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的故事(「大历史」学派开创者大卫.克里斯钦2018年最新扛鼎巨作)

起源的故事(「大历史」学派开创者大卫.克里斯钦2018年最新扛鼎巨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Christian
图书标签:
  • 大历史
  • 世界史
  • 人类史
  • 历史学
  • 科学史
  • 文明起源
  • 跨学科
  • 大卫·克里斯钦
  • 历史叙事
  • 全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没有一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人类从何处而来?又该往何处而去?」
《起源的故事》或许可以提供我们一些答案。

获选比尔.盖兹2018年夏季书单,赞誉本书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指引
入围Goodreads年度最佳历史与传记类图书
林俊良、孙维新、陈文屏、黄春木、黄贞祥、杨士范、蒋竹山、谢哲青、颜圣纮等诸方学人一致推荐
「大历史」学派开创者、TED影片点击九百五十万次的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钦最新力作!


【内容简介】
跨越自然与人文学科的藩篱,重新构建你对历史的认知,
走过一趟一百三十八亿年的「历史旅程」

大多数历史学家研究的是一小片段的时间,他们凸显特定的日期、个人及文献。但研究从大霹雳直到今天,甚至深入遥远未来的历史,会是什么模样?注视太古以来的时间,又会如何改变我们理解宇宙、地球,以及自身存在的方式呢?这些正是大卫.克里斯钦开始探讨「大历史」观念时试图解答的问题,人类从何而来,又会往何处而去。

《起源的故事》将打破一般人对历史的认知,跨越自然与人文学科的藩篱,带领读者走过整整一百三十八亿年的「历史旅程」。本书会聚焦于决定性的事件,诸如宇宙大霹雳、地球诞生、人类出现、农业兴起与文明发展,连结一切事物的关联性,构成一个单一却连贯清晰的「历史叙事」,为所有人类知识提供宏大的知识架构。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一九八○年他任教于澳洲雪梨,时时担心现代世界充斥着核武威胁,人类间充满种族文化等等的隔阂与偏见,人们的眼见局限于民族、地区与国家。他深感往昔的历史教学、历史观念无助于客观传递知识,反而更加深、加剧人类的冲突,因而起心动念思索如何教授一门「总和的人类史」,开创所谓的「大历史」学派。

其后,大卫.克里斯钦更跟比尔.盖兹合作,联手打造「大历史计画」,针对欧美的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有志传授「大历史」观念的教师,设计一系列线上课程,大力推广综合天文学、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的跨界新知识。着名的全球史、世界史学者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因而赞誉大卫.克里斯钦的成就,足以媲美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

本书关于宇宙源起、生命起始、人类诞生和未来可能走向的惊人洞见,已大胆重构了我们在宇宙中的定位。

【各界推荐与国际书评】

林俊良|国家太空中心主任
孙维新|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陈文屏|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讲座教授
黄春木|建国中学历史老师
黄贞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
杨士范|关键评论网媒体集团内容长
蒋竹山|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
谢哲青|历史文化工作者
颜圣纮|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依姓名笔划排列)

太空到底有多高?宇宙的极限在哪里?人类到底是打那儿来的?大地生物的终点站又在哪?相信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难解答的问题。这本书由广义的历史观出发,以独特的推理模式加以剖析,或许可为这近乎诡论的问题提供一些蛛丝马迹。──国家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

这本《起源的故事》由历史学者撰写、历史专家翻译,异于一般由科学家撰写的角度与风格,带领我们探讨宇宙天体、地球生命,以及人类文明的来龙去脉,有些仍然不知道「为何」而来,但能够大略叙述「如何」而来的宏观历史。──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教授陈文屏

历史,是一门回顾的学问,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总是由如何回顾所决定。历史,也是一门反思的学问,我们如何定位及展望自己,总是由如何反思所决定。本书将人类简短却自大的历史放入悠远壮丽的宇宙史中重诂,让我们得以更真切地认识自己。──建国中学历史老师黄春木

克里斯钦让我们与大历史的距离不再遥远,《起源的故事》从宇宙的起源一路谈到生命、人类和文明的出现,让我们感到地球上短短几个秋的纷纷扰扰,彷彿全都是庸人自扰,即使妈祖一再托梦,也不会执着于发不发大财的俗世尘嚣。有了大历史观,才能真正用知识立足地球、胸怀世界、放眼星系、征服宇宙!──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黄贞祥

本书宏大广博,是本非常建议花时间好好一读的巨作,作者从「宇宙」的起源,而非「人类」的起源谈起,足见其意图。我特别喜欢用时间轴来提供这个故事一个基本年代概念,让我们意识到在宇宙的维度中,人类的城市国家概念不过是两分半前才开始的,令人感受到沧海一粟,人类之渺小,能用更宽阔的视野看待人生和世界。──关键评论网媒体集团内容长杨士范

继《极简人类史》、《大历史》之后,我们又有一本简明版的大历史专着,这回大卫克里斯钦以更浅显易读的方式讲述宇宙起源、人类诞生及未来发展的宏大故事,身为他的书迷不可不收。──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蒋竹山

我长久以来都是大卫.克里斯钦的书迷。他在《起源的故事》里,将出自众多科学及历史学科的证据和洞见,巧妙地编织成了一部浅显易懂的历史论述。──比尔.盖兹

在《起源的故事》里,大卫.克里斯钦发现一种绝妙的方式,运用历史将我们对世界的全套知识排定次序。这是绝妙的成就。──卡洛.罗维里(Carlo Rovelli),理论物理学家,《七堂简单物理课》、《时间的秩序》作者

对我们当前所理解的宇宙、太阳系、海洋、山脉和矿物、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乃至人类文化与成就驱动力量之起源的壮丽精炼。只用了三百页左右的迷人散文,就把这一切科学、艺术及人文学科的无数洞见编织起来。全书的迷人观点,加上优秀惊悚小说令人手不释卷的力量,令本书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着作,在人类对自身之于地球、乃至地球之于宇宙的地位亟需更透彻、更明智的理解之际应运而生。──肯恩.罗宾逊爵士(Sir Ken Robsinson),《让天赋自由》作者

一部非凡之作,将我等妄自尊大的人类放回宇宙中的应有位置,同时也说明了人类文化与知识故事,何以对我们理解当下、形塑未来至关重要。」──梅里.威斯纳-汉克斯(Merry Wiesner-Hanks),世界历史学会会长

一部迷人的宇宙史,从时间的曙光到遥不可及的未来。──亚马逊读者书评

大多数史学家研究的是最小区段的时间、注重具体的日期、个人和文献。可若是从大爆炸开始一直研究到遥远的未来,历史的风貌将会如何?如果以整个时间变化的幅度来研究宇宙、地球和我们存在方式,历史又会是如何?──亚马逊读者书评

克里斯钦用「大历史」概念抛出了这些问题,是了解我们过去、起源和未来何去何从最有趣的新方式。在《起源的故事》一书,他带领读者探索了长达十三亿八千万年的历史,把重点放在定义事件、主要趋势和关于人类起源的深度问题上。他找出了串连万物万事的线索,从地球的起源到农业、核子大战等等的萌生。──亚马逊读者书评

《起源的故事》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崛起和未来,有令人惊叹的见解,堪称重新规范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比尔.盖兹说,本书基本上是将大历史课程浓缩成一部小书。──亚马逊读者书评
寻觅宏大叙事: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图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断追问自身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那些关于起源的叩问,是文明得以建构的基石。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事件或人物,而是致力于搭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思想框架,用以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一个由宇宙诞生、生命演化、直至复杂社会建构所共同塑造的庞大系统。 本书的笔触,横跨数十亿年的时间尺度,从普朗克常数所定义的物理极限,到人类心智的觉醒与文化的勃兴。我们拒绝碎片化的历史解读,转而寻求一种能够贯穿所有知识领域的统一性叙事。这种叙事,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技术,更要探究驱动其背后的社会组织能力和资源分配逻辑;不仅要剖析工业革命的技术飞跃,更要审视其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心理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宇宙的低语与物质的觉醒 我们的旅程始于“无中生有”的那个瞬间。本书将详细梳理现代宇宙学对大爆炸理论的最新修正与深化理解。我们关注的不是纯粹的物理公式,而是这些基本规律如何为后续一切复杂性的出现设定了“初始条件”。从夸克到原子,从氢气云到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每一步都蕴含着必要的物理法则。我们探讨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奥秘,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塑造星系结构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特别地,我们将深入分析“适宜性窗口”——那些极为苛刻的物理常数和基本力平衡,使得碳基生命得以在特定的恒星周围演化成为可能。这并非是一种宿命论的论断,而是对概率与必然性之间张力的审视。我们追溯了重元素在超新星爆炸中形成的路径,这些“星尘”如何成为地球乃至未来所有生命体的原材料。 第二部分:生命的漫长进化与生物圈的构建 当地球形成并冷却,生命(Life)的化学奇迹开始上演。本书将详细勾勒出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假说,并侧重于RNA世界向DNA世界的过渡这一关键性飞跃。我们不仅仅是罗列生物演化的里程碑,更试图理解这些飞跃背后的驱动力:复制、变异、选择——这套机制的效率和鲁棒性(Robustness)如何超越了非生命体系的简单熵增。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对前生物时代数十亿年积累的量变到质变的集中体现。随后,我们跟随真核细胞的复杂化,多细胞生命的形成,以及对地球环境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造(如大氧化事件)。这些生态系统层面的转变,揭示了复杂性并非线性增加,而是伴随着阶段性的结构重组和适应性危机。 第三部分:心智的跃升与符号的革命 生物学的进化导向了神经系统的复杂化,但真正将人类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的,是符号思维(Symbolic Thought)的诞生。本书将关注智人如何利用语言、工具制造的标准化,以及早期艺术和仪式,实现了认知革命。这不仅是交流效率的提升,更是对现实的“重构”能力。 我们详细考察了火的使用、聚落的形成,以及早期社会结构如何开始超越纯粹的亲缘关系,建立起基于共同叙事的合作网络。农业的出现,这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错误”或“最伟大的进步”的转型,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它如何导致人口爆炸、定居生活、专业分工,并最终催生了我们今日所称的“文明”。 第四部分:文明的张力与全球性的互联 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到罗马的道路系统,从汉唐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信息网络,文明的发展总是在扩张与整合之间寻求平衡。本书将系统性地分析早期国家的形成机制——权力的集中、意识形态的建构(如神权、律法)以及对剩余产品的组织动员能力。 我们特别关注“尺度问题”:为何有些帝国能够维持数百年,而另一些则迅速崩溃?这通常与它们应对内部异质性、资源压力和外部冲击的能力相关。技术创新(如冶金术、印刷术)如何与社会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加速或延缓了历史进程。 在近现代,这种尺度问题被推向了极致。科学革命和启蒙思想不仅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球化并非近代才有的现象,但工业革命赋予了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得地球在生态和经济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编织在一起。本书将探讨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技术体系,是如何驱动这种全球化进程,并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进步和深刻的伦理困境。 结语:面向未来:复杂性的管理与持续性 当我们审视这漫长的“大历史”轨迹,核心议题浮现:在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人类如何避免自我毁灭的陷阱?本书的结论部分将不再是对过去的梳理,而是对当前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瓶颈”进行一次冷静的审视:气候变化、核风险、生物技术的伦理边界以及信息失真的风险。 我们提出,理解起源和演化的根本规律,是设计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将理解宏大系统所需的洞察力,应用于管理我们自己创造的复杂性。这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份关于我们所处位置和未来可能性的深度思考指南。它邀请读者超越日常的喧嚣,站在时间的边缘,重新校准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能成为什么”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克里斯钦David Christian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自一九七四年开始在牛津教授俄罗斯和苏联史,一九八○年代起大举研究世界史,开创以「宇宙大霹雳」为开端的「Big History大历史」。将人类历史置于宇宙演化的宏大背景之下,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俯瞰人类历史发展全貌。着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曾将他的理论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
克里斯钦从一九七五至二○○○年任教于雪梨麦觉理大学,二○○一年转往圣地牙哥州立大学任教,二○○九年一月重返麦觉理大学。二○○九至二○一三年间是首尔梨花女子大学「世界级大学杰出教授」,同时也是佛蒙特大学詹姆士.马许讲座教授(James Marsh Professor-at-large)。他是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会长,并与比尔.盖兹共同发起了大历史计画,建构免费的高中大历史线上课纲,影响了美、澳、荷、韩、英等数十个国家的年轻学子。
克里斯钦现任麦觉理大学大历史学院院长,是麦觉理大学在Coursera平台上的大规模开放线上课程MOOC及大历史专业的设计者与首席教师。他也是麦觉理大学大历史学校共同创办人,该校提供适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大历史线上课程。他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会议发表主题演说,包括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而他在TED上的宇宙历史演讲已被点阅九百五十万次。二○一七年五月获赠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
大历史学院网站:http://mq.edu.au/bighistory
个人推特:Twitter @ davidgchristian


相关着作:《起源的故事(博客来独家双封面硬壳精装版,「大历史」学派开创者大卫.克里斯钦2018年最新扛鼎巨作)》

译者简介

蔡耀纬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译有《大历史:从宇宙大霹雳到今天的人类世界》、《当上帝踩到狗屎》、《暗渡文明》、《间谍、虐待狂与巫士》、《福尔摩沙.美丽之岛》、《平凡的美德》、《1921穿越福尔摩沙》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导论
时间轴

第一部 宇宙
第一章 初始:第一道门槛
第二章 恆星与星系:第二、第三道门槛
第三章 分子与月亮:第四道门槛

第二部 生物圈
第四章 生命:第五道门槛
第五章 小型生命体与生物圈
第六章 大型生命体与生物圈

第三部 我们
第七章 人类:第六道门槛
第八章 农作:第七道门槛
第九章 农耕文明
第十章 当今世界的边缘
第十一章 人类世:第八道门槛

第四部 未来
第十二章 一切将往何处去

致谢
附表
词汇表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导论

  我们不由自主地来到这个宇宙,时间与地点都由不得我们选择。有些时候,我们会像难以计数的萤火虫一般与其他人类同行,与我们的亲人、兄弟姊妹、子女、朋友和敌人同行。我们也会与从细菌到狒狒的其他生物同行,与岩石、海洋和极光同行,与月亮、流星、行星和恆星同行,与夸克、光子、超新星和黑洞同行,与代币和行动电话同行,也与许许多多的空白同行。队伍丰富多采、嘈杂而又玄妙,即使我们人类终将离开,但队伍仍将继续行进。而在遥远的未来,还会有其他旅人加入和离开这个队伍。但队伍终将缩减。从今天算起无数年后,它会如黎明时分的鬼魂一般消失无踪,消解于最初产生了它的那片能量之海。

  我们同行的这个奇异群体是什么?我们在队伍里的位置是什么?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最终又将如何消散?

  今天,我们人类能够把这个队伍的故事讲得比过去更好。我们能够极其精准地确认地球之外数十亿光年处潜藏之物,以及数十亿年前发生之事。我们能做到这点,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更多片的知识拼图,使得可能的全景图像更容易拼凑起来。这是惊人的成就,却也十分晚近。我们的起源故事有许多片拼图,直到我这半辈子才理出头绪。

  我们得以构造出这片广袤的宇宙及其过去图像,部分是因为我们有庞大的头脑,如同一切具有头脑的有机体(organism),我们也运用自己的头脑创造内在的世界地图。这些地图提供了某种虚拟真实,指引我们找到出路。我们不可能直接看到世界的全部细节,那需要跟宇宙一样大的脑袋才行。但我们可以从极其复杂的真实中创造出简单的地图,也知道这些地图与真实世界的重要面向相符。常规的伦敦地铁路线图略去了大多数的蜿蜒曲折,却仍能帮助千百万旅客穿行于城市中。本书正是一份为宇宙提供的伦敦地铁路线图。

  人类与其他一切拥有头脑的物种不同之处在于语言能力,这种沟通工具出奇强大,因为它让我们得以分享各自的世界地图,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出比个别头脑所能创造的更大、更详细的地图。分享也让我们得以参照千百万幅其他地图,测试自己地图上的细节。借由这种方式,每一群人都建构起了对世界的理解,将成千上万年及许多世代之间许多人的洞见、观念和想法结合起来。一点一滴,经由集体学习的过程,人类在我们做为物种存在的二十万年内,建立起愈益丰富的宇宙地图。这意味着宇宙的小小一部分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彷彿宇宙在漫长的睡眠之后渐渐睁开一只眼睛。今天,借由观念与资讯的全球交换,现代科学的精确及严谨,从击碎原子的粒子对撞机到太空站里的空间望远镜等崭新研究器材,以及能运算庞大数字的电脑网路,这只眼睛得以看见愈来愈多事物。

  这些地图告诉我们的故事,是你所能想像到最壮丽的故事。

  童年的我若不把事物放在某张地图上,就无法理解任何事。我和许多人一样,奋力想要把自身各自孤立的研究领域联结起来。文学与物理毫无干系;我在哲学与生物学,或是宗教与数学、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也看不出关联。我持续寻找一套框架,某种涵盖人类知识不同大陆和岛屿的世界地图;我想让自己能够看出这一切是如何形成整体。传统的宗教故事对我始终不太有用,因为小时候住在奈及利亚的我,很早就学会了不同宗教理解世界生成过程的框架并不相同,且往往彼此矛盾。

  今天,一套全新的理解框架正从我们的全球化世界中产生。它是由来自众多学术领域和国家的成千上万人共同建立、发展及传布的。将这些洞见联系起来,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在特定学科范围内不可见的事物;它让我们得以从山顶鸟瞰世界,而非地面平视。我们得以看见串起不同学术地景的联结,令我们得以更深刻地思考复杂性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乃至我们自身物种本质等等广博的问题!毕竟,我们目前是透过诸多不同学科的视角(人类学、生物学、生理学、灵长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研究人类的,但专门化使得任何个人都难以拉开够长距离,看清人类整体。

  追寻起源故事以串联不同知识型态,这一过程与人类历史本身同样悠久。我喜欢想像四万年前有一群人在日落时围坐火边。我想像他们生活在新南威尔斯威兰德拉湖区(Willandra Lakes Region)蒙哥湖(Lake Mungo)南岸,这是澳洲最古老的人类遗骸出土之处。今天,这里是帕坎第人(Paakantji)、央佩人(Ngyiampaa)和穆提穆提人(Muthi Muthi)的家园,但我们知道他们的先祖在这个地区定居了至少四万五千年。

  一九九二年,一具在一九六八年时由考古学家发现的先人遗骸(被称为蒙哥湖一号)终于交还给了当地原住民社群。这是一名年轻女性,部分遗骸遭到火化。相隔半公里外,另一个人的遗骸被发现(蒙哥湖三号),可能是一名男性,死时大约五十岁。他患有关节炎和

  严重的牙齿腐蚀,大概是因为使用牙齿咬出纤维制作网子和绳索导致的。他的遗体受到细心而郑重的埋葬,洒上了取自两百公里之外的赭石粉。蒙哥湖男人(Mungo Man)在二○一七年十一月归还给了蒙哥湖。

  两人都在大约四万年前死去,如今干涸的威兰德拉湖那时充满了水、鱼类和甲壳类,吸引了众多禽鸟和动物,可供猎取或以陷阱捕捉。他们在世的时候,蒙哥湖畔的生活相当富足。

  我想像中的黄昏火边对话,有男孩和女孩、年长的男女,还有父母和祖父母,有些人身披兽皮,抱着婴儿。孩子们在湖边彼此追逐,成年人则快要吃完贻贝、刚捕上岸的鱼和螯虾,以及沙袋鼠肉排的晚餐。对话逐渐严肃起来,由一位老年人接管。如同许多漫长夏日与寒冷冬夜,年长者们复述着向祖先和老师学来的知识。他们询问着那些始终令我着迷的问题:这片拥有山丘和湖泊、谷地和崃谷的风景,是怎么形成的?星辰从哪里来?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儿,又来自何方?或者,我们一直都在这里吗?我们和巨蜥、沙袋鼠、鸸鹋有关系吗?(蒙哥湖人和现代科学对于最后一题的答案都是坚决的「有!」)说故事的人正在传授历史。他们述说着,我们的世界是怎样被遥远过去的强大力量与生物创造出来的故事。

  这些说上了几天几夜的故事,描绘出了蒙哥湖人的宏大典范观念。这些观念有坚实的双腿,能够长久流传。它们结合起来,构成了世界资讯的庞大镶嵌图案。有些儿童或许会觉得故事的某些部分太复杂幽微,乍听之下无法听懂。但他们听到不同的人重复讲了许多次,逐渐习惯了这些故事及其内含的深刻观念。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故事也深入心中,他们逐渐熟悉了它们,更能领会它们的美妙,以及更幽微的细节与意义。

  随着老师们谈及星辰、风景、袋熊和沙袋鼠,以及祖先们的世界,他们建构起一幅共享的理解图,为社群成员们揭示他们在一个富饶、美丽,时而恐怖的世界中的位置:这是你的身分;这是你出身之处;这是你出生前存在过的人;这是一切事物的全貌,你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是在和你一样的人组成的群体中生活所要承担的责任与挑战。故事有着强大力量,因为它们得到信任。它们令人感到真实,因为它们奠基于许多代祖先传承下来的最可靠知识。它们的准确、合理和一致性,运用蒙哥湖人社群及其祖先和邻居所能获得的,对人类、星辰、地景、动植物的丰富知识,再三得到检证。

  我们所有人都能获益于祖先创造的地图。伟大的法国社会学家艾弥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坚称,潜藏在起源故事和宗教中的地图,是我们自我认同感的根本。他说,要是少了它们,人们就有可能陷入极度强烈的绝望与无意义感,还可能因此自杀。难怪几乎我们所知的每个社会都以起源故事为教育核心。在旧石器社会里,学生向长老学习起源故事,一如日后的学者们在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巴格达大学和那烂陀寺,学习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核心故事。

  但奇怪的是,现代世俗教育却少了一套有自信的起源故事,将所有理解的领域串联起来。这或许有助于说明为何涂尔干所说的迷向、分裂和漫无目标在今天的世界随处可见,从德里到利马、从拉哥斯到伦敦皆然。问题在于,在一个全球紧密联系的世界里,有这么多套在地的起源故事争逐着人们的信任与关注,以至于相互阻碍。因此大多数现代教育家都专注于故事的不同部分,学生则从一个个不同学科学习自己的世界。今天的人们学习的事物,从代数到现代史,再到编写电脑程式码,都是我们在蒙哥湖的祖先们不曾听闻的。但我们和蒙哥湖人不同,我们几乎不被鼓励以旧时课堂地球仪串联成千上万张局部地图,成为单独一张世界地图的方式,将知识结合成单独而前后一致的故事。这使得我们对现实,乃至我们全是其中一员的人类社群两者,都只剩下支离破碎的理解。

  现代起源故事

  不过……在点滴累积之中,一个现代起源故事逐渐成形。如同在蒙哥湖述说的那些故事,我们的现代起源故事,也是由我们的祖先採集而来,并历经许多世代和成千上万年的考验与检证。

  当然,它和大多数的传统起源故事不同。部分原因在于它并非由特定地区或文化建构,而是由全球社会超过七十亿人民建构,从而汇聚了世界每一区域的知识。这是所有现代人类的起源故事,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全球传统之上。

  现代起源故事不同于众多传统起源故事,它没有创世神,尽管它拥有的能量和粒子,与众多起源故事里的诸神一样奇异。如同儒家或早期佛教的起源故事,现代起源故事也是在说明宇宙何以如此。任何意义都并非来自宇宙本身,而是来自我们人类。「宇宙的意义是什么?」神话与宗教学者约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问道:「跳蚤的意义又是什么?它就在那里,如此而已,你自己的意义也就是你身在其中。」

  现代起源故事的世界是更不稳定、更加动盪的,而且规模比众多传统起源故事的世界更大。而这些特性也揭示了现代起源故事的局限。尽管范围遍及全球,它仍是十分晚近的,带有青春的生涩和某些盲点。它在人类历史十分特定的时间点产生,受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动力,乃至其具有潜在破坏力量的传统形塑。这足以说明它为何在许多方面,都欠缺全世界原住民族的起源故事所具备对于生物圈的深刻感受。

  现代起源故事的宇宙是躁动、活泼、不断演化而又巨大的。地质学家华特.阿瓦雷兹(Walter Alvarez)借着询问宇宙含有多少恆星,提醒我们它有多么庞大。大多数星系都有一千亿颗左右的行星,而宇宙中至少也有这么多星系。这意味着(请先深唿吸)宇宙中有10,000,000,000,000,000,000,000颗(十的二十二次方)行星。二○一六年下半年的新观测结果,则暗示宇宙中可能还有更多星系,因此这个数字后面还可以尽管多加几个零。我们的太阳是这巨大群体里不甚起眼的一分子。

  现代起源故事仍在建构中。新的片段被增补,既有的章节仍待考验或修整,鹰架或杂物也得清空。故事中也还有漏洞,因此如同一切起源故事,它也少不了神祕感与敬畏感。但过去数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宇宙理解得更丰富了,这或许还会提高我们对宇宙奥祕的感受,因为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写道:「知识如同球体;体积愈大,与未知的接触面也愈大。」6尽管有着一切瑕疵和不确定,我们还是需要知道这个故事,如同蒙哥湖畔的人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起源故事。现代起源故事述说全体人类共享的遗产,使我们得以做好准备,面对我们所有人在地球历史这个关键时刻都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与契机。

  位居现代起源故事核心的,是日益增加的复杂性概念。我们的宇宙是如何出现?如何产生出我们身为其中一分子的富饶事物、力量及生物?我们并不真正知晓宇宙如何生成,或是宇宙之前有没有其他事物存在。但我们确实知道,当宇宙从一大片泡沫状的能量中生成之际,它是极为简单的。而简单至今仍是它的预设条件;毕竟,我们的宇宙绝大部分都是寒冷、漆黑、空无的空间。尽管如此,在如同我们星球一般特别不寻常的环境中,却存在着完美的金发姑娘情境(Goldilock conditions),就像金发姑娘童话故事里的小熊麦片粥那样,既不太热也不太冷,不太厚也不太薄,却恰好适合复杂性演化的环境。在这些金发姑娘环境中,愈益复杂的事物在千百亿年中产生,它们有更多的活动部位,内在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当然不应误以为复杂的事物必定优于简单的事物,但复杂性对于我们人类确实重要,因为我们十分复杂,而我们如今生活于其中的活泼全球社会,正是我们所知的一项最不寻常的复杂事物。因此,理解复杂事物如何产生,怎样的金发姑娘情境让它们得以产生,是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的一个绝佳方法。

  更复杂的事物会出现在关键转捩点上,我会将这些事物中最重要的称作「门槛」(threshold)。门槛形塑了现代起源故事的复杂叙事。它们凸显出重大的转捩点,此时既有的事物被重新整理,不然就是被改变,以创造出某些不同于过去的「新兴」属性、前所未见的特质。早期的宇宙没有恆星、行星,也没有活机体(living organism)。随后渐渐地,全新的事物开始出现。行星由氢原子和氦原子创造出来,新的化学元素在死星中产生,行星和月亮

  运用这些新的化学元素,从成团的冰和灰尘中形成,最初的活细胞从这些崎岖行星中的丰富化学环境演化出来。我们人类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一环,因为我们是地球行星上生命演化与多元化的产物,但在我们简短而非凡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开创出了这么多全新型态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如今看来似乎主宰了世界的变迁。比先前更新颖、更复杂,具有新兴属性的事物出现,看来总是跟婴儿诞生一样不可思议,因为宇宙的总体趋势是倾向更不复杂、更杂乱无序。最终,那种愈趋杂乱无序的倾向(科学家称为「熵」[entropy])将会胜出,宇宙将成为某种毫无模式或架构的随机混乱。但这仍在非常、非常久远之后的未来。

  同时,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创造力,精力旺盛的年轻宇宙。我们的第一个门槛──宇宙的诞生,和我们现代起源故事的任何其他门槛一样神奇。

图书试读

导论

我们不由自主地来到这个宇宙,时间与地点都由不得我们选择。有些时候,我们会像难以计数的萤火虫一般与其他人类同行,与我们的亲人、兄弟姊妹、子女、朋友和敌人同行。我们也会与从细菌到狒狒的其他生物同行,与岩石、海洋和极光同行,与月亮、流星、行星和恆星同行,与夸克、光子、超新星和黑洞同行,与代币和行动电话同行,也与许许多多的空白同行。队伍丰富多采、嘈杂而又玄妙,即使我们人类终将离开,但队伍仍将继续行进。而在遥远的未来,还会有其他旅人加入和离开这个队伍。但队伍终将缩减。从今天算起无数年后,它会如黎明时分的鬼魂一般消失无踪,消解于最初产生了它的那片能量之海。

我们同行的这个奇异群体是什么?我们在队伍里的位置是什么?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最终又将如何消散?

今天,我们人类能够把这个队伍的故事讲得比过去更好。我们能够极其精准地确认地球之外数十亿光年处潜藏之物,以及数十亿年前发生之事。我们能做到这点,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更多片的知识拼图,使得可能的全景图像更容易拼凑起来。这是惊人的成就,却也十分晚近。我们的起源故事有许多片拼图,直到我这半辈子才理出头绪。

我们得以构造出这片广袤的宇宙及其过去图像,部分是因为我们有庞大的头脑,如同一切具有头脑的有机体(organism),我们也运用自己的头脑创造内在的世界地图。这些地图提供了某种虚拟真实,指引我们找到出路。我们不可能直接看到世界的全部细节,那需要跟宇宙一样大的脑袋才行。但我们可以从极其复杂的真实中创造出简单的地图,也知道这些地图与真实世界的重要面向相符。常规的伦敦地铁路线图略去了大多数的蜿蜒曲折,却仍能帮助千百万旅客穿行于城市中。本书正是一份为宇宙提供的伦敦地铁路线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起源的故事」,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著一股史詩般的氣勢,讓人聯想到宇宙的誕生、生命的演化,以及人類文明的漫長旅程。而「大歷史」學派的開創者大衛.克里斯欽的2018年最新力作,更是讓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本能夠帶來全新視野的巨作。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當下,卻常常忽略了事物發展的深層根源,歷史教育也常常被切割成片段,難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大歷史,這個概念正好彌補了這一點,它試圖以一種跨越時空的宏觀視角,來串聯起宇宙、地球、生命、人類,乃至於文明發展的所有關鍵節點。我非常好奇,克里斯欽教授會如何運用如此廣泛的知識,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到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甚至可能還有藝術和哲學,將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資訊,編織成一個引人入勝、邏輯嚴謹的故事。他是否能夠將複雜的科學原理和歷史事件,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出來?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讓我能夠跳脫現有的思維框架,用一個更廣闊、更長遠的視角來理解世界和人類的未來。

评分

這本《起源的故事》光聽名字就讓我心動不已,因為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解釋「為什麼」的宏大問題深深著迷。宇宙從何而來?生命如何誕生?人類文明又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至今?這些問題往往涉及天文、地理、生物、歷史、社會學等眾多領域,而「大歷史」這個概念,正是一種試圖將這些看似分散的知識融會貫通的宏大視野。大衛.克里斯欽作為這個學派的開創者,他的最新著作,我相信絕對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我特別想知道,他會如何架構這個「故事」?從宇宙大爆炸的最開端,到星系、恆星、行星的形成,再到地球上生命的化學基礎、單細胞生物的演化、多細胞生物的出現、恐龍的興衰、哺乳動物的崛起,一直到人類的出現、農業革命、城市發展、工業革命,乃至於現代社會的全球化和科技進步,這龐大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將會如何在他筆下展開?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能提供一種連貫的、有邏輯的敘事,讓我能清晰地看到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對我們自身在這個宇宙中的位置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起源的故事」,光是這個標題就足以勾起我對宇宙、對生命、對我們自身存在的好奇心。更何況是「大歷史」學派的開創者大衛.克里斯欽的2018年最新力作,這簡直是讓學術控和知識愛好者無法抗拒的組合。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當下,我們需要一個更宏大的視角,看到事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傳統的歷史教育,常常著重於某個國家、某個時期、某個事件,雖然也很重要,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全局感」。大歷史,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它試圖將宇宙的演化、地球的誕生、生命的萌芽、人類的崛起,乃至於文明的發展,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我特別想知道,克里斯欽教授會如何打破學科的藩籬,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種知識融會貫通,構築出一個能夠解釋「一切」的敘事。他是否能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如此龐雜的資訊呈現出來?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以及我們在浩瀚宇宙中的獨特位置?我期待它能帶來一次對世界認知的全面更新,讓我能用更深刻、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起源的故事」本身就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魔力,它觸及的是最根本的追問: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而「大歷史」這個概念,更是直接點出了它試圖處理的尺度——不是微觀的個人史,也不是單一國家或文明的演變,而是囊括了整個宇宙、整個生命、整個人類物種的宏大圖景。我對大衛.克里斯欽這個名字並不陌生,知道他是「大歷史」的開創者,所以對他的新書,我抱持著極高的期待。我特別想知道,他會如何處理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古生物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知識體系,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敘事。我很好奇,他會如何定義「大歷史」的核心方法論?它與傳統的歷史學又有何區別?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的論述會不會過於學術化,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我更傾向於一本能夠引導我思考,同時又保持可讀性的作品。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做到,那將是一次心靈的啓迪,幫助我重新建構對世界、對生命、對人類文明的認知。

评分

哇,光看書名就覺得不得了!「起源的故事」,而且是「大历史」學派開創者大衛.克里斯欽的最新力作,2018年出品,這陣容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我一直對那種宏大敘事、橫跨時間空間、試圖解釋萬物如何走到今天的學問感到好奇,但很多時候讀起來會覺得有些枯燥,或是跳躍性太強,抓不住重點。克里斯欽教授的這個「大歷史」,聽起來就很不一樣,它把宇宙的誕生、地球的形成、生命的演化、人類的出現,一直到我們今天所處的現代社會,串成一個完整的、連貫的故事。我特別期待他如何運用科學、歷史、人類學,甚至可能還有社會學的視角,來建立一個能夠涵蓋如此龐大主題的框架。想像一下,從最早的奇點爆炸,到星系的形成,再到DNA的複製、智慧的萌芽,最後到網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挑戰,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在他筆下會是什麼樣的連綿不斷的因果鏈?這本書能不能幫助我跳脫日常的瑣碎,重新認識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並且理解當下社會的某些結構性問題,其實都有其深遠的歷史根源?我很想知道,這是否能帶給我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