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如何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如何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race Lebow, Barbara Kane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老年人
  • 父母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家庭关系
  • 心理健康
  • 晚年生活
  • 相处之道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难解的家庭问题,在父母老后,只会更形严重
  他们的固执、依赖、控制、不安、情绪勒索,让子女身心俱疲
  如何照顾好父母,却不必透支自己?

  ★一览6种「老后难相处」的父母类型
  ★最健康的陪伴心态,最务实的应对建议
  ★美国专业高龄照护组织「暮光服务网」创办人,经典着作

  听听这些父母说的话,你是否觉得熟悉?

  「你有空做这做那,为什么就是没空关心我?」
  「忙到没时间接电话,我要你这种女儿干嘛?」
  「我为你付出一切,最后换得了什么?」
  「你要送我去安养中心,我干脆去死算了!」
  「你爸丢下我先走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听听这些子女的心声,你是否心有同感?

  「每次只要电话一响,我超怕又是我妈,指责我又做错了什么事。」
  「每次想出国度假时,我妈就会『刚好』生病。」
  「我妈成天跑医院、换医生,不料却是愈看愈糟。」
  「我爸年纪越大越固执,看谁都不顺眼,什么都要他说了算。」
  「父母老后变得性格负面,我好怕自己也受影响变得负面。」

  「面对难搞的家人,再多的SOP都不一定有用。有时候,你的家人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解决。这本书则是替这份『理解』提供了一个起点。」——海苔熊(科普心理学作家)

  【依赖型父母】
  无法忍受独处,希望儿女能时刻相伴、随传随到
  紧紧依附儿女,凡事皆靠其打理
  要与子女分离时,立刻表现出身体不适或明显不安
  无法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凡事都仰赖子女帮忙定夺

  【泼冷水型父母】
  言语负面,满腔怨言,觉得全天下人都对不起他
  对别人极度挑剔,自己却承受不了别人的责难
  不讲理,总要别人先让步
  疑神疑鬼,充满戒心,有时到了偏执的地步

  【自恋型父母】
  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无法理解对别人造成的影响
  一下自认高人一等,一下又觉得矮人一截
  对他人的需求无感,却自以为宽厚慷慨
  嫉妒别人的生活,见不得别人好

  【控制型父母】
  利用内疚感等情绪勒索的手法操纵子女
  生活方式不容挑战,无论是一般琐事或重要的价值观
  若子女的回应不如预期,马上展开报复行动
  乐于激起子女的无助感,实际上是反映出自己内在的无力感

  【自毁型父母】
  曾有酒精或药物成瘾、饮食失调等问题
  曾有自杀倾向,或威胁有此打算
  曾有某些强迫行为,像是赌博、不停清洗身体等
  不配合医疗,不遵守饮食限制或不肯服药

  【恐惧型父母】
  杞人忧天,容易恐慌,担心个不停
  一天到晚觉得身体不适,也许是真的,也许是想像
  有许多莫名的恐惧,害怕人群、细菌等
  拒绝面对现实,不敢看医生、害怕住进医院就再也出不来

  你的父母可能一直以来都难相处,到了老年变本加厉;也可能因为疾病或丧偶,到了老年才变得难相处、难沟通。不论如何,成年子女都必须理解到:父母老后只会格外抗拒改变,因为那会摧毁他们终生的自我防卫机制。

  根据美国高龄照护组织「暮光服务网」的统计,前来寻求专业照护谘商的成年子女当中,为难相处父母感到焦虑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子女的压力来源,不只是照顾父母所需的体力负荷,还有面对父母一再非理性行为的心力交瘁。许多子女,即便很早就离家独立生活,与父母保持距离,但是当父母年老体衰,他们不得不重新回头面对这段关系。
 
  本书填补了老年照护研究的一块空缺。谈照护的优秀着作已有很多,但深入探讨父母麻烦行为的书籍却付之阙如。探讨人格障碍的书籍也汗牛充栋,但多半从治疗患者出发,至于旁人该如何协助则几乎少有着墨,更遑论直接以老年人口为主题,因为有人格障碍的老年人很少会主动寻求治疗。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子女,必须了解问题并不在单一方面。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问题行为上,而忽略了彼此的互动关系,便很难走出困境。本书的功用之一,是让你看到这令人痛苦的亲子关系,可以透过应对心态及沟通模式的调整而获得改善。也希望借由此书,让为人子女者,能更加理解父母难相处背后的挣扎与痛苦。

专家推荐

  方孝鼎/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吕旭亚/荣格分析师、谘商心理师
  吴若权/作家、广播主持、企管顾问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林依莹/台中市副市长
  周慕姿/心曦心理谘商所所长
  陈颖叡/台北仁济院社服室主任、新北市家庭照顾者关怀协会理事长
  海苔熊/科普心理学作家
  陈正芬/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系教授
  孙健忠/台北大学和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兼任教授
  张美珠/财团法人台北市立心慈善基金会总干事
  许皓宜/谘商心理师、作家
  杨培珊/台大社工系教授兼系主任
  (以上依姓氏笔划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葛瑞丝・雷堡(Grace Lebow)、芭芭拉・肯恩(Barbara Kane)


  两人皆为资历逾三十年的临床社工师。一九八二年时,共同在美国马里兰州贝赛斯达(Bethesda)创立「暮光服务网」(Aging Network Services)——一个全国性之照护网路,旨在协助个别家属对家中长者的关怀照顾,并解决亲人散居各地所带来之种种问题。两人共同着有《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

  暮光服务网网址:www.agingnetworkservices.com

译者简介

刘慧玉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MBA,曾任职市场行销研究顾问公司包括:英商Kantar Worldpanel及美商A.C.Nielsen。译作包括:《航向成功企业的55种商业模式》、《无体行销》、《死亡手术室》、《六顶思考帽》、《丹麦人为什么这么有创造力》等数十本。

 

图书目录

【评量表:父母的难相处程度有多高?】

【前言】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相处

第1章 依赖型父母
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处时深感绝望的人
对父母的要求设定界限
改变回应父母的方式
为自己争取喘息的空间
惯性依赖与父母早年的经历有关
依赖也可能晚年才出现
引发晚年依赖的原因
创造你和父母的双赢

第2章 泼冷水型父母(上)
当父母只愿意爱自己理想中的子女时
同理父母的处境
如何替难缠的父母找到合适的看护 

第3章 泼冷水型父母(下)
别强迫父母迁就你
与父母相处的品质,在精不在多
评估风险程度,为父母作最好的安排
当你束手无策时,请第三方协助
为何老人家抗拒改变?
面对什么都不满意的父母,先别急着动怒
面对处处疑心的父母,先别急着说理
父母性格大变,背后必有原因
父母的内心承受着孤寂

第4章 自恋型父母
自恋者的典型举止
避免自恋型父母对你需索无度
如何适当地婉拒想来同住的父母
降低对自我中心父母的期待
父母渴望得到关注乃是出于恐惧
不必逃跑,也毋需放弃 

第5章 控制型父母
成年子女不再被父母控制的方法
让父母觉得自己依然有价值
挑剔背后的控制欲
回应控制狂的四个妙招
操控是掩饰内心不安的障眼法
用乞怜摆佈子女
成年子女应重拾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让自己脱离受害者的角色
若父母有自省能力,不妨试着跟他们讲理 

第6章 自毁型父母
透过写信,帮助父母重新振作的技巧
寻求专家的介入
足以摧毁老年人生命的慢性自杀
善用医疗资源,陪伴父母击退忧郁心魔
别独自承担,你也需要别人的帮忙 

第7章 恐惧型父母
家有终日惶惶不安的母亲
放下对抗,了解父母的恐惧所为何来
精神科医师的评估和治疗
认可并正视父母的痛苦
早年的创伤易成为恐惧之源
父母可能是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受害者
成年子女毋需背负对父母的愧疚感 

第8章 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失落、哀痛和悼念 
以正面的态度接受失落
晚年所面临的失落
一位不知如何发洩哀痛的老太太
引导父母找到情绪的出口
若父母无法停止悲伤
当父母以替代品来逃避悲伤
创伤后遗症对老年的影响
你做不到的,专业治疗可以帮忙
让父母在晚年有机会与过去和解

第9章 陪自己优雅快乐地变老 
意识到自己步上母亲后尘的女儿
转变态度,抽离父母的制约
父母很难改变,但你可以选择和他们不同的路
当令你受尽煎熬的父母告别人世
照顾好未来的自己

【附录】人格障碍简介
人格障碍的类型
分离理论
虐待理论

【案例索引】
案例1:指望儿子随传随到的碧 
案例2:一听到儿子要离开就生病的萝丝 
案例3:气女儿要她搬家的艾丝特 
案例4:因动手术而变得依赖的希维亚 
案例5:丧妻后变得封闭的法兰克 
案例6:让孩子很难去爱她的玛丽 
案例7:对爱孙反目的贝蒂 
案例8:不断逼走看护的伊莉莎白 
案例9:宁可独居也不肯住进安养中心的艾喜 
案例10:不随母亲情绪起舞的女儿 
案例11:依赖又挑剔的雷夫 
案例12:骄傲得拒绝帮助的葛尔
案例13:说要帮忙,却总是让人侍候的凯特 
案例14:不顺己意便跟女儿断绝关系的控制型母亲 
案例15:以控制别人来烘托自己的养老院女王 
案例16:自怜自艾的母亲 
案例17:纵情吃喝和菸酒的安娜贝尔 
案例18:被忧郁吞噬了老年生命的莎美 
案例19:因忧郁而失去生存意志的父亲 
案例20:成天疑心自己生病的玛丽安 
案例21:因为恐慌而把子女逼疯的母亲 
案例22:用乐观面对失去的赛门 
案例23:帮助母亲走出丧偶之痛的女儿 
案例24:妻子过世便无法自处的索尔 
案例25:一辈子无法自己做决定的雨果

 

图书序言

前言

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相处


  「只要电话一响,我总怕是我妈打来骂我,说我又做错了什么事。」
  「我永远没办法去度假。每当要出发之际,我母亲就会刚好生病,我只得留下来照顾她。」
  「我实在不知该拿我妈怎么办。她成天跑诊所,以为能找到神医,不想却是愈看愈糟。」
  「我爸完全不知道我对任何事情的看法。什么都是他说了算,而他始终认为我跟他所见略同。」
  「昨天我还是全世界最棒的儿子,做什么都对,今天却成了『没心没肺的东西』。究竟她的标准何在,我从来没搞懂过。」
  「爸妈老是说不要成为我的负担,却又否决我的一切建议。他们只想要我在他们身边。」

  这些都是我们每天从客户口中听到的典型陈述。如果你对此心领神会,那么颇有可能你已感觉无计可施,绝望不已。你为父母做尽一切,换来的唯一成果却是自己的日渐低迷。你甚至可能会说,父母的个性实在让人「很难招架」。

  本书开头我们提供的「你的父母有多难相处」评量表中,包含四十一种难相处的行为,上面所述只是其中六种。如果客户首度叩门,说自己不知如何应付那好难相处的父母,我们就会请他们花几分钟时间填写这份评量表。客户往往会惊讶地发现,父母的行为与当中某些描述竟是如此吻合。而在知道还有其他更难应付的长辈时,他们都不禁松了一口气。等听到我们表示,他们与父母的困境不是没有解决之道,他们更是难掩欢喜之情。

  如果父母老后真的很难相处
  希望你有确实花几分钟时间完成「你的父母有多难相处」评量表,并得出分数;倘若没有,最好能回头仔细完成,因为这份评量表能让你从各种问题行为判断父母的状况。再者,本书乃根据评量表的六大类型各个击破,因此明白父母所属的类别,你将能从中获得更多帮助。

  为面对父母时感到束手无策的你提供有效指引,是我们撰写本书的出发点。我们各自拥有二十五年以上社工师的资历,为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从谘商到照护管理的全方位协助,像是帮老人家找到居家照护等服务,或是辅导家人做出是否搬家、搬到何处等这类重大决定。

  前来找我们晤谈的成年子女当中,至少超过半数认为自己的父母很难相处。比例如此之高,原因不难理解:如果父母开明又好沟通,即便面临棘手状况,你自己就能帮他们解决;而当父母的行为与评量表中的项目有若干符合,甚至让你万念俱灰,你就比较会寻求专家帮助。正因为有过处理数百位这些老人家的经验,我们才得以制作出有关老年人问题行为的完整评量表。

  这类老人家在其成年子女口中多半一直很难相处,不仅使亲子关系蒙上阴影,子女的一生更是深受困扰。有些子女因而选择与父母保持距离,甚至不加闻问,但因父母老弱而被迫出面照顾,却发现父母过往的问题行为不仅未曾消失,还因为老来病痛神伤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子女过去的情感包袱一直都在,蠢蠢欲动。

  父母也可能因不堪疾病、伤痛等打击,到了老年才变得难相处。若是如此,便颇有机会随着时间流逝或适当治疗而恢复,不像终生习性那般难以摆脱。例外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阿兹海默症或严重中风这类慢性疾病造成的脑部损伤,虽说面对这种情况仍有些简单的因应之道。

  本书集结了多年来我们协助成年子女度过此种困境的经验,它也能帮助你。也许你深信「没人会比我妈更难缠」,我们则盼望透过书中的各种案例,你可以从中发现扭转局面的新曙光。

  ★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难相处是终生习性的问题。
  ★若父母的麻烦行为老来才出现,则其消失的机会相对颇高。
  ★你比父母拥有更大的调整空间。

  与父母相处上的困境仍然有解
  父母的难相处让你无计可施,彼此的关系看来再难改善。请先别绝望。几乎在任何情况下,或多或少仍有补救之道。你不也是抱着一线希望才打开本书的吗?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子女,首先必须了解问题并不在单一方面。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问题行为上而没想到彼此间的关系,便很难走出困境。一般而言,麻烦人物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反倒经常觉得别人很有问题。

  即便父母明白自己的个性偏差,但谁比较希望看到改变呢?更要紧的是,谁更有调整空间呢?当然是你——尤其如果你的父母已经一辈子都这样的时候。

  此书的功用之一,是让你看到这令人痛苦的亲子关系是有可能突破的。前来找我们谘商的子女们无一不自觉陷入僵局,无论试图做什么或如何尝试,情况永远不变。父母使他们抓狂,而他们每次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然后也反覆得到父母的负面行为。继续阅读,你会看到一个又一个例子。

  扭转局面,意味着重新认识你与父母之间出了什么差错,以及该如何补救。也许你是个彻底的乐观主义者,不断尝试改变你母亲,坚信只要如此,你们的感情即可加温。也许相反地,你彻头彻尾是个失败主义者,对父母的任何改变皆不抱希望,只是万念俱灰地顺从他们所有的要求,或者干脆断绝往来。

  本书将为你的无能为力指出一条出路。也许你对自身处境尚无清楚的自觉,此书能帮助你釐清,让你了解父母的问题,进而使你能够更加包容并关怀父母,同时也更能自由自在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但请谨记:这绝非一蹴可几。就像所有值得努力达成的目标,你得付出时间和耐心,并且辛勤耕耘。

  我们的一位客户后来已经能够说:「以前我总以为自己有毛病,不能像朋友那样爱自己的妈妈。现在我终于明白,那是因为我妈很难相处。她总是爱挑人毛病,对我也不例外,我怎么做都不对。虽然我未能因为有此认知而变得比较爱她,但我已经可以接受她是个缺点很多的妈妈了。」

  书中的许多例子显示,成年子女可将父母的问题行为归因于背后的远因。有了这层体认,绝对有助改善你与父母的相处。我们也发现,即便不了解究竟成因也没关系,明白父母的行为有其背景因素,这个理解才最重要。这能让你懂得父母并非任性妄为或存心找碴,他们其实是不由自主的。也许母亲一生饱受某种人格障碍之苦,尽管如此,她仍不断设法加以控制,度过许多风风雨雨,但随着迟暮而来的身心疲惫,终于使得这个包袱令她难以负荷。

  有此体认之后,你就能以崭新的角度看待父母。你会变得不再那么容易生气,并且比较有同理心。你会学着不再耗费心力地去改变父母,而是寻找有建设性的、实际的方式接纳他们。我们以此帮助了许多客户,也希望能经由此书助你一臂之力。

  ★改变意味着跳脱过去的自我,尝试不同做法。
  ★有了理解,就不容易恼火。

  本书架构
  本书共有九章与一个简短附录,前七章将系统性地介绍前述评量表所涵盖的麻烦行为,一大类一个章节—除了泼冷水行为,因内容繁多而占了两章篇幅。每一章当中,都有我们从个案里挑出来的案例。当然,情节已略作修改,人名亦全属虚构。透过这些例子,你会看到我们对父母特定行为所提出的因应之道。根据经验,成年子女想学会换个方式跟父母沟通,角色扮演是极其有效的方法。此外,我们也提供了许多范例与建议。无论父母是终其一生个性难缠,或是老来才变得如此,书中都有描绘。

  如果你想要的话,可以先翻阅与你父母问题最相关的章节。假设母亲莫名的恐惧让你束手无策,你大概会忍不住马上跳到第七章去阅读;但有鑑于每一章都奠基于前一章所述,我们建议你还是要再回到开始处,从头读起。六类行为其实息息相关,透过认识其他类型的行为,更能帮助你了解父母的状况。

  两章跳脱评量表,探索两个攸关老年的议题。第一个议题放在第八章,谈如何面对并悼念亲友故去。这对个性麻烦的人会显得格外艰难,间接也造成子女很多困扰。

  九章说的是很多子女害怕自己会步上难缠父母的后尘,意在指出:即便你在自己身上发现妈妈令人头大的影子,你也绝对有办法不成为麻烦人物。

  附录简介几种学说,阐述老年人麻烦行为的可能根源。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依赖型父母:「你跑到哪里去了?」
 
依赖型父母的行为特征
 
当你的父母:
 
•无法忍受独处,希望你能时刻相伴
 
•与你分离在即时,立刻表现出身体的不适或明显的不快
 
•对成年子女及他人提出无理要求                  
 
•紧紧依附某人(如女儿),凡事皆靠其打理
 
•无法自行作主或为决定负责,一丁点琐事都要仰赖子女或他人
 
•你知道他╲她需要协助,但他╲她却坚持不肯让人帮忙
 
案例1 ]指望儿子随传随到的碧
 
艾尔提心吊胆地拨了电话。此刻他站在剧院大厅的公共电话旁。布幕即将在几分钟内升起。他们夫妻俩刚在附近餐厅简单果腹,便匆匆赶来。但在享受一晚娱乐时光之前,他深知如果没有先给母亲打这通电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惯例。只要他没办法过去她那儿,就一定要电话禀报。这会儿的问题是:他比平常晚了半小时打电话。
 
他不确定母亲会如何反应,有时她并未留意到电话来得有些迟,甚至有时即使注意到了却也没怎样。可惜今晚不是。当他对着接通的话筒送出温暖的招唿:「嗨,妈」,耳朵传来的是冰冷愤怒的声调:「你到底去哪里了?我找了你整晚!」
 
「妈,我在剧院。蜜莉安和我今天都忙到很晚,我们差点来不及吃晚餐。我得在两分钟内入座,不过我想先打来问看看你今天好不好。」
 
「我好得很。」母亲的答覆既冷又硬,随即切断电话。「你知道吗?她挂我电话。」艾尔步出电话亭对蜜莉安说。「希望你没吓到。」蜜莉安边说边坐下。艾尔是没被吓到,毕竟他可说是训练有素了。但不管经历过几回、又拚命努力不要在意,仍不免感到受伤。接下来整晚,他的心思在舞台和方才那通电话之间游走,不断地想:「究竟该怎么做、怎么说,才不会变成这种局面?」过去的惨痛经验让他学会要及早打电话去,而为了让妈妈开心并消弭自己的歉疚感,他更是每週去探望母亲两、三回。
 
话说回来,「开心」是个相对概念。事实上,艾尔八十八岁的母亲碧,从来都不开心。就艾尔记忆所及,妈妈向来总是抱怨个不停,随着年老体衰更是变本加厉。以往有宠她的老公、听话的孩子和稳定的经济状况,她还算过得去;如今老伴走了,自己的健康状况又不佳,她可有得抱怨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般,一看到它,我的心中就涌起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作为子女,我们都希望父母能够安享晚年,但现实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沟通方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常常让我们感到手足无措,甚至心生怨怼。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曾经那么温柔的父母,会变得如此难以相处?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才让他们如此不快乐?我急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深入的洞见,帮助我理解父母在晚年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与父母沟通,如何在他们情绪低落或充满抱怨时,给予恰当的回应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如何在照顾父母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被负面情绪所侵蚀。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相信,即使面对挑战,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条通往和谐与理解的道路,让父母和我们都能拥有更平和、更幸福的晚年。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个正在经历父母老年期挑战的子女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以来都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尤其是在面对父母日益增长的固执和难以沟通的时候。有时候,即使我再怎么解释,再怎么退让,都无法平息他们的情绪,反而会陷入更深的僵局。我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这本书的书名直接触及了我最关心的问题——如何与年迈的父母和谐相处,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原因,让我能够从根源上理解父母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争执。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在不引发冲突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担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代际冲突的策略,帮助我在面对与父母的意见不合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相信它会成为我应对父母老年期挑战的重要指导。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了无数与父母相处时的画面,那些温馨的瞬间和那些令人心力交瘁的争执交织在一起,让我既感到怀念又感到无奈。作为子女,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在照顾父母,但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沟通也越来越困难。有时,即使是出于好意,也会被误解,甚至被指责。这种感觉真的让人非常沮丧,仿佛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循环。这本书的书名“如何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我们是否找到了正确的相处之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我理解父母的晚年生活可能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衰退,更是心理上的孤独、失落和对未来的恐惧。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用更成熟、更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去沟通,如何设定合理的界限,如何在照顾父母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实操性的练习,或者一些可以立即应用的小技巧,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改变的力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相信,即使在困难时期,我们也能找到一条通往理解、尊重和爱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觉得,关于父母养老的问题,我们常常只关注到物质上的准备,比如经济、住房,却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沟通和情感的维系。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我一直以来都想找到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在年老时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不安、他们的不安全感,这些情绪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父母的“难相处”,其实是他们一种无声的求助,只是我们可能不理解,甚至被误导。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让父母不难相处”,更是一种“如何陪伴”的视角,这本身就充满了温暖和包容。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看到其他家庭是如何克服类似困境的,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我更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识别父母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焦虑,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在面对父母的指责或不理解时,保持冷静和理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最终导致关系更加僵化。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理解与和谐的地图,我迫切地想翻开它,踏上这段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许多正处于中年危机、同时又要面对父母养老问题的子女们,带来了一丝曙光。我一直以来都觉得,与年迈父母的相处,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需要极大的耐心、智慧和同理心。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父母的一些言语或行为而感到受伤,但同时我又知道,他们可能并非有意,而是受到年龄、身体状况或心理状态的影响。这种复杂的情绪让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我最核心的痛点——如何陪伴父母走过晚年,避免亲子之间的不愉快。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沟通。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策略,例如如何处理父母的固执己见,如何应对他们的情绪波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模式。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如何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不被负面情绪所影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改善亲子关系的希望,我迫切地想通过阅读它,找到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钥匙。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所有的困惑和无奈都被它一下子道破了。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地照顾父母,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沟通的难度似乎也在成倍增加。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和父母发生争执,事后又深感内疚,却又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化解这些矛盾。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我理解父母在晚年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衰老,更是心理上的孤独、失落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教我如何以更成熟、更富有同理心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如何在他们情绪不稳定时给予支持,如何在设定界限的同时,又不让他们感到被抛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不被负面情绪所吞噬。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让我看到了改善与父母关系的希望,让我相信,我们可以共同努力,让彼此的晚年生活都充满爱与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情感上的沟通。然而,随着父母的年岁渐长,我越来越发现,要实现这种深度的陪伴,并非易事。曾经的亲昵,有时会被突如其来的争执所取代,曾经的理解,有时会被固执己见所淹没。这种转变让我感到困惑和无力,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善。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如何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深入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解释他们行为举止背后可能隐藏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切实可行的沟通技巧,教我如何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与父母交流,如何处理分歧,如何在不伤害彼此感情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亲子关系。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为父母营造一个更温暖、更安宁的晚年,同时也能让自己在履行孝道的同时,找到内心的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这个正经历着父母老年期挑战的读者,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坦白说,自从父母年纪渐长,他们的性格似乎也变得有些难以捉摸,曾经熟悉的亲切变得时常伴随着争执和不理解。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想要尽孝,另一方面又被无休止的摩擦弄得身心俱疲。这本书的书名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让我有种“终于找到组织了”的强烈共鸣。我迫切地希望它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我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与他们和谐相处的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无效的对抗。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老年人心理变化,解释为什么曾经温和的父母会变得固执、易怒,甚至有时会说出伤人的话。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沟通技巧,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又不激化矛盾。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情感上的慰藉,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困难,并且有希望能够改善与父母的关系,让他们安享晚年,也让我自己不再在负疚感和疲惫感中挣扎。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我希望它带来的内容不会让我失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存在的困惑和担忧。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越来越感觉到,曾经那种轻松愉快的亲子关系,正在被一些难以言喻的隔阂所取代。他们的一些言行,常常让我感到受伤,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做得还不够好,是不是我太不理解他们了。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父母在晚年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包括生理上的衰退,心理上的孤独感,以及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教我如何有效地与他们沟通,如何倾听他们的心声,如何在他们情绪低落时给予支持和安慰。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学习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如何在照顾父母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被负面情绪所吞噬。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努力,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更健康、更和谐的相处模式,让彼此的晚年生活都能充满温暖和爱。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我的心声的呐喊!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在如何与年迈的父母相处这个问题上,我陷入了一种深深的迷茫。他们曾经是我最亲近的人,但如今,一些无伤大雅的建议,也可能被他们视为挑衅;一些出于好意的提醒,也可能被他们解读为不信任。这种沟通的障碍,让我感到沮丧,也让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疏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深入的指导,帮助我理解父母在晚年所经历的心理变化,比如他们可能出现的固执、易怒,甚至是控制欲。我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教我如何用一种更柔软、更具策略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又能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担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己的耐心和同理心,不被负面情绪所裹挟,从而能够更好地陪伴他们度过晚年,而不是让彼此都活在互相伤害的阴影里。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寻找解决之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