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原文作者: おおつか りゅうたろう, おうじ としあき, もりもと こうせい, まつだ もとじ, あさお なおひろ, ふくい のりひこ, すぎやま まさあき, あおやぎ まさのり, じんない ひでのぶ
出版者 出版社:八旗文化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译者: 张家玮, 林巍翰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9/09/25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源出非洲,经海洋扩散──
人类的历史就是「移动与定居」的历史
宗教的冲突与共生/海洋与全球化/非洲的世界史新定位/百亿人口的警讯……
超越对立与纷争的全新视野,探究人类未来应该前进的道路。
要釐清现代人面临的问题,必须先对历史提出质疑!
从人类踏出非洲开始,「历史」经过无数次的「兴亡」,现在正是人类史上彼此连结最为紧密的时代。尽管如此,世人依然无法杜绝某国独占利益,也无法制止某些国家的傲慢;财富集中于部分人群,结构性贫困或差距仍随处可见。事实上,不只有经济问题,举凡环境问题、异常气候、暖化现象……等等,任何一项议题如今都已非一国可以单独解决或回避的――如今的我们正走向地球上的生命能否延续都成问题、风雨同舟的危机时代。
正因为身处这种危机时代,更应该以历史知识的累积为基础,寻求新的世界观。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后,如何书写全球化时代下的世界史?究竟,对于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历史」能够给予我们什么解答?
■源出非洲的蒙古人种与高加索人,如何选择定居或走入海洋?
因为海洋扩散,世界版图有了整合的机会,也带来近世的各种问题。 一百八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首度离开东非大裂谷。欧美的古人类学研究者借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将此称之为「源出非洲」,自此往欧亚大陆内部扩散。其中一支蒙古人种约于五万年前抵达大洋洲、约于一万年前抵达南美洲最南端,人类的扩散前线触及辽阔的海洋,现存人类的「移动与定居」自此告一段落,换言之,海洋就此在人类史中正式登场。
后来,同样源出非洲、往西移动的高加索人种遇到海洋选择止步,但是往东移动的蒙古人种却选择走入海洋,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差异?这是因为蒙古人种在海洋的扩散发生于「温海」,而高加索人种在海边停步是因为碰到「冷海」――海水温度的差异在人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直到高加索人也加入海洋扩散的行列之后,陆域与海域的定居/移动定义开始分明,世界的样貌也因此改变,进入殖民时代,海洋成为版图扩张的途径。原本海洋是自由的空间,无涉于领土观念;因此,身为海域与陆域衔接点的港口城市,其重要性便不言可喻。
■宗教一旦与政治挂勾,便容易引发权力支配的竞逐。
以宽容的心包容各种不同的宗教,是否能有建设亚洲共同体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为荣,并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然而,有时也会发生无限放大自己的价值观,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甚至产生出优越感的情形,从而做出和正义背道而驰的行为。如果这样的信仰与权力及财富相互结合,将会形成力量丰沛、具有排他性的人类集团,并跃上历史的舞台。人类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战争史,以不同的宗教信仰为理由而发动的战争,实在是不可胜数。
在当今,整个世界以经济活动为基础进行着全球化。宗教和文化的藩篱渐失,一切都处于流动的状态。而亚洲曾孕育出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等具有普遍性的宗教和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宗教和思想传播至各地,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多层次的文化基础。以上这些尝试,真的有可能成为形塑亚洲共同体的契机吗?
在这之中遇到的难题是,一旦碰到争夺资源这类国家利益,国族主义就可能抬头;另外,当信仰的内容发生冲突时,宗教共同体就得面对最直接的危机。可见,宗教虽然有助于获得统治权,但若是缺乏基本的凝聚力(连带意识),则难以形成共同体。
■从非洲看世界──经过奴隶贸易和殖民地统治,
对非洲脱贫的开发援助,是否仍带有父权制的偏见? 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数百年间,在全球中心不断改变、新的世界秩序不断建立的过程中,非洲一贯处在最边缘的角落。有些时候,非洲是强权压榨和统治的「目标」,奴隶贸易和殖民地统治完全是为了白人的利益,而否定了非洲人生存的价值;有时它又是外国出于善意和责任而援助的「对象」。开发援助则是为了帮助非洲脱贫,对非洲人伸出友谊之手。然而讽刺的是,看似天秤两端的作为,都是把非洲社会和非洲人做为介入的对象进行「客体」化,而不是以帮助(有时则为统治)自己社会那般,做为「主体」来对待。
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结构中,非洲被赋予提供新的矿物资源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非洲并没有跳脱出五百年来于世界史中一直扮演的角色。而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来看,非洲社会中固有的智慧和制度,不只是解决非洲问题的良方,对现代世界和人类的未来而言,也是笔珍贵的知识遗产。
■如何重新认识「历史」的繁荣与衰退?得出支撑人类前进的解答?
针对文明的「后续」,从内部与外部,多角度的切入。 回顾世界史可知,自从西欧于十八至十九世纪崛起以后,伴随着所谓的「文明化」,野蛮与暴力、杀戮与破坏愈发激烈,规模日益扩大。其中的是非对错究竟该如何解释?孰轻孰重?而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未来地球如何迎接「一百亿人口」的时代?「海洋」对人类史的发展有多重要?「宗教」又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人类的起源地「非洲」会再度给我们什么启发?本书尝试替「全人类」该走的道路给出提示。
本系列始终从东亚的视角出发,在超越地域限制、长时间的跨距下,建立全新观看世界史的视野。因此需要跳出传统的西方与东方视角,以多元的历史主体为目标展开世界史的叙述。这是「来自日本的世界史」所持有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提出建构「世界史学」的方案,从而超越本国史与外国史的思考,将目光投向世界。
■《人类该往何处去》能够带给台湾读者什么启示? 本系列前面几卷,已经从各种观点看过海洋的功能。海洋的功能,无论是在地中海世界,还是在东印度公司主导的时代,其重要性都毋庸置疑。
在国别史的史观强势的时代,海洋的存在往往受到轻视,人们倾向于将海洋认定为国与国之间的阻碍。但今天,海洋被视为各地之间联系的手段,有时甚至被比喻为海洋高速公路,犹如一条广大的带状区域,为各地建立关连性,其贡献逐渐受到肯定。本卷最后再一次以「海洋」为主题,专章论述「海洋」对人类的意义,值得海岛国家的读者深入思考。
■本书的启示是: 如今世界各国依然在海洋划分地盘,争相确保资源与财富。这是非常陆域的思维方式。如何才能解决这种现代国家政治的匮乏?思考这道难题,重点在于从历史上探讨海洋对于人类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示。
在人类史上绵延不绝的「移动与定居」之中,陆域是着重于「定居」的历史场景,海域是着重于「移动」的历史场景。在〈主宰─从属〉关系之中,同样是人类的舞台,着重于「移动」的海域比陆域更为自由。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鉅献 《人类该往何处去:从源出非洲到海洋扩散,未来人类的历史省思》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周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21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
=================================
◆本书系由21卷构成―― 01《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
青柳正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着
02《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
森谷公俊(帝京大学教授)――着
03《草原王权的诞生》
林 俊雄(创价大学教授)――着
04《通商国家迦太基》
栗田伸子(东京学艺大学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学学术研究员)――着
05《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
本村凌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着
06《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
森安孝夫(大坂大学名誉教授)――着
07《伊斯兰帝国的吉哈德》
小杉 泰(京都大学教授)――着
08《凯尔特.最初的欧洲》
原 圣(女子美术大学教授)――着
09《义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阵内秀信(法政大学教授)――着
10《蒙古帝国的漫长遗绪》
杉山正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着
11《鄂图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着
12《亦近亦远的东南亚》
石泽良昭(上智大学特任教授)――着
13《印加与西班牙的交错》
网野彻哉(东京大学教授)――着
14《欧洲霸权的光和影》
福井宪彦(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着
15《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
土肥恆之(一桥大学名誉教授)――着
16《东印度公司与亚洲的海洋》
羽田 正(东京大学教授)――着
17《大英帝国的经验》
井野濑久美惠(甲南大学教授)――着
18《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
平野 聪(东京大学教授)――着
19《大日本.满洲帝国的遗产》
姜尚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学准教授)――着
20《空中帝国.美国的二十世纪》
生井英考(立教大学教授)――着
21《人类该往何处去》
大冢柳太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应地利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森本公诚(东大寺长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学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福井宪彦(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杉山正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青柳正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阵内秀信(法政大学名誉教授)、隆纳.托比(伊利诺大学教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