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咖哩泰后 「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每一餐都不能辜负」──《雅舍谈吃》梁实秋先生
「肚子太有限,吃一顿就会胖一点,所以每一餐都不能随便」──咖哩泰后
文学家汪曾祺先生说:「一个天天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吃不惯的东西,多吃两次就能吃出个味儿来了」,选择不同的咖哩,不管是香浓馥郁、唇齿留香或是泼辣的在口中炸开,最好吃的菜是百吃不厌、回味无穷的小吃,日常生活和咖哩料理一样也是这个味儿。
而泰式咖哩有红、黄、绿三大类,料理又分汤品、浓稠和干炒等等。泰国自古有稻米王国之称,如果说香米饭是国王,那么咖哩就是与他手牵手的「家后」(台语),泰式咖哩饭就像泰国料理中的国王与皇后,是泰国菜的精神粮食与领袖。
我爱吃泰式料理,举凡红咖哩鸭、绿咖哩鸡、酸咖哩炒饭和丛林酸咖哩酸辣肉片,每一次只要踏进厨房做咖哩,随着炉火温度升高,从厨房传出去的咖哩化成一阵阵香气逼人的香料味儿,再混合椰奶、南姜、香茅等,综合非常强烈的南亚香味,弥漫整间屋子,最后香米饭随着白烟冒出的茉莉清香,家人全部放下手边的事情,立刻跑到厨房关心「饭煮好了吗?」、「菜煮好了吗?」,这是煮咖哩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因为美食有集结大家的力量。
我原先只想出版一本咖哩食谱书,就算对自己赴泰国学习厨艺有个交代。然而,在阴错阳差之下,出版了三本泰国食谱书都有篇幅介绍咖哩料理,但并非以咖哩为主题。
2018年3月我再度回到曼谷,住到寺庙(Wat Sanghathan)参加冥想(Meditation)课程,返回台湾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想完成三年前的心愿,于是这一本书在云乔总编的催生下,诞生了这一本《咖哩泰后》,心里总算踏实了。
祝愿大家能在这本书上找到自己的最爱,亲自下厨动手做,并且和亲朋好友分享你的厨艺、心情和故事。
泰国厨艺专家 于美芮
前言 咖哩(Kaeng)是一种酱,而不是一道菜,以咖哩酱制作的菜餚,就会冠上咖哩二字,如咖哩鱼、咖哩鸡或咖哩饭。而泰国咖哩则可以分成三大类,其中一大类又能细分出四种,口味有浓郁、有清淡,就我们对香料在使用上的依赖,以及从产地、烹调用途、药用功能、特珠香气的掌握,我想膜拜香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捣咖哩酱、做咖哩料理和吃咖哩。
搭乘咖哩时光机来到欧洲 咖哩发源自印度,英国曾经殖民统治过印度,所以把印度的香料、烹调习惯一併带回英国,咖哩在当时被称为「调和了辛香料的酱汁」,英国最重要的酱汁「伍斯特酱」,也受到咖哩的影响,其原料包括鳀鱼、蔬菜、洋葱、盐、水果、罗望子、辣椒、麦芽醋、糖蜜等,20几种以上的辛香料,经过发酵制成风味丰富的酱汁。咖哩也因为英国而发扬光大,传入世界各地。
回到亚洲,翻开泰国咖哩史 咖哩绕了一大圈,以西洋料理之姿传入日本,从18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咖哩粉问世之后,咖哩更是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日本咖哩是融合印度与英国料理风格的咖哩,俨然已经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翻开泰国咖哩史,可追源自13世纪,大城王朝(Ayutthaya)时代,当时和中国、印度与欧洲进行贸易,一边吸收正是繁盛期的高棉文化,一边受到中国、印度、波斯(伊朗)等诸国文化影响,印度与波斯商人将干香料带进泰国,泰国料理诞生了玛莎曼咖哩与黄咖哩。
咖哩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咖哩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每一个人都吃过咖哩,不管是印度咖哩、日式咖哩或泰式咖哩。但大家对咖哩的成分却是一知半解,问及咖哩的作法,大多语焉不详的带过。
我爱泰式咖哩,泰式咖哩看似很难懂又很简单,因为只要香料、香草、辣椒便可以组成,但是有太多的香料种类,究竟要如何调配才能做出好泰式咖哩呢?
学会泰式咖哩的基础之后,咖哩是一个最具研发价值的酱料,当你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咖哩风味和特色时,这样的成就和满足感没有吃过咖哩的人无法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