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照护食:给有吞嚥及咀嚼问题者的日常食谱

吞嚥照护食:给有吞嚥及咀嚼问题者的日常食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吞嚥困難
  • 咀嚼困難
  • 照護食譜
  • 失能照護
  • 復健營養
  • 吞嚥治療
  • 食譜
  • 營養
  • 健康
  • 長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第一本专为解决吞嚥障碍需求所写的食谱
连牙口不好、肌力退化的高龄者也可以吃哦!

  照着做,自家就能轻松做出适合的美味营养料理
  99%天然食材,一次煮好,冷冻常备,让日常照护变得更轻松


  林玉真(营养师)
  刘芫君(万芳医院语言治疗师)
  刘玉梅(三总松山分院职能治疗师)
  专业审定

  「我好想吃海带排骨汤啊!」
  当有吞嚥及咀嚼困难的家人提出这个要求时,你可以怎么做?

  难道只能吃这些和碎食搅在一起的煳粥,
  不好看、不好吃又容易呛,家人的健康怎么能恢复?

  用山药、银耳、酪梨三大法宝
  就能料理出连甜点、水果都有的完整一餐
  连中、重度吞嚥障碍者都能享受由口进食的幸福

  近50道料理,连适合素食者的食谱都包含在内!

  内容还完整包括:
  ․吞嚥机制的运作机转․食物质地的分类․协助进食的方式․营养的规画与建议
  一次解决照护家属可能遇到的困扰

本书特色

  台湾长照机构使用鼻胃管的人数高达94%,全球最高。而日本只有11%,德国只有6%。
  吞嚥障碍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在照护下吃适合他们的食物。
  让被照顾者能重新恢复由口进食的尊严,享受真正食物的美味;
  让照顾者不再需要因为拒绝家人希望进食的要求而难过,
  适合的食物能让被照顾者进食更方便,得到较好的营养,免疫力不易低下,有机会复元,能拿掉鼻胃管,照顾更轻松。
  
  ◎谁需要吞嚥照护食?
  中风、肌力下降导致吞嚥功能退化的年长者、车祸脑伤损及吞嚥功能的人,头颈癌切除口腔器官的病人,重度帕金森患者,重度失智者,都可能在某段期间,或长期间需要吞嚥照护食。

  ◎我的家人适合吃哪种质地的吞嚥照护食?
  书中提供国际吞嚥障碍食物标准(IDDSI)、日本吞嚥复健协会吞嚥调整食品分类,帮助你在语言治疗师的协助下,制作出适合家人进食的料理质地。

  ◎烹调照护食一定要使用化学的增稠剂吗?
  吞嚥照护食不是刴碎餐,需要有易变形、黏着性低、有凝聚力、离水性低等特性,要做到这些,不一定需要使用市面上的化学增稠剂,99%的料理都只需要使用山药、银耳、酪梨三大法宝,再加上家人的爱心与巧思,每一位进食困难者都能和家人享用同样的料理,吃得美味又营养。

  ◎该如何提供高营养密度的料理,让吞嚥障碍者能少量进食就有足够的营养?
  用天然食材制作吞嚥照护食,被照顾者吃了多少可以一目了然,方便家人根据身体变化调整营养需求。书中并提供针对高龄吞嚥困难者的营养比例,以及热量需求的建议,并有如何检测是否营养不良的方法。

  ◎我要如何让易呛的吞嚥障碍者安全进食?
  协助被照顾者自行进餐的姿势摆位及餐具建议、需餵食者的餵食技巧、餐前帮助吞嚥的运动、餐后口腔照护的方法,全部图解说明,一次到位。

  ◎吞嚥照护食要另外做,感觉很花时间?
  只要抓住几个原则,制作吞嚥照护食其实很简单。一次制作、冷冻常备,食材还可以千变万化,照着做,照护真的可以变轻松。

好评推荐

  【医疗、长照各界倾力推荐】(按笔画顺序排列)

  宋家莹(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神经科副教授、万芳医院神经科医师)

  看见作者用台湾人自己熟悉的工具,常用的食材,制作出台湾口味的煳状照护食食谱,觉得十分雀跃。本书以工具书的形式呈现,是一本简单又可以立即上手的书籍。也强烈建议医院及护理之家的食物准备,可以参考本书做法,增进患者食的乐趣。

  李若绮(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
  让辛苦的照顾工作,添入最美好的滋味。

  林金立(台湾自立支援照顾专业发展协会理事长)
  饮食照顾对失能长者而言,必须同时具有营养摄取与产生愉悦感二个价值,只偏重任何一边,都有缺憾,作者从其生活经验中发现平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些都能于日常中实践,对任何人都具有启发性。

  郭慈安(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理事长)
  「吃什么食物」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重要的是一项生活品质的表征和享受。很高兴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带给台湾超过100万照顾家庭希望与幸福感!

  陈怡仁(成大医院耳鼻喉部语言治疗师)

  陈春满(中华国际全方位照护学会理事)

  这是一本以「爱」为材料的食谱,让中、重度吞嚥困难的者,也能享受真食物所带来的营养与回忆,重温吃饭的乐趣,再次找回由口进食的幸福饱足感。

  陈颖叡(新北市家庭照顾者关怀协会理事长)
  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境不同,但我相信这本从实际经验出发的书,可以带给你很多灵感,找到你自己的方法。

  盛华(亚洲大学语言治疗与听力学系教授)

  梁惠雯(知名医药记者)
  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特殊食谱宝典,能帮助吞嚥障碍者重拾以口进食的喜悦,翻转人生!
  感念作者将她对母亲的爱化为大爱,慷慨分享照护心得。本书能让照护的生活少一份辛苦,多一份轻松与疗癒!

  黄耀庭(彰化基督教医院神经医学部暨失智症照护中心临床心理师)
  这本吞嚥照顾的食谱足以开启病患食慾的味蕾,对于有心的照顾者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南书。

  苏心怡(中华民国语言治疗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
  这本不只是食谱的食谱,包含了有吞嚥困难的人在进食时所有应该了解的相关知识。涵盖内容之广,甚至称之为小百科也不为过。


 
舌尖上的守護:為追求生活品質的你設計的飲食指南 本書適用對象: 關心家人飲食健康的中壯年、尋求專業營養知識的照護者、對老年飲食有前瞻性規劃的健康愛好者。 書籍核心: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全面且實用的飲食設計藍圖,專注於如何透過精準的營養配比、創新的烹飪技法,以及完善的餐飲管理策略,來提升特定群體(特別是慢性病、術後恢復期或因年齡增長而出現特定生理機能改變者)的生活品質。我們深知,飲食不僅是生存的基礎,更是維繫尊嚴與社交連結的重要環節。 --- 第一部:基礎認知與營養學的重新定義 (The Foundation: Redefining Nutrition)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讀者跳脫傳統的「三餐制」思維,進入一個以「個體化需求」為核心的營養新境界。我們將深入探討身體機能在不同生命階段的細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食物結構提出的實際要求。 第一章:身體機能的悄然轉變 消化系統的效率探討: 不僅是胃酸分泌的變化,更著重於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如何影響營養吸收效率。我們將分析纖維素、益生元和後生元在維持腸道健康中的關鍵角色,並提供增加優質菌群的食物來源列表。 蛋白質的質量與利用率: 探討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合成效率(Anabolic Resistance)下降的問題。本書不只是列出高蛋白食物,而是詳解如何透過「時間點」和「胺基酸組合」來最大化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例如,解析亮氨酸(Leucine)在啟動肌肉合成中的臨界作用。 隱性脫水與電解質平衡: 許多人因感官遲鈍或飲水意願下降而面臨慢性輕度脫水。本章提供一系列非水性的液體和富含礦物質的湯底設計,以維持體內穩定的電解質環境,這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的穩定至關重要。 第二章:關鍵營養素的精確配置 脂質的再平衡: 聚焦於Omega-3與Omega-6的黃金比例。詳細介紹如何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EPA和DHA,並提供幾種利用亞麻籽油、奇亞籽和特定魚類進行日常補充的實用方法,而非僅依賴補充劑。 微量營養素的「吸收障礙」: 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能力會隨著年齡下降(如維生素B12、鈣、鎂)。本章將介紹如何透過食物搭配(例如,利用維生素C輔助鐵質吸收)或選擇更易生物利用的形態(如螯合礦物質的食物來源)來克服吸收障礙。 抗氧化防護網的構建: 介紹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超級抗氧化劑的協同作用,並提供不同顏色蔬果的攝取頻率建議,以建立全方位的細胞保護機制。 --- 第二部:烹飪哲學與質地調控的藝術 (The Art of Texture and Culinary Transformation)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實踐指南,它徹底革新了傳統的「軟爛」概念,轉向追求食物的「可控質地」與「風味完整性」。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餐都充滿愉悅的感官體驗。 第三章:超越糊狀:質地工程學入門 質地光譜分析: 我們建立了一個從「完全流質」到「基礎咀嚼」的詳細質地光譜,並將常見食物映射到此光譜上。此處不使用傳統的「泥狀」、「糜狀」等模糊詞彙,而是使用更科學化的描述,例如「低黏度、高均質度」或「中等韌性、易碎性」。 溫度對質地的影響: 深入探討食物冷卻後黏度和彈性的變化,並提供在加熱和保溫過程中維持理想質地的技巧,例如使用特定增稠劑(如黃原膠的精準用量)來穩定流質食物的結構。 風味釋放的策略: 質地改變往往伴隨著風味減弱。本章教授如何透過低溫慢煮、真空低溫烹調(Sous Vide)等現代技術,在保持質地柔軟的同時,鎖住並濃縮食物本身的天然香氣。 第四章:風味層次的重建與提升 酸、甜、鹹的平衡藝術: 當食物的質地變得溫和時,刺激口腔的酸、甜、鹹元素變得尤為重要。本書提供如何利用天然發酵品(如無鹽優格、醋漬蔬菜的精華液)來提供清爽的酸味,以及如何使用天然甜味劑(如羅漢果、椰棗泥)來創造豐富的層次感。 香草與香料的魔力: 詳細介紹不同香草(如百里香、迷迭香)在燉煮和烘烤過程中的風味轉化,以及如何將乾燥香料磨製成極細粉末,確保它們能夠均勻地融入質地調整後的菜餚中,提供細膩的味覺刺激。 「回憶的味道」食譜庫: 專門設計數款經典菜餚的質地優化版本,例如:如何讓燉牛肉的精華風味在不需咀嚼的情況下完美呈現,或是如何重現烤雞皮的酥脆感(透過烘烤脫水技術,而非油炸)。 --- 第三部:實用場景與高效準備 (Practical Scenarios and Efficient Preparation) 本部分將理論付諸實踐,專注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高效、有尊嚴地準備和享用這些特殊膳食。 第五章:從採購到儲存的效率管理 食材選擇的標準化: 提供一份詳細的採購清單,標註哪些食材是高營養密度、低準備難度的基石。例如,推薦特定種類的豆類和根莖類蔬菜,它們在不同烹飪階段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 批量準備與新鮮度維持: 介紹「基礎材料庫」的建立。如何一次性準備好高湯、基礎蔬菜泥和蛋白質半成品,並在未來一週內快速組合成不同風味的餐點,從而節省每日的準備時間。 工具與科技的應用: 評估不同廚房工具(如高效能攪拌機、食物處理機、真空包裝機)的實用性,並提供它們在質地控制中的最佳使用方法。 第六章:社交用餐與心理健康 擺盤的視覺復興: 強調美觀對食慾的巨大影響。本書提供多種擺盤技巧,即使是質地均勻的食物,也能透過色彩、線條和器皿的搭配,營造出豐盛的視覺感受。 家庭共餐的融合策略: 如何設計菜單,使得主要食材(如肉類或主要蔬菜)可以同時滿足不同質地需求的家庭成員,只需在最後階段進行個別化的處理(例如,將一部分食材分出進行均質化處理)。 記錄與調整的循環: 建立一個簡單的「飲食日誌系統」,不僅記錄攝入量,更重要的是記錄進食時的感受(能量水平、飽足感、心理愉悅度),從而實現動態、個性化的飲食調整,確保營養方案的可持續性。 --- 本書結語: 飲食的最終目標是滋養生命,而不僅是維持生理機能。本書提供的知識和技術,是為了讓每一餐都成為充滿期待的儀式,讓照護者和被照護者都能在餐桌上重拾共享的樂趣與尊嚴。這是一本關於科學、藝術與愛的實用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海静


  编辑、文字工作者,现在最重要的身份是吞嚥障碍者家属。
  曾编辑过多本重要健康书籍,长年关注营养与健康知识,因为相信真食物的力量,为自己的母亲设计出这份适合咀嚼及吞嚥困难者的食谱。
  新近成立「由口进食互助交流」脸书社团,希望能借由更多众人的分享,帮助有需求的人能安全由口进食。
 

图书目录

推荐序:吃得安全,吃得足够,吃得营养,吃得愉快/苏心怡
推荐序:充满爱的料理/宋家莹
推荐序:最可贵的是爱与陪伴/陈颖叡
作者序:由口进食的幸福

什么是吞嚥照护食?
什么时候需要吞嚥照护食?它有什么优点?
该选择哪些吞嚥照护食?一定要知道的吞嚥五阶段
中、重度吞嚥照护食不是剁碎餐
吞嚥照护食质地描述与分类
烹调吞嚥照护食要注意哪些事?
到底一餐该吃多少?
该如何搭配出营养均衡且营养密度高的一餐?
要怎么知道是不是吃得够营养了?
常遇到的营养问题有哪些?如何补充或调整?
怎样能引起食慾?
排除可能让吞嚥障碍者不想吃的原因
如何帮助吞嚥障碍者自行进食?
怎样的姿势进食才安全1:身体摆位
怎样的姿势进食才安全2:身体摆位
进食前可以先进行这些准备
进食时要注意的事项
可帮助进食的技巧
进食后口腔可以这样清洁
注意进食三十分钟后的呛咳
用餐完毕后不要立刻躺下
辨认吸入性肺炎的征兆

Part I 准备篇
需要准备的工具
需要预先准备好的食材 1 —— 银耳煳
需要预先准备好的食材 2 —— 蒸山药
需要预先准备好的食材 3 —— 增稠剂
基本烹调法 1 —— 液状食物
基本烹调法 2 —— 煳状食物
专栏1 如何确认吞嚥照护食的浓稠度是否符合标准?
解冻供食方法
专栏2 料理吞嚥照护食的诀窍
专栏3 食材的分量需要严格遵守吗?
料理前的食材准备 1 —— 肉类
料理前的食材准备 2 —— 蔬菜
专栏 4 蔬菜怎么轮搭可以均衡又轻松?
◎鸡肉
茶油鸡
玉米鸡
蛤蜊蘑菇鸡
香菇鸡
香菇芋头鸡
芥菜鸡
香菇青江鸡
红萝卜南瓜鸡
奶油番茄鸡
四神鸡
五香鸡肝鸡肉料理
专栏 5 一餐可以怎么配?
专栏 6 构思一週的食谱
◎猪肉、牛肉
海带猪肉(海带排骨汤)
蒜香皇宫菜猪肉
姜丝川七猪肉
客家酸菜猪肉
茴香猪肉
香菜牛肉
芹菜红萝卜牛肉
咖哩蘑菇牛肉
酸白菜牛肉
奶油蘑菇菠菜牛肉
◎海鲜
姜丝九层塔鲈鱼
番茄海鲜
紫苏梅子鲈鱼
味噌芝麻鲑鱼
荫凤梨虱目鱼
◎素食
菠菜豆腐咖哩
腰果花椰菜
蘑菇酪梨
◎主食
粥冻、粥糜
◎点心、甜点、清汤& 饮料
蒸南瓜
山药蒸蛋
山药蒸豆腐
酪梨蛋沙拉
杏仁芝麻煳
酪梨香蕉蔓越莓果昔
酪梨蓝莓果昔
柿子果昔
苹果果昔
肉桂苹果泥
巧克力香蕉酪梨果昔
味噌汤
姜丝蛤蜊汤
咖啡
山药甜布丁
花草茶
豆浆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吃得安全,吃得足够,吃得营养,吃得愉快

苏心怡(中华民国语言治疗师公会全国联合会 理事长)


  俗话说能吃就是福,沟通和吞嚥是基本人权,也是最美好的享受。
  台湾有吞嚥问题的人非常多,但对此问题有警觉的人却非常少,知道要向什么地方求助的人更少。

  大多数人听到「语言治疗师」这个头衔,下意识想到的是教小孩说话,其实语言治疗师的业务范畴包括了言语、语言、沟通和吞嚥,我常开玩笑说语言治疗师的工作就是管一张嘴,但绝不是只剩一张嘴。

  自从2008年《语言治疗师法》立法成功,2013年中华民国语言治疗师公会全国联合会成立,我们便开始积极推动所有语言治疗相关业务,其中吞嚥障碍就是其中特别着重推动的一项;除了举办「吞嚥障碍高峰论坛」,拍摄了「呷百二.吞嚥健康操」以及「大声公.氧身健声操」,更推出「沟通无碍好逗阵,吞嚥健康呷百二」预防延缓失能方案,也和如果出版社合作,推荐了《吞嚥力》一书;这些都是希望可以透过不断地宣导与推广,让民众可以重视自己的吞嚥健康,减少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肌少症……等的发生。

  听到这本书缘起的故事后,非常感动,在二十五年的语言治疗师生涯中,病人和家属常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本书即是如此。我家里也有八十岁健康良好的妈妈,目前几乎不需要我们儿女操心,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进食偶而也会呛咳,所以家人备餐时需要考虑的层面也越来越多。读到这本书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觉得,不仅是吞嚥障碍者,其实它也能提供照顾健康老人时所需的参考。

  这本不只是食谱的食谱,包含了有吞嚥困难的人在进食时所有应该了解的相关知识。从吞嚥五个阶段、可以做的练习;本会推出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进食前的准备、如何引起食慾;进食时的姿势、如何增加自立支援让患者自行进食;一直到进食之后的口腔清洁,及吸入性肺炎的征兆。涵盖内容之广,甚至称之为小百科也不为过。

  且书中倡导的观念也和我一样,认为无论因为疾病或是老化,只要有吞嚥障碍的情况发生,一定要请医师和语言治疗师做完整的吞嚥临床评估,必要时更需要配合仪器的检查。只有透过完整的评估,才能知道每个特殊个案适合的质地,绝对不是一味地增稠,或是只要切细碎就安全。

  关于食谱的部分,尤其令我惊艳的是口味、口味、口味。因为很惊艳,所以讲三遍。有别于以往我所看到的相关产品和制备方法,不是将各种食材分开来一坨一坨,或是强调塑形,这份食谱更着重于食物的美味,使用的都是新鲜天然的食物,同时还将食物做出各种组合搭配,重现长辈记忆中的美食。老人和婴儿不同,吃过了山珍海味,食物能否对胃口相对重要。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国际吞嚥困难饮食标准(IDDSI)的食物质地描述与分类、烹调要注意的事项、一餐吃多少、营养够不够等资讯,值得详读。

  我要特别推荐这本书,希望可以造福有吞嚥障碍的病人,让每一位都能吃得安全,吃得足够,吃得营养,吃得愉快。

作者序

由口进食的幸福


  这食谱里的每一道,都是我做给自己妈妈吃的料理。
  2016年元宵节前夕,我的母亲在十天之内两度中风,原本只是左侧有些肢体不灵活,第二次中风之后,就变得无法吞嚥,也无法说话。

  有一句话说,家庭照顾者都是在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就发现自己成了照顾者。我们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我当了十多年健康书的编辑,自信对健康及营养的知识丰富,但在那个当下还是非常手足无措。

  原本我们也很不想为母亲插鼻胃管,但因为中风症状并不是完全不可逆,而且母亲虽然已经高龄90,但在中风之前,头脑一直非常清晰,除了高血压和心脏较弱外,也没有其它的慢性病。于是抱着万一的希望,和未来脱管的可能,我们决定为母亲插上鼻胃管,并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吞嚥复健。

  所有上过吞嚥复健课的人都知道,在一开始的冰酸刺激、练习吹卫生纸和吐舌头之后,通常会开始练习的就是吞优格和吞南瓜。

  因为相信全食物的力量,自从母亲出院后,我们没有一天给她吃过非天然食品,即使还在管灌期间,清晨起床为她准备好一天需要的食物,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但流质食物的营养总是比不上固体食物,我又是个好吃鬼,想到母亲再也尝不到食物的滋味,简直无法忍受。更不用说当家人围绕用餐时,母亲却无法参与的心酸。可想而知,当母亲开始真正练习进食时,我的内心有多么期待。

  吞优格很顺利,吞南瓜也很顺利,可是接下来瓶颈来了,优格、南瓜、香蕉都吃完了,吃粥会咳,还能再吃什么?总不能移除鼻胃管后只靠南瓜、香蕉过日子吧?

  语言治疗师说,吞嚥困难者的食物不能离水、要容易聚成食团、好吞,但有什么食物是符合这个标准的?我想给她吃蒸蛋,可是蒸蛋容易碎在嘴里,并不是适合的食物。但如果加一些山药增稠并把鸡蛋黏合在一起呢?山药滑滑的,应该很好吞,我开始动脑筋。第一次试做,山药全沉在碗底,调整了一下比例,多试几次之后,山药蒸蛋出炉了。母亲吃得很顺利,也很喜欢。还有呢?还有什么可吃?卧床者的肠胃蠕动通常不太好,膳食纤维也不足,该吃什么来改善?母亲中风前常吃的银耳芝麻煳或许可行。调整了几次水量,果然一试成功。于是,我胆子大了起来,南瓜吃厌了,也不想给母亲吃那么多甜食,做成南瓜鸡如何?用什么增稠?银耳自然成了我第一个想到的添加物。银耳非常抓水,真的可以做到冷冻也不离水,而且它的味道很淡,完全不影响食物的原味,又滑顺好吞。南瓜鸡母亲很喜欢。南瓜还有什么可以取代?山药?芋头?马铃薯?红萝卜?青菜要怎么加进去?水果呢?于是,一道一道的料理出炉了。每一次上吞嚥课时带去的食物都不一样,让语言老师直说,想把我的食谱介绍给其他的家属,因为上课时没有适当的食物可以练习吞嚥,一直是治疗师们很大的困扰。

  在为母亲料理三餐,及与其他照顾者分享食谱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事。那就是食物的滋味、料理的滋味。当被照顾者有吃煳餐的需求时,家人常因为营养或是方便,把想得到的食物都混在一起搅打,或天天让被照顾者吃一样的食物。但是成人和小孩不同,历经岁月,有自己的美食记忆和口味的偏好。食物有食物的道理,把食物不分滋味全部搅打在一起,或没注意质地的需求,不好吃、不好吞、吃厌了,都有可能让人拒食。好吃的食物人人都爱吃,即使是无法表达的被照顾者,他们如果吃到喜欢的食物,也可能会吃得特别快,或者表情特别放松,在那个当下,真的会觉得辛劳是有意义的,坚持由口进食也是有意义的。

  真食物的力量是很强大的,食物中的各种营养元素会相辅相成。单独抽取某种营养元素食用时,不仅生体利用率低,而且加工食品中也很难保存对人体很重要的植化素。但要让有吞嚥困难的人吃到足够量的真食物,真是太困难了。研究吞嚥照护食的过程中,我也曾多方涉猎国外吞嚥照护的方式,在制作中重度吞嚥困难者需要的搅打食上,很少有不使用添加物的,大部份的做法都是食物和水以1:1的比例一起搅打,再使用化学的增稠剂或塑形剂增稠,因加水变稀薄的滋味再以调味料补强,同样的分量吃进去的真食物有限。市售照护食会使用这种方式有它的原因,也不是只要用添加剂就是不好,只是,虽不应排斥,也不该过度依赖。在天然食材能做得到的情况下,尽量尝试以天然食材完成,才能让被照顾者尽可能吃到好吃、营养价值又高的食物。

  这本书里的吞嚥照护食,除了纯粹以天然食物制作,设计时还以蛋白质的需求量为最主要考量,因为无论是年长者或是疾病恢复期间的人,蛋白质都是他们最需要的营养元素。而用做主要黏稠剂的银耳含大量水溶性纤维,不但抓水力十足,让食物滑顺好吞,还可避免传统使用太白粉、藕粉等增稠食物时质地不稳定且容易醣量太高的问题。此外,这种方式简单易做,只要抓准几个原则,就能轻易变换多种菜色。週末一个下午做完,冷冻保存,週间只需用餐前解冻加热,在饮食照护上十分轻松容易执行。

  不过每个人造成吞嚥困难的原因不同,吞嚥能力也不一样,记得在开始以这份食谱的料理进餐之前,要先经语言治疗师评估,并在语言治疗师的照护下进食。有慢性病的人,也需与医师讨论后进食。

  我的母亲虽然因为无法克服喝水的问题,最终没有脱管,但每日三餐能由口进食,享受进食的乐趣,精神气色都不错,对我们这群依恋母亲的孩子来说,就很满足了。

  照护的这一路上,如果没有许多人的帮忙,我们无法一直坚持。

  谢谢赖佳君中医师,在母亲一中风就三番两次到医院看她,至今也一直照顾她。谢谢刘玉梅职能治疗师,在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带母亲回家的时候,即使我们当时毫不认识,她也不要我们跑任何程序就第一时间到医院来看我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带母亲回家,还告诉我们训练吞嚥的重要。谢谢李协兴医师在母亲刚中风就到医院探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谢谢万芳医院的宋家莹医师、林砚农医师、钟文桂医师,在我们不知道母亲水肿的原因,又等不到住院床位的时候,帮了我们一把,悉心照顾她,最后让母亲能健康出院返家。谢谢魏于珮居家护理师,对卧床老人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你总是胸有成竹,让我们这一路更加笃定。谢谢新北家协的理事长陈颖叡,你是家庭照顾者最棒的照顾者。最后要谢谢刘芫君语言治疗师,我为母亲做的食物有成功有失败,你都用开阔的心胸微笑接受,并给予建议。虽然我知道把奇怪的食物送进病人的口中,对你是一种折磨。曾帮助过我们的人还有许多,碍于篇幅无法一一记下,谢谢大家,对你们,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这本食谱的出版,得到同事、家人及许多人的协助和意见,谢谢每一位在这里帮助过我的人。如果因为这本书的抛砖引玉,让台湾的鼻胃管使用率不要那么高,让有吞嚥困难的人可以重拾由口进食的幸福,我相信这一定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吞嚥照护食:给有吞嚥及咀嚼问题者的日常食谱》的时候,我正为家里的长辈感到焦虑。他最近吃饭越来越困难,每次都要费很大劲,还经常呛着,看着他吃饭时那么辛苦,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市面上能找到的关于吞嚥困难的食谱真的不多,大多数都比较笼统,不够具体,或者食材很难买到。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心里顿时燃起了一丝希望。我仔细翻看了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早到晚一日三餐,甚至还有加餐和汤羹的详细介绍,这让我觉得非常实用。而且,书中还强调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吞嚥困难的老人来说尤为关键,因为他们可能因为进食困难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食物质地调整的部分,比如如何将普通食材变成易于吞嚥的泥状或糊状,同时又能保持其原有的风味和营养。这对于我们这些缺乏专业烹饪经验的家庭照护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技巧,让我们可以轻松地在家为家人准备安全又美味的照护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不再那么孤立无援,仿佛有了一个专业的指导,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照顾我的长辈,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有尊严、有品质的进食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绝对是为许多像我一样的家庭带来了福音!我的父亲因为年纪大了,咀嚼和吞咽功能明显减弱,吃饭这件事成了一个大问题。每次看着他吃饭时小心翼翼,甚至有些害怕的样子,我的心里就特别难受。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要么食物太稀,没味道,他吃不下去;要么就是太硬,他又怕呛着。后来,我偶然发现了《吞嚥照护食》这本书,简直如同救星一般。我被书中非常系统和科学的讲解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食谱,而是从根本上,为我们讲解了如何根据吞咽能力的不同,来调整食物的质地和形态。书中关于“食物分类”的介绍,非常清晰明了,让我能准确地知道哪些食物适合我的父亲,以及如何将它们处理成最适合他食用的状态。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小贴士”,比如如何增加食物的趣味性,让吞咽困难者也能感受到美食的乐趣,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尝试着按照书中教的方法,为父亲做了一道“软糯南瓜泥配鱼肉碎”,他吃得津津有味,连说好吃!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信,即使有吞咽问题,也能享受到美味和营养。这本书真的让我从焦虑中走出来,给了我信心和方向,让我能够更好地照顾父亲,让他也能尊严地享受每一餐。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家里有个亲戚,因为中风后遗症,吞嚥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吃饭成了一件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以前,我们总是愁眉苦脸地想办法,不是把饭菜搅得稀烂,就是变着花样做各种粥,但总觉得营养跟不上,而且口味也很单一,亲戚吃得也没什么兴致。看到《吞嚥照护食》这本书,我当时就觉得眼前一亮。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把食物弄碎,而是从多个角度,非常细致地讲解了针对不同吞嚥能力的调整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食物质地分级”的介绍,这让我很直观地了解了不同程度的吞嚥问题需要什么样的食物形态,比如从易吞咽的糊状到需要一定咀嚼能力的软食。而且,书中还针对不同疾病(比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等)可能引起的吞嚥问题,提供了个性化的建议,这一点真的非常专业和贴心。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给亲戚做了一道“蔬菜泥香菇鸡肉羹”,没想到他吃得特别香,而且一点也没有呛到。看到他吃得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位贴心的照护助手,让我不再手足无措,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亲戚准备饮食,让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营养的保障。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正在为吞咽困难亲人饮食而发愁的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帮助。我一直都很希望能找到一本既实用又能兼顾营养的食谱,可以帮助我为家里有吞咽和咀嚼问题的长辈准备日常餐食。市面上很多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要么内容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食谱过于复杂,不适合家庭日常制作。而《吞嚥照护食》则完全不同,它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从早餐到晚餐,再到各种加餐和汤羹,都提供了非常详尽且易于操作的食谱。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食物口感和风味”的重视,它没有因为吞咽问题而牺牲食物的味道,反而积极地探索如何让食物在保持安全的前提下,也能变得更加美味和有吸引力。书中还贴心地提供了各种食材的替代方案,以及不同烹饪技巧的应用,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为长辈做了一道“胡萝卜土豆泥搭配鸡胸肉糜”,他吃得非常开心,而且也没有出现任何不适。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系列菜谱,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引导者,帮助我们理解吞咽困难者的需求,并用科学和爱心,为他们创造出更有质量的生活。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对于任何关心身边有吞咽困难者的人来说,都非常有价值。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做到了“用心”二字。我的母亲前段时间因为疾病,吃饭变得异常困难,经常被食物噎到,看得我心惊胆战。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大多是些泛泛而谈,要么就是一些看起来很复杂,很难在家操作的食谱。当我无意中发现《吞嚥照护食:给有吞嚥及咀嚼问题者的日常食谱》时,我简直看到了曙光。书中的内容非常细致,从食材的选择、处理,到烹饪方法,再到最后的摆盘,都考虑得非常周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食物稠度”的详细讲解,配有清晰的图示,让我能直观地理解不同稠度食物的标准,这对于保证安全进食至关重要。而且,书中不仅提供了很多实用易操作的菜肴,还强调了营养均衡,比如如何在软烂的食物中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素的摄入,这一点对于吞嚥困难者来说,绝对是重中之重。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为母亲做了一道“菠菜鸡蛋羹”,她吃得非常顺畅,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关怀和理解,让我们这些照护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吞嚥困难者的需求,并用爱心为他们烹饪出安全、美味又营养的餐食。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