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历史:对社会与经济演变的一个解读

理论与历史:对社会与经济演变的一个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udwig von Mises
图书标签:
  • 社会理论
  • 经济史
  • 历史学
  • 社会演变
  • 经济演变
  • 历史解读
  • 理论分析
  • 社会科学
  • 经济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吴惠林 专文导读✮

  经济学巨擘米塞斯最鲜为人知的大作,重要性绝不亚于《人的行为》!

  研究历史有很多重要的理由。
  它不仅提供拟定政治决策时不可或缺的知识。它还打开人的心房,迎向了解人的天性与天命。
  它增加智慧。它是遭到许多误解的博雅教育的真正本质。
  它是通向人文主义修养的最重要途径。

  本书论述了人的行为科学中的历史学以及历史知识的性质和研究方法,补足《人的行为》一书中来不及说的那些历史研究的重要之处。为什么我们需要研究历史,而历史又如何让人明智又持重呢?「如果个人所面对的情况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充分加以描述,向历史求助便不可避免」;「对于现在状况的分析,没有非历史分析这种事。对现状的审视与描述,必然是一个关于过去的历史记述」;「在人间世事的领域,要知道某一件事情,就必须熟悉它是如何发展而来的」米塞斯论述于五十年前的哲理,而今仍然受用,可见一个人若有特别睿智的思想,即使不被当代理解,其智慧的光辉,仍可以使之流传于世,甚至为后人所处的纷乱社会,留下一盏不灭的火光,让当今明智的有志之士,能有所依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奥地利裔美国人,知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与作家。自由主义学派的主要领导人,被誉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他的理论也影响了之后的弗利曼、海耶克等着名经济学家。1982年米塞斯研究院成立,成为研究和推广自由主义的机构。2000年美国的《自由》杂志称米塞斯为「自由至上主义的世纪人物」。

  着作:
  《人的行为:经济学专论》
  《反资本主义者的心境》
  《经济学的终极基础:经济学方法论》

译者简介

谢宗林


  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候选人。译作:《人的行为:经济学专论》、《原富》、《道德情感论》、《资本主义与自由》、《反资本主义者的心境》与《经济学的终极基础:经济学方法论》。
 

图书目录

书系序
导读
译者序

导论
一、方法二元论
二、经济学与形上学
三、规律与预测
四、自然法则的概念
五、人的知识的局限性
六、规律与选择
七、手段与目的

第一篇 价值
第一章 价值判断

一、价值判断与存在命题
二、价值排序与行为
三、价值判断的主观性
四、价值判断的逻辑与句法结构

第二章 知识与价值
一、偏见论
二、公共福祉相对于特殊利益
三、经济学和价值
四、偏见与不容异己

第三章 绝对价值之探求
一、问题
二、社会里的冲突
三、对中古时期据称价值统一的短评
四、自然法的理念
五、启示
六、无神论者的直觉
七、正义的理念
八、功利主义学说之重述
九、论审美价值
十、绝对价值之探求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价值判断之否定

第二篇 决定论和唯物论
第五章 决定论和它的批评者

一、决定论
二、对意识形态因素之否定
三、关于自由意志之争议
四、预先注定和宿命论
五、决定论和刑罚学
六、决定论和统计
七、人的行为科学之自律性

第六章 唯物论
一、两种不同的唯物论
二、分泌物的类比
三、唯物论的政治涵义

第七章 辩证唯物论
一、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
二、物质生产力
三、阶级斗争
四、意识型态充斥的思想
五、意识型态的冲突
六、理念和利益
七、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八、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
九、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社会主义

第八章 历史哲学
一、历史的主题
二、历史哲学的主题
三、历史观点和历史哲学观点的差异
四、历史哲学和上帝存在的观念
五、行为实践观点的决定论和宿命观点的决定论

第三篇 历史的认识论问题
第九章 历史的个性概念

一、历史的最终给定事实
二、个人在历史中的角色
三、群体之心的妄想
四、计划历史

第十章 历史主义
一、历史主义的意义
二、对经济学的排斥
三、对历史演变法则的探求
四、历史主义者的相对论
五、溶解历史
六、抹除历史
七、抹除经济史

第十一章 科学主义的挑战
一、实证论和触动主义
二、集体主义的教条
三、社会科学的发想
四、群众现象的本质

第十二章 心理学和情理学
一、自然主义心理学和情理学
二、情理学与行为学
三、情理学是一门历史学科
四、历史与小说
五、合理化
六、内省

第十三章 历史研究的意义与用处
一、为什么研究历史
二、历史情况
三、遥远的过去历史
四、捏造历史
五、历史和人文主义修养
六、历史和侵略性民族主义的兴起
七、历史和价值判断

第十四章 历史的认识论特征
一、自然科学方面的预测
二、历史与预测
三、历史学的特殊了解
四、情理学的经验
五、真实类型和理想类型

第四篇 历史发展过程
第十五章 历史的哲学解释
一、历史哲学与历史的哲学解释
二、环境主义
三、平等主义者对历史的解释
四、种族主义者对历史的解释
五、西方文明的世俗主义
六、反世俗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排斥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年表
索引

 

图书序言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在这本首次出版于一九五七年的着作里 ,论述人的行为科学中的历史学部分,补足了他在一九四九年出版的《人的行为:经济学专论》 里,特别是该书第二章〈人的行为科学在认识论层次的一些问题〉,受限于篇幅,未能充分阐释历史研究的缺憾。

  例如,《人的行为》第二章一开始便提及「历史本身不会提供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与技巧」,同时又点到「研究历史让人变得比较明智与持重」;但,对于为什么要研究历史,以及研究历史如何让人变得比较明智与持重,当时并未有进一步的说明。对于这些问题,本书第十三章〈历史研究的意义与用处〉有发人深省的观察:「如果个人所面对的情况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充分加以描述,向历史求助便不可避免」;「对于现在状况的分析,没有非历史分析这种事。对现状的审视与描述,必然是一个关于过去……的历史记述」;「在人间世事的领域,要知道某一件事情,就必须熟悉它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研究历史,还有更多、更重要的理由。它不仅提供拟定政治决策时不可或缺的知识。它打开人的心房,迎向了解人的天性与天命。它增加智慧。它是遭到许多误解的那个范畴──通识或博雅教育(a liberal education)──的真正本质。它是通向人文主义修养──传统对于人性特有的、使人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人所特别关心的那些事项的认识──的最重要途径」。

  另外,对于历史知识的性质和研究方法,本书核心的第三篇(第九至第十四章),相较于《人的行为》第二章,也有更为深入浅出、充分与精确的阐述。对于这一点,读者如果细心比较两书对于「理想类型」或「理念类型」(ideal type)的处理,当更能体会,《理论与历史》已超越《人的行为》在相关论述上对韦伯(Max Weber, 1864-1920)的倚赖,而更契合行为学的逻辑脉络。

  米塞斯思想在美国的主要传人和阐扬者,罗斯巴德教授(Murray N. Rothbard,1926-1995),为本书原着于一九八五年再版所写的序里,感叹米塞斯划时代的四本着作中,《理论与历史》最为人所忽视。他说,米塞斯一九一二年发表的《货币与信用原理》(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 、一九二二年发表的《社会主义》(Socialism)   以及一九四九年表的《人的行为:经济学专论》(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等三本着作,即便遭到伪经济学界的抗拒,毕竟获得回响、产生了一些冲击效果,唯独《理论与历史》自问世以来一直乏人问津,即便是对奥国学派经济思想感兴趣的年轻学者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他认为,与其说因为《理论与历史》富于哲理,而一般经济学者,由于盲目学术专业化(blind academic specialization)的缘故,对一切比较广泛的哲理讨论都退避三舍,不如说因为他们无法接受《理论与历史》所论述的哲理内涵,也就是,他们无法接受本书一开头便揭示的方法二元论(methodological dualism),而这又是因为他们相信,经济学若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以物理学为师,採用实证论(positivism)所阐述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没错,实证论的确和历史的观点格格不入。自然科学预设与探索事物彼此之间「不变」的连结规律,而历史的本质却是「变化」,所以自然科学与相关的认识论(实证论)可以说是非历史的(ahistorical)。但,非历史的,或者说,否定历史与人的行为领域存在的,并非只有实证论,还有形形色色的历史主义(historicism)、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完美人类状态的妄想等等,而对后面这些谬论的揭发,在本书所占的篇幅,还远大于对实证论的批驳 。就此而言,罗斯巴德所写的序,略过历史主义的相关讨论不提,对《理论与历史》的评介未免美中不足。

  其实,米塞斯对实证论的批驳,主要见诸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经济学的终极基础:经济学方法论》(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 An Essay on Method)。在那里,他说,「关于人的行为科学,目前在认识论层次有许多误解。但,如果暗示所有这些误解都应归咎于不当採取了实证论的认识观点,那就错了。除了实证论,还有其他一些思想学派也混淆了行为学(praxeology)和历史学(history)在认识论层次的差异,而且混淆的程度更为严重,例如,历史主义(historicism)」。

  就我个人来说,翻译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当翻译至第十六章第三节〈完美人类状态的妄想〉时出现了顿悟:任何所谓均衡、或「最后」状态与秩序等概念,充其量只是理论家用来分析现实的思想辅助工具,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它们的对照状况;如果把握不住这一点,或者说,把这些概念实体化,它们就变成某种愚蠢的、否定历史与行为的「完美社会新版本」。历史与行为的本质是改变,所以历史与行为没有最终或完美,只有绵延不绝的过程。这个顿悟让我发现,米塞斯和另一个通常也被归类为奥国经济学派大师的海耶克(F. A. Hayek) ,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后者仍然钟情于探求自己所向往的社会秩序,而非专注于社会变迁过程的分析。在台湾与大陆,海耶克比米塞斯更为着名,所以把这一点记下来,谨供研究海耶克思想的学者参考。

  本书关于术语的翻译,大多採取网际网路上可查找到的通行译名,除了Behaviorism一词译为「触动主义」,可能会引起争议。Behaviorism通常译作「行为主义」,但由于不管是在《人的行为》或是在本书里,「行为」一词已保留给Action作为专属的译名,而米塞斯所阐释的「science of human action」(译作「人的行为科学」)又和behaviorism根本不同,所以有必要改变Behaviorism的通行译名,以免混淆。有人曾将Behaviorism译为「唯动作论」,这里所以未予沿用,只因「动作」出现一个站立的「人」,太有人味了。除了要除掉这个人味,将Behaviorism译为「触动主义」的另一个考量是:Behaviorism尝试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刺激─反应的架构下,研究人的所谓「行为」(其实只能是人的无意义「反应」);我觉得「触动」一词比较能捕捉住「刺激─反应」的意思。

  最后,我要感谢刘天祥先生,他的细心校订让本书更为可亲可读。
 
谢宗林
于台北
2019年6月8日

图书试读

第十三章 历史研究的意义与用处
 
一、 为什么研究历史
 
在实证论哲学家眼里,研究数学和研究自然科学,都是为了行为实践而做的一种准备工作。科技学的实用性,证明自然科学实验家的努力没有白费。但,谁也提不出这种扎实的理由,为历史学家所採用的传统研究方法的正当性背书。因此,实证论者说,历史学家应该抛弃他们那种不科学的古董癖,转而研究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这种新兴的学科,据说,将从历史经验提炼出一些能帮助社会「工程」的法则,就像物理学发现的法则能帮助科技工程那样。
 
历史主义哲学家认为,研究历史是为了给人提供一些路标,指示他应该沿着哪些道路前进。人的行为,据说,唯有顺应历史演化的趋势,才可能成功。而发现这些趋势路线,正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
 
实证论和历史主义皆告信誉破产的事实,重新引起历史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价值和用处的问题。
 
一些自封的唯心论者认为,只消提出所有的人、或至少比较高尚的人,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便可以圆满回答前述这些问题。然而,问题是如何划出一条界线,把那种激励语言学家研究非洲某个部落语言的求知欲,和那种刺激人们窥视电影明星私人生活的好奇心区隔开来。许多历史事件之所以会让普通人感兴趣,是因为听到或读到那些事件、或看到它们在舞台上和银幕上演出,会带给他快感,即使有时候是夹杂着一丝毛骨悚然的快感。大多数民众之所以贪婪的吸纳犯罪新闻与审判报导,并非因为他们和(德国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一样,热切的想知道各种事情的实际经过。不过,究竟是哪些激情在鼓动他们,那是心理分析的问题,而不是认识论的问题。
 
唯心论哲学家提出来为历史研究辩解的理由──说历史研究纯粹是为了知识──并没有考虑到,事实上有些事情肯定不值得知道。历史的任务并非纪录所有过去的事情和事件,而是只纪录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因此,必须找到某个标准,让我们用来分辨什么事情具有,以及什么事情不具有,历史意义。如果秉持「只要知道,不管知道什么,都值得称赞」这样的观点,那就没有什么标准可以分辨所知道的事情是否有意义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光看书名“理论与历史:对社会与经济演变的一个解读”,就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那种需要花点心思去啃的厚重之作。我猜这本书大概不会是像历史小说那样讲故事,也不会是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会结合历史事实和各种社会经济理论,来剖析社会和经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特别好奇的是,“解读”这个词,它意味着作者会对已有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可能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比如说,关于阶级固化、贫富差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也经常会讨论的问题,但要找到一个清晰的解释,往往不容易。这本书的名字,就给我一种感觉,它可能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希望作者能够在理论层面做到严谨,在历史层面做到翔实,并且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生硬地拼接。我个人非常喜欢那种能够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又能够从具体史实中提炼出理论高度的书,所以,我对这本书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理论与历史:对社会与经济演变的一个解读”几个字,光是看就觉得很有份量,很吸引我。我一直对社会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很好奇,特别是经济发展这块,总觉得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不是那么简单。小时候看历史书,总觉得是线性叙述,某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更像是要从更宏观、更抽象的层面去梳理,用理论去解释历史的脉络,用历史来印证理论。这就像是拿到了一副地图,而不仅仅是沿着一条路走。我尤其期待作者会不会提到一些我一直困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国家经济发展那么快,有些却停滞不前?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差异,或者是地缘政治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没有具体点明是哪一个理论,所以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觉得这反而是一种优点,因为意味着作者可能涉及的理论会很广泛,不会局限于某一家学说,也许会有比较批判性的分析,或者融合不同观点的洞察。而且,“解读”这两个字,也暗示了作者不是在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对过往的思考和理解。台湾社会本身也经历了很多转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再到现在的服务业和高科技,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好奇这本书的理论和历史分析,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走过的路,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总之,从书名来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钻研的书,但我也相信,它能带来很多启发。

评分

读完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学术型的著作,但又带着一种想要“说人话”的野心。“理论与历史:对社会与经济演变的一个解读”,听起来像是那种会从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汲取养分,然后用一种相对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释人类社会和经济形态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我尤其对“解读”这两个字感到好奇,它暗示着作者不仅仅是梳理史实,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分析框架,一种理解当下社会经济现象的钥匙。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特定国家的历史事件上,而是会试图找出普遍性的规律。比如,它可能会探讨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殖民主义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深远意义,或者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变化。这些都是影响我们现在生活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被我们忽略了背后的理论逻辑。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感觉,就是它能帮助我们把那些零散的、孤立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对社会和经济的演变有更清晰、更辩证的认识。

评分

每次看到那种写着“深度剖析”、“全新视角”的书名,我都会有点小期待,又有点怕被“雷”。“理论与历史:对社会与经济演变的一个解读”,这个名字听起来倒不那么夸张,但“解读”二字又显得很自信。我猜想,这本书大概不是那种写满各种枯燥公式的教科书,而是会用比较易懂的方式,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框架给讲清楚。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每天都离不开经济,也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理解。比如,为什么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全球化有好有坏?为什么某些社会思潮会突然兴起?这些问题,如果能有一个比较系统性的理论解释,并且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例证,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很好奇作者会选择哪些理论作为切入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还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亦或是更现代的博弈论、制度经济学?当然,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多元化的视角,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且,“社会与经济演变”这个范围很广,涵盖了政治、文化、科技等等方方面面,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像一个拼图,把各种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理论和历史的联系,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我不太喜欢那种只讲历史不讲理论,或者只讲理论不举例子的书,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

评分

“理论与历史:对社会与经济演变的一个解读”,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宏大叙事和一种严谨的探索精神。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会对历史和现实感到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好的理论框架去理解它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很多事情发生了,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也不知道它会走向何方。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承诺了能给我们一盏灯,指引我们去照亮社会经济演变这条漫长的道路。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一些最基础的理论出发,比如关于人的本性、关于资源分配、关于权力结构等等,然后将这些理论置于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去检验,看看它们是如何解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可能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兼社会科学家,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从古希腊的城邦经济,到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再到近代的民族国家和全球资本主义,去观察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又是如何被历史所修正和发展的。我尤其期待作者在解读过程中,能够超越简单的因果关系,去挖掘那些更深层次的、甚至是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驱动力。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拨开迷雾见青天”的感觉,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