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历史

想想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arah Maza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文化
  • 社会
  • 历史故事
  • 趣味历史
  • 历史思考
  • 知识
  • 大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读的是谁的历史?我们该如何思考历史?——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又是如何被生产?
  历史学家该如何评估史料?一般读者又该如何阅读史籍?
  「描述」和「诠释」间的鸿沟何在?历史,到底是事实还是虚构?

  「历史学家不能给你答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问题,可以教你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莎拉.玛札(Sarah Maza)

  由美国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莎拉.玛札(Sarah Maza)所撰写的《想想历史》力图描绘历史学的广泛和多样性,书中每个单元皆围绕着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中心问题构成,为讨论历史这个学门提供了绝佳素材和案例,并将带领读者思索历史学在近半世纪来如何改变,为何历史学家将注意力转向新的行动者、空间和物体,而历史生产过程中的冲突又引发了哪些学界内外部的热议,进而一探创新与争议如何形塑历史研究领域。

  为什么我们学习历史?因为历史回答了其他学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历史在公共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有着无可抹灭的影响力,因而有关历史研究的争论在学术界内外不断出现。历史学充满活力、不断变化并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想想历史》想要提供的不是答案或处方,而是持续与过往对话的邀请函,借由向历史不断地提问,回应时代的需求和好奇心。基于所有耳熟能详的理由,我们需要我们的集体过往:从我们的祖先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智慧和灵感、找出我们是谁,并且滋养我们的想像力,进而找到继续前进的各种可能方向。

名人推荐

  杜正胜(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川安(中研院史语所博士后研究员)、涂丰恩(「故事」创办人)、蒋竹山(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____专业推荐

  导读:
  陈建守(说书Speaking of Books创办人)

  好评:

  不可或缺的佳作。——《Choice》杂志

  我们终于能够读到玛札既具有高度综合性又切合当代的作品,此书反映了历史写作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当前没有第二本书能像《想想历史》一样具备可读性并涵盖众多主题,这是本博学多闻、反映现况以及引人入胜的概述。玛札精彩地掌握住几个世纪以来困惑着历史学家的许多问题的复杂性。她提出了对的问题,回顾了适当的学术成果,并且选择从最关键的领域介入。《想想历史》是简洁又深具反思性的史学史回顾典范,也是此类着作中最好的综述之作。——大卫.布朗(David Brown)|伊丽莎白城学院(Elizabethtown College)

  在历经了过去五十年间历史学家不断地重新思考他们研究历史的方式后,玛札针对历史在今日是如何被「落实」的,提出了许多深具洞见的反思。她同时引领读者迅速地掌握在这半世纪间兴起的不同史学流派以及研究方法。《想想历史》对我而言是有关这段时期西方史学发展最优秀的概论之作。——艾伦.梅吉尔(Allan Megill)|维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历史的褶皱与人性的幽微:一窥《光影回溯:近代世界的日常与非常》 书名:光影回溯:近代世界的日常与非常 作者:林远山 出版社:文渊阁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 导言:在日常的纹理中捕捉时代的脉搏 历史,往往被宏大的叙事和决定性的事件所主宰。我们熟知王朝的更迭、战争的爆发、条约的签订,这些构成历史骨架的里程碑式节点。然而,历史的生命力,更深沉地蕴藏在那些被忽略的“日常”之中——清晨街角的叫卖声、午后咖啡馆里低语的思绪、工匠手中工具的每一次敲击,以及家庭内部微妙的权力转移。 《光影回溯:近代世界的日常与非常》正是这样一部试图穿透历史的厚重帷幕,深入近代社会肌理的著作。它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伟人”和“重大事件”的过度聚焦,转而将目光投向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这一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期,探寻在巨大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逻辑以及他们如何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近代世界的“非常”时刻(如革命、工业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能够发生并产生深远影响,正是因为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和内在张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日常并非历史的背景,而是历史发生的温床与反馈回路。 --- 第一部:空间的重构与身体的异化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空间”的剧变。近代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地理和居住环境的感知。 城市的崛起与陌生的相遇: 工业革命将大量人口从封闭的乡村共同体推向拥挤、高密度的城市。林远山细致描绘了19世纪欧洲和北美新兴大都市的“陌生人社会”。城市空间不再是基于血缘或地缘的熟悉网络,而是效率、匿名性和偶然相遇的场所。书中详细分析了早期城市规划中的“卫生化”运动,揭示了这种运动背后,统治阶层试图通过空间管理来规范和驯化底层身体的权力运作。例如,对贫民窟的拆除,表面上是公共卫生的需要,实则是对无序人口的一种空间隔离与社会重塑。 家庭内部的微观地理学: 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家”的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厨房、客厅、卧室的功能被严格划分,象征着性别角色的固化。作者通过对当时家具设计、室内装饰风格变迁的考察,重构了近代家庭内部的权力地图。男性离开家进入公共的“工作领域”,女性则被塑造成家庭的“道德中心”和消费的引导者。这种空间上的分离,实际上加剧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疏离,也是近代个体性觉醒的重要载体。 交通革命与时间感的压缩: 蒸汽机车和电报的发明,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人类时间感知和空间距离的彻底颠覆。书中探讨了火车如何创造了一种新的“运动的经验”——快速、机械化且非个人的旅行。人们开始用“小时”和“里程”来衡量世界,这与传统农业社会基于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的“循环时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这种时间压缩,也为后来的“效率至上”的现代精神埋下了伏笔。 --- 第二部:消费的诞生与情感的商品化 近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是消费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本书深入剖析了消费如何从“必需品的获取”转变为“身份的表达”。 百货商店的奇观: 百货商店的出现被视为近代商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梦境工厂”。作者通过对早期百货商店橱窗陈列、导购员话术的研究,揭示了消费文化如何利用“奇观”和“稀缺性”来诱导欲望。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购买的是一种身份标签和一种想象中的生活方式。 情感的职业化与“表演”: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真诚的情感交流面临挑战。服务行业(如电话接线员、商店职员)的兴起,要求劳动者必须将自己的情绪置于可控和可展示的状态。书中详细分析了近代职业培训手册中对“微笑标准”、“安慰语调”的规定,揭示了情感是如何被工具化、标准化,成为商品的一部分。这种“情感劳动”的产生,是近代社会人际关系异化的一种深刻体现。 阅读习惯的转变与私人阅读空间的建立: 纸张成本的下降和识字率的提高,使得阅读从精英的公共活动逐渐转变为大众的私人行为。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茶会阅读”到20世纪初“卧室阅读”的流行,反映了个体对私人内心世界的重视。小说作为一种媒介,成为人们在公共领域受到的压抑和异化后,寻求情感寄托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场所。 --- 第三部:非常时期的日常韧性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非常”时刻——世界大战及其前后的社会应激反应。作者关注的焦点是:在战争的巨大冲击下,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维系下来的? 配给制下的厨房政治: 战争期间的物资短缺和配给制度,极大地影响了家庭的日常运作。作者通过分析战时食谱、政府发布的节约指南,展示了家庭主妇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精密的物资调度和替代品的发明。厨房不再仅仅是烹饪的地方,而成为了一个抵抗国家权力、维护家庭生存尊严的微型战场。 谣言、迷信与信息控制: 在官方宣传机器全力运转的同时,非正式的信息网络——谣言和小道消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考察了战争时期城市中咖啡馆、酒吧和街头巷尾的对话模式。谣言是人们在信息真空或不信任官方叙事时,建构集体焦虑和抵抗心理的自然产物。作者对比了官方对“士气”的强调与民众私下流传的悲观情绪,描绘了社会心理的真实光谱。 纪念物的建立与遗忘的实践: 战争结束后,社会需要重建意义。本书探讨了纪念碑的选址、雕塑的选择以及烈士公墓的景观设计如何成为一种权力意志的体现。但同时,作者也关注了那些被刻意忽略或被快速遗忘的创伤记忆。日常生活的“恢复”往往建立在对战争恐怖的一种集体性、有选择性的遗忘之上,这种遗忘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社会建构行为。 --- 结语:历史的复调与多重真实 《光影回溯》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低角度”视角。通过对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的捕捉和解构,作者成功地揭示了宏大叙事背后的复杂动力和多重真实。近代世界并非一个清晰的、单向度进步的进程,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矛盾和日常挣扎的复合体。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副透镜,使我们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看到那些在车轮下匆匆走过的人们,如何以他们微弱但坚韧的方式,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这个世界。它提醒我们,历史不仅存在于档案和宣言中,更存在于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消费、每一次与陌生人的眼神交汇之中。 --- 读者对象建议: 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及爱好者,对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个体经验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莎拉.玛札 Sarah Maza


  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艺术与科学「简.朗」教授(Jane Long Professor)。

译者简介

陈建元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图书目录

导读
导言

【第一章  谁的历史?】
上层的历史:「伟大的男人」和一些女人
社会史与量化
爱德华.汤普森的史学革命
抵抗与施为
权力和私人空间

【第二章  何处的历史?】
国别史如何变得不自然
海洋、中间地带及无主之地
全球史的兴起
取代欧美

【第三章  什么的历史?】
从观念到事物
不断变化的观念史
汤玛斯.孔恩的科学革命
历史脉络中的科学
新物件史
自然和其他非人类行动者

【第四章  历史如何被生产?】
从史官到学院学者
大众和公共历史
正统与修正主义:辩论如何塑造历史
史料和档案是否决定了历史?

【第五章  原因或意义?】
因果关系和历史
追寻规律和模式:社会科学式的历史与比较
马克思主义与年鑑学派
多元历史与事件的回归
追寻意义:微观历史
纪尔兹、傅柯以及「新文化史」

【第六章  事实还是虚构?】
客观性的兴衰
后现代主义和历史:激进的怀疑主义和新的方法
所有事情都是被建构的
门口的野蛮人
扭曲或想像:我们如何划定界线?

结论
致谢

图书序言

导读

新的历史地景,不一样的漫游指南
陈建守(说书Speaking of Books创办人)


  我第一次认识《想想历史》(Thinking About History)的作者莎拉‧玛札是在2004年的夏天,那时我承负她一篇讨论欧洲文化史作品中的历史叙事论文的译事工作,译稿完成后,我时不时关注她的动向,本书就是她在2017年最新出版的着作。《想想历史》是一本关于历史学方法论的着作,讨论的是历史学这门学科与其他研究领域的独特之处,玛札纵笔所及,特别关心的是历史学所呈现的「折衷主义」(eclecticism)特质,以及这项特质如何引发这门学科的内在张力与争议。在玛札之前,有许多历史学家投身探索史学史/历史编纂/历史书写(historiography)这方天地,书名相近者则有美国老牌文化史家卡尔‧休斯克(Carl E. Schorske)的《以历史来思考:对现代主义的探索》(Thinking with History: Explorations in the Passage to Modernism, 1998)与迪耶戈‧欧斯坦(Diego Olstein)的《以全球视角思考历史》(Thinking History Globally, 2015)这两本书。休斯克的大作关注的是精英文化的范畴,他所要论辩的是「现代性」的课题。休斯克认为20世纪的欧美知识人不以历史进行思考,无论是现代艺术、建筑、音乐或科学都不是面向过去而生的领域,而是从一种崭新且自主的文化空间中所发展而出的领域。这与十九世纪怀持历史主义的人们大相径庭。然而,不论是十九世纪依恋过去的历史主义者亦或是二十世纪抛弃过去的现代主义者,两者皆企图探询欧洲文明的意义与型态,等于是表述「现代性」焦虑的不同方式。休斯克书末则顺笔提及历史学如何在后现代文化的脉络下,寻找新的出路与用途。
    
  欧斯坦的大作可谓是全球史的操作手册,提出全球史的四大分析策略:比较、连结、概念化和脉络化。欧斯坦本人是研究中世纪西班牙和世界史的专家,他的祖父母从东欧移民到南美,属于第二代阿根廷移民的他,耳际听的是以意第绪语(Yiddish)吟唱的民谣,开口讲的是西班牙语,脑中的智识洗礼则来自以色列的学术社群和独裁统治下的阿根廷,写作此书之际的他则是匹兹堡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欧斯坦的成长历练,就彷若全球思想的旅程一般,为《以全球视角思考历史》预先谱下丰厚的乐章。欧斯坦跨越国族疆界、语言隔阂和区域分界的人生经验,与全球史关怀历史经验的全球网络和跨国接受若合符节。欧斯坦提出如何书写大规模(big scale)历史的12种可能取径:比较史、关系史、新国际史、跨国史、海洋史、历史社会学、文明分析、世界体系、全球史、全球化的历史、世界史和大历史。欧斯坦的所思所为正是要提供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各种故事,打破方法论的国族主义,而这种浪漫主义式的国族中心方法论正是休斯克笔下十九世纪流行的历史书写模式。《想想历史》出版于这两本着作之后,我注意到玛札似乎没有引用这两册书名近似的着作,我无法断言玛札的这本书必然后出转精,但《想想历史》是以一种更加全面的方式来概述过去半个世纪以降欧美史学思潮的流变。更重要的是,《想想历史》是立基在折衷或辩护的立场上,探讨历史知识性质、书写技法,以及这门学科特质的着作。就如同书名所示,思考关于(about)历史的二三事,这比用(with)历史进行思考更加宽泛,也比在全球范围内思考历史更为折衷。
    
  过去对于历史学方法论或史学思潮的写作大抵不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时间的先后序列进行铺陈,以欧美近代史学思潮为例,首章披挂上阵的可能是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和兰克(Leopold von Ranke),再一路顺笔而下论及1960年代横扫千军的社会史、1980年代异军崛起的文化史以及上个世纪末的后现代/结构/殖民主义的后学家族。另一种类型则是各个次领域的盘点清单,写作者以学林点将录的形式,介绍历史学的分支和该领域的重要人物。读者会看到性别、劳工、底层、社会、文化、思想等克利奥女神在史学万神殿中的位置。玛札的这本大作则不从此道,她先从历史学的3个W进行提问:谁的历史(who)、何处的历史(where)和什么的历史(what),下半部则以三章针对历史学性质的提问和论争作结。对于玛札来说,历史学较之其他学科受理论的影响较小,历史学家侧重的是深描细写事件发生的经过,并且注意事件和脉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想想历史》中,玛札在每一章中都提出一个思考的论题,但不提供标准答案。就如同她所说的,这本书的主题是要告诉读者,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历史,而非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历史(过去)之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证自明,我们所要知晓的是过去数十年的创见和争议,如何型塑这门学科和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本书的前三章,玛札要谈的是历史学家如何将注意力转向新的行动者、新的空间划分和新的事物。她所措意的是新的人群分类如何带来新的叙述方式。当研究者着手研究妇女和奴隶的历史,背后的意义是要训练我们所有人都要去寻找过去「正规」的历史上那些没有声音的人们,挖掘在过去的社会中没有被言明、存在于缝隙之间以及被压抑但始终顽强存在的层面。玛札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何物」与「何者」密切相关,这里的「物」不是专指可见的物质或物件,观念、思想这类抽象的精神世界也包含在内。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合併在一起讨论,意味着打破过去精神在上、物质在下的旧有阶级关系,伟大的思想和创见不再是亘古不变的观念,而是受到现实世界物质性设施、社会地位甚至是人类野心影响下的产物。就以「科学」这个概念为例,科学史家告诉我们,「科学」概念的变化深受科学实践的影响,而科学实践过程中的物质、环境性因素也是影响「科学」的一大因子,并由此探知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过程和外在因素。譬如夏平(Steven Shapin)研究科学革命这段历史时,特别措意在实验如何作为制造知识的实践过程。由此延伸,作为文化实践的「知识」和「资讯」成为思想史的新发展,有助于理解「知识」在不同脉络时空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置放的位置,以及知识如何生产、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思想史不再只是「脖子以上的历史」,而是在知识网络的具体世界、在作家的社交世界、在读者的情感和感官世界、以及在生产和消费书籍的世界中,所具体打造的精神世界。当我们将研究过去的视野摆放在不同的人群和事物之上,这也连带影响了我们对于空间的划分与认知。玛札在第二章谈论的重点就在于打破国别史的中心主义,民族国家的概念其实是晚近的发明,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其他弄潮儿携手打造的结果。玛札引入海洋史和全球史的思考取径,认同边缘、排拒中心,试图去搜寻历史上文化交流的跨国心声。玛札所排拒的中心,不仅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中心,更是以欧美为代表的中心。她所要提倡的是「将欧洲地方化」(provincializing Europe),欧洲以外的历史不再是欧洲主流叙事的变奏曲,而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主体。
    
  举例来说,我们在课本上所认知的「启蒙运动」,是作为一个开启西方现代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命题」(modernization thesis)。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民主和自由的政治概念,因而泽披后世。这样的历史叙事逻辑预设了一个立场:单一的和法式的启蒙运动。于是,英年早逝的英国史家波特(Roy Porter)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打破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研究,将启蒙运动置放于不同的国族脉络中予以检视。启蒙运动不是非得要如同法式启蒙一般,拥有革命、颠覆性的运动性质,在其他国族脉络中的启蒙哲士,对于创建秩序的渴求要比法国的启蒙哲士更为深刻。以波特自己的着作为例,他所研究的英国启蒙运动就不是以推翻旧秩序和建立自由的世界为要务,英式的启蒙不是以激进为特质,关注的重心也从政治的向度转为道德的问题。波特的研究等如把启蒙运动置放了国族的脉络底下,成为复数的启蒙运动。威瑟斯(Charles Withers)则将空间视角从国族往地理区域转移,措意的是启蒙运动如何置放于地理学的脉络之中,地理学这项出现于18世纪的科学如何与自然和世界产生连结,而不再强调启蒙运动国族特征的重要性。倘若进一步将视角从各色的国族脉络往全球史的脉络推进,检视启蒙运动的全球史意涵,则能进一步地去除启蒙运动的欧洲中心论,重新考虑这个由欧洲创发的概念,如何输出到世界的其他国度。由这个角度出发,启蒙运动是概念交换和交织的历史、是翻译和引用的历史以及共同生产知识的历史。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全球启蒙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向度,作为概念的启蒙运动大部分是由位居地方的(local)历史行动者加以形塑的概念,而非由欧洲的原生脉络文本抟成的概念。作为概念的启蒙运动让地方的历史行动者,开始进行全球式的思考方式,并将自身的处境置放于世界的位阶。这样一来,欧洲以外的世界不必然要亦步亦趋跟随欧洲的启蒙方案,要讨论的是启蒙运动与全球世界的创造之间的关系。
    
  历史是什么?来自过去的声音?人类经验的传承?还是帝王将相的生命史?这句标语是初入史学门径的学徒,日夜吟诵和提问的基础。「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无止尽的对话」,则是另一句金科玉律。「历史是什么?」一语来自于卡尔(E. H. Carr)在1961年出版的《何谓历史?》。卡尔在学术研究上,主要是以俄国史的研究为主。他曾经发表过与俄国有关的人物传记,在1950年到1978年间出版了十四册大部头的History of Soviet Russia。因为研究苏俄革命及个人背景的原因,使卡尔对历史产生兴趣,这也影响了他研究历史时所切入的视角。诸如「个人与社会」、「自由意志与物质决定论」、「因果关系与偶然性」和「客观性与主观性」都成为他思索历史问题的主要关键点,也构成《何谓历史?》书中的主要内容。玛札的后三章基本上围绕着卡尔的这个命题进行开展,分别讨论历史学(知识)如何被生产、历史解释的因果关系和意义以及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虚构。玛札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解答,与一甲子前卡尔所提供的答案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无止尽的对话」。
    
  无论是历史写作中的事实与虚构,抑或历史解释中的因果关系,这都涉及到历史(知识)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过程。本书的第四章讨论的就是另一个W:历史如何被制作(how)。玛札告诉我们历史学的折衷特质,就在于历史书写的工作并不垄断于学院派史家之手,任何有读写能力和蒐集档案的人,都能从事书写历史的工作。通俗史家和专业学者的差别在于,学者要开拓新的知识疆界、寻找新课题和新方法,通俗史家则是要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来吸引成果。伴随着通俗史学而来的是「公共」历史如何呈现过去的课题,这涉及到博物馆、档案馆、历史纪录片和口述历史如何保存和呈现历史的方式。这些机构和展演历史的另类方式,一方面暗含了档案文件该如何被保存与历史该如何被书写,另一方面则是与学院内的研究者进行对话,尝试打造出「正规」历史学的另一项面貌。玛札在第五章主要谈论的是因果关系/事件的二元对立,如同卡尔所言「研究历史就是在研究原因」,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年鑑学派或受社会科学影响的历史学,皆是透过寻求原因来创建解释的模式,而且相信作为底层建筑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在历史上会发挥高于一切的影响力。作为浪花顶端泡沫的事件(布劳岱尔语)重回研究者案头的议程表,这是出自于长期强调结构的反动,于此,事件本身不作为历史事件的原因,而是作为变革性的力量。事件的回归标志出一个时代的结束:试图对历史变迁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科学的解释之时代的结束。事件的形式呈现了人类对身处脉络的回应,而非因果关系的影响,并且提出一套关于人类如何行动以及世界如何运转的设想,特别是那些影响(但并非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本书的最后一章聚焦的是历史学的客观性问题。现代主义以降、后现代主义的洗礼,层层挑战与更新研究者的视野与思维。研究历史这件事不再等同于卡尔笔下,手工业抄写档案时代就存在的一种古老技艺──所谓「据实以告的人」。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历史学家早就扬弃历史学是全然客观的学门这一观念。后现代历史学家指出,没有任何历史学家可以涵盖并复原过去的所有事实,没有任何叙述可以向过去本身查证,只能依靠其他叙述进行查证。后现代的浪潮使历史的价值和内容剧烈震盪,就如同本章的小节名称所示:「一切事物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后现代历史学的大将詹京斯(Keith Jenkins)的名作《历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 1991)在1996年由麦田出版社引进汉译本。再隔四年,台湾学者古伟瀛和旅美中国学者王晴佳合着《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巨流图书公司)出版,后现代历史学在当时的台湾有骎骎然蔚为大国的态势。2006年,《历史的再思考》出版修订译本,当时麦田出版社的丛书主编卢建荣还为此撰文介绍汉译本出版十年的时代意义。古伟瀛亦以本地学者介绍后现代历史学之姿,列为修订译本的另一位导读者。后现代历史学模煳了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历史写作中的虚构并非造假,虚构的部份反倒是展演真实的必要之处。
    
  本文絮絮叨叨讨论《想想历史》的写作向度和理念,终究只能触及这本书的几个侧面,无法得其全貌。从1961年卡尔的《何谓历史?》,中经1973年怀特(Hayden White)的《后设历史学》、1991年詹京斯的《历史的再思考》再到本书,一条隐然可见的历史变迁线索于斯可见。我们可以发现专业历史知识生产的转变,单数大写的历史书写文化业已瓦解,新的历史图像随之浮现。不过,当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的框架被请下神坛后,我们该如何继续书写自己独特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无止尽的对话」,自从卡尔为历史下此定义之后,各方的书写论客莫不以此探究过去/现在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历史就像一方承载各色记忆的水塘,任何人皆能心领神会,各取一瓢饮。就如同玛札所云,「历史学家不能给你答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问题,可以教你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图书试读

导言
 
历史学家的工作,看似不证自明,不过一旦你开始加以思索,就会发现这其实出人意料地难以定义。大多数人会描述历史学为「对过去的研究」。但是「过去」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它包括了从你开始阅读这个句子以来的这段时间。我们在此脉络下所说的「过去」指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过去后,我们对其有一些看法」,实际上这往往让我们至少要回到一两代以前。科学以外的大多数学科都会处理到这个意义上的「过去」。大多数人文学科研究(文学、艺术史和哲学系)都涉及到人类的过去。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学家使用的材料,也都可以追溯到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前。那么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有何独特性呢?
 
虽然它确实独特地特别关心过去,但历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十分不寻常地缺乏一个总体结构或是明确定义—这种特性反而矛盾地解释了为何它在学术界以外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人文学的其他领域和社会科学,相比之下更加紧密地受某些经典作品或知识体系方法或是两者兼具的约束。
 
在文学系任教的人,一般都被认为应该要阅读过许多重要的小说,戏剧和诗歌作品,即便在数十年间有些作者会被淡忘,而另些作者重受青睐。社会学家被要求应熟悉诸如马克思(Karl Marx)、涂尔干(Emile Durkheim)和韦伯(Max Weber)等主要学者,哲学家则要熟读一群奉于万神殿上的核心作家,上从柏拉图(Plato)下至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文学和艺术史研究发展出分析文本和解读图像的特定研究方法。
 
有些领域则需要数学或量化的专业知识。这些共同点赋予其他学科凝聚力,但这往往也造成颇成问题的副作用,那便是「行内话」(insider-speak)的出现,在某些情况下是晦涩难解的技术术语。相较之下,历史系中可能有德川时代日本的专家、研究奥斯曼帝国的专家、研究雷根总统在位时期史的专家。他们所接触的书可能永远没有一本相同,因为没有历史的「正典」(canon)存在,但他们必须评价关注不同主题同事所从事的研究,并要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正是为何历史学者所写的作品与其他领域相比,行话和技术术语出现的频率较少,而且较能让一般读者感到亲切。理想情况下(尽管实际状况并不总是如此),任何人拿起任何一本历史书甚至是学术专书,在未受过事先训练的条件下都能够理解其中的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就像是一本庞杂的百科全书,内容太多,有时候反而不知道从何下手。市面上关于历史的书籍也琳琅满目,但真正能触动人心、引发深度思考的,并不多见。我收到「想想历史」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因为光看书名,感觉主题有点过于宽泛,不知道会写些什么。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被文字吸引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按照传统的编年体或者断代史的方式来讲述,而是选择了一些非常有趣且看似零散的切入点。例如,他可以从一个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物件——像是旧时的戏院、庙宇、或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来展开,然后层层剥离出背后隐藏的丰富历史信息。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台湾近代社会变迁的描写,那种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型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被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感觉我对台湾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许多便利和生活方式,都是历经了多少代人的探索与付出才得以实现的。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教师,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接触过不少历史教材和读物,但「想想历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就像是一位长者,坐在你身边,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跟你讲述他所见证的、所了解的过往。尤其吸引我的是,书中有很多关于台湾基层社会生活的描写,那些细节,仿佛勾勒出了我童年时代的生活图景。例如,关于早期的农耕方式、社区的邻里关系、或是节庆习俗的变化,都写得非常生动。作者在叙述中,特别注重那些被大历史忽略的平凡人,他们的生活点滴,他们的情感世界,都被作者细致地捕捉到了。读这本书,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回顾一段集体记忆,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又在我的脑海中重新浮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不仅仅是政治风云和英雄事迹,更是无数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量。

评分

不得不说,「想想历史」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去阅读的好书。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没,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可以放慢脚步、沉淀思绪的平台。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或者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调,呈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争议性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他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会呈现不同角度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倍感信赖。同时,书中穿插的许多引人深思的细节和故事,更是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体悟。例如,他可能会从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出发,引申出关于人性、社会变迁、时代发展的深刻见解。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对历史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的历史肌理。

评分

作为一位对历史研究稍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阅读时,寻找能够激发我更深层次思考的书籍。「想想历史」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更侧重于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而是试图呈现出事件背后多维度的成因与影响。例如,书中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就非常有启发性,他会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族群角度去剖析,让我们看到事件并非只有单一的官方定论。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不落俗套,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多面性和人性挣扎。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往往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局限和社会环境。这种还原历史本真面貌的努力,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满足于仅仅了解“发生了什么”,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等等问题。它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去,也促使我们反思现在。

评分

「想想历史」这本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彷彿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在跟我分享他的故事。我本身在台北一家文创公司工作,平时就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藏在生活细节里、或是被主流叙事稍微忽略掉的部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素雅又不失内涵,让我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过程比我想象的还要引人入胜,作者并非用艰涩的学术语言,而是像在娓娓道来,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的生命轨迹,用一种贴近人心的温度呈现出来。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描绘了日治时期台湾基层民众的生活样貌,不是宏大的政治变动,而是关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日常的辛勤耕耘,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脚下土地的脉搏,也能体会到历史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冰冷文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串联而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熟悉的台湾地景,也点亮了许多我过去未曾留意到的历史角落,真的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台湾这块土地怀有深情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