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往往在他方:传奇音乐家布列兹与神经科学家的跨域对谈,关于音乐、创作与美未曾停歇的追寻

终点往往在他方:传奇音乐家布列兹与神经科学家的跨域对谈,关于音乐、创作与美未曾停歇的追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ierre Boulez, Jean-Pierre Changeux, Philippe Manoury
图书标签:
  • 音乐
  • 神经科学
  • 布列兹
  • 创作
  • 美学
  • 艺术哲学
  • 跨学科
  • 音乐认知
  • 音乐理论
  • 访谈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创作最初的那一刻是野蛮而无法预测的,
却在混乱无序中意外找到了连结的力量,带领听者走向更远的地方。

二十世纪重量级作曲家、指挥家皮耶‧布列兹

神经生物学家尚─皮耶‧熊哲
艺术与脑神经科学的交会与交锋

蔡振家 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  专文推荐
王思雅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音乐学系讲师     审订
吴家恆   台中古典音乐台主持人  
沈雕龙   柏林自由大学音乐学博士
李承宗   音乐家/神经科学家/爱乐电台「你为什么会喜欢听音乐」节目主持
吕继先   乐评人
孙家璁   MUZIK古典乐刊发行人
陈玠安   乐评人
陈宜钟   钢琴家
黎家齐   PAR表演艺术杂志总编辑
──推荐

2016年1月,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创作者之一──皮耶‧布列兹在德国逝世。布列兹的音乐人生从作曲到指挥,始终坚持实验与创新,如同一道指引爱乐人的光芒。在本书中,布列兹首度与神经生物学家对谈,两人分别从艺术家与科学家的角度,思考美、音乐、音乐生理学与音乐创作,成为探索艺术神经科学的重要一步。

我们始终不了解作曲家、也就是一位创作者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本书所要解开的「谜」。

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运作与思考过程?如果能彻底了解这些运作机制,是否就能说明作曲家、音乐家、指挥家为何会将某一个音符和另一个音符组合在一起,或决定某一种节奏后面应该接上另一种节奏?为何音乐家总能推陈出新、带来美丽的曲调并且感动人心?史特拉汶斯基在创作《春之祭》的时候,布列兹在写《无主之锤》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是怎么运作的?大脑内的分子、神经元与突触,和美的感知与艺术创作这类细腻的心理活动之间,又有什么关联?

与传奇音乐家布列兹及神经生物学家尚─皮耶‧熊哲、作曲家菲利普‧马努利,一同解开这些谜团,通往艺术与科学的交会处。

│好听推荐

站在一位音乐创作者角度,会面对到一个真确又有趣的现象──当创造了一声声响后,要怎么走下去呢?第二个声音又将是如何?我们常常说要有灵感,而这灵感又是如何与我们的大脑功能产生联系,传播讯息呢?

这本书以布列兹创作思维与音乐语法为主轴,除了可以学习到他的新观念与创作手法,也同时导出音乐与科技间的神祕关系。布列兹与神经生物学家尚—皮耶.熊哲(Jean-Pierre Changeux)、作曲家菲利普.马努利(Philippe Manoury),在书中对谈音乐的三个层面:创作、演奏以及听者本身的认知与感知。这样的对谈,不仅对一位创作者而言,在思考如何创造听者新的感知有很大的启发;书中谈及的,由布列兹提出并领导的法国庞毕度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IRCAM),更是透过科技运算让音乐创作迈向新的里程碑。布列兹是创作者也是指挥家,双重身分让冰冷的科技得以活现,再透过专业水平的测试及运作,提供平台给创作者诸多思考的方向,是一本值得大家来学习与研究的书。
──王思雅(作曲家、IRCAM研究员(1999-2000),任教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

很难想像,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居然有一本充满着智性和幽默的音乐与科学书籍,以中文问世了。二十世纪前卫派音乐的大师作曲家皮耶˙布列兹,和脑神经科学家尚—皮耶˙熊哲,各自毫不保留地从「艺科头脑」和「理科头脑」,辩论着近代音乐的创作、美感和教育:当今的音乐现象,到底是文化所致?还是脑部机制运作使然?阅读这本书,你会被五花八门的概念冲撞得脑洞大开,也会对这些法国人的唇枪舌剑莞尔一笑。这是一本作曲家与科学家之间,坦诚相见的「砍砍」而谈!
──沈雕龙(柏林自由大学音乐学博士)

布列兹有着许多身分:作曲家、指挥大师,思想家。就许多与其本人接触过-以及从本书内容来看-的音乐人观点,他也是一名温暖、和蔼、睿智且知无不言的音乐引路人,数十年来引导着乐坛的思考方向。其音乐的艰涩复杂,对比为人的直率可亲,中间的反差实在有趣。

也因此,无论从理论、实务或人性高度来看,鲜有人比布列兹更适合从文化乃至神经科学等各个面向,讨论本书关于音乐、美、创作与音乐教育等等,既朦胧又严谨的议题。本书或许无法改变您对作曲家或乐曲的想法,但对于那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脑内奥妙,相信可以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就像大师钟爱的印象派作曲家一般:近看一片模煳,保持距离却是精雕细琢的抽象之美。
──吕继先(乐评人)

即便,这本书的发想起始于「了解人脑如何在音乐创作的状态中运作与连结」,但透过脑神经专家熊哲、作曲家布列兹与马努利的对话,同时也对音乐的概念进行探问与挑战。

另外,布列兹在许多篇幅提及「创作的材料」尤为精彩,除了可大方收为我们学习聆听当代音乐的指南,更提供作曲家思考着如何铸造形式,调度素材,其过程是我觉得最为珍贵的部分。
──陈宜钟(钢琴家)
好的,这里有一份根据您的要求,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光影交织的迷宫:现代艺术中的隐喻与感知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信息:[虚构出版社名],[虚构年份] 核心主题: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艺术如何通过符号学、心理学和现象学的视角,重塑我们对现实、记忆与存在的认知。作者以其独特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剖析了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战后观念艺术中的深层结构与视觉语言。 内容提要: 《光影交织的迷宫》是一部旨在揭示现代艺术复杂肌理的学术专著。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自印象派的瞬间捕捉转向现代主义对内在世界的深入挖掘以来,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现实的镜像,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隐喻的复杂系统。读者将跟随作者的引导,穿梭于马奈的都市景观、康定斯基的色彩交响曲、达利的梦境碎片以及波洛克的行动轨迹之中,理解艺术家们如何运用非传统的媒介和形式来解构既有的视觉惯例。 第一部分:视觉符号学的重构 本书开篇聚焦于现代艺术如何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转而依赖于符号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来构建意义。作者细致分析了立体主义如何通过多重视角来挑战单一视点的主导地位,以及这种视觉上的“碎片化”与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和哲学中关于时空概念的颠覆之间的内在关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章节详细梳理了符号学大师索绪尔的理论如何被早期现代主义者(如保罗·克利)所吸收和转化。艺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块和形状不再是物体的模仿,而是成为了能够唤起观众特定心理反应的“能指”。我们如何“阅读”一幅抽象画?作者提供了严谨的方法论,区分了艺术家的“意图”与观众的“接受美学”之间的动态张力。 第二部分:潜意识的景观与梦境的拓扑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超现实主义运动。作者认为,超现实主义并非仅仅是对达达主义的反叛,而是一种积极地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潜意识理论视觉化的尝试。通过对马格利特、米罗和恩斯特作品的深入剖析,本书揭示了艺术家如何构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异托邦”空间。 “梦境的拓扑学”一章尤其引人入胜。它不再满足于对超现实主义作品表层怪诞图像的描述,而是探究了这些图像在心理层面上的功能——它们如何作为一种“视觉编码”,处理着社会规范、性压抑和生存焦虑。作者引入了现象学视角,探讨当观众面对一个逻辑断裂的画面时,其感知系统如何进行重构,从而体验到一种被压抑的真实感。这种对梦境逻辑的精妙捕捉,是理解现代艺术如何直抵人类非理性核心的关键。 第三部分:行动的本体论与观念的解放 随着二战的结束,艺术的重心从“观看”转向了“存在”与“过程”。本书的第三部分详细考察了战后艺术的重大转向,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和观念艺术。 对于抽象表现主义,作者摒弃了传统的美学评价体系,转而采纳了行动主义(Activism)的视角。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被视为一种身体与画布的“在场”记录,画布不再是描绘对象的表面,而是艺术家行动的痕迹场域。这部分深入探讨了“自发性”的哲学内涵,以及艺术家如何在创作过程中达到一种近乎冥想的“心流”状态,从而使作品成为一种纯粹的、未被媒介中介的经验表达。 观念艺术的兴起则标志着艺术史上对“物质性”的彻底反叛。《光影交织的迷宫》用相当篇幅分析了约瑟夫·科苏斯、索尔·勒维特等人的作品,论证了“观念优先于形式”的原则如何彻底解放了艺术创作。当艺术品成为一个想法的载体时,它的价值和定义必须依赖于观众的智力参与和对语言边界的审视。本书强调,观念艺术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艺术的“光”究竟是物体的反射,还是思维的投射? 第四部分:后现代的重审与历史的消解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后现代的复杂语境,特别是对历史、挪用(Appropriation)和身份政治的探讨。作者分析了安迪·沃霍尔对大众文化的解构,以及辛迪·舍曼对摄影中“女性凝视”的自我批判式重现。 在这一部分,艺术不再寻求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对既有图像和历史文本的解构与重组。作者论证了后现代艺术如何通过“拼贴”和“混杂”的手法,消解了现代主义追求的纯粹性与原创性,转而拥抱歧义性与不断变化的意义场域。艺术品成为了一个开放的文本,观众的每一次解读都参与了意义的生产。 结语:未竟的追问 《光影交织的迷宫》最终没有提供对现代艺术的终极答案,而是强调了艺术作为一种持续的追问过程的重要性。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套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工具,去审视那些看似抽象、晦涩的图像,并理解它们如何深刻地映射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一个充满矛盾、符号爆炸和感知重塑的时代。 --- 推荐读者: 艺术史研究者、哲学与美学爱好者、视觉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如何塑造人类感知与思维方式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本书的学术深度与流畅的叙事风格,使其成为理解二十世纪视觉文化变迁的必备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皮耶.布列兹Pierre Boulez
皮耶.布列兹是指挥家、作曲家、庞毕度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Ircam)创办人,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创作者之一。布列兹亦研究音乐理论,他在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 de France)担任「创造、科技与语言」(Invention, technique et langage)之教席将近二十年之久。

尚─皮耶.熊哲Jean-Pierre Changeux
法兰西公学院荣誉教授、法兰西自然科学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院士,是当今最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之一。其重要着作包含与数学家亚兰‧巩讷(Alain Connes)合着之《思维物质》(Matière à pensée),以及与哲学家保罗.吕格尔(Paul Ricœur)合着之《自然与规则:人为何会思考?》(La Nature et la Règle. Ce qui nous fait penser)

菲利普‧马努利Philippe Manoury
作曲家,也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荣誉教授。

译者简介

陈郁雯
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基础法学组硕士,曾就读巴黎第四大学古典语文系硕士班,现从事文字工作。译有《关于税,你知道多少?》、《不平等的经济学》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音乐?

音乐与愉悦
知性和非理性
毕达哥拉斯与随机
人声是乐器吗?
人声音乐与剧场艺术
从笛子到电脑
音乐与语言
自然或文化?

第二章 「美」的弔诡与艺术的法则
美与未完成
艺术作品与商业价值
新的、新的、新的……
科学的进步,音乐的突破
艺术家的形象
部分与全体
自然的本质与文化的规则
乐句
从小曲到大曲
关于简约
与他人的连结
艺术的普世性?

第三章 从耳朵到大脑:音乐生理学
噪音与声音
动物界的音乐
鸟类的音乐
音乐的感知:一种学习?
听音乐:心智重组的过程

第四章 作曲家脑中的达尔文
材料与形式
自发性脑部活动
创作者的心智工作
心智达尔文主义与音乐的创造
从多样性到选择
何谓适当
从动念到实现
依据回馈的选择?

第五章 音乐创作中的意识与无意识
美的直觉
秩序与无秩序
进入意识
重建过去
有意识的等待
期待与接受意外
明暗之交
写谱
记忆的运作与工作记忆

第六章 音乐的创造与科学的创造
理论与实作
其他领域的影响
模仿
学者的模型、艺术家的模型
即兴表演
作品的转变
以德布西为例
音乐是「精神性的」
艺术与科学的交会:庞毕度音乐暨声学研究中心(IRCAM)的创建

第七章 音乐的学习
音乐能力是天生的吗?
学习即是筛选
宝宝音乐家
音乐意识的成形
音乐教育与一般教育
音乐能提升道德吗?

志谢

图书序言

导读
人文艺术与神经科学的碰撞火花,照亮未来

 
蔡振家(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
 
二○一六年一月,法国音乐家皮耶‧布列兹(Pierre Boulez)逝世,享寿九十岁,艺文界同表哀悼,法国总理盛赞布列兹对于音乐界的伟大贡献,「宛若一道照亮世界的光束」。以光束来比喻布列兹,让我产生两个联想。从创作的角度而言,布列兹确实像坚持自我道路的一束光,笔直而犀利,他曾说:「音乐的历史从巴哈到海顿、贝多芬、华格纳、马勒,再通过荀白克、魏本,传到史托克豪森和我。至于其他人,都无关紧要。」而在另一方面,布列兹却像是充满人道关怀的和煦阳光,他散发着一种沉静睿智的领袖气质,借由简洁的言谈与手势,为音乐家及爱乐者带来无限启发,这种非凡的魅力,让布列兹在指挥与音乐教育领域成就斐然。

布列兹逝世三年之后,脸谱出版社译成布列兹与神经生物学家尚—皮耶.熊哲(Jean-Pierre Changeux)、作曲家菲利普.马努利(Philippe Manoury)的对谈录,意义非凡。布列兹在音乐创作上的诸多理念,都跟认知心理学密切相关,而近十年来,跟音乐有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突飞勐进,电子音乐及人工智慧作曲之趋势,亦沛不可挡,见识深远的布列兹,似乎对这波新浪潮早有准备,他亲身参与音乐与科学的对谈,促进不同阵营间的互动与彼此理解,为往后的跨领域合作铺平了道路,如此开阔的胸襟与视野,在作曲界并不多见。

先锋作曲家与神经生物学家,在这次跨领域碰撞中究竟产生什么样的火花,照亮了未来?为了深入掌握本书的诸多议题,我们必须先对于布列兹一生的音乐历程有些了解。

布列兹自小对于音乐与数学特别感兴趣,曾在里昂大学修习数学课程,十八岁赴巴黎求学,放弃了数理、科学,而选择就读巴黎高等音乐院。布烈兹早期的作曲深受十二音列技法(twelve-tone technique)及序列主义(serialism)所影响,这些音乐都属于无调音乐(atonal music)。人类的音乐多半属于调性音乐(tonal music),这种音乐经常使用大调音阶、小调音阶,或是中国五声音阶、日本阴音阶、琉球音阶等,不管是什么音阶,音阶内的音具有高低不等的位阶,其中位阶最高的音称为主音。音阶内位阶较高的音,在音乐中出现的次数较多,且经常出现于较重要的句尾处及小节里的重拍。十二音列主义打破了调性音乐的结构机制,将一个八度之内的十二个音置于同样的位阶,且对于这十二个音的「序列呈现」及「序列变形」有些规范[1]。序列主义进一步将音高以外的声音性质也「序列化」,包括音长(duration)、音质(timbre)、响度(loudness)。

歌声与乐器所奏出的旋律,蕴含丰富情感,可以引起听众的共鸣,然而在十二音列技法中,音高经常只是一些冰冷的数字,成了结构式操弄的素材。布列兹在本书中坦然指出:「把十二音丢出窗外对我帮助很大。我真是受够十二音了。」十二音体系不仅会对创作造成负担,一般人的大脑也难以听出十二音列的种种变形[2]。值得注意的是,布列兹在追求音乐逻辑结构、创新技法的同时,从未忽视诗意及叙述性,这或许是他抛弃十二音列技法的原因之一。

一九五○至六○年代,布列兹的兴趣涵盖了机运音乐(aleatory music),在这类作品里面,演奏者按照乐谱所提供的素材与指示,结合个人当下的想法,自由即兴,每次演奏都是独一无二的呈现。七○至八○年代,布列兹投身于电子/电脑音乐,工作重心移至巴黎庞毕度音乐暨声学研究中心(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简称IRCAM),发展出频谱主义(spectralism)的作曲技术,这类技术可以借由声音取样及电子器材,任意模拟与调整乐器震动所产生的声音,因此布列兹在本书指出,我们不再受制于(物理的)自然规律,音乐世界比以往更加丰富。

钢琴家暨指挥家巴伦波因(Daniel Barenboim)曾说,布列兹的大脑运作速度比一般人快上两百倍,因此,要理解布列兹的音乐哲学,自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以下,我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于本书的几个观点做些补充,希望能帮助读者掌握本书内容,激发更多的思考。

在谈到音乐的定义与艺术的本质时,本书的三位对谈者大致同意,音乐作品并非纯粹为了取悦听众,但我认为,音乐的价值也不限于「声音之间的关系」,而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一般而言,美感经验有三个支柱。第一是感知与运动层面,阅听者以感官接收讯息,形成知觉,再结合相关的运动经验,透过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产生内在的模仿,以身体动作的模拟与想像来体会艺术。第二是知性层面,这里牵涉到如何运用背景知识(如:音乐的文法规则)与艺术专业,在特定的社会脉络及文化传统中理解艺术。第三是感性层面,主要涉及各种情绪的产生与评价,包括聆听音乐时经常出现的预期心理、渴望、等待,还有继之而来的满足、惊奇等情绪[3]。

熊哲在本书中指出,音乐与语言之间的一个共同点,涉及类别知觉(categorical perception)。类别知觉的一个常见例子为语音中的子音,不同子音的声学特征会有所差异,举例来说,语音出现到声带开始震动间的时间小于35毫秒者,会被知觉为/da/,超过50毫秒则会被知觉为/ta/,此一时间虽可连续变化,但我们的知觉却是类别化的。音乐中也有类别知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音阶化的音高。音高虽然可以在频率轴上连续分布,但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会使用音阶系统,把听到的音高对应到音阶上的分散而固定的几个音高,这些音就是心理上的音高类别。关于音乐中音高知觉的类别特性,建议读者可以听听动画《风之谷》的娜乌西卡主题,此曲中童声独唱的音高常未准确落在音阶上,但我们还是习惯以音阶来将每个音高做适当的归类。传入听者耳朵的音高是物理上的音高,而听者以音阶将每个音高做归类之后,则形成心理的、主观的音高。作为心理量的音高,并不全然等于做为物理量的音高,这也是人跟机器的差别之一。

类别知觉是心理学中的重要观念,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重新思考布列兹在本书中提及的两个音乐理念。首先,序列主义发展到后来,把音的音质与响度也类别化,如此作法,似乎是假设音质与响度的知觉具有特定的类别。再者,先锋作曲家对于微分音的使用,是将一个八度分成更多类别(超过十二个音高类别)。以上两点,似乎都不太符合一般人在欣赏音乐时所依循的知觉原则,因此曲高和寡。而这类音乐创新的意义之一,则是让心理学家重新思考,音高、音长、音质、响度的知觉各具特质,各种声音特质的知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对于音乐家而言,如果要教导听众欣赏现代音乐,应该如何着手,让听众改变原有的知觉方式?

本书提到了绝对音感与相对音感,这也是让爱乐者眼睛一亮的有趣议题。很多人都不知道,跟音乐能力较有关联的是相对音感,不是绝对音感。布列兹便指出,有些作曲家并没有绝对音感,但一定有良好的相对音感。此外,绝对音感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必须有特殊的遗传基础,再加上适时的训练,方能获得绝对音感。布列兹本人具有极佳的绝对音感与相对音感,而且比一般音乐家更擅长分解复杂的声音,这项能力也让他在指挥时能够明察秋毫,让团员们心悦诚服。爱乐者阅读此书时,不妨搭配聆听布列兹所指挥的德布西与马勒音乐,细细品味乐曲中精准、清晰、致密的声响组织。

在坦率真诚的对谈中,自然少不了立场鲜明、各持己见的争论,跨领域交流进行至此,终于火花四射。当熊哲指出,心理学家以实验法研究音乐引发各种情感时,布列兹直接批评:「一旦我们试图评估各种经验,个人的行为就会受到扭曲」,这是他对于心理学的根本怀疑。布列兹认为心智的运作方式因人而异,因此,心理学家就算汇集了许多经验与资料,却很有可能得出缺乏证明与整体说服力的结果。同样的,当熊哲指出,心理学家发现婴儿有能力辨认出「完全五度」这个音程时,布列兹的批评也是基于类似理由,他认为各种音乐形态都来自后天的学习与文化形塑,音乐世界并没有什么「自然律」。

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跟布列兹不同。人类的心智,从来就不是一张任由文化涂写的白纸。我们如今所拥有的大脑,是经过数十万年、数百万年演化而成,其中有些千锤百鍊的古老能力,也影响着音乐认知。举例而言,脑中的纹状体(striatum)是指引我们学习规则、运用习惯的脑区,在演化史上相当古老,许多嵴椎动物都借由纹状体来趋吉避凶。近年的脑造影实验发现,当我们在预测功能和声(functional harmony)[4]的进行时,需要纹状体的参与[5]。这样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一方面阐述了功能和声的生理基础,一方面也丝毫未减损非功能和声(例如德布西的音乐)之艺术价值。我认为,探讨大脑处理音乐的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因为不管音乐怎么创新,我们永远只能依赖大脑去理解音乐,其中处理语言、运动、情感讯息的脑区,在音乐认知中扮演关键角色,人类不可能另外订做一个大脑,专门用来听音乐。从这个观点来看,作曲家与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资讯科学家共同合作,釐清音乐跟其他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解析音乐讯息的本质,是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书虽然以音乐为主题,但其价值并不侷限于音乐领域,而是为人文艺术与神经科学的交流立下新的典范,其中,布列兹对于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谨慎谦虚的学习精神,让我尤为敬佩。布列兹对于动物的行为展现了高度兴趣,求知慾旺盛,而听了熊哲讲述大脑的运作之后,他也很高兴地说:真是上了一课!在忍不住批评了音乐心理学家之后,布列兹立即想到:或许这番批评是源于自己的误解。这类的针锋相对与思想折冲,对于往后的各种跨领域交流都深具启发性。布列兹所关怀的世界问题之一,是相异文化之间交流不足,所造成的彼此误解与敌对,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崩解,他十分忧心,「共同体主义的人以暴力实现他们心中的普世性」。布列兹关切印度音乐、日本能剧、东南亚的皮影戏,也希望向其它文化吸取一些不同的元素,以革新歌剧。其实,认知科学也需要这样的宏观视野,以对于人类心智与行为有较全面的了解。

看完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布列兹持续创新的精神。他总是希望在事物间捕捉一些不寻常的特质,从中实践个人创意,「在那个瞬间,只想着非抓住不可。即使我们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也无法回到过去。」
所谓「活在当下」,再次获得了深刻的意义。


[1] 简而言之,「序列呈现」就是将全部十二个音排成一个序列,每个音在一个序列中不得重复出现,而「序列变形」就是使用倒影(inversion)、逆行(retrograde)等方式,让同一个序列产生各种变化。
[2] Marc D. Hauser, “The possibility of impossible cultures”, Nature, 2009, 460, p. 190-196.
[3] Chatterjee A, Vartanian O, “Neuroaesthetics”, Trends. Cogn. Sci., 2014, 18(7), p. 370-375.
[4] 西方的大小调音乐,经常以主和絃、属和絃、下属和絃为和声进行的核心,其中属和絃之后经常会接主和絃,形成稳定性较强的终止式,这种和声称为功能和声。
[5] Seger CA, Spiering BJ, Sares AG, Quraini SI, Alpeter C, David J, Thaut MH, “Corticostriatal contributions to musical expectancy perception”, J. Cogn. Neurosci., 2013, 25(7), p. 1062-1077.

图书试读

美与未完成
 
布列兹:方才您建议从卢梭对音乐的定义出发,依他所说,音乐是「悦耳乐音的科学」。这组定义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为音乐是用来取悦人的,所以音乐不该难听刺耳。可是音乐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取悦人,天差地远!音乐同样可以用来让人感到恐惧。
 
熊哲:其实很多当代艺术家对「美」这个形容词提出质疑,虽然没有到激烈反对的程度。「美的理型」似乎成了古人的幻想,只有在过去才有意义……
 
布列兹:我认为「美」意味着说服力:有些东西乍看很丑,但是第一眼感到丑陋的事物深处也许隐藏着美。没有什么事物是真的丑陋,除非它丑得失败。因为如果丑的东西真的丑,代表它成功达到效果了。一个音要是音区不对,或者太低,也许会很难听,但是在另外一个场合,却可能听起来很动人或很有特色。一旦我们扩大比较的范围,就会发现需要不断增加更多类别,使得比较本身失去意义。
 
马努利:人们向来把美与和谐的比例、与圆满相连结,与宁静而不是紧张相连结……
 
布列兹:也就是与愉悦相连结。
 
熊哲:科学界企图以客观的方式定义艺术作品,而「美可能是丑、丑可能是美」这种悖论不会让科学家的工作变得轻松。相反的,为了建立艺术经验的模型,研究者必须找出哪些「法则」可以界定美感经验,可以标记美感经验的基本特征。这些法则还有讨论空间,但我可以举出其中几项,例如完成度、新颖性、部分与整体之一致、简约、人际交流……等。这些特征至少可以构成一些获得普遍承认的判准,让人们能拥有共同的基础。如果你们同意,我们可以从完成度的问题开始。不知两位是否会同意伊尼亚斯.梅耶森(Ignace Meyerson)对艺术作品的定义?他说:「每个作品都是已完成的;艺术作品是完整的,自成一个世界,(…)它的形式如此,就像不得不然,(…)它体现了作品的整体形式、个别形式及其材质间的和谐。」
 
马努利:完成度的说法会引发很多问题。谁能说一个作品真的已经完成了?
 
熊 哲:布列兹,在您的创作中,「未完成」可说是一项非常强烈的特色。您有一些作品一开始的构思就是以「未完成」为目的。您应罗浮宫馆长罗荷特(Henri Loyrette)之邀策画的展览也是以「未完成」为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终点往往在他方:传奇音乐家布列兹与神经科学家的跨域对谈,关于音乐、创作与美未曾停歇的追寻》,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知识渴望的冲动。布列兹,这个名字在古典乐坛的地位无需多言,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实验性与前瞻性。而神经科学,这个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领域,则试图解开人类大脑运作的诸多谜团。将两者结合,绝对是一次大胆而令人兴奋的尝试。我常常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被某些音乐所打动?是旋律的和谐?节奏的律动?还是其中蕴含着某种无法言说的情感共鸣?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跨域对谈”和“美未曾停歇的追寻”这两个关键词,让我预感到这不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更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智慧对话。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布列兹如何从音乐家的角度,分享他对创作的理解,他对美的感知,以及他如何不断突破自身界限。同时,我也期待神经科学家能以他们专业的视角,解析音乐对大脑的影响,揭示创作过程中大脑的活动模式。这种跨领域的碰撞,必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见,让我对音乐、对创作、甚至对人类大脑的认知,都能有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读到《终点往往在他方:传奇音乐家布列兹与神经科学家的跨域对谈,关于音乐、创作与美未曾停歇的追寻》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一方面是布列兹在指挥台上挥洒自如,用音符构建出宏伟的音乐世界;另一方面是神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精密的仪器探究大脑的微观运作。而这本书,将这两个世界连接了起来。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音乐能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为什么有些旋律会让我们感到愉悦,有些则带来忧伤?这背后的大脑机制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跨域对谈”和“关于音乐、创作与美”这些字眼,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音乐的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之间的桥梁。布列兹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他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本身就是一座宝库,而神经科学家的加入,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科学性的解读角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音乐创作背后的奥秘,探讨美的本质,并深入剖析音乐是如何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产生共鸣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感知、创造力以及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深度对话。

评分

第一眼看到《终点往往在他方:传奇音乐家布列兹与神经科学家的跨域对谈,关于音乐、创作与美未曾停歇的追寻》这个书名,就觉得非常引人入胜。布列兹这位名字如雷贯耳的现代音乐大师,竟然会和神经科学家对谈?光是这个组合就充满了未知与惊喜。我一直认为,艺术与科学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在探索真理、理解世界和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其实有着共通的脉络。书名中的“终点往往在他方”,更是点出了永无止境的求索精神,这不正是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的特质吗?而且,“美未曾停歇的追寻”这几个字,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仿佛作者在邀请我一同踏上一场关于美学本质的深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当一位在音乐领域已臻化境的大师,遇上一位用科学的严谨去解构大脑奥秘的科学家,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璀璨的火花?音乐中的结构、情感、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神经系统,这些都是我一直很好奇的问题。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理解那些超越纯粹感官体验的音乐之美,以及艺术家创作背后的心理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甚至对“美”这个概念的认知。

评分

《终点往往在他方:传奇音乐家布列兹与神经科学家的跨域对谈,关于音乐、创作与美未曾停歇的追寻》,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迷人的咒语,让我无法抗拒。布列兹,这位现代音乐的先驱,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创新与探索。而神经科学,则是近年来最引人瞩目的科学领域之一,它试图解开人类思维和情感的终极密码。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一直认为,艺术与科学并非相互排斥,反而可能相互启发,共同揭示世界的奥秘。音乐,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却又充满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其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它如何触动我们的情感,又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这正是神经科学所能提供独特视角的地方。书名中的“终点往往在他方”,传递出一种谦逊而又执着的探索精神,这正是我所欣赏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去理解布列兹在音乐创作中的独到之处,去窥探神经科学家是如何将大脑的复杂活动与音乐的魅力联系起来。我希望能在这场跨域对谈中,获得对音乐、创作乃至“美”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发现那些隐藏在感官之下的智慧火花。

评分

“终点往往在他方”,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尤其是当它出现在一本关于音乐和科学的对谈录中。布列兹,作为现代音乐的巨匠,他的探索精神无疑是“终点在他方”的绝佳写照。而神经科学,则是在不断逼近人类认知的“终点”,但总有更深的奥秘等待揭示。书名《终点往往在他方:传奇音乐家布列兹与神经科学家的跨域对谈,关于音乐、创作与美未曾停歇的追寻》所传达的,是一种永不止步的学习和探索的态度。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固步自封,而是来自于不断地挑战边界,来自于不同领域的思想激荡。想象一下,当一位对声音的感知、组织有着极致理解的音乐家,与一位用科学的严谨去探究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产生情感的科学家对话,那该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或许能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问:音乐中的情感是如何被大脑解码的?伟大的创作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可循的神经机制?“美”是否具有普适性的神经基础?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音乐与大脑之间的奇妙联系,以及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创作,触及到人类最深层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