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故事、鼓励、勇气――阿德勒学派情缘 每个心理治疗学派的理论,总能闻得创始人的人格特质与人生经验的风味。我们这些后学者钟情哪个学派,似乎也反映出个人的成长经验和人格特质。
阿德勒说「故事即人生」,深深吸引着我这个喜欢看故事、听故事、读故事的人。
提起我的「故事人生」,不胜枚举。我生长在充满故事的家庭文化里。小时候,到祖父母的房间搜寻抽屉里的故事,是我很享受的时光,抽屉里满满都是清朝年间的钱币,记得最古老的是康熙时期的。也记得把玩祖母的刺绣冠巾、绣花鞋等,听听祖母未出阁前关在闺房绘图与刺绣的故事。也喜欢翻阅古老的黑白相片,对着曾曾祖母和曾祖母的相片,遐想她们的人生。我脑海里最常有的疑惑或好奇,是她们如何过日子?我也很喜欢问祖母和母亲,二战时期,她们躲空袭,以及战时如何生活的故事。
祖母喜欢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歌仔戏,祖父喜欢听讲古,我也都跟着听得津津有味。节庆时,村里搭戏棚,是我最兴奋的事。戏棚下,我总是那个不缺席的忠实观众。至今,路过哪儿拜拜、唱戏,我也会驻足欣赏片刻。
母亲有五个姊妹,小时候和母亲回娘家,喜欢跟在母亲身边,好奇地听她和阿姨们的叽叽喳喳。回祖母家,喜欢听一群婆婆妈妈聚在水井边东家长西家短。高中时,假日喜欢跟着表姊们到小河边,挤在众洗衣妇里,一边洗衣服,一边听她们高谈家务事和恼人的婆媳问题。
读小学时,超级喜欢看故事书,上课时常常偷偷地看。我猜那时老师有看到,但是对我很宽容。下课时,更迫不及待地站到布告栏前读《国语日报》上的故事连载。初中时期,假日写功课,我都边写边听收音机的广播剧,很佩服我的父母从没有禁止我这个「不良习惯」。暑假,夏日炎炎,每天我都搬张藤椅坐在树下,一边避暑,一边看报章杂志上的小说连载和人物故事。
早年回忆是幼年经验中的单一独特事件,是一种有如影音重现般的故事。不论是在意识中或潜意识里,早年故事是人生的引导,提醒人如何追求优越目标,如何补偿自卑感。早年回忆里也有着人生的预备。
史丹博士(Henry Stein)是古典阿德勒学派的大师,致力于汇整古典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典籍,以传诸后世。古典不是指其古老,而是因为阿德勒心理学的原典具有永恆传世的价值。
我跟着史丹博士学习时,进行我的早年回忆分析,其中一则故事是:
我阿嬷是缠足时代的女性,我的画面是这样的:有一天吃过午饭,阿嬷坐在玄关,我蹲在阿嬷脚前。那时候我大概五岁,还没上小学。我蹲下来帮阿嬷穿鞋,那双脚好小,阿嬷的小鞋要订做,是黑色绒布的皮鞋。接着的画面是跟阿嬷手牵手去戏院看歌仔戏。以前的戏院只有狭长、窄窄的板凳,没有靠背的椅子。当时我个子矮,所以站在阿嬷旁边,专注地看着台上的人敲锣打鼓,我等待着戏上演。
故事里有很多寓意。故事中裹小脚是鲜明的画面,小脚是对女孩行动的限制,也是不人道的限制。为什么我记得那个画面?我会唤起这个故事,必然与我现在关注的议题有关,或说我被阿德勒洗脑了,「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作为」,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束缚、被綑绑,应该松开缠脚布,迈步行走人生。这正是我现在所关注的:帮助案主松开过往生命经验的綑绑。
关于看戏的隐喻,史丹博士说:「妳是谘商师,好像在看、在听案主的故事,戏剧是把人生故事浓缩在舞台上。」陪阿嬷的经验很多,但是我选择的早年故事是看戏。史丹博士幽默地告诉我,舞台上的戏曲即是人生的写照,我自幼即「训练自己」,也「准备自己」未来从事谘商师的工作。
陪祖母看戏的早年回忆画面里,我是蹲着的,帮阿嬷穿鞋,陪阿嬷看戏,是在暗示与提醒我必须谦虚地陪伴案主,了解案主如何「走」其人生的路。
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的神髓在于「听懂故事」,从案主的故事来了解其行为或症状的目的。看懂或听懂行为的隐喻,才能了解案主这个人。
如何才能听懂故事?
阿德勒说诗人最懂人性,也最能用诗句来描写人生与人性。阿德勒本身即是一位具有诗意的人。他曾从纽约下榻的饭店望向窗外,看着红绿灯规律的灯号和穿梭的人群与汽车,有感而发地说:「这就是大城市里的诗意。」
我喜欢引用十九世纪英国名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一首诗来教学生明白什么是隐喻。
谁见过风?
你我都没见过;
当树叶摇曳,
风正吹拂。
心理治疗的首要之务是掌握人格的核心,才能理解次要的表达,并正确地加以评估。「树叶摇曳」有如人的表象行为,「风正吹拂」则是我们所要了解的人格核心。偏差行为或适应不良症状是行为的表象,我们必须能了解这个行为表象所隐喻的意义,才能给予适切的协助。
生命的动力来自克服自卑,追求优越,也因为这个动力促进了人类的文明。生命是有力量的,在面对阻碍的时候,会设法克服,生命不会不经挣扎便高举白旗。每个孩子的行为都在诉说其如何奋力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故事。
书中的孩子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他们的成长历程几乎都背负长期而且过重的自卑感,他们是气馁的孩子,不是坏孩子。这些孩子处于不安、焦虑或被伤害的恐惧中,有如强敌环伺。当他们越感到恐惧,排除恐惧的动力便越强烈。他们会创造出各种打败敌人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优越感。校园中孩子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补偿自卑感的痛苦所创造出来的自我保护武器。这种补偿自卑感的历程是潜意识的,孩子自己并不知道。当我们说他们故意为恶,只是看到他们行为的表象,实则其内心被自卑情结的痛苦所盘据。
本书运用阿德勒的人性观,做为了解孩子行为意义的理论基础,并且在此人性观的概念下,描绘每位案主的生命故事。我们面对的不是案主的「偏差行为」,而是去看见孩子的故事,透视孩子的生命历程。我们要在心里自问:如果我穿着他的鞋去走他的人生,去经历这个孩子的生命故事,我会做什么?
我们需要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听、用他的心去感受其生命故事,并且用鼓励陪伴,孩子才能迈向勇气之路。
推荐序一
学习谘商与心理治疗应该达到的境界
刘焜辉 自从「心理师法」通过之后,培养临床心理师与谘商心理师的系所成为热门科系,几年下来取得「心理师」资格的人数相当可观,然而,其就业的单位、工作的内容是否符合心理师――尤其是谘商心理师的专长,心理师出了社会之后,是否能胜任其专业,却很少有人去检讨。本书副题「阿德勒学派案例解析与策略」,提醒心理师精益求精的重要。
谘商与心理治疗的派别甚多,目前我国相关系所所开的谘商派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对于所学谘商派别能充分理解,加以利用,应该能胜任心理师的工作。就像医师执业之后,面对患者的疾病可以诊断、治疗,心理师面对当事人的问题,也应该能够做正确的诊断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英国为了要把谘商纳入公保,规定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同时也是该研究生的谘商督导,取得博士学位也同时是具有实力的临床心理师,其制度的完整令人佩服。日本为了提升临床心理师的专业能力,限制具有足够的专业师资、教学设备、实习制度、督导制度的毕业生才能参加国家考试,取得资格。相比之下,我国谘商心理师教育单位的师资、设备、实习、督导不够严谨,所造成的问题很难估计。
本书作者曾端真教授治学严谨,对于阿德勒学派所下功力之深,国内无人能出其右。本书阐明阿德勒学派处理案例的程序,并附有十六个案例,提示了学习谘商与心理治疗应该达到的境界。如果读者是心理师,应该在工作岗位上依据这些提示做阿德勒学派个案研究报告,不是摘要,而是完整的报告,就如同罗吉斯在《谘商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的「布来安八次谘商的完整记录」,对于谘商历程及当事人的变化有完整的记录。学习谘商应该达到这个境界,从这个观点看来,本书在我国当前训练心理师的专业知能上有启发作用,弥足珍贵。
笔者渴望本书的付梓能引起大家对于阿德勒学派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开创国内谘商教育的新纪元。
(本文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讲座教授)
2018年7月19日
推荐序二
从症状看到修复改变的契机
杨瑞珠 个案概念化是谘商或心理治疗工作最具挑战性的一个任务。从阿德勒心理学角度来看,要了解一个个案的认知、情緖和行为,基本上需要从一个人的出生序、家庭气氛、私有逻辑、生命任务和社会隶属感来评估其生命风格。评估的技术常包括早期回忆和家庭星座,目的在助人者能不具成见地、不论断地以整体观的方式,看到个案如何以自己的独特信念评价自己和他人,并以其生命观在人我关系中发展其生活策略。
作者曾端真教授多年来从事儿童与青少年谘商训练和督导,钻研古典阿德勒心理学有成,在本书中为读者首先释义个案概念化的内涵、元素、脉络和解析,再呈现与个案晤谈、与家长会谈的历程和重点,并提出十六个困难的案例做为个案概念化的最真实的阐示。本书是阿德勒心理学用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谘商具体化的导引,是用在助人工作者职前训练、实务督导或专业进修的上好参考读本。
个案的症状所反映的即是他╱她面对生命任务时所採取的态度,症状其实是一个人由其生命风格主导,在选取自我关注或社会情怀的方向当下所採取的心理策略。症状的目的不外乎在困境当下确保安全感、成为英雄、道德优越感、获取注意力、操控他人、寻求报复、寻求刺激、争宠,或隐藏失败。阿德勒本人甚至专文解释一个孩子如何「选择」他╱她的症状,下意识的目的在于达到其私心所认定的成功,认为症状是一个人精心的创作。
在阿德勒心理学理论架构中,人的失调症状出自于当事人对自己有错误看法、气馁、生命风格中社会情怀低落或从缺,或有错置的行为目标。治疗策略反对上个世纪的医疗病理型态以问题而非以人为中心。相对地,阿德勒心理治疗强调人身心整体观点,发展、成长以及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改变。笔者相信读者借由本书深入浅出之阐明,能为未成年的孩子找到以社会情怀为努力的方向,在谘商与治疗的关系中赢得孩子的合作,引发孩子修复对自己的信念,建构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共创一个导向成功的路径。
(本文作者为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代言人、台湾阿德勒心理学会创会理事长)
推荐序三
从看见故事到生命转化
赵家琛 收到曾端真教授大作《鼓励孩子迈向勇气之路――阿德勒学派案例解析与策略》的当天,我彻夜拜读,欲罢不能。这是一本将阿德勒学派理论融入谘商实务操作的专书,全书从理论阐释、实务示范,到案例解析,娓娓道来,一气呵成。三百五十多页的文字,深入浅出,专业与平实兼具,感人又饶富趣味。
曾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与谘商心理学家,虽久仰其名,初见其人却是二十多年前,以一名家长的身分,当时我刚从美国回台,在长庚大学任教,小儿就读林口丽园国小,学校邀请曾教授主讲亲职教育讲座,大礼堂里挤满了家长,我坐在礼堂后端,曾教授温暖的声音、恳切的话语,句句带给我深深的感动与启发,自此成为她的粉丝。之后阅读她的着作,聆听她的演讲,并在各种专业训练、专家会议以及教育推广活动中,见证她对提升助人工作者的专业知能,强化家长的亲职知能等工作的付出与贡献,对她敏锐洞察、直指核心的能力,关怀、支持个案的态度十分感佩,此次有机会推荐她的新书,实是莫大的荣幸。
犹记一九八二年赴美求学,对阿德勒学派有了初体验,当时谘商与辅导所的博士生为了蒐集博士论文资料,邀请我接受访谈,初来乍到异乡,我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勉而为之,心中忐忑不安,哪知短短几句提问,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内心极为震撼,却也得到极大的抚慰与深刻的觉察,正如曾教授在本书中一再强调的――当生命故事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时,生命的正向力量也得到滋养。
曾教授师事史丹博士(Henry Stein),接受完整的古典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训练,并取得相关证照。一直以来,她致力于实践与推广阿德勒学派在儿童青少年心理谘商、亲职教育与家庭谘商的运用,并不辞辛劳地完成许多着作,嘉惠读者。本书乃曾教授将多年的理论实践与督导经验梳理反思,集结精华而成,这是谘商辅导与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着作,也是对助人专业养成训练、实务督导或临床应用不可或缺的好书。
推荐本书并不困难,因为值得推荐的理由太多了,兹举三点:第一、作者以阿德勒学派个案概念化的清晰架构,开展对案主的认知、情绪、行为和人际等的全人了解,为个案概念化工作提供具体示范,有助于心理专业人员更能体认个案概念化的重要,并掌握其全貌;第二、作者以理论为基,实务为例,加上多年培育、督导心理专业人员的经验,熟练地结合理论与实务,深入浅出,演示核心辅导策略的运用,尤其对于安置机构中的孩子,作者倾听、理解他们求生存的故事,并提出转化生命的辅导方向与策略,读来不仅习得专业知能,也得到生命的感动;第三、作者提供十六个案例解析,这些案例虽然表象行为(症状)类似,实则每个人生故事都有其独特性。作者根据阿德勒学派个案概念化的原理,循着临床推理逻辑,一步步开展对案主故事的探询,再把所蒐集的蛛丝马迹综合分析,产生假设,进而提出辅导策略。透过这样的架构与步骤,作者成功地还原了谘商与督导的动态发展历程,为心理专业领域的学生、教师与督导提供了最佳的教材。
曾教授有特殊的个人魅力,无论在其演讲或着作中,都能感受她一贯地对生命的尊重与包容,对社会的关怀与热忱,以及勇于承担与行动的勇气,读其书如见其人,虽然是一本专业书籍,但处处传达出她的生命风格。曾教授自述喜欢「看故事、听故事、读故事」,阅读本书,我发现她也是一位说故事、解析故事的高手,透过本书更能体会阿德勒所言「故事即人生」的意涵,相信读者亦将与我同感。
我极力推荐心理专业人员研读本书,并鼓励大家一读再读,或许你会惊喜地发现在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阅读本书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也推荐任何会与孩子接触、互动、工作或关怀孩子的人阅读本书,无论是家长、教师或志工,透过本书,希望我们都能学习到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他们的生命故事。
(本文作者为台北市立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