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五四运动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国现代史
  • 历史
  • 百年五四
  • 新文化运动
  • 知识分子
  • 社会思潮
  • 现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四一百週年,回顾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
  51位学者,从文学、思想、文体、人物等角度,重看五四及其影响。


  「五四」一百週年,从各种角度来解析「五四」及其影响,以小观大,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历史、思想有所回顾和反省。

  重新回到「五四」的现场,从容观赏「五四」传奇。「五四」未完,它的成败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于麻木、顺从、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种种情境中的我们。「五四」未完,因爲那不是过去的历史,更是未来的历史。

  「五四」发生一百年后,除了学术界的思考之外,一般社会中的「五四」记忆已湮没于时间之河中。与此同时,权力当局的刻意介入或刻意忽视,恰恰显示「五四」的被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的痕迹──「五四」原所富含的政治潜能反而被埋没了。

  「五四」的意义不应仅止于此。「五四」不远,却已有考掘的必要。《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邀请51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于不同面相揭开「五四」的问题性与论争性。本书旨在回顾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这三者息息相关,构成「五四」论述和想像的基础,以此触动种种社会实践,乃至革命。

  《五四@100》以众声喧哗的形式唿应「五四」精神:各抒己见,自由表达。回望过去这一百年中国与华语世界动盪不安,我们见证种种最好与最坏的可能。回顾「五四」,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未必不同于「五四」:呐喊与徬徨,激情与幻灭,神话「五四」与否想「五四」,相互纠缠,导入下一轮的思考与行动。
 

著者信息

作、编者简介

王德威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论、比较文学等。主要着作包括《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等。

宋明炜

  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文化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科幻小说。着有《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少年中国:青春文化与成长小说》等。

作者简介

陈思和


  上海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陈平原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陈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致远讲席教授

王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现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员

戴燕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杨贞德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彭小妍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应磊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博士,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

石井刚(ISHII Tsuyoshi)

  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季进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扬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胡晓真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杨联芬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滨田麻矢(HAMADA Maya)

  神戸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教授

梅家玲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张历君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奭学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季剑青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

郑毓瑜

  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台湾大学讲座教授,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

邱怡瑄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夏小雨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语言文化学系博士候选人

吴盛青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

李孝悌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

王璞

  布兰戴斯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

葛兆光

  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高嘉谦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陈婧裬

  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

傅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马筱璐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助理教授

陈相因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晨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陈国球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讲座教授,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彭春凌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夏晓虹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涂航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博士候选人

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

郜元宝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张丽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教授

李浴洋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候选人

肖铁
 
  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

张新颖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袁一丹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蒋汉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戏剧与影视系博士候选人

黄英哲

  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暨大学院中国研究科教授

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姓名排列按目次次序)

图书目录

王德威、宋明炜 编者序言
陈思和 士的精神‧先锋文化‧百年「五四」
王汎森 两个五四,及其影响
陈平原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王德威 没有五四,何来晚清?
陈建华 「共和」话语
王风 思想革命
戴燕 新文学与旧传统
杨贞德 学理、主义和现实社会──再探「问题与主义」论辩
彭小妍 五四的反启蒙:人生哲学与唯情
应磊 现代觉音
石井刚 《国故》月刊──夭折的「古学复兴」
季进 重估《学衡》
杨扬 南北五四不同论──对上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建构的一个思考
胡晓真 发现文字,想像歌声:五四学人对非汉族民歌及其历史传述之研究的当代意涵
杨联芬 「新女性」的诞生
滨田麻矢 五四与女学生
梅家玲 发现青少年,想像新国家
张历君 五四青年的「自杀之道」
雷祥麟 隐形的赛先生──以「性事实」的历史为例
李奭学 白话文
季剑青 文学
郑毓瑜 诗国革命
邱怡瑄 执抝的低音──旧诗文中的五四运动
夏小雨 新生的老鸦
吴盛青 「我愿把我的灵魂浸入在你的灵魂里」:五四情书
李孝悌 粉墨登场的五四新文化
王璞 灵感(烟士披里纯)
葛兆光 爱恨纠缠的那个日本──对「五四」之前的一个观察
陈婧裬 希腊的阳光
傅光明 两个「狂飙」中的莎士比亚
马筱璐 被转述的俄罗斯文学
陈相因 不疯魔,不成活:「以俄为师」──被锚定的现代性
林晨 欧战
高嘉谦 刀刻与战士:鲁迅在南洋的木刻与杂文遗产
陈国球 香港的「五四」与「新、旧文化」
潘光哲 「五四」与台湾
黄克武 严复与五四: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彭春凌 康有为:圣人的隐退
夏晓虹 五四期间的梁启超
涂航 美育代宗教:蔡元培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
钱理群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郜元宝 一份剪报,两个时代
张丽华 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陈寅恪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对话
李浴洋 另一种「新青年」:「五四」前后的冯友兰
肖铁 「我就是群众;群众就是我」:五四时期朱谦之的自我书写和革命想像
张新颖 沈从文与五四
袁一丹 五四:「文化」还是「武化」?
蒋汉阳 五四遗事‧《戏剧春秋》
黄英哲 「五四」在台湾的实践──魏建功与光复后台湾的国语运动
陈晓明 乡土农民的「麻木」与「醒觉」──从鲁迅到贾平凹的难题
宋明炜 回到未来:五四与科幻
 

图书序言

编者序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五四」的意义堪称空前绝后。这不仅因为「五四」所引爆的政治、外交角力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带来深远影响,也因为「五四」触发了范围广泛的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启蒙与革命,人权与国权,语言与文学……,种种话题充满问题性与争议性,至今仍是思想文化界论证的焦点。更重要的,「五四」所召唤的「情感结构」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成为我们想像或辩证中国现代性的标竿。

  「五四」背后,思想革命、文化嬗变、政治行动接踵而来,其间涌现出改变中国人书写、言说、经验与理想的种种企划:启蒙和反启蒙、问题与主义、政治与文学、国故与新潮……论争不绝。如何定义现代、怎样对待传统,诸种言说、冲突此起彼落,难有定论,继起的对话或辩难则笼罩了整个二十世纪,以迄至今。

  「五四」的辉煌又伴随着失落──几乎少有「五四」知识分子,以为「五四」是一场胜利。恰恰相反,「五四」的任务,无论基于哪一个出发点,都仍需要不断地被后来者接力,每一次回到「五四」的努力,却似乎最终总是带来更悲凉的落寞。「五四的忧郁」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

  「五四」发生一百年后,除了学术界的思考之外,一般社会中的「五四」记忆已经随时间而湮没。与此同时,权力当局的刻意介入或刻意忽视,恰恰显示「五四」的被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的痕迹──「五四」原所富含的政治潜能反而被埋没了。当年天安门广场上的第一次学生运动在海崃对岸已经被物化为爱国样板,在海崃此岸则被异化为域外故事。又或者,规范的历史叙事面对这一场歧异重重的事件,只能给出一个最简单的意义归纳,如官样文章那样,在叙事上不需争论,在思想上也「着无庸议」。

  但我们认为「五四」的意义不应仅止于此。「五四」离开我们不远,却已有考掘学的必要。我们编辑这一本小书,无意给予「五四」全景的描述、抑或整体的重构。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各抒己见,毋宁说是重新打开「五四」的问题性与论争性。我们认为,发生在百年前的运动和我们的时代仍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希望通过具体的形象、同情的理解重新让这段历史活过来。

  本书旨在回顾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这三者息息相关,构成「五四」论述和想像的基础,以此触动种种社会实践,乃至革命。在「五四」一百週年之际,本书邀请五十一位学者,从各种角度来回顾「五四」及其影响,包括「五四」时期提出的问题、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文体、「五四」时期具有影响的人物等。每一位撰稿人都根据一个话题撰写两千至三千字短文,风格不拘,旨在以小观大,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历史、思想有所回顾和反省。

  本书所呈现众声喧哗的形式其实有意唿应「五四」精神:各抒己见,自由表达。编辑体例虽不能够无所不包,但尽量保持宽容的态度。对读者而言,我们期待的是,假如这些文章能够引起一些思考,触类旁通,并进一步理解「五四」在今天的意义,或许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五四」已经一百年了。回顾过去这一百年中国与华语世界动荡不安,我们见证种种最好与最坏的可能。回顾「五四」,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未必不同于「五四」:吶喊与徬徨,激情与幻灭,神话「五四」与否想「五四」,相互纠缠,导入下一轮的思考与行动。而这种辩证过程直指「历史的不安」,也正是一百年前激发一个世代知识分子与革命者的动能。

  当我们重新回到「五四」的现场,我们或许发现,历史上从没有一个事不关己的位置,让我们能够从容观赏「五四」传奇。「五四」未完,它的成败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在麻木、顺从、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种种情境中的我们。「五四」未完,因为那不是过去的历史,更是未来的历史。

图书试读

两个五四,及其影响/王汎森
 
回顾过去九十年的「五四」文献,我们一定会很快看出过去五、六十年在政治压力之下,海崃两岸的「五四」研究形成一种左右分裂的现象。中国大陆有关「五四」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左翼青年,尤其是与共产革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物与事件。台湾的「五四」书写基本上偏重在右翼的人物、刊物、团体、事件,在戒严及白色恐怖的压力下接触一九三○年代的左翼思想与文学往往带有极大的危险。
 
事实上,「五四」几乎从一开始就逐渐浮现出左右两翼的思想成分,而且两种成分常常出现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团体身上。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从一九一七年左右开始,新文化运动是以民主、科学、白话新文学等为主轴。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左右两翼时浓时淡,像调色盘中的色彩到处窜动、交融(譬如傅斯年也写过〈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其成色与分量之增减,与北伐、清党等政治局势的变化也有非常复杂的关联。但是愈到后来,则俨然有左右两个「五四」运动。
 
我认为,国共分裂的局面为「五四」的研究带来了一种「后见之明」,有意无意间投射回被研究的人物、团体或事件上,因而使许多论者忽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中有一种模煳、附会、改换、倏忽不定的特质;当时青年常将「新学理」挂在嘴上,但是不同宗派、甚至相互冲突的宗旨也在「新学理」的大伞下被并置。从《「五四」时期的社团》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书,可以看出同一个社团或同一个期刊,往往同时拥有在当时不觉得互相排斥、而在左右两翼分裂之后觉得不共戴天的思想成分。例如《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许多材料显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不管是阅读的书刊,或是信从的观点,都是左右杂存的(「问题与主义论战」期间,毛泽东一度还是胡适「问题」派的信徒)。蒋介石早期的日记与年谱,亦复显现他在「五四」时期一方面服膺「输入新学理」的主张,积极学英文、想游学欧美三年,同时也是《新青年》、《新潮》等刊物的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常听到有人谈论「五四精神」,但对于这个精神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本书的书名「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试图厘清这个精神的源头,并且在百年之后,重新审视它的意义。在台湾,我们有自己的历史叙事和文化传承,但同时,五四运动所代表的那些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对民族复兴的渴望,以及那种不畏强权、敢于质疑的勇气,其实也是我们许多人内心深处所认同的。这本书以「@100」的方式出现,就好像是在对这段历史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不会在书中探讨五四运动背后,那些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国内外复杂局势下,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与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还有某种共通之处?例如,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时,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同时又能吸收借鉴外来的优秀成果?这种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间的张力,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能提供一些启发,让我们在当下,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继承的文化遗产,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五四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直接就点明了它想要探讨的核心内容,而且「@100」的表述方式,很有现代感,暗示了这本书并非只是陈旧的历史回顾,而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重新审视和解读。对我来说,五四运动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一个事件,它更像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DNA,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走向,当然也包括了台湾的发展。在台湾,我们常常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历史,这种距离感有时反而能带来更清晰的观察。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些更具象的层面去展现五四运动的影响,比如,当时的学生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那些新文学、新艺术作品,是如何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又是如何激起年轻人的共鸣?我想,了解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他们的激情、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理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或许也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和思想自由的台湾,重新审视五四运动所倡导的启蒙精神,或许会让我们对“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有更深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那个充满变革和思想激荡的时代,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探索和担当,并且思考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怎样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学者式的严谨和对时代的回望。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五四运动的书,但感觉很多都是聚焦在政治事件本身,或者集中在某几个代表性的人物上。这本书从「文化」、「思想」、「历史」这三个维度来切入,让我觉得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探讨。在台湾,我们讨论历史,往往会带入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因为我们的历史经验本身就包含了复杂的殖民、迁徙和认同议题。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所倡导的“反传统”和“拥抱新文化”的思潮,在台湾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也一定留下了或显或隐的印记。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去分析五四时期的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是如何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潮的变迁?比如,白话文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化进程有多大贡献?新青年杂志所代表的激进思想,又是如何挑战了旧有的伦理道德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细致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五四运动不只是一场政治革命的序曲,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启蒙运动,它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乃至周边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文化和思想的深度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比单纯的史实陈述更有价值。

评分

我之所以会对这本书产生兴趣,纯粹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民国时期那种知识分子的风骨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到着迷。尤其五四运动,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思想的火山爆发,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虽然我们身处台湾,离大陆的那段历史隔了一层,但五四运动所倡导的启蒙精神、科学民主的理念,乃至对文学语言的革新,都深深地渗透到了后来的中文世界,当然也包括我们这里的文化土壤。我期待这本书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梳理五四运动前后,不同领域的知识精英是如何碰撞、交流、甚至激辩的。比如,鲁迅、胡适、陈独秀这些人,他们之间复杂的思想联系与冲突,以及这些思想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和行动,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传播开来,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在台湾不那么容易接触到的史料或解读,比如那些在五四时期,一些台湾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这场运动的?或者,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并尝试将这些新思想融入台湾本土的文化建构中的?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理解那些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彷徨、坚持与贡献,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文化发展的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个「五四」的数字,用了一种有点怀旧又有点叛逆的字体,搭配「@100」的现代感,第一眼就吸引了我。身为一个生长在台湾的读者,我对「五四运动」这个词并不陌生,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到后来自己阅读的各种相关书籍,总觉得它是一个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年代。「五四」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更像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起点,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观念,或许都能追溯到那个时代。书名中的「文化,思想,历史」这几个词,感觉非常扎实,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要深入探讨五四运动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甚至我们今天的生活。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触及当时知识分子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思潮的碰撞中寻找自身价值的。台湾在日据时期,也经历了与外部文化的冲击和融合,我想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类似困境时,他们的挣扎与抉择,应该能引起我很大的共鸣。书名这样直接点出「@100」,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是在回顾百年之后,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也许会发现一些过去被忽略的细节,或是对五四精神有新的解读。这本书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历史教科书,而是希望能引发读者去思考,去对话,去感受那个时代留下的精神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