防癌长链倡导人
张坤漳,彰化基督教医院内科总医师、合济诊所副院长
张德明,国防医学院院长
黄建勋,台大医院云林分院安宁病房主任&伦委会执行秘书&家庭医学部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家庭医学科兼任讲师
杨荣森,台大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黄国晋,台湾医用营养医学会理事长、台大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台大医学院家庭医学科临床教授
郑金宝,台大医院营养室主任
郑耀明,南投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潘怀宗,阳明大学医学院药理教授、台北市议员
欧阳英,生机饮食传道人
欧阳琼,中华自然疗法世界总会总会长
谭艾珍,资深艺人
苏起铨,格兰英语董事长
顾敏,国家图书馆馆长
Alan Goldhamer,《愉快的陷阱》作者
Alicia Silverstone,摇滚歌手
Bradly Saul,OrganicAthlete创办人
David Klein,Living Nutrition Magazine杂志发行人
Dean Ornish,美国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创办人暨总裁
Douglas J. Lisle,《愉快的陷阱》作者
Frank Rhodes,康乃尔大学荣誉校长(1978-1995)
Hans Diehl,畅销作家与冠状动脉健康促进计画之创办者
Howard F. Lyman,《红色牧人的绿色旅程》作者
Jeff Nelson,Vegsource.com总裁
Jennifer Hudson,歌手(美国偶像第三季选手)
Joel Fuhrman,《Eat to Live》作者
John Allen Mollenhauer,MyTrainer.com创办人
John Mackey,Whole Foods执行长
John Robbins,国际知名作家《新世纪饮食》作者
Kathy Freston,《一点小改变,简单医百病》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作家
Kris Carr,《去你的癌症》作者
Marilyn Gentry,美国癌症研究中心所长
Neal Barnard,《糖尿病有救了》作者&责任医疗医师委员会主席
Robert C. Richardson,诺贝尔奖得主
Robert Goodland,世界银行环境首席顾问
Sanjay Gupta,CNN首席医疗线记者
Sushma Palmer,美国国家科学院食物与营养委员会前执行主席
媒体好评 ◎ 报纸杂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今日美国》(USA Today)、《週六晚报》(Saturday Evening Post)、《健康科学杂志》(Health Science magazine)、美通社(PR Newswire)、《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联合报.读书人》、《联合报.元气週报》、《财讯双週刊》、《大纪元时报》、《长春杂志》、《医健趋势》、《有机志》、《中国时报》、《30》杂志、《声洋防癌之声》、《慈音杂志》……
◎ 电视:「国民大会」、「生活大不同」、「TVBS新闻」、「中天新闻」、「华视新闻」、「阅读浮世绘」、CNN「Wolf Blitzer专访美国前总统柯林顿谈《救命饮食》」、「奥滋博士秀」(The Dr. Oz Show)、HBO「 马赫脱口秀」(Real Time with Bill Maher)、EXTRA!「纽约时报畅销作家凯西.佛斯顿专访柯林.坎贝尔」、「麦克尼尔.雷尔新闻时间」(McNeil Lehrer News Hour)、AOL、WNPR……
◎ 广播:〈台湾广播公司.耕读园〉、〈北宜产业电台.下班兰阳有约〉、〈警广.网路书海〉、〈正声广播电台.湘琪的桃花园〉、……
◎ 网路:《Elle》官网「Elle.com」、美国「Yahoo! Sports」、「Yahoo! Finance」
好的,下面为您创作一个不包含您的图书名称《救命饮食:越营养,越危险!?(10年经典全新增订)》内容的图书简介。 《远古的呼唤:人类的生存智慧与食物的未来》 一部深度剖析人类进化史、饮食演变轨迹,并展望未来食物系统的史诗级著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各种“超级食物”和“排毒秘方”包围,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身体对食物的原始需求?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演化出精密的能量代谢系统的?我们今天的饮食,又将把人类的健康引向何方? 《远古的呼唤:人类的生存智慧与食物的未来》并非一本简单的食谱或营养指南,它是一场跨学科的深度探险,带领读者从地质年代、人类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点,重新审视“吃”这个行为的真正含义。 第一部:冰与火的熔炉——人类的起源与饥饿的遗产 本书的首部追溯了从南方古猿到智人的漫长旅程。我们深入探讨了气候变迁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食谱,以及火的使用如何成为物种进化的关键转折点。 1. 走出非洲的餐盘: 详细描述了狩猎采集者时代的饮食结构。这不是一个静态的“原始”模式,而是一个高度适应性、季节性极强的动态系统。我们将揭示,为什么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与不可预测的能量摄入,造就了我们今天高效储存脂肪的基因倾向——这是生存的智慧,却是现代安逸生活中的隐忧。 2. 能量的铁律: 深入解析了早期人类如何在高营养密度与高不确定性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对古DNA和化石牙釉质的研究,我们重建了那个时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真实比例,以及这种比例如何调校了我们身体的激素敏感性。我们会发现,我们身体对“饱腹感”的反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古老。 3. 从采集到农耕的范式转移: 探讨了农业革命对人类生理的深远影响。当人类开始依赖少数几种高产作物时,我们的营养多样性反而锐减。书中详述了特定谷物和豆类中抗营养因子的演变,以及人类为适应这些新食物源所进行的基因适应,例如乳糖耐受性的普及过程,揭示了饮食与人类基因表达的实时互动。 第二部:工业化的洪流——被遗忘的食物链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食物的生产、加工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第二部分聚焦于我们与现代食物体系的疏离。 1. 加工的魔术与代价: 本章深入剖析了精炼过程如何剥离了食物中至关重要的微量营养素、纤维和活性化合物。我们不再食用“食物”,而是食用“食品成分”。通过对特定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加工链条中的损失路径进行追踪,本书力求揭示“空热量”产生的生物学机制。 2. 沉默的信号: 现代饮食中普遍存在的隐形添加剂和环境毒素,是本书关注的另一重点。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宏量营养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微小却具有强大内分泌干扰潜力的物质。这些物质如何干扰我们与生俱来的饱腹感信号、胰岛素反应以及炎症调节机制?本书提供了详实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证据链。 3. 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 现代饮食结构的剧变,对我们体内最庞大的“共生器官”——肠道微生物群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失调菌群”如何与焦虑、免疫系统失调乃至代谢综合征建立联系。我们探讨了益生元、发酵食品以及恢复多样性菌群的古老方法。 第三部:重塑未来——回归本源的健康蓝图 在揭示了现代饮食的结构性缺陷后,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建设性的未来展望。它拒绝简单的“回归原始”口号,而是倡导一种“智慧整合”的策略。 1. 可持续的营养学: 真正的健康饮食必须是生态可持续的。我们考察了食物的“碳足迹”与“营养密度”之间的关系。书中分析了再生农业、本地化食物系统(Locavore Movement)如何能在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同时,修复受损的土壤生态。这不是关于“什么不能吃”,而是关于“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获取食物”。 2. 食物的“仪式感”与“慢食革命”: 现代生活让我们将进食简化为功能性的燃料补充。本书重新引入了人类学中“共享食物”和“慢食”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进食时的心理状态、进食的速度以及与同伴的互动,都会显著影响消化酶的释放和营养素的吸收效率。 3. 基因表达的调控师: 最后的章节聚焦于表观遗传学的前沿发现。我们的饮食不是我们基因的“命运”,而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开关”。通过选择特定的食物组合,我们如何能够激活那些有助于抗衰老、增强修复能力的基因通路?这部分内容将食物视为信息,指导身体如何最优地运作。 《远古的呼唤》 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放下被碎片化信息污染的营养学偏见,重新与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史建立联系。它不是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强大的、基于历史和科学的框架,让每一个个体都能为自己的身体和地球,设计出最负责任、最可持续的食物未来。 阅读本书,你将学会: 如何识别现代加工食品中隐藏的“营养陷阱”。 理解你的饥饿感和饱腹感信号背后的古老进化逻辑。 构建一个既满足身体需求,又对地球友好的长期饮食策略。 将食物视为一种强大的信息载体,用以调控你的健康蓝图。 这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的深刻反思,其最终目的,是指导我们走向更健康、更具韧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