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通识教育理论的本土论述
但昭伟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推行通识教育?假如我们应该推行通识教育,其内容应为何?其方法又应为何?优缺利弊为何?这几个基本问题是我们在採取行动去推广通识教育之前一定要问的问题。但很可惜的,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的态度通常不够严肃,也没有强烈的动机和足够的压力来好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推动通识教育的理由通常是:美国的大学(哈佛、芝加哥、哥伦比亚……)都这么做了,所以我们也应该(或可以)跟着做!我们在实际作法上,也约略是同样的推理,美国的大学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也应该(或可以)这么做!
台湾的预尖大学(如台大)效法美国的哈佛,然后其他的大学就模仿台大。如此的「亦步亦趋」,显然不是够健康的态度。
这本书并没有系统性地处理上述五个基本问题,但各章多多少少都触及到这五个基本问题中的某些部分。我们透过这本书可以知道:通识教育其实有很多种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理据和缘起,不同的模式也有不同的内容及教育方法,不同各种的模式也会受到不同的批评和挑战。在了解西方学者对通识教育有那么多不同的看法及建议之后,回头过来看台湾学者对本土通识教育的讨论,就会让人觉得有些贫瘠而流于实务层面。我们实在需要在「为什么我们要推动通识教育?」及「我们须推行什么样的通识教育?」这两个问题上,做系统而深入的本土论述。
这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曾在《通识在线》出现过。当初受限于纸本印刷的篇幅,出版时约仅有三、四千字。那么短小的文章不足以把一些较复杂的道理说清楚,我们于是商请原作者把篇幅扩大到一万字左右,而且尽量用清畅平顺的文字来论述,以求读者能较轻松的来阅读它们。
我在此要谢谢成就本书的学者,他们的学经历都丰富,对我们了解通识教育的基本问题有贡献。也希望其中有人能针对本土的通识教育出一本又一本的大书。
找寻高教深耕赖以植基的沃土─重温哲学家的通识教育思想
王俊斌 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传播科技研究所教授 关于「什么是大学?」或者「为何要读大学?」这一类问题,大家会给的理由不但越来越简白,同时也越来越一致,这个理由便是「读书是为了找工作!」像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或者John H. Cardinal Newman 在《大学的理念》(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培育绅士的地方,这种高远的想法,相较之下,愈发显得不切实际。纵使像是Clark Kerr 提出不同以往的「巨型大学」(multiversity),这一类以哈佛大学等大学为代表,强调研究人才培育必须与市场需求结合的。事实上,这种追求世界一流的想法,也只能集中资源由少数学校去努力。一方面我们不再讲大学理想价值,一方面更催促大学走出象牙塔以回应产业需要,这种趋向形构着台湾的大学处境:如果大学曾经是一个追求真理与理想的殿堂,现在显然更注重专利发明与技术转术的绩效;如果大学曾经是一个培养菁英人才的地方,现在则可能较像是为各行各业训练员工的附属职训单位。与美国「巨型大学」只限于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则是将产学合作与学生就业,视为是所有大学的核心使命。诚如教育部在2017 年公布的《高教深耕计画》,当前大学面临「大学办学成效与社会流动功能不彰」、「大学自我定位及特色待突显」、「学生学习动机与教师教学效能待强化」以及「产业关键人才及产学合作量能待提升」等挑战,大学本身失去自我定位,学生读大学也不见得能改善生活,而强调产学合作却会带动一般大学的技职化。
过去我们曾强调教育的分流,学术人才与技职人才的分轨,但在历次教育改革中,这个区隔也被模煳了,像是广设高中使得培养中层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即高职)被消灭,而广设大学带动专科学校与技术学院纷纷升格或转型,进而连动高职一窝蜂拼升学。然而,当学生未来就业机会多为低薪的服务业时,这不只是严重学用落差或大学文凭贬值,更表征着社会的集体迷茫与失去方向。面对这一个掺杂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复合性难题,特别是台湾近年来经济发展困境,我们多次力图从教育的根本改起,但政府提的药方却引来疑虑,当企业主批评学校所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符企业需求,政府便在《教学卓越计画》这一类竞争型计画中特别强调「学用合一」,政策性引导大学应必须加强企业合作,聘用业界教师、加入业界代表参与各项会议,并规划企业参访或产业实习课程。政策目的无他,就是让学生学习与未来就业可以无缝衔接。当然没有人会反对为学生未来生计着想,然若过度以未来就业的需求来考量,大学便离理想性与公共性更远!
在政府最近推出的《高教深耕计画》中,不同于「学用合一」口号,政府提出「工业4.0」(Industry 4.0,或称生产力4.0)的新论述。有别于过去「生产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台湾经济发展已迈入「创新驱动」,也就是到了「工业4.0」阶段。所谓「工业4.0」的想法源自德国,它并不是单单创造新的工业技术,而是将工业生产、云端数位技术、大数据管理、物联网与产品销售等不同环节完全统合起来,最终期待能建构一个可以快速满足客户端需求的产品,同时透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获利。简单的说,「工业4.0」就是「从需求出发,智慧制造」。为了推动「工业4.0」,政府规划了「5+2 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包括「亚洲硅谷」、「生技医疗」、「智慧机械」、「国防产业」、「绿能技科」五项,再外加「新农业」与「循环经济」等二项。实际上,企业界未必认同「5+2 创新产业」,像张忠谋便直言反对政府提出「5+2 产业」,他建议「基础建设才是政府的责任,至于民间要做什么产业,政府最好不要介入太多。」然而,政府早已箭在弦上,「5+2 创新产业」必定会更一进限缩大学的发展空间,一切都将以「拼经济之名」强行为之!正因风向如此,大学纷纷透过学分制度改革,好让学生学习更有效率。如同黄藿在〈失去通识理想,台大还成其台大否?〉一文的批评,「台大将更多所谓专业基础科目採计为通识学分……更多可以採计为通识学分的课程纳入,意味着修习更具弹性……不会有学分被浪费之虞」,这种想法看似务实,却是大学失去灵魂。与此相同,也有许多大学调降学系毕业专门学分的最低门槛,企图借此空出更多学分,好让学生可以修习更多跨领域课程,好让学生成为拥有两种专长以上的炙手可热「
π 型人」,期待一切都在大学阶段养成,这样的教育会不会让学生陷入看似样样通,样样不如人,本身专业又不足的双重窘境?
以经济发展为着眼的教育规划固然没有错,但它只是教育的目的之一,问题在于只关注经济,结果就是用日益沉重的「经济」枷锁把愈来愈多人绑在一起。这个趋势未见停止,像是前述的「5+2 创新产业」,竟然也成了博士班能否持续招生的理由。博士人才供需失衡固然必然解决,但政府却以大学过度偏向钻研学术的培育,无疑加大了学用的落差。再者,在国内任教机会有限的状况下,为能引导博士人才转到创新产业,学校若要申请保留博士班名额,就应该要招收年轻人,未能顺利就业或者在就学前已工作的学生,这都是办学不利的证据,也以此证成这样的博士班没有市场!当大学愈来愈臣服于企业,教育被窄化为追求外在目的或实用价值,这样的大学教育是好的吗?诚如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martya Sen 对主流经济思维的批评,经济发展必定与自由与开放程度息息相关,主流经济思维的问题在于眼中没有活生生个人的真实「需求」,它把所有人的「需求」都想成是无差异,即所有人想望的生活方式只有一种:但求有工作能温饱度日。这样的现况,大学非但没有束手旁观,反而当起助手,任凭传统理想与自主精神加速流逝。
本书各篇文章,是汇集自《通识在线》「闲谈教育哲学专栏」已刊载之文章。为求文章体例尽可能一致,作者均已扩充改写并文章篇幅,也以哲学家、特定思潮或不同立场对话为主题,阐述蕴含其中的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理念。面对大学的主体性丧失,而通识教育课程又沦为就业能力强化的弹性学分,我们真的该稍稍放慢脚步,姑且先将博雅与通识的差异放下,许多问题早已被思考过,也曾被处理过,只是我们漠然以对。像是R. M. Hutchins 早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 vocationalism ) 、专业主义( professionalism) 、反智心态(anti-intellectualism)、一心的向世俗谄媚低头和自甘受制于捐钱的大爷的现象提出严厉批评。表面看来,学校环境是难提供真实的职场实况,而学生对各种职业的兴趣又可能是不固定,甚至是不确定的,但近年来广为流行的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合作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只要教学者能够从学生真实需求与能力涵育的角度来设想合理的课程,这便有拉近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差距的可能。
像是Daivid Carr 也早已为我们釐清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异,他建议「在自由经济体制中,高教市场化与商品化,以及公众追究绩效责任的流行氛围影响,大学的博雅教育目标必须与其专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需求作适度的妥协」。大学的博雅教育显然无法停留在要求学生跨领域广泛阅读经典,也应该要兼重经典阅读以外实用性课程,也要能从专业或职业中发展其通识之意义,以商学院之学生修习「历史」为例,就可以由大学教师跨域共构课程,透过资本主义发展史或历代重大商业政策与社会主义(如汉代《盐铁论》)的争议之讨论,相信更能使商学院之学生体会历史学的通识意义,而这自然可较贴近「人之为人」的通识教育理想。纵观本书各篇文章,不同篇章共同构筑出共同的教育图像:教育不该受制于文化工业而沦为「半教育」,社会所推崇的知识价值不该只独尊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层次,教育应该要能让人看见好的生活不只有职业劳动,另外还有游戏(play)的面向。总言之,教育的目的即为给予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涵育其对差异的敏锐感受力,进而协助其蓄积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之能动力(agency)。
感谢但昭伟老师委以编辑本书的任务,让我有机会更仔细阅读所收录文章。在编辑过程中,特别要感谢所有作者以及协助义务审查工作的朋友,大家都本于对学术研究品质要求以及教育现象的关心,这本不同于主流教育价值的教育反省之声,有大家的无私参与,本书才得以完成。最后,这本书能够付梓出版,必须要感谢晓青的帮忙,虽然出版时程有些拖延,她仍能很具耐心地等我。期待本书的提供的多角度哲思,能唤起对当前大学教育病症的真正关切。
王俊斌 志于
北教大笃行楼研究室
201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