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单:珍珠玛瑙下厨房

行单:珍珠玛瑙下厨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食
  • 家常菜
  • 烹饪
  • 食谱
  • 珍珠玛瑙
  • 厨房
  • 新手
  • 易学
  • 下厨房
  • 家和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值得典藏的佛教素食食谱

  佛门「大寮」是食物烹调、料理的地方,即是一般所称的「厨房」。而负责大寮,料理大众斋饭饮食、调味之执事,称为「典座」,典座除了是发心的职务,也是励志道心的一门修行。

  自古常云:大寮出祖师。在分秒必争,水里来火里去的厨房中,除了忍热、忍寒、忍累、忍苦外,更是长养慈悲心、忍耐力的修行道场。寺院丛林的厨房就像大冶洪炉,火焰化红莲,把佛门龙象陶铸成一代一代的宗师。从挑菜、洗菜、切菜、烹煮、调味到完成,每一个步骤的过程里,兼顾所有的细节,「专注」是必要的功夫。专注的神情下,表面上看来是在做一道菜,实际上是在内化一股更深层的「心地功夫」,与自己内心对话。

  慧专法师在佛光山云居楼大寮发心典座,历经十年寒暑。每日典座前,带领义工菩萨诵经念佛做功课,滋养大家办道的资粮。书中看似轻描淡写却充满张力的文字,引导我们开启佛门丛林的一日,一张张大寮中的影像与脸谱,道尽了人间菩萨的修行点滴。

  细览其书,每道菜不仅是色香味俱全的珍馐美馔;更难得地,全书洋溢着佛法智慧的酥酡妙供。有别于坊间的一般食谱,树立了别具一格的素食文化、蔬食风味,可谓一本值得典藏的佛教素食食谱!

   「沉潜酝酿,启发动力;不求速成,培养修件;养深积厚,等待因缘;丰富内涵,昇华心境;堪忍一切,成就心性」──慧专法师

本书特色

  细览其书,每道菜不仅是色香味俱全的珍馐美馔;
  更难得地,全书洋溢着佛法智慧的酥酡妙供。
  有别于坊间的一般食谱,树立了别具一格的素食文化、蔬食风味。
  一本值得典藏的佛教素食食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慧专法师


  曾任
  佛光山都监院书记
  佛光山禅净法堂学僧
  佛光山云居楼∕行堂头∕餐饮组组长∕管理主任
  佛光山丛林学院专任教师

  现任
  佛光山旗山禅净中心监寺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典座是励志道心的一门修行∕心保和尚
「才有梅花便不同」大寮出祖师∕依空法师
火中生莲花的人间菩萨∕陈奕君
烦恼即菩提 生活即修行∕李铭煌
同频共振的美丽邂逅∕吴蕙菁
 
【自序】
「做中学」的幸福感
 
【佛在灵山莫远】
佛门修行 是开显世间一切事物
一夜昏沉晦闇
醒与未醒
叩钟祈愿
梵唱
找寻
上香
 
【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叫香
进斋堂
出食
过堂
碗盆
淬鍊的选佛场

入法门
丛林中尊贵的大修鍊场
拣择
真心
严苛考验培养善美之心
是厨子也是道人
熬煮看食性
集体创作
拂尘除垢
水月道场
恆常不懈的耕耘福田
 
【珍珠玛瑙下厨房】
五十三道酥酡妙味
 
【春从立春到谷雨】
凉拌川耳
冬白干条
黄金泡菜
砂锅高丽菜
酱卤马铃薯
拌面酱
冬白芋头
笋丝炒豆包
五目饭
酱烧牛蒡
惜福蜜番茄
酱油焖冬瓜
热炒紫甘蓝
雨来菇(拌炒式)
雨来菇(凉拌式)
 
【夏从夏至到大暑】
丝瓜薏仁
小番茄拌酪梨
冬瓜草菇薏仁汤
笋粥
鲜笋烧烤麸
榨菜香菇丝
凉拌茭白笋
爽口凉面
南瓜沙拉
凉拌豆包丝
梅汁苦瓜
番茄烧米豆
煎饼
 
【秋从立秋到霜降】
虫草帝豆汤
清蒸豆腐花
纳豆拌秋葵
自制辣椒酱
冷拌海带丝
青木瓜汤
洛神苦瓜
凤梨酱卤豆肌
莲藕炖汤
洋梨百合甜汤
皇帝豆面
梅干花生
胡椒面
 
【冬从立冬到大寒】
酸菜叶炒冬笋
豆浆大头菜汤
烩芥菜心
茼蒿豆腐球
番茄面
回锅高丽菜
罗汉菜汤
红烧芥菜
面线羹
惜福高汤
佃煮高野豆腐
腊八粥
 
【隐藏版特别企划食谱】
熬树子
古早味卤笋干
凉拌樱桃萝卜
麻香凉粉
米皮生菜卷
素燥
汤咖哩 ‧ 干咖哩
雪菜蚕豆
凤梨酱
昙花冰糖饮
蝶豆花醋饮
 
【大寮公案】
耐心求道
佛道本在生活中
慢火
饭熟了没
一刀一铲一解脱
 
【人间菩萨】
大寮典座的心
不自满的空杯
赚到彩虹般的回忆
经得起慢炖才有价值
煮大众需要的饭菜
从疑惑中找到生命的方向
为生命挥洒美味色彩
具三德 调六味 修无我
人间的菩萨
真参实修的动中禅
我在大寮的日子
满满珍贵的成长记忆
学习静下心
体会无常 善观因缘
欢喜用心 自然吃得法喜
令我佩服的另类教育
「实在」才有好味道
从陌生到熟悉
找回做料理的真心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典座是励志道心的一门修行

心保和尚


  生活里面,每天都需要三餐的饮食。当我们享有佳餚之际,可否会想到典座厨房人员辛劳的一面,他们必须付出心力,为大众的饮食无怨无悔的身心奉献。

  典座是禅林中负责大众斋粥之职称。据《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两序章》典座条载,典座职掌大众之斋粥,一切供养务须净洁,物料调配适当,且节用爱惜之。此职务虽系料理饮食之杂役,然自古该职即极受重视,通常推举志行高洁之僧任之,该项工作犹如一种办道修持,若以无道心者任之,则仅徒劳辛苦而毕竟无益。

  典座除了是发心的职务,也是励志道心的一门修行。因此担任典座者,必须要有:一、平等的供养心,普施大众,普门大开,没有分别。二、清净的无我心,以大众的需求为需求,无我无私,努力奉献。三、给人的欢喜心,给就是布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到: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慧专法师长久在典座里发心服务,任劳任怨,得到大众对他的肯定,同时具足上面所说的功德,可说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在做菜当中,我们常会发现他的巧思,给我们很大的惊喜,更可见他的用心之处。

  在〈食存五观〉中有说到:「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感谢慧专法师在典座里发心供养大众,让大家有善美食粮,能在道业中精进,可说功德无量。

  听到慧专法师的大作《行单── 珍珠玛瑙下厨房》即将付梓,感到欢喜,几句的共勉,是为序文。

「才有梅花便不同」大寮出祖师

依空法师


  俗谚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的事大如天。原始佛教时代,佛陀带着弟子们行脚托钵,在托钵中实践六度波罗蜜,甚至三十里路远,如果不去应供,会被讥为懒惰的出家人。佛陀涅槃百年后,佛教产生了根本分裂,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的部派佛教时代。诤议的内容有一半是和饮食有关系,也就是说因为对饮食认知的差异,佛教分裂成二十个部派,可见饮食在僧团修行中的重要性。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由于国情环境的不同,由托钵乞食演变为庄田耕种的形态。禅宗第四祖道信禅师提出坐作的农禅方式,到了百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彻底实践了中国禅宗注重生活作务的宗风。虽然历经会昌法难的毁佛事件,禅宗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有别于其他宗派的依附朝廷,屹立不摇地立足下来,到了宋代甚至有更蓬勃的发展。饮食方式的不同,让佛教在中国虽经教难,仍然能够存活不坠。

  职是之故,禅门一直把饮食当作重要的日课修行。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如何用功?」大珠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有源失望地说:「那和平常人有何差别?」大珠正色地说:「他吃饭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意思是说:寻常人饥时百般挑剔,嫌肥拣瘦;睡时胡思乱想,计较难眠,禅门称这种人说吃了多年的饭食,却未曾咬住一粒米。寺院丛林称吃饭为过堂,过堂本是进衙门公堂审问的意思,借以表示丛林寺院注重进食的仪轨,要唱〈供养咒〉、〈食存五观〉、〈结斋偈〉等等,将早、午两次过堂视为禅门重要的五堂功课之一。

  既然一寺大众平日营养所需来自于过堂饮食,才得以假借色身资粮精进修行。因此,负责大寮烹煮的典座就非常的重要。明•紫柏大师〈示厨〉说:「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又说:「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故曰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典座的人要怀抱着恭敬心、供养心、欢喜心,以厨房为道场,以供养诸佛菩萨的虔诚煮出具有清净、柔软、如法、咸淡甘辛适中的美味佳餚,因此禅门津津乐道说:「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厨房。」又说:「金客堂、银库房、珍珠玛瑙下厨房。」总之,都和厨房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禅门祖师多出自大寮,例如六祖慧能在舂米房舂出他的佛性;普愿禅师自耕自足,三十年不出南泉山;他的弟子赵州从谂在厨房内充当火夫,有一天把自己关在大寮内烧火,整个厨房烟雾弥漫,大家赶来救火,他却在厨房内说:「你们道得,我才开门。」正在大家不知所措时,南泉禅师赶来从窗口递了一把钥匙给赵州,他才洒脱地打开木门走了出来。意思是说,明心见性要靠内在自我观照,外在力量只能是一种助缘。赵州不顾生命安危,竟然把大寮当作禅堂,参起了禅机。

  韩国的佛宝寺通度寺和佛光山缔结兄弟寺,邀请佛光山的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莅临交流,我们随侍大师去拜访。通度寺的法师带领我们巡礼了他们的几所分院道场,介绍每个寺院的祖师堂时,都说此人曾经担任典座多少年、那人又在大寮行单几十寒暑等等,真的应验了「禅门祖师出自大寮」的名言,就是星云大师少年时期,也曾在大寮典座、行堂长达十年。寺院丛林的厨房就像大冶洪炉,火中化红莲,把禅门龙象陶铸成一代一代的宗师。

  慧专法师能讲学,能办教育,精通法务梵呗,是个住持当家人才,他却欢喜地在佛光山的云居楼大寮发心典座,长达十年之久。他带领一群义工菩萨,以容易火烧功德林的厨房为大雄宝殿,每日典座前,带着大家诵经念佛做功课,降伏无明火,以清净心烹煮出三德六味的食物来供养全山大众,滋养大家的色身以好好办道。最近他拟将十年之中所调制的五十三道素食编纂成书,细览其书,每道菜不仅是色香味俱全的珍馐美馔,更难得地,全书洋溢着佛法智慧的酥酡妙供,有别于坊间的一般食谱,树立了别具一格的素食文化、蔬食风味。「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有了佛法的般若供养,财法二施,可以让大众吃得更健康、更安心,吃出惜福、感恩、知足、平等的美德。本书图文并茂,无论是内容、插图、编辑,乃至相片摄影,都可看出作者的巧思,是一本值得典藏的佛教素食食谱。他的大作付梓在即,託我为序,乐意为之大力推荐,是为序!

火中生莲花的人间菩萨

陈奕君


  佛门一顿饭,看似平凡简单,实则为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这一顿斋饭,须有多少因缘才能成就?须要涵养何等深厚修行德行,才能煮出不动道人心,却能满足五蕴色身与成就法身慧命的醍醐妙味?

  大寮典座是佛门行单中深具挑战性与严厉的修行之一。一菜一米、一汤一饭,在水与火、冷与热之间,境界与考验急如星火,行者对境的观照觉察力若缓如月移;其间如何鍊心,岂仅在方寸?要顾好大众的胃,又要看好自己的心,何其不易呀!《维摩诘经》云: 「火中生莲花,是所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大寮若以禅心作务,无着无相、正心诚意且随缘欢喜,则无论在家出家,个个都是浴火凤凰般的人间菩萨。

  慧专法师以看似轻描淡写却充满张力且令人动容的影像,开启与铺展佛门丛林的一日;而一张张大寮中的影像与脸谱,道尽了其中人间菩萨的修行点滴。随着节气流转而一一登场的佳餚,佐以带点粗旷却深具质感与无比绝配的食器,更见法师对食物之细腻与深厚且独具之美学素养。

  大寮中人间菩萨的故事,除了让我们一窥其中修行的步履外,也为这严峻的行单增添一股温情暖流与行谊见证。因为工作上负责与有机农产品相关业务缘故,与法师有所交流,虽然次数不多,却能深刻感受到法师对大众的慈悲与供养心,完全展现在对食材的敏锐与要求上,那份用心、那种执着,坚定、热情,毫无保留地流露于举手投足与扬眉瞬目之间,着实令我赞叹与折服!

  何其荣幸,能为慧专法师如此深蕴之精彩大作为序! 在无始无尽流转的生命长河中,二〇一五 年 七 月 十一 日那一夜,我们在云居楼显得有点小的主任办公室中,激盪碰撞出的星点花火,或许只为这一份殊胜难遇的因缘拉开序幕 ……

作者自序    

「做中学」的幸福感


  回想起,当时我在云居楼服务学习十余年间。在这段丰富而充实的岁月里,我一直不断期许自己「沉潜酝酿,启发动力;不求速成,培养修件;养深积厚,等待因缘;丰富内涵,昇华心境;堪忍一切,成就心性」,就是希望自己在还没成为佛门龙象前,先做众生牛马。

  云居楼是个人间菩萨的道场,我能有此机缘服务大众,是难遭难遇的福报。《大智度论》云:「一切众生皆是菩萨福田。」这句圣言更激励着我发心投入。

  当然,它也是一个真实修鍊的环境,面对困难,都必须逐一解决,无法闪避。这也是一个离开文字,直入修行的法门。所有的困难与困境都在教导我「有佛法就有办法」,如何从努力中成就因缘,以及从学习中提升智慧。

  学习,或者说修行,就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不是用许多知识学问来填充,让自己看起来饱满,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明朝紫柏大师曾言:「水在釜中,非火不能热也;种在土中,非春不能生也;愚在心中,非学不能破也。」若愈学习愈傲慢自大,不能破心中之愚,非真「学」也!

  大寮(厨房),就是一个需要深入水里洗涤,点燃热火烧煮的水深火热之地,也是极易触发众生情绪之所。在这里,不能只讲计画,因为计画赶不及变化;在这里,不能只说道理,因为无常超乎常理。因而在超越语言、文字之外的大寮,唯有老实修行,观照自己,才得以孕育一颗对大众的恭敬心。

  参与大寮工作时,我时刻谨记道元禅师在《典座教训》中的言教 ——「六种持心」:道心(宗教情操)、供养心(无私奉献)、功夫心(改除陋习、放下执着)、喜心(欢喜之心)、老心(同理心)、大心(无差别之心),作为学习的目标。同时,将紫柏大师的三德(清净、柔软、如法)、六味(淡、咸、辛、酸、甘、苦),放于心底,警惕自己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大寮工作的神圣,进而认真备办六味俱佳的餐饮。

  然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无论用餐人数临时遽增或骤减,导致菜量不足或过剩;工作人员不足须临时调动;宾客来访时,招唿是否周全等诸多细节,处理这些事务,不便宜行事,力求为宾客的需求做周到的考虑。在在处处也考验着我,收起不必要的情绪,勇敢承担,解决困境。

  再说从台湾的食安问题爆发至今,云居楼选择的食材,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让大众都能吃得健康与安心。我们秉承家师「给」的精神,对来山宾客及来访信众,让他们都能感到宾至如归的最佳服务。

  星云大师曾开示:「忙,就是营养。」忙,可以为自己和别人创造一个缤纷色彩的天地。

  修学道路上,自觉仍有诸多不足,虽然偶闻赞誉,但我从不敢自满,这十余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困难,解决问题」。

  感谢云居楼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扇窗,也真挚地感谢所有有缘人对我的包容、爱护与支持。这份无尽的感谢,我将动人的影像和感人的故事化为《行单──珍珠玛瑙下厨房》一书,与大众分享这段美丽的成长回忆!

图书试读

缘起
 
佛门初学者领行单,操持柴米油盐之事,借以鍊心,培养谦沖宽和之气,虽是满身脏垢、油腻、燥热,而三尺珍馐尽从此出。大寮为供养大众饮食之所,厨中典座能具备清净、柔软、如法等三德,调理咸、淡、辛、酸、甘、苦六味适当,则热锅铁炉边一样能会道。
 
星云大师指导: 烹调饮食, 如同办一场法会,要用供佛心来做。大寮(厨房)中人,要体会此为供养诸佛之职,除发心作务,更要具备大供养心。凡食,切忌有喜恶取舍,皆以利益大众居先,粥饭乃度众修道资粮,即便是单纯菜蔬,也让人身心静谧安然。
 
佛门之物取之十方,无论好坏,唯有感恩心待之。为圆满施者虔敬供养,培养典座之心,先对食材有深厚情感,了知食材特性,方能煮出醍醐妙味。有的食材要冷水下,有时要热油炒,或者细火慢炖保持食材完整,炖出它的香味;大火快炒就要迅速炒出它的青脆与色泽。犹如修道者有时要快如星火, 有时要耐得了熬煮,勘得起别人的慢炖,耐得住,成佛有望。怀着寄望之动机,回首多年所煮过的菜单,将之汇整成「云居楼微笑食谱」,警醒同参执事们,当更精进用功,以为办道资粮
 
大寮公案 耐心求道
 
有位每天勤修打坐,一心向佛,却未有所悟的佛光青年,回到总本山想进大寮做些行单培福,借此寻找修行入门。
 
一踏进大寮,望着一篮篮叠得比人还高的菜尚未整理,青年极为不悦地抱怨:
 
「这么多菜,我要怎么处理啊?」话声甫落,库头师父严肃回应:「这些菜都是信众的供养,怎么变成你的烦恼呢?」
 
青年倏忽发觉自己傲慢了,满心忏悔地请益:「十方信施难能可贵,应以何种心来看待才如法呢?」
 
库头师父耐心地解说:「每一样食材皆有各自的特性,要能如法,便要懂得应变。不同因缘之下,就要做不同的处理,这就是所谓『善观因缘』。假若随便处理,就难以烹煮出令众生吃得欢喜得利的饭菜。」
 
青年继续追问:「对于修行的事,请师父慈悲开示。」
 
库头师父会心一笑:「日日即是磨鍊,念念就是修行。修行不能只有打坐,若能体会,那么在行事作务也能见佛法;体会不出,尽管佛道禅道仍在,你也不能相应!」
 
青年听后,顿然领悟,自知还须再下工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最关键的是它能否在读者心中激起涟漪,引发共鸣。而《行单:珍珠玛瑙下厨房》这个书名,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直白的菜谱书,也不会是那种冰冷的理论阐述,反而像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引子。“行单”二字,可能意味着某种过程的记录,是每一次烹饪的轨迹,或是某个人在厨房里留下的足迹。“珍珠玛瑙”则赋予了这份“行单”以价值和色彩,仿佛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成果,都如同珍贵的宝石一般,值得被珍藏和回味。“下厨房”更是将这份价值具象化,与最实在的烟火气相结合。我很好奇,作者的“行单”里,究竟记录了多少与珍珠玛瑙般珍贵的美食有关的故事?是那些精挑细选的食材,还是那些化繁为简的烹饪秘籍?亦或是,在厨房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上演着怎样的悲欢离合,又孕育着怎样的成长与蜕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平凡的食材如何被赋予生命,普通的厨房如何成为一个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舞台。它可能是一次对味蕾的探险,也可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这种充满想象空间的书名,总是让人忍不住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

评分

单是看到《行单:珍珠玛瑙下厨房》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就已经开始勾勒出一些画面了。我觉得,“行单”可能代表着一份清单,一份准备,一份有条不紊的进行过程。而“珍珠玛瑙”,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珍贵,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提炼,是对烹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尝试的珍视。它可能是在描述那些色彩斑斓、口感丰富的食材,也可能是在暗示着烹饪者本身拥有的那份对美食的匠心与热爱,如同珍珠玛瑙般温润而闪耀。而“下厨房”这个词,则将这一切与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那是油烟,是火光,是锅碗瓢盆的碰撞,也是家人围坐的温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珍珠玛瑙”般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厨房“行单”中。是否会有那些令人惊艳的菜品,其背后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巧思?是否会有那些在厨房里发生的,充满人情味的小故事?它是否会让我重新审视厨房这个空间,发现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这本书,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态度,一种将平凡日子过成诗意的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

评分

这本《行单:珍珠玛瑙下厨房》的书名,乍一听就充满了生活气息与一丝俏皮。我一直对那些将日常琐碎描绘得生动有趣的作品颇有好感,特别是那些能触动内心柔软角落,又带有一点点烟火气的。书名中的“珍珠玛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和珍贵感,让人联想到精致的食材,或是厨师手中灵巧的技艺,亦或是那份对烹饪的热爱如同珍宝一般被呵护。而“下厨房”则直接点明了主题,是将这份珍贵的情感与行动相结合。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把看似平凡的厨房生活,赋予珍珠玛瑙般的光彩?是记录下那些充满惊喜的菜肴制作过程?还是描绘出厨房里发生的人情故事?抑或是通过美食,串联起一个个关于成长、关于家庭、关于梦想的片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一段段充满画面感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温馨的厨房,闻到食物的香气,感受到情感的温度。这种名字,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象出作者可能是一位对生活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的人,他(她)的笔下,或许会有细致入微的食材处理技巧,也或许会有触动人心的家庭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谱的书,更可能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的散文集,亦或是一部充满温情的成长小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这样一次充满期待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寻常事物描绘得别具一格的作品充满好奇。《行单:珍珠玛瑙下厨房》这个书名,就完美地契合了我的这种期待。它没有那些花哨的词藻,却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个充满意境的画面。“行单”二字,给我一种踏实感,仿佛是某个人的烹饪日志,记录着每一次的实践与探索。而“珍珠玛瑙”,则瞬间提升了这份“行单”的格调,它不仅仅是普通的食材,更是一种被赋予了价值与情感的象征,或许是其本身的光泽,或许是烹饪者赋予的用心。它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菜肴,那些色彩鲜艳、口感丰富的食材,又或是某种对于烹饪技艺极致追求的态度。“下厨房”三个字,更是将这份精致与生活最实在的“烟火气”联系了起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会如何将“珍珠玛瑙”的珍贵与“下厨房”的日常相结合?它是否会分享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烹饪技巧?又是否会通过一道道菜肴,串联起作者的生活经历,或者一些温暖人心的故事?它可能是一次味蕾的冒险,也可能是一场关于生活美学的深度探索。这本书,就像一颗未经雕琢的珍珠,蕴藏着待人发掘的无限可能。

评分

《行单:珍珠玛瑙下厨房》——这个名字,自带一种诗意与生活气息的碰撞。我常常觉得,真正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最平凡的角落里,而厨房,无疑是承载了最多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地方。“行单”二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有序的展开,一种对过程的细致记录,或许是烹饪的步骤,或许是食材的清单,又或者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实践。“珍珠玛瑙”则赋予了这份“行单”以色彩与价值,它可能暗示着那些色彩斑斓、口感醇厚的食材,也可能象征着烹饪者心中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珍视,如同珍宝般不容辜负。“下厨房”的结尾,更是将这份珍贵与具体的生活紧密相连,让我可以想象出,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上演着怎样的故事。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珍珠玛瑙”般的珍贵感,融入到一份份看似寻常的“行单”之中?是那些被精心挑选的食材?是那些经过反复试验才得出的完美配方?亦或是,在一次次的烹饪过程中,作者所经历的思考、感悟与成长?这本书,或许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并将其化为珍贵回忆的指南。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惊喜的厨房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