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很好:学会重新爱自己

你,其实很好:学会重新爱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是谁要你委屈?
  是谁让你自卑?
  你的人生不该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要相信,你值得被好好对待

  停止说「都是我不好」
  此刻,告诉自己
  所有的自卑都是多余


  「为什么我总是在忍耐?」
  从小我们被教导着「以和为贵」,
  在不断压抑的状况下,忽略了内心真实的声音,
  别把忍耐当成生存法则,勇敢表达你的需求吧。

  「为何我这么糟,无法满足他人期待?」
  父母、师长、情人的期待,从来不是你的人生,
  满足别人只能获得「暂时性」的快乐,
  请分清楚,哪一个是你对自己的期望。

  「我老是比别人差,怎么办?」
  兄弟姊妹、另一半的前男/女友、同学、同事……
  我们的人生总是不断被比较,也被自己拿来比较,
  停止比较吧,不论你是什么样子,都值得被爱。

  「要是我做错了决定怎么办?」
  总是怕做出错误的选择,
  反而宁愿为他人而活吗?
  不如相信自己一次,就算错了也是「自己的路」!

本书特色

  ◆专业谘商心理师亲授,找回自信的最佳途径
  ◆家庭、爱情、人际、内心,全面探讨你的生活
  ◆教你用最实际可行的方法,远离自卑的自己

专业推荐

  仙女老师──余怀瑾
  心曦心理谘商所创办人之一/谘商心理师──邱淳孝
  知名专栏作家──洪雪珍
  心曦心理谘商所所长──周慕姿
  TVBS主播/健康2.0节目主持人──郑凯云
  临床心理师──苏益贤
  (按姓氏笔划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宜蓁


  谘商心理师/心曦心理谘商所共同创办人。毕业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研究所,现为淡江大学兼任心理师,「失恋花园」专栏作家;曾经担任台北市立福星国小、罗东高商专任辅导教师;也曾在建国中学、和平高中国中部、乔治高商、格瑞思心理谘商所、西门国小、裕民国小……等担任辅导员;大学毕业曾于康复之友联盟担任研究员,与社工一同服务社区的精神障碍者。

  在对人生感觉迷惘时得到协助,决定要成为助人者;为了更理解「人」,踏入了心理系。从社工领域,到学校从事辅导工作,再踏回社区的心理师,都是想实践想成为助人者的初衷-陪伴那些同为人生感到迷惘的人。

  FB粉丝专页:心的随行旅记-吴宜蓁谘商心理师
  www.facebook.com/sinceretoyourheart/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女性的自我追寻之旅——《你,其实很好》/周慕姿
作者序
活出自在的自己/吴宜蓁

Chapter 1 我,真的不够好吗?
什么时候,你开始学会忍耐?
在比较中,遗忘了自己是谁
亲爱的,别当货架上的商品
是谁教会了我们委屈?
「牺牲」与「付出」只是一线之隔
不想被讨厌,但却讨厌自己?
为何情愿被套在「好」的项圈中?
你的人生,是谁的傀儡?
不须化妆,也是最美的你
思念成疾,别不允许自己悲伤

Chapter 2 你爱家人,还是家人爱你?
一生都在追求父母的肯定吗?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加法人生」到「减法人生」
从窒息的父母情绪中,破茧而出
 爱与不爱,眼见并不为凭
既生瑜何生亮?手足之间免不了比较

Chapter 3感情与婚姻中,最难的是自己
为何如着魔般,无法跟烂情人分手?
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婚不婚,我都是我自己
与你分开的勇气
牵手与分手,都是因为爱
婆媳之间,谁才是自己人?
姑嫂之间,当朋友还是当室友?

Chapter 4 找回被遗忘的自己
找回自己的初步练习
「失控」是需要练习的
学会表达需要,因为每个人如此不同
好好面对「背叛」带来的伤害
被讨厌了,也还是要生活阿!
最大的弱点,是你自己
练习「肯定自己」,就一定能更好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女性的自我追寻之旅——《你,其实很好》   
 
心曦心理谘商所所长 周慕姿

                            
  初阅宜蓁这本书《你,其实很好》,就像是读着她的自我追寻的历程一般。从身为「谁的女儿」这个身份,面对父母的期待与「男女不平等」的不同对待;到身为「谁的妹妹/姊姊」,面对手足竞争与父母的爱;或是,进入亲密关系后,身为「谁的女朋友」,甚至是成为「谁的妻子」,进入家庭后的身份改变以及内心的各种纠结与矛盾……不同的身份,就像是不同的面具一般,将我们女性的「自我」,深深地藏在这些身份的最后面。

  同时拥有如此多的角色,若想将其一一扮演好并不容易;而当身份转换时,如从女儿变成媳妇,从女友变成妻子,或是,真正地成为一个母亲,面对社会与自我期待时,那些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或许身为女性的我们,对此皆不陌生。吴宜蓁心理师,真实地将自身投入「找寻自我」的这条路途,涉足险流,跨越重重关卡,也不讳言地承认,自己曾经迷失在那些岔路中。尤其是,当遇到人生种种难题所带来的自我怀疑,以及认真面对生活的各种考验后,自我如何学会找到一个暂时安置自己纷乱的心的「所在」;如何学会听从自己内在真正的声音,而非外在的各种意见…..这样一步步地,吴宜蓁心理师与自己、与个案,一起慢慢找寻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将这些真实的发现,体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我是谁?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叫做「爱自己」?……现在越来越多声音,提醒我们应该要「很有自己」,但身为女性,面对如此多的社会角色,「做自己」谈何容易?只是,当我们在各种角色、各种他人的声音与期待中迷失了、甚至失去了自己,那些面具就算做得再精美,失去「自己」的我们,不免会感到空虚与孤单,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能够暂时卸下一个个沈重的身份与面具,让你能轻盈地与内在「自我」说说话……那么,诚挚推荐你吴宜蓁心理师的这本书《你,其实很好》,让此书陪伴你与内心的自己,度过一段难以替代的珍贵时光。

作者序

活出自在的自己   
 
心曦心理谘商所谘商心理师 吴宜蓁


  我是一个一直在跟自己抗战的人。还记得当初大学在选择心理系的时候,高中好友直言对我说:「我觉得你不该念心理系,因为你自己内心就很有状况了。」当时的我很难反驳好友的一番建言,还怕她一语成谶,我真的「不适合」踏进心理的领域。但因为对心理系的向往,在于我很想了解自己与自己的心理状态,我开始走在一条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的道路。

  从踏进心理系到现在将近10年,我仍然有时候心情会起伏、有时遇到挫折仍会沮丧甚至低落个好几天,但我却发现,随着我对自己的了解,我愈来愈能信任自己,我的情绪波动愈来愈能靠我自己安抚下来,我也愈来愈接受我的样貌。这并不完全是因为我念了心理系,而是因为在这十年过程当中,我不停地在面对我自己,了解我自己,练习信任自己,对自己诚实,也原谅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弱,肯定自己的好。

  以前的我以为,要表现得够好、努力到别人无法挑剔的地步,我就不会这么的沮丧与自卑。于是我总是非常努力,努力追求进步,也努力不让父母师长朋友有机会嫌弃我。目标是有一天,我可以什么都很好,让别人总是投以称羡的眼光,可以佩服我,我就不再需要面对那些让我羞愧、自责的状况。可是当我渐渐发现,那个目标实在太遥不可及,然后一次次的挫败,让我愈来愈感觉自己很糟,我也愈来愈不快乐,也愈来愈难相信自己,包括相信自己会被同侪喜爱、在爱情当中能够被专一疼爱、在父母眼中我是重要的小孩。

  我才发现,很多时候内心的不快乐,有时候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满足,以及对关系的在意。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不是来自不够努力或表现得不够好,而是内心千回百转的感受与想法,让我们面对许多的人事物,都有一个「自己不好」的心理习惯。当有着这样「自己不好」的习惯之后,便不容易表达自己的在意与需要让他人知道,也不容易帮助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里感觉平等与舒适。

  在与自己抗战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在我们的社会里,强调着「团结」、「牺牲奉献」、「委曲求全」这些价值观,每当追求自己的利益,满足个人需要,就常常会被「自私」、「坏孩子」绑在一起。剧本当中,忍受委屈的主角,总是获得众人最多的同情,这些委屈的主角们总是可以用他们坚韧的力量克服万难,就好似是我们内心渴望的投影-我们想要去相信「熬过这一切,总有一天我可以重获新生」。

  然而,当我们无止尽的顺应他人的需要,忽略自己的声音,我们却会逐渐遗忘自己拥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无法相信自己拥有许多的能力,担心害怕的感觉庞大到让我们恐惧转变痛苦的现状,而终将失去自我。

  "No price is too high to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owning yourself." -- Rudyard Kipling.

  在我与自己抗战之路,我发现「拥有自己」才是真正让自己感觉舒适迈向自信的重要关键。「拥有自己」并非指的是一切以自己为主,而是可以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看重自己的需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之下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适时地让自己的需要得以被满足。

  这本书我想要从每一个人内心的自己出发,看见自己在乎的是什么,又有被哪些价值观綑绑了,阻碍了我们相信自己够好。从家庭中、伴侣关系间,我们如何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让我们始终难以跨出走向自己的道路,最终,又要如何回到自己,从自己开始出发,透过心态上的转变,以及一些心理学上的技巧,让我们愈活愈自在。

 

图书试读

Chapter 1 我,真的不够好吗?
 
什么时候,你开始学会忍耐?
 
虽然秀灵一直是家里的「乖小孩」, 当爸妈向姊姊、弟弟说她乖的时候, 她当然很得意。但更多时候秀灵觉得很不平, 为什么乖乖听他们的话认真念书的自己, 考上前三志愿是「理所当然」, 却看不见她那几年舍弃所有与同学玩乐的时间, 每日埋首于书本与参考书中直到深夜, 努力克服着自己不够聪明的挫折,以及成绩不够优秀的恐惧。
 
她才发现, 除了想要吸引父母的眼光, 获得他们的重视外, 也希望借此让父母看见她这么努力、这么用力, 当父母对她「不够好」, 就是他们偏心! 也想让其他人看见, 她已经这么努力了还是受了委屈,因为他们重男轻女!
 
已经无法回忆从小学几年级开始,我就懂得「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这句传统俗谚,甚至深深刻在脑袋里,并反应在举手投足之间。许多人相信吃苦是传统美德,唯有能够吃苦耐劳的人,才能够出人头地,才是让人佩服与尊重的人。
 
于是在家里,受了委屈不要张扬,「忍」就对了,总有一天家人会看见自己的苦心;在爱情中,面对情人的咄咄逼人、莫名要求,总有一天对方会看见自己有多用心,懂得自己有多爱他,看见自己为对方的付出有多么多;在工作时,老板暗暗嘲讽自己就像草莓族,面对那些的酸言酸语,为了生活下去而默默吞下,却又一面怀疑着自己是否真如老板所说的草莓族,一面又不甘于这些评价,认为默默努力总有一天会被看见。
 
为了称赞,你努力再努力
 
我自己是这么长大的:从小,我就是那个听话、不会有太多意见、在课业上认真进取的小孩,因为我总觉得爸妈与长辈的眼中,弟弟比较重要。弟弟可以在饭后有一盘妈妈切好的水果,不会被要求洗碗、做家事,不用特别做些什么便自然获得许多关注。我发现,只有在看见我考试一百分、段考得到第一名时,他们的眼睛才会露出像在看弟弟般地闪亮光芒。
 
刚好姊姊与弟弟小时候并没有将重心放在课业上,这当然就变成了我独有的武器,所以我拚命地、努力地念书,我认为在父母眼神发光的那个片刻,他们只为我感到骄傲,我可以在那时独占他们的注意力。然后,总有一天他们会知道,我才是那个最听话、最有成就、最棒的女儿,说服自己现在他们看不见我,没有关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