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或许不是不专心,只是专注的点,不是你要的。
与其担忧焦虑孩子注意力有问题,不如从日常生活教养方式去调整。
3大注意力系统 ╳ 6点提升准则
11款互动游戏 ╳ N种创意变化
教你活用心理学全方位提升孩子注意力!!
* * *
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状况,爸爸妈妈心里总有一堆问号:
‧为什么孩子 上课不专心?
‧为什么孩子 写功课慢吞吞?
‧为什么孩子 做事情拖拖拉拉?
‧为什么孩子 收拾东西丢三落四?
‧为什么孩子 晚上老是磨蹭不睡觉?
‧为什么孩子 玩玩具只有三分钟热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全都是「注意力」问题!
关于「注意力」,孩子的大脑中到底藏着什么奥秘?
家长该怎么做才能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致力将心理学落实于生活,每天和家中二宝斗智斗勇的科学奶爸,
将研究课题结合自家的教养观察,透过案例故事和亲子互动小游戏,
帮助家长懂得孩子心理,了解注意力运作机制,轻松掌握孩子注意力发育关键,
从游戏中戒掉坏习惯,玩出专注,玩出自信,玩出能收能放「最好的注意力」!
〔专家口碑〕
这本书和一般注意力或者育儿书籍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我觉得扬名老师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把复杂的理论,解释得很清楚,并且以很浅白的方式告诉爸爸妈妈,要如何来协助孩子变得更好。
——魏坤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在百家争鸣的教养观念里,幸好有扬名老师既科学又能落实于生活的育儿观点替我们解惑。
——曾心怡(妇女心理专家 / 临床心理师)
〔关于本书〕
很多人都以为持续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最好的表现。
但实际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在专注后,会有一段时间是没办法专注的。
生活中就该有收有放,因为在一个持续紧绷的状态,表现不会是最好的。
辅大心理学教授黄扬名从其博士班研究主题「注意力的运作机制」,深刻感受到注意力的重要性。他说:「注意力主宰着我们的人生。」对于学习,或是人际关系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知道自己有所侷限,才能思考怎么调整:面对能够透过训练改善的,就想办法做训练;而那些没办法改善的,就想要用什么补救措施。
家有大小二宝,将心理学实际应用于教养,採用科学方法育儿的黄教授,在这本书中,不仅帮助我们认识注意力是什么,更重要是告诉大家可以用哪些方式来提升注意力的运作,分享科学奶爸与孩子互动过程的点点滴滴,从怎么分析孩子的问题在哪,到要怎么对症下药。
书里面所介绍各款游戏,依难易程度分有初级版、进阶版、变形版、挑战版等不同玩法,穿插有情境漫画及游戏图解,并以雷达图标示该款游戏可帮助提升能力(注意力、警觉力、创造力、记忆力、语文或数理能力等),寓教于乐,方便家长跟家中大小孩、小小孩因时因地做各种不同的变化。
|专文推荐|
林瑜一 前新北市教育局国民教育辅导团研究员
高雅雪 妈妈互助社群「小村子」创办人
魏坤琳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好评推荐|
Samantha 四千金妈妈
曲智鑛 陶玺特殊教育工作室创办人
邱淑惠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
曾心怡 妇女心理专家 / 临床心理师
叶怡玉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郑国威 泛科知识公司知识长暨共同创办人
苏伟馨 诺瓦中小学暨幼儿园创办人
——(按姓氏笔画序)
推荐序:掌握注意力,教养更轻松 / 林瑜一
推荐序:敞开心,发现孩子的优势 / 高雅雪
推荐序:科学育儿让孩子变得更好 / 魏坤琳
前言(作者序):收放自如是最好的注意力
Part 1你真的了解注意力吗?
第一章:何谓注意力?
警觉是什么?
注意力的转移是什么?
冲突的排解是什么?
集中注意力就够了吗?
|Column|注意力与大脑的关系
第二章:注意力的重要性
注意力对于学习的影响深远
注意力影响人际关系
|Column|该什么时候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章:孩子的注意力是否出问题?
注意力缺失和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是不同的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吗?
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
|Column|如何及早发现孩子的注意力问题?
第四章:并不是越专注越好
过度专注的问题
刚刚好的注意力最好
✔作法一:讲故事
✔作法二:外在环境的改变
✔作法三:帮孩子做任务规划
|Column|如何确认孩子专注在应该专注的点上?
Part 2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玩玩小游戏,促进注意力
第五章:如何提升孩子的警觉能力
提升警觉力的准则
✔作法一:照镜子
■ 正规版【照镜子】
■ 改良版【人体照镜子】
■ 延伸版①【自拍照镜子】
■ 延伸版②【绘本照镜子】
■ 挑战版【接龙照镜子】
■ 变形版【回想照镜子】
✔作法二:找碴游戏
■ 正规版【找碴游戏】
■ 社交版【变脸找碴游戏】
■ 记忆版【回想找碴游戏】
✔作法三:心脏病
■ 正规版【心脏病】
■ 延伸版【算数心脏病】
第六章:如何提升注意力的转移能力
提升注意力转移能力的准则
✔作法一:找座位
■ 正规版【找座位】
■ 延伸版【数学找座位】
■ 校正版【大眼睛找座位】
✔作法二:连连看
■ 正规版【连连看】
■ 扑克版【卡牌连连看】
■ 幼幼版【积木连连看】
■ 物品版【接龙连连看】
✔作法三:猜猜骰子在哪
■ 正规版【猜猜骰子在哪】
■ 光笔版【猜猜骰子在哪】
第七章:如何提升冲突的排解能力
提升冲突排解能力的准则
✔作法一:拆解任务
■ 正规版【拆解任务】
✔作法二:善用糖果
■ 正规版【善用糖果】
✔作法三:逢七过
■ 正规版【逢七过】
■ 简易版【一之七逢七过】
■ 任意版【比你大逢七过】
■ 挑战版【疯狂逢七过】
■ 极限版【魔王逢七过】
✔作法四:相反游戏
■ 正规版【相反游戏】
■ 进阶版【双属性相反游戏】
■ 变化版【动作相反游戏】
■ 复合版①【不听爸爸的话+相反游戏】
■ 复合版②【找碴+相反游戏】
✔作法五:想像游戏
■ 正规版【想像游戏】
第八章:全方位提升注意力
✔作法一:运动
✔作法二:好好睡觉
✔作法三:冥想
怎么在家带孩子做冥想练习
Part 3最让家长头疼的注意力问题与解决之道
Q1:男孩爱做小动作,女孩爱做白日梦?
Q2:孩子上课老走神,玩手机倒很专注,怎么办?
Q3:孩子不耐烦做作业,写功课慢吞吞,怎么办?
Q4:孩子一做数学题就心不在焉,怎么办?
Q5:孩子在学校听老师话,在家老是讲不听,怎么办?
Q6:孩子玩玩具或是做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Q7:孩子爱玩手机、看影片,对其他事都意兴阑珊,怎么办?
Q8:孩子在书桌坐不住,心不在此,怎么办?
Q9:孩子老是喜欢一心二用,该禁止他这样做吗?
Q10: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不认真,怎么办?
Q11:孩子一脸有听没有懂,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吗?
Q12:孩子爱吃糖,就会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吗?
后记(一) 给爸爸妈妈们的一些提醒
后记(二) 育儿的路上,每个父母都是实验者
作为一个长期在育儿领域摸索的家长,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儿童大脑发展的规律。这一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终于理解了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比如为什么会坐不住,为什么注意力总是无法集中。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但他又是一位父亲,这让他能从父母最真实的视角出发,分享他亲身实证的“注意力教养法”。书中的“脑科学游戏”环节,更是让我惊喜连连。这些游戏不仅设计得非常有趣,能够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有效地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效率,甚至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和生活习惯。我试着带着孩子玩了几种游戏,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孩子变得更加专注,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希望,也让我对未来的亲子关系充满了期待。它让我明白,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育儿不仅可以高效,还可以充满乐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让我意识到,原来引导孩子学习和养成好习惯,并非一定要通过枯燥的讲道理或者严厉的管教。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运用其专业知识,从儿童大脑发育的科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这让我这个当父母的,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书中提出的“注意力教养法”,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基于对孩子大脑认知规律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引导方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脑科学游戏”的部分,这些游戏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锻炼专注力,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格。我尝试了其中一些游戏,发现孩子不仅玩得非常开心,而且在游戏过程中,他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让我看到了“寓教于乐”的强大力量。这本书让我摆脱了以往的育儿焦虑,找到了更科学、更有效、也更有趣的方式来陪伴孩子成长。它让我明白,用对方法,育儿可以变得如此轻松而富有成效。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如此”。作为一个平凡的家长,我总是在摸索中前行,看到孩子在学习和习惯养成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感到焦虑。市面上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多如牛毛,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只是提供一些零散的技巧,很少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作者的身份——一位心理学家兼父亲,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信任。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亲身实证来告诉你,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孩子。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大脑的发展规律,这让我终于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听话”或“懒惰”。知道“为什么”之后,我再去看孩子的一些行为,就变得更有耐心和理解。书里提供的“脑科学游戏”设计得非常接地气,我带着孩子尝试了几种,发现效果惊人。孩子在玩耍中变得更加专注,学习的效率也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游戏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和生活习惯,比如坚持、自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本书让我从根源上解决了很多育儿难题,也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能力的人的希望。
评分我是一个对育儿理念非常挑剔的妈妈,市面上很多育儿书我都会翻几页就放下了,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太鸡汤。但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并且反复回味。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心理学家”的专业视角和“爸爸”的亲身体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父亲,作者不仅理解孩子,更能理解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挣扎和困惑。他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指导,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分享他如何一步步通过实证,摸索出最适合孩子的注意力教养方法。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揭示了儿童大脑发展规律,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我们觉得孩子“不听话”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背后都有科学的解释。比如,为什么在某个年龄段的孩子会特别容易被外界吸引,为什么他们的冲动控制能力还不够强等等。理解了这些,我就不再是简单地责备孩子,而是能更有耐心和策略地引导。书里提到的“脑科学游戏”更是点睛之笔,我尝试了几种,发现它们设计得非常巧妙,既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能锻炼他们的认知能力。孩子玩得乐此不疲,而我则在旁边观察,看到他在游戏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逐渐养成了更好的学习习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希望,也让我对未来的亲子关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虽然书名看起来有点学术,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一直觉得自己挺注重孩子的教育,但总感觉在“注意力”这个点上,我总是不得其法。孩子容易分心,学习起来效率不高,有时候我急得不行,但越急越适得其反。这本书就像及时雨,它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从儿童大脑发展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分心,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他们大脑的发育特点是什么。这让我这个做父母的,终于找到了“对症下药”的方向。书里提到的那些“脑科学游戏”,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我带着孩子玩了几次,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而且玩得特别开心,感觉学习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最重要的是,这些游戏不仅仅是玩,它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有情绪管理。我真的看到了孩子在玩耍中进步,这比我苦口婆心地说教要有用的多。而且,书里还强调了“教养”二字,它不仅仅是教会孩子“怎么做”,更是教会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培养他们内在的驱动力。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养,是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塑造一个符合我期望的“模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希望,也让我对未来的亲子关系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