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幸福是说好的:德国管理大师教你跳脱受害者模式,破解人性窠臼,自我觉察的快乐指南

没有一种幸福是说好的:德国管理大师教你跳脱受害者模式,破解人性窠臼,自我觉察的快乐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幸福感
  • 自我成长
  • 心理学
  • 德国管理
  • 受害者模式
  • 人性洞察
  • 自我觉察
  • 积极心理学
  • 人生指南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喊「给我幸福」,将成为不幸的开始!

  如果你不出色,那是因为你只是够努力而已
  如果你不快乐,那是因为你对自己太仁慈


  追求幸福与快乐是人生最大的目的。这个渴求让人不停地追寻一帖放诸四海皆准的幸福处方。只是,幸福的祕密究竟是什么?柏里斯.葛伦德在本书中,以独到的观点阐述影响人生的基本要件,并将触角从「人际关系」延伸到「企业团体」与「社会发展」。全书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章谈个人。从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到人生目标;第二章谈工作。动力何在?进步何在?报酬何在?第三章谈社会。职业保障、教育制度、健康保险、退休福利……的意义为何?葛伦德将一一抽丝剥茧,一针见血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你建构一个自我觉察、诚实面对自己与自我负责的快乐人生。

  本书精华概念:
 

  当你懂得了觉察自我,并承担起责任,在过程中练习调控的技巧时,你就会在关系与工作中成长。

  而当你发现自己成长了、能够应对各种局面时,你就会涌出无法言喻的满足。那才是真实的快乐。

  当你找到了开启快乐之钥,就不会再把眼光放在追求外界所制造出来的快乐,也不会在意他人眼光或与人比较。你会活得踏实、自律而自由,并找到生命的意义。

  自我负责,才是快乐之钥
 

  柏里斯.葛伦德在二十五岁时一度失去了一切 —— 健康、学业、事业前景、人际关系、人生希望。他在墨西哥参与「峭壁自由坠跳」活动,从四十米高的断崖坠跳大海,折断了颈椎,自此半身不遂,身体90%失去知觉,再不受大脑控制。他必须重新学习生活自理,从穿衣服到一切生活起居,并靠领取社会救济金度日。

  一般经历如此重大意外、死里回生的人,能够活下去就算不错了。柏里斯.葛伦德却不愿意只是苟且地活着,他要的,是有生命力的完整人生,不论残疾与否,他想要拥有一个快乐的、有自觉、并且能自决的自由人生。他把从这段巨变中获得的体认,建构成生命转换的地基。他重新找到自己、定义自己,充分发挥仅剩10%的行动能力,不停地学习和进步,以及一颗诚实面对自己的心。

  如今,柏里斯.葛伦德过着超乎寻常的充实人生,他是一名父亲、成功的企业家、受欢迎的讲师,享誉盛名的顾问。本书分享他奋斗求存、获得快乐的经验,其文字深刻,发人深省。而他所要指引和启发的,是一个充满觉知、自我负责,将潜力发挥至极致的快乐人生。

亚马逊读者五颗星评语:
 
  ●柏里斯.葛伦德不是在告诉我们快乐的七大步骤,这种东西反正也不会见效,反之,他分享的个人经验富有深度,带领读者思考快乐背后的意义。

  ●柏里斯.葛伦德说明了一般人总是在什么情况下,搞砸了人际关系、工作成就以及社会发展。读者如果已经做好检视自己的准备,那么读完本书后,肯定会有所成长。

  ●想知道别人该如何让我们快乐的读者一定会大失所望。柏里斯.葛伦德要告诉我们的是,世上只有一个人能让我们快乐,那就是「自己」。

  ●这本书帮助我了解自己,观察反省自己的行为。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想发展自我的人,特别是每天都要做「重要决定」的人。

  ●这是一本为自我省思者量身打造的书,如果那些老爱把自己当成被害者的人能看这本书,就最好不过了。
 
媒体/名人推荐

 
  柏里斯.葛伦德有让人「杜绝一切借口」的能力,这本书让你再无借口。——《Events》杂志
 
  开发人类潜能的专家、独一无二的勇者。──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
 
  柏里斯.葛伦德是德国最受观迎的管理大师之一。──ARD.de
 
  这是最能代表德国个人自由主义精神的一本书。──庄祖欣 旅居德国的艺术家,作家
 
  火星爷爷 (许荣宏)──作家,企业讲师
 
  郑匡宇──激励达人
 
破茧:重塑自我,掌控人生的心智地图 一、内在的罗盘:导航复杂人际的艺术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感到被卷入无休止的社交漩涡,人际关系如同迷宫,稍有不慎便会迷失方向。本书并非提供僵化的社交技巧手册,而是深入剖析人际互动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稳固的内在“罗盘”。 我们探讨的第一个核心议题是“界限的艺术”。界限,并非用来排斥他人,而是用来清晰界定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它关乎你如何认识自己的需求、价值和精力范围。许多人际困扰源于界限的模糊不清——要么过度迎合,牺牲自我以求和谐,最终导致怨气和耗竭;要么采取壁垒森严的防御姿态,错失建立深度联结的机会。本书将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展现出真诚的共情与开放的态度。我们将深入研究“边界渗透”的常见陷阱,例如无休止的“情感劳动”和“责任嫁接”,并提供一套实用的心理解构工具,帮助读者识别并温柔而坚定地重建健康的人际边界。 其次,我们将聚焦于“深度倾听与有效反馈”的实践哲学。在对话中,多数人都在等待自己发言的机会,而非真正进入对方的经验世界。本书倡导一种超越词语表层的沟通方式,即理解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情感需求和未竟的期望。我们不谈“三明治反馈法”这类表层技巧,而是探讨如何通过提问艺术,引导对方进行自我探索,从而使反馈成为一种赋能而非批判。这需要极高的心智成熟度,即能够在倾听时放下自我预设和评判,以一种“空杯”的心态去接纳和回应。 二、心智的炼金术: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创造 人类心智的运作往往被早年经验和无意识的脚本所主导,形成一套既定的思维模式。本书的第二个核心板块,致力于揭示这些深层脚本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情感体验以及对外部事件的解读。我们不谈宿命论,而是强调心智的可塑性,即炼金术般的转化能力。 我们将剖析“归因偏差”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当事情不如意时,人们倾向于将失败归咎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他人),而将成功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特质(如能力)。虽然适度的自保机制无可厚非,但过度依赖外部归因会削弱我们的能动性,使我们陷入等待“外部拯救”的循环。本书将提供一套精细的工具,训练读者在面对挫折时,能以更平衡、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分析情境,将注意力从“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转移到“我能从中学习什么”上来。 这一部分的关键在于“内在叙事的重写”。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那些限制我们发展的信念——关于能力、价值和可能性的预设——往往是由过去的经验固化下来的。本书将引导读者像一位严谨的文学评论家那样审视自己的“人生剧本”,识别那些重复出现、却已不再适用的情节和角色设定。重点在于,重写不是否认过去的痛苦,而是赋予这些经历新的意义和功能。我们探讨如何将“受害者”的视角转化为“幸存者”或“学习者”的视角,从而真正将过去的力量转化为未来的驱动力。 三、时间与精力:高效能人士的内在秩序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常常将“忙碌”等同于“重要”,陷入一种持续的“应激性工作”状态。本书拒绝推销肤浅的时间管理法,而是从内在的“能量管理”和“关注力分配”角度,重新定义何为真正的生产力。 我们首先探讨“深度工作与心流的生态学”。真正的突破性产出往往发生在心流状态中,而心流的产生依赖于一个清晰、受保护的专注环境。本书详细分析了现代生活对我们注意力的碎片化攻击(包括数字工具的诱惑和“弱连接”带来的干扰),并提供了一套建立“专注力庇护所”的系统方法。这包括对工作流进行“意图性设计”,而非仅仅是时间表安排。例如,区分“反应时间”和“创造时间”,并为每种活动设定不同的心智模式和物理环境。 其次,我们将深入“精力预算而非时间预算”的理念。人的精力是有限且波动的,不同任务消耗的精力类型也不同(认知负荷、情感投入、决策疲劳)。本书提供了一种精细化的精力盘点方法,帮助读者识别自己一天中“高价值精力时段”,并将最需要心智投入的任务安排在此时段。同时,我们强调“有意识的停歇”的重要性。休息并非偷懒,而是大脑进行巩固、整合和创新的必要环节。本书会指导读者设计出符合自身生理节奏的恢复仪式,确保精力储备始终处于可持续的水平。 四、超越期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安顿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是常态而非例外。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读者构建一种内在的安顿感——这种安顿感不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完美、他人的认可或未来的确定性。 这需要我们正视“完美主义的悖论”。过度追求完美,往往是害怕被评判、害怕暴露脆弱的防御机制。本书引导读者拥抱“足够好”的哲学,认识到行动的价值远高于等待一个“零瑕疵”的时刻。我们探讨“最小可行性努力”(MVE)的概念,鼓励读者以最小的风险,快速投入实践,通过迭代和修正来接近目标,从而打破因恐惧失败而产生的僵局。 最后,我们将关注“意义的建构”。真正的快乐和持久的满足感,往往来源于对更高目标或社群的联结。本书鼓励读者深入挖掘自己生命中真正看重的事物——那些驱动你超越日常琐碎的价值观。通过定期的“价值校准”练习,确保你的日常行为与深层愿景保持一致。当行动与意义对齐时,即便是面对挑战和不完美,个体也能从中提取出深层的韧性和满足感,从而构建起一种既现实又充满力量的自我掌控感。 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参与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严谨的认知工具箱和一份诚恳的实践指南,助你成为自己心智宇宙的真正掌舵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柏里斯.葛伦德 Boris Grundl

 
  柏里斯.葛伦德是知名的企业家、领导人才培训顾问、教师及演讲者。他的领导培育学院,每年平均辅导120家企业,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SAP、O2及BMW等。他在大学担任客座讲师,义务参与许多学生事务。着有:2008年《站起来!》(Steh auf !),2010年《好人的独裁主义》(Diktatur der Gutmenschen),以及2012年《实业家的时代已过》(Die Zeit der Macher ist vorbei)。本书为柏里斯.葛伦德第一本中文译作。

译者简介:

张纲麟

 
  国立成功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慕尼黑日耳曼语言学硕士,精通中英德三国语言,现为旅居德国的自由译者。
 

图书目录

推荐文  庄祖欣─自我负责,才是开启快乐之钥
前  言  通向「不幸」的路,是一条单行道
 
第一部
你如何在不知不觉中,破坏重要的人际关系
 

让我快乐!
爱我!
重视我!
让我维持良好形象!
让我为你感到骄傲!
保护我!
尊重我!
 
第二部
你如何在无形中,阻挡了企业团体的成长

 
激励我!
称赞我!
回应我!
确保我的工作!
加强我的在职训练!
帮我加薪!
安顿我的生活!
 
第三部
你如何在非蓄意的情况下,妨碍了社会发展

 
给我一个避风港!
教育我!
告诉我,我应该做什么!
给我一份工作吧!
让我健康!
为我忧心解劳!
 
后  记  服务的精随

 

图书序言

前言

通向「不幸」的路,是一条单行道

 
  如果我们能够剔除一切导致不快乐、不幸福、失败的因子,那么快乐幸福和成功是否就唾手可得了呢?根据近年流行的「快乐学」研究报告,快乐本身能刺激快乐的滋长,但是远离负面因素却无助于制造快乐;就算没有离婚,并不代表你过的幸福美满;就算讨厌的同事离职,工作未必从此愉快;就算把弱点都藏起来,不见得就能立刻拥有出众优势。

  既然对坏事敬而远之没有帮助,我们该怎么做才会快乐呢?

  请回想那些令你快乐的时刻:完成工作、达到目标、障碍排除、问题解决,还有享受美食与亲密关系,都能让我们快乐。然而,愉悦的感受不算深刻,快乐也有保鲜期限。接踵而来的挑战,很快就让你喘不过气,不再沉浸于昨日的欢愉里。这种状况彷彿似曾相识:才庆祝过调薪或晋升,好胜心就驱策你去赢得更高奖赏;终于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欣慰没几日,你不禁又担心他毕业即失业、找不到结婚对象;度假酒店窗外的无敌海景使你心醉神迷,偏偏惬意时光总是短得教人心慌。

  快乐何难之有?来片巧克力、收到明信片、运动后的大汗淋漓、亲密关系、偶然被赞美、买了跑车、达到目标——这些简单的小事情,都会促进脑内啡、催产素、多巴胺、血清素的分泌,它们在大脑科学中都被称为「快乐素」。只可惜不论制造出多少种快乐素,没有一种能持久,况且,大脑对同样的外来刺激,反应也将变得迟钝,动听的流行新歌在重播数百遍后就丧失了吸引力,甚至让人不想再听。然而,人们对于「幸福快乐」抱着期待,于是不断重复着寻找、失去、寻找、再失去的循环。

  这可不是好现象。毕竟再怎么拚命制造快乐,都只能浅尝辄止。感受程度下降之外,部分慰借物也带着副作用;甜食造成发胖,就连被视为快乐泉源的金钱也非永远万能。「贪婪」是一条死胡同,闯进去的结果往往是失去更多。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因收入增加而带来的快乐,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滞了。追求物质的人,往往更容易为物质所制约;过犹不及,都是不幸。

  所以,快乐学是一门讲究「平衡」的科学,重视的是在颠簸的人生道路中练习平衡的技巧。无论未来遭受什么样的打击,良好的平衡感就能使我们从跌倒的地方迅速站起来。这种技巧就是「抗压力」(Resilienz)。

  话说回来,克服逆境和感到快乐二者有关连吗?战胜风浪的船夫,难道就不会被地上的小水滩给打乱脚步吗?再怎么风平浪静,一旦吃光存粮还是难以存活。这就像是情侣从狂热的相恋、到结为夫妻,最后却发现不合适而貌合神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时,那些让人宛如置身幸福幻境的缘由,也具有将人推落深渊的反扑力道。感情无论再怎么好,难保不会有触礁的时候;船夫也无法在暴风雨来袭之时轻松微笑。攸关性命的时刻,船夫该怎么做?祈祷神蹟降临吗?——研究指出拥有信仰的人较快乐——也说不定真的逃过一劫呢!但是,下次呢?

  假如暴风接连出现,他还能指望奇蹟式的救援吗?还是算了,干脆躲进房间,听天由命、眼不见为净,让乘客自生自灭?如果这么做能再次倖免于难,那可真的是好运成双了。你想要的是好运不离身的快乐吗?那么阖上本书吧!我不会教你如何获得这种浅薄的、无从掌握的快乐。就算世界上真有一本《好运指南》,它也无法赋予你深层的快乐。

  我想,这名船夫应该要走出船舱,竭尽全力对抗暴风雨,唯有如此才能使他发自内心的快乐,而且有益于他往后的人生。他想摆脱眼前的困境,就必须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然后负起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自救,或许还能救别人一命。

  倘若这艘遭难的小船就是你此刻的缩影——无论是刚失恋或被裁员,你会选择逃避现实、祈求转机,还是思考自己的责任并且勇敢地承担呢?

  每个人的快乐方法都不相同,快乐本是一种个人经验,所以面对同样处境,该怎么抉择,并没有标准答案。勇敢面对暴风雨也许会让船夫耗尽体力却很快乐,但它不见得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们经常以为成功经验可以完全地移植到自己身上,其实不然。若你擅长游泳,何不就纵身跃入海中、游到附近小岛上找人救援呢?这是否有效得多?再说那座小岛上,可能有棕榈树(新大陆?)、金矿(高枕无忧?),甚至梦寐以求的伴侣(新烦恼?)等着你去发现。

  我并不是否定学习成功经验,事实上,那确实是通往快乐的捷径。德国的幸福指数在国际上仅居中段、不算亮眼,而丹麦、巴拉圭、不丹等国家几乎是幸福排行榜常客。优等生丹麦最近更致力于研究「先天基因对快乐是否有影响」,希望能找出所谓的快乐基因。

  快乐基因究竟存在或不存在,仍然有待科学家的証实。不过在那之前,光是盯着各国的幸福指数排行榜,我们是绝对找不到那把「快乐之钥」的。

  我想和各位读者分享我的快乐经验:当我愈认识自己,我就不常迷失在外面的世界;当我愈懂得分辨什么对自己有益/无益,我就更不会和他人比较;当我看清自己的动机、能力的限度,我就可以视动机来衡量极限,再採取适当行动。

  了解自己就能主宰自己,不受环境左右,活得更自由。而活得自由的人,面对选择时也较为果决。自由的代价就是勇于承担后果。快乐的代价也一样。我们不能变成懦弱逃避的船夫,苦苦等待天降好运;不劳而获的註定是输家。

  大部分的人,都是用下意识来思考、行动并反应的。父母希望孩子走他们走过的路,因为这条路已被证明万无一失,虽然这是出于善意,但也在无形中将弱点传给下一代,抹杀了孩子本来可能发展出的优势。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老板要求员工遵照同一套方法做事,政治家提出看似理想实则罔顾人民权益的政策等等。

  我写下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照出这类看似正确、实则偏误的思考及行为模式,它们是通往幸福路上的绊脚石,而我们老是喜欢把这些石块搬到路中央。

  高度的自我觉察,是一封寄给快乐的邀请函。愈有意识就愈能果断地承担,追求快乐就是追求更多的自我承担。

  我得把丑话说在前面,这本书真的不是在谈「迈向快乐幸福人生七大祕诀」。我若是知道了当然会告诉你。同时,希望你知道「追求更多的自我承担」、「勇于负责任」比字面看来难上百倍。我也是费了好大的代价,才发现「生活品质」和「自我承担」有着互为影响的关系。

  接下来,就让我话说从头吧!故事得从我的人生出现巨变的那一刻说起。

  当时,我因为一场意外事故而住进医院,接受了长达九个月的复健。快出院之前,我认为我已经做足了面对现实世界的准备:接受半身不遂的结果。我相信我能应付得来,而且我也会更加珍惜仍未受损的好头脑、健全的肩膀与双手。反正只要使生活恢复常轨,把剩下的人生过好,就心满意足了——至少本来我是这么打算的。

  抱着单纯的想法,我回到从前的公寓。公寓里有几道阶梯,对于坐着轮椅的我来说并不方便。但我仍然想再看看房子、街道与社区最后一眼,如同举行告别式般向往日时光道别。

  回公寓那天,隔壁女孩和我巧遇。我们以前就常往来,她喜欢找我聊天、觉得我很酷、很幽默且与众不同。我也很喜欢她。

  她看起来很惊喜,从马路那端远远地朝我大喊:「柏里斯!」接着从她的母亲身边大步向我跑来。

  在她快接近我的时候,我发现她突然愣住几秒钟,放慢了脚步,满脸错愕地看着我。现在她总算看清楚「柏里斯坐着轮椅」的事实。

  她走到我身边跟我打招唿,但不像刚才那么兴奋,气氛略显尴尬。

  我们沉默了一阵子。

  她终于开口了:「柏里斯,你⋯⋯」

  「怎么了?」

  「你从此一辈子都得坐轮椅了吗?」

  我的心在这一秒崩溃瓦解了。

  听见这句话之前,我认为我早就准备好面对这件事。然而此刻我的情绪还是不停地往下坠。我第一次如此沮丧。

  我说不出话来,也无话可说。我无需旁人安慰或假装没事,只要安静地承受脑中的一片空白。

  我盯着她,她也直直望着我。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两人同时笑了出来。这真的没什么好解释的。她轻轻拍了我的手,然后走回母亲身边。

  从那天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

  这位女孩是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心灵导师。她一语惊醒了梦中人,让我正视当时还看不清楚、也不愿看清楚的艰难处境。她让我面对现实,能从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她让我意识到自己即将进入至今从未经历过的——确切地说,是我「不想」经历的生活。

  那一瞬间,我看见两种责任的区别。一种是经过思考后,认知到的抽象责任;另一种是纯然由情感承载的真实责任。简言之,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区别。这二者多么不同!我总算意识到在想像与真实情况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她对我可真是残忍,竟然如此诚实而犀利地一棒敲醒了我。

  假如你也愿意,我会像那女孩一样,用毫不保留的锐利、诚实与敬意点醒你。

  幸福快乐的人生即是成功的人生。当你凡事顺遂,你的人生可说是成功的;倘若一生中都没有太大阻碍,那就更完美了。但是成功的诀窍并不是把日子过得疲于奔命,这会加重你的心理负担;也不是要想方设法填补心灵空缺。

  你只需要挪走那些挡在半路上、使你无法前行的石块;克服心理障碍、放松心情,专注于真正重要的少数事情上,幸福就会像好朋友般主动来探望你,甚至不待你的邀请。

  而在幸福来按铃之前,我的故事会继续说下去⋯⋯

后言:

服务的精髓

 
  几年前,我和家人到科隆购物血拼,在满载而归之后,我们走向车子,准备离开。这时有一群年轻人经过,他们的眼神充满了不确定,正无助地东张西望。他们就像邻家的大男孩般,其中有一人跟我攀谈,含煳地叙述他们如何错过了一班火车,还欠一些钱才能买车票,问我能不能借钱给他。

  我看着他,不假思索地从钱包里掏出一张五十欧元的纸钞给他。

  他迟疑了一下,盯着我看:「什么?你怎么这么干脆的就给钱?」

  我回答:「不然呢!」

  「如果我没有还你呢?」

  「那是你的问题,我做我能做的,你做你想做的。」

  我给了他公司的地址和网站名称,好让他有机会还我钱。「如果你想还钱,就联络我。」

  他还是无法置信:「但是……你无法保证我会不会还你钱!」

  「没错,我没办法。」

  他拿了钱,和那群人继续往前走,而我们上了车后就回家了。

  他到现在都没有把钱还给我。但是对我来说,这五十欧元并不算浪费。我是否让他变得快乐呢?也许完全没有。不过,他将会以某种方式成长,因为欠人的总有一天要偿还,而所有的一切也都有代价。

  那位年轻人要为他的没有偿还而付出代价。我不必评论或谴责他,他会付出代价: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而我也确信:这笔债至今仍是他无法摆脱的沉重负荷。

  反观我,活得轻快而自由。

专文推荐

自我负责,才是开启快乐之钥


  三年前我不经意地拾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前几天,才发生German Wings航班的忧郁症机长为了自杀而引领飞机撞山的悲剧事件,一百五十位乘客连机上服务人员全部罹难。当时我的大儿子在英国上学,每三个礼拜都搭乘German Wings的班机回家。发生这样的人为意外,我和身边大部分的人一样,看到新闻及逐渐水落石出的病态谋略,都惊吓得手足无措,想到如果不巧让我儿子登上他驾驶的飞机,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可是还是神经质地忍不住去想,越想越汗湿背嵴。

  当时外子安德烈才去参加了一个企业经营座谈会回来,感觉受到讲者的无限鼓舞,且带回这本主讲人柏里斯.葛伦德(Boris Grundl)写的《没有一种幸福是说好的》(Mach mich glücklich,直译为:让我快乐),搁在饭桌上。反观我,被媒体里的灾难报导吓得神经虚弱,加上亲友间的病痛、出轨、争执、离异、破产......等消息,深觉人生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什么是稳当、肯定、顺遂的,自处之策要不就是长出厚厚一层皮茧,抑制天生的易感易动,只求坚忍承受,并无奈地让压力对身心蚕食鲸吞;要不就是找人宣洩烦恼,一吐为快,借着互吐苦水确认:我不是唯一的不安和惧怕者,似乎就稍微得到安慰和遗忘的可能性。只是,这种安慰和遗忘既消极又短暂,吐槽一旦结束,忧愁恐惧又再度涌上,再次陷入无助。

  秉持着这样的心理前提,我开始翻阅《没有一种幸福是说好的》一书,一读就被钉住了,再也停不下来。在作者柏里斯.葛伦德书中所举的例子里,我在在地找到自己和身边的人们,换个面貌、换个名字、换个场景和时间,不断地在世界各地重演,人性是跨越地域和文化藩篱的。有时候觉得,葛伦德他好严厉啊!直直逼视我内心的软弱、虚荣和媚俗,把它们一一揪出来摊在阳光下釐清。他(在课堂上) 曾跟我说,氾滥和沖昏头的热情、可歌可泣的悲恸并不值得追求;倔强的嘴角、含恨的眼神、忧郁的容颜,除了唱歌时押韵好听外,也不凄美,不必效法;伤春悲秋或冷漠无情都不是人生榜样,也许值得写入小说、剧本或诗歌里,更受狗仔队和八卦报导的欢迎,但是,都不是你我直视生命本质后的醒悟,也非为追求自由自主、终极快乐的选择。

  读着这本书,心慌逐渐平静下来,继续读下去,就感到从内在升起的一股力量:我,掌握不了世事和命运,但是绝对可以掌握自己。掌握自己,就不再把种种抑郁、失望、病痛......的责任推委给别人、推卸给环境,而是对自己的心情、处境、前途、健康......完全负责!负责是什么?他说:「就算怀疑,仍然坚持。」

  整本书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章谈个人。从男女感情、亲子关系到个人目标,第二章谈工作。动力何在?进步何在?报酬何在?第三章谈社会。职业保障、学校制度、健康保险......意义为何?近年来网路上经常出现一些把德国人、德国制度捧上天的文章,接着无济于事地说,看,人家就做得到如何如何,我们华人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样样不如人。德国人绝不是各个都像葛伦德,有关怀的眼光和振作的动力,但是如果有人问我,摒除那些天方夜谭的「超级德国」文章外,可否推荐一本脚踏实地的、最能代表现代德国精神的书?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那先从这本开始吧。

  为了忠实原文,译者维持了所有书中提到的、许多近年来发生在德国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例子,也许华人读者会觉得事不关己,起不了共鸣。我在此恳请诸位读者拿出「人心隔肚皮」的想像力,把这些例子里的人名、地名换一换,就发现,没有什么所谓「强势德国的专利」或「华人沉重的历史包袱」之必然性。事实上,每一个人天生都被赋予了「选择」的自由,即使我们是无选择地被降临在这个家庭、这个国家,也永远不要加入无意识的集体悲情,而要有意识地活出个体的甘甜。每一份个体的甘甜,都是鼓舞集体生活的能量。

  以前有位长辈好心谆谆教诲我:人生的好运厄运之多寡都是早就註定好的,开心、走好运的时候也要省着点用,别乐昏了头,记得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啊!我像大部分的同龄人士一样,没经过大战、饥荒或逃难的厄运,却总觉得衣食无忧、网路畅通、资讯爆炸的现代也不好过啊!小颠小跛不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勉强凑到今日。如今的我不懵懂也不颤抖了,终于鼓起勇气,大声反驳这种「永远活得不全然」的人生观:快乐不能省着点用,快乐就在此时此刻,一错过就没有了;心胸敞开、头脑冷静,就算做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举手投足都要充满当下意识──出太阳的时候晒太阳,风起的时候去兜风,就是最好的未雨绸缪。居安就享受「安」,不必杞人忧天地「思危」;网球选手教我的道理,看准球势,等球到了眼前才挥棒,太早「绸缪」和「思危」都只会让你看不清楚且错过当下,浪费精力而已。快乐不是每天讲笑话、哈哈大笑,而是选择现在、就是从这里开始:我,为我的快乐、我的健康、我的爱情,负责!

  校对此书中译文之际,三年前阅读时的愿望又一次次地重现:真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我台湾的家人XXX、台湾的朋友YYY和ZZZ啊!葛伦德说:「唯一能带你抵达目的、受人尊重的路,就是逐渐接受自己,慢慢地深入了解自己......并帮助别人找到和接受自己,且开启一个有建设性的回圈。」

  他说,这就是爱!

庄祖欣│旅居德国的艺术家,作家

图书试读

保护我!

薇薇安是个不成熟、软弱、缺乏自信的人,她没有谋生能力,只能从事性工作度日,因此也对自己充满怀疑。

爱德华也是个不成熟、软弱、缺乏自信的人,他趁着企业摇摇欲坠时进行收购,拆解成独立部门再转手卖出,以牟取暴利。而掠夺所带来的罪恶感,也让他对自己充满怀疑。

有一天,企业终结者邂逅了性工作者。他花钱买春,结果就像好莱坞电影情节般──天雷勾动地火,两人坠入爱河。
 
这一定是爱
 
没错,我说的就是《麻雀变凤凰》。

在我看来,编剧对男女主角的感情进展铺陈得很高明。许多观众觉得自己就像男女主角,最后终于找到自我。这部电影也因为引发高度同理心而大受好评。两个不成熟、心灵上宛如缺了脚的男女主角遇见彼此、依偎着彼此,总算感觉稳定而能享受生活。他们性格互补,也愿意互相保护。爱德华用金钱及权力保护她,让她不受世界伤害,把她从贫苦中解救出来,过着宛如住在黄金鸟笼里的生活。她则保护他免于外界的冷言冷语,她灿烂的微笑散发着温度,为漠然的金权世界增添了色彩。这虽然是芭乐剧情,但却不无道理。

乍看之下,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双赢的局面:两人既互补,也互相安慰。爱德华有惧高症,象征他害怕下探内心深处;薇薇安极度自卑,怕被嘲笑,因为她出身平凡。他们一同克服人生的困顿,关系进展得飞快。

在爱德华的帮助下,薇薇安再也不看轻自己,她从平凡自卑的麻雀蜕变为凤凰。爱德华也增加了自信,多亏有她的鼓励,他开始帮助这些濒临破产的企业,而不是一味地制造破坏。一切看似美好,似乎可以愉快收场了。

但事情偏不如预期。原因有二:第一,好莱坞电影需要戏剧张力,也就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怀疑:随着男女主角因环境而分开,薇薇安再次回到下层阶级生活中,爱德华则回到了冷漠的金权世界。这时观众紧张得为男女主角捏把冷汗:「他们还有机会复合吗?」

用户评价

评分

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力量。「没有一种幸福是说好的」,这句话真的是道出了我一直以来对幸福的理解。幸福不是一个可以预设的目标,也不是别人许诺的东西,而更像是一种内在的体验,一种在生活中的感受。我们常常会掉进一个陷阱,就是觉得只要拥有了某样东西,或者达到了某个成就,幸福就一定会随之而来,但事实上,幸福是一种流动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经营。而「跳脱受害者模式」,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常常抱怨生活的不顺,把责任都推给外部环境,却很少去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这种“受害者”的心态,不仅让人痛苦,更让人停滞不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从抱怨和消极中走出来,去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去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那绝对是意义非凡。而且,「破解人性窠臼」这个部分也让我很感兴趣。我们活在社会里,总会被一些既定的框架和观念所限制,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只是因为它们不符合“社会规范”。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们打破这些无形的束缚,让我们更自由地去探索和定义自己的人生,那将会是一种巨大的成长。最后,「自我觉察的快乐指南」,这个副标题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快乐,是源于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和接纳,而这正是“自我觉察”的力量所在。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引导我们一步步深入内心,去认识自己,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智慧,从而点亮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评分

这本书名还真是让人好奇,光看名字就觉得有点意思。「没有一种幸福是说好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心里面的话啊!我们常常觉得,只要达到某个目标、拥有某种东西,就一定会幸福,好像幸福可以预先设定好、打包好一样。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幸福是很微妙、很流动的,而且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或者在你放下执念时才会出现。这本书的副标题「德国管理大师教你跳脱受害者模式,破解人性窠臼,自我觉察的快乐指南」,听起来就像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教我们如何看清自己,摆脱那些限制我们的思维模式。尤其「跳脱受害者模式」这一点,我觉得现代人特别容易陷入这种状态,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是世界对不起自己,然后就停滞不前,无法前进。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找到内在的力量,那真的是太棒了!而且「破解人性窠臼」也很有吸引力,我们常常会被一些既定的观念、社会的期望所束缚,以为这就是应该的样子,但这本书似乎在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挑战,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后,「自我觉察的快乐指南」,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讲道理,更是在引导我们去内观、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从而找到真正的快乐。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快乐不是外在的给予,而是内在的转化。这本书的架构听起来很完整,从理解问题(受害者模式、人性窠臼)到解决之道(自我觉察),一步步引导读者走向快乐。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帮助我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踏实而持久的幸福。

评分

我当初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好多画面。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要争取,但好像很少被教导要如何“享受”过程,或是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快乐。总觉得好像要达到某个“完美”状态,幸福才会来敲门。所以「没有一种幸福是说好的」这句话,真的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某个角落。我们常常活在一种“期待”里,期待升职、期待爱情、期待房子,然后以为这些拥有就会带来长久的幸福。但一旦这些期待没有被满足,我们就很容易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命运不公。这本书提到的「跳脱受害者模式」,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总是抱怨生活不顺、他人不好,却很少去反思自己可以改变什么。如果这本书真的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脱困”方法,教我们如何将焦点从“为什么是我”转移到“我能做什么”,那绝对是无价之宝。而且,「破解人性窠臼」这个部分也很吸引我,我们很多时候只是顺着社会的大流,被一些“应该”和“必须”绑架,却忘了自己的真实渴望。想想看,如果能摆脱这些无形的枷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那该多自由啊!「自我觉察的快乐指南」更是点睛之笔,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快乐,都是短暂的、外在的刺激,真正持久的快乐,一定源自于对自己的深入了解,明白自己的价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温和的引导者,带我们一步步走入内心,去探索、去发现,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喜悦。我很想知道,这位德国管理大师是如何将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一种易懂且实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的书名。「没有一种幸福是说好的」,这句话太有共鸣了!我们常常会以为,人生就像一场事先写好的剧本,只要按照步骤走,就能抵达幸福的大结局。但现实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而这些转折,往往让我们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甚至觉得自己被命运捉弄。这本书提到的「跳脱受害者模式」,我觉得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困境。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很容易将责任推给外界,认为都是别人的错、都是环境不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惯性,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帮助我们从“受害者”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培养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那简直是太及时了!尤其「破解人性窠臼」这一点,我特别好奇。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了太多“你应该”的观念,比如“男人要坚强”、“女人要温柔”,这些所谓的“窠臼”限制了我们的发展,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探索自己可能性的机会。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们打破这些僵化的思维,让我们更自由地去定义自己,去活出自己的样子,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自我觉察的快乐指南」则让我看到了本书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更是关于如何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快乐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这种平和与满足,离不开深刻的自我觉察。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它既有管理大师的深度和智慧,又包含了对个体幸福的关怀,很期待它能为我带来不一样的视角,让我更好地理解生活,也更好地理解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可以说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痛点。「没有一种幸福是说好的」,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想起自己过往很多不愉快的经历。我们总是期待着某个“点”的到来,比如升职、结婚、生孩子,然后就以为幸福会随之而来,但很多时候,当这些“点”真的发生时,我们发现幸福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甚至伴随着新的烦恼。而「跳脱受害者模式」这个概念,我觉得也是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感到不满意时,很容易陷入一种“都是别人的错”的思维定势,然后就觉得自己很无辜、很可怜,但这反而让我们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动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方法,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受害者”的思维,去承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积极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那将会非常有价值。另外,「破解人性窠臼」这个部分也让我感到好奇。我们很多时候会被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所束缚,不敢去尝试一些“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害怕被评判、被孤立。这本书如果能鼓励我们去质疑这些“窠臼”,去找到更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生活路径,那无疑是一种解放。而且,「自我觉察的快乐指南」这个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泛的人生哲理,而是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工具。我一直相信,一个人能否获得真正的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了解自己,是否能够接纳自己。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耐心而睿智的向导,能够带领读者一步步去探索自己的内心,去发现那些隐藏的智慧,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持久的快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