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悖论:一个神经心理学家眼中的老化大脑

大脑的悖论:一个神经心理学家眼中的老化大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LKHONON GOLDBERG
图书标签:
  • 神经心理学
  • 大脑老化
  • 认知功能
  • 记忆力
  • 神经退行性疾病
  • 大脑健康
  • 心理学
  • 衰老
  • 大脑可塑性
  • 健康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年不是诅咒,而是时间的馈赠。
  智慧往往出现在老年,但老年不保证一个人拥有智慧。

  当大脑衰老时,如何让心智变得更强大?

  本书以相当独特且正面的角度,探讨了老化的大脑,以及心智老化的议题。在这个人人都害怕心智能力退化的时代,全球知名的神经心理学家埃尔克诺恩.高德伯博士(Dr. Elkhonon Goldberg)带来一系列令人讶异的新证据,证明老化虽然使大脑失去某些功能,但同时也在其他层面上大有斩获。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年纪增长同时也带来「智慧」上的增长,运用过去一生中所累积的知识和经验,让自己能够快速地以模式辨认的能力,做出有效率的决定。

  高德伯博士也对人类大脑老化背后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解释。智慧是老年的产物大家都知道,但是不是年老就一定可以变得有智慧。怎样的心智才能在累积经验之后,可以将专长、才干,提升转化为智慧?而得到时间最棒的餽赠?

  高德伯博士也以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智慧的形成,提出许多历史上直到晚年,也依旧能够有极大成就的艺术家和领袖们,做为有力的佐证。

  本书富含知识性却有饶富趣味,概述大脑精巧的构造在人类一生中如何发展及演变。作者也透过研究指出,年轻时度过的活跃心灵生活的人,可以让我们拥有许多认知工具,这些认知工具可以在我们年老时,赋予我们强大力量,可以保护我们对抗时间对于神经功能削弱。

  身为神经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的高德伯,写这本书的目的根本是为了解决自己与身边友人面对老化的焦虑问题,并试图提出有教育意义的答案,让即将进入熟年的人们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焦虑,以为即将来的老年做准备。老化并非没有好处,老化是智慧的代价,而智慧是无价的。

  目标读者群
  1.即将在十年到二十年内迈入老年的中年世代,如何面对老年的焦虑以及老后生活。
  2.对于人类大脑老化背后的神经机制有兴趣的科普读者。
  3.想开始进行大脑认知运动的读者。

好评推荐

  对「大脑的悖论」的赞扬:

  「印象深刻……相当广博的探讨……《大脑的悖论》收集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证明即便进入晚年,还是有可能维持敏锐的心智能力。」──肯尼斯.西尔巴(Kenneth Silber),《美国科学人杂志》心智版

  「大好消息!我们的大脑能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好!高德伯博士所提出的证据简单明了,且毫无争议…相当具有知识性且读来兴味十足的书。」──黛安.史图特(Diane Stressing),《诚恳家日报》(The Plain Dealer),克里夫兰

  「以一本充满众多与大脑相关资讯和想法的书而言,大脑的悖论非常深入浅出,令人享受阅读的过程。高德伯博士是一个化繁为简的天才,也是一位才华洋溢的作家。」 ──《大脑》

  推荐
  「这本书运用发育神经心理学、脑细胞定位与电脑科学等领域最新的研究结果,优雅地解释了大脑老化……高德伯博士翻转了我们对于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功能,以及前额叶功能的错误假设…在这个大力歌颂青春的年代,很开心地能有一本书提醒我们,虽然年华老去,但我们还是在智识上,有所成长。」──爱玛・克里顿─米勒(Emma Crichton-Miller),《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伦敦

  「书中提到当我们步入晚年,不全然都是处于失去的状态,智慧便是我们最重要的收获。这是年岁渐长最宝贵的附加价值。」──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笛卡儿的错误:情绪、推理与人脑》(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的作者

 
寂静的边陲:北境探险家的绝境求生 作者: 艾莉森·布莱克伍德 ISBN: 978-1-68429-117-5 装帧: 精装,附送手绘地图集 页数: 580页 --- 内容简介 《寂静的边陲:北境探险家的绝境求生》并非一部关于大脑科学或神经学的著作,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意志在极端环境中如何被锤炼与重塑的史诗。本书记录了著名探险家、博物学家伊莱亚斯·凡恩(Elias Thorne)在人类活动几乎绝迹的北极圈内,长达两年半的生死挣扎。 故事始于1908年,凡恩雄心勃勃地计划穿越尚未被完全测绘的“白骨之地”——一片位于北纬75度以北的冰封荒原。他并非为了黄金或名声,而是为了寻找一种据称能在极寒中繁衍的稀有苔藓样本,这种样本被认为是解开古代生态适应机制的关键。 凡恩的探险队由五人组成,装备精良,信心十足。然而,命运无情地在他们进入内陆的第三个月便降临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极地风暴,不仅摧毁了他们的主营地和大部分补给,更将探险队撕裂。凡恩的同伴们或死于雪崩,或在迷途中失踪,最终,他发现自己孤身一人,置身于一个比想象中更为严酷和广袤的寂静世界。 本书的叙事围绕着凡恩如何利用其深厚的野外生存技能、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以及近乎病态的求生意志,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中维系生命展开。它深入剖析了孤独对人类精神结构的侵蚀与重塑过程。 第一部分:崩塌与适应 前四章详述了灾难的发生,以及凡恩在最初的绝望中如何重建秩序。他必须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下,仅仅依靠有限的工具和从融化的冰层下抢救出的少量物资,建立起一个可以抵御永夜的庇护所。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凡恩利用海豹脂肪作为燃料、驯鹿皮作为隔热材料,以及如何用冰晶和骨头制作简易工具的过程。这里的重点在于实践智慧与环境工程学的运用,而非认知科学。 第二部分:时间的扭曲与自然的法则 当生存成为日常,凡恩开始与时间进行一场漫长的博弈。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描绘极昼与极夜的交替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在连续数月的黑暗中,凡恩的日记记录不再遵循线性的时间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对光影、气温和体内生理节律的精确追踪。他发展出一种近乎本能的狩猎策略,学会了如何解读风中细微的雪粒变化,如何分辨远方冰层下海兽呼吸的声音。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极地生态系统的细致描摹,例如对北极熊迁徙路径的观察,以及如何识别和采集深埋于冰雪下的可食植物。 第三部分:记忆的庇护所 当外部世界变得单调至极时,人类的内在世界往往会爆发。凡恩的日记揭示了他精神世界的斗争。他清晰地回忆起在文明世界中度过的每一个细节——他与未婚妻的最后一次谈话、他导师的教诲、他对植物学的热爱。然而,这些回忆并非旨在探讨记忆的神经机制,而是作为精神上的锚点,帮助他在理智崩溃的边缘维持对“人性”的把握。他与唯一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工具——一台老旧的黄铜指南针——进行了无数次的对话。 第四部分:归来与遗失 在第30个月的春季,凡恩利用一艘破旧的捕鲸船残骸,进行了惊心动魄的返航。他最终被一艘路过的挪威渔船发现时,他已经失去了近三分之一的体重,并且几乎无法言语。然而,他带回来的并非那种苔藓,而是数千页的笔记和图画,记录了他与极端环境共存的哲学。 核心关注点: 本书的重点在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力、对物质世界的物质依赖、以及对生存意志的哲学探讨。它关注的是身体在饥饿、严寒和绝对孤独下所展现出的生理极限与本能反应,而非大脑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或认知功能衰退的机制。凡恩的旅程是一场关于“存在”本身的考验,记录了如何在没有外部参照系的情况下,定义“活着”的含义。 --- 评论摘录 “凡恩的记录冷峻、精确,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却又带着人类对自身局限的深刻反思。这不是关于征服,而是关于共存的寓言。”——《探险地理》 “比任何心理学研究都更能触及人类精神核心的文本。它是一部生存手册,更是一部献给寂静的赞歌。”——《北方文学评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埃尔克诺恩.高德伯 ELKHONON GOLDBERG


  埃尔克诺恩.高德伯博士是《大脑总指挥:一位神经科学家的大脑之旅》(Executive Brain)、《大脑新的总指挥》(The New Executive Brain)以及《创造力》《Creativity》等书作者,同时也是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临床教授。目前他也以神经心理学家的身分自行开业,而且是认知神经心理学领域相当活跃的研究者。

  个人网站:www.elkhonongoldberg.com/

译者简介

黄馨弘


  国防医学院医学系毕业,现于生医新创公司任职。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大脑的一生
第二章: 大脑的四季
第三章: 当历史上的伟大心灵们,迈入晚年
第四章: 文明社会中的智慧
第五章: 模式的威力
第六章: 探索「记忆」巷
第七章: 永不消失的记忆
第八章: 记忆、模式与智慧的神经机制
第九章: 提「前」做决定
第十章: 全新的事物、熟悉的事物与大脑两元性
第十一章: 变动的大脑二元性
第十二章: 吃了百忧解的麦哲伦
第十三章: 夏季最热的一天
第十四章: 多动动你的大脑
第十五章: 模式加速器
 
终章: 智慧的代价

致谢
参考资料
名词中英对照

 

图书序言

前言

  身为一个认知神经科学家,我已经很习惯在实验室冷静地讨论与大脑相关的抽象概念;身为一个临床神经心理学家,我的专业训练,让我对脑功能障碍或脑伤的迹象高度警觉。不过,这样的敏锐,只适用于﹁别人﹂的脑损伤,当换成自己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时,我不断痛苦盘算着自己脑中各种可能状况。想到还要等待检查结果出炉,我不禁感到害怕。

  这么自相矛盾的人,可不只我而已。我和许多朋友聊过—都是一些世界级的神经科学家、神经学家与精神科医师—他们也都承认,他们对自己脖子以上的部位是否健康,都不感到好奇。对于自己大脑的状况,他们可是一点也不感兴趣。这种﹁与我无关﹂的态度,总会伴随着一声神经兮兮的讪笑,但我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对我而言,不确定性令人感到焦虑;而试着釐清事实,不管最终结果为何,则至少能让人做好心理准备。过去我的好友和死敌们,直言不讳地用了许多动物学上的用语来形容我的性格,可从来没有人说我是一个抱持鸵鸟心态的人。我为自己遇到困难总是勇于迎「头」面对的个性感到骄傲;而此刻,我也勇于一「头」栽进脑部扫描仪的磁圈当中。一开始,我找了神经外科医师朋友吉姆.休斯(Jim Hughes),希望他能帮我开个核磁共振转诊单。但他嘲笑我的这个点子,试着说服我别去做脑部扫描。

  「万一发现良性脑瘤怎么办?」吉姆说,「你接下来的人生会受尽折磨的。」他提到美国神经外科之父哈维.库兴(Harvey Cushing)的例子,他就长了良性脑瘤。

  我天真地回应说,我觉得自己够坚强,可以理性面对任何结果。而且,了解总是比一无所知更好。
  「如果这样,万一我们在你的脑子里发现不好的东西,」吉姆生气地说,「那会换成我非常自责!」
  在一番激辩后,我们都认为为了满足我那病态的好奇心,让吉姆感到自责似乎是可接受的风险。吉姆已默然表示同意。

  身为一个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及认知神经科学家,过去三十五年来,我研究了各种人类大脑损伤会对人类心智造成的影响,也看过、分析过数以百计的脑部电脑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影像。但尽管这么说,这却将是我此生第一次见到自己大脑的影像。我比一般人都更知道,再轻微的脑伤,都能对一个人的心智甚至灵魂,造成极大的破坏。但在正式检查前的最后评估阶段,我对吉姆说的句句都是真心话。我真的相信,即便最后的结果很糟,我还是能够承受任何消息,而且无论如何,知道总比无知好。于是就在    

  一个阳光普照的四月天,我走进曼哈顿中城区的哥伦布圆环核磁共振影像中心。

  几天后,检查报告和影像档案送到我手上了(一般不会把影像档案交给患者,但毕竟我是同事)。这影像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但也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开心之处。放射师认为,我的大脑皮质沟(位于大脑表面,如同胡桃壳上的皱褶)和脑室(大脑中的空腔,里头充满包围大脑的脑嵴髓液)大小皆正常。就我自己看来,脑沟的确完全没有异状。但即便年长者的脑室本来就会稍微扩张,我的脑室看起来还是稍微偏大。这表示我的大脑可能有些微萎缩。

  另外,影像报告中也提到,在我的左大脑半球白质(当较长的神经通路连结大脑远端区块,并围成名为「髓鞘」、富含脂肪的白色组织,此称作白质)中有两个小区块发出较高的讯号强度。我有注意到这个部分。这种影像上的讯号所代表的意义不明,就我的状况来说,它们最有可能表示我大脑中有局部缺血病变,也就是一部分的脑组织已因缺氧而坏死。不然就是我大脑中有某个区块的髓鞘消失了。依据我个人的见解,这表示我有轻微的脑部损伤。

  影像报告的其他内容并不全都是坏消息。我的内颈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脑血流正常流动,磁振造影扩散影像也没有异常。这表示我的主要动脉都非常干净、没有阻塞,也没有脂肪碎块堵在里头,我的血管都相当健壮。这个结果跟几个月前做的颈动脉超音波检查结果相符。我的血压虽略为偏高,但大致上还算正常,感谢上天,这表示我突然严重中风或是动脉瘤破裂的机率极低。我的海马回(脑中海马形状的结构,对人的记忆至关重要)大小正常,这相当令人高兴。因为海马回的萎缩,往往是阿兹海默症的前兆。

  为了让自己不要再对检查结果紧张兮兮,我决定拜访着名的纽约长老教会医院( 这里正好是我第一次到美国时,以学者身分工作的地方 ) 的约翰.卡若南(John Caronna)医师,他同时也是纽约最顶尖的神经学家。卡若南医师对人亲切热情,他仔细为我做了身体检查,也看了我的脑部影像,还将这些影像交给他的同事—康乃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神经放射部主任过目。他们两位都认为,考量到我的年纪,就算有两个疑似缺血的小点区域,也是非常正常的。

  「看起来是颗有被妥善使用的大脑,如此而已。」卡若南医师用他那极具特色又迷人的幽默口吻说。

  但毕竟我看过了数以百计的脑部扫描影像,我还是觉得我的脑室比同龄的人要来的大,而那两个在影像上很明显、可能表示缺血的小点,也并非必然跟年纪大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我的脑部扫描拿给我的老友山福德.安庭(Sanford Antin)医师看。山迪是纽约最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学家之一,在我的科学生涯中,我们合作了不少具开创性的专案。

  山迪看着我的核磁共振影像,立刻认定其中一个点状物只是假影、不必予以理会,并且很有信心又详尽地向我解释假影是如何产生的。然后他说,另一个点状物也没有显着意义,从而认定我的脑沟和脑回,以各种年龄层的标准来说都非常正常,还夸我有颗「美丽的大脑」。

  于是,我终于放下内心的担忧。回想起来,这次脑部扫描事件可用两个有趣的角度观察:神经系统的角度与神经官能的角度。以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般人是否也该在到达某个年龄之后把我所做的检查列为例行健检的一部分?这值得讨论。也许不需要每年做,但每三到五年可以做一次。预防性的检查越来越重要,毕竟随着年岁增长,面对苦痛我们越发脆弱。因为如此,在全球医疗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大肠镜成为对抗大肠癌的一种手段。乳癌筛检、摄护腺筛检也都有类似意涵。然而,我们很少为大脑做预防性检查,彷彿大脑不是人体的一部分一样。这极没道理,因为在老年人口里,失智的发生率往往与其他疾病不相上下,甚至高于其他疾病。

  心智、大脑以及身体

  这种毫无逻辑又令人感到不幸的态度,大概来自两个未经证实的假设:一个来自一般大众,一个来自医疗专家。直到近代,很多人都还不认为心智是人类生理的一部分,这受到医学和准医学所能检验的范围所限。这观念当然并不正确,这是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延伸。今日,接受过全民普通教育的大众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具备心智是大脑的一部分、同时也就是身体的一部分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将会是本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至于医疗专家,则往往质疑这些能提早诊断出失智的方法。毕竟目前还没有失智症的治疗对策,即便提早诊断出来也于事无补。套句军事术语来说,这一类的资讯「无助于行动」,等同于没用,它们只会让病人感到难过而已。没有治疗对策的诊断结果,仅会为社会带来更多财务负担。但这个十年前还准确而令人悲伤的、不言而明之假设,转眼间已经过时了。各种保护大脑免于老化的药物或非药物性治疗,如雨后春笋般窜出。简单来讲,说失智症「无药可救」的假设,已不再属实。

  虽然道理是这么说,但我发现我的反应还是不免神经兮兮。我很确定和我同年纪的人不管有多开明,对于年岁渐增都感到神经紧张(也许越开明的越紧张),而且每个人表现紧张的方式还都不太一样。身为一个神经科学家,我的反应是立即预约一个脑部核磁共振扫描;而其他人面对上了年纪后的精神官能症则有不同做法。一般人会拼命否认,更精确地说,是拒绝了解,我也亲眼在一些同事身上看到这样的状况。

  这次的经验让我开始认真思索,在现代社会中,当一个人的脑袋承载着一个衰老的心灵时,命运会如何。和大多数生命体或大自然中的事物一样,大脑的健康和失能状态,并非总是泾渭分明。其中有着极大的「灰」色地带──即便大脑「灰」质也是有灰色地带的!

  「战后婴儿潮」这个字眼虽然源自美国,却是一个全球性现象。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十年间,如同北美一样,欧洲与苏联的出生率迅速飙升。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关注「阿兹海默症」的流行,我和数以百万计同年龄层的人,感受到一样的焦虑。当中有很多人,也许几乎是所有人,都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只是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而这些焦虑究竟有哪些只是过度紧张,哪些却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呢?一部分是现实,一部分是过度紧张。当人在步入中年后期时,开始担忧个人的精神官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预见的。对我来说,这样的状态是丰富多彩的,不管是好还是坏。毕竟以我的专业知识,我知道大脑如何正常运作,也了解大脑无法正常运作的各种状况。我和同年龄层的人不同,我身为脑科学家和临床人员,靠着诊断和治疗各种脑损伤带来的影响为生,每天都在面对衰老的心灵和处理失智症。若我能探究自己对于老年的焦虑,肯定能帮助许多人。我希望,像我这样一个渐入晚年的神经科学家所进行的反思,能为各种各样与我同龄的人带来助益。当我们年轻时,我们被无名的欲望驱使向前,我们什么都不怕。然而,正如俗谚说的:当我们老迈,我们只想安稳过日。所谓的「安稳」,是否只是一种停滞不前?所有与老化相关的心智变化都是不好的吗,或是其实也有些好处? 在我持续探索自己的心智状态后,我认为老化对我而言,除了焦虑和日益增加的不安全感外,其实没什么坏处。我注意到一件让我很满意的事:比起三十年前的我,我现在就算单靠直觉,也不太会做出什么荒唐蠢事。我的思绪非常清楚,某些时候运作得甚至比以前更好。多数人年老的时候,想法会变得保守,而我却总是不断让自己更勇于向前。我在心中向「停滞不前」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太过安稳的生活,跟死了有何不同?我一点都不想要那样的生活。

  在这段自我追寻的过程中,我感到最可惜的,便是我无法将这些心智上的改变量化后做比较。例如总体来说,我目前的心智状态比起十年前,虽不能说变得较脆弱,但也不能说变得更强大。我只知道,我的心智和以前有所不同。过去面对问题时,我总是抽丝剥茧地一一击破,现在则是试着找出其中相似的模式。现在的我,早已对于那些孜孜矻矻、劳心劳力的算计不在行,却也不像以前那么需要这些能力。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对于自己感到得意,因为我不需要任何笔记,就能听懂一堂神祕难解的进阶数学课,而且还通过几个月后的考试。但我现在五十七岁了,步入中年已久,我一点都不想再试一次!这太难了!

  然而随着年纪变大,也有许多事情变得比过去简单。现在的我能轻松迸出许多以前想不到的好点子。常常在面对一个乍看之下相当具挑战性的难题时,突然就像有魔法般,将那些伤脑筋的过程毫不费力地略过了。问题的解答来的毫不费力、不着痕迹,就像难题自行解决了一样。我年岁渐增,无法再像年轻人一样绞尽脑汁,但却换得一种反应快速且毫不费心思的判断力。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当我解决棘手问题时,天外总是会飞来神奇的一笔。一开始灵感看起来好像与手上问题毫无关连,但到最后往往会对其提供非常精妙的解答。过去认为彼此间没有连结的事物,其相关性现在逐渐浮现,而且一样是得来不费吹灰之力。比起过去需要主动积极督促我的心智,现在的我,就像风车主人一样,只要被动地享受成果就好。我以前在专业领域上得非常辛苦才能有所突破,但现在﹁灵光一现﹂越来越常出现,不但让我更有生产力,也对研究工作更感到心满意足。就像孩子找到一个隐藏的饼干盒一样开心,还不用遭来处罚。

  除此之外,还有更好且好到让我不敢相信的事,那就是:我终于觉得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虽然听来像是轻度狂躁症发作(我没有,所以敢这么说),但我的确越来越觉得人生像是场盛大飨宴,不再像过去老是觉得人生充满痛苦挣扎。我明白盛宴终有结束的一天,但也许正因为知道结束无可避免,随着年龄增长,我就有益发强烈的冲动,不自主地想要延长这场宴会。这正是步入熟年的自我矛盾:既折服于岁月带来的改变,却还是忍不住想要继续人生这场狂欢。因为生命,并非是一路朝向衰亡的单行道。生命中有许多顺流与逆流,需要去经历、去检视、去理解以及去享受。

  那为什么我的心智能力突然增强,问题的答案就这么即时且毫不费力地出现呢?有没有可能,也要归因于岁月的副产品:智慧呢?一开始,我很怕就这么煳里煳涂地被带进了「智慧」的迷思中,但后来证明这根本就是愚笨之举。我想要尽可能用相对朴素、而且已经被我用了一辈子的科学用语:「模式识别」,取代「智慧」这个带有诗意且过于贵重的说法。

  然而,即便我已经非常小心地,不去使用任何过于浮夸的用语,我发现我还是用了「智慧」这个字眼,甚至造了个新的词:智慧悖论(wisdom paradox),用来泛指因为年岁增长,所产生的自相矛盾。我们的心智,是大脑这自然界生物所拥有的器官的产出。虽然大脑会衰老与改变,但每一阶段的改变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乐趣、好处、损失以及权衡,如同自然界的四季更迭。年轻的时候,如果我们用探索世界与好奇心埋下了心智的种子,随之而来的人生经历将会持续浇灌着这棵作物。等到如同法兰克.辛纳屈在名曲﹁美好的一年﹂中所唱的秋天来临时,我们就能丰收名为「智慧」的成果。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投入新的计画,也就是您手上的这本书。这本书将介绍人类心智宛如四季,从血气方刚到充满智慧的历程。就当我正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感到「智慧」在认知层面、道德层面所指涉的维度都过于广大,以致于我一个人是无法凭借单一观点完整说明的。所以我限制了本书的讨论范围,仅止于智慧的认知层面—一个尽管狭隘了点,却非常值得讨论的领域。

图书试读

第三章
当历史上的伟大心灵迈入晚年

 
大器晚成的人才
 
人类,是极少数平均年龄会远超过生育年龄的生物。为什么演化的设计(请原谅各种拟人化与目的论的用词)在即便个体已无法对于繁衍有任何贡献后,还要继续延长个体的寿命?是什么样的演化压力造成如此奇怪的现象?目前学界给出的一个可能解释是,较年长的个体用其他不同的方式,对于物种的存活做出极关键的贡献。年长个体能够积累知识,并透过语言等方式将文化传承给后代。以学者来说这并不难理解,但普罗大众却常忽视长者在传承上的贡献。
 
在我们的文化中,精力旺盛往往意味着年轻,而精神力下降则意味着衰老。然而,长者潜在的创造力往往被人忽视。我朋友十九岁的儿子乔安,受到社会普遍观点的影响,会带点歧视长者意味地说:「我很讶异像你和我爸这年纪的人,还能一直学习新东西!」当时他的父亲已是全欧洲最受人瞩目的创新者,也是重点大学的领头人物和总统候选人。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他甚至是北欧国家的国会中最受注目的人。但这样的成就也全然没让这位年轻人感到印象深刻啊。
 
今日,乔安这种略为鄙视长者的想法,已受到无数像他父亲或父亲的朋友(比方说我)等年纪虽长却依然成功且富有创意的人所挑战,也许本书大多数读者也会不那么同意他的想法。这实在非常显而易见而广泛地被人接受,且有许多例子都能支持我的论点,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将稍微重新整理相关案例,再次揭露这个令人震惊但可能简单到有点污辱读者智商的事实。我会提到两个较少有人关注的点,加强前几章所提到的论点。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人的心智不但有可能终其一生都很活跃,更可能到年纪大时才变得特别活跃。我称这样的人为大器晚成类型。历史上有太多极富创造力和政治领导力的例子,都是直到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才达到巅峰的。这些伟大的个体都在他们晚年时期才到达人生的巅峰而享有盛名。文学界、建筑界、绘画界、科学界及政治界,都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以下举的六个例子,将挑战一般文化中认为年老等同退化这个根深蒂固的概念。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大腦的悖論:一個神經心理學家眼中的老化大腦》真是抓人眼球!特別是「悖論」這兩個字,讓我在還沒翻開書頁前,就開始腦補各種可能性。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難免會有變化,但我們常聽到「老謀深算」、「薑還是老的辣」這種說法,似乎又暗示著老人家在某些方面有著年輕人無法比擬的優勢。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神經結構上的改變,還是心理層面的適應? 身為一個對科學議題很有興趣的台灣讀者,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精彩的紀錄片,帶領我們深入探究大腦在老化過程中的奧秘。作者身為神經心理學家,想必能從專業角度,剖析大腦的複雜性。我期待書中能有紮實的科學研究作為基礎,但也希望作者能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讓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例如,會不會探討一些關於記憶力、學習能力、情感處理等方面,老化大腦的獨特性?甚至,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正向的觀點,讓我們看到老化大腦所展現的獨特智慧和韌性?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視角,打破我們對老化大腦的刻板印象,甚至激發我們對生命不同階段的想像。

评分

「大腦的悖論:一個神經心理學家眼中的老化大腦」,這書名簡直是為我這種有點年紀、又對自己大腦變化感到好奇的人量身打造的!想當年,我也是個記憶力超群、思緒敏捷的年輕人(自誇一下XD),但現在,偶爾會出現「話到嘴邊忘了說什麼」、「找眼鏡結果戴在頭上」這種尷尬時刻。這讓我開始思考,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我特別好奇,書名中的「悖論」究竟是指什麼?難道說,我們在某些方面退化了,但在另一些方面卻變得更強大?像是,我們是不是會變得更難學習新事物,但同時處理複雜情況的經驗卻更豐富?或者,我們的情緒反應是否會有所改變,變得更為穩定,還是更容易波動?作為一個台灣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為我揭開這些謎團。我想知道,這些「悖論」是如何形成的,有沒有科學的解釋?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臨床上看到的真實案例,讓我們更能感同身受?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不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方法,讓我們在面對大腦的老化時,能夠積極應對,甚至發掘出老化大腦所潛藏的另一種「力量」。

评分

《大腦的悖論:一個神經心理學家眼中的老化大腦》,光聽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覺得很有份量。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的普通人,我對於「老化」這個話題,既熟悉又感到些許茫然。我們都經歷過年輕,也都在看著身邊的親友們慢慢變老,大腦的變化,從記憶力減退到思緒的遲緩,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悖論」這個詞,卻讓我產生了好奇。 我想,作者身為一個「神經心理學家」,應該會用非常科學、但同時也富有人文關懷的角度,來剖析這個「悖論」。我希望書中不會只是陳述現象,而是能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例如,書中會不會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到了老年,反而比年輕時更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又或者,為何有些看似退化的功能,卻能被其他能力的提升所彌補?我尤其期待,作者是否能透過一些生動的案例,或者深入淺出的科學解釋,來描繪出老化大腦的獨特風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不再只是恐懼於大腦的老化,而是能夠以更開闊、更理解的態度,去面對生命中的這一個階段,甚至從中發掘出新的可能。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名《大腦的悖論:一個神經心理學家眼中的老化大腦》,就覺得很有意思。身為一個正值壯年,但開始感受到歲月痕跡(例如,有時候記性好像沒以前好了,找東西要找很久XD)的台灣讀者,我一直對大腦的運作,尤其是隨著年齡增長會發生什麼變化,充滿好奇。這本書名中的「悖論」兩字,更是讓我聯想到,老化的大腦在某些方面似乎退化了,但在另一方面,又可能累積了更豐富的經驗和智慧,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究竟該如何理解? 我很好奇作者,一位神經心理學家,會從什麼樣的角度來剖析這個「悖論」。是從科學研究的實證出發,還是會結合臨床的案例來闡述?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常見的老化迷思,並且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開這些謎團?例如,很多人都覺得年紀大了就一定會失智,但這真的是絕對的嗎?有沒有可能透過一些生活習慣或訓練,來延緩或預防大腦的老化?身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希望書中能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一些專業術語,而不是讓我覺得像在讀教科書一樣枯燥。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像是如何保持大腦的活躍、延緩認知衰退的方法,那就更棒了!總之,我對這本書的「神經心理學家」視角,以及它探討「老化大腦」的「悖論」主題,感到非常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更從容地面對自己的老化過程。

评分

這本書名《大腦的悖論:一個神經心理學家眼中的老化大腦》,讓我立刻聯想到最近新聞裡常在討論的長照議題,以及身邊長輩們陸續出現的記憶力衰退現象。但「悖論」這兩個字,又似乎暗示著事情並非那麼單純的「衰退」兩個字可以概括。我很好奇,老化的大腦究竟會呈現出怎樣的「悖論」? 身為一個在台灣社會中,也開始感受到自己步入中年的讀者,我一直很想了解,大腦這個奇妙的器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究竟會經歷哪些細微而又深刻的變化。尤其是「神經心理學家」這個身份,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從一個專業的、但又不是過於學術的角度,來剖析老化大腦的現象。會不會探討到,某些認知功能可能下降,但某些智慧、判斷力卻可能因為經驗累積而提升?書中會不會有關於大腦可塑性的討論,即使在老化過程中,大腦是否仍然有學習和適應的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具深度、更貼近現實的觀察,幫助我們理解,老化並非全然的失落,而是可能伴隨著一種新的、複雜的「成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