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大师的通识教育思想

哲学大师的通识教育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通识教育源自于西方,早期台湾在八○年代推行时,大致循着美国大学曾实施的经验发展:如「经典教育」、「核心课程」。由于「通识教育」一词的概念,有着许多分歧与复杂的看法:常与博雅教育互通,甚有别于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若要发挥通识教育的意涵,必须先探本溯源、了解其脉络。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指引,挑选十五位百年来的哲学大师,包括杜威(Dewey)、马克思(Marx)、斯宾塞(Spencer)、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Hutchins),以及二十世纪哲学家阿多诺(Adorno)、赫斯特(Hirst)、哈伯玛斯(Habermas)等人,从传统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探讨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通识教育观的转向、全球化下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与模式,看当代的哲学家如何看待这些议题,本书是理解通识教育思想之最佳选择书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通识在线


  提供华人社会通识教育一个沟通的平台,内容广博国内、外通识教育领域,见证大中华圈通识教育的历史与改革,专家学者执笔撰稿,值得您订阅的教育书籍

图书目录

序:期盼通识教育理论的本土论述
但昭伟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序:找寻高教深耕赖以植基的沃土─重温哲学家的通识教育思想
王俊斌   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传播科技研究所教授
博雅教育的两种模式:Dewey 与Hutchins 在1936-37 的辩论及其遗绪
但昭伟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知识型式、课程领域与社会实践在通识教育之论辩:以Paul Hirst 通识教育观的转向为例
苏永明、简成熙   清华大学教育与学习科技系教授、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
David Carr 对大学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
黄 藿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A. S. Neill 的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
郭实渝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由W. Klafki 教育理论之演变论全球化下的通识教育
朱启华   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批判理论知识观及其对通识教育的启示
张锽焜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兼主任
自律与顺从─T. W. Adorno 的半教育理论与博雅教育
杨洲松   暨南国际大学课程教学与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Herbert Spencer 的通识教育理念之评述
郑玉卿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教务长
从Jane Martin 的性别敏锐看女子教育与博雅教育
林丽珊   中央警察大学行政管理系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所长
Martha Nussbaum 论人文涵养与「新」博雅教育
王俊斌   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传播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师资培育暨就业辅导中心主任
从博雅教育到通识教育:Maritain 教育哲学中的自由意识与自我觉醒
何佳瑞   辅仁大学天主教学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Michael Oakeshott 论大学教育的博雅特性
陈伊琳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序言

但昭伟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I

时处美国经济大萧条、欧洲局势紧张及亚洲日本侵华即将展开的大时代里,R. M. Hutchins(1899-1977)于1936 出版了《美国高等教育》(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一书。书出时,Hutchins 是芝加哥大学在位七年的校长,时年仅37,正处英姿焕发、顾盼自雄的年纪。这本书的份量其实不重(原书仅119 页),但由于Hutchins 的高姿态身分,又以尖锐严厉的口气,高分贝的抨击美国当时的高等教育,把美国高等教育说得几近一文不值,也间接的将美国社会指责的体无完肤。如此的一本书,不免地引起时人的注意与讨论。

在回应的文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John Dewey(1859-1952)的论述,他当时已经七十七岁,学术上的引领风骚、着作等身和德高望重,举手投足都会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他在《社会疆界》(The Social Frontier)的杂志中,先后在1936 年12 月及1937 年1月号发表了〈教育中的理性〉(Rationality in Education)及〈赫钦斯校长重建高等教育的提议〉(President Hutchins’ Proposals to Remake Higher Education),两篇文章。他一方面质疑Hutchins教育主张所建基的预设,另一方面挑战Hutchins 重建美国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方案。Hutchins 不甘示弱,在编辑的力邀下,随即在1937 年2 月份的同本杂志中为文反击,以〈文法、修辞暨杜威先生〉(Grammar, Rhetoric, and Mr. Dewey)一文,系统地陈述Dewey对他的误解及不实指控。由于Hutchins 反驳文章的态度看来有些粗鲁及挑衅,Dewey 立即在1937 年3 月号的同本杂志上撰文驳斥,在〈赫钦斯校长真的够严肃吗?〉(Was President Hutchins Serious?)一文中,Dewey 毫不留情面的重申他对Hutchins 的质疑,并指出Hutchins 替自己辩护的文字,只落实了Dewey 对他的指控。Dewey 和Hutchins 的交锋发生在1936 年到1937 年,而之后的八年里,两人也继续不断的交手。

两人之间的辩论在美国教育学术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笔墨官司。年轻的Hutchins 以而立之年的姿态,挑战已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Dewey,在在的对照着Plato 对话录中,年轻Socrates以恭谨的姿态,向已臻耄耋的辩者普罗泰格拉斯(Protagoras)挑战。历史的回顾,留下年轻Socrates 的柔软身段和Hutchins 的外放贲张。哲人虽已远,但直至今日,分别拥护这两人的学者仍时有交锋,两人之余韵犹存。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