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患者职能治疗指引

失智症患者职能治疗指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失智症
  • 职能治疗
  • 老年医学
  • 康复治疗
  • 认知障碍
  • 照护指南
  • 临床实践
  • 医疗保健
  • 神经系统疾病
  • 老年人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运用职能治疗照护失智症患者,改善及提升患者与家属们的生活品质

  本书内容除了简述失智症及职能治疗理论,更介绍多项不同面向的职能活动及执行方法。借由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职能活动,帮助患者执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活动,以维持其身心功能,并预防功能退化,是非常适合家属及照护团队的工具书。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神经科学与认知行为疗法的实际应用,完全不涉及失智症或职能治疗相关内容: --- 《神经可塑性与认知重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 探索大脑的适应潜能与心智重构的艺术 图书信息: 书名: 神经可塑性与认知重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资深神经科学家或临床心理学家姓名] 出版年份: [请自行设定] 页数: 约 650 页(含大量图表与案例分析) ---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大脑适应性与学习机制的学术专著,旨在系统梳理当代神经科学在“可塑性”(Plasticity)领域的最新突破,并将其严谨地整合进认知行为重塑(Cognitive Restructuring)的临床框架中。我们超越了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深入探究环境刺激、经验学习如何从分子层面重塑突触连接,进而影响复杂的高级认知功能、情绪调节乃至行为模式的持久改变。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三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旨在为神经科学家、临床心理治疗师、认知工程师以及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前沿且极具操作性的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神经可塑性的分子与系统基础(奠基) 本部分聚焦于“为什么”和“如何”发生改变。我们首先构建一个坚实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解释大脑在不同生命阶段(从童年到成人乃至老年)如何保持其动态平衡与重组能力。 1.1 突触可塑性的多维视角 详细阐述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的精确机制,不仅回顾经典的赫布学习理论,更引入了近十年新兴的突触前/后信号传导通路的精细调控。内容涵盖NMDA受体活化、钙离子缓冲机制,以及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在突触修剪和髓鞘形成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关注动态髓鞘化如何加速特定神经环路的传输效率。 1.2 大脑网络重组的拓扑学原理 本书将认知功能视为分布式网络活动的结果。我们引入图论(Graph Theory)的概念来分析大脑功能连接组(Connectome)。重点讨论小世界网络和高效率网络拓扑结构的维持机制。探讨在学习新技能或适应环境剧变时,功能性连接的增强与解耦是如何通过重塑网络中心节点(Hubs)的连接权重实现的。例如,深度学习新语言时,额顶叶网络的特定区域如何从模块化结构中脱离,形成更强的跨区域整合。 1.3 表观遗传学与经验记忆的固化 本章是理解持久性改变的关键。我们深入解析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修饰如何作为环境输入与基因表达之间的桥梁。特别是探讨经验依赖性基因(Activity-Dependent Genes),如 Arc 和 BDNF,如何通过这些修饰机制,将短暂的神经活动转化为长期稳定的突触结构,从而固化新的认知联结或行为习惯。 --- 第二部分:认知重塑的动力学模型(方法论) 在理解了生物学基础后,本部分将焦点转移至如何在临床和实验环境中,系统性地诱导和引导认知结构的优化与重塑。我们提出一套整合了行为训练、神经反馈与刺激技术的“认知重塑三元模型”。 2.1 注意力与工作记忆的动态调控 本书认为,有效的认知重塑必须首先稳定输入端。我们详细剖析前额叶皮层(PFC)在维持和更新工作记忆中的“负荷效应”与“抑制控制”。通过详尽的实验范式(如n-back任务的变体),展示如何通过结构化的、高要求的认知训练,逐步提高个体对无关信息的选择性抑制能力,从而为更复杂的学习腾出认知资源。 2.2 情绪性经验与杏仁核的适应性调校 情绪记忆的固化往往比陈述性记忆更为强烈。本部分探讨如何利用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结合再巩固(Reconsolidation)窗口技术,来重新编辑那些过度强化的负面情绪联结。我们利用fMRI数据来追踪杏仁核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变化,展示如何通过目标性地激活与抑制,实现情绪反应的“去固化”与“再稳定”,而非简单的遗忘。 2.3 错误检测与预测编码的临床应用 我们采纳预测编码理论(Predictive Coding Theory)作为解释学习和适应的核心框架。错误信号(Prediction Error)是驱动可塑性的核心驱动力。临床实践中,通过设计高信噪比的、渐进增强的教学材料,有目的性地提供“可管理的预测误差”,可以最大化学习效率。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以优化“误差最小化”过程的案例分析。 --- 第三部分:复杂行为模式的系统性干预(应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理论与方法论应用于解决复杂、根深蒂固的行为与认知僵化问题。重点关注习惯形成、决策偏见与动机重塑。 3.1 习惯回路的解构与替代 习惯的形成涉及基底神经节(特别是纹状体)的强化学习过程。我们区分目的性行为(Goal-Directed Behavior)和习惯性行为(Habitual Behavior)在神经回路上的差异。书中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教导治疗师如何首先识别并减弱旧习惯的“提示-惯常-奖赏”回路,然后通过高强度的、有奖赏导向的替代行为训练,在新的通路中建立更优的“情境依赖性”连接。 3.2 认知灵活性与思维定势的突破 认知灵活性是应对新环境的核心能力,与PFC的执行功能密切相关。本章侧重于应对思维定势(Set-Shifting)障碍。我们详细介绍了“替代规则学习”的实验范式,展示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规则切换训练,来提高个体在面对冲突信息时的认知解耦能力,有效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3.3 动机系统:内源性驱动力的重燃 持久的认知重塑需要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本书深入探讨了中脑边缘通路(多巴胺系统)在动机维护中的作用。我们探讨如何通过调节“预期奖赏”与“实际获得奖赏”之间的差异,重塑个体对特定任务的价值评估,从而将外部奖励转化为持续的内源性探索和学习的欲望。书中包含了基于个体神经生化特征的动机增强策略。 --- 总结与受众 《神经可塑性与认知重塑》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实操手册。它系统地整合了分子神经生物学、计算神经科学和高级认知行为技术的最新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刻且可操作的框架,以理解和促进人类心智的动态适应与持续优化。本书是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工程学及相关临床科学领域专业人士的必备深度读物。 ---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胡朝荣 医师


  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失智症中心主任
  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理事长

陈亮宇 医师

  台北荣民总医院高龄医学中心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兼任讲师

林睿骐 职能治疗师

  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技术组长
  中华民国职能治疗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秘书长

 

图书目录

推 荐 序 ........................................................................................................ 3

第 1 章 认识职能治疗 ............................................................................... 9
Ⅰ. 职能治疗简介 ....................................................................................... 11
○ 职能治疗的基本概念 11
○ 职能治疗的现状 16

Ⅱ. 为了理解失智症患者 …...................................................................... 18
○ 什么是失智症 18
○ 失智症患者的一般特征 18
○ 失智症的原因 21
○ 具代表性的失智症特征 21
○ 治疗与照护 22

Ⅲ. 职能治疗对失智症患者的意义 ......................................................... 23
○ 给居家照护失智症患者的家属 25

Ⅳ. 对应各种机能进行职能治疗的可行性 ............................................ 26
○ 关于身心功能 26
○ 关于认知功能 27
○ 关于生理机能 29
○ 关于日常生活活动 30
○ 关于社会性 31
○ 关于问题行为 33

Ⅴ. 评估的概念 ......................................................................................... 35

Ⅵ. 确保安全性 ......................................................................................... 38

○ 防止意外事故 38
○ 因应意外事故 42

第 2 章 实践职能治疗 ........................................................................... 45
Ⅰ. 音乐 ...................................................................................................... 47

○ 手摇铃 48
○ 节奏乐队 50
○ 唱歌 52

Ⅱ. 健康 ...................................................................................................... 55
○ 椅子体操 56
○ 带动唱 59
○ 搥肩 62
○ 踏青竹 64
○ 盆舞 66
○ 丢沙包 68
○ 手指游戏 70
○ 散步 73

Ⅲ. 游戏 ...................................................................................................... 77
○ 套圈圈 78
○ 接圈圈 82
○ 传接球 84
○ 标靶游戏 86
○ 板凳足球 88
○ 踢球 90
○ 滚唿拉圈 92
○ 传球 94
○ 投红白球 97
○ 气球排球赛 100
○ 空罐保龄球 104
○ 钓鱼 107
○ 大风吹 110
○ 五官拼图 112
○ 翻找图卡 114

Ⅳ. 手工艺 ................................................................................................. 117
○ 裁缝(刺绣) 118
○ 编织毛线 121
○ 蓝染 124
○ 拼贴画 126
○ 碎和纸手工 128
○ 盖章绘图 129
○ 着色画 132

Ⅴ. 生活 ..................................................................................................... 135
○ 庭院工作 136
拔草/园艺
○ 家事 138
打扫/折衣物/准备餐桌/烹饪
○ 文书工作 143
抄书/剪纸/盖图章
○ 重温旧好 146
书法/围棋、象棋/插花

Ⅵ. 会话 .................................................................................................... 149
○ 陈年往事 150
○ 团体会话 153
○ 茶会 156

第 3 章 资料 .......................................................................................... 159
Ⅰ. 词汇解说 ........................................................................................... 161

Ⅱ. 失智症照护医疗单位 ...................................................................... 188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失智症随着人口老化,早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卫、医疗及社会问题之一,各国都在努力提出解决方案。台湾目前有超过 20 万失智症病患,影响20 万个家庭,许多病人及照顾者默默承受失智症对生活及身心带来的重大负担。
    
  失智症多发生在老人身上,除了认知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受损外,病人常伴随许多各式各样的行为心理问题,还有高龄老化不可避免的慢性疾病,让医疗人员及照顾者穷于应付,每天都如走钢索般戒慎恐惧。
    
  失智症有一些药物确实可以减缓疾病恶化的速度,改善症状,减少照顾者负担,然而,广大的病人家属都很想做更多,与医疗团队更紧密连结,对抗这个困难的疾病,因此,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改善方案被发展出来,有认知复健、运动、营养、芳香疗法、音乐治疗等,的确让失智症治疗充满希望,但也让人眼花撩乱,无从选择。
    
  职能治疗应用在神经系统疾病已有很长的历史,过程中也经过许多科学的研究及验证,近几年在国内外都被广泛应用在失智症的照护上,因此累积了许多实务经验,可以说是失智症非药物治疗最让人信赖的方式。
    
  我很高兴看到日商健思台湾分公司出版翻译这本《失智症患者职能治疗指引》,分享日本经验给国内读者,更难得的是,本书还邀请了国内学有专精的复健师参与审阅,让这本书更适合国人参考使用。
    
  本书提供了职能治疗及失智症的介绍,也包括了职能治疗的理论、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分享了许多课程细节,可以说既完整又实用,非常适合病患及家属,甚至是失智症医疗团队做为了解职能治疗在失智症角色的入门书,也可做为职能治疗师的工具书,及失智症据点安排活动的参考书。
    
  我在此推荐本书给关心失智症非药物治疗的人,愿失智症患者、家属及医疗团队早日找到帮助病人的良方。

台北医学大学部立双和医院失智症中心 主任
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 理事长
胡朝荣

图书试读

Ⅲ 职能治疗对失智症患者的意义
 
1. 塑造能安心度日的环境
 
职能治疗的目的,不应侷限在减轻失智症的症状,而是协助患者即使身有障碍,也能精神奕奕的度过余生。
 
失智症患者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已经在上一章详细叙述,例如短期记忆力障碍,会使患者忘记刚发生的事情,时间没有连贯性,只能活在每个片刻之中,患者自然会感到不安与焦躁。加上患者有定向力障碍,分不清楚身在何处、现在是何时,搞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才好。
 
众所周知,能让患者安心的要素,包括患者熟识(或推测可能熟识)的照护者和同伴,及熟悉的场所。因此,塑造能让患者安心生活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2. 保持「个人风格」
 
其次要思考什么是「活得有个人风格」。职能治疗有各式各样的执行方式,有团体和个人的,透过活动和同伴交流或从事手工艺等方式,个人风格会在这些活动中显现。有人乐于参加休闲活动,有人低调但身怀绝技,有人会在闲聊中提到年轻过往时呈现活跃的样子。照护人员可以由此观察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进而了解每个患者的个人风格所在。唯有清楚知道患者的个人风格,才能设计合乎其生活风格的照护计画。在安心舒适的环境中,职能治疗具有激发患者发展个人风格的作用。
 
3. 和周遭环境的连结
 
Carmel Sheridan 曾在着作中表示,「阿兹海默症患者与身边环境连结程度越强,越能维持现实世界的存在」。现实导向疗法(RO)是能激发患者与周围世界关联的方法之一,在职能治疗中被广泛地使用。也就是说,职能治疗也是让患者与身边的世界相连,维持认知功能的执行方式。
 
4. 给予适当的刺激
 
若没有给予失智症患者适当的刺激,病情往往会迅速恶化,也经常出现问题行为。职能治疗则能够提供「适当的刺激」改善生活。
 
给予患者何种刺激、多少程度才算适当,非常难以回答,只能在日常接触中,好好地观察患者的状况去判断。过度的刺激会造成疲惫与混乱,反而使患者退缩。在合作、不表示疲倦的患者面前,照护人员很容易犯的错误是抱持过度的期待,期望他们完成原本做不到的事,变成是强制性要求而非引导进行活动。如果患者的日常生活始终无法安稳,或是频繁出现问题行为等,应该有必要重新检讨与患者的接触方式,例如刺激是不是太多了、照护人员的期待是否太高等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觉得很舒服,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医学专业书,而是充满了温暖和人文关怀。标题「失智症患者职能治疗指引」虽然很直接,但看到后面几个字,我立刻就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帮助失智症患者在生活中找回一些自主性,或者至少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我本身在社区服务中心接触过一些失智长辈,常常觉得他们虽然身体可能还算硬朗,但因为记忆和认知能力的衰退,很多原本简单的日常活动都变得困难重重。看到这本书,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方法,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协助他们?比如,有些长辈连自己穿衣服都变得很吃力,或者吃饭时很容易分心,又或者对于时间、地点感到混淆。我一直很想知道,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设计,比如改良的工具、简化的流程,或者是环境的调整,能够让他们重新体验到“我还可以做得到”的成就感。职能治疗这个词听起来就很专业,但我也知道它更强调的是“功能”,也就是说,即使是失智症患者,只要透过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依然可以在某些生活面向上维持或发展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切。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让我能够带着这些知识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评分

我並非直接照顧失智症長輩的家屬,也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但我一直對高齡化社會的議題保持高度關注,尤其是關於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看到《失智症患者職能治療指引》這個書名,我聯想到的是,這本書可能不只是給予已經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和家屬的工具書,它或許也能提供給一般民眾一些關於「預防」的觀念。例如,透過日常的活動,像是園藝、烹飪、手工藝,甚至是玩一些策略性的小遊戲,來刺激我們的大腦,保持認知功能。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透過「懷舊活動」來促進失智症患者的情感連結和記憶?這聽起來很有溫度的做法,能讓長輩感覺自己被理解和尊重。另外,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提及如何運用「音樂」或「藝術」來作為職能治療的媒介?我總覺得,這些感性的元素,往往能觸動人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能夠融入日常生活的「小練習」、「小撇步」,讓我能夠在生活中輕鬆地實踐,那就太好了。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正面、更有啟發性的角度來理解失智症,並展現出職能治療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方面的無限可能性。

评分

我是一位對心理健康和高齡議題都非常有興趣的讀者,最近開始關注失智症這個議題,發現這是一個越來越普遍且重要的社會課題。當我在書局看到這本《失智症患者職能治療指引》時,立刻就被吸引了。我對於「職能治療」這個詞感到好奇,它不同於一般的心理諮商,而是更著重於「做」與「用」,這聽起來很有意思。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會像學術論文那樣枯燥,而是會提供一些實際可行的建議,教導讀者如何透過一些日常的活動,來幫助失智症患者維持他們的生活功能,甚至延緩退化。我對於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運用「環境改造」來輔助治療感到好奇,比如,如何在家中設置一些標示、提示,或者調整家具擺設,讓長輩更容易辨識方向、獨立完成任務。同時,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輔具」的使用?像是防滑墊、易握湯匙、自動開蓋罐等,這些小小的輔具,或許能大大提升失智症患者的生活自主性。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全面的視角,讓我了解職能治療在失智症照護中的重要性,並且學習到一些實用的技巧,以便在未來能為這個群體盡一份力,或者更了解身邊可能遇到的情況。

评分

我是一名长辈的家属,家裡的老人家最近被診斷出失智症,那段時間真的很煎熬,每天都在想辦法怎麼照顧他,又怕做不好。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心裡就燃起了一絲希望。我不是醫護專業背景,所以很多時候都是憑著一股傻勁在照顧。我最擔心的就是,長輩是不是就只能整天待在家裡,什麼都不能做,會不會越來越退化?這本書的「職能治療」聽起來就不是要讓他們被動地等待,而是要主動地去「做」些什麼,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像是「遊戲化」的活動,讓長輩在玩樂中也能動動腦、動動手。或者是一些像是「懷舊療法」的引導方式,透過老照片、老歌,喚醒他們的回憶,讓他們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而且是有價值感的。我也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提到如何處理長輩的「行為問題」?像是重複發問、固執己見,甚至是出現幻覺或妄想。這些都是我們家屬經常會遇到的難題,如果能有專業的建議,知道怎麼去理解和應對,那將會是莫大的幫助。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實質的指引,讓我能夠更有信心、更有方法地陪伴長輩走過這段路,讓他們的生活不至於那麼孤單和無助。

评分

身為一位在社區機構工作的社工,我經常直接接觸到失智症的長輩和他們的家庭。我深知,對於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來說,找到能夠融入日常生活的支持和介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這本書的標題「失智症患者職能治療指引」,讓我非常感興趣,因為「職能治療」這個概念,本身就強調了「活動」和「參與」,這正是許多失智症患者和家屬所需要的。我常常觀察到,當長輩能夠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時,他們的精神狀態會明顯好轉,也比較不容易出現情緒上的困擾。然而,要找到適合失智症患者的活動,並且能夠安全、有效地進行,其實需要相當專業的知識和技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活動設計範例,像是如何設計一些能刺激感官、提升認知功能的居家活動,或者是一些能促進社交互動的小組活動。此外,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到如何「個別化」職能治療的介入?畢竟,每個失智症患者的病程、能力和興趣都不盡相同,不可能有一套萬用方案。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評估長輩能力、興趣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據評估結果來量身打造治療計畫的方法,那將會對我的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