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第二版)

隐士(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Franc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照见孤独的神性

  我有自己的太阳、月亮与星辰,有一个完全属于我的小世界。
  保持静默与孤独,就是让自己向一种无形的力量敞开。

  与其生活在孤独中,而怀有一颗人群的心灵,
  倒不如生活在人群中,而怀有一颗孤独的心灵。

  在我们的时代,孤独经常会被视为一种病态,一种只会带来「寂寞」的生活。然而,在较早的时代,那些透过离群索居寻求自我的人,却是备受景仰的,被视为具有明辨能力和内在安全感的一群。

  在这部流畅的作品里,作者彼得.法朗士不但把历史、传记、哲学和神学共冶一炉,甚至还可以充当一本灵修用的读本。透过流畅而精辟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隐士国度的瑰丽。在多方面都显得丰富详实,条理清晰而笔锋带感情,既包含严肃的灵性洞见与宗教意识的心理学观照,复载有许多让人读来津津有味的趣闻轶事。

  作者对古代中国以迄今时今日的隐士所作的论析,对我们这个害怕孤独的社会,不啻具有震聋发瞶之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法朗士  (Peter France)


  曾在菲济群岛担任十五年的公职。经过一段学院生活后,进入BBC工作。最先是在电台部主持「万花筒」(Kaleidoscope)节目,后转至电视部服务,为「人人」(Everyman)和「时事了望」(Timewatch)等节目撰稿及主持。他的着作包括《强姦埃及》(The Rape of Egypt)和《希腊:一席飨宴》(Greek as a treat)。他住在英国南部的德文郡(Devon),但很多时间都是在希腊的帕特莫斯岛(Patmos)渡过。

译者简介

梁永安


  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东海大学哲学博士班肄业。目前为专业翻译者,共完成约近百本的译着,在立绪文化出版的有《文化与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现代主义》(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 等。

图书目录

〈序①〉在孤独中寻觅自我◎何怀硕
〈序②〉在孤独中照见神性◎南方朔
〈作者序〉绽放于中国的黎明◎彼得.法朗士
 
导言
 
1个体的出现
最早向西方人指出群体生活的重要性的,是古希腊人,但最早尝试爲孤独生活寻找哲学理据的,也是古希腊人。
 
2沙漠圣父
在同时代的人眼中,他们的圣者标记是在他们的谦卑、和蔼有礼和让人感动的殷勤,而非禁慾、法术和神蹟。
 
3黑森林中的遁隐者——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我们每个人都会爲自己创造一个假我,用它来面向社会,久而久之,我们会忘记它只是个面具,反而把它当成真的我。
 
插曲:装饰性的隐士
 
4华尔腾湖畔——亨利.梭罗
我住在森林的这段期间,比我有生以来其他时期的访客都多……
 
5来自东方的光——拉玛克里希纳
一个求道者可以生活在世界里,但他却不可以让世界生活在他心里。
 
6撒哈拉沙漠中的隐士——夏尔.富科尔
我发现沙漠里的生活极爲甜美。能够让自己置身孤独中,与永恆的事物面对面,是何等愉快而健康。
 
7矛盾之水——汤马斯.莫顿
我的旅程结束了,我的流浪结束了,生平第一次,我确确实实感到自己回到了家,感到我的浪荡和寻觅终于告一段落。
 
8当代的隐士——罗伯特.拉克斯
如果经验是一颗种子,那它必然是一颗智慧的种子……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导言
 
有时候,让孤独生活的真正价值体现得最为明晰的,反而是那些努力想过孤独生活却不可得的人。
 
我住了大半生的帕特莫斯岛(Patmos),有超过一千年的时间,是个隐士之岛。小小间的白色房子隐藏在遥远的山谷深处或山峰附近。住在其中的隐士,都是来自圣约翰修道院的僧侣,他们感受到孤独生活的召唤,便征得院长的同意,离群索居,只有在每个週末回修道院参加崇拜仪式和领圣餐。
 
他们的其中一位,跟本书的出版大有关系——尽管他逝世迄今已有六十年之久。他所住过的房子不比一个浅山洞大,位于山麓上的一堆石头之间,和我所住的房子隔着山谷对望。太阳的最后一道夕照会落在它上面。每天黄昏,我都会望向这房子,想像那个在它里面度过了多年孤独岁月的人。
 
不过,会让我兴起研究隐士生活的念头的,倒不只是这种每天黄昏的邂逅,还是他最后决定离开这个隐居地点他去的原因。当我问及邻居有关他的事情时,他们告诉我,他来这里定居时已是个老人。附近农庄的妇女每星期五都会带着一点点面包和水果或乳酪去看他。她们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向他求教。他处理这些问题很有一套,让他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而星期五跑来向他求教的人也愈来愈多,最后多得让他受不了,搬到一个不毛的岛屿去,重拾自己失去的孤独。
 
很多隐士都碰过相同的困扰,而他们为了躲避那些好奇的入侵者,最后都选择跑到更偏僻的荒山野岭去住。但在我这个邻居隐士的故事里,最引起我注意的一点,在于他的名气是来自他所给予别人的忠告。这些忠告,很多都跟宗教问题无关。每星期五向他求教的那些妇女,有问他怎样处理夫妻关系的,有问他怎样教养小孩的,有问他该怎样照顾生病的家畜的,有问他跟邻人吵了架要怎么办的,也有问他该怎样为女儿选婿的。他明明是一个一辈子奉行贞洁与孤独的僧人,但她们却向他倾吐性生活上的紧张和家庭与婚姻生活上的焦虑。一言以蔽之,她们是要向一个选择离群索居的人讨教有关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
 
这一点似乎值得深思。生活在孤独里的人真的有可能为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提供洞见吗?是不是切断人际关系的人,反而会对人与人的关系有更精到的了解呢?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