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数据百阅(双面书封设计):100个重要议题,从图表开启对话、培养公民思辨力

台湾数据百阅(双面书封设计):100个重要议题,从图表开启对话、培养公民思辨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数据
  • 数据可视化
  • 公民教育
  • 思辨力
  • 社会议题
  • 图表分析
  • 台湾研究
  • 公共政策
  • 数据新闻
  • 百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公部门数据大改造!让你一眼看懂台湾社会的变化 ★★
★★知名资讯图表设计公司Re-lab全新着作 ★★

  由年轻人发起的实验性计画
  历时一年蒐集汇整公部门与国际组织报告
  用数据力与设计力,让台湾变得更好


  ▍在图表中,寻找改变的力量! ▍

  数据不只是数字,
  折线的背后,是我们生活的高低起伏

  『这二十年来,你过得好吗?』
  『台湾,你好吗?』
 
   ──────写给骂过、怨过、失望过却依然爱着台湾的你 ──────

  这些事,也许令你担心……
  ‧儿虐案件逐年减少,但因为儿虐死亡的孩子却不减反增
  ‧各县市皆宣示要拆违建,但历年累积的违建却愈来愈多
  ‧农耕土地面积减少了,但平均农药使用量却反而增加
  ‧禁供塑胶袋、吸管…….限塑推动十六年,塑胶袋产量却没有减少
  ‧民主选举超过二十年,但每到地方选举年贿选案件却仍居高不下

  但这些事,也反映台湾正在进步……
  ‧犯罪率逐年降低,过去十年窃盗案件更大减70%
  ‧劳动法规逐年完善,超时工作者的比例逐年减少
  ‧不只失业率降至二十年的低点,失业者中长期失业超过一年以上的比例也创十年新低
  ‧实质薪资停滞二十年后,近五年再次出现成长趋势
  ‧工业及养猪废水渐受管制,2002年以后河川严重污染比例大幅下降

  这是最好的台湾,也是最坏的台湾

  採【双面书封设计】
  你可以从头从尾开始翻阅
  自始至终不要放弃爱这座岛屿的心

  ◎了解台湾必读的懒人包 ────── 三分钟看懂一个数据、明白一个议题
  2020年我们即将选择的,不只是总统和立委,更是对台湾未来的想像,如果我们对过去与现况不够了解,就容易造成偏见或误解。因此,一群由22岁到32岁、从小生长在台湾的年轻人组成资讯图表设计团队,翻遍公部门和国际组织报告,将100个重要议题自2000年以来的发展,汇整成一目了然的图表及深入浅出的文字,帮助我们跳脱个人意识或经验,看见更完整的全貌。
  
  让改变,从了解开始。

  ◎关心台湾不是说说而已 ────── 一个议题延伸一道思考题,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b团队从健康疾病、社会照顾、自然环境、文化休闲、教育研究、经济发展、居住条件、公共安全、国际关系9大主题,引导读者看见数据背后错综复杂的成因,并提出问题让我们进一步思索解决方案。书中不会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把探索的过程整理成100条线索。

  让改变,从思考开始。

  ◎找到一起守护台湾的伙伴 ────── 从线下到线上企划,开启不一样的对话
  《台湾数据百阅》只是小小的起点。扫描书中QRcode,会带我们找到更深更广的国内外评论与成功案例分析,以及借由聊天机器人,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持续关注有趣的台湾数据和现况。除此之外,只要回答线上问题,就有机会跟各领域的专家或意见领袖共桌吃饭,用一餐饭的时间讨论你感兴趣的议题,开启不同世代、不同观点的交流。

  让改变,从对话开始。

各界推荐

  ▍专文推荐

  吴琬瑜 │天下杂志总编辑
  李怡志 │世新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

  ▍各界人士好评推荐
  Hauer  │台湾吧执行长
  李雪莉 │报导者总编辑
  李取中 │The Big Issue大志杂志总编辑
  朱家安 │哲学鸡蛋糕脑板
  巫彦徳 │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
  邵瑷婷 │文化银行共同创办人
  林以涵 │社企流共同创办人
  林冠廷 │台客剧场导演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胡川安 │国立中央大学中文助理教授
  胡采苹(Emmy Hu)│财经媒体人
  施光训 │中信金融管理学院校长
  柯伯麟 │玖楼共同创办人
  陈雅慧 │亲子天下媒体中心总编辑
  杨斯棓 │方寸管顾首席顾问/医师
  杨贵智 │法律白话文创办人
  蔡淇华 │作家
  刘必荣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郑国威 │PanSci泛科学创办人
  颜泽雅 │作家/出版人
  苏仰志 │杂学校校长

  (依姓氏笔画排列)
知識的淬鍊與視野的拓寬:當代社會議題的深度對話 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著作,旨在引領讀者穿越當代社會複雜的迷霧,以清晰、結構化的方式,探討一系列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核心議題。本書並非單純的知識羅列,而是提供一套強大的分析工具,讓讀者得以從多維度、多層次的視角審視當前世界的脈動與挑戰。 全書的結構設計極具匠心,它將龐雜的資訊流梳理成易於消化吸收的單元,每個單元都聚焦於一個關鍵的社會、經濟、文化或環境議題。我們深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的挑戰不在於獲取信息,而在於辨識信息的價值、理解信息的脈絡,並形成獨立的批判性思考。因此,本書的基調建立在「提問」與「論證」之上,而非僅僅是「陳述」。 核心章節探討範疇概述 本書的內容廣泛而深入,橫跨多個知識領域,試圖勾勒出當前社會圖景的複雜性。我們著重於剖析那些驅動社會變遷的根本力量,以及這些力量如何具體地影響著個體與群體的命運。 第一部分:經濟結構的轉型與挑戰 本部分深入探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經濟體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我們檢視了資本流動、產業鏈重組的最新趨勢,並分析了新興經濟體如何在全球價值鏈中尋求突破口。討論內容涵蓋了收入不均的加劇、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興起對傳統勞動關係的衝擊,以及數位經濟如何重塑市場競爭的格局。書中並未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呈現了幾種主要的經濟學流派對當前困境的解讀,鼓勵讀者思考不同政策工具的潛在後果。例如,對於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的辯論,我們試圖清晰地呈現央行決策背後的權衡取捨。 第二部分:科技倫理與社會治理 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倫理與治理難題。本章節著重於探討數據隱私權的界限、演算法的偏見(Algorithmic Bias)及其對社會公平的影響。我們詳細分析了假訊息(Disinformation)在數位空間的傳播機制,及其對民主程序和公眾信任的侵蝕。書中也探討了跨國科技巨頭的監管困境,以及國家層面對創新與風險的平衡藝術。如何確保科技發展的成果能夠普惠大眾,而非僅僅服務於少數精英,是本部分持續追問的核心。 第三部分:文化認同與身份政治的交織 在全球化加速的同時,地方性、族群性與歷史記憶的重要性並未減弱,反而時常以更激烈的形式浮現。本部分聚焦於文化認同的流動性與衝突性。內容涵蓋了後殖民論述在當代社會中的延續與轉化、不同世代間價值觀的差異與鴻溝,以及語言、歷史敘事在塑造集體記憶中的關鍵作用。我們探討了多元文化主義的實踐困境,以及在追求包容性社會的過程中,如何有效處理歷史遺留的創傷與不公。 第四部分:環境永續與資源分配 氣候變遷已不再是遙遠的預測,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本部分嚴謹地分析了能源轉型的必要性與複雜性,探討了從化石燃料到再生能源過渡過程中,各方利益的博弈。此外,我們也深入研究了水資源、糧食安全等基礎資源的全球分配不均問題,以及氣候難民的出現對國際人道體系的挑戰。本書強調,環境問題的解決,最終必須落實在社會結構和經濟誘因的根本性改變上。 第五部分:全球秩序的重塑與地緣政治 國際關係正處於一個權力結構快速變動的時期。本部分梳理了多極化世界中主要大國的戰略調整、區域聯盟的興衰,以及國際法與國際組織在維護和平與秩序方面的效力與局限。討論內容還涉及非傳統安全威脅,如網路戰、跨國犯罪網絡的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合作機制困境。 閱讀方法論:從圖表到思辨 本書的每一議題探討都嚴格遵循一種嚴謹的「證據驅動」模式。我們深知,抽象的理論往往難以觸及現實的肌理,因此,大量的數據、統計圖表和模型分析被用來作為論證的基石。這些視覺化的呈現,旨在幫助讀者直觀地掌握議題的規模和趨勢,區分事實與觀點的差異。 然而,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訓練讀者成為數據解讀專家,而是要培養一種「結構性懷疑」的精神。在呈現了數據之後,我們緊接著會引導讀者進行以下層次的思考: 1. 數據的來源與邊界: 這個數據是誰收集的?它的採樣範圍是什麼?它是否可能隱藏了某些群體? 2. 因果與相關的辨識: 呈現出來的現象之間,是真正的因果關係,還是僅僅是巧合的相關?是否存在被忽略的干擾變項? 3. 意識形態的透視: 呈現這些數據的敘事者,其背後的價值取向或政治目的可能為何? 透過這樣層層遞進的分析框架,讀者將能夠超越表面的爭論,直達議題的核心矛盾,從而形成堅實、有理有據的個人判斷。本書提供的是一把開啟深度對話的鑰匙,鼓勵讀者在掌握事實的基礎上,勇敢地面對、質疑並構築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它是一本獻給所有渴望深度理解當代社會、並願意投入心力進行理性思辨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Re-lab团队


  热爱台湾的资讯图表设计顾问公司, 成立于2011年,使命是为有价值的资讯「简单说好故事」,提供沟通策略顾问服务与图表设计制作,一天到晚透过创新的沟通专案探索更多可能,同时验证资讯设计的成效,在每一次的实验中不断进化。创业精神是用资讯设计「防止世界有代沟、守护世界的平等」!

  成军八年,为超过300个资讯说出好故事,客户包括:台积电、台达电、鸿海、世纪奥美公关科技、中国信託、施罗德投信、美盛投顾、摩根资产管理、国泰人寿、Sanofi、资策会、工研院、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中区国税局、台北市社会局等等。除了商业客户,团队也持续与各种非营利组织合作,协助推广理念。

  代表作品
  出版《人人都能上手的资讯图表设计术》分享资讯图表设计原理和案例
  成立 Hello Taiwan 粉专推广台湾庙宇、台湾茶等特色文化
  成立资讯改造实验室粉专致力于让复杂但重要的数据能被看见、看懂
  成立一年半以来,针对许多台湾的数据进行改造,诞生了一张张简单易懂的图表
  出版《台湾数据百阅》和你一起从数据出发,关心台湾

  除了商业专案,我们也做了很多图表改造与社会实验计画:
  2012 史高维尔辣度表
  2012 台湾十大癌症报告书,与info2act合作
  2014 「市长安安,政见给窥吗?」,与关键评论网、刘家熙合作
  2014 温室气体排放清册,与环保署合作
  2015 一百种法案的死法,与关键评论网合作
  2015 社群媒体观察季报,与QSearch合作 
  2016 台湾小吃解剖实验 
  2016 台湾电影脏话大全,与台味志合作
  2017 日日好果 - 台湾水果年历,与上上芊食尚顾问合作
  2017 三百六十行,行行按穴道,与中医说说看、毛医师、TAAZE读册生活合作
  2018 流行音乐展览数据展墙,与台北文创记忆中心、Plan b合作
  2018 中华职棒30週年特展大数据展墙,与中华职棒大联盟、INCEPTION启艺合作
  2018 台北霞海城隍庙资讯图,与台北霞海城隍庙合作
  2019 茶言观色14种台湾比赛茶资讯图表,与茶叶专家陈俊良、Justfont合作
  2019 台大林堉璘奖学金推广互动测验,与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会合作

  案例成果阅览 www.behance.net/Re-LAB
  官方网站 www.relab.cc
  脸书粉丝专页 @ReLAB.cc

图书目录

50件正在进步的事情
推荐序│「台湾,你好吗?100 组改变的线索」──吴琬瑜(天下杂志总编辑)
前言│站在 100 个数据上, 可以看见什么?

健康疾病 Health & Diseases
癌症
吸菸
儿童疫苗
学生近视
器官捐赠
 
自然环境 Natural Environment
空气污染
河川污染
地层下陷
森林破坏
温室气体
垃圾回收
 
文化休闲 Culture & Leisure
职业棒球
国片
图书借阅
艺文活动
艺文补助
 
教育研究 Education & Research
中辍
就近入学
学贷
学术论文
研发经费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对外贸易
长期失业
工作时数
劳资争议
卡债
地下钱庄
保险申诉
 
居住条件 Housing & Living Environment
停电
上网
公园绿地
公共运输
火车准点
 
公共安全 Public Safety
犯罪
酒驾
职业灾害
意外死亡
诈骗
 
国际关系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会议
来台旅客
留学签证
 
社会照顾 Social Well-being
弃婴
独居老人
身心障碍
失踪人口
贫穷
 
其他 Others
女性参政
两性薪资
贪渎
流浪动物

50件令人担忧的事情
推荐序│「快速掌握台湾的样貌,同时兼顾深度与广度!」──李怡志(世新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
前言│站在 100 个数据上, 可以看见什么?
 
健康疾病 Health & Diseases
健康余命
慢性疾病
过重肥胖
忧郁
自杀
爱滋病毒
高龄产妇
食品中毒
 
自然环境 Natural Environment
生物多样
路杀动物
沿岸渔业
极端气候
农药
槟榔
木材自给
电力
人均用水
减塑
 
文化休闲 Culture & Leisure
音乐
 
教育研究 Education & Research
补习班数
校园暴力
高教入学
版权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贫富差距
中小企业
薪资
创业
粮食自给
政府负债
 
居住条件 Housing & Living Environment
房价
违建
污水处理
 
公共安全 Public Safety
火灾死亡
毒品
性侵
再犯
道路肇事
国道车祸
 
国际关系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外交
 
社会照顾 Social Well-being
单亲
游民
儿少受虐
家暴
 
其他 Others
贿选
能源依赖
消费争议
人口贩运
失联移工
监狱死亡
厨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台湾,你好吗?100 组改变的线索」

吴琬瑜(天下杂志总编辑)
 

  你对于2020 年总统大选是否感到失望?候选人们的选举话术把台湾弄得面目模煳。例如,某一件事的表现是退步,还是进步?说法天壤之别。因为分析数据之前先有立场,因为说话是为了攻讦对方,数据完全失真。

  十月的台湾秋高气爽,我收到了一本《台湾数据百阅》,在乌烟瘴气中唿吸到一丝新鲜的空气。一群 20到30 岁的年轻人为他们所在乎的台湾,制作了这本书。要献给骂过、怨过、失望过却依然爱台湾的你。

  他们选出了100 组数据,一半是台湾正在进步的事,另一半则是台湾令人担忧的事,刻划这一代年轻人所经历的 2000年之后的台湾,他们用新世代擅长的语言──资讯图表设计──化繁为简、整合图表,绘成动画,让人们从数据的折线中看见台湾二十年来的高低起伏。数据,再也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这二十年来我们的快乐与伤痛。

  《天下》杂志也在这几年大量运用资讯图表说议题。包括每一期的「数字会说话」,以几组数据聚焦说一个现象,总是让人恍然大悟。或是以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导,从「农地上的世界冠军」、「九合一大选选举地图」、「舆论战争 @ 台湾」、「谁替台湾换上假蓝天」,都是掷地有声、获奖无数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以大数据所寻得的证据,让当事人即使生气,也无言以对。

  记者有时承受政治人物、事件关系人的愤怒、攻讦或抹黑,但是数据本身会说话,终能明白我们的无畏,是来自追求一个美好公平社会的初衷。

  我们并不寂寞,一群年轻人创立资讯图表公司,同样以新的语言发挥议题影响力,关注台湾发展。

  台湾 50 组正在进步的数据中,我比较意外的是环境。空气污染、河川污染、地层下陷、森林破坏、温室气体、垃圾回收都有缓慢改善。我想是民众、媒体、环保团体长期努力,有了渐进的改善。

  台湾 50 组令人担忧的数据中,有继续恶化的贫富差距,最富和最穷的综合所得差距倍数,二十年来从 40 倍已经扩大到 112 倍。也有幽微致命的暗光是身心健康。从慢性病、自杀率、忧郁症的恶化数字,赫然发现这些个人说不出口或亟欲隐瞒的状况,但却已经蔓延成你我所不知道的社会挑战。

  这 100 组数字既挑出台湾社会的重要问题,也以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为参考方向,挑出具有未来性的数据。

  数据,当然有侷限。有时受限于原始资料,有时得在彼此矛盾的数据中,加上质化的调查、採访,才能获得真相。

  但至少这 100 组数据是,开放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改变台湾的线索,以民间共创的力量,让探索不停歇,让改变看得见!

  「快速掌握台湾的样貌,同时兼顾深度与广度!」──李怡志(世新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

  台湾是一个变动很快速的社会,不论政治、经济、社会、健康等层面,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有很大的变化,有些领域项目变动之快,在短短二十年间彷彿是两个不同的社会一样。

  在这么快速变动的社会当中,光靠亲身体会,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这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很难察觉变化幅度大小。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一口气快速掌握台湾的样貌,同时兼顾深度与广度呢?答案或许就是这本《台湾数据百阅》。

  这种用图表来呈现一个社会概况的书籍,很多国家都有,例如TED创办人Richard Saul Wurman在二十年前出版的《Understanding USA》,在一本书中用了大量不同的资讯视觉化技巧来呈现美国的样貌;或者失野恒太纪念会的《日本国势图会》,从1927年开始出版迄今已经77版,用大量的统计图表来介绍日本的局势。不同于《Understanding USA》的花俏或者《日本国势图会》的复杂,本书採用了一个大胆而简单的方式来呈现资讯,那主要图表完全只採用William Playfair在1786年发明的折线图。作为量化数据视觉化的始祖,折线图在这两百多年来都一直很好用,一个轴是时间,一个轴是数量,虽然资讯视觉化的方法在最近几年千变万化,但我们还是经常绘制折线图,也经常看到折线图,不过很少有机会一口气看到100张与我们周遭生活息息相关的折线图。

  在过去的十五年之间,我在国内外不同企业、学校与政府部门开设了无数的资讯视觉化训练课程学员从大一新生一直到上市公司总经理、董事都有。早年我发现台湾人的问题是不会画图表,但后来发现问题可能是不会说故事,所以我近几年开始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数据故事」(Data-Driven Story)上,希望学员能够讲述好的商业数据故事与数据新闻故事,毕竟图表不是目的,透过视觉化的方式让读者产生数据感才是重点。

  《台湾数据百阅》中有足足100个数据故事,超过100张经过反覆推敲、修正的图表,每个精挑细选的故事可以各自独立阅读,又可以彼此相连,串成一个个更大的数据故事。除了按照书本的顺序来阅读之外,我觉得这本书也很有参考书的潜力,就像从昭和 2 年出版至今的《日本国势图会》一样,会出现在非常多人的书架、办公桌上,只要想到台湾局势,就会拿起来翻一下,透过这100个已经说好的数据故事,来扩充你想说的新故事。
  
  纽约时报在2017年时推出了一个线上版的故事,叫做〈You Draw It: What Got Better or Worse During Obama’s Presidency〉,让读者自己先画折线图,猜猜看不同的指标在欧巴马任期内与布希任内相较,有什么样的变化。

  《台湾数据百阅》提供了100个这样的机会,建议你先看看目录,心中猜想看看这些数据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会是如何变化,然后再把书打开,会觉得更有意思。我自己觉得这种「玩法」很棒,也推荐你试试看。

  这本书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期望后续在台湾能不断看到新的作品,用数据与图表来说出一个个让我们有感的台湾故事。

前言

站在 100 个数据上, 可以看见什么?


  「你觉得台湾这二十年来变好还是变坏了?」

  这本书不会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我们把自己探索答案的过程整理成100个线索和大家分享。

  这个计画的执行团队是由一群22到 32 岁、从小生长在台湾的年轻人组成,对于我们而言,近二十年来的台湾就是我们有记忆以来的台湾,为了跳脱个人经验看到更完整的面貌,我们翻遍了公部门和国际组织的报告,看愈多数据,让成员们愈谦虚地思考,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都找到了比答案还要更珍贵、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也想把这过程留给你探索。

  如果你心中没有浮现一个清晰的答案,可以翻翻这本书,找出几个你有兴趣的线索,作为思考的起点。整本书整理了 100 个重要的数据,其中一半是台湾正在变好的面向,另一半是台湾正在变坏的面向,在你搭车通勤的时候、洗澡的时候、排队买电影票的时候 ……,花三分钟看一个数据,你就离台湾更靠近了一点。

  如果你心中已经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用急着抗拒,这本书并不想说服你改变答案,而是为了打开讨论的空间,毕竟,我们都希望台湾变得更好,不是吗?唯有了解现状,才能知道我们能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不是吗?

  「选出 100 个数据的三步骤 ?」
  你一定很好奇,这 100 个数据如何选出来的?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三个步骤告诉你:

  Step1
  参考历年主计总处公告之社会指标统计及国民幸福指数、以及联合国所 制定的永续发展目标 (SDGs) 的具体目标,选取重点指标并决定 8 个主题 类别。

  Step2
  搜寻数据 依各主题领域至政府部会统计、相关国际组织资料库 (WHO、ILO、 OECD 等)搜寻统计期间截至 2018 年有至少 10 年资料的数据(部分统 计仅公布至 2017 年)。

  Step3
  撰写数据导读 将筛选出的数据分类为 50 件正在进步的事,以及 50 件令人担忧的事。 最后,观察数据趋势并谘询各领域专家,撰写数据内容导读。

图书试读

儿少受虐Child Abuse
 
受虐儿少是家庭问题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随着相关组织的倡导与媒体的关注,2004年以来愈来愈多儿虐案件浮上台面,一路攀升至2010年与2012年的高峰。虽然没有找到相关研究直接说明原因,不过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后,家中经济恶化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可能为其一原因,相关的社福团体以及相关人权组织都担心因此衍生更多家庭问题*1,纷纷在2009年提出担忧与提醒。另外,国人对于儿童受虐的意识抬头,也可能是造成统计数据上升的原因)。
 
「责任式通报」有效吗?第一线社工人力不足、公权力有限,有心无力
 
责任通报)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但开案数量却不增反减,同时通报后儿虐死亡人数也持续成长。可见若想改善通报成效,还需要更多共识,而且大量的通报案件增加了第一线社工人员的调查负担,让后续处理机制无法完全接住受虐儿童,也因此无法真正减少死亡,这是必须持续关注与努力的重要方向。
 
在美国,儿少保社工个案比约是1比20,「但公部门儿少保社工个案量没有限制,平均在35案上下,有时会到50案。」保护司司长张秀鸳于《今週刊》访谈中透露。位于第一线服务的社工,面临如此庞大的个案量,该如何有效地给予个案完整的服务、拿捏介入深度及转介机制?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社工的公权力往往不及警察,当儿少在第一时间面临危险时,社工并没有正当公权力介入台湾家长管教孩子的权力,也因此社福相关部门作为责任式通报的主责单位时,无法使公权力走进家门,有效保护儿童少年。
 
2013年起推动的分级分类制度改善了保护的效率,还是漏接了求救的声音?
 
重大虐待或杀子自杀案件约3成有保护案通报纪录,若只以「受害者个人」为案件主体处理,通报后还是很难管控后续风险,唯有以「脆弱、高风险家庭」为主体,及早发现危险因子,并整合社福资源提供协助,才有机会预防不幸。
 
另外,针对所有儿童照顾的基础「亲职教育、育儿指导、谘询辅导服务」也需要完整的规划与落实,才能从根本预防儿童虐待的发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台湾数据百阅》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信息量爆棚的预感,再加上“双面书封设计”,立马就提升了它的神秘感和互动性。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知识感扑面而来。“100个重要议题”这个数目,就足够让人期待它能覆盖多少我们关心却又容易忽视的领域。但最吸引我的,是它提出的“从图表开启对话”这个核心理念。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对某个议题形成清晰的认知,是因为缺乏直观的呈现方式。想象一下,一个复杂的数据,通过一张精心制作的图表,就能瞬间揭示出其内在的逻辑和趋势,这种“看见”的力量,远比冗长的文字描述来得更有冲击力。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用什么样的图表来表现这些议题,是折线图、柱状图,还是更具象化的图示?同时,“培养公民思辨力”这个目标,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在提供信息,更是在塑造一种能力,一种在这个信息纷杂的时代,能够独立分析、判断、并作出理性选择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台湾社会、理解复杂议题的利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我迷茫的思辨之路上点亮了一盏灯。我一直对社会上那些热议的话题感到困惑,常常觉得信息太多,但真正有用的、能够帮助我形成自己判断的东西却很少。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复杂、数据层层叠加的议题,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台湾数据百阅》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不是直接给你结论,而是通过“图表开启对话”这种方式,给了我们一个探索的入口。我设想,它可能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用一种更具象、更直观的方式呈现信息。比如,一个关于环保的议题,可能就会用清晰的图表展示不同年份的排放量变化、不同政策的影响效果,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趋势和问题所在。这种“看见”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我们从抽象的文字描述中挣脱出来,直接面对数据背后的事实。而“培养公民思辨力”这个目标,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读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的塑造。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解读图表,如何从中发现潜在的 bias,如何提出质疑,如何与他人就同一议题展开有建设性的对话。

评分

收到《台湾数据百阅》的瞬间,就有一种被设计感征服的感觉。双面书封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巧思,更像是为这本书的内核注入了一种“多维度思考”的理念。我知道,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真相往往不是单一维度的,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台湾数据百阅》以“100个重要议题”为核心,这本身就意味着它触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涵盖了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从经济、社会,到文化、科技,甚至是环境等等。最令我兴奋的是,“从图表开启对话”这个切入点。在这个视觉化时代,用数据图表来解读复杂议题,无疑是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睿智的向导,用精美的图表引导我一步步地深入理解每一个议题,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故事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思辨力”这个宗旨,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远意义。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而是教我们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如何理性地分析和判断。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宝藏。

评分

哇,拿到这本《台湾数据百阅》的时候,就觉得它跟市面上那些堆砌名词、晦涩难懂的书不太一样。书名就很有意思,“双面书封设计”,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巧妙的互动感,好像在邀请读者去探索和翻转,这本身就很有创意。翻开书,第一眼看到的是“100个重要议题”,这数字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信息量,让人好奇到底涵盖了哪些方面。而且,它还强调“从图表开启对话”,这一点特别吸引我。我一直觉得,很多复杂的问题,其实通过直观的图表,更容易理解其核心和脉络。现在社会信息爆炸,各种声音充斥,如果能有一个工具,用数据和图表来梳理,然后引导大家一起讨论,这绝对是一股清流。我猜想,这本书的设计应该不是简单的图表堆砌,而是背后有精心的策划,选择那些真正能触及我们生活、社会、甚至未来的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思辨力”,这绝对是当下的刚需。在这个信息泥潭里,能够独立思考、不被轻易带偏,实在是太重要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套方法论,让我学会如何通过数据去分析问题,如何不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如何更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

评分

《台湾数据百阅》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双面书封设计”,光是这个创意就让人充满好奇,迫不及待想知道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书里面提到了“100个重要议题”,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感觉能把台湾社会里那些最值得探讨、最能引起共鸣的事情都囊括进去了。而且,它强调“从图表开启对话”,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很多时候,面对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光看文字描述总是觉得云里雾里,不清不楚。如果能有清晰、专业的图表来呈现,那理解起来肯定会事半功倍。我设想,这本书会用各种生动形象的图表,把那些看似遥远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明确提出要“培养公民思辨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真的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技能。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让我学会如何通过数据和图表来分析问题,更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从而真正成为一个有思辨能力的公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