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有理:从达尔文、达文西的拖拉历史,看见被低估的人生智慧

拖延有理:从达尔文、达文西的拖拉历史,看见被低估的人生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拖延症
  • 时间管理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人生哲理
  • 达尔文
  • 达芬奇
  • 习惯
  • 效率
  • 思维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达尔文发现「物竞天择」理论二十年后,《物种起源》才得以出版,因为达尔文深怕得罪了基督徒父亲以及创造天地万物的上帝。
 
★达文西的第二幅「岩窟圣母」画像,在教会委託的二十五年之后才完成,并挂上祭坛。其实第一幅只迟了二年,但达文西卖给了出更高价的人,以示对教会的抗议。
 
★法兰克‧莱特接下富豪委託的设计案。九个月之后,莱特在两小时内火速绘出「落水山庄」设计图,迎接突然来访的雇主。

  我们可以在「拖延」和「才智」之间,找到连结吗?
  拖延行为可以引领我们走向创新吗?

 
  在分秒必争、时间就是金钱的普世价值里,「拖延」似是懒散见不得光的行为。本书作者安德鲁‧桑提拉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是「拖延主义」的信奉者,总是花尽心思去做无关紧要的事,眼看着截止日期即将来临,却放任自己的恐惧加深,仍然无所作为。
 
  为了探索自己的拖延行为无独有偶,桑提拉开始进行研究,并从历史名人中找例证,如:达尔文、达文西、雨果、诗人泰德休斯、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建筑师莱特……,把他们在面对重大事件时,花招百出的拖延理由,以及分析拖延、击败拖延的方法,以流畅的文笔,描述成一篇篇如喜剧般的故事。之后再透过心理学家、哲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的文献,解释为何普罗大众如你我,何以会拖延重要的事情,却不需要有太大的罪恶感。信手拈来尽是博学的知识、妙趣横生的轶闻和真实故事,文字浅白,娱乐性十足。
 
  ★拖延不是病,是人性
 
  ▶ 「拖拉的人通常很聪明,毕竟他们得随时找到让人信服的理由,来把事情拖个没完没了。」
  ▶ 「拖拉者,宁愿让人以为他们缺乏的是努力,而不是能力。」
  ▶ 「拖延造成失败,也为失败找到了借口。」
  ▶ 「拖延,是因为担心听到他人的评价。」
  ▶ 「拖延,是因为害怕达不到对自己高期许的完美主义。」
  ▶ 「事情延宕下来,是因为对于被交付的工作规模和数量,给吓得不知所措。」
  ▶ 「或许是因为拖到最后一刻,肾上腺素狂飙的刺激,吸引了我。」
 
  ★拖延是种「抗议」,也是种「掌控」

 
  只有在以「选择」为最高价值的世界里,才有拖延和耽搁这回事。

  拖延行为,就像是一条通往完成之路的必要仪式。跟任何仪式一样,它能确保我们,从小地方,或让人感觉混乱和无法管理的大千世界中,找到一种「掌控」。我相信每个拖拉一族都会同意:有时候,你做得最好的事,常常是为了拖延某件事不做,而去做的另一件事。有没有可能,假如达文西只在乎取悦赞助者和完工日期,或许就无法留下任何值得世人记住的作品。

  桑提拉说:「事实上,我没想过要结束自己的拖拉习性。我的目标不是去否认自己,而是为它正名,找到赦免它的理由。」正视拖延心态,也正是问自己:我们待完成的事情,是否真的值得去做?或者,还不是时候!就如拖拉协会代表「利希滕贝格协会」的座右铭:Cras melior est.(明天会更好!)

  ★精选摘文
 
  ▶世人记住达尔文是因为他的聪颖、勤奋和孜孜不倦,但是他的拖延行为则让大伙觉得他更容易亲近,也更有人性。他提醒了我们,人类心理动机的纠结复杂。我们都有应该要完成的事情清单,然而,我们总会找理由不去做这些事。这么说来,我们大家都可以宣称自己跟达尔文有某种契合度。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藤壶。──摘自〈达尔文的藤壶〉
 
  ▶难道任何向往独立思考的人,不觉得有义务要抗拒不断要我们更快、更好,以及更像工蜂勤奋等的规劝告诫吗?您不觉得拖延、婉拒或是耽搁,也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建构自己的方式?──摘自〈拖延令人错乱〉
 
  ▶延迟也能够令人雀跃。或许,这是一种过失带来的兴奋感,因为自己没做该做的事而引发的嗨茫感觉。根据叙事推定原则,一定有个什么原因,总让超级英雄们在最后一刻才抵达,进而拯救这一天。──摘自〈圣徒、乌鸦、诗人和神父〉
 
  ▶我愈是下定决心要进行什么任务,我就会愈难专注。我为了一句话在书架上查找某本书,发现自己一直还没读的音乐评论选。尽管这根本就不是当下要找的东西,我还是会拿下来,没多久就沉浸在一九八〇年代纽西兰车库流行音乐的思虑之中。我根本忘记自己一开始到底是要找什么。──摘自〈待办清单简史〉
 
  ▶写清单、管理清单、遗失清单,然后再花一整个下午找清单……这些事就花掉一些我可以拿来完成清单事项的时间。我想,这或许也是这么多人执着于列清单的理由之一。而写这些清单带来的满足感,往往要比真正去执行清单上面的事,来得更叫人开心。──摘自〈待办清单简史〉
 
  ▶我让自己多读一本书、听着约翰.柯川的爵士乐、沖澡或是绕着公园走一圈,这些事情都可归类到「写作」的大项目底下。意思是说,我知道自己看起来像是拿着饮料、躺在那里,盯着天花板放空,但我真的是在写作。我告诉自己,到了某个时刻,自己会停止「这种写作」,而开始写作。──摘自〈待办清单简史〉
 
  ▶华斯的「拖拉族俱乐部」和戴尔的「利希滕贝格协会」,都建立在同样的滑稽和要暗中颠覆传统价值(如准时、效率、忙碌)的基准上。在「利希滕贝格协会」的年会上,会员要列出自己对于来年的创意目标,以及前一年目标的进度检讨。如果有某个会员赢得太多认可,或是符合太多传统的成功标准,他就会受到严厉谴责。──摘自〈蕴满了可能性的种籽〉
 
  ▶拖拉者想要延长过程。他想要推迟故事的高潮,因为他真正的意图不是要达到设定的目标,而是要继续寻求。当某个长久以来的梦想实现之后,只会耗尽可能性,框住了界线。──摘自〈蕴满了可能性的种籽〉
 
  ▶小说家强纳森.法兰岑(Jonathan Franzen)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他在写畅销小说《修正》(TheCorrections)大多数章节时,得戴着眼罩、耳塞和耳套来隔绝所有会令他分心的东西。他想要消除写作以外的任何诱惑。对法兰岑来说,这些诱惑包括了午睡、桥牌和无所事事地摆弄着动力工具。──摘自〈把我牢牢绑在桅杆上〉
 
  ▶我们多数人关心具体的现在胜过抽象的未来。……我从自己跟伟大的拖拉者相处的时间学到,想出理由不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的能力,是人类心灵可以给予的伟大礼物之一。──摘自〈现在还不是时候〉

专文推荐

  颜讷(作家,资深拖延患者,博士论文写了2.5章声称明年会完成)
 
推荐有理(依姓氏笔画序)
 
  但唐谟(影评人)
  祁立峰(《读古文撞到乡民》作者,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纪大伟(《同志文学史》作者,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许皓宜(谘商心理师,作家,台北艺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黄大米(作家)
  厌世姬(厌世动物园)

各界一致好评
 
  我自幼是个积极孩子,暑假作业都赶在第一天写完。但确实如书中所说,拖延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小时能激发肾上腺素,简直让拖延成了一种瘾。《拖延有理》替人们的拖延病正名,也让我认真思考——这次不如拖稿了吧?──祁立峰《读古文撞到乡民》作者,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超棒的研究。《拖延有理》指出许多杰出人物在推迟他们必须做的工作时,也做了很多其它的工作。也就是,「拖延」或许是创新和创作过程中,不可免除的一部分。──华尔街日报
 
  《拖延有理》读起来开心有趣。随手拈来尽是博学的知识、妙趣横生的轶闻和残忍的真实。对拖拉一族和自觉不拖拉的人来说,这本书根本就是猫薄荷的化身,让人不由自主地嗨起来。──珍妮佛‧伊根 Jennifer Egan,普立兹小说奖得主,《时间里的痴人》作者
 
  本书不仅诙谐、聪明,而且激发人们探索「把事情拖延到明天」的诀窍。但它同时也提醒我们,假如「需要」是发明之母,那么「拖延」就是创造成就的源泉。──麦可‧海尼Michael Hainey,After Visiting Friends 作者
 
  本书简短、幽默而深刻,你一定能从这些不寻常的史实中,发现许多能激励自己的价值观。──图书馆杂志
 
  《拖延有理》充满智慧且相当有趣。拖延不是历史产物,而是拖拉者开始拖延时,一种再创造的过程。──BookForum
拖延的艺术:洞悉效率背后的慢哲学 一本重新审视“拖延”这一普遍人类行为的深度力作,它将带领你穿越历史的长河,从古希腊的哲思殿堂到现代心理学的实验室内,发掘那些被传统效率观念所忽视的、拖延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与生存策略。 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与“时间最大化”的时代,拖延被视作效率的头号敌人、懒惰的代名词。然而,我们是否曾停下来思考:如果伟大的创造、深刻的洞察往往孕育于看似“无所事事”的间隙,那么,这种被我们排斥的行为,是否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适应机制,一种隐秘的生存智慧? 本书并非鼓吹无休止的懈怠,而是旨在进行一场彻底的“拖延考古”。我们邀请读者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和一位富有洞察力的认知科学家同行,共同揭开拖延的复杂面纱。 第一章:时间观念的演变——从农耕到数字时代的焦虑 我们首先要追溯“效率”的起源。在古代社会,时间的流动是受自然节律支配的,其“价值”并非线性计算。本书将探讨工业革命如何系统性地重塑了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将时间货币化、量化,从而制造出对“浪费时间”的集体恐慌。 古代的“闲暇”与“沉思”: 考察古罗马和古希腊哲学对“Otium”(闲暇)的珍视,理解其如何成为知识精英进行深度思考和公共事务准备的必要前提,而非单纯的逃避。 钟表之轭: 分析机械钟表普及后,社会如何开始用刻度来衡量人的价值,以及这种精确性如何无形中加剧了现代人的“截止日期焦虑”。 第二章:拖延的心理地图——潜意识的防御与选择的艺术 我们将深入探讨拖延在个体心理层面上的作用。拖延绝非单一的“懒惰”,而是一系列复杂心理机制的表征,包括完美主义的自我保护、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任务意义的内在抵抗。 完美主义的陷阱: 探讨完美主义者如何通过拖延来避免“不完美”的产出,这是一种对自我形象的精妙维护,而非单纯的逃避。 “无聊”与“创造力”的交界: 介绍近期神经科学研究,指出大脑在低刺激状态下(即“放空”或“拖延”)更容易激活默认模式网络(DMN),该网络被认为是产生突发灵感和长期规划的关键区域。 抗拒策略: 分析个体如何使用看似“高效”的替代活动(如整理文件、回复不重要的邮件)来规避核心任务,这种“假性工作”实际上是在为核心任务积蓄心理能量。 第三章:历史长河中的“慢性延宕者”——被误解的巨匠们 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各自领域留下不朽印记,却同样以拖延著称的人物群像。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我们将展示他们的“慢”是如何成就了他们的“大”。 构思的酝酿: 深入分析历史上多位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他们并非在“等待灵感”,而是在进行深度的、无意识的“信息整合”。这种延宕,是头脑在消化、重组信息,以期达到更高维度的洞察。 “最后期限”的魔力: 探讨这些大师如何利用紧迫的截止日期作为催化剂,将长期酝酿的能量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形成强大的创造力浪潮。这是一种主动的、对外部压力进行策略性利用的方式。 第四章:拖延的生态位——适者生存的现代策略 我们不再将拖延视为一种必须被“治愈”的疾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被“管理”和“利用”的生态位。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理解而非压制的策略框架。 区分“建设性拖延”与“破坏性拖延”: 建立清晰的界限。建设性拖延是主动选择去进行次要任务,为主要任务蓄力;破坏性拖延则是因恐惧和焦虑导致的瘫痪。 “任务碎片化”的陷阱: 批判当下流行的“番茄工作法”等工具,如果应用不当,可能反而强化了人们对任务的“微观恐惧”。我们提倡“意图锚定”,即专注于目标而非步骤。 自我同情与再启动: 如何在发现自己陷入拖延循环后,不以自我苛责来加剧僵局。强调“原谅自己,立即开始”的柔性策略。 结语:慢即是新的快 《拖延的艺术》旨在为那些深受现代社会“快节奏”教条困扰的人们提供一个喘息的空间。它鼓励我们相信,有些深度的思考,如同优质的发酵过程,无法被加速。真正的效率,并非是永不停歇地工作,而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而拖延,有时恰恰是通往那个“对的时间”的隐秘路径。 阅读本书,你将学会的不是如何摆脱拖延,而是如何与这个古老的人类行为和解,并最终,让它为你服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德鲁‧桑提拉(Andrew Santella)


  作品散见于《GQ》杂志、《纽约时报书评》和《石板》线上杂志。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此刻或许又找出什么鬼理由,拖延重要的正事不做了。

译者简介

刘嘉路


  任职出版社十数年。认为译者如同诗人,都是「带着脚镣跳舞」,在限制和规范中如何翻新、保留意象就是乐趣所在。近期译作包括:《臣服实验》、《发明癌症试纸的男孩》、《最后五天我爱你》、《沉默的妻子》、《说不出的故事,最想被听见》、《宽宥之南》。
 

图书目录

推荐文
 
颜讷│我跟达尔文心头最软的那一(藤)块(壶)
 
第一章: 达尔文的藤壶
第二章: 拖延令人错乱
第三章: 圣徒、乌鸦、诗人和神父
第四章: 待办清单简史
第五章: 打卡上工啦
第六章: 蕴满了可能性的种籽
第七章: 把我牢牢绑在桅杆上
第八章: 现在还不是时候
致谢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
 
我跟达尔文心头最软的那一(藤)块(壶)

 
  读完《拖延有理》的这个早晨,正好是我为了逃避博士论文与积欠稿债的第七个早晨。在这七天里,《拖延有理》给了我数次振奋,激笑,高潮,作者安德鲁.桑提拉简直拖延症患者期盼多年才终于披挂登场的领军人,此处从心理学、神学突刺,那处又从经济学、社会学射击,时间、效率、管理、自我控制,这些词汇的发明,如何在我们这种热衷体验生活的演员剧本上殷殷涂改,都在安德鲁.桑提拉幽默又扎实的演员功课中显露了痕迹。于是,达尔文、达文西、艾伦.坡、里尔克,历史上最华丽的拖延症患者列队而来,一部拖延行为史的行军路线,画卷一样缓缓在时间里铺展开来。全世界的拖延患者站起来!随着吹笛手安德鲁.桑提拉美妙的乐音跳舞到天明吧。

  果不其然,在这等待坐上书桌写论文的七天里,我列过三份待办清单,研发过两道新菜,看完十部美剧,还钻研了嘻哈音乐的地域史,能够振振有词分辨清宫大戏美学文化,根本就依《拖延有理》的章节顺序安排自己,都与论文无关。然后,读到安德鲁.桑提拉如此描述像我这样一个研究生,痛哭流涕:「即使『完成学位论文』可以帮助一位毕业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他却选择把时间拿来再玩一盘拼字游戏。他偏爱此刻的自己多过未来的自己。当然,有可能这个浪费时间玩拼字游戏的毕业生,对于未来的丰厚报酬(好工作)的承诺缺乏信心。」乐观主义,又为了无法自律而焦虑忧郁,花太多时间担心恐惧未来,常常想掐死自己,最终还是会在希望「成为」某种更好的样子的路途中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在死线到来前赞叹自己潜力喷发彷若天才。

  好吧,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小时候看完《乱世佳人》,震撼我的不是战争乱离也不是爱情悲剧,而是结尾郝思嘉在迷雾中流着泪喃喃自语:「今天我不能再想,再想我会疯掉,等明天再想吧,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每一日终了前我都会重新成为郝思嘉,但那是希望还是绝望,是自由意志的选择还是等待命运的救赎,只有长期被困在当下与未来之间沟渠的拖延老兵们,才知道箇中滋味。

  拖延症患者总以为自己最需要的是寻找效率的办法,但《拖延有理》给的不是办法,而是在折磨中重新踏上追寻内在英雄旅程的耐心。安德鲁.桑提拉不是神医,他是给这个「症状」无限想像力的知心人。

  「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藤壶」,这是《拖延有理》借达尔文的故事,送给拖延症匿名互助会的通关密码。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们都能在阒暗中找到入门巷路,都能宝爱藤壶带给我们的艰难与自由。衷心推荐给日日被死线碾压,为时间管理能力所苦的研究生、写作者、自由接案者、人类图内在权威是情绪中心的盟友,虽然有可能过分热情的阅读《拖延有理》,也是为了拖延真正该完成的工作所走上的叉路,但谁知道呢?这可能是我走过风景最最使人激爽的叉路了。

  偷偷告诉你,这篇推荐呢,在编辑三催四请,动之以情,说之以理后,还是,迟交了。但是,身为资深拖延症患者,我们的原则与荣光也是很值得守护的呢。不然,你能拿我怎么样,来咬我啊!
 
颜讷│作家,资深拖延患者,博士论文写了2.5章声称明年会完成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达尔文的藤壶


即便是个推三阻四的拖拉之辈,也总得从一个「点」开始(如果他真心想要开始做些什么),所以,我们就从达尔文说起吧。
 
一八三七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把这一整年绝大多数的时间,耗费在一系列口袋大小皮革装订的笔记本上:绘画、速记、素描和潦草涂鸦,什么都来。他在伦敦时,到哪都随身带着笔记本。每本笔记都有个小小的金属扣,像是日记一样。
 
他那时在大万宝路街(Great Marlborough Street)租房子住,离雅典娜神庙俱乐部(Athenaeum Club)不远,文坛新秀和科学人士时常聚集在该俱乐部里,夹杂在新古典主义雕像之间,低声交换着绝妙的想法。达尔文此时刚被选为会员之一。其中一位俱乐部新会员便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我猜他们肯定见过面,毕竟这两个人名字都叫查尔斯。不过就我所知,历史上没有任何他们见过面的纪录。我喜欢想像他俩交谈着, 对当时的政局或是俱乐部的餐点摇头叹息。
 
达尔文那时才二十八岁,刚结束耗时五年的「小猎犬号」(HMS Beagle)环球旅行,这一趟航程使他在科学界里崭露头角。此刻的他,手边有一纸出版合约,以及逐渐响亮的博物学家声誉。身为聪明且条件优秀的单身汉,各方而来的晚宴邀约,早已超出他的承受范围,而他仍忙着将自己漫长旅程的所见所闻理出一些头绪。下面是达尔文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弄明白的一个谜:在距离厄瓜多西岸六百英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他发现了数十种知更鸟,每一座小岛上就有一个种类。为什么在位置邻近的地区会有如此多样的品种?某座岛上有着尖喙的鸟儿,到了另一座岛,鸟喙却成了钝状?为什么其他自然学家发现美洲鬣、蜥陆龟和其他物种的相似品种,但是每座岛上的物种数量却大不相同?
 
这些都是达尔文在他皮面笔记里潦草记下的问题,伴随着插图、写给自己的速记心得,以及和其他自然学家对话的概要。如今他也琢磨出一些答案了。
 
一八三八年夏天,他在一本笔记中写道:「每个物种都会改变。」八个字。极其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如此惊世骇俗。达尔文确信,我们所知的生物种类,并不是像一个天定的计画那样,永远保持不变,而是经过再三的修正。到了九月,他在笔记中描述了隐藏于这个修正背后的改变机制:一个有机的环境偏爱某种随机的突变,并消灭其他的种类的方式。他把这种淘汰的过程称为「天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拖延有理:从达尔文、达文西的拖拉历史,看见被低估的人生智慧》的书名,初读时便勾起了我莫大的好奇。我一直以为拖延是件坏事,是懒惰的代名词,是阻碍进步的绊脚石。但“拖延有理”这四个字,像是一记晨钟暮鼓,瞬间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我开始想象,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他们是否也曾在灵感的边缘徘徊,是否也曾为了一个完美的想法而反复打磨,是否也曾在看似“无所事事”的时间里,孕育出惊世骇俗的创意?达尔文,那个颠覆了生命起源认知的科学巨匠,他的研究过程是否也充满了漫长的等待与反复的修正?达芬奇,那个横跨艺术与科学的奇才,他的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是否也是在无数次的“拖延”与“打磨”中诞生的?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拖延并非全然的消极,它或许是一种蓄势待发的沉淀,一种深入思考的酝酿,一种对极致追求的必然过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隐藏在“拖延”表象下的智慧火花,去理解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与拖延共舞,并最终成就了他们的不朽。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引发了深刻的反思,这正是优秀图书所应具备的特质。

评分

这本《拖延有理》的书名,乍一听就充满了挑战意味。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拖延是万恶之源”,要“今日事今日毕”。所以,当看到“拖延有理”这几个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紧接着便是强烈的好奇。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比如达尔文,他那影响深远的进化论,是历经多少年的观察、思考、甚至是“停滞”才最终成型的?还有达芬奇,他那些未完成的作品,或者说完成得异常缓慢的作品,是否也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创作哲学?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达尔文和达芬奇这两个跨越时空的巨人,与“拖延”这个我们人人都有的毛病联系起来的。它会不会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但又被我们忽视的人性特质?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那些伟大的“拖延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也许那些看似“慢”的行为,恰恰是深度思考、创造力迸发的必要前提。它应该能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效率”和“时间管理”,甚至重新定义成功。

评分

从书名来看,《拖延有理:从达尔文、达文西的拖拉历史,看见被低估的人生智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具有一种“反常识”的吸引力。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推崇“立刻行动”的时代,这本书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切入,试图揭示拖延背后可能存在的价值。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达尔文和达芬奇这两个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作为案例。要知道,这两位人物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的工作和思考方式一定有着独特的逻辑。如果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们“拖拉”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拖拉”如何最终服务于他们的伟大创造,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我猜测,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列举事例,更重要的是会进行深入的心理学、哲学甚至是行为学的分析,去解释拖延的深层动因,以及如何将这种看似负面的特质转化为积极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拖延习惯,甚至将其转化为一种独特的优势。毕竟,许多人都在与拖延作斗争,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那将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我被《拖延有理:从达尔文、达文西的拖拉历史,看见被低估的人生智慧》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住了。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拖延”的负面认知,暗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达尔文和达芬奇,这两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与“天才”、“勤奋”、“伟大”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如果他们也“拖延”,那“拖延”的意义似乎就大不相同了。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把这两位历史巨擘的“拖拉”经历,转化成一种“人生智慧”。它是否会分析他们在研究或创作过程中,那种看似停滞的阶段,实际上是如何进行深度思考、整合信息、等待灵感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颠覆我们对“时间管理”的传统理解,提出一种更加符合人性、更加注重内在创造力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它可能不是教你如何“消除”拖延,而是如何“理解”和“利用”拖延。这样的观点,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强调即时反馈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隐藏在“拖延”背后的宝贵财富。

评分

《拖延有理:从达尔文、达文西的拖拉历史,看见被低估的人生智慧》这个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在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口号几乎无处不在,这常常让我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好像一旦停滞不前,就会被时代抛弃。然而,我总觉得,人生的智慧不应该仅仅体现在速度上,更在于深度和广度。这本书,从达尔文和达芬奇这两个名字入手,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我很难想象,达尔文这位科学巨匠,他的研究成果是“一日之间”完成的。同样,达芬奇那些跨越多个领域的杰作,背后必然有无数次的审视、推敲,甚至是在灵感枯竭时的“等待”。这本书的书名,仿佛在告诉我,也许那些被我们视为“缺点”的拖延,恰恰是孕育非凡创意的温床。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于急功近利,忽略了那些沉淀、思考、甚至偶尔的“停顿”所能带来的价值。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具智慧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拖延”,从而发掘出被低估的人生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