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念瞬间,喜悦无处不在:当拜伦‧凯蒂遇见《道德经》

转念瞬间,喜悦无处不在:当拜伦‧凯蒂遇见《道德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yron Katie, Stephen Mitchell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心灵治愈
  • 《道德经》
  • 拜伦·凯蒂
  • 喜悦
  • 顿悟
  • 人生智慧
  • 积极心理学
  • 东方哲学
  • 认知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1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心灵导师,继全球畅销书《一念之转》后又一经典作品

  《当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托勒大赞:
  拜伦‧凯蒂的觉醒功课如同一把划破幻相的利剑,让你认识你存在的永恆本质。

  不分国籍、性别、年龄、社经地位,全球数百万人齐声推荐:
  「觉醒功课真的很简单,而且有用,它确实让我摆脱了烦恼!」


  三十年来帮助无数人从人生难题中解脱的拜伦‧凯蒂,被《时代杂志》誉为21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心灵导师,她也是当代实用心灵工具「觉醒功课」(The Work)的创始人。

  「人世间所有痛苦,全都来自于我们不断想掌控一切的想法。」凯蒂教导我们,只要运用四个简单的问句,深入探究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再将想法反转过来,就能发现内心真正的答案,从痛苦中解脱。

  凯蒂看世界的角度也相当不同,她欣赏、赞叹一切,她眼里的世界总是充满喜悦,她所说的话如古老的哲理般隽永人心,而这或许冥冥中来自圣人之间想法的唿应。

  在偶然的机会下,知名翻译家史蒂芬‧米切尔从古老的《道德经》中挑选出发人深省的章句与凯蒂分享,从而促成凯蒂谈论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包括:生死、善恶、爱、工作与富足。

  我们可以从她温柔的话语中发现,在任何状况下,她的心永远保持轻松自在、清明如一。而在这段可谓跨越两千年的圣人谈话中,她不仅描述了觉醒的心灵,也让你见证及感受它的实际行动。

名人推荐

  12位工作坊主持人/专家学者一致推荐──
  Natalie Wen张嘉兰/拜伦凯蒂觉醒功课国际认证协导师
  Sophia Wu吴家芸/拜伦凯蒂觉醒功课国际认证协导师
  亚蒂丝/脸书心灵对话版主 
  周介伟/光中心创办人 
  周志建/心理博士、资深谘商师、故事疗癒作家
  林示慧/宇宙之爱社群创办人
  胡君梅/华人正念减压中心创办人
  黄素菲/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教育中心教授
  刘美钦/光的课程带领者、灵性反应疗法执行师
  赖佩霞/心灵讲师、《魅丽》杂志创办人
  谢文宜/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教授
  魏台凤/爱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

好评推荐

  觉醒功课是一套简单、有效且威力强大的工具,它帮助我借由各种人生经历(病痛、失婚、失去亲人)一次次看见事实的真相。也让我看见,自己始终没有离开「道」。──Sophia Wu吴家芸/拜伦凯蒂觉醒功课国际认证协导师(摘自专序推荐)

  拜伦‧凯蒂以四句话质疑自己的方法,帮助我们得以恢复理性直觉的能力,并在觉知中逐渐放下小我的把戏。而凯蒂谘询语言中独到与幽默的引导,更是深深吸引我之处。自古以来多少教典所传授的无非在唤醒 :一切只是个耽溺的梦,唤醒渴求自梦魇中醒来的我们。在凯蒂信手拈来的生活小事例,却以一种平淡无奇的转念,让我们看到喜悦过生活的梦想并非难事!──魏台凤/爱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摘自专序推荐)

  被誉为开悟的女人拜伦‧凯蒂,用她深刻的洞见来评述《道德经》,帮助你我放下阻碍自己心灵喜悦信念。──亚蒂丝,脸书心灵对话版主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由两个希腊字所组成,「心灵」(psyche, soul)和「照护」(therapy, care)。就定义而言,「心理治疗」就是照拂心灵。这本书中强调:当发生人际冲突时,停止探究、分析事情的原委,或是辩护、合理化自己的立场,甚至攻击、批判对方的过失……,因为这些都远离「照拂心灵」。作者提醒我们要回到自己的故事里,回来照护自己杂乱、枯萎的心灵,获得平静与安详,臣服于眼前的事实,让事物自行其道,与现状和谐相处;放下控制与筹画,运用恰恰好发生在生活中的一切,世界会自行治理。《转念瞬间,喜悦无处不在》作者与《道德经》的对话,其实比心理治疗更加靠近「照拂心灵」而能安顿身心。  ──黄素菲,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教育中心教授
 
  拜伦‧凯蒂的觉醒功课……如同一把划破幻相的利剑,让你认识你存在的永恆本质。──艾克哈特‧托勒,《当下的力量》作者

  真实又清新的灵性宣言。──《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拜伦‧凯蒂对《道德经》发人深省的评述,反映出老子看待实相的开放性特质。──《灵性与健康杂志》(Spirituality & Health)

  拜伦‧凯蒂的教导及其日常生活都是纯粹的智慧。《转念瞬间,喜悦无处不在》为我们指出通往内在平安的道路,凯蒂则以她最大的慷慨,勇敢不懈地指引着我们。很少人(包括那些灵性导师)能像凯蒂那样展现强大的智慧来热情拥抱每一个当下。──柏尼‧葛雷斯曼(Roshi Bernie Glassman),《厨师的教战守则:禅师的生活功课》作者

  一位心灵觉者真实生活的礼赞。──《索诺玛指数论坛报》(Sonoma Index Tribune)

  《转念瞬间,喜悦无处不在》对《道德经》提出与众不同、发人深省的评述,它是实用技巧与悖论的巧妙结合。──《灵性与实修杂志》(Spirituality & Practice)

  拜伦‧凯蒂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伟大又启发人心的导师,我个人从她那里获益匪浅。我爱这位睿智无比的女士,并鼓励大家专心阅读这本不同凡响的好书。──伟恩‧戴尔博士(Dr. Wayne Dyer),《灵性启发》(Inspiration)作者

  你所珍惜的信念,也许是那些阻碍你幸福的信念,将受到独特又真诚的挑战,并见识到关于生与死、善与恶彻底不同的观点。──《共同点杂志》(Common Ground)

  对那些希望每天都能获得启发的人而言,这是一本最佳的枕边书。──《SRQ杂志》

  拜伦‧凯蒂的世界既令人惊奇又有一种不寻常的熟悉感。她的新书揭露了我们一直深知的东西:生命可以多么广大辽阔、包容一切和幸福快乐。阅读《转念瞬间,喜悦无处不在》时,你就沉浸在那样的世界里,并很快地优游其中,而看见凯蒂所见到的光辉。──约翰‧塔朗特(John Tarrant),《盐官犀扇:令人喜悦的禅宗公案》作者

  有时候这种喜悦可能令人难以接受,而这也正是凯蒂的探究方法可以翻转人生的原因。她的方法让我们直接体验到,相信那些未经检视的想法如何使我们不断受到禁锢和伤害。这也许是最深入且最充满爱的认知疗法。──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的感官觉醒》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拜伦‧凯蒂(Byron Katie)


  心灵工具「觉醒功课」创始人。四十三岁时「觉醒于真相」,并自一九九二年开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各种场合向广大群众传授「觉醒功课」,包括免费的公开活动、监狱、医院、教会、企业、受虐妇女辅导机构、大学、中小学、週末密集课程、「觉醒功课九日学校」,以及她的「二十八天反转之家」(28-day Turnaround House)。

  她是《一念之转》(Loving What Is)、《我需要你的爱。这是真的吗?》(I Need Your Love──Is That True?)及《转念瞬间,喜悦无处不在》三本畅销书作者。最新着作《心的安在(暂译)(A Mind at Home with Itself)与《虎儿虎儿,这是真的吗?》(暂译)(Tiger-Tiger, Is It True?)即将由一中心出版。官网请见:https://thework.com/

史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

  诗人、翻译家、学者与文选编者,也是拜伦‧凯蒂的夫婿及凯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编译作品包括畅销书《道德经》、《吉尔伽美什史诗》、《伊里亚德》、《奥德赛》、《里尔克诗选》与《道之第二部》(The Second Book of the Tao)。

译者简介

谢明宪


  台湾宜兰人,台科大应用外语系毕,现旅居中国四川。翻译作品有《祕密》、《开悟日记》、《米尔达之书》、《活出奇蹟》、《创造生命的奇蹟》、《告别娑婆外传》等二十余部心灵励志书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序言

史蒂芬‧米切尔


  本书是拜伦‧凯蒂这位心灵觉者的真实生活写照,同时也是她对众人誉为世上最高智慧的中国典籍《道德经》的一种回应。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生活于公元前六世纪,但他也可能只是传说中的人物。我喜欢把他想像成一位身穿旧袍、蓄着一缕胡须、经常处于愉悦的恬静状态的长者。他平易近人,人们可以随时向他请益。对于世人层出不穷的庸人自扰,他总是静观以对。在《道德经》的许多篇章中,老子透过所谓的「圣人」来描述自己。圣人是指成熟的人类,他们超越了智慧和神圣性而达到包容世界、拯救世界的清醒状态。事实上,圣人既不神祕,也不崇高;他们只是清楚地了解到,现实与自己对现实的看法是不同的两回事。他们可能是技工、小学五年级教师、银行总裁或街上的流浪汉,他们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唯一的差别只在于,他们不再认为当下的事物应该与它们的现状有所不同。也因此,不论世上发生什么事,他们都能保持轻松自在,做起事来毫不费力。他们自然而然地善待自己,也善待别人。一旦彻悟而明了自心,你也就成为圣人。

  在此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拜伦‧凯萨琳‧瑞德(Byron Kathleen Reid),通常大家都叫她凯蒂(Katie)。凯蒂曾经是一位实业家及人母,居住在南加州沙漠高原的小镇上。三十多岁时,她罹患严重的忧郁症,后来病情每况愈下,有近十年的时间陷入妄想、暴怒、自我憎恶及不断想寻短的念头中。尤其是最后的两年,她甚至无法踏出自己的房门一步。一九八六年二月的某一天早晨,凯蒂忽然顿悟,从此改变一生。佛教和印度教对这一类的体验有各种不同的称唿,而凯蒂称它为「觉醒于真相」。

  「在那没有时间存在的剎那,」她说。「我忽然发现,当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时,我就感到痛苦;不相信它们时,我一点痛苦也没有。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解脱就是这么简单。我领悟到,原来痛苦只是一种选择罢了。此外,我还发现自己的内在深处,有一种喜悦是任何时刻都不曾消失过的,这种喜悦始终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不久之后,巴斯托市有位「开悟的女士」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开始登门造访,纷纷向凯蒂请教她的解脱之道。然而她很确定,如果这些人有什么需要,绝对不是需要她这个人,而是需要一种方法来发现她所领悟的真相。凯蒂採用的是反躬自问的方法,她称之为觉醒功课(The Work),其实就是将二月那天早上她内在出现的「无言的质疑」具体化为文字。这方法虽然简单到只需要一枝笔、一张纸和一颗开放的心,却有着无比的威力。随着人们透过觉醒功课而出现重大转变的实绩越来越多,凯蒂开始受邀到加州以外的地方公开介绍这个方法,她的足迹遍及整个美国,最后推广至欧洲和全世界。迄今为止,她四处巡回讲授觉醒功课已有十五个年头,有时候甚至是马不停蹄地赶场。她在免费的公开讲座、监狱、医院、教会、公司企业、受虐妇女收容中心、各级学校、週末讲习班和她的九日觉醒功课学校,孜孜不倦地将觉醒功课传授给成千上万的人。

  凯蒂对于灵修经典所知并不多。事实上,在我们相识之前,她连《道德经》都没听过,但她知道什么是喜悦和宁静,并且对心智了若指掌。她明白头脑如何陷我们于不幸,也知道如何利用它来获得解脱。因此,尽管老子早已不在人世,但在凯蒂的眼中,老子就像是一位同事。他们做着同样的工作,并且可以互相对话,而本书就是他们耐人寻味的对话内容。《道德经》的内容围绕着某个主题而展开,同样地,本书绝大部分也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根本觉悟。

  本书的缘起是这样的:第一次见到凯蒂时,我就对她内心的开放和智慧印象深刻,她的心似乎是透明的。她是个极其单纯的人。她其实什么都没读过,对于佛教、道家或其他灵修法门一无所知。她唯一能够谈的,只有她自己的亲身经验。然而,她会脱口说出最令人惊叹的洞见。有时候,那些话竟然跟佛经或《奥义书》一模一样,而她完全不晓得有人说过同样的话。我们婚后不久,出于好奇心,我开始读一些灵性教诲给她听。这些教诲分别来自于老子、佛陀、禅师或斯宾诺莎之类的伟大灵性导师(凯蒂称他们为「你那些死掉的朋友」),她会仔细体会他们的言教。有时候她会点头称是,或者说「没错」、「对,就是那样!」但我偶尔也会惊讶地听到她说:「这样说虽然没有错,但是有一点『偏』了。如果是我,我会这样说……」

  最后,我将自己翻译的八十一章《道德经》全部唸给她听,并记下她对这些内容的回应,而这些纪录就成为本书的写作素材。有时在我的敦促下,她会对每一句话作出回应,但她通常只会针对某一段或其中几句话加以阐述。(本书每一章的卷首语,引用的就是《道德经》中与她阐述的内容最为相关的语句。)整个过程中,我会请她改善或扩充原文的某些东西,或者将她引导到较为实用的方向。有时她对某些问题完全没有概念,我彷彿是在问一只鱼活在水里是什么感觉似的。举例来说,本书的第二章,我针对「美」和「丑」给出非常具体的看法,因为我喜欢莫札特,不喜欢饶舌歌。我这种强烈的好恶分明很管用,可以让凯蒂对「噪音」之类的概念有所参照,因为她的现实体验里完全没有这些概念。

  我们刚开始讨论《道德经》时,凯蒂问我「道」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她,它字面上的意思是「道路」,但它也是指「终极的真相」,或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眼前的事实。她听了非常高兴。「可是,」她说道。「我不明白『终极』是什么意思。对我来说,真相非常简单。没有什么东西在它背后,也没有什么东西在它之上。它毫无祕密。它就是你眼前的事实,它就是当下发生的一切。若想与之对抗,你必输无疑。不爱眼前的事实是痛苦的,我再也不想自虐了。」

  我是在一九七三年得知《道德经》的。到了一九八六年,我怀着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开始撰写我的译本。我尊重《道德经》,一如我尊重世上任何一本书,但《道德经》绝不仅是值得我尊重而已,因为我知道它具有强大的力量。(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年轻时曾深受情绪之苦。他每天会把我译的《道德经》从头到尾读一遍,连注解也不放过,就这样持续一整年来度过那段难熬的时光。)能发现这样一部智慧、实用、堪称生活艺术指南的宝典,实在是太棒了。不过话说回来,阅读「与现状和谐共处的书」或读懂它是一回事,在生活中将它付诸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使是最高智慧的典籍,也无法将它的智慧直接赐给我们。就算我们读了「别想掌控」、「全然活在当下」、「把世界视为自己」、「放下」、「信任眼前的事实」等深刻的洞见,并且深表认同,但关键的问题依然存在:要怎么做呢?我们要如何学会做到那一点呢?

  凯蒂写了两本书,教导大家如何借由质疑那些引发痛苦或与现实争辩的想法,来终止我们的痛苦。虽然没人知道如何放下,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去质疑那些造成焦虑的想法。举例来说,当你心烦意乱到似乎不可能放下这种烦恼的感受时,便可以去质疑诸如「我不安全」、「我不能这么做」、「她不应该离开我」、「我太胖了」、「我需要更多钱」、「人生太不公平」等等这一类想法。经过这一番质疑后,你就不再是先前的你了。最后,你也许会採取某种行动或什么都不做,但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更有自信地平静以对。一旦你的心变得清明,你便能带着老子为我们指出的那种喜悦与慈爱,轻轻松松地活出你的人生。「尽管真相本身无以名之,」凯蒂说。「但喜悦拥有无数的名字,因为没有什么是彼此分离的。而在内在深处,喜悦乃是我们所有人的本来面目。」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当凯蒂使用「探究」(inquiry)这一词时,即是指觉醒功课。觉醒功课是由四个提问及她所谓的「反转」(turn around)组成的,反转是用来获得与你的信念截然不同的体验。这四句提问分别是:

  1.这是真的吗?
  2.你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3.当你相信这个想法,你会有什么反应?
  4.如果没有这个想法,你会是什么样子?

  这些问题乍看之下好像只是一些理性的提问,唯有亲自去运用,才能明白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观察别人运用这四句提问,也可以让你瞥见,甚至体验到它们的威力。只要诚实回答这四个问题,它们在我们的人生中就变成像镜子一样实用,能把我们看不到的那些真相反映给我们。在后面的章节里,你会读到一些延伸的实例。在这些例子中,你会看见人们如何在凯蒂慈爱又深刻的指引下,将觉醒功课应用在他们焦虑的想法上。(本书的附录有如何进行觉醒功课的介绍,亦可在凯蒂的网站或她的着作《一念之转》中找到更详尽的说明。)

  长久以来,觉醒功课一直被看成是一种自我心理调适,但它远远不仅是如此。事实上,它还是一种终止痛苦的自我了悟。当我们深入探究自己焦虑的想法,便能亲眼看出它的虚妄不实。我们会看清它的因果关系,并清醒地觉察到相信那个想法所带来的混乱及痛苦模式。接着,我们便可瞥见这一面空镜子,亦即那超越我们人间故事的世界,并看见如果没有那个想法,我们的人生将会是什么样的光景,从而获得那与我们深信不疑之物截然不同的体验。一旦深入质疑某个想法,它便失去造成我们痛苦的力量,甚至就此消声匿迹。「我并没有放下我的想法,」凯蒂说,「我只是用理解来面对它们,于是它们就放下了我。」
  质疑那些看似真实、感觉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的想法,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凯蒂在本书中带给读者巨大的鼓舞,使他们能清楚看见探究后的解脱自在。也许你早已注意到,本书不仅是《道德经》的评述,它同时也能让你瞥见存在的深度,以及一位女士的真实人生。二十年来,这位女士一直过着老子所描述的那种生活。书中体现的那种轻松又深刻的智慧,全都是货真价实的体悟,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因此本书读来既生动又引人入胜。它描写一位凡事都处之泰然的女士,不论是与年幼的孙女一起跳舞,还是发现家里遭窃贼偷盗一空;不论是站在一个想杀害她的人面前,还是走在通往厨房的探险路上;不论是得知自己即将失明、没通过「你是好情人吗?」的测验,还是被诊断出罹患癌症,她都满心欢喜。本书不仅描述一颗觉醒的心灵,同时也让你看见及感受它的实际作为。

  也许你会认为,尽管数千年前有几位开悟的大师确实获得解脱,但这种境界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其中当然也包括你。不过,本书将扭转你这个看法。

  注:《道德经》是我的《新英译版道德经》一书的缩写。欣赏本书并不需要事先读过我翻译的《道德经》。本书虽然独立成书,但它每一章节都与我的《道德经》译本章节相唿应,因此对照阅读有助于理解本书的内容。

图书试读

13
 
爱世界如己,你便能照顾一切万物。
 
◇◇◆◇◇
 
当你是现状的爱人时,你会清楚地知道,这世界就是你镜中的面容。然而,你要如何成为现状的爱人呢?这个「如何」一直是个谜。但是,现在答案已经很清楚,你只要探究自己那些焦虑的想法就行了。觉醒功课的四个提问和反转,让你想要多深入就可以有多深入。
 
人们总觉得,只有「开悟」才能解脱,可是没人知道开悟是什么。没错,经典说过开悟的事;这个上师或那个喇嘛也宣称自己已经开悟,但那只是概念;那是过去的故事。事实上,根本没有开悟这回事。没有人是永远开悟,因为那会变成未来的故事。开悟只在当下。你相信你焦虑的想法?那你就困惑了。你知道那想法不是真的?那你就开悟了。事情就这么简单。接着,下一个想法又出现了。这次你或许会开悟,或许不会。
 
我发现,焦虑的想法都是重复的,它们永远玩不出新把戏。人们总想「放下」他们的想法,但那就如同是在遗弃自己的孩子。我以前常到沙漠里远离世界,但我的脑袋把整个世界──所有曾经有过的概念,全都带了去。因为我要化解那些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头脑里的想法。那些想法并没有比电视节目来得独特。我发现,全世界不论哪种语言或文化,人们都是因为相信同样的焦虑想法而感到痛苦:「我妈不爱我」、「我不够好」、「我太肥了」、「我的钱不够」、「我老公应该要了解我」、「我老婆不该离开我」、「我们必须拯救这世界」。当然,我从来不会要求人们别去相信他们的想法,那样做不但不仁慈,要人们别相信他们所信之物也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开始质疑那些想法,否则我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相信它们。事实就是如此。
 
以前人们经常问我,我是不是开悟了?我总是回答:「我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我只知道,什么会带来痛苦,什么不会。」我是只要现状的人。我的解脱之道就是:像对待朋友一样,迎接心中生起的每一个概念。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