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音乐的科学II:从古典旋律到摇滚诗篇──看美妙乐曲如何改写思维、疗癒人心

好音乐的科学II:从古典旋律到摇滚诗篇──看美妙乐曲如何改写思维、疗癒人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Powell
图书标签:
  • 音乐心理学
  • 神经音乐学
  • 音乐疗法
  • 古典音乐
  • 摇滚乐
  • 音乐认知
  • 大脑与音乐
  • 音乐与情感
  • 音乐欣赏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怎样看待音乐,决定你成为哪种人!
哪些音乐具有实用性?歌词如何造就人?
  我们为什么深受乐句起伏的吸引和影响?

  如果《好音乐的科学》让人重拾对音乐的热爱
  那么《好音乐的科学II》借由了解音乐的内涵
  进一步深入剖析:为何你我那么爱好音乐!
 
  《好音乐的科学》在本地博客来、诚品艺术分类榜上,缔造了持续畅销长达一年的佳绩;为回应读者的厚爱,现在有了这本续集的问世。我们希望借由本书,带领您深入更有趣的音乐世界;同时──学着用音乐,对自己好一点!

  这是写给爱乐者的大脑科学,也是写给认真聆乐者的音乐心理学+实用社会学。
  人们喜爱音乐的原因之一,就是音乐能给予大脑适度的刺激,并同时产生愉悦的感受。以科普作家的妙喻来说,音乐「不过就是大脑的健身房罢了」。当然,音乐远不只是能让大脑维持良好状态而已,更是一种强大的情绪兴奋剂。

  音乐是良药→→振作并集中精神╳转移厌烦的情绪╳使某情境意义更深刻╳凝聚人心╳纾解压力

  ◎我们的大脑如何将音乐转化为情绪?
  ♦脑干反射:突然发生声响时示警;而其他脑区负责剎车
  ♦节奏诱导:心跳速率与外界合拍,欺骗大脑去感受情绪
  ♦评价制约:将乐曲与愉快事物相连结,使人有美好印象
  ♦情绪感染:在正面旋律或歌词中,同时转变为开心状态
  ♦视觉心像:白日梦让人放松──脑海浮现风景和其他影像
  ♦情节记忆:「亲爱的,他们正在播我们的歌」的情绪效应
  ♦音乐预期:由猜对或猜错下面几个音,感觉高兴或激动

  ◎平时,你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
  沉思与复杂:古典乐、爵士乐、民谣和蓝调。
  激昂与叛逆:摇滚乐、另类音乐,还有重金属乐。
  乐观与传统:流行乐、电影配乐、宗教音乐和乡村乐。
  活力与节奏:饶舌歌、灵魂乐以及电子音乐。

  借由上列四大分类,能完整分析出你的人格特质、文字技巧、运动能力,甚至是政治立场;而经由选择哪种类型的音乐,能有效「放大」或「降温」你的情绪。

  ◎流行乐也有大学问!让不同类型的音乐进入生活,拓展你的音乐视野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布狄伦的歌词,如何巧妙与曲调做出搭配?
  而他和歌手爱黛儿又如何掌握了「提前唱出歌词」的绝佳效果?

  你知道吗?你的音乐品味,透露了许多关于「你」这个人的讯息。对心理学家来说,只要一张你最爱的十大曲目清单在手,就能看出你是否外向、来自什么样的背景,甚至是年纪有多大。我们喜欢、讨厌、或无感的乐曲不仅仅是妆点生活的背景音乐,实际上还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另外,由严肃的实用层面来看:
  ♦如果音乐是良药,我们该怎么自我治癒?
  ♦为何我们都该试着去听懂「古典音乐」这样形式复杂的乐曲?
  ♦如何跨足「原本没有好感」的类型音乐,有效从中汲取养分?
  ♦怎样读懂自身内在的节奏和旋律──从此敏锐聪明、充满决策力!

  ◎本书还收录了更多,你从未听闻的实用音乐小常识
  随身携带任何一件乐器,就能让人的吸引力倍增?
  音乐能治好人们的失眠,并且改变葡萄酒的味道?
  摇滚歌手巴瑞.曼尼洛的歌,可用来控制青少年?
  「莫扎特效应」与这位音乐天才本人没什么关系?
  地球上除了人类之外,只有鹦鹉能够随拍子起舞?
  在生活中,我们为何常被电影音乐的作曲者戏弄?

本书特色

  作者以原创且深入浅出的方式,充分整合了音乐相关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领域数十年的相关研究;借由音乐的各面向不同角度,探索各种多元可能──从音乐如何帮助婴儿与母亲联系、音乐如何改变葡萄酒的味道、或如何说服你在餐馆花更多钱……。

  本书将有效拓展你的眼界(还有耳力);告诉你音乐是如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造就我们生而为人的诸般经验感受。

爱乐人齐聚盛赞

  吴武璋    资深爱乐人、实体唱片行工作者
  李明璁    台湾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作家
  连纯慧    纯慧的音乐沙龙创办人
  孙家璁 MUZIK古典乐刊发行人
  张正杰    知名大提琴家
  焦元溥    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院博士、资深专栏作家
  廖珮岐     音乐治疗师
  刘名振《音响论坛》前主编、优声学音响负责人
  黎家齐    PAR表演艺术杂志总编辑
  ──好音乐、好心情推荐!(以上排序,依姓氏笔划)

  ♪原本担心喜欢音乐的感性会被分析音乐的理性所打扰,但翻了书之后就停不下来。一路持续的好奇与解答,对话交织像流泻不止的旋律,美妙也有趣极了!──李明璁 台湾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作家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音乐要表达的,是言语不能描述,内心又无法忽略的情感。」而这份玄妙艺术的背后,究竟有哪些以科学为依据的趣闻轶事呢?这本丰富好书,绝对令读者惊叹连连、大唿过瘾!──连纯慧 纯慧的音乐沙龙创办人

  ♪不相信音乐的功效有多大?《好音乐的科学II》带你重新认识这帖世纪良药。──孙家璁 MUZIK古典乐刊发行人

  ♪关于我们所处「音乐过剩」机会和陷阱时代,作者抛出了令人着迷的议题,并与之回应。──《金融时报》

  ♪作者的写作风格很健谈、朴实无华;仿如安坐家中,以非正式的姿态开讲,并为读者带来有趣的音乐时光。──《卫报》

  ♪如果你曾觉得乐理中的半音、音阶、和弦等术语隐晦难明,那么本书将让你感到放心。──《华尔街日报》

  ♪包威尔在本书中对音乐的贡献,堪比马斯特与强森对性学的贡献。──音乐家暨生物声学家、《壮丽动物交响乐》(The Great Animal Orchestra)作者 伯尼.克劳斯(Bernie Krause)博士

  ♪专为音乐爱好者所写的一本书。──《大志》(Big Issue)

  ♪充满洞见与奇想的飨宴。──Kirkus评论

  ♪包威尔由他人(在心理学与社会学领域)几十年的研究中汲取精要,透过自身的幽默感,协助读者用全新的角度聆听音乐……本书提供了坚实的案例基础让我们了解:毫无疑问地,为什么人们爱(同时需要)音乐。──《出版人週刊》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音乐对人类思维、情感和生理机能的影响,但刻意避开您提供的具体书名内容: 音乐的深层律动:探寻旋律、节奏与心智的交织世界 一本深入剖析人类听觉体验、情感共鸣与认知重塑的权威指南。 音乐,这种人类文明中最古老、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其魔力远不止于悦耳的声响。从远古的仪式号角到现代的数字音景,音乐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悄无声息地雕刻着我们的记忆、塑造着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着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学科的藩篱,潜入声波构筑的复杂迷宫,揭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觉享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科学原理与文化意涵。 第一部分:声波的生理学与听觉的感知迷思 我们如何“听见”?这不仅仅是耳朵将空气振动转化为电信号的机械过程。本书首先着眼于听觉的生物学基础,详细探讨耳蜗毛细胞的精妙结构如何将复杂的频率信息编码,并传递至大脑皮层。我们将深入研究听觉中枢的运作机制,解析音乐中的音高、音色、节奏和力度是如何被大脑的各个区域协同处理的。 更引人入胜的是对感知的研究。我们探讨“绝对音感”与“相对音感”的差异,以及音乐的节奏如何与我们内在的生物钟产生同步效应。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某些节奏能让你不自觉地跟着摇摆?这其中涉及运动皮层与听觉皮层的紧密耦合。我们还将考察音色(Timbre)的本质——它如何使我们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小提琴与长笛的差别,以及合成器如何通过构造全新的谐波结构来欺骗我们的听觉系统。 此外,本书也挑战了我们对“和谐”与“不和谐”的既有认知。从毕达哥拉斯的音程和谐理论到二十世纪无调性音乐的冲击,我们审视文化背景如何训练我们的耳朵去接受或排斥特定的声音组合。音乐的“好坏”,并非全然客观,而是心智与环境的互动产物。 第二部分:音乐与情感的神经科学桥梁 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是人类经验中最强烈也最神秘的连接之一。为什么一首特定的曲子能瞬间将你带回童年,或者让你的心跳加速?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情感神经科学。 我们利用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如fMRI和EEG)的成果,追踪音乐激活的大脑回路。重点在于奖赏系统的激活,特别是多巴胺的释放。揭示了“毛骨悚然”的体验(Frisson)是如何在大脑中触发类药物的愉悦感。我们分析了“期待”与“满足”在音乐结构中的作用——当旋律线发展到预期的解决点时,内啡肽和多巴胺如何共同作用,产生强大的情感释放。 本书详细区分了音乐引起的生理性情感反应(如心率、呼吸模式的改变)和心理性情感体验(如悲伤、喜悦的认知标签)。我们探讨了不同的调式(大调与小调)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中被关联到特定的情绪色彩,并分析了记忆的“音乐锚定效应”,即为何音乐能成为我们最持久、最鲜活的记忆载体。 第三部分:认知重塑与音乐干预的未来 音乐不仅是情感的催化剂,更是认知训练的强大工具。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音乐对思维结构的深远影响。 我们考察了学习音乐对非音乐技能的迁移效应。对儿童和成人的研究表明,学习演奏乐器如何增强空间推理能力、数学逻辑和语言处理速度。这并非简单的“训练效应”,而是音乐训练如何重塑了大脑的白质连接和灰质密度,优化了执行功能(如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 在临床应用层面,本书深入探讨了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的科学依据与实践前沿。从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同步训练,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记忆唤醒,音乐如何绕过受损的语言和逻辑通路,直接与情感和运动系统沟通。我们分析了节奏刺激在恢复中风后语言能力(失语症)中的潜力,以及和声与旋律如何被用于减轻慢性疼痛和焦虑水平。 此外,我们也将讨论创造力与音乐的关系。音乐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整合的认知活动,它要求个体在结构化的框架内进行即兴表达。通过分析作曲家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解决问题和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边界。 结语:倾听的艺术,生活的科学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一种更具洞察力的“倾听”方式。当我们理解了旋律背后的数学逻辑、节奏中的生理同步,以及和声中的情感编码,我们对日常聆听体验的欣赏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音乐不再是背景噪音或单纯的娱乐,而是理解人类心智复杂性的一把钥匙。 通过严谨的科学视角和丰富翔实的案例,本书旨在为音乐爱好者、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工作者以及所有渴望深入理解自身听觉世界的读者,提供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乐趣的里程碑式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包威尔 (John Powell)


  约翰.包威尔博士为一受过古典音乐训练、顶着一头自然卷的物理学家。他曾于国际雷射会议上演说,也曾在酒吧弹奏吉他,以换取免费啤酒喝,而后者是他比较偏好从事的活动。他拥有作曲硕士学位,以及物理博士学位,并在英国诺丁罕和瑞典Lulea市的几所大学中教授物理学,以及在英国雪菲尔大学(Sheffield University)教授音乐声学。目前居住在英国诺丁罕。

译者简介

柴婉玲


  是资深文字工作者也是爱乐人,曾于英国进修工作多年,从翻译《好音乐的科学》开始,便与包威尔的英式幽默结下不解之缘。最新译作为大写出版的《美丽的限制》。
 

图书目录

Chapter1:你的音乐品味为何?
Chapter2:歌词,以及乐曲中的意涵
Chapter3:音乐与你的七情六欲
Chapter4:重复、惊喜和鸡皮疙瘩
Chapter5:音乐如良药
Chapter6:音乐真能让你更聪明吗?
Chapter7:从《惊魂记》到《星际大战》:电影配乐的魔力
Chapter8:你有音乐天分吗?
Chapter9:音符小基础
Chapter10:曲调里有什么?
Chapter11:将曲调从伴奏中解放出来
Chapter12:别相信自己的耳朵
Chapter13:不协和音
Chapter14:音乐人如何触动我们的情绪
Chapter15:我们为何会爱上音乐
Chapter16:若干繁琐细节
第一节 音色
第二节 回弹现象
第三节 配上和声
第四节 和声中藏有多少曲调?
第五节 音阶与调
致谢
聆赏推荐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A.主要参考书籍与延伸阅读建议
B.各章附註资料来源
 

图书序言

第一章

  你的音乐品味,透露了许多关于「你」这个人的讯息。对心理学家来说,只要一张「最爱的十大曲目清单」在手,就能看出你是否外向、来自什么样的背景,甚至年纪有多大等。要猜出你的年纪其实很简单,因为你所列举的那些乐曲,多半都是在你十七、八岁或二十出头时发行的。而偏向你心理层面上的那些「音乐小档案」,则是数十年来学者们针对音乐品味,以及人们对音乐的情绪反应所做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结果,可说是相当令人惊讶。在本书中,我将会从音乐为什么能让我们热泪盈眶,一直到人们怎样利用音乐,好让你在餐厅里多喝两杯,来探讨音乐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且让我们先从了解你的音乐品味说起。

  根据最近的一次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地球上约有七十亿人口,这就表示人类有七十亿种性格,每种性格都各有其音乐上的好恶。由于人数实在太庞大,早期从事音乐品味研究的人,为了让事情进行得容易一些,便决定简化全世界的「人格类型」成两种:上流社会的,和中下阶层的,并理所当然地将音乐区分为两类:高层次的,和低层次的。而且很快地,他们就下了令人惊叹的结论,认为上流社会喜爱高层次的音乐,而剩下的就全都是中下阶层民众所爱听的。

  二十世纪中叶的生活,多么简单啊!

  幸好,之后事情有些转变了。

  自一九六○年代开始,为数众多的研究,都针对「如何以可信方式来评量性格」而展开。由于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混杂了好几种特征,到了一九九○年代初期,心理学家逐渐归

  纳出下列五种可被客观评量的基本人格特质:
  开放性(Openness,又与「教养」或「智力」有关)
  谨慎性(Conscientiousness)
  外向性(Extroversion,或「活力」)
  亲和力(Agreeableness)
  神经质(Neuroticism,或「情绪稳定性」)

  近年他们还纳入了「第六种」特质,也就是某种结合「诚实与谦逊」的特质。
  整件事的重点在于,只要针对这五或六种特质,给予从一到十的评分,就能大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特质。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有时会选择能将当下情绪放大的音乐,有时却又相反。比方说:在你准备出门参加派对时,可能会挑首让自己兴奋的音乐来听,好让情绪逐渐升温;相反地,当你刚从那场派对回来,正因意中人跟你要了电话而兴奋不已时,大概就会想听一些舒缓、放松的音乐,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

  过与不及的刺激,对我们的大脑都不好,且不管听哪一种类型的音乐,大脑都得工作。因此,你如果正枯燥地开着车,播放复杂刺激的音乐就能避免让你觉得太无聊,而且还能让人保持警醒。但要是你得在繁忙的市中心驾车穿梭,大概就会将音量调小或干脆关掉,又或改听不那么费神的音乐,因为不这样做的话,你的大脑可能就无法同时处理复杂的音乐和紊乱的交通了。

  当我们不需要应付这类复杂的交通状况时,就会抱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乐曲中的复杂度。我们希望曲子不要太复杂,但也不要太单调(无聊),而要它刚刚好—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有关「初体验」一首歌时的有趣观点。

  第一次听某首乐曲时,由于它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因此会感觉格外复杂。我们不知道乐曲中的下一组和弦或音符是什么,同时我们的大脑也忙着分析发生了什么事。倘若我们一听就喜欢因而一听再听,就会开始熟悉这首曲子,并觉得不那么复杂了。「熟悉感」会让某首曲子无法跨越我们「过于单调」的门槛,而这正是某些原本好听得不得了的畅销单曲,在我们听了不下二十遍后,突然就不想再听的原因之一。但对于我们一开始觉得太复杂的曲子来说,却可能发生相反的情况。在听过数遍之后,复杂度随之降低,这首曲子便可能会被我们归入「正合我意」的类型中。这种事在我身上发生过好几次,像是在同一张专辑中,有一首是一听就喜欢,而另一首则较复杂,刚开始我为了聆听那首好听顺耳的歌,就必须忍受另一首本来难以入耳的曲子。然后,在我逐渐熟悉了整张专辑后,我竟转而喜欢那另一首曲子,因为原本好听的歌开始变得有点无聊,而复杂的曲子却愈来愈容易入耳,让人愈听愈享受。

  随着年纪渐长,虽然我们仍保有年轻时的音乐喜好,但在品味上却更为成熟。我们开始懂得从有趣的(而不只是美好的事物上)得到更多乐趣。而音乐那「过于单调」的门槛,就像大多数事物一样,会随着历练增多而逐渐增高。成熟的品味不见得就等同于高层次,但被认为高层次的音乐类型,诸如古典乐和爵士乐等,在与流行乐相比下,通常能提供相当高层次的心智刺激,这也正是为何许多爱乐人,即便在三十岁前并不特别爱好这类音乐,但在进入熟龄阶段后,也会逐渐受到这些音乐类型吸引的原因。

  关于你的音乐品味,很棒的一件事就是:你随时可以为自己增添新的类型,让音乐品味不断延伸下去。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音乐原型吗?若脑中能创造愈多原型,你就能欣赏更多种类的音乐。在某种原型尚未成形前,你对那些一开始不太喜欢的曲子,不妨多听几遍,我跟你保证,这样做绝对值得,因为如此一来在未来的人生中,就会累积愈来愈多曲目供你聆赏。

 

图书试读

〈结婚进行曲〉的由来──你的音乐品味为何?
 
我想我并不是唯一觉得〈结婚进行曲〉(Here Comes the Bride)是世上最无趣乐曲之一的人,但每当婚礼上响起这个旋律时,在场的所有人仍禁不住微笑颔首,因为它已成为每位新娘步上红毯时必放的标准曲目。
 
华格纳在一八五○年为歌剧《罗安格林》(Lohengrin)谱写这首平淡的送葬曲时,本该就此埋没不见天日,但维多利亚女王的爱女,假设也叫做……维多利亚好了,却挑选了这首曲子做为她结婚时的进行曲(也许这位公主并不指望婚姻生活会多有趣)。而她为走出教堂时所选择的曲目,则是由孟德尔颂所谱写的〈婚礼进行曲〉(Wedding March),此曲虽然较为明快活泼,但听起来也还是比较像军队凯旋归国时的奏乐,而非浪漫的乐章。然而,当时皇室不管做什么事,都会立刻引领风潮,因而人人都开始在婚礼上演奏这首曲子。
 
整件事就是这么来的。但到了一九六一年,当肯特公爵迎娶凯瑟琳(Katharine Worsley)时,情况便大有改善(至少是走出教堂时演奏的那首),他们改用了法国作曲家维多(Charles-Marie Widor)那首欢乐的触技曲。英国皇室从此就朝这个方向尽最大努力:一九七三年安妮公主和一九九九年爱德华王子的婚礼,就都选用了维多的触技曲。那么,我们其他人为何还要忍受那种好像六岁小儿用木琴写出来的调子?为什么每个週末从教堂里传出来的不是维多的触技曲?为什么〈结婚进行曲〉始终没有被更美妙的乐章所取代?
 
让我来告诉你原因:这是一群懒惰的管风琴手的跨国阴谋!因为传统的结婚进行曲很容易演奏,而维多的触技曲则难得多。这也就是为何举凡内行的新娘想挑选维多的触技曲时,乐手们就会找各种借口推託,像是「乐谱在一九七四年就掉在暖气后面找不到了」,或是「我很乐意演奏这一首,不过,您不觉得这首有点……俗吗?」。拜託,各位新娘们,坚持妳们的立场,为音乐尽点力好吗?
 
我们说到哪了?……喔,对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好音樂的科學II》,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太好了,終於有更深入的探討了!我一直覺得,音樂的魅力遠不止於表面的悅耳,它更像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能夠直達靈魂深處。特別是「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這個範圍,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我算是個廣泛的聽眾,從小就聽著鄧麗君的抒情歌曲長大,接著青春期愛上了披頭四的歌,那種簡單卻充滿力量的旋律,還有後來的重金屬、藍調,甚至是現在流行的K-Pop,我都有涉獵。每一種音樂類型,都在我人生的不同階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的是陪伴,有的是宣洩,有的是啟迪。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某些曲調會讓我感到悲傷,某些又會讓我振奮?同樣是抒情歌曲,為何有些聽了讓人潸然淚下,有些卻只是淡淡的憂愁?而搖滾樂中的呐喊,有時候聽來像是在發洩憤怒,但有時候又像是在傳達一種不屈的精神。這本書如果能從科學的角度,解析不同音樂風格的構成要素,以及它們對我們大腦、神經系統可能產生的具體影響,那將會非常有意義。尤其對「療癒人心」的論述,我非常期待。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壓力、焦慮無所不在,如果音樂真的有潛力成為一種有效的輔助療法,那絕對是值得深入了解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直接擊中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科學」和「藝術」的交織之處充滿興趣,而音樂無疑是其中最引人入勝的領域之一。我並非音樂科班出身,但對音樂有著極大的熱情。我喜歡收集黑膠唱片,享受那種溫潤的類比聲音;我也會花時間研究不同樂器的音色,以及它們如何在樂曲中相互交織。尤其近年來,我對音樂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功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例如,我常常會在寫作時播放輕柔的古典樂,感覺思緒會更清晰;有時候在運動時,則會選擇節奏感強烈的電子舞曲,瞬間就能燃燒起鬥志。這本書的「改寫思維」部分,讓我聯想到這些親身體驗,我渴望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麼樣的聲音頻率、節奏模式,能夠影響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力,甚至創造力?而「療癒人心」更是讓我聯想到,在人生低潮時,總是有人會推薦某首特定的歌曲來安慰自己。這些歌曲,究竟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來安撫我們的情緒,幫助我們走出困境?我對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理論,更可能是實用的建議,例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音樂來提升效率、緩解壓力,感到非常期待。

评分

收到這本《好音樂的科學II》,就好像收到一份來自未知的禮物。我一直覺得,音樂是一種非常神秘的存在,它沒有具體的形態,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從小到大,我聽過的歌,陪伴了我無數的時刻,有開心的時候,有難過的時候,有迷惘的時候,有找到方向的時候。我記得以前失戀的時候,整整一個星期都只聽同一張專輯,那些悲傷的旋律彷彿懂得我的痛苦,聽著聽著,眼淚就流下來了,流完之後,心裡反而覺得釋懷了一些。還有一次,在準備一場非常重要的考試前,我聽了一首很久以前喜歡的搖滾歌,那首歌的能量瞬間點燃了我內心的鬥志,讓我克服了對考試的恐懼。這本書的「療癒人心」和「改寫思維」這兩個關鍵詞,正是我對音樂最深的感受。我很好奇,為什麼有些旋律能讓我產生共鳴,觸及內心的脆弱?為什麼有些節奏能讓我感覺到力量,像是獲得了某種鼓舞?我想知道,這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科學解釋,例如音樂的結構、樂器、演唱方式,如何與我們的大腦產生互動,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認知。從古典到搖滾,這麼廣泛的範圍,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揭示音樂更深層的奧秘。

评分

這本《好音樂的科學II》的出版,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前陣子工作壓力爆表,每天都感覺腦袋像被塞滿了一團亂麻,晚上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各種思緒不斷糾纏。我嘗試了許多方法,像是冥想、深呼吸,但效果都有限。唯獨每次戴上耳機,放起我最喜歡的電子音樂,那種規律的節拍和層次豐富的音響,總能神奇地讓我的思緒慢下來,彷彿進入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小結界,外界的喧囂和煩惱都被隔絕在外。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很難言喻的體驗,像是身體和心靈都被音樂「重組」了一遍。這本書的標題,恰好點出了我一直在摸索的「科學」部分。我很想知道,究竟是音樂的哪些要素,例如頻率、和聲、節拍,能夠產生如此具體的生理和心理效應?它是否能解釋為什麼某些曲風對我特別有效,而對別人可能不然?我特別期待書中對於「改寫思維」的闡述,因為有時候,聽完一首能引起共鳴的歌,我會突然對眼前遇到的難題有了新的看法,彷彿被啟發了一樣,這究竟是巧合,還是音樂真的有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科學的解釋,那對我來說絕對是一份無價的禮物,讓我能更明智地運用音樂來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專注力。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瞬間,就感覺到一股溫暖的質地,封面設計簡約卻不失質感,標題「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讓我不禁聯想到許多美好的回憶。最近生活有些起伏,正需要一些心靈的慰藉,而「音樂」一直是我最好的夥伴。大學時,我曾經是個熱衷於古典樂的樂迷,常常在夜晚獨自一人,聆聽著巴哈的賦格,感受那種結構之美與心靈的平靜;也曾瘋狂迷戀過某個獨立樂團,他們的歌詞像詩一樣,總能精準地戳中我內心深處的感受,彷彿他們唱的就是我不敢說出口的心聲。這本書的副標題「改寫思維、療癒人心」正是我對音樂最深的期盼。我總是好奇,為什麼某些旋律能讓我瞬間放鬆,某些節奏能讓我充滿力量?為什麼聽著歌,煩惱好像就飛走了?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現象,不僅是感性的體驗,更能從科學的角度去探索音樂的神奇魔力。尤其是「搖滾詩篇」這幾個字,更是勾起了我的興趣,我一直覺得搖滾樂不僅僅是嘶吼與節奏,其中蘊含的強烈情感與社會關懷,也是一種深刻的溝通方式。不知道這本書會如何解析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音樂類型,又會如何將它們與我們的大腦、情緒連結起來。光是想像,就覺得是一趟豐富的心靈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